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东宫礼绝傍亲令 南梁 · 萧统
 出处:全梁文卷十九
普通三年十一月始兴王憺死。
旧事,以东宫礼绝傍亲,书翰并依常仪
太子意以为疑,命仆射刘孝绰议其事。
孝绰议曰:「案张镜撰《东宫记》,称三朝发哀者,逾月不举乐;
鼓吹寝奏,服限亦然。
寻傍绝之义,义在去服,服虽可夺,情岂无悲,铙歌辍奏,良亦为此。
既有悲情,宜称兼慕,卒哭之后,依常举乐,称悲竟,此理例相符。
谓犹应称兼慕,至卒哭」。
仆射徐勉、左率周舍家令陆襄并同孝绰议。
太子令曰:张镜记》云:「依《士礼》,终服月称慕悼」。
又云:「凡三朝发哀者,逾月不举乐」。
刘仆射议,云傍绝之义,义在去服,服虽可夺,情岂无悲,卒哭之后,依常举乐,称悲竟,此理例相符」。
寻情悲之说,非止卒哭之后,缘情为论,此自难一也。
张镜之举乐,弃张镜之称悲,一镜之言,取舍有异,此自难二也。
陆家令止云「多历年所」;
恐非事证,虽复累稔所用,意常未安。
近亦常经以此问外,由来立意,谓犹应有慕悼之言。
张岂不知举乐为大,称悲事小;
所以用小而忽大,良亦有以。
至如元正六佾,事为国章;
虽情或未安,而礼不可废。
铙吹军乐,比之亦然,书疏方之,事则成小,差可缘心。
声乐自外,书疏自内,乐自他,书自己。
刘仆射之议,即情未安。
可令诸贤更共详衷」。
司农卿明山宾步兵校尉朱异议,称「慕悼之解,宜终服月」。
于是令付典书遵用,以为永准(《梁书·昭明太子传》)
仪同徐勉墓志铭 南梁 · 萧纲
四言诗 出处:全梁文卷十三
朱弓表瑞,实剑攸归;
长澜斯注,瓜瓞含辉。
举直斥伪,校名责实;
朝有进贤,野无遗逸。
违天即地,归幽去冥;
空谷传古,哀风送旌(《艺文类聚》四十七)
左武卫将军成安子崔献行状681年1月 初唐 · 杨炯
 出处:全唐文卷一百九十六 创作地点:陕西省西安市
祖宏寿。获嘉县开国侯
父万善。皇朝左监门将军持节隆州诸军事隆州刺史上护军成安县开国男
谥曰信。某郡某县崔献年六十七。
夫推其天命。南端上将之文。
考其地灵。北极崆峒之武。
厌次东方曼倩。卓达于孙吴
琅琊诸葛孔明。深期于
贞观九年起家太穆皇后挽郎十六年营州都督府参军事
燕齐辽远。所以分置营州
天子命我。以参卿军事。
太宗文武圣皇帝把斧龯。动璇玑。
发西土之人。爰整其旅。
问东夷之罪。恭行天罚。
公自家刑国。资父事君。
王粲之神武。弃班超之笔砚。
一鼓作气。方轻肉食之谋。
七旬舞干。始受昌言之拜。
二十三年迁除王府西閤祭酒梁孝王武者。
汉皇之少子。广东苑属平台。
司马相如所以骋其词赋。陈思王植者。
魏国之天人。游西园飞盖
邯郸子淑所以为其宾友。永徽六年晋州司士
龙朔三年岐州司户剪桐垂棘。
圭璧相辉。紫凤宝鸡
休祥狎至。从乾值巽之风土。
被山带河之国邑。邦君坐啸。
方推太守之名。邻国从游。
始屈陪臣之礼。寻丁外忧三年。
泣血一恸。能使禽兽莫触其松柏。
神仙每留其玉石。春秋忽变。
有君子之终身。金革不辞。
达贤人之俯就。麟德元年有诏起公为左威卫修仁府左果毅都尉
仍命羽林军长上。乘舆历日月。
步山川。详益地之图书。
听干云之律吕。长城十角。
尽入提封。高阙三袭。
并为州县。于是九姓抗表。
请筑安北府城。诏公驰驿。
许以便宜从事。则荣奉中旨。
计日期还。亲降銮舆。
待于故都楼上。虽复东西万里。
张博望之寻河。千金
陆大夫之使越。犹未闻降星跸。
迥帝车。拟于陶侃
天门之八袭。方于鲁阳
留白日于三舍。若夫类上帝。
遍偫神。则孔宣父之所刊者五年一狩。
泰山。禅梁甫
管夷吾之所识者十有二君。秦皇致风雨之迷。
魏后积貂羊之耻。夫名山之所望。
非我后而谁哉。是以驭苍龙。
控玉凤。阴阳不测。
发挥于作乐之文。天地无私。
揖让于升中之礼。公受命陪祠汶上
扈跸梁阴。列藩卫于环星。
受嘉名于捧日。与夫茂陵之下。
独留符命之书。河洛之间。
不睹汉家之事。岂同年而语也。
朝鲜旧壤。歌箕子之风谣。
斗骨危城。属乌孙之背诞。
地惟孤竹。不闻谦让之名。
亲则同株。曾无急难之意。
特进泉男生。以萧墙搆孽。
蔓草方滋。欲去危而就安。
思转祸而为福。请归有道。
使者相望。天皇慜一物之推沟。
诏公于国城内迎接。先之以造化之大。
示之以雷霆之威。受其璧。
焚其。更徵侍子。
来朝京阙。亦犹郦生凭轼。
齐国而下其城。贾谊上书
伏匈奴而笞其背。乾封元年诏迁游骑将军左威卫义阳折冲都尉
仍加上柱国右羽林军长上如故。是岁也。
太子太师英国公登坛而拜。凿门而出。
紫泥明诏。不入于三军之中。
黄石奇兵。自行于九天之外。
山林为室。不能有籓篱之险。
鱼鳖成桥。不能有逃亡之路。
诏公出使。预参帷幄。
进奇策。纳嘉谋。
攘无臂而执无兵。战必胜而攻必取。
斩大风之翼。雾卷青邱。
卧长鲸之鳞。烟销碧海。
二年平夷功诏除定远将军右武卫中郎将检校左羽林军总章二年诏迁宣威将军左武卫将军检校右羽林。
