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司马承祯进铸含象镜剑图批 盛唐 · 玄宗皇帝
 出处:全唐文卷三十七
得所进明照宝剑等。
含两曜之晖。
禀八卦之象。
足使光延仁寿。
影灭丰城
佩服多情。
惭式四韵。
孝经注序 盛唐 · 玄宗皇帝
 出处:全唐文卷四十一
朕闻上古。
其风朴略。
虽因心之孝巳萌。
而资敬之礼犹简。
及乎仁义既有。
亲誉益著。
圣人知孝之可以教人也。
故因严以教敬。
因亲以教爱。
于是以顺移忠之道昭矣。
立身扬名之义彰矣。
子曰。
吾志在春秋。
行在孝经。
是知孝者德之本欤。
经曰。
昔者明王之以孝理天下也。
不敢遗小国之臣。
而况于公侯伯子男乎。
朕尝三复斯言。
景行先哲。
虽无德教加于百姓。
庶几广爱刑于四海。
嗟夫。
夫子没而微言绝。
异端起而大义乖。
况泯绝于秦。
得之者皆煨烬之末。
滥觞于汉。
传之者皆糟粕之馀。
故鲁史春秋。
学开五传。
国风雅颂。
分为四诗。
去圣愈远。
源流益别。
近观孝经旧注。
舛駮尤甚。
至于迹相祖述。
殆且百家。
业擅专门。
犹将十室。
希升堂者。
必自开户牖。
攀逸驾者。
必骋殊轨辙。
是以道隐小成。
言隐浮伪。
且传以通经为义。
义以必当为主。
至当归一。
精义无二。
安得不剪其繁芜而撮其枢要也。
韦昭王肃
先儒之领袖
虞翻刘邵
抑又次焉。
刘炫明安国之本。
陆澄康成之注。
在理或当。
何必求人。
今故特举六家之异同。
会五经之旨趣。
约文敷畅。
义则昭然。
分注错综。
理亦条贯。
写之琬王。
庶有补于将来。
且夫子谈经。
志取垂训。
虽五孝之用则别。
而百行之源不殊。
是以一章之中。
凡有数句。
一句之内。
意有兼明。
具载则文烦。
略之又义阙。
今存于疏。
用广发挥。
奉饯高尊师如贵道士传道箓毕归北海744年 盛唐 · 李白
五言律诗 押先韵 创作地点:山东省济南市
引用典故:别杖
道隐不可见,灵书藏洞天。
吾师四万劫,历世遰相传。
别杖青竹,行歌蹑紫烟。
离心无远近,长在玉京悬。
大鹏赋725年 盛唐 · 李白
 出处:全唐文卷三百四十七 创作地点:湖北省荆州市江陵县
予昔于江陵天台司马子微。谓予有仙风道骨。可与神游八极之表。因著大鹏遇希有鸟赋以自广。此赋已传于世。往往人间见之。悔其少作。未穷宏达之旨。中年弃之。及读晋书。睹阮宣子大鹏赞。鄙心陋之。遂更记忆。多将旧本不同。今腹存手集。岂敢传诸作者。庶可示之子弟而已。其辞曰。
南华老仙。
发天机于漆园。
吐峥嵘之高论
开浩荡之奇言。
徵至怪于齐谐。
谈北溟之巨鱼。
吾不知其几千里。
其名曰鲲。
化成大鹏
质凝胚浑。
脱鬐鬣于海岛。
张羽毛于天门
刷渤澥之春流。
晞扶桑之朝暾。
烜赫乎宇宙。
凭陵乎昆崙。
一鼓一舞。
烟蒙沙昏。
五岳为之震荡。
百川为之崩奔
尔乃蹶厚地。
摩太清。
亘层霄。
突重溟。
激三千以崛起。
搏九万而迅征。
背嶪太山之崔嵬。
翼举长云之纵横。
左回右旋。
倏阴忽明。
历汗漫以夭矫。
排阊阖之峥嵘。
鸿濛。
扇雷霆。
斗转而天动。
山摇而海倾。
怒无所搏。
雄无所争。
固可想像其势。
髣髴其形。
若乃足萦虹蜺。
目耀日月。
连轩沓拖。
挥霍翕忽
喷气则六合生云。
洒毛则千里飞雪。
邈彼北荒。
将穷南图。
逸翰以傍击。
鼓奔飙而长驱。
烛龙衔光以照物。
列缺施鞭而启途。
块视三山
杯看五湖。
其动也神应。
其行也道俱。
任公见之而罢钓。
有穷不敢以弯弧。
莫不投竿失镞。
仰之长吁。
尔其雄姿壮观。
映背河汉。
上摩苍苍。
下覆漫漫。
盘古开天而直视。
羲和倚日以傍叹。
缤纷乎八荒之间。
掩映乎四海之半。
横大明而掩昼。
若混茫之未判。
忽腾覆以回旋。
则霞廓而雾散。
然后六月一息。
至于海湄
歘翳景以横翥。
逆高天而下垂。
憩乎泱漭之野。
入乎汪湟之池。
猛势所射。
馀风所吹。
溟涨沸渭。
岩峦纷披。
天吴为之怵慄
海若为之躨跜。
巨鳌冠山而却走。
长鲸腾海而下驰。
缩壳挫鬣。
莫之敢窥。
吾亦不测其神怪之若此。
盖乃造化之所为。
岂比夫蓬莱之黄鹄。
誇金衣与菊裳。
苍梧之元凤。
耀䌽质与锦章。
既服御于灵仙。
驯扰于池隍。
精卫殷勤于衔木
鶢鶋悲愁乎荐觞。
天鸡警晓于蟠桃
踆乌晢耀于太阳。
不旷荡而纵适
何拘挛而守常。
未若兹鹏之逍遥。
无厥类乎比方。
不矜大而暴猛。
每顺时而行藏。
参元根以比寿。
饮元气以为浆。
戏旸谷而徘徊。
冯炎洲而抑扬。
俄而希有见而谓之曰。
伟哉鹏乎。
若此之乐也。
吾右翼掩乎西极。
左翼蔽乎东荒。
跨蹑地络。
周旋天纲
以恍惚为巢。
以虚无为场。
我呼尔游。
尔呼我翔。
于是乎大鹏许之。
欣然相随。
此二禽巳登于寥廓。
而斥鴳之辈空见笑于藩篱。
汉东紫阳先生碑铭743年 盛唐 · 李白
 出处:全唐文卷三百五十 创作地点:陕西省西安市
呜呼紫阳。竟夭其志以默化。
不昭然白日而升九天乎。或将潜宾皇王。
