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正文
对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策 中唐 · 韦处厚
 出处:全唐文卷七百十五
问。
皇帝若曰。
朕观古之王者。
受命君人。
兢兢业业。
承天顺地。
靡不思贤能以济其理。
求谠直以闻其过。
故禹拜昌言而嘉猷罔伏。
汉徵极谏而文学稍进。
匡时济俗。
罔不率繇。
厥后相循。
有名无实。
而又设以科条。
增求茂异。
舍斥已之至论。
进无用之虚文。
指切著明。
罕称于代。
兹朕所以叹息郁悼。
思索其真。
是用发恳恻之诚。
咨体用之要。
庶乎言之可行。
行之不倦。
上获其益。
下输其情。
君臣之间。
驩然相与。
子大夫得不勉思朕言而茂明之。
我国家光宅四海。
年将二百。
十圣宏化
万方怀仁
三王之礼靡不讲。
六代之乐罔不举。
浸泽于下。
升中于天。
周汉已还。
莫斯为盛。
自祸阶。
漏壤。
兵宿中原。
生人困竭。
耗其大半。
农战非古。
衣食罕储。
念兹疲氓。
未遂富庶。
督耕殖之业。
而人无恋本之心。
峻榷酤之科。
而下有重敛之困。
举何方而可以复其盛。
用何道而可以济其艰。
既往之失。
何者宜惩。
将来之虞。
何者当戒。
主父惩患于晁错
而用推恩。
夷吾致霸于齐桓。
而行寓令。
精求古人之意。
启迪来哲之怀。
眷兹洽闻。
固所详究。
又执契之道。
垂衣不言。
委之于下。
则人用其私。
专之于上。
则下无其功。
汉元优游于儒术。
盛业竟衰。
光武责课于公卿。
峻政非美。
二途取舍。
未获所从。
余心浩然。
益所疑惑。
子大夫熟究其言旨。
属之于篇。
兴自朕躬。
毋悼后害。
对。
臣闻古之以道𦲷天下。
皆酌之人言。
用凝庶绩。
伏惟陛下统承丕绪。
光膺骏命。
志气中蕴。
清明下临。
恤黎庶而惠慈方洽。
枭叛戾而威武已炽。
犹能虑危于未兆。
思理于已安。
聿追孝思。
缵述前烈。
悯官吏之无用。
求斥已之至言。
微臣才用不足以操事。
体识不足以经远。
祇奉圣问。
伏用兢惶。
谨昧死上愚对。
制策曰。
朕观古之王者。
受命君人。
兢兢业业。
承天顺地。
靡不思贤能以济其理。
求谠直以闻其过。
故禹拜昌言而嘉猷罔伏。
汉徵极谏而文学稍进。
匡时济俗。
罔不率繇。
厥后相循。
有名无实。
而又设以科条。
增求茂异。
舍斥已之至言。
推无用之虚文。
指切著明。
罕称于代。
兹朕所以叹息郁悼。
思索其真。
是用发恳恻之诚。
咨体用之要。
庶乎言之可行。
行之不倦。
上获其益。
下输其情。
君臣之间。
驩然相与。
子大夫得不勉思朕言而茂明之。
臣闻复济慎惧。
虽危必乐。
理安佚肆。
虽顺必忧。
帝尧之为道也大矣。
书称其本。
允恭克让。
文王之为德也宏矣。
诗美其功。
曰小心翼翼。
图天下之安者。
必称之于劳。
虑天下之大者。
必慎之于微。
任贤诚固。
思虑诚深。
百姓虽未富庶。
四夷虽未宾服。
天下明知其治也。
任贤不固。
思虑不深。
百姓虽富庶。
四夷虽宾服。
天下明知其乱也。
今陛下鉴前代已往之失。
求当今未然之理。
使虚文不设于下。
至言必闻乎上。
端视凝听。
所委惟贤。
则上获其益矣。
惠爵施禄。
所理惟直。
则下输其情矣。
顾言而动。
思利乎安。
则何虑乎言之不行。
顾行而动。
思利乎安。
则何虑乎行之有倦。
诚能兢兢于一日二日。
业业于无小无大。
苟能此道。
虽微必昌。
虽柔必强。
凤凰麒麟不足来。
甘露醴泉不足致。
三光四时不足序。
天之高明也。
斯不爱其道。
地之博厚也。
斯不爱其宝。
彼之大者犹若是。
况其细者而难乎。
制策曰。
我国家光宅四海。
年将二百。
十圣宏化
万邦怀仁
三王之礼靡不讲。
六代之乐罔不举。
浸泽于下。
升中于天。
周汉已还。
莫斯为盛。
自祸阶漏壤。
兵宿中原。
生人困竭。
耗其大半。
农战非古。
衣食罕储。
念兹疲氓。
遂乖富庶。
督耕植之业。
而人无恋本之心。
峻榷酤之科。
而下有重敛之困。
举何方而可以复其盛。
用何道而可以济其难者。
伏以陛下蕴充明德。
大业。
居十圣之全区宇。
守百代之成礼乐。
扬高祖之耿光。
太宗休烈
思黩武而弭戢。
念疲氓之富庶。
理自顺此生。
危自反此作。
兵者国之威也。
威不立则暴不禁。
君得其术而已。
举其要而已。
凡善用兵者。
用兵之精。
次用兵者。
用兵之形。
用精者国逸而功倍。
用形者人劳而威立。
令行禁止。
俗富刑清。
仁足以怀。
义足以服。
端居庙堂之上。
威加四海之外。
而叛者尝欲系其颈而制其命。
伏其心而笞其背。
此兵之精也。
金鼓击刺。
追奔逐北。
攻城掠地。
斩馘献俘。
忧思岩廊之上。
谋制千里之外。
而叛者有以畏其威而惩其罚。
化其心而戢其暴。
此兵之形也。
陶然而化。
其效不形。
兵贵藏有于无。
兵之形不可张也。
骚然而动。
其政难久。
人不可终扰。
兵之精所宜密胜也。
今陛下既枭叛寇。
复征违命。
屈已之至。
已浃于兆庶。
恤人之诚。
已敷于四海。
乘众之怒。
用兵之形。
则近无转输搔扰之勤。
远无经费供求之役。
诚能固守。
必大畏其力。
小怀其德矣。
岂兵宿中原之为虞。
生人耗竭之为虑。
臣又闻理国之本。
富之为先。
富人之方。
劝农为大。
三代以耕。
藉率天下。
汉朝以孝悌配力田。
皆劝之之道。
夫农寒耕热耘。
沾体涂足。
昼夜之筋力勤焉。
父兄之手足悴焉。
而官输籍督。
坐非已有。
夷时郡邑长吏
偷容朝夕。
养声钓禄。
非恤人隐。
此所以耕植之业不勤。
恋本之心不固。
有遁于军旅而邀功赏者。
有冒于老释而渎清浊者。
有逸于负贩而制贫人者。
有隐于椎剥而干教令者。
农耕之难也如彼。
日百其劝。
常有不务者矣。
游惰之逸也如此。
日百其禁。
常有不息者矣。
由上之为政。
知人苦之者劝之必深。
知人乐之者禁之必至。
贾琮以最于十二州。
颁之以玺书。
黄霸以甲于二千石
宠之以侯印。
惟陛下注意于守宰字人之官。
以田垦辟为最。
地荒人离散为殿。
即耕植可劝。
困竭可苏。
兵未弭则人不蕃。
人不蕃则农不劝。
农不劝则国用虚。
此榷酤所以兴也。
然盐曲之税。
山泽之利。
法用得其要。
不在峻其科。
理不得其吏。
犹不明其法。
明其法。
得其要。
则上无峻刻之举。
下无重敛之困矣。
陛下制策曰。
既往之失。
何者宜惩。
将来之虞。
何者当戒。
臣闻王者之兴。
皆鉴乎前代。
圣君贤佐之所以兴。
昏主庸君之所以丧。
景行其兴也。
用得以常理。
戒慎其丧也。
用得以常存。
诗人美殷鉴于有夏。
贾山谏汉而借喻亡秦。
备于图籍。
著于编册。
非臣繁词所可曲尽。
自陛下统极。