袭封成安男咸亨二年进爵为子。
寻奉别敕检校右羽林军。馀如故。
太夫人以桑榆晚节。雾露沈疴。
感年岁之扶危。受皇天之赐药。
屡陈表疏。方请告归。
频降丝纶。未蒙优许。
则知忠臣奉上。多从孝子之门。
受命临戎。始见忘家之事。
潘安仁之岂弟。始奉轻轩。
张景允之纯深。终悲画扇。
仪凤三年以内忧解职。寻降诏起复本官。
四年云麾将军。正除左武卫将军
检校右羽林军如故。王人夺服。
才闻赵熹之丧。明主相忧。
独讶何曾之毁。且割哀而从礼
将以义而断恩。受军麾命服之数。
期门佽飞之职。以汉宫清署。
忽照边烽。秦塞长城。
遂闻胡马。匈奴未灭
霍去病所以辞家。天子动容。
周亚夫于焉不拜。调露元年诏公龙门镇守。
兼于夏州防捍。饮冰受命。
倍道兼行。鞍甲成劳。
晦明为疾。玺书降问。
即日追还。中使接迹于家庭。
尚药绸缪于锡赉。人生讵几。
神道何知。仰观于天。
值三军之星落。俯察于地。
逢五将之山崩。诏书来北斗之门。
图像在南宫之壁。以三年秋七月
薨于紫桂宫右羽林军之官第。诏赐御食。
并锦被一张。常服一袭。
杂采百五十段。赐物一百段。
一百石。敕书吊赠。
礼越常班。丧葬所资。
数优恒典。琳琅触目。
日月在怀。陶谦则戏引幡旗。
贾逵则常陈部伍。闺门有德。
欢若友朋。事君无隐。
心如铁石。至如出车授钺。
东征西讨。孤虚向背。
则虽女子之众。可以当于丈夫。
前后折旋。则虽妇人之兵。
可以蹈于汤火。兔起而凫举。
龙腾而凤飞。无战不平。
无城不剋。有如冯异
羞言大树之功。宛似鲁连
不受黄金之赏。太平之事业行矣。
人主之恩荣备矣。山河之宠。
久预同盟。社稷之臣。
俄悲辍祭。圣君兴悼。
列辟相趋。睹高屋而叹良弓
闻鼓鼙而思将帅。宏图秘略。
实无得而称焉。追远饰终。
请有易其名者。谨状。
永隆二年正月十一日。故左武卫将军成安子府功曹某上尚书省考功
名也者。功之表也。
谥也者。行之迹也。
公叔文子曾辱四邻之交。黔娄先生有馀天下之贵。
谨桉故府主左武卫将军上柱国成安子崔献。诞灵辰昴。
降德山河。汉阳阎忠
许有良平之策。颍川徐庶
知其之才。生睹太平。
仕逢明主。秋风金鼓。
有司马之论兵。吉日坛场。
将军之拜职。任重而道远。
功成而身退。奄息百夫之特
彼苍者天。相如千载之人。
犹有生气。珠襦玉匣。
礼备于丧终。筮短龟长。
事从于先见。易名之道。
盖取之于旧仪。累德之文。
敢希之于执事。谨状。
云门山(一作寺,一作游龙门寺寄越府包户曹徐起居731年 盛唐 · 孟浩然
 押寒韵 创作地点:浙江省绍兴市若耶溪、云门寺
引用典故:挂冠
我行适诸越,梦寐怀所欢。
久负独往愿,今来恣游盘。
台岭践磴石,耶溪溯林湍。
舍舟入香界,登阁憩旃檀。
晴山秦望近,春水镜湖宽。
远怀(一作行)伫应接,卑位徒劳安。
白云日夕滞,沧海去(一作朅)来观。
故国眇天末,良朋在朝端。
迟尔同携手,何时方挂冠
元宗普安郡 唐 · 贾至
 出处:全唐文卷三百六十六
门下。
我唐受命百有十载。
德泽浸于荒裔。
声教被于殊邻。
绍三代之统绪。
综百王之礼乐。
高祖神尧皇帝奄有大宝。
应天顺人。
太宗文武圣皇帝戡难造邦。
光宅天下。
高宗天皇大帝修文偃武
惠绥四方。
中宗孝和皇帝聿遵孝德。
惟新景命。
睿宗大圣真皇帝清明在躬。
元化溥畅。
朕承累圣之洪训。
祖宗之丕绪。
兢兢业业。
不敢自宁。
往岁韦氏作逆。
宗社将坠。
是用翼戴先后。
扫荡凶徒。
宸极既贞。
寰区载晏。
尔来在位。
垂五十年。
中原幸无师旅。
戎狄岁来朝贡。
夙兴旰食。
勤念苍生。
庶宏至理。
永跻仁寿。
愧无帝尧之圣德。
而有寄体之不明。
致令贼臣。
内外为患。
蔽朕耳目。
远朕忠良。
或窃弄威权。
或厚敛重赋。
泉壤一漏。
成此滔天。
搆逆召戎。
驰突中夏
倾覆我河洛。
扰乱我崤函。
使衣冠奔走于草莽。
黎庶狼狈于锋镝。
伊朕薄德。
不能守厥位。
贻祸海内。
负兹苍生。
是用罪已责躬。
寤寐战灼。
上愧乎天地。
下愧乎庶人。
外愧乎四海。
内愧乎九族。
乾乾惕厉。
思雪大耻。
夫定祸乱者必仗于偫才。
理国家者先固其根本。
太子亨。
忠肃恭懿
说礼敦诗。
好勇多谋。
加之果断。
永王璘盛王琦丰王珙
皆孝友谨恪。
乐善好贤。
顷在禁中。
而习政事。
察其图虑。
可试艰难。
宫相之才。
师傅之任。
必资雅善。
允属忠贞
况四海多虞。
二京未复。
今当慎择。
实惟其人。
太子亨宜充天下兵马元帅
都统朔方河东河北平卢等节度采访都大使
与诸路及诸副大使等计会。
南收长安洛阳
御史中丞裴冕左庶子
陇西郡司马刘秩试守右庶子
永王璘宜充山南东路及黔中江南西路节度支度采访都大使
江陵大都督如故。
少府监窦绍为之傅。
长沙郡太守李岘副都大使
仍授江陵郡大都督府长史御史中丞
盛王琦宜充广陵郡大都督
仍领江南东路淮南河南路节度采访都大使
依前江陵郡都督府长史刘汇为之傅。