非世所测(阙十一字)。挺列仙明拔之英姿。
明堂平白。长耳广颡。
挥手振骨。百关有声。
殊毛秀采。居然逸异(阙十字)
而且达河龟鹤早世而蟪蛄延。元命乎。
遭命乎。余长息三日
懵于变化之理。先生姓胡氏
□□□□□□族也。代业
门清儒素。皆龙脱世纲。
鸿冥高云。但贵天爵。
何徵阀阅。始八岁经仙城山(阙十一字)
有清都紫微之遐想。九岁出家。
十二休粮。二十游衡山
云寻洞府。水涉溟壑。
神王(阙八字)召为威仪及天下采经使。因遇诸真人。
授赤丹阳精石景水母。故常吸飞根。
吞日魂。密而修之。
□□□□□□所居苦竹院。置餐霞之楼。
手植双桂。栖迟其下。
金陵之墟。道始盛于三茅。
波乎四许华阳(阙七字)陶隐居传升元子。升元子传体元。
体元传贞一先生贞一先生天师李含光
李含光合契乎紫阳。□□□□□于神农之里。
南抵朱陵。北越白水
禀训门下者三千馀人。邻境牧守。
移风问道。忽遇先生之宴坐□□□□□隐机雁行而前。
为时见重。多此类也。
天宝初。威仪元丹邱。
道门龙凤。厚礼致屈。
传箓于嵩山东京大唐□□宫三请固辞偃卧。未几而诏书下责。
不得已而行。入宫。
一革轨仪。大变都邑
然海鸟愁臧文之享。猿狙裂周公之衣。
志往迹留。称疾辞帝。
尅期离阙。临别自祭。
其文曰。神将厌余。
余非厌世。乃顾命侄道士胡齐物。
具平肩舆。归骨旧土。
王公卿士。送及龙门
叶县。次王乔之
目若有睹。泊然而化。
天香引道。尸轻空衣。
及本郡太守裴公以幡华郊迎。举郭雷动。
南□□□开颜如生。观者日万。
偫议骇俗。至其年十月二十三日
葬于郭东之新松山。春秋六十有二。
先生含宏光大。不修小节。
书不尽妙。郁有崩云之势。
文非夙工。时动雕龙之作。
存也宇宙而无光。殁也浪化而蝉蜕。
(阙八字)乎有乡僧贞倩。雅仗才气。
请余为铭。余与紫阳神交。
饱餐素论。十得其九。
弟子元丹邱王□等。咸傃鸾凤之仪羽。
想珠玉之云气。洒扫松月。
载扬仙风。篆石颂德。
与兹山不朽。其词曰。
贤哉仙士。六十而化。
光光紫阳。善与时而为龙蛇。
固亦以生死为昼夜。有力者挈之而趋。
劫运颓落。终归于无。
惟元神不灭。湛然清都
延陵既殁。仲尼呜呼。
青青松柏。离离山隅。
篆石颂德。名扬八区。
有唐茅山元靖先生广陵李君碑铭 唐 · 颜真卿
四言诗 押阳韵 出处:全唐文卷三百四十
先生姓李氏。讳含光广陵江都人本姓宏。以孝敬皇帝改焉。二十一代祖宏。江夏太守。避王莽。徙居晋陵。遂为郡人。高祖文嶷。陈桂阳王侍郎。曾祖荣。皇朝雷州司马。祖师龛。隐居以求其志。徙于江都。父孝威。博学好古。雅修之道。与天台司马练师子微为方外之交。尤以笃慎著于州里。考行议谥。曰正隐先生。母琅琊王氏。贤明有德行。先生孩提则有殊异。晬日独取孝经。如捧读焉。羁丱好静处。诵习坟典。年十八。志求道妙。遂师事同邑李先生。游艺数年。神龙初。以清行度为道士。居龙兴观。尤精老庄周易之深趣。执丧过哀。口不尝甘旨之味。食惟穬麦而已。封植膳羞。皆出其手。号毁骨立。亲族莫不伤之。开元十七年。从司马练师于王屋山。传受大法。灵文金记。一览无遗。综核古今。该明奥旨。元宗知先生偏得子微之道。乃诏先生王屋山阳台观以继之。岁馀。请居茅山纂修经法。频徵。皆谢病不出。天宝四载冬。乃命中官赍玺书徵之。既至。延入禁中。每欲咨禀。必先斋沐。他日。请传道法。先生辞以足疾。不任科仪者数焉。元宗知不可强而止。先生尝以山灵迹。剪焉将坠。真经秘箓。亦多散落。请归修葺。乃特诏于杨许旧居紫阳以宅之。仍赐绢二百匹。法衣两副。香炉一具。御制诗及序以饯之。又禁于山侧采捕鱼猎。食荤血者。不得辄入。公私祈祷。咸绝牲牢。先生以六载秋到山。是岁诏书三至。渥泽频繁。晖映崖谷。初山中有上清真人许长史杨君陶隐居自写经法。历代传宝。时遭丧乱。散逸无遗。先生捧诏搜求。悉备其迹。而进上之。先时元宗将求大法。请先生为师。先生竟执谦冲。辞疾而退。洎七载春。元宗又欲受三洞真经。其年春三月中官赍玺书云。其月十八日。尅受经诰。是日。于大同殿洁修其事。遂遥礼先生为元师。并赐衣一袭。以伸师资之礼。因以元靖先生之嘉号焉。仍诏刻石于华阳洞宫以志之。是岁夏五月。隐居先生合丹之所。有芝草八十一茎。散生于松石之间。诏俾先生中官启告灵仙。缄封表进。。又诏以紫阳观侧近二百户太平崇元两观各一百户。并蠲其官徭。以供香火。秋七月。又徵先生。既自请居道观以养疾。九载春。辞归旧山。其年夏六月。前生灵芝之所。又产三百馀茎。煌煌秀异。人所莫睹。先生又图而奏之。是岁冬。又徵先生。于紫阳别院馆之。十载秋先生又恳辞告老。御制序诗以饯之。十有一载先生奉诏。与门人韦景昭等。于紫阳之东郁冈山。别建斋院。立心诚肃。是夜仙坛林间。遍生甘露。因以上闻。特诏嘉异。初隐居先生以三洞真法传升元先生。升元付体元先生。体元付正一先生。正一付先生。自先生距于隐居。凡五叶矣。皆总袭妙门大正真法。所以茅山为天下道学之所宗矣。于戏。是非可齐也。我物均焉。生死可忘也。觉梦同焉。如此者。