举滞淹。
已逋责。
恤刑狱。
振乏绝。
德泽所临。
戴之不暇。
微臣未见其失也。
明将来之戒。
其在法令刑赏乎。
四海之广。
亿兆之众。
家令户告之能也。
发号出令而已矣。
伏惟陛下聿求善政。
大振洪猷。
人之献替。
政之损益。
灿乎其书。
灼乎其人。
始则鼓舞蹈咏。
不足以克其善。
终则渴日望岁。
不足以喻其劳。
教之本莫大乎复言。
政之先莫大乎
诚能复言
上之克当乎天心。
下之允协乎人情。
天人交相为感。
而灾害不生。
祸乱不作。
非此。
则日有德音而人不悦。
日有威罚而人不畏。
苟不悦矣。
无与同劝。
苟不畏矣。
无与同沮。
此非法令之可裁也。
成一时之功者。
宠乎其功者也。
思百代之利者。
荣乎其名者也。
其名不足以劝者。
则刑罚存焉。
其效不得而宠者。
则褒贬存焉。
是小人之所趋。
君子之所务。
今陛下刑赏已足。
劝惩褒贬。
又存文史。
君子竭忠。
小人输力。
举如鸿毛。
拾如地芥。
何为而不成。
何求而不效。
陛下之不为。
非不能也。
伏以致诛逆党。
罪止渠魁。
原情究恶。
不及其母。
帝王之刑也。
戎臣馈军。
致命折寇。
渥恩必厚。
爵位必加
此王霸之赏也。
然善有彰。
虽贱赏也。
恶有衅。
虽贵罚也。
赏一人不足以耸天下之善者。
其赏不足行。
刑一人不足以禁天下之暴者。
其刑不足用。
今宜赏不遗微细。
惟功之所加。
罚不为暴乱。
惟罪之所出。
此天下之人。
所以皆知赏之可重。
而罚之可戒。
制策曰。
主父惩患于晁错
而用推恩。
夷吾于齐桓。
而行寓令。
精求古人之意。
启迪来哲之怀。
眷兹洽闻。
固所详究。
臣闻汉兴
鉴亡秦孤立之弊。
踪周官众建之法。
苴茅列土。
非复异姓。
其后吴楚彊大。
本根不拔。
晁错之策未终。
七国之兵已发。
主父念前事之败露。
期本朝之彊大。
分封子弟。
使得推恩。
诸侯之国。
星解于上。
汉廷之威。
风行于下。
此所以为谋也。
齐桓当周季陵夷之运。
思大彰翊之功。
志图兼弱。
力存攻昧。
思逞其欲。
是务彊兵。
习之野。
大国防其谋。
习之朝。
小国谨其备。
不可以速得。
其功不可以立俟。
用为隐政而行寓令。
此其所以也。
制策曰。
执契之道。
垂衣不言。
委之于下。
则人用其私。
专之于上。
则下无其效。
汉元优游于儒学。
盛业竟衰。
光武责课于公卿。
峻政非美。
二途取舍。
未获所从。
吾心浩然。
益所疑惑。
子大夫熟究其旨。
属之于篇。
兴自朕躬。
无悼后害者。
臣闻契者君之所司也。
综其会归。
则庶务随而振之。
职者臣之所司也。
践其轨迹。
则百役通其流矣。
委之于下者。
委之职业也。
非委其权。
专之于上者。
专其操持也。
非专其事。
赏罚好恶之出。
生杀恩威之柄。
此非权与操持乎。
委之于下。
则上道不行矣。
提衡举尺。
守器执量。
此非事与职业乎。
专之于上。
则下功不成矣。
不委其操持。
安所用其私乎。
不专其职业。
孰虑无效乎。
君收其大柄。
臣职其所守。
然大柄不得亢于上。
臣得佐而成之。
所守不可属于下。
君得举而明之。
故乾之经曰。
首出庶物。
坤之文曰。
地道无成而代有终。
乾阳物也。
坤阴物也。
阴阳合而泰形焉。
阴阳离而否形焉。
君臣之道。
盖象乎此。
汉元优游于儒学。
而权归王氏。
失其所专也。
光武责吏事于三公
而劳神簿书
集其所委也。
一则旷而荡。
一则察而狭。
既非中道。
不可以范。
所谓阴阳乾坤之说。
各存其道。
而交有所感。
然成其悠久。
配乎持载。
如此而已。
才者综物以研务。
识者辨惑而不泥。
体者抚往以经远。
用者临事而造至。
神而明之。
可以辅陶钧。
可以赞化育。
微臣固陋。
从师之说。
循名而实不克。
承问而学不称。
进退殒越。
惧烦刑书
谨对。
鹖冠子乾隆癸巳 清 · 弘历
七言律诗 押阳韵 出处:御制诗四集卷十五
鈇器原归厚德将(开卷首义即云王鈇非一世之器者厚德隆俊也注以王鈇为法制引贾谊言权势法制人主之斤斧谓专任法制不以厚德将之而欲以持久难哉是其说虽杂刑名未尝不归于道德固非若黄老之专务清静亦不至如申韩之流为惨礉也),杂形匪独老和黄。
朱评陆注同因显,谤韩誉两不妨。
完帙幸存书著楚,失篇却胜代称唐宋陆佃既为之注解复序云鹖冠子楚人居深山以鹖羽为冠号曰鹖冠子其书杂黄老刑名要其宿时若散乱而无家然奇言奥旨亦每每而有自慱选至武灵王问凡十有九篇而退之读此云十有六篇者非全书也朱子评韩文云汉唐皆以为道家者流公谓其辨施于国家功德岂少而柳子厚作辨则曰得其书而读之言尽鄙浅所见不同如此朱子虽不置可否然其书具在柳说不免过当朱子又云汉艺文志有鹖冠子一卷而唐志云三卷谓汉时遗缺至唐而全以今书校之卷虽唐增于汉而篇则宋增于唐兹本既完备无缺注亦世所罕见自应重刊以广流传)
帝常师处王友(帝者于师处王者于友处亦其博选篇中语),戒合书绅识弗忘。
后凯歌词九首(召际诸军有事于朔方也) 其四 高阙 元初 · 耶律铸
 押东韵
骈驰追锐翼摧锋,枭獍窠巢一夜空。
光射铁衣寒透彻,冷风如箭月如弓(我军有掩遗敌于高阙塞境史记赵武灵王筑长城自代傍阴山下至高阙青将六将军军出朔方高阙汉书卫青李息出云中至高阙后汉书祭彤出高阙塞吴棠出朔方高阙则其地也通典高阙唐属九原郡九原县西北受降城八十里唐书今之西城即汉之高阙塞也北去碛石三千里追锐锋摧皆军名也 文田案新唐书回鹘传可汗徙牙乌德鞬山昆河之间南距西城千七百里西城汉高阙塞)
对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策 中唐 · 独孤郁
 出处:全唐文卷六百八十三
问。
皇帝若曰。
朕观古之王者。
受命君人。
兢兢业业。
承天顺地。
靡不思贤能以济其理。
求谠直以闻其过。
故禹拜昌言而嘉猷罔伏。
汉徵极谏而文学稍进。
匡时济俗。
罔不率繇。
厥后相循。
有名无实。
而又设以科条。
增求茂异。
舍斥已之至论。
进无用之虚文。
指切著明。
罕称于代。
兹朕所以叹息郁悼。
思索其真。
是用发恳恻之诚。
咨体用之要。
庶乎言之可行。
行之不倦。
上获其益。
下输其情。
君臣之间。
驩然相与。
子大夫得不勉思朕言而茂明之。
我国家光宅四海。
年将二百。
十圣宏化
万方怀仁
三王之礼靡不讲。
六代之乐罔不举。
漏泽于下。
升中于天。
周汉已还。
莫斯为盛。
自祸阶漏坏。
兵宿中原。
生人困竭。
耗其大半。
农战非古。
衣食罕储。
念兹疲氓。
未遂富庶。
督耕殖之业。
而人无恋本之心。
峻榷酤之科。
而下有重敛之困。
举何方而可以复其盛。
用何道而可以济其艰。
既往之失。
何者宜惩。
将来之虞。
何者当戒。
主父惩患于晁错而用推恩。
夷吾致霸于齐桓而行寓令。
精求古人之意。