广陵郡长史李成式副都大使御史中丞
丰王珙宜充武威郡大都督
仍领河西陇右安西北庭路节度支度采访都大使
陇西郡太守邓景山为之傅。
武威郡都督府长史御史中丞副都大使
应须兵马甲仗器械粮赐等。
并于当路自供。
其诸路本节度采访支度防禦等使虢王巨等。
并依前充使。
其署官属及本路郡县官
并各任便自简择。
五品以下任署置讫闻奏。
六品以下任便授已后一时闻奏。
其授京官九品以上。
并先授名闻。
奏听进止。
其武官折冲以下。
并赏借绯紫。
任量功便处分讫闻奏。
其有文武奇才。
隐在林薮。
宜加辟命。
量事奖擢。
于戏。
咨尔元子等。
敬听朕命。
谨恭祗敬。
以见师傅。
端庄简肃以莅众官。
慈恤惠爱。
以养百姓。
忠恕哀敬。
以折庶狱。
色不可犯。
以临军政。
犯而必恕。
以纳忠规。
往钦哉。
无替朕命。
各颁所管。
知悉。
李峘武部侍郎 唐 · 贾至
 出处:全唐文卷三百六十六
门下。
全蜀奥区。
梁岷设险。
时清作镇。
恒难其人。
中夏未宁。
上皇南幸。
益州之政。
允资忠谅。
非亲非贤。
何以兼腹心爪牙之任。
襄阳太守李峘
贞固简肃
宗枝标秀。
历践中外。
咸克有声。
今巴蜀之地。
停銮驻跸。
举尔以文武之才。
倚尔以维城之固。
小司马之职。
连率之重。
兼而处之。
不曰厚寄。
懋哉厥德。
无替朕命。
可行武部侍郎
义阳王李公德政碑记 唐 · 董晋
 出处:全唐文卷四百四十六
唐之元臣曰义阳郡抱真
字太元
开府仪同三司凉州都督河兰鄯廓瓜沙甘肃九州大总管申国公修仁之元孙。
开府仪同三司左武卫大将军永之曾孙。
兵部尚书怀恪之孙。
赠太子太保齐管之子。
蓄河岳之秀。
丛祖考之庆。
克生鸿才。
以左元后。
殊勋茂绩。
可得而称也。
公体仁执中。
抱素专直。
威厉霜雪。
气凌云霓。
沉毅足以建功。
宽裕足以安众
召公相武之智。
申伯翊宣之筹。
尚父六韬之奇。
夷吾九合之业。
未及弱冠。
公皆达之。
果为从父兄故相国抱玉所重。
期以远大。
荐于肃宗
汾州别驾
仆固怀恩之平史盗也。
伐虔刘之功。
恣暴虐之性。
不率朝典。
潜怀异图。
公发冲危冠。
愤激忠节。
间道诣阙。
溃其奸谋。
而渠魁疾颠。
汾浒底定。
代宗嘉之。
殿中少监
永泰初又兼御史中丞
充陈郑怀泽潞等五州节度留后
恩光荐及。
辉耀当时。
谦不奉诏。
累有陈说。
上大器之。
泽州刺史侍御史
节度副使巡内五州都团练使
泽人忻忻。
如戴父母。
公虔奉圣旨。
耑精吏职。
一年而流民复田壤辟。
二年而军给人阜。
风俗淳乂。
时属散卒聚钟鼓山
肆其猖狂。
逞其驱劫。
议者请兵逐之。
公谓之曰。
夫人禀元和以生。
奉五常以立。
无不思顺
无不惧逆。
理乱之道。
实由于政。
政和则礼让兴。
仁义著。
政否则刑罚滋。
盗贼起。
使其叛乱。
是德之不修也。
姑务自咎。
岂可加兵。
乃申以祸福之门。
引以开泰之路。
投戈箙矢。
尘簸岩荡。
抚劳加等。
仁风载扬。
遂迁怀州刺史
泽人去思之愤。
凝为愁云。
怀人来苏之庆。
霈若霖雨。
为政未几。
怀亦如泽焉。
天子宠文公之能。
龚遂之美。
节度使司徒公备戎于西。
乃授检校秘书监侍御史权知行军司马
充泽潞节度支度田观察处置使留后
仍知潞州大都督府事。
公以殊恩寄任。
留务浩穰。
徘徊化源。
独与心计。
乃约故实。
财成庶政。
禁暴以安物。
薄赋以养农。
省徭以息孤茕。
均调以资士卒。
孝弟闻于乡党。
学校兴于里闾。
刑戮废于戎行。
鞭扑弛于官署。
阖境之内。
不日而教化焉。
建中元年特授节制。
廉察本道兼领潞州大都督府长史
练勤王之师。
修守土之备。
内劝耕食。
外扬威武
布大君之诚以睦藩镇。
导圣朝之化以释危疑。
由是上泽德以下流。
下情得以上达。
君臣无间。
臻于太和。
公之力也。
属军戎之后。
虫旱为灾。
公请罪神祗。
忧见于色。
精感而飞蝗越境。
诚恳而霖雨应期。
稼穑获全。
异于他郡。
古之循吏。
何以加焉。
公前后历官一十八政。
再为御史中丞尚书常侍
三领郡守
一登亚相
两践端揆
封义阳郡王
食实封六百户。
命为承弼。
同平章事
平水土
兼领司空
量宏而深。
智达而朗。
常执谦而惊宠。
不求援以取贵。
起题舆。
登补衮。
简自皇极。
郁为元臣。
非德及苍生
忠贯白日。
则何以臻此。
潞之缁黄耆艾。
诣阙陈情。
愿勒贞石。
帝嘉乃诚。
门下侍郎平章事董晋撰文
以昭其功。
铭曰。
皇矣上帝。
降祚有唐。
蕴粹孕灵。
克生义阳
明明天子。
贤能是奖。
乃命义阳
镇于上党
烈烈义阳
惟国之桢。
屹若崇山
隐如长城。
用极于正。
性根于忠。
英风外驰。
明谟内融。
王度克遵。
惠此罢人。
以德代刑。
散浇为淳。
军以威凶。
雄以定慑。
恢振皇纲。
辅弼天业。
帝曰抱真
允文允武。
俾登鼎铉。
锡之茅土。
名高方召。
道冠申甫
刊石纪功。
用驾终古。
追树十八代祖司空太原王公神道碑铭 唐 · 王颜