何域心于变化之际哉。先生以大历已酉岁冬十一月十有四日。遁化于山紫阳之别院。春秋八十有七。其年十二月八日。门人赴丧而至者凡数千人。号奉冠舄。迁窆于雷平山之西陲。遗命以棺竹杖木几水瓶香奁香炉置于藏内。门弟子等仰奉嘉猷。克遵俭德。先生识思真淳。业行高古。道穷情性之本。学冠天人之际。所以优游句曲。郁为王者之师。出入明庭。特宠肩舆之贵。是知顺风而问。昔称于黄帝。望山而请。今见于元宗矣。又博览偫言。长于著撰。尝以本草之书。精明药物。事关性命。难用因循。著音义两卷。又以老庄周易。为洁净之书。著学记义略各三篇。内学记二篇。以续仙家之遗事。皆名实无违。词旨该博。初先生幼年。颇工篆籀。而隶书尤妙。客或赏之云。贤于其父。因投笔不书。元宗诏山人王旼。强请先生楷书上经一十三纸。以备杨许之阙。先生能于阴阳术数之道。而不以艺业为能。极于转鍊服食之事。而不以寿养为极。但冥怀素朴。妙味元津。非夫博大之至人。孰能尽于此。真卿乾元二年。以升州刺史充浙西节度。钦承至德。结慕元微。遂专使致书于茅山。以抒诚恳。先生特令韦鍊师景昭复书于真卿。恩眷绸缪。足励超然之志。然宗师可仰。望紫府而非遥。王事不遑。寄白云而攸远。洎大历六年真卿罢刺临川。旋舟建业。将宅心小岭。长庇高踪。而转刺吴兴。事乖夙愿。徘徊郡邑。空怀尊道之心。瞻望林峦。永负借山之记。而景昭洎郭闳等。以先生茂烈芳猷。愿铭金石。乃邀道士刘明素来托斯文。真卿先生门人中林子殷淑遗名韦渠牟尝接采真之游。绪闻含一之德。敢强名于巷党。曷足辨于鸿蒙。其词曰。
抱一混茫,人之纪纲。
先生以之,气王神强。
乃启元旨,元门以彰。
乃为帝师,帝道惟康。
甘露呈瑞,灵芝效祥。
上士云感,高风载扬。
鹤返仙庙,云辞帝乡
退归而老,妙识行藏。
德本无累,道心有常。
实曰形解,孰云坐忘。
伐石表墓,勒铭传芳。
谷变陵迁,厥迹弥光。
张鸣谦适越序 唐 · 顾况
 出处:全唐文卷五百二十九
司空十四尚书左仆射缵。五代孙曰鸣谦
问行于我。我对曰。
乃祖蹈道隐黄鹄山。乃先敦德朝阳山
今子洽闻。继修先好。
是一门而三隐矣。台仲之处也。
云翔冥廓。亦复何碍。
又将嫁于四方。余常适越。
东至。南登天姥。
天姥而西即东阳太末姑蔑之地。
盘桓乎弋阳。其山霞锦。
其水绀碧。其鸟好音。
其草芳葩。夺人眼睛。
犹未丽也。仙人城在其上。
可以汰神。可以建文。
可以栖□子独不见错诛而回乐乎。感隙驷之末光。
事涂龟之修龄。观万化之始终。
道训曰。处其厚不处其薄。
丈夫之事。予亦从此逝矣。
适人之适。孰与自适其适乎。
天柱山天柱观 中唐 · 吴筠
 出处:全唐文卷九百二十五
太史公称大荒之内。
名山五千。
其在中国。
有五岳作镇。
罗浮括苍辈十山为之佐命。
其馀不可详载。
粤天柱之号。
潜霍及此三峰一称矣。
盖以其下擢地纪。
上承天维。
中函洞府之谓。
岂唯蕴金碧。
宅灵仙。
所贵兴云雨。
润万物也。
馀杭郭溯溪十里。
登陆而南。
弄潺湲。
入峥嵘。
幽径窈窕。
才越千步。
忽岩势却倚。
襟领环掩。
而清宫辟焉。
于是旁讯有识。
稽诸实录。
乃知昔高士郭文举创隐于兹。
以云林为家。
遂长往不复。
元和贯于异类。
猛兽为之驯扰。
晋书逸人传具纪其事。
可略而言。
自先种閟景潜升。
而遗庙斯立
暨我唐宏道元祀。
因广仙迹。
为天柱之观。
有五洞相邻。
得其名者。
谓之大涤。
虽寥邃莫测。
盖与林屋华阳
密通太帝阴宫耳。
爰有三泉
二𣷾一滥。
殊源合流。
水旱不易。
拥为曲池。
萦照轩宇。
夏寒而辨沙砾。
冬温而育萍藻。
既漱而饮之。
曲肱而枕之。
乐在其中矣。
土无沮洳。
风木飘厉。
故栖迟者心畅而寿永。
盘礡纡燠。
气淳境美。
虎不搏。
蛇不螫。
而况于人乎。
贞观初
许先生曰迈。
怀道就閒。
荐徵不起。
后有道士张整叶法善朱君绪司马子微暨齐物夏侯子云
皆为高流。
继踵不绝。
或游或居。
穷年忘返。
宝应中
偫寇蚁聚。
焚爇城邑。
荡然煨烬。
唯此独存。
非神灵扶持。
曷以臻是。
州牧相里造县宰范愔。
化洽政成。
不严而理。
遗氓憬附。
复辑其业。
筠与逸人李元卿
乐土是安。
舍此奚适。
恐将来君子。
靡昭厥由。
故覈而志之。
表此贞石。
大历十三年正月十五日
中岳道士吴筠记。
七言三首 其三 唐 · 林仙人
七言律诗 押先韵 出处:全唐诗续补遗
白石磷磷上接天,郁郁临川
草生福地皆为药,人在名山总是仙。
待客远寻岩下,烹茶满酌洞中泉。
前生恐是白云子,今世还来卧翠颠(以上四首皆见《正统道藏》本杜光庭天坛王屋山圣记》。)
桔槔赋 唐 · 王契
 出处:全唐文卷四百三十三
智者济时以设功。
强名之曰桔槔。
何朴斲之太。
俾役力兮不劳。
作固兮为我之身。
临深兮是我之理。
若虞机张。
如鸟斯企。
山有木。
因工见汲引之能。
巽乎水。
自我成润物之美。
不羸瓶而上出。
何抱瓮之勤止。
执虚趋下。
虽自屈于劳形。
持满因高。
终见伸于知巳。
郑圃之侧。
之旁。
沟塍绮错。
畎亩相望。