启迪来哲之怀。
眷兹洽闻。
固所详究。
又执契之道。
垂衣不言。
委之于下。
则人用其私。
专之于上。
则下无其功。
汉元优游于儒术。
盛业竟衰。
光武责课于公卿。
峻政非美。
二途取舍。
未获所从。
余心浩然。
盖所疑惑。
子大夫熟究其言旨。
属之于篇。
兴自朕躬。
毋悼后害。
对。
臣闻天发生以雷雨。
圣人发生以号令。
天道帝道。
并行于上。
偫僚庶物。
感遂于下。
伏惟陛下与天为仁。
与雷作解。
臣则蠢动之一物也。
气下乃出。
安知其由。
比于金石草木。
物之无心者也。
和之或大鸣小鸣。
终始相生。
清浊杂作。
变而成文者。
以圣人击考之。
不得藏其声也。
若臣者。
朴直蠢愚。
陛下考之而无声。
是不如金石草木之无心矣。
敢不极闻以对。
伏以陛下发德音。
访岩薮。
招贤士。
求直言。
询可行之谋。
垂不倦之听。
欲使上获其益。
下输其情。
君臣之间。
驩然相遇。
此禹所以称大汉所以称盛者。
用此道也。
臣何足以仰承之。
臣以为有国不患无贤。
患不能用贤。
不患无直言。
患不能容直言。
今夫朝廷之大。
百官之众。
非无贤也。
然陛下黈纩凝旒。
或未之察。
偫臣各默默。
来朝而退。
虽有贤才。
孰能辨之。
观易卦乾上坤下否。
坤上乾下泰。
乾为君。
坤为臣。
君意下降。
臣诚上达。
则是天地交。
泰之时也。
君意不下降。
臣诚不上达。
则是天地不交。
否之时也。
太宗文皇帝每一视朝。
未尝不从容问偫臣政之得失。
下有一毫之善。
上无不奖。
上有一毫之失。
下无不谏。
或有引入禁内。
或周旋禁中。
疾则幸其第。
没则临其丧。
君臣之道。
可谓至矣。
是以无遗才。
无阙政。
巍巍荡荡。
与天无穷者。
上下交泰也。
秦帝胡亥
信用左右。
左右欲专秦柄。
乃教胡亥曰。
陛下富有春秋。
初即位。
奈何与公卿廷决事。
事即有误。
示偫臣短也。
于是胡亥常居禁中。
偫臣希见者。
不闻其过。
天下所以乱者。
上下不交也。
伏惟陛下上法天。
下法地。
法太宗
每坐朝宣旨。
使偫臣各有所陈。
陛下赐之温颜。
尽其启沃。
言语侍从之臣。
得以奉其职。
左右有所书。
以贻来代。
谏诤之官。
与闻其政而献替之。
使此辈无有所补。
黜之可也。
使其稍识大体。
陛下与之论道讲政。
岂不可裨于万一也。
孰敢不输其情乎。
苟居位者不与之言。
献直言者不与之用。
又何必搜罗岩穴。
远访不用之人。
勤求不信之言乎。
贤者又何来也。
来者又何言也。
此体用之要。
求贤济理之术。
尽于是矣。
惟陛下行之。
若生人之困于衣食。
而无恋本之心。
但兵宿中原。
如此。
实由方面大臣之罪也。
夫方面大臣。
宜直播天子之休风。
保抚其人如赤子。
而乃倾其脂血。
剥其生财。
聚其技慧淫巧。
以荡上心。
天子诚以为物力有馀。
而不知其情也。
执事者又未尝闻以生人艰苦为言。
而得罪者岂其尽直而不用乎。
夫王者居于九天之上。
非臣下痛激肝血。
指明而言。
亦何由而达也。
若臣下者。
草木孤贱。
宜周旋其所以能而言之也。
今天下困于商税不均。
可谓甚矣。
百姓之忘本。
十而九矣。
昔尝有人有良田千。
柔桑千本。
居室百堵。
牛羊千蹄。
奴婢千指。
其税不下七万钱矣。
然而不下三四年。
桑田为墟。
居室崩坏。
羊犬奴婢。
十不馀一。
而公家之税。
曾不稍蠲。
督责鞭笞。
死亡而后已。
于是州伯邑长
方以人安赋集。
攘臂于其间。
趁办朝廷。
用升考绩。
取彼逋责。
均其所存。
展转奔逃。
又升户口。
是以赋益重而人益贫。
不均之甚一也。
是故欲人之财赋均一。
而无自蹙之患。
宜视通邑之盈虚。
使乡户坐于田。
迭相隐覈其上下。
不使贪官赃吏纷动其间。
则有无轻重。
可得而均也。
夫古有四人。
今转加七。
计口而十分之。
其所以尽悴出赋。
而衣食其九者。
农夫蚕妇而已。
绛衣浅带。
以代农者。
人十之一。
缦胡之缨。
短后之服。
仰衣食县官者。
人十之一。
瞢头坏衣。
不耕不蚕。
坐而供养者。
人十之三。
审曲面势。
以饬五材。
鬻工而衣食者。
人十之二。
乘时射利。
贸迁有无。
取倍称之息而衣食者。
人十之二。
游手倚市。
以庇妻孥。
以给衣食者。
人十之一。
其馀为农桑之薮焉。
农夫糠覈不足。
而十人者畜马厌梁
蚕妇衣不蔽形。
而十人者咸袭罗纨。
是以性近儒则入仕。
近武则从军
善计则贸迁。
避事则瞢削。
技巧则为工师
拙奸则为驵侩。
非戆愚耑一无他肠者。
孰肯勤体效力。
为稼穑之苦乎。
且以田废而衣食罕者。
户口所在减而背本之利多。
不均之甚二也。
陛下诚能宽农人之徵而优乐之。
杜众邪之门而困辱之。
则农桑益而衣食有馀也。
自兵革以来。
人多流散。
版籍废绝。
户口荡析。
加以忧惧。
越于异乡。
末以侥倖。
利其苟且。
宽之则偷于朝夕。
勤之则挺而陷于邪。
又讹言焉。
屋室聚为瓦砾。
田野俱为榛芜。
赋税不均。
居者日困。
又为此也。
伏望陛下敕百姓。
所在编为土著。
不即归之旧乡。
缮黄籍。
生则书之。
死则去之。
庶男女之所生。
户口之多少。
可得而知也。
无田者给与公田。
假种食。
因其井泉
制为民居。
艺桑麻。
种蒲蔬。
育狗彘。
三年不输官。
自初即于三年。
人犹有之他者。
所至得以重罪罪之。
然后人安其生。
乐其业。
而无奔亡之患矣。
安土则敦本。
敦本则人庶矣。
税均则敛轻。
敛轻则人富矣。
以此阜俗
不盛何为。
以此济人。
何难之有。
若夫盐榷者。
经国之所资。
财用之大宝也。
然而当今之务。
若修其业。
除其弊。
亦可以无重敛之困也。
夫盐榷之重弊。
失于商徒操利权。
州县不奉法。
贾太重而吏太烦。
布帛精粗不中数矣。
夫以商徒操利权。
则其利有时而废。
州郡不敢谁何。
是劝农人以逐末也。
州郡不奉法。
则各私其人。
而盗煮者行矣。
贾太重。
则贫者不堪矣。
吏太烦。
则糜费之者矣。
布帛精粗不中数。
则女工徒损。
风俗偷薄。
而上困矣。
即如此。
宜罢盐铁之官以省费。
停郡府之政令以一其门。
禁人为商以反其耕。
损其厚贾以利其人。
速其售而布帛必精。
以齐其俗。
以厚其利。
如此。
亦可大裨于国。
大赖于人矣。
酒酤之人。
罢之可也。
夫既往之失。
不能久于其道。
将来之虞。
中道尽也。
古帝王未有不勤俭于其初。
天下归焉。
满假于其终。
天下离焉。
陛下以勤俭为恒。
满假为戒。
勤而不已。
损之又损。
慎终如初。
守而勿失。
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
以其运行不息也。
陛下其可息乎。
可懈乎。
晁错所以急绳七国者。
欲尊天子。
恐削弱迟而祸大矣。
主父所以推恩子弟者。