 出处:全唐文卷五百四十五
始祖无名。道之出也。
曾孙有国。周之宗也。
夫国有开必先。粤若后稷播种。
蒸人乃粒。周之先也。
积仁成德。积德成圣。
以至文王周公。与天地合德。
乃继为家圣焉。周礼周易。
与日月俱悬。允著为家法焉。
开国德泽之源流。为国制度之本末。
俾百世不易。万方日用。
岂止三十代中八百年内而已。厥后子孙。
王显姓。始自四十一代祖周平王孙赤
其父泄。未立而卒。
平王崩。当嗣。
为叔父桓王林废而自立。用大夫
庄王不明。遂奔晋。
晋用为并州。自至龟八代。
代牧并州。龟生乔。
至文钊十六代。通前八代。
袭封晋阳侯。文钊生叔俊
叔俊伯明伯明生乇。
河东太守征西大将军。乇生卓。
卓字世盛。历魏晋河东太守
司空封猗氏侯
夫人河东裴氏。父仲贤。
雍州。卓翁年七十九。
薨于河东。时属刘聪石勒太原晋阳
不遂归葬。葬河东猗氏县焉。
隋并猗氏桑泉县。今司空冢墓在县东南解古城西二里。
至今子孙族焉。自古太原乡也。
亦犹润州上元县有琅琊乡。后魏定氏族。
佥以太原王为天下首姓。故古今时谚有鼎盖之名。
盖谓盖海内甲族著姓也。我卓翁葬河东
孙成族。閒生将相
太原之望。独不鼎盖河东著姓乎。
况本支奕叶。金辉玉映。
洪源长派。碧注清涟。
袭官婚者。戚属兼之。
澄而为止水。绝资荫者。
徭税不暇。漫而为众流。
军府而耳顺方免。负终身之耻。
戍积石而万里交镇。有次死之苦。
更接二京之庭。驱出九流之外。
盖魏地狭隘。迫而使之然也。
开元中左丞相张公说越认范阳封燕国公
大历初左相缙叔越认琅琊封齐国公
河东王承太原显望久矣。一旦为缙叔齐公没之。
而望平沈也。如燕齐两公。
皆名世大贤。社稷重器。
尚尔为也。况中智以下薄俗者乎。
又见近代太原房谱。称显姓之祖。
始自周灵王太子晋。琅琊房谱亦云太子晋后。
晋平公周太子生而异。使师旷朝周见太子
太子年方十五。太子色赤。
太子曰。吾后三年上宾于帝。
果十八而仙。得不谓元精下降。
全真上宾。则知年未十五。
已是神仙矣。岂于三年之中。
而始同凡有嗣息耶。是各为修谱者务神奇祖先。
竞称子晋后。不其妄欤。
凡称太原王者。无非周平王孙赤之后。
前已详之明矣。桑泉房奉朝请善翁。
善之子𣅧子翁。官至开府仪同三司车骑将军河北道大总管
见隋书。墓今有碑。
僧昙延有奇表。身长八尺。
见高僧传。蒲州桑泉人也。
或有延公赞曰。德与天全。
身居佛半。桑泉房幽州都督元圭翁
广州都督方平翁。皆盛德光时。
左补阙智明伯。户部员外郎岳灵叔。
猗氏房右丞维叔。左相缙叔。
俱伟文耀世。或有上缙叔诗曰。
朝廷左相笔。天下右丞诗。
人谓戏言。时称定论
虞卿安西北庭节度正见叔。武德冠时。
如入仕朝廷。百舍或一。
出宧州邑。十室二三。
通文武举选。仅不比屋。
有以见我卓翁积德积仁。垂不已之
流于无穷也。然因官婚。
或弃乡族。迷失宗望。
亦往往而在。司徒昶翁诫宗人曰。
若结婚姻。如暴贵无识。
猥富不仁。慎勿为也。
又诫曰。勿三代不仕不学。
不看客失婚无谱。不葬无坟墓。
修仁。若是恶事。
三代皆沦小人也。戒之慎之。
孱孙颜。由进士官历台省
洛阳。移典杭州
大理少卿。拜御史中丞
虢州刺史。尝叹大道久隐。
浇漓时极。今于正经揭道字为志。
于子史揭道字为翼。成五十卷行于代。
轩辕黄帝铸鼎原碑铭闻于朝。卓翁冢墓古有碑庙。
直下宗子。四县离居。
每年用正月七日一合来祭。干戈动来。
废至今日。时方开泰。
冀得复行。呜呼。
魏之风俗。俭不中礼。
周之子孙。日失其序。
颜实永痛。力建丰碑。
有四义焉。一归流遁者之心。
二正迷宗者之望。三伏旌垂庆之德。
四永铭储祉之仁。铭曰。
太原一宗。晋代三公
薨时世故。葬此河东
孙谋克著。祖所钟。
显魂凛凛。遗冢崇崇(谨案蒲州府志以此碑非唐人所作云文中谓周平王孙赤其父泄未立而卒平王当嗣为叔父桓王林废之而自立及庄王不明遂奔求之传记事皆无有且于是时献公未强并州太原尚在狄地况州牧之官始自汉世安于此时即用以为牧而先立此号又谓自至龟八代代牧并州自龟至文钊十六代通前八代代袭封晋阳侯语尤无稽且太原乡牒其状乃颜所上状称冀州刺史碑乃河东太守状称卓在司空河东太守碑乃历魏河东太守司空安有一人自述其先世而牴牾不合若此又谓开元中左相张说越认范阳燕国公大历初左相缙叔越认琅琊国公与缙自以功名官位得封初未闻越认之事且公侯之爵亦非因越认门望可邀得者其辨甚详今登载原文仍录辨语存證)
浑瑊京畿金商节度使 中唐 · 陆贽
 出处:全唐文卷四百六十二
王者之制。
安不忘危。
宏其道则文武齐致。
教其人则农战兼务。
故虽县内。
不可去兵。
况密迩寇虞。
干纪稔慝。
都邑郊甸。
骚然靡宁。
聿求信臣。
特建戎号。
济人夷难。
允属勋贤。
京畿渭北节度使兵部尚书行在左都虞侯浑瑊
忠贞博厚。
温恭简肃
持重不挠。
好谋而成。
居业克敦其诗书。
受赐每陈于廊庑。
能推诚而抚下。
不伐巳以拒人。
委任中外。
咸著声绩。
夷险一贯。
隐然殿邦。