带嘉蔬兮映芳草。
背古岸兮面垂杨。
欲建标以取别。
能举直而自强。
若垂竿兮匪钓。
象爟火兮无光。
不忘机以弃俗。
乃习坎而为常。
随用舍而俯仰。
应浅深而短长。
重泉之水兮不滞。
九畹之兮益芳。
虽欲绝学以弃智。
其若得存而失亡。
歌曰。
道隐兮世人薄。
无为守拙空寂寞。
老圃之道可行。
何耻见机而作。
礼部试策五道 其二 第二道 唐 · 白居易
 出处:全唐文卷六百六十九
问。
书曰。
眚灾肆赦。
又曰。
宥过无大。
而礼云。
执禁以齐众。
不赦过。
若然。
岂为政以德。
不足耻格。
峻文必罚。
斯为礼乎。
诗称既明且哲。
以保其身。
易称利用安身。
崇德也。
而语云。
无求生以害仁。
有杀身以成仁。
若然。
则明哲者不成仁欤。
杀身者非崇德欤。
对。
圣王以刑礼为大忧。
理乱系焉。
君子以仁德为大宝。
死生一焉。
故邦有用礼而大理者。
有用刑而小康者。
古人有崇德而远害者。
有蹈仁而守死者。
其指归之义。
可得而知焉。
在乎圣王乘时。
君子行道也。
何者。
当其王道融。
人心质。
善者众而不善者鲜。
一人不善。
众人恶之。
故赦之可也。
所以表好生恶杀。
且臻乎仁寿之域矣。
而肆赦宥过之典。
由兹作焉。
及夫大道隐
至德衰。
善者鲜而不善者众。
一人不善。
众人效之。
故赦之不可也。
所以明惩恶劝善。
且革浇漓之俗矣。
而执禁不赦之文。
由兹兴焉。
此圣王所以随时以立制。
顺变而致理。
非谓德政之不若刑罚也。
然则君子之为君子者。
为能先其道后其身。
守其常。
则以道善乎身。
罹其变。
则不以其身害乎道。
故明哲保身亦道也。
得之。
求仁杀身亦道也。
得之。
虽殊时异致。
同归于一揆矣。
何以覈诸。
观乎古圣贤之用心也。
苟守道而死。
死且不朽。
是非死也。
苟失道而生。
生而不仁。
是非生也。
向使生于唐虞之代。
安知不明哲保身欤。
生于殷周之际。
安知不求仁杀身欤。
盖否与泰。
各系于时也。
生与死。
同归于道也。
由斯而观。
则非谓崇德者不为成仁。
杀身者不为明哲矣。
呜呼。
圣王立教。
同出而异名。
君子行道。
百虑而一致。
亦犹水火之相戾。
同根于冥数。
共济于人用也。
亦犹寒暑之相反。
同本于元气。
共济于岁功也。
则用刑措刑之道。
保身杀身之义。
昭昭然可知矣。
谨对。
中岳体元潘先生 中唐 · 李渤
 出处:全唐文卷七百十二
中岳道士前有天师
次称潘先生
先生名师正
赵州赞皇人
少丧母。
庐于墓侧。
以至孝闻。
先生真气内融。
辉光外发。
如隋珠荆玉
不假于饰。
而人自宝之。
隋大业中入道。
王仙伯尽以隐诀及得符箓相授。
栖于太室逍遥谷
积二十年。
但嚼松叶饮水而已。
高宗皇帝每降銮辇。
亲诣精庐。
先生不下堂
接手而已。
及问所须。
答言松树清泉。
山中不乏。
帝与武后共尊敬之。
留连信宿而返。
寻敕于所居造崇唐观。
岭上别起精思院以处之。
敕置奉天官。
令于逍遥谷口特开一门。
号曰仙游门
复于苑北面置寻真门。
太常奏仙乐。
又以祈仙望仙翘仙为曲。
皆谓先生名焉
前后赐诗五百首。
先生每叹曰。
大丈夫业道。
不能灭影云林。
以烦世主。
吾之过也。
遂欲东求蓬莱
孤舟入海。
属帝敦笃斯道。
祈叹愈加。
踟蹰山隅。
辍策未往。
永淳元年告化。
时年八十九。
帝追望不止。
大中大夫
谥曰体元先生
先生神标仙骨。
雅似隐居。
夫阶真韬冥。
练景游化者。
其有类乎。
弟子十八人。
并皆殊秀。
鸾姿凤态
眇映云者。
有韦法昭司马子微郭崇真。
皆禀训瑶庭。
密受琼室。
专玉清之业。
遗下仙之俦矣。
陈子昂又作颂云云。
王屋山贞一司马先生 中唐 · 李渤
 出处:全唐文卷七百十二
后周琅琊公司马裔元孙名承祯字子微
河内人也。
少事体元先生
传其符箓。
及辟谷导引服饵之术。
体元特相赏异。
谓曰。
我自简寂传授正法。
至汝六叶矣。
先生是后因浪游。
远诣于天台山
武太后闻其名。
召至都。
降手诏赞美。
及将还。
李峤饯于洛桥之东。
景云二年
睿宗令其兄子承袆就山迎至京。
入宫中。
问以阴阳数术。
先生对曰。
经云。
为道日损。
损之又损之。
以至于无为。
且目所见者。
损之尚未能已。
岂复攻乎异端。
而增其智虑哉。
帝曰。
治身无为。
则清高矣。
治国无为如何。
对曰。
国犹身也。
老君曰。
游心于澹。
合气于漠。
顺物自然。
而无私焉。
而天下理。
易曰。
大人与天地合其德。
是知不言而信。
不为而成。
无为之旨。
理国之道也。
帝叹曰。
广成之言。
何以加此。
因固辞还山。
乃赐宝琴一张。
及霞文帔。
中朝词人赠诗者百馀首。
开元九年
明皇又遣使迎至京。
帝亲授法箓。
前后赏赐甚厚。
十年驾入都。
先生又请归山。
帝赋诗。
王屋山自选形胜。
置坛宇以居之。
先生因上言。
今五岳之神祠。
皆是山林之神。
非正真之神也。
五岳皆有洞府。
各有上清真人降任其职。
请别立斋祠。
帝从其言。
因置真君祠。