因其欲而分裂诸侯之易矣。
今天下一家。
尽为郡县。
无诸侯强大之患。
无宗室葭莩之亲。
而以推恩为言。
臣恐未可以令天下也。
齐桓之时。
列国相倾。
管夷吾欲辅霸业。
恐诸侯先谋而为之备。
是以修其寓令。
而兵食足焉。
使战者必耕。
耕者必战。
无事则散之垄。
有事则授之甲兵。
此古人之意可行之验也。
夫舜之所以为圣人。
以其选贤任能也。
五教契也。
五谷弃也。
五刑皋陶也。
八音夔也。
伯益也。
水土禹也。
喉舌龙也。
共工垂也。
舜无事焉。
是以执左契垂衣裳而天下理。
岂以必躬必亲。
侵于百职。
然后以为圣乎。
必也信而显之。
作而行之。
任之而绩用不立。
则有窜三苗于三危。
共工幽州
驩兜崇山
殛鲧于羽山
刑罚有可必加矣。
孰敢用其私乎。
儒家者流。
示人以中。
而为之节。
访其所至。
而导其不至。
使夫君臣父子。
各得其正。
此其所长也。
然迂者为之。
则执古以非今。
凝滞而不变。
夫责课者。
所以俯仰百官也。
光武用之而非美者。
责人之效重也。
伏惟陛下取光武之求实。
勿务速成。
汉元帝之崇儒。
知其凝滞。
任人而示之所为。
端拱而不失其勇。
□取舍之间。
于此乎判矣。
陛下不能用臣言。
不当问也。
谓臣不能言其事。
不当来也。
既来矣。
陛下问状。
宜直其辞。
既问矣。
微臣尽忠
宜采其策。
尽忠者不易持也。
直者谁欲为也。
忠未见尽。
直必有吝。
吝构而直不悔。
不信而忠不追者。
盖有之矣。
由未见其为人也。
非天之与其刚健。
地之与其直方。
内不疑其身。
外不疑于人。
忧君而不顾其己。
济物而不求其利者。
孰肯悃悃款款。
出于骨髓。
发于肝膈。
如此其切于天下乎。
夫天下者。
天下之天下也。
天子安。
微臣得保其生。
不安。
微臣不保其死。
是以怀其效以天下为忧。
不怀其身以天下为念。
知所以责难于君者。
所以怀其身。
所以怀其身者。
宜及天下如此。
况陛下宗庙之重。
其可忽乎。
属之于篇。
勉之于上。
是在陛下酌之而已矣。
谨对。
谢使长黄侍郎竹坡职状启 宋 · 王子俊
 出处:全宋文卷六四二六、格斋四六
千室鸣弦,雅契夙谐于附翼;
一行作吏,剡章又辱于需头。
矧惟解褐之由,以至从军之日,稽其恩造,不出他门,载观奖予之过情,不知涕泗之横臆。
年开七帙,恩与一官。
移甘菊于檐前,于时已晚;
决明于阶下,其立良难。
所为扶老携幼而来,亦惟饮水求刍之故,旋类倦飞之翼,欲回兴尽之舟。
盖缘蒲柳之早衰,重以之欲暮。
有时而寄,有时而取,何足装怀;
无失其故,无失其亲,尚祈假宠。
骤拜荐扬之及,恍惊神观之还。
况惟文名政绩之褒,出于儒宗吏师之口,不特增光于老朽,又将夸视于友朋。
受言藏之,不虚来矣。
恭惟某官羽仪一世,橐籥诸生
循循然善诱人,俾皆有得;
断断兮无它技,亦与兼容。
兴怜末吏之穷途,犹是曩年之下客,慨然感叹,赐以品题。
某惟当服膺轻外物之言,决策老故丘之举。
主父之日已暮,未忍倒行;
陶令之园将芜,逝将归去。
不为苟进,以答主知。
通傅漕启(自得) 南宋 · 李洪
 出处:全宋文卷五三八四、《芸庵类稿》卷六
暴公子之义,愿瞻衣绣之光;
陈仲举之才,不称题舆之任。
方问涂于千里,独窃庇于二天。
辄致笺函,仰投棐几。
某官英猷命世,雅量镇浮。
节义大闲,承献简勋劳之后;
文章正法,袭云龛衣钵之传。
学者仰之北斗泰山,词人儗之良金美玉。
适际厉精之旦,爰膺共理之求。
效信纳忠,式契对休于九陛;
承流宣化,岂劳奏最于三年!
主父兴见晚之嗟,贾生有不及之叹。
冠太微积星之省,擅晋阳一门之荣。
伯氏倅而仲氏篪,有光鹓序;
质为酥而赞为酪,著美雁行。
若时瓯闽飞挽之权,实寄宸扆耳目之重。
蓬山寓直,宜领袖于诸儒;
南国观风,载澄清于属部。
讫外庸而作辅,徯中诏之遄归。
言如丝言如纶,嗣见告廷之典册;
汝砺用汝楫,伫观继世于鼎司
某跋踬固穷,嵚𡼭可笑,顷备员于外帑,俾佐治于遐陬。
矧兹远官之漂流,实赖皇华之刺举。
陪建炎之羁靮,倘怀先友之同朝;
挫跋扈之奸雄,尚诵南宫之鲠论。
少宽程督,请事教条。
虽居官无以逾人,然奉法亦足为理。
埋轮冀部,顾安问于狐狸;
涉笔蓝田,庶少清于凫鹜。
乐府古题序丁酉 将进酒(一作李贺诗) 中唐 · 元稹
乐府古题序(案:丁酉。):诗讫于周,离骚讫于楚,是后诗之流为二十四名,赋、颂、铭、赞、文、诔、箴、诗、行、咏、吟、题、怨、叹、章、篇、操、引、谣、讴、歌、曲、词、调,皆诗人六义之馀。而作者之旨,由操而下八名,皆起于郊祭、军宾、吉凶、苦乐之际。在音声者,因声以度词,审调以节唱,句度短长之数,声韵平上之差,莫不由之准度。而又别其在琴瑟者为操引,采民氓者为讴谣,备曲度者,总得谓之歌曲词调,皆斯由乐以定词,非选调以配乐也。由诗而下九名,皆属事而作,虽题号不同,而悉谓之为诗可也。后之审乐者,往往采取其词,度为歌曲,盖选词以配乐,非由乐以定词也。而纂撰者,由诗而下十七名,尽编为乐录、乐府等题,除铙吹、横吹、郊祀、清商等词在乐志者,其馀木兰仲卿、四愁、七哀之辈,亦未必尽播于管弦明矣。后之文人,达乐者少,不复如是配别,但遇兴纪题,往往兼以句读短长,为歌诗之异。刘补阙之乐府,肇于汉魏。按仲尼学文王操,伯牙作流波、水仙等操,齐犊沐作雉朝飞,卫女作思归引,则不于汉魏而后始,亦以明矣。况自风雅至于乐流,莫非讽兴当时之事,以贻后代之人,沿袭古题,唱和重复,于文或有短长,于义咸为赘剩,尚不如寓意古题。刺美见事,犹有诗人引古以讽之义焉,曹、刘、沈、鲍之徒时得如此,亦复稀少。近代唯诗人杜甫陈陶、哀江头、兵车、丽人等,凡所歌行,率皆即事名篇,无复倚傍。余少时与友人乐天李公垂辈,谓是为当,遂不复拟赋古题。昨梁州进士刘猛李馀,各赋古乐府诗数十首,其中一二十章,咸有新意,余因选而和之。其有虽用古题,全无古义者。若出门行不言离别、将进酒特书列女之类是也,其或颇同古义。全创新词者,则由家止述军输、捉捕词先蝼蚁之类是也。刘李二子方将极意于斯文,因为粗明古今歌诗同异之音焉。
将进酒,将进酒。
酒中有毒酖主父,言之主父伤主母。
母为妾地父妾天,仰天俯地不忍言。
(一作佯)僵踣主父前,主父不知加妾鞭。
旁人知妾为主说,主将泪洗鞭头血。
(他雷反)(一作摧)主母牵下堂,扶妾遣升堂上床。
将进酒,酒中无毒令主寿。
愿主回恩(一作思)归主母,遣妾如此由(一作事)主父
妾为此事人偶知,自惭不密方自悲。
主今颠倒安置妾,贪天僭地谁不为。
对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策 中唐 · 元稹
 出处:全唐文卷六百五十二
问曰。
朕观古之王者。
受命君人
兢兢业业。