朕越在郊坰。
偪于凶丑。
授之师律。
式是戎昭
侍卫增严。
斥候无爽。
检身齐众。
同士伍之劳苦。
敦阵整旅。
壮行列之威容。
静以代谋。
动而制胜。
临危励节。
予有赖焉。
王圻之内。
沃壤千里。
绵亘商岭
屏于南门。
观风靖人。
诘禁诛暴。
俾尔兼领。
用孚于休。
京畿渭北渭南金商节度观察处置等使
馀并如故。
鄜州伏陆县左散骑常侍王府君神道碑铭 中唐 · 权德舆
四言诗 押寘韵 出处:全唐文卷五百
国家以孝理天下。褒有功之臣。寄崇元侯。泽及先子。印绶名器。贲于冥冥。繇是王公三受追命。有金貂附蝉之饰。公讳崇术。字敬方。其先太原晋阳人司徒浑之后也。中以阀阅。徙于帝邱。今以名数。籍于毂下。曾王父皇集州司仓参军元素元素朝散大夫滑州卫南县令瑰。瑰生蔚州司法参军宏效。皆用儒行自守。故缨毂未华。仕不过郡掾史县大夫。而休问四畅。公即司法府君之子。方严密静。忠厚温克。览六籍三略。如见古人之心。开元中举孝廉。仍岁为有司所诎。因罢卷慨息。慕班超傅介子之为人。遂从河西节度杜尚书暹。抚剑相合。一命昭武校尉兰州金城府别将。再命鄜州修武府左果毅都尉。伐谋决胜。多以咨之。居戏下数岁。因喟然曰。务功伐而违敬养。岂吾之心耶。陟屺倚门。慈恋交感。乃嘉仲由而罪吴起。去危事以承欢颜。既至郡。按察使表其义行可移于教化。有诏试守鄜州伏陆。为之三年。礼俗休和。入有怡声。出有循政。熙熙然千室以仁遂焉。虽宓不齐之理单父庚桑楚之居㟪。不是过也。察廉荐延者方因公以俟上赏。俄丁太夫人忧。丧期斩焉。阕而犹毁。又喟然曰。向所以不择禄者。备膳羞耳。今则求志。岂蕲畜于樊中耶。于是善闭以葆其身。教忠以大其门。语仁义于燕閒。集宠嘉于后昆。以天宝八年春正月。考终命于濮阳县。享年七十二。嘉耦北平田氏夏州司马艺之息女。淑慎柔正。宜于家室。后七岁。没于徐州。有子三人。长曰奇哲。俶傥沈勇。与河内尚衡扶义于河南。积功劳至恒州刺史。蹈难以没。不害于仁。次曰栖荣。亦以忠力策谋至左威卫将军。幼曰栖曜。宽明博大。有文武略。左右征师。炳著威功。埽虿毒于姑胥。静鸱諠于夷门。兴元元年。以太子詹事御史大夫。繇太原县进封琅琊郡王贞元三年。从晋国韩公来朝京师。拜辅国大将军左龙武军将军明年。又以御史大夫为鄜坊丹延等州节度观察等使。十二年。就加礼部尚书。纳忠服劳。考礼修职。克禀风训。为时翰垣。旋观赋政之府。乃公筮仕之地。感霜露于怵惕。展蒸尝于吉蠲。盖贻庆考祥。必有所自。不然。何回复宏大于是邦耶。初大历十年。朝廷以尚书偏师策勋。赠公开州刺史贞元九年。又以抚剑宣力。赠公宋州刺史。是岁。天子以一纯二精。大飨报本。其明年。赠公左散骑常侍。夫人始赠北平郡太君。再封北平郡太夫人。至是三加为燕国太夫人十年十月。追锡之车服器用。改葬之裧輤。合祔于濮阳洛城全义里之西原。先是尚书既得吉卜。如始居丧之戚。累章请乞亲壤树土。以戎阃委重。俾其子正元往襄事焉。噫嘻。追养继志。有哀有敬。义方启迪之远。纂服裕蛊之盛。蕃衍昌阜。丛于子姓。宜哉。斲石旧封。以摅德善。其铭曰。
仕不必贵,难乎其备。
抑抑王公,修仁践义。
戎昭再命,宏厥武事。
美化一同,炳然文吏。
燕居就养,消息恬智。
从心之年,亦已过二。
没代流庆,密章下贲。
北追剧藩,乃进常侍
婉彼燕国,柔嘉乐易。
光协闺门,克昌后嗣。
蝉冠象服,同穴兹地。
金石系辞,式昭遗懿
兵要望江南 其十八 占地第十五 唐 · 易静
 押灰韵 出处:全唐诗续补遗
城营内,地忽现(辛本、川本、京本作「陷」)崩摧。
祸结兵连缘此兆,移营修义(京本作「速修仁义免」)凶灾,不信将身推(京本作「危」)
赋得行不由径 唐 · 王炎
五言排律 押庚韵
邪径趋时捷,端心恶此名。
长衢贵高步,大路自规行。
且虑(一作避)萦纡僻,将求(一作还多)坦荡情。
讵同流俗好,方保立身(一作心)贞。
远迹如违险,修仁在履平。
始知夫子道,从此得坚诚。
与纥扢斯可汗书843年2月 唐 · 李德裕
 出处:全唐文卷七百 创作地点:陕西省西安市
皇帝敬问纥扢斯可汗。
时属载阳。
想彼休泰
朕抚临万宇。
子育偫生。
思致洽和。
用臻至理。
将军踏布合祖等至。
鉴表具知。
可汗生戴斗之乡。
寒露之野。
智谋精果。
材志沉雄。
威动龙荒。
声驰象魏。
眷言丕绩。
深用注怀。
太宗文皇帝圣德高于百王。
英材轶于千古。
内定诸夏。
外服百蛮。
贞观四年
西北蕃君长诣阙顿颡。
请上尊号为天可汗
是后降玺书西北蕃君长。
皆称皇帝为天可汗。
临统四夷。
实自兹始。
贞观六年
太宗使臣王义宏至可汗本国。
将命镇抚
贞观二十一年
可汗本国君长身自入朝。
太宗左屯卫将军坚昆都督
至天宝末年
朝贡不绝。
则可汗祖先。
已受我国家恩德。
计可汗国中遗老。
必自流传。
朕缵奉丕图。
思申旧好。
比闻天宝以后。
为回鹘所隔。
久阻诚。
回鹘自谓天骄。
修仁义。
肆行残忍。
凌虐诸蕃。
知可汗代为仇雠。
果能报复。