其形像制度。
皆请先生推桉道经。
创为之焉。
先生颇善篆隶。
写三体道德经。
正文字
五千三百八言为真本。
又撰修真秘旨。
窥之者得其门矣。
敕于先生所居置阳台观。
帝自书额。
并相续赐赉甚厚。
至二十三年告化。
时八十九。
制赠银青光禄大夫
谥曰贞一先生
又御制碑文。
先生门徒甚众。
李含光焦静真得其道焉。
静真虽禀女质。
灵识自然。
因精思间。
有人导至方丈山
遇二仙女谓曰。
子欲为真官。
可谒东华青童道君
受三皇法。
请名氏。
贞一也。
乃归而诣先生
亦欣然授之。
茅山元静李先生 中唐 · 李渤
 出处:全唐文卷七百十二
孝威者。晋陵人
家本纯儒。州里号贞隐先生
敬宗皇帝讳。改为李氏。
其子曰含光。年十三。
辞家奉道。端视清霄。
慈向蠢类。暗室之中。
如对君亲。时人见之。
情色皆敛。幼攻篆隶。
或有称过其父者。一闻此义。
终身不书。后事贞一先生
云篆宝书。倾囊相付。
既而目之曰。真玉清之客也。
抱虚无而行功者。于道不穷。
托幽阜而灭迹者。于德亦浅。
承之自远。宜且救人。
是引后学升堂。禀元训也。
先生元气不散。瑶圃虚映。
达灵久矣。晦辉为常。
动非用开。静非默闭。
当吹万之会。若得一之初。
应迹可名。常道不可名也。
孕育至化。虚融物心。
心一变至于学。学一变至于道。
同淑气自来。得之不见。
所以抠衣而进者。仰范元和。
若秋芳之依层巘。夏潦之会通川也。
先生忘情于身。而慈于人。
祯祥屡应。视同众象。
士庶咨询。色受其意。
常令章坛闭院。醮火择薪。
精微诚敬。率皆类此。
开元末明皇礼请先生而问理化
对曰。道德君王师也。
昔汉文行其言。仁寿天下。
次问金鼎。对曰。
德公也。轻举公中私也。
时见其私。圣人存教。
若求生徇欲。乃似系风耳。
帝加元静之号以尊之。无何。
固以疾辞。东还句曲山
敕于其所居造紫阳观以居焉。自后天书继至。
资奉相续。及公卿祈请。
往来无虚月。卒使元门之中。
转见真操。持慈俭之宝。
羲皇之风。至矣哉。
先生之教也。所撰仙学传及论三元异同。
又著真经并本草音义。皆备载阙遗。
穷赜精义矣。以大历四年冬十一月
顾谓入室弟子韦景昭孟湛然曰。吾将顺化
神气怡然。若坐亡长往。
时年八十七。灵云降室。
芝草丛生。执简如常。
和色不去。据真经。
斯乃秉化自然。仙阶深妙者也。
景昭授皋洞虚。洞虚授李方来。
皆嗣德不坠。时柳识又颂先生云。
古有强名。元精希夷。
黄帝遗之。先生得之。
纵心而往。与一相随。
真性所容。太元同规。
日行仙路。不语到时。
人言万龄。我见常姿。
明皇仰止。徵就京师
紫极徒贵。白云不知。
遐方后学。来往怡怡。
空有多门。真精自持。
顺化而去。人焉能窥。
科秘诀。本有冥期。
使东川(并序,此后并御史时作。) 惭问囚(蜀门夜行忆与顺之在司马鍊师坛上话出处时)809年 中唐 · 元稹
七言律诗 押尤韵 创作地点:四川省广元市剑阁县
司马子微坛上头,与君深结白云俦。
尚平村落拟连买,王屋山泉为别游。
各待陆浑一尉,共资三径便同休。
那知今日蜀门路,带月夜行缘问囚。
涂山怀古 唐 · 陈陶
 押词韵第一部
落拓书剑晚,清秋鹰正笼。
涂山间来上,敬爱如登龙。
览古觉神王,翛然天地空。
东南更(一作竟)何有,一醉先王风。
惟昔放勋世,阴晦彻(一作胤)成洪。
皇图化鱼鳖,天道漂无踪。
帝乃命舟楫,掇芳儒素中。
高陈九州力,百道驱归东。
旧物复光明,洪炉再埏镕。
经门不私子,足知(一作示)天下公。
亮曰那并生,唐虞禅华虫。
兹山朝万国,一赋寰海同。
十载有区宇,秋豪皆(一作亦)帝功。
垂衣不骄德,子桀如何聋。
握发闻礼贤,葺茅见卑宫。
凡夫色难事,神圣安能恭。
道隐(一作德)三千年,遗芳播笙镛。
当时执圭处,佳气仍童童
海屿俨清庙,天人盛祇供。
玄恩及花木,丹谶名崆峒。
异代草泽臣,何由树勋庸。
尧阶未曾识,谁信平生忠。
恨不当际会,预为执鞭僮。
劳歌下山去,怀德心无穷。
书吴道隐林亭 唐 · 方干
七言律诗 押侵韵
藓榭莎亭萝筱阴,依稀气象似山林。
橘枝亚路(一作树香)重,井脉牵湖碧甃深。
稚子遮门留熟客,惊蝉入座避游(一作饥)禽。
四邻不见孤高处,翻笑腾腾只醉吟。
广陵妖乱志 唐末 · 罗隐
 出处:全唐文卷八百九十七
高骈末年。
惑于神仙之说。
吕用之张守一诸葛殷等。
皆言能役使鬼神。
变化黄白。
酷信之。
遂委以政事。
用之等援引朋党。
恣为不法。
其后亦虑多言者有所泄漏。
因谓曰。
高真上圣。
要降非难。
所患者。
学道之人。
真气稍亏。
灵贶遂绝。
闻之。
以为信然。
乃谢绝人事。
屏弃妾媵。
宾客将吏。
无复见者。
有不得已之故。
则遣人洗浴斋戒。
紫极宫道士祓除不祥。
谓之解秽。
然后见之。
拜起才终。
已复引出。
自此内外壅隔。
纪纲日紊。
用之等因大行威福。
傍若无人。
岁月既深。
根蒂遂固。
用之自谓磻溪真君。
张守一是赤松子
诸葛殷将军
有一萧胜者。
谓之秦穆公驸马
皆云上仙遣来。
令公道侣。