承天顺地。
靡不思贤能以济其理。
求谠直以闻其过。
故禹拜昌言而嘉猷罔伏。
汉徵极谏而文学稍进。
匡时济俗
罔不率繇。
厥后相循。
有名无实。
而又设以科条。
增求茂异。
舍斥已之至论。
进无用之虚文。
指切著明。
罕称于代。
兹朕所以叹息郁悼。
思索其真。
是用发恳恻之诚。
咨体用之要。
庶乎言之可行。
行之不倦。
上获其益。
下输其情。
君臣之间。
驩然相与。
子大夫得不勉思朕言而茂明之。
我国家光宅四海。
年将二百。
十圣宏化
万邦怀仁
三王之礼靡不讲。
六代之乐罔不举。
浸泽于下。
升中于天。
周汉已还。
莫斯为盛。
自祸阶漏坏。
兵宿中原。
生人困竭。
耗其大半。
农战非古。
衣食罕储。
念兹疲氓。
未遂富庶。
督耕植之业。
而人无恋本之心。
峻榷酤之科。
而下有重敛之困。
举何方而可以复其盛。
用何道而可以济其艰。
既往之失。
何者宜惩。
将来之虞。
何者当戒。
主父惩患于晁错而用推恩。
夷吾致霸于齐桓而行寓令
精求古人之意。
启迪来哲之怀。
眷兹洽闻。
固所详究。
又执契之道。
垂衣不言。
委之于下。
则人用其私。
专之于上。
则下无其效。
汉元优游于儒学。
盛业竟衰。
光武责课于公卿。
峻政非美。
二途取舍。
未获所从。
予心浩然。
盖所疑惑。
子大夫孰究其旨。
属之于篇。
兴自朕躬。
无悼后害。
对。
臣方病近古之策不行。
而陛下幸及之。
是天下人人之福也。
微臣其敢忍意而不言乎。
且臣闻之。
古者以言赋纳
岂虚美哉。
盖用之也。
是以益赞禹而班师。
说复王而作命。
斯皆用言之大略也。
汉文帝羞不若尧舜
始以策求士。
乃天下郡国有贤良之贡入焉。
塞诏者晁错而已。
武帝然后董仲舒出。
然而卒不能选用条对。
施之天下。
夫用其策不弃其人。
以其利于时也。
得其人而弃其策。
又何为乎。
若此则徒设试言之科。
而不得用言之实矣。
降及魏晋
朝成而暮败之不暇。
又恶足言其策哉。
我唐列圣君临。
策天下之士者多矣。
异时莫不光扬其名声。
宠绥其爵禄。
然而曾不闻天下之人曰。
某日天子降某问。
得某士。
行某策。
济某功。
抑不知直言之诏屡下。
而直言之士不出耶。
亦不知直言之士屡出。
而直言之策不用耶。
今陛下肇临海内。
务切黎元。
求斥已之至言。
责著明之确论。
实命说代言之盛意也。
微臣何足以承之。
然臣所以上愚对。
皆以指病陈述而为典要。
不以举凡体论而饰文词。
事苟便人。
虽繁必献。
言苟谐理。
虽鄙必书。
固不足以副陛下恳恻之诚。
庶可以尽微臣体用之目耳。
伏愿陛下以臣此策。
委之有司。
苟或可观。
施之天下。
使天下之人曰。
惜哉汉文。
虽以策求士。
迨我明天子。
然后能以策济人。
则臣始终之愿毕矣。
如或言不适用。
策不便时。
则臣有瞽圣欺天之罪。
将寘于典刑。
陛下固不得而宥之矣。
亦臣之所甘心焉。
臣伏读圣策。
乃见陛下悼礼乐之寖微。
恤黎人之重困。
责复盛济艰之术。
酌推恩寓令之宜。
斯皆当今之急病也。
微臣敢不别白而书之。
昔我高祖武皇帝拨去乱政。
太宗文皇帝鞬櫜干戈。
被之以仁风。
润之以膏露。
戢天下之役而天下之人安。
省天下之刑而天下之人寿。
通天下之志而天下之气和。
总天下之众而天下之众理。
理故敬让之节著。
和故欢爱之化行。
是以革三王之所因。
兼六代之尽美。
称至德者。
文皇以代尧舜
岂异事哉。
有诚信以将之也。
明皇帝即位
实号中兴。
方其任姚宋而右贤能也。
虽禹汤文武之俗。
不能举焉。
四十年间。
刑罚不试。
人用滋植。
四海大和。
于是奉升中告禅之仪。
则封泰山而秩嵩华。
念岁巡时迈之典。
则去咸镐而朝洛阳
礼既毕行。
物亦随耗。
天宝之后。
徭戍作兴。
气盛而微。
理固然也。
曩时之乳哺而有之者。
一朝为兵歼之。
兵兴以来。
至今为梗。
兵兴则户减。
户减则地荒。
地荒则赋重。
赋重则人贫。
人贫则逋役逃征之罪多。
而权宜之法用矣。
今陛下躬亲本务。
首问偫儒。
念礼乐之不兴。
叹升平之未复。
斯诚天下之人将绝复完之日也。
微臣何幸而对扬之。
微臣以为将欲兴礼乐。
在先富黎人。
将欲富黎人。
在先息兵革。
息兵革之术。
臣请略言之。
夫古所谓销兵革者。
非谓幅裂其旗章。
销铄其锋刃而已也。
盖诚信著于上。
则忠孝行于下。
敬让立于内。
则夷狄和于外。
夷狄和则边鄙之兵息。
敬让立则争夺之患销。
争夺之患销则和顺之心作。
顺之心作而礼乐之道兴矣。
此先王修政辑兵兴礼乐富黎人之大略也。
陛下必欲责臣以详究之术。
臣又请指事以明之。
夫食力之不克。
虽神农设教。
天下不能无馁殍之人矣。
是以古之不农而食之者。
四而已矣。
吏有断狱之明则食之。
军有临敌之勇则食之。
工有便人之巧则食之。
商有通物之智则食之。
是四者。
率皆明者勇者巧者智者之事也。
百天下之人。
无一二焉。
苟不能于此者。
不农则不得食。
不织则不得衣。
人之情。
衣食迫于中。
则作业兴于外。
是以游食者寡。
而务本者多。
岂强之哉。
彼易图而此难及也。
今之事则不然。
吏理无考课之明。
卒伍废简稽之实。
百货极淫巧之工。
列肆尽兼并之贾。
加以依浮图者。
去华绝俗之贞。
而有抗役逃刑之宠。
假戎服者。
无超乘挽彊之勇。
而有横击诟吏之骄。
是以十天下之人。
九为游食。
惷朴愚谨不能自迁者。
而后依于农。
此又非他。
彼逸而易安。
此劳而难处也。
以惰游之户藏富。
而耕桑之赋愈重。
曩时之十室共耕而有不给者。
今且聚之于一夫矣。
虽有慈惠之长。
仁隐之吏。
尚不能存。
憯断击搏之。
则将转移于沟壑矣。
今之课吏者。
以赋敛无逋负为上。
以臣观之。
足陛下之赋者。
诚所以害陛下之人耳。
若然则农桑之赋既如彼。
惰游之众又如此。
耕桑之赋重。
则恋本之心薄。
惰游之户众。
则富庶之道废。
此必然之理也。
今陛下诚能明考课之法。
减冗食之徒。
绝雕虫不急之功。
罢商贾兼并之业。
洁浮图之行。
峻简稽之书。
薄农桑之徭。
与耕战之术。
则惰游之户尽归。
而恋本之心固矣。
恋本之心固。
则富庶之教兴矣。
贞观开元之盛复矣。
若此则既往之失由前。
将来之虞由后。
在陛下悠久戒之慎之而已。
至于主父偃乘七国并吞之后。
将分裂而矫推恩。
管夷吾当诸侯争夺之时。
先诈力而行寓令
皆一时之权术也。
岂可谓明白四达。
与日月齐明于圣朝哉。
臣虽贱庸
尚不敢陈王道于帝皇之日。
况权术乎。
此臣之所甚羞也。
故不及详究言之。
臣伏读圣策。
又见陛下以为执契则偫下用情。
躬亲则庶官无党
以汉元尚学而衰盛业。
光武课吏职而昧通方。
以臣思之。
皆不然也。
夫委之于下而用其情。
盖考绩之科废。
而清浊之流滥也。
尚儒术而衰盛业。
盖章句之学兴。