灭其国邑。
皆已立君。
驱彼酋渠。
尽逾沙漠。
茂功壮节。
近代无俦。
回鹘当中国伐叛之时。
尝展勋力。
列圣嘉其大顺。
累降姻亲。
今失国亡逃。
寄于塞上。
只合早归穷。
受朕抚循。
而乃转自鸱张。
益怀狼顾。
阴山之外。
诱惑小蕃。
乘我无虞。
即来侵掠。
恣为边患。
今已四年。
朕大徵甲兵。
久欲除剪。
比令幽州太原道节度使皆充招抚
以示绥怀。
望其悛心。
犹务含育。
而凌蔑公主
频拟伤残。
驰突边城。
敢谋盗窃。
太原节度使刘沔不胜其忿。
潜出偏师
乘其诪张。
使袭牙帐。
虏众大溃。
穹庐尽焚。
元恶伤残。
脱身潜窜。
已取得太和公主
即至阙庭。
回鹘残兵。
不满千人。
散投山谷。
旬日之内。
必合枭禽。
朕再见公主
良用欣慰。
可汗既为雠怨
须尽歼夷。
倘留馀烬。
必生后患。
想远闻庆快。
当惬素心。
闻可汗受氏之源。
与我同族。
北平太守材气。
天下无双
结发事边。
控弦贯石
自后子孙。
多习武略。
代为将门。
至嫡孙都尉
提精卒五千。
深入大漠。
单于举国来敌。
莫敢抗威。
身虽陷没。
名震蛮貊。
我国家承北平太守之后。
可汗又是都尉苗裔。
以此合族。
尊卑可知。
昨闻太和公主为可汗兵众所得。
可汗以同姓之国。
使遣归还。
有以见可汗秉礼义之心。
重亲邻之好。
朕深用感叹。
至于涕零。
公主寻为回鹘劫夺。
久不归国。
可汗所遣使臣
皆被诛戮。
朕言念伤痛。
至今不忘。
昨见可汗表求访公主
使公主上天入地。
必须觅得。
今边将愤惋。
已立奇功。
回鹘罪人。
计日可致。
即当显戮。
以谢可汗。
况回鹘夷灭。
种族必尽。
与可汗便为邻国。
各保旧疆。
继好息人。
事同一体。
从此边陲罢警。
弓矢载櫜。
必当诸部服从。
皆怀健羡。
知我两国。
永为宗盟。
想可汗明智。
自有良算。
故令太仆卿御史中丞赵蕃持节充使。
以答深诚。
质于神明。
用存大信。
朕言不贰。
可不勉欤。
又自古外蕃。
皆须因中国册命。
然后可弹压一方。
今欲册命可汗。
特加美号。
缘未知可汗之意。
且遣谕怀。
赵蕃回日。
别命使展礼。
以申和好。
彼间将相
并存问之。
遣书指不多及。
濮阳公宾客李相公838年 唐 · 李商隐
 出处:全唐文卷七百七十三 创作地点:甘肃省平凉市泾川县
不审近日尊体何如。
此方地控淮徐。
气连荆楚
不惟土薄。
兼亦冬温。
维扬居万国之中。
得四方之正。
或闻今岁。
亦不甚寒。
相公百禄所绥。
五福攸集。
伏料调护。
常保康宁。
从古以来。
大贤所处。
未有不功高而去。
德盛而谦。
以烟水为归涂。
指神仙而投分。
名高百古。
事冠一时。
然而内难外忧。
不常而起。
深谋密画。
须有所归。
吕望老于渭滨
始持兵柄。
周公还于洛邑
复秉国钧
亦不草芥轩车。
埃尘禄位。
不关通介。
盖属安危。
相公昔在先朝。
实康大政。
当君子信谗之日。
禀达人大观之规。
据梧但歌。
反袂无叹。
及为宾望苑
分务洛师。
徐勉园中。
唯馀卉木。
陶公岭上。
空有白云。
小竹帛之所传。
鄙鼎彝而不问。
夫以行藏定分。
用舍通方。
当遭时复生之前。
立功立业者甚易。
及受简被疑之后。
不怨不怒者至难。
远则狼畏跋胡
鸱忧毁室。
近则越蠡扁舟而独往。
汉良却粒以辞荣。
虽同畏危机。
亦不得中道。
仰惟阃奥。
实冠品流。
今宝历既初。
圣政兹始。
将安丕祚。
必属宗臣。
凡在隐微。
莫不祠祷。
某早蒙奖拔。
得被宠荣。
番禺将去之时。
获醉上樽之酒。
许下出征之日。
犹蒙尺素之书。
便道是拘。
登门莫遂。
向风弭节。
掩泣裁笺。
思幄恋轩。
不胜丹款。
伏惟终始恩照。
谨状。
吐蕃赞普 唐 · 封敖
 出处:全唐文卷七百二十八
皇帝舅敬问赞普外甥。
尚屈立热论拱热等至。
得书并物。
具悉。
外甥雄武挺生。
英威特立。
本邦奉化
邻国推贤。
修仁义以保名。
仗诚明而遂物。
櫜弓匣剑。
无闻战伐之音。
被野缘原。
不废耕耘之具。
傥非理化
孰见和宁
足观盛业兴行。
人心率服。
以兹观政。
深用慰怀。
朕自守丕基。
敬遵前训。
君临四海。
子育万方。
诚信必及于豚鱼。
恩泽不遗于草木。
况外甥亲临极分。
岁月滋深。
虽山河阻修。
而音耗郑重。
疆分二境。
地合一家。
载览来章。
具悉深旨。
所欲务存久要。
颇见良图。
但能各重其欢。
各厚其俗。
戎车息驾。
烽火不飞。
共保封疆。
两均休戚。
质神明而不惑。
览日月而长明
宜体至怀。
永绥多福
承前朝觐人数。
界首素有常仪
公家之事。
难于违越。
昨者尚屈立热等到凤翔。
随从共七十人。
准旧例只合十人入朝。
今缘两国和好。
不同元和已前。
遂令三十五人赴阙。
自今已后。
所遣使须遵旧例。
不得剩更差人。
勿令交马之后。
妄有论请。
拱热等还蕃。
有少物数如别录。
大隐四字龟鉴 五代 · 贯休
四言诗 押真韵 出处:全唐诗续补遗
在尘出尘,如何处身?