其鄙诞不经。
率皆如此。
江阳县前一地祇小庙。
用之贫贱时。
常与妻寓止巫舍。
凡所动静。
祷而后行。
及得志。
谓为冥助。
遂修崇之。
回廊曲室。
妆楼寝殿。
百有馀间。
土木工饰。
江南之选。
每军旅大事。
则以少牢祀之。
用之守一皆云神遇。
凡有密请。
即遣二人致意焉。
中和元年
用之以神仙好楼居。
请于公廨邸北跨河为迎仙楼
其斤斧之声。
昼夜不绝。
费数万缗。
半岁方就。
自成至败。
竟不一游。
扃鐍俨然。
以至灰烬。
是冬又起延和阁于大厅之西。
凡七间。
高八丈。
皆饰以珠玉。
绮窗绣户。
殆非人工。
每旦焚名香。
列异宝。
以祈王母之降。
及师铎乱。
人有登之者。
于藻井垂莲之上见二十八字云。
延和高阁上干云。
小语犹疑太乙闻。
烧尽降真无一事。
开门迎得毕将军
此近诗妖也。
用之公然云与上仙来往。
每对或叱咄风云。
顾揖空中。
谓见偫仙来往过于外。
随而拜之。
用之指画纷纭。
略无愧色。
左右稍有异论。
则死不旋踵矣。
见者莫测其由。
但搏膺不敢出口。
用之忽云。
后土夫人灵仇遣使就某借兵马。
李筌所撰太白阴经。
遽下两县。
萃百姓苇席数千领。
画作甲马之状。
遣用之于庙庭烧之。
又以五䌽笺写太白阴经十道。
置于神座之侧。
又于夫人帐中塑一绿衣年少。
谓之韦郎。
庙成。
有人于西庑栋上题一长句诗曰。
四海干戈尚未宁。
谩劳淮海写仪形。
九天元女犹无信。
后土夫人岂有灵。
一带好云侵鬓绿。
两行岩岫拂眉青。
韦郎年少耽闲事。
案上修看太白经。
好事者竞相传诵。
是岁诏于广陵生祠。
并刻石颂。
差州人采碑材于宣城
及至杨子县
用之一夜遣人密以健牯五十。
牵至州南。
凿垣架濠。
移入城内。
及明。
栅缉如故。
因令杨子县申府。
昨夜碑石不知所在。
遂悬购之。
至晚云。
被神人移至街市。
大惊。
乃于其傍立一大木柱。
上以金书云。
不因人力。
自然而至。
即令两都出兵仗鼓乐。
迎入碧筠亭。
至三桥拥闹之处。
故埋石以碍之。
伪云人牛拽不动。
乃朱篆数字。
贴于碑上。
须臾去石乃行。
观者互相谓曰。
碑动也。
识者恶之。
明日。
杨子有一村妪诣知府判官陈牒云。
夜来里胥借耕牛牵碑。
误损其足。
远近闻之。
莫不绝倒。
比至失守。
师铎之众竟自坏墉而进。
常与丞相郑公不恊。
用之知之。
忽曰。
适得上仙书。
宰执之间有阴图令公者。
使一侠士来。
夜当至。
惊悸不已。
问计于用之。
用之曰。
张先生少年时尝学斯术于井深里聂夫人。
近日不知更肯为之否。
若有。
但请此人当之。
无不齑粉者。
骈立召守一语之。
对曰。
老夫久不为此戏。
手足生疏。
然为令公
有何不可。
及期。
衣妇人衣。
匿于别室。
守一寝于卧内。
至夜分。
掷一铜铁于阶砌之上。
铿然有声。
遂出皮囊中彘血。
洒于庭户檐宇间。
如格斗之状。
明日。
谢守一曰。
蒙仙公再生之恩。
真枯骨重肉矣。
乃躬辇金玉及通天犀带。
以酬其劳。
又有萧胜者。
亦用之党也。
纳五百金赂于用之。
用之曰。
尔何欲。
曰。
欲得知盐城监耳。
乃见
为求知盐城监。
以当任者有绩。
与夺之间。
颇有难色。
用之曰。
用胜为盐城者。
不为胜也。
昨得上仙书云。
有一宝剑在盐城井中。
须一灵官取之。
以胜上仙左右人。
欲遣去耳。
俛仰许之。
胜至监数月。
遂匣一铜匕首献于
用之稽首曰。
此北帝所佩者也。
得之则百里之内。
五兵不敢犯。
甚异之。
遂饰以宝玉。
常置座隅。
广陵久雨。
用之谓曰。
此地当有火灾。
郭邑之间。
悉合灰烬。
近日遣金山下毒龙以少雨濡之。
自此虽无大段烧。
亦不免小小惊动也。
于是用之每夜密遣人纵火。
荒祠坏宇。
无复存者。
尝受道家秘法。
用之守一无增焉。
因刻一青石如手版状。
起龙蛇
近成文字。
玉皇授白云先生高骈
潜使左右置安道院香几上。
见之。
不胜惊喜。
用之曰。
玉皇以令公焚修功著。
特有是命。
计其鸾鹤不久当降。
某等此际谪限已满。
便应得陪幢节。
同归真境也。
他日瑶池席上。
亦是人间一故事。
言毕欢笑不已。
遂相与登延和阁。
命酒肴极欢而罢。
后于道院庭中刻木为鹤。
大如小驷。
羁辔中设机棙
人或逼之。
奋然飞动。
尝羽服跨之。
仰视空阔。
有飘然之思矣。
自是严斋醮。
炼金丹。
费耗资财。
动逾万计。
日居月诸。
竟无其验。
吕用之。
鄱阳安仁里细民也。
性桀黠。
略知文字。
父璜。
以货茗为业。
来往于淮浙间。
时四方无事。
广陵为歌钟之地。
富商大贾。
通逾百数。
璜明敏善酒律
多与偫商游。
用之年十二三。
其父挈行。
既惠悟。
事诸贾皆得欢心。
时或整履摇箑。
匿家与奴婢等。
居数岁。
璜卒于家。
乾符初
偫盗攻剽州里。
遂他适。
用之既孤且贫。
其舅徐鲁仁赒急之。
岁馀。
通于鲁仁室。
为鲁仁所逐。
因事九华山道士牛宏徽。
宏徽自谓得道者也。
用之降志师之。
传其驱役考召之术。
宏徽既死。
用之复客于广陵
遂縠巾布褐。