而经纬之文丧也。
课吏职而昧通方。
盖苛察之法行。
而会计之期速也。
臣请条列而言之。
夫神农之斲耒耜教耕耨。
所以垦良田而殖嘉谷也。
然而不能遏稂莠之滋焉。
其所以遏之者。
芟夷钱鏄之而已。
唐尧之辟朝廷宅百揆。
亦所以植禹舜而种皋陶也。
又不能遏共工驩兜之逆焉。
其所以遏之者。
放弃殛诛之而已。
神农不以稂莠滋而废耒耜之用。
故能存用器之方。
唐尧不以四罪进而夺舜禹之任。
故能终任贤之道。
若此则陛下之所任。
顾何如耳。
岂可谓任之必不可哉。
至于考绩之科废。
章句之学兴。
经纬之道丧。
会计之期速。
皆当今之极弊也。
幸陛下反汉元光武之事。
臣遽数以终之。
今国家之所谓兴儒术者。
岂不以有通经文字之科乎。
其所谓通经者。
又不过于覆射数字。
明义者才至于辨析章条。
是以中第者岁盈百数。
而通经之士蔑然
以是为通经。
固若是乎。
至于工文自试者。
则不过于雕词镂句之才。
搜摘绝离之学。
苟或出于此者。
则公卿可坐致。
郎署可俯求。
崇树风声。
不由殿最。
连科者进速。
累捷者位高。
拱嘿因循者为清流。
行法莅官者为俗吏。
以是为儒术。
又若是乎哉。
其所谓课吏职者。
岂不以朝廷有迁次进拔之用乎。
臣窃观今之备朝选而不由文字者。
百无一二焉。
夫施众网而加一禽。
尚不能得。
况张一目以罗万品。
而望其飞者走者大者小者尽出其间。
其可得乎哉。
以此察偫吏。
偫吏又可察乎。
苟或不可察。
又可任之而绝其私乎哉。
此所以陛下将执契而叹用情。
念垂衣而惧不理。
盖臣所谓课察之道不明也。
陛下诚能使礼部以两科求士。
凡自唐礼六典律令及国家制度之书者用。
至于九经历代史能专其一者。
悉得谓之学士
以环贯大义而与道合符者为上第。
口习文理者次之。
其诗赋判论以文自试者。
皆得谓之文士
以经纬今古理中是非者为上第。
藻缋雅丽者次之。
凡自布衣达于未在朝省者。
悉得以两科求士。
礼部第其高下。
归之吏部而宠秩之。
若此则儒术之道兴。
而经纬之文盛矣。
吏部罢书判身言之选。
三式以任人。
一曰校能之式。
每岁以朝右崇重者一人。
与礼部郎校天下偫吏之理最在第一至第三者。
定日据其功状而登进之。
牧宰字人之官藉之为理者。
则上赏行焉。
若此则迁次之道明。
而迟速之分定矣。
二曰任贤之式。
每岁内自仆射至于偫有司之正长。
外至于廉问节制者。
各举备朝选者一人。
外自牧守。
内至于百执事之立于朝者。
各举吏郡县者一人。
因其所举而授任之。
辨其考绩而赏罚之。
不举贤为不察。
举不贤为不精。
不精与不察之罪同。
若此保任之法行。
而贤不肖之位殊矣。
三曰叙常之式。
其有业不通于学。
才不应于文。
政不登于最。
行不知于人。
则限以停年课资之格而役任之。
若此则叙用之典
而尺寸之才无所弃矣。
两科立则偫材遂。
三式行则庶官当。
陛下乃执左契以御之。
总枢极以正之。
委庶官如心目之运支体。
岂支体运而无效于心目乎。
察偫材如明镜之形美恶。
岂美恶形而逃隐于明镜乎。
然后陛下辟四门。
使可言之路通。
明四目
以天下之目视。
达四聪。
以天下之耳听。
不私其心。
以百姓心为心。
端拱岩廊
高居宸极。
以冕旒自蔽。
而秋毫必察。
以黈纩塞耳。
而声响必闻。
则彼汉元章句之儒。
光武督责之术。
又乌足为陛下言之哉。
且臣闻之。
圣人在上。
人不天札。
若臣者。
生未及壮。
戴陛下为君。
仁寿欢康。
未始有极。
何忽自苦。
堕肝胆而言天下之事乎。
臣以为国家兵兴以来。
天下之人。
惨怛悲愁。
五十年矣。
自陛下即位之后。
戴白之老。
莫不泣血而话开元之政。
臣恐此辈不及见陛下功成理定之化。
而先饮恨于穷泉。
此臣之所以汲汲于心者。
陛下能不怜察其意乎。
谨对。
次韵和谷熟徐仲元著作监仓之什(原作作,据《永乐大典》卷七五一八改) 北宋 · 毕仲游
七言律诗 押寒韵
行见东州山外山,却回河上醉春寒。
新诗点检留心苦,旧事寻思觉鼻酸。
上疏未能同主父,带经犹得学倪宽。
只今欲作归休计,淮上田园累岁乾。
思归 北宋 · 宋祁
五言排律 押阳韵
心悸真摧橹,年衰逼异粮。
西征何日赋,东走向来狂。
遂隔承明谒,虚称建礼郎。
去都魂黯黯,思幄泪浪浪。
见䓞惭纡绶,逢荷误索囊。
醒无次公酒,老畏侍中香。
前席初延问,烦言已中伤。
翕眉争恃笑,绕指讵容钢。
事隐或投杼,根危因拔杨。
阴收主父草,几落党人章。
雾露淮天恶,亭皋楚塞长。
平时犹有感,尔日固回肠。
溪涨淹蒲牒,洲风挫药房。
芿区晴外远,山叠暝前苍。
毒虺寒犹蠚,饥豺昼不藏。
若为贪坐阁,自此戒垂堂。
沦骨深恩在,雕虫绪业荒。
身孤惟夕梦,时到黼帷傍。
和登山城望京邑 北宋 · 宋祁
子牟怀魏阙,陈咸思帝城。
他乡岂不美,吾土乐所生。
况复抚凋节,凭高怀上京
山川不可见,葱郁凝神县。
紫气抱关回,玉斗侵城转。
负羽长杨猎,撞钟平乐宴。
高冠照华蝉,英俊皆比肩。
朝奏主父牍,夜召贾生贤。
五侯交荐币,诸公亟为言。
我生流离极,十年悲去国。
叶愿洛阳飞,鱼宁武昌食。
当弃关下符,一对危言策。
封建郡县议 北宋 · 毕仲游
 出处:全宋文卷二三九九、《西台集》卷四、《历代名臣奏议》卷一○四
圣人治天下,其经制不啻万事。
而万事之中,其经制有大且重者二焉,曰封建,曰郡县也。
商、周以上,知封建之利,而不知郡县之为利也。
由秦汉而下,知郡县之利,而不知封建之为利也。
好古者喜封建,而趋时者修郡县。
是以王通称郡县之治不知其用,子厚谓封建非圣人之意,而汤武不得已,是好古、趋时之说不同也。
然世更数十,或治或乱,或强或弱,或久或促,未有能出此二者之经制也。
封建则为诸侯,郡县则为牧守。
诸侯则其势重,牧守则其势轻。
今知势轻之易御,而不知势重之易治。
子厚所以惑于封建不如郡县者也。
夫三代而上,诸侯之势非不重也,三代而下,牧守之势非不轻也,然至于末世晚路,则皆归于乱亡。
是故不系于势轻势重,而系于为上者善恶得失也。
为上者事善而得,则势虽重,不敢怙重而逆也;
为上者事恶而失,则势虽轻,不肯守轻而顺也。
二者之路,其弊如一。
然其治,则郡县之势不若封建之久且完也。
以久完之势而终亦有弊者,是皆失封建之本意也。
昔唐、虞之封建,世传万国,不知有封建之弊也。
夏、商之封建,世传千七百馀国,亦不知有封建之弊也。
周之封建,世传千八百国,而后卒有封建之弊。
非封建之罪也,为上者不善,而封建之意已失也。
故其始则国分千有八百,其后则并为数十,又并而为十二,又并而为九,又并而为六,遂皆并于秦,而周始亡矣。
使周无甚愚之主,而不失封建之本意,制千八百国之众而不使相并,始有相并则代而更封之,国众而易治,力小而易御,则封建安有不善哉?