见善努力,见恶莫亲。
纵居暗室,如对大宾
乐情养性,逢危守贫。
如愚不愚,修仁得仁。
谦让为本,孤高作邻。
少出为贵,少语最珍。
学无废日,时习知新。
荣辱慎动,是非勿询。
常切责己,切忌尤人。
抱璞刖足,兴文厄陈。
古圣尚比,吾徒奚伸?
安问世俗,自任天真。
奇哉快哉,坦荡怡神(同前卷上之下。)
新修曲阜县文宣王 唐 · 贾防
 出处:全唐文卷七百八十八
皇帝御宇之十年。
岁在巳丑。
夫子三十九代孙鲁国公节镇汶阳之三载。
秋霜共凛。
冬日均和。
里闾无桴鼓之声。
耆艾有裤襦之咏。
道已清矣。
政已成矣。
于是瞻故乡以徘徊。
想庙貌而怊怅。
乃谓僚佐曰。
伊予圣祖。
实号儒宗。
英灵始谢于衰周。
德教方隆于大汉。
爰因旧宅。
是构灵祠。
粤自国朝。
屡加崇饰。
文榱绣桷。
虽留藻绘之功。
日往月来。
颇有倾摧之势。
故老动凄凉之思。
诸生兴嗟叹之音。
今忝镇东平
幸迩乡里。
虽无由展敬。
而敢忘修营。
既而飞章上陈。
请以私俸葺饰。
由是命工庀事。
饰旧加新。
浃旬之间。
其功乃就。
门连归德
先分数仞之形。
殿接灵光。
重见独存之状。
晬容穆若。
更表温恭。
列侍俨然。
如将请益。
丹楹对耸。
还疑梦奠之时。
素壁高标。
宛是藏书之后。
槐影疏而市晚。
杏枝暗而坛孤。
不假大夫
幽兰自满。
无烦太守
刺草全除。
稷门之旧业俄兴。
阙里之清风再起。
既可以传芳万古。
亦可以作范一时。
且开辟以来。
霸王之道。
言其德也。
莫踰于汤武。
语其功也。
无尚于桓文。
坟土未乾而邱陇已平。
子孙纵存而蒸尝悉绝。
夫子无尺寸之地。
微一旅之众。
修仁义者取为规矩。
强梁者莫不钦崇。
生有厄于栖迟。
殁居尊于南面。
而樵苏莫采。
庙貌长存。
道德相承。
簪裾不绝。
则夫子之道。
既可章于积善。
鲁公之德。
实无愧于聿修
防目睹灵踪。
躬寻盛绩。
仰圣姿而如在。
休烈而难名。
承命纪功。
让不获已。
刻诸贞石。
深愧菲才。
谨记。
富平李宰880年 唐末 · 郑谷
五言律诗 押真韵 创作地点:陕西省西安市
夫君清且贫,琴鹤最相亲。
简肃诸曹事,安闲一境人。
陵山云里拜,渠路雨中巡。
易得连宵醉,千缸石冻春
论彗星奏端拱二年八月 唐末宋初 · 赵普
 出处:全宋文卷四四、《皇朝文鉴》卷四一、《国朝诸臣奏议》卷三七、《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历代名臣奏议》卷二九八
臣伏睹御批劄子云,所为妖星谪见,引證古今,莫知所措,自旦及暮,莫敢遑宁。
臣等伏捧真踪,同承圣旨,兢惶战惧,各不胜任。
其间老臣最负深过。
三十年之重任,但愧叨尘;
一千载之明君,将何辅弼?
忝列三台之首,惭无一日之长。
自知政术疏遗,宁免妖星谪见。
被苦者无由披诉,偷安者不敢指陈。
虽众议以明知,皇情而莫恻。
隐蔽之咎,惟臣最多,甘俟严诛,仰期待罪。
今则人心颇郁,上象自差,起狂夫思乱之谋,生丑虏犯边之计。
天时人事,不比寻常,唯有今年,倍须保护。
伏审陛下初知妖异,亲谕德音,便欲遍与恩泽,优加赏赐。
既发一言之善,须增百福之祥;
令由惠物之心,必有变灾之望。
才经旬朔,似有改移。
窃闻司天台内,妄陈邪佞之言,深惑圣明之听,惟云妖异,合灭契丹
臣窃虑俱是谄谀,未明真伪,乞加询问,须见实情。
乞问司天台内所有前件奏,未委按何经典。
臣今将所按经典逐件进呈,伏望陛下亲赐看详,便知可否。
臣闻五星二十八宿,与五岳四渎,皆在中国,不在四夷。
而又《尚书·尧典》云:「万方有罪,罪在朕躬」。
岂可契丹封疆,不属万方之数!
臣今老迈,岂会阴阳,惟将正理参详,以前书證验,三坟五典,必可依凭。
今录到故事五件,谨分析如后。
一、按《汉书·天文志》及诸书云,岁星辰见东方,行疾则不见,不见则变为妖星。
石氏云:「搀枪为天棓(音棒。)」。
又曰:「彗星所为扫也。
其本类星,其末类彗也,小者数寸,长或竟天。
彗状如箕,亦为孛孛然如粉絮,形状虽异,其殃一也。
皆是逆乱凶悖,非常恶气之所生也。
见则为兵为患、除旧布新之状,不有大乱,必有大兵。
天下合谋,暗闇不明。
破军流血,死人如麻,哭声遍天下,干戈并出,四夷来侵。
馀灾不尽,下为水旱饥疾,凶恶之事,不可具载」。
又云:「凡关天象变异,下方必有灾殃。
如人脏腑有疾,亦先行于面色。
象不虚发,惟圣德可以消除」。
一、按《左传》云:齐有彗星(只出齐之分野,诸国不见。),齐侯使禳之(禳,以术禳除之。)
晏子曰:「无益也,祗取诬焉(诬,欺也。)
天道不谄(谄,疑也。),不二其命,若之何?
且天下之有彗,以除秽也;
君无秽也,又何禳焉?
若德之秽,禳之无益也。
《诗》云:『惟此文王,小心翼翼。
昭事上帝,聿怀多福。
厥德不回,以受方国(《诗大义》:翼翼,共也。聿,述也。回,违也。言文王德不违天人,故四方之国归往焉。)』。
君无违德,方国将至,何患于彗?