用符药以易衣食。
岁馀。
丞相刘公节制淮左。
有蛊道置法者。
逮捕甚急。
用之惧。
遂南渡。
高骈京口
召致方伎之士。
求轻举不死之道。
用之以其术通于客次。
逾月不召。
渤海亲人俞公楚
公楚奇之。
过为儒服。
目之曰江西吕巡官
因间荐于渤海
及召试。
公楚与左右附会其术得验。
寻署观察推官
仍为制其名。
因字之曰无可。
无可无不可也。
自是出入无禁。
初专方药香火之事。
明年
渤海移镇。
用之固请戎服。
遂署右职。
用之素负贩。
客广陵
公私利病。
无不详熟。
鼎灶之暇。
妄陈时政得失。
渤海益奇之。
渐加委仗。
先是渤海旧将有梁缵陈拱冯绶董仅。
公楚归礼日以疏退。
渤海至是孤立矣。
用之乃树置私党。
窥伺动息。
有不可去者。
则厚以金宝悦之。
左右偫小。
皆市井人。
见利忘义。
上下相蒙。
大逞妖妄。
仙书神符。
无日无之。
更迭唱和。
罔知愧耻。
自是贿赂公行。
条章日紊。
烦刑重赋。
率意而为。
道路嗟怨。
各怀乱计。
用之惧有窃发之变。
因请置巡察使
采听府城密事。
渤海承制御史大夫
充诸军都巡察使
于是召募府县先负罪停废胥吏阴狡凶狠者。
得百许人。
厚其官佣。
以备指使。
各有十馀丁。
纵横闾巷间。
谓之察子
至于士庶之家。
呵妻怒子。
密言隐语。
莫不知之。
自是道路以目。
有异已者。
纵谨静端默。
亦不免其祸。
破灭者数百家。
将校之中。
累足屏气焉。
高骈嬖吏诸葛殷
妖人吕用之之党也。
初自鄱阳将诣广陵
用之先谓曰。
玉皇以令公久为人臣。
机务稍旷。
获谴于时君。
辄遣左右一尊神为令公道中羽翼。
不久当降。
令公善遇。
欲其不去。
亦可以人间优职縻之。
明日。
果来。
遂巾褐见于碧筠亭。
妖形鬼态。
辩诈蜂起。
谓可以坐召神仙。
立变寒暑。
莫测也。
俾神灵遇之。
谓之诸葛将军也。
每从容酒席间。
听其鬼怪之说。
则尽日忘倦。
自是累迁盐铁剧职。
聚财数十万缗。
其凶邪阴狡。
用之蔑如也。
有大贾周师儒者。
其居处花木楼榭之奇。
广陵甲第。
欲之。
而师儒拒焉。
一日。
曰。
府城之内。
当有妖起。
使其得志。
非水旱兵戈之匹也。
曰。
为之奈何。
曰。
当就其下建斋坛。
灵官镇之。
即指师儒之第为处。
军候驱出其家。
是日雨雪骤降。
泥淖方盛。
执事者鞭挞迫蹙。
师儒携挈老幼。
匐匍道路。
观者莫不愕然。
迁其族而家焉。
殷足先患风疽。
至是而甚。
每一躁痒。
命一青衣交手爬搔。
血流方止。
性严洁。
甥侄辈皆不能侍坐。
唯与款曲。
未尝不废寝忘餐。
或促膝密坐。
同杯共器。
遇其风疽忽发。
即恣意搔扪。
指爪之间。
脓血沾染。
与之饮啖。
曾无难色。
左右或以为言。
曰。
神仙多以此试人。
汝辈莫介意也。
前有一犬子。
每闻腥秽之气。
则来近之。
怪其驯狎。
笑曰。
某常在大罗宫玉皇前见之。
别来数百年。
犹复相识。
其虚诞率多如此。
虞常谓人曰。
争知不是吾灭族冤家也。
性躁虐。
扬州来两月。
官吏数百人。
鞭背殆半。
光启二年
伪朝授殷兼御史中丞加金紫。
及城陷。
窜至湾头。
为逻者所擒。
腰下获黄金数斤。
通天犀带两条。
既缚入城。
姓聚观
交唾其面。
寻撮其鬓发。
顷刻都尽。
狱具。
刑于下马桥南。
杖至百馀。
绞而未绝。
会师铎母自子城归家。
经过法所。
遂扶起避之。
复苏于桥下。
执扑者寻以巨木踣之。
驺殿过。
决罚如初。
之遇也。
骄暴之名。
寻布于远近。
其族人竞以谦损戒
曰。
男子患于不得遂志。
既得之。
当须富贵自处。
人生宁有两遍死者。
至是果再行法。
及弃尸道左。
为雠人剜其目。
断其舌。
儿童辈以瓦砾投之。
须臾成峰。
尧卿者。
家于广陵
初佣保于逆旅。
善书记
因出入府庭。
遂闻于缙绅。
始为盐铁小吏
性敏辩。
事之利病。
皆心记口调。
悦人耳目。
丞相李尉以其能。
首任之。
高骈因署尧卿泗州
兼判国监
寻奏为刺史
制命未行。
会军变。
复归广陵
顷之。
知浙西院
数月而罢。
又知扬州兼榷籴使。
伪朝授尧卿御史大夫
尧卿托附权势。
不问贵贱。
苟有歧路。
纵厮养辈。
必敛衽以金玉饵之。
微似失势。
虽素约为死交
则相对终日。
不复与言。
趋利背义如此。
权贵无不以贿赂交结之。
故不离淮泗。
僭窃朱紫。
尘污官省三数年间。
盗用盐铁钱六十万缗。
王棨知两使务局。
尧卿狱。
将穷其事。
诸葛殷所保持获全。
及城陷。
军人识是尧卿者。
咸请啖之。
毕师铎不许。
夜令尧卿以他服而遁。
楚州遇变。
为仇人所杀。
弃尸衢中。
其妻以纸絮苇棺敛之。
未及就圹。
好事者题其上云。
信物一角。
附至阿鼻地狱。
请去斜封。
送上阎罗大王。
时人以为笑端。
移元徵君864年 唐 · 皮日休
 出处:全唐文卷七百九十六 创作地点:安徽省池州市石台县
徵君足下。
行奇操峻。
舍明天子贤宰相
退隐于陵阳
踞见青山。
傲视白云。
得丧不可摇其心。
荣辱不能动其志。
桎拲冠冕。
泥滓禄位。
甚善甚善。