不然,则秦取李斯之议,去天下诸侯,分为三十六郡,置郡守与尉监,二世而易姓者,郡县不如封建一也。
汉以同姓、异姓杂建为诸侯、郡守,因主父之说又以计弱同姓,故社稷夺于王氏,郡县不如封建二也。
自魏而下,尽除封建之迹,一以郡县为治,郡县之力不足计其强弱,故未有不夺于强臣者,是郡县不如封建三也。
岂惟郡县之势不如封建哉?
唐承五季之后,至太宗始一天下。
自天宝以后,尝变郡县为藩镇,而大授其权矣。
贞元之间,藩镇节度势长而力矫,故无朝贡之礼,无生杀之请,天子为赐铁券、尚宗室,而无益也,以诏削、以兵征,而无功也。
无封建之益,而有封建之祸,是方镇亦不如封建之效也。
且外强者封建也,外弱者郡县也。
外强则患生于外,外弱则患生于内。
患生于外者,内可以制而祸迟;
患生于内者,外不可制而祸速。
然则封建可以制外患,而郡县不可以制内祸也。
何以知封建之可以制外患也?
封建者为诸侯,诸侯者为国。
国有君也,有臣也,有士民也,有邻国也。
有上下相维,左右相持,畏义而不敢易动也。
易动则臣或不从也,士民或不信也,邻国或不听也。
不从则深谏,不信则上告,不听则力禦。
如封建不失其本意,国众而势小,有易动者,天子之师因其深谏、上告、力禦之一端,则易制矣。
是故知封建之可以制外患也。
何以知郡县之不可以制内祸也?
郡县者为牧守,牧守者为外臣。
外臣则无大势也,无专兵也,无擅制也。
内有强臣之变,变而不知,知而不敢擅动。
强臣以牧守之权不足忌于外,于内则日月劘削,朝夕用力而已矣。
是故知郡县之不可以制内祸也。
不徒有可制、不可制之形,且又有可治、不可治之实焉。
故封建则经界易均,赋税易平,谷禄易分,官吏易择,兵民易立。
郡县则经界不能均,税赋不能平,谷禄不能分,官吏不能择,兵民不能立。
是以二者之势,始则同归于无事,而封建归可治也;
末则同归于乱亡,而封建归可久也。
如上得其本意而善守之,则封建之患无有也。
失其本意而不善守,则虽郡县,乱愈速也。
是郡县不如封建之明说也。
今夫常人之家必凿其井矣,是井者,家家不可无而有益者也。
使或有狂子蹈之而死,则井非徒无益,亦有损矣。
然不以狂子之蹈而废井者,知非井罪也。
今以诸侯之不顺,不责上不能守其本意而责封建,是犹井溺狂子,不责狂子之蹈而废井也,岂不过哉?
若夫方镇,则最无说也。
小其权则与郡县无异,而不足以蔽难;
大其权则徒有封建之势,而无君臣民庶邻国之畏,此唐亡之计,而五代求祸之涂也。
今国家上鉴三代之封国两汉之杂建,秦、魏、晋、周、隋之郡县,唐五代之方镇,而方镇患又切而近,故痛绝方镇节度无益之势,而使京官朝吏皆得出长郡县,至于百年无事矣,信得其道也。
然今或意州县之权轻,而东南不可不虑者,非徒事未然也。
前日贝州之役,邕管之军,是权轻之害,东南之祸已效者也。
今必欲变更则莫若封建,必欲因循则莫若郡县,方镇之患则已去矣。
然封建之势,非边圉无虑,蓄积丰富,兵力盛强,臣有异姓之良,同姓之贤,则不可暴去郡县之久制而卒为也。
若守郡县之常法,则弊不生于今日,必成于后世,不可不改也。
为今之策,若以贵臣之贤者然后出为守,以宗属之贤者然后封为侯,如两汉之杂建,而大不使至七国之强,小不使如长沙之弱,京官朝吏更为令丞而佐治之,是变更而不暴,因循而易改者也。
及乎边圉益靖,积储益富,兵力益强,良臣贤戚益众,然后大割而众建,以天下为千国,上立其法而守其全,恩结兵御,不使有相并者,是万世之计而得其本意也。
献文阙下不得报上书 中唐 · 舒元舆
 出处:全唐文卷七百二十七
马周张嘉贞代人作奏。
起逆旅卒为名臣。
今臣备于朝。
自陈文章。
凡五晦朔不一报。
窃自谓才不后周嘉贞
而无因入。
又不露所蕴。
是终无振发时也。
主父偃徐乐严安以布衣上书。
朝奏暮召。
而臣所上八万言。
其文锻鍊精粹。
出入今古数千百年。
披剔剖抉。
有可以辅教化者未始遗。
拔犀之角。
擢象之齿。
主父等可比哉。
盛时难逢。
窃自爱惜。
汉上纪事四篇 其三 晚清 · 谭嗣同
五言律诗 押真韵 出处:莽苍苍斋诗卷第二
辽儿曾奉使主父竟窥邻。
厚德终归宋,无人莫谓秦。
桥门虚入侍,汉室重和亲。
转悼南征者,凄凉问水滨。
咏史七篇 其四 晚清 · 谭嗣同
 出处:莽苍苍斋诗卷第二
长安有游侠,飞鞚连钱骢。
短剑曼胡缨,举世难可双。
借问当何往,税驾赵城东。
闻有赵主父,意气人所雄。
引弓衣旃裘,鲜卑语亦工。
长跪前致词,少安子毋匆。
胡服岂不好,其效亦已穷。
送杜称罢举北归序 北宋 · 宋祁
 出处:全宋文卷五一五、《宋景文集》卷四五
选士之制,其来尚矣。
昔者东家设教,十室有求信之言;
西汉抡材,三适著有功之义。
左雄建限年之制,始汰末流;
杨绾复射策之科,专收秀业。
殆夫质文史野,家国异殊。
有拔十得五之称,有取貌取言之失。
当涂之士,推阀阅以居多;
负俗之贤,遗丘樊而亦众。
今犹古也,吾见其人。
杜君茂才,生齐鲁礼义之乡,被洙泗诗书之化。
韵宇凝峻,天骨超迈,素履靡劭,隽声自高。
太冲门庭,期十稔以无废;
方朔文史,遂三冬而足用。
既而北方重陈良之学,稷下扬田巴之音。
蔼然令名,冠映多士。
会稽之箭,盖镞之而益深;
宣王之鸡,皆应之而返走。
学且优而达矣,时既盛而明矣。
由是奉乡书而得荐,偕计吏而来宾。
生刍素丝,邑人推平津之举;
阳阿騕袅,列侯重祢衡之荐。
自是朋友称其长者,公卿处之右席,望风附景者无虚日矣。
亦既就试宗伯奉御天子。
引对紫宸之殿,接武丹泥之涂。
思若有神,文不加点。
特以一字之误,黜于盈庭之议。
汉臣获谴,由马尾之不全;
卫国弃裘,实羔袖而为累。
方之小过,盖其伦矣。
噫!