《诗》曰:『我无所监,夏后及商。
用乱之政,民卒流亡(逸《诗》也。追监商之亡皆以乱政。)』。
若德回政乱,民将流亡,祝史之为,无能补也」。
公说,乃止。
其后,齐国果有田氏篡夺之祸(国有秽恶,慧星不可禳也,唯有圣德可以禳也。)
一、按《晋书·天文志》:魏文帝黄初六年五月壬戌,荧惑入太白
一、按《蜀记》:魏明帝黄权曰:「天下三分鼎立,何地为正」?
对曰:「当验天文,即可知也。
往昔荧惑守心,而文帝崩矣,吴蜀无事,此其验也(时魏文帝居中国,蜀先主西川。)」。
一、按《梁书》:武帝大通元年,荧惑犯南斗,梁武帝跣足下殿走以厌之。
是年,后魏孝明帝崩,武帝叹曰:「索虏亦应天道(时后魏孝明帝居中国,梁武帝江南。)」。
一、按《唐书》云:高宗总章元年四月,有彗星见于五车,上避正殿,减常膳,令内外五品以上各上封事,极言得失。
许敬宗上言:「星虽孛而光芒小,此非国眚,不足上劳圣虑,请御正殿,复常膳」。
高宗不从。
敬宗又曰:「星孛而东北,王师问罪,此高丽将灭之徵」。
上曰:「我为万国之主,岂得推过于小蕃哉」!
二十日而星灭(其许敬宗者,本谄佞人也,乃是希高宗旨,赞成王皇后,立武昭仪,并杀长孙无忌者,不由正道。因此作宰相,身死之后,定谥为「谬」。)
右具如前。
今检寻故事,闻达宸聪,冀将师古之文,聊證顺情之说。
伏况陛下勤求理道,独出前王,虽然慧星呈妖,自有皇天辅德。
臣所愿者,除旧布新之事,专乞陛下亲行;
变灾为福之祥,乃为陛下已有。
如此,则商高宗之桑谷,遂至中兴;
周武王之资财,须行大赉
伏望陛下恭承天戒,大慰物情,明施旷荡之恩,更保延长之祚。
盖缘凡关世事,否泰相逐,倚伏盈虚,岂能常定?
圣朝开国三十年,国富兵强,近古无比。
诸方僭伪,并受驱除,无一国不亡,无一人敢敌,可谓鞭挞宇宙,震慑华夷。
若非圣德神功,终恐兆民未泰,战争劳役,宁有了期。
虽哲后修仁,本意固无于亏阙;
而群生造业,随缘有近于感招。
傥时运以相逢,于圣贤而不免,尧水汤旱,乃是明徵。
臣又窃闻陛下自睹星文,深劳帝念,转积动天之德,思覃及物之恩。
则知多难兴王,传闻于往昔;
殷忧启圣,实见于当今。
可谓何福不生,何灾不灭!
臣今诚恳,思达冕旒,仍须面具数呈,不敢形于翰墨。
伏恨言词蹇涩,气力衰羸,步履犹难,未任拜跪。
自从发动,多有风涎,如或一息不来,便忧一词难措。
以兹情抱,实有感伤。
乞于闲暇之时,伏望略赐宣唤,贵将微细,皆具奏闻。
兼缘臣久负过愆,因此合专陈首。
伏以臣谬将鄙拙,虚受恩荣,既不能致主安民,又不能除奸殄寇,叨据秉钧之任,忽招如彗之妖,方抱耻于朝廷,实难安于禄位。
伏况前代,每逢灾变,必先册免三公
今遇盛时,乞行严宪,明加黜责,用激忠良。
臣无任负愧怀悚、战惧兢惶待罪之至。
祝网颂 北宋 · 田锡
 出处:全宋文卷九九、《咸平集》卷二一
夏王纵暴,庶民罹毒痡之灾;
成汤修仁,四国有旋归之意。
空桑之子,来翼霸图;
而九戎之兵,尚为桀用。
非至仁无以克敌,非全德无以胜妖。
至仁伊何,泽及草木;
全德伊何,孚禽鱼。
故盘有铭而敢惮于勤,兵以律而是以专讨。
葛伯有弗祀之过,农夫值夺饷之仇。
于是始行问罪之征,用慰来苏之望。
诸侯聆之而胥悦,生灵悦之以知归。
所谓三分天下,而有其二,犹以为桀虽溢恶,而君不可伐。
灵茅铦戟,未兴时雨之师;
神蛟应龙,已有跃渊之吉。
一旦饰高盖以言迈,适郊原以肆怀,睹山泽之虞人,形杀心而祝网,曰:「自天之降,从地以出,四方来者,皆入吾网」。
闻之曰:「嘻,尽之矣!
非桀之徒欤,孰能与于此」?
乃命解其三面,更教之祝曰:「欲左者左,欲右者右,高下如之,吾取其犯命者」。
于是汉南诸侯,咸闻帝乙之言,益知圣人之德。
由是鼓舞以慕化,歌谣而归亳,一时而至者,凡四十有六国。
《书》曰:「惟天辅德,其命靡常」。
宜乎顺天人合发之机,膺历数在躬之运,进破安邑,遇战鸣条。
陈逆顺以誓师,众皆听命;
以宽仁而伐虐,谁不归怀?
遂俘玉于三朡,乃握图于万乘。
考纬书之摭实,稽瑞牒于前言。
有白狼衔钩,黄鱼化玉。
视拱谷而妖亡福届,祷桑林而云蒸雨流。
斯皆动天之德昭彰,革命之符赫奕,而尚怀惭德,惕然罪己。
岂非圣人以至公而大权自获,因劳谦而徽号难辞?
虽云解密网于一时,其实示深仁于万国。
法天道恢疏之象,见君恩眚肆之怀。
盖礼有三驱,释前禽而不取;
法逾再赦,当撤悬而弗张。
足以知有商怀恻隐之仁,后代仰高明之德。
事在《世纪》,安敢忽诸?
因作颂以美之,曰:
网罟之设兮,盖取诸离;
以畋以渔兮,必戒乎时。
桀恶日侈兮,民心益离;
仁天授兮,历数攸归。
解中野之网兮,更其祝词;
谅好生恶杀兮,示君父之慈。
宜其享天禄兮,垂千古而是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