苟与足下同道者
必汲汲自退。
名惟恐闻。
行惟恐显。
老死为山谷人矣。
或名欲遗千载
利欲及当今者。
闻足下之道。
可以不进其说耶。
日休闻古之圣贤。
无不欲有意于民也。
苟或退者。
是时弊不可正。
主惛不可晓。
进则祸。
退则安。
斯或隐矣。
有是者。
世不可知其名。
俗不能得其教。
尚惧来世圣人责乎无意于民故也。
此谓之道隐
其次者。
行不端于巳。
名不闻于人。
欲乎仕则惧祸。
欲乎退则思进。
必为怪行以动俗。
诙言以矫物。
上则邀天子再三之命。
下则取诸侯殷勤之礼。
甚有百世之风。
次有当时之誉。
此之谓名隐。
其次者。
行有过僻。
志有深傲。
饰身不由乎礼乐。
行巳不在乎是非。
入其室者惟清风。
升其牖者惟明月。
木石然。
糜鹿然。
期夫道家之用。
以全彼生。
此之谓性隐。
然而道隐者贤人也。
名隐者小人也。
性隐者野人也。
有夫救世汤禹拯乱之心者。
道隐之人。
由夫樵苏之民耳。
况名与性哉。
今天下虽无事。
河湟有黠虏之患。
岭徼逋蛮之虞。
主上焦心灼思。
晏询夜谋。
宰相战慄于岩廊。
百执事奔走于朝右。
然尚未复贞观开元之大治。
有致君于唐虞。
跻民于仁寿者。
其人则鲜。
其求则勤。
元纁之聘。
屡降于山林。
少微之星。
但明于霄汉。
此真足下之所高视也。
呜呼。
斯时也。
山林之间。
倒衣以接礼。
重趼以应命。
赴明天子千年之运。
成大丈夫万世之业。
勋铭于钟鼎。
德著于竹帛。
可不盛哉。
夫主上知足下之道久矣。
加以郡守荐之。
宰相誉之。
虽锡命屡颁。
而高风转固。
接物日简。
入山益深。
且足下将为道隐乎。
道隐者世不可知其名。
俗不能得其尚。
足下之名尚矣
丹青于世矣。
岂谓道隐哉。
将为名隐乎。
则名隐者以怪行动俗。
诙言矫物。
足下之道。
伸之而
屈之而
岂谓名隐哉。
将为性隐乎。
则性隐者饰身不由乎礼乐。
行巳不在乎是非。
足下顷荐名于有司。
客位于侯伯。
岂所谓性隐乎。
然三隐者。
足下皆出其表。
复何为而高卧哉。
如终卧陵阳而不起。
是废乎古人之道者也。
仲尼曰。
素隐行怪。
后世有述焉。
吾弗为之也。
君子遵道而行。
半途而废。
吾弗能巳矣。
君子依乎中庸。
遁世不见知而不悔。
夫前二者。
圣人之所不为。
足下之学杨墨乎。
申韩乎。
何其悖于道也。
遁世不见知而不悔。
则舜不为高蹈也。
舜不为真隐也。
足下其亦有意乎。
如纳仆之言。
翻然而起。
醒然而用。
朝庭必处足下于大谏
次用足下于宰辅。
其在大谏也。
以直气吹日月之翳。
以正道立天地之根。
先黜陟于朝廷。
次按察于侯国。
其在宰辅也。
外以道宁四夷。
内以法提百揆。
俾天地反妖为瑞。
使阴阳易愆为穰。
然后以元菟乐浪持节之州。
昆崙崦嵫作驻跸之地。
又不知房杜姚宋何人也。
果行是道。
南山
不足以书足下之功。
穷百谷之波。
不足以注足下之善。
以足下之风。
可以知仆之志。
以仆之道。
可以发足下之文。
故不远千里。
授书于御者。
用以吐仆臆中之奇贮也。
仆之取舍。
自有方寸。
异时无望于足下。
发函之后。
但起无疑。
不宣。
日休再拜。
元子栖宾亭记 唐 · 皮日休
 出处:全唐文卷七百九十七
彭泽东十里。
有仙邃源奥处。
号曰富阳
文士李中白隐焉。
五年冬别中白。
岁且翅。
再自淝陵之江左
因访于是。
至其门。
骖不暇緤。
而目爽神王。
恍恍然迨若入于异境矣。
愬别苦外。
不复游一词。
且乐其得也。
木秀于
泉甘于饴。
霁峰倚空。
如碧毫扫粉障。
色正鲜温
鸣溪潨潨
源内橐籥。
韝出琉璃液。
石有怪者。
骁然闯然
若将为人者。
禽有异者。
嘐嘐然若将天驯耶。
每空斋寥寥。
寒月方午。
交韵
其正声雅音。
笙师之吹竿。
邠人之鼓籥
不能过也。
况延白云为升堂之侣。
清风为入室之宾
其为趣则生而未睹矣。
中白所尚皆古。
以时不合己。
故隐是境。
将至老。
呜呼。
世有用君子道隐者乎。
有则是境不足留吾中白也
昔余与中白有俱隐湘衡之志。
中白以时不合己。
果偿本心。
余以寻求计吏。
不谐夙念。
今至是境。
语及名利。
则芒刺在背矣。
夫宾之来也。
不逾于邑(谓彭泽县
邑距是十里。
至是者不为易矣。
其延之。
旦不晡乎。
晡不夕乎。
则俟宾之所。
果不可低庳
于是钜其寝。
西向百步。
则筑宾亭焉。
两其室而一其厦。
且曰。
宾将病暑。
吾则敞其檐。
宾将病寒。
吾则奥其牖。
自竟是功。
鲜薧之馈。
罍樽之费。
纵倍于前矣。
其功始于咸通二年秋八月
后五年五月。
中白馆余于是。
且祷其记而名之者。
累月让不获。
因曰。
古者有高隐殊逸。
未被爵命。
敬之者以其德业号而称之。
元德元晏是也。
夫学高行远谓之通。
志深道大谓之元。
男子通称谓之子。
谓请以通元子为其号。
请以栖宾为亭名。
噫。
知我者不谓我为佞友矣。
五年五月朔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