君子出处,随道污隆;
贤人进退,与时损益。
不可豫谋者道,所以罕言者命。
孟轲之德也,沦于连蹇;
鬷蔑之陋也,失于不言。
冯衍之材,闭关而却扫;
买臣之智,负薪而行歌。
纆牵之长,骐骥累于千里;
按剑相盼,夜光屈于闇投。
庄助少贫,为友婿富人之辱;
淮阴无行,困下乡亭长之炊。
求之典章,皆有肖象。
至若鸟有凤而鱼有鲲,楚人之深喻,垂之千古,夫岂徒言!
若然,则一书之微,一虑之失,推之至道,何足动心?
龙以蛰而存身,井可汲而受福。
时之未至,夫亦何伤!
秋七月,言自南州,将谋返旆,严驾有日,赠言是徵。
勉哉是行,无或愤贾谊之少年,耻主父之不达。
异日览德辉而下,求善价以沽。
焚舟孟明之河,拔帜成安之垒。
掞天摛藻,一座尽倾,瞑目奋戈,千人皆废,然后见其能也。
皋壤摇落,草木变衰。
临浚壑以怨遥,掩金觞而谁御。
冥鸿可寄,无忘远客之书;
封传再来,颙俟长安之笑。
谨叙以为送。
赠薛相士至正辛丑嘉禾薛月鉴过予求诗因赠) 元末明初 · 高启
 押阳韵 出处:大全集卷六
我少喜功名,轻事勇且狂。
顾影每自奇,磊落七尺长。
要将二三策,为君致时康。
公卿可俯拾,岂数尚书郎
回头几何年,突兀渐老苍。
始图竟无成,艰险嗟备尝。
归来省昨非,我耕妇自
击木野田间,高歌诵虞唐。
薛生远拿舟,访我南渚旁。
自言解相人,视予难久藏。
脑后骨已隆,眉间气初黄。
我起前谢生,弛弓懒复张。
请看近时人,跃马富贵场。
非才冒权宠,须臾竟披猖。
鼎食复鼎烹,主父世共伤。
安居保常分,为计岂不良。
愿生毋多言,妄念吾已忘。
登科记序 北宋 · 宋祁
 出处:全宋文卷五一五、《宋景文集》卷四五
真宗即位之八年,匈奴河朔,既而边鄙入保,民屋始骚。
赤白之囊,狎至于宰府
熢燧之火,几照于甘泉。
则齐赵北边,萧然苦兵矣。
于时帝怒有赫,天威遐震。
矫成周之中策,黜灞上之儿戏。
亲纡宸御,以见武节。
至仁由是无敌,有嘉于焉折首。
一戎大定,六骡遁去。
方见铸剑戟之器,以复九农;
纳虎豹之皮,讲其五利。
涣焉大号,民见胥悦。
而天子悯黎元之重困,惧俊选之犹郁。
特诏大河之北,别从多士之贡。
深诏方国,妙覈真伪。
于是卫多君子,贲然来思;
燕固奇士,此焉游处。
时则有若状元蔡公,负卓越之志,偶隆羡之运。
裒然举首,扬于王庭。
天不违颜,肃陈其下拜;
手之所蠲,并会于馀地。
削牍程奏,上心嘉叹。
主父而何晚,擢平津于第一。
自公而下,预选者才十有三人。
儒者以是荣之,才难不其然矣。
虽周人谂王国之盛,文皇发吾彀之叹,畴以加之。
而公美鱼汕之得贤,遘菁莪之乐育。
罄夫感遇,形于论著。
乃次登科以来,圣制表谢及奏御辞赋,诸公诗笔凡若干章,总题曰《登龙记》。
先之以制诏,尊君命也;
次之以赋颂,归臣美也;
杂之以表奏,思报上也;
终之以诗笔,王泽盛而颂声作也。
观是深旨,足以知公之志焉。
惟公深博有谋,惠训不倦。
善断也,如迎刃而解;
善教也,若草望风而偃。
平居感慨,常自比管乐;
临事忠荩,必思致尧舜
不好延誉,自结明主。
故处身也,高明无内热之诮;
历官也,私室乏谢恩之所。
好尚儒雅,而敏于吏事;
不为章句,而得其体要。
凡所撰述,必究远大。
成虽少选,沛若绪馀。
信犹夫吴王金钱,乃往往有之;
楚国云梦,特小小者耳。
夫器之博者无近用,羹之太者有遗味。
故公之所著,直取其切,与夫彫章缛采,不周于用者,将有閒矣。
议者谓公奋英蕤,取殊级,探天下之深志,训天下之方动,使得其位,虽式百辟、理乃事可也。
岂一台郎可尽其用哉!
某谬为公之知,为日已久。
零丁孤苦,辱泣然而见矜;
倥侗颛蒙,已瞠乎而在后。
每励驽蹇,冀酬题齿。
顷因假日,得公前所著书,惜其事美隆平,当时名未白著,爰叙本末,以冠篇首。
噫,得人为盛,当知天下之奇才;
垂美方来,信是传中之嘉事。
博雅君子,其有取焉。
乐天 元末明初 · 高启
 押词韵第十五部 出处:大全集卷七
谁言我久贱,明时巳叨禄。
谁言我苦贫,空仓尚馀
辞阙是引退,还乡岂迁逐。
旧宅一架书,荒园数丛
俗缘任妻子,家事烦童仆。
性懒宜早閒,何须暮年促。
犹著朝士冠,新裁野人服。
杯深午醉重,被煖朝眠熟。
旁人笑寂寞,寂寞吾所欲。
终老亦何求,但惧无此福。
功名如美味,染指已云足。
何待厌饱馀,肠胃生疢毒。
请看留侯退,远胜主父族。
我师老子言,知足故不辱。
策问第二十九宗子 北宋 · 刘弇
 出处:全宋文卷二五五八、《龙云集》卷二八
问:《诗》曰:「怀德为宁,宗子为城」。
然则崇建亲亲,屏卫王室,虽前代盛时,有不能废焉者也。
封国八百,同姓五十有馀。
汉兴,惩戒亡秦孤立之弊,尊王子弟,大启九国,自是以来,率享国数百载,则宗子之助,所从来远矣。
彼有以景帝遭七国之难,武帝淮南衡山之变,与夫西晋连更八王之祸,遂谓诸侯无足与同忧患者。
噫,是未知主父推恩之令行,而奸臣乘之以代汉;
曹魏蹑秦暌孤之迹,伺而毙焉者终在司马也。
皇家发祥璿源,绵庆天枝,圣子神孙,绳绳翼翼,相与蕃昌。
涵衍于百有馀年,而东平河间者,不知其几何人也。
前日盖尝有自族属之疏者用经术补吏矣,有自武秩而更文资者矣,然岁不过三四人,其殆有才器淹茂,而未有蔼闻者欤。
如曰益出所以近而戚者,因使司牧畿郡,如古诸侯王比,则又患民故未悉谙练也。
如曰擢方闻庄重之士使辅焉,若汉诸侯相,与宋齐典签之类,则又是掣肘之说也。
然则深根固蒂为不可拔者,将如谁世而后可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