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正文
及第谢苏公1079年 北宋 · 晁补之
 出处:全宋文卷二七一七、《鸡肋集》卷五二、《国朝二百家名贤文粹》卷一一一 创作地点:河南省开封市
宠光,出于己分,既愧且惧,不敢为荣。
昔齐主父学《易》、《春秋》、百家言,游齐诸生间,莫能厚遇,相与排摈,不容于齐。
西入关,资用乏,诸公宾客颇或厌之,乃上书阙下,一岁四迁。
主父因言削诸侯、徙豪杰。
或意其太横,主父曰:「臣结发游学,阨日久矣。
吾日暮途远,故倒行而逆施之」。
补之读《史记》至此,以谓士穷不见遇,发愤感激,自食可也,而倒行逆施,则为非计。
私自记刻,虽穷不为。
盖补之始拜门下,年甫冠,先人方彊仕,家固自如。
在门下二年,所闻于左右,不曾为今日名第计也。
自吴归鲁,先人谢世,家四壁立,偏亲需养,婚媷日逼,少业慵惰,不能作业。
念无以奉朝夕,束书薄游,为苟且之图。
分外得之,粗饱为幸。
夫画虎类狗,既非本心;
而转衣为裳,则所不能。
昔望之不肯碌碌而反抱关者,夫岂得已?
补之敢不益自检束,期终教育之赐!
拳拳之心,言不能数,惟阁下裁择。
上皇帝论北事书 北宋 · 晁补之
 出处:全宋文卷二七一三、《鸡肋集》卷二五、《苏门六君子文粹》卷六五、《历代名臣奏议》卷三九四、《四续古文奇赏》卷六、《奇赏斋古文汇编》卷一六五
晁补之谨斋戒择日,昧死上书皇帝陛下:臣穷年抱经,志愿局促,绿衣纻絮,多学无益。
窃甘野人自曝之温,辄昧广厦重裘之燠。
退无尸祝尊俎之位,进干庖人操刀之职。
不计僭越,冒言天下之事,陛下赦其狂瞽,而矜其市井草莽有介然之心,一赐察省,天下幸甚!
天下之治,莫大于制礼作乐。
而臣之愚,以谓二事有在于施设之后者。
其所先举者以定,天下晏然,则礼不制而备,乐不作而洽。
凡此所缺,特北胡一事而已。
臣思之至深,以谓陛下神道设教,纪纲既正,天下大定,燕居而高拱,百工安职,四民乐业矣,而不能无一朝之事,或经圣虑者,庶几在此。
乃臣之狂瞽而深思所至,有取万一,则臣区区穷年抱经,志愿局促,犹不为绿衣纻絮、多学无益。
夫岂惟天下幸甚,臣之师教臣亦若此也。
北胡猖狂,敢冒故疆,使天下百年有为,兵不得藏。
今四野肃清,边不告遽,而缙绅先生、四方寒士,或北首愤悱、争道利害者,非愿于太平无为之时生事觅功,特以中国之地、前王之旧,有未复而已。
献言陈计者,踵相接于国,陛下优而容之,如假种借耕,久贷不偿,亦不以券责,岂非周慎再思、万举万全,以谓「将欲取之,必固予之」,不欲以所重试所轻哉!
内治未具,不遑外忧;
心腹既宁,手足当治。
以今准昔,莫利此时。
置而不念,何以异夫宿雨坳池、科斗所泳,不以时去,设不害事而蛙黾日暄,乃臣之所愿为陛下深思者。
特曰:以中国之师,责中国之地,得地而师解,不为无名。
如此而已。
陛下知兵之道愈于黄帝,复古之功过于宣王,披图在目,长想远虑,则穷发龙堆,蝼蚁藏情,不待前箸。
而臣私忧过计、窃不自揆,忘己之愚,不敢胶柱鼓瑟、御马以书。
陛下一发天光,使得竭忠,则言而有罪,非臣所敢避也。
夫北胡之盛,莫盛汉唐。
而所以制胡,亦汉唐为得。
三王以前,事则经见,战国之际,人自为防,遍举悉数,则孰与四库之书终始为备,百执之谋同异致详,故臣辄皆置而不论,论汉唐之所以制其彊者。
其彊可制,则方其弱时不论可知。
汉病匈奴,唐病突厥,至于畿内鸣镝,渭桥按辔,后宫辱于毡裘,宗室降于绝域,其形如此之逼也。
然而列单于,灭两突厥,擒回纥,制延陀,漠南塞北皆汉之赋,卢龙、松漠皆唐之府。
臣深思至此,然后知北胡之盛虽莫盛汉唐,而所以制胡,亦汉唐为得也。
冒顿、乌维,力足以弊汉,而武帝雄才,数战不倦。
匈奴绝幕,自以汉不能至,而汉率二三岁一出,或二千里不见一人,故匈奴至于孕重堕殰,罢极苦之。
夫搏鼠当庭,善遁易失;
灌垣熏穴,则生无聊赖。
故欲战在我,则不欲战在敌,此其情自昔然也。
颉利、突利,进如飙风,而太宗知兵善战,虏在其术中而不悟。
两阵驰语,二主坐携,六骑临水,群酋夺魄灵朔之境,曰:「我将灭之」!
命有司更所与书为诏若敕。
思摩孱懦,至感恩流涕,愿为一犬守吠北门,盖五十年无突厥患。
臣尝壮二主,以谓得一时之权。
置三王之事,则汉唐之事犹在中策,何遽无策乎!
今臣又计之:耶律虽桀骜,其彊亦未有以过匈奴、突厥者。
陛下神武不杀,高越前世,制之得术,可使绕指,惟上之命,何至百馀年而不暇营哉!
臣请为陛下言契丹可取之形五:古者,北胡无大君长,种落部族不相统摄,捽搏斗击,彊者为制,往往而聚者,百有馀戎。
胜不相推,败不相爱,尺地一民,不自保而有也。
无城郭邑居,故其民迁徙难制;
无耕田作业,故其人食足不劳;
无文书约束,故其人一而易使;
无营阵行伍,故其人战自趋利。
彼以其智力之全,不治四者,而一之于鞍马射猎。
中国亦以其智力杂治四者,日夜不息,而以应戎狄之至闲,故其自视,常以无法胜中国。
利则乌合,噪而从人;
不利则云散四去,欲追无所。
冒顿尽有北垂之地,胡人始不安其旧而有侈心,尺地一民,皆欲保而有之,不能去也。
其后,卫律单于穿井筑城,治楼以藏,或者以谓胡不能守。
降及唐世,尤以合中国之好为重,至佩印绶,服爵命,废一置一,皆决于朝廷。
亡虏之在中国者,或乐而忘归,胡人自是益杂中国之俗。
乃臣以今料之,则卢龙范阳中国故地,又非特如此而已。
城郭邑居、耕田作业、文书约束、营阵行伍,四者皆因汉俗,而胡无一焉。
杂处而交,治欲其胥,而胡不知彊勉之难堪。
此其可取之形一也。
冒顿、乌维,伊种皆席匈奴之始彊,能以其力为中国患。
武帝中年力尽于北胡,而朔方之患无岁无之。
匈奴卒不能踰塞而南,以有汉尺寸之地;
阴山草木茂盛,单于之所依阻者,汉辄夺焉,匈奴阴山之后,过之未尝不哭也。
颉利、突利、延陀之兵,皆号精悍,数入寇唐。
一旦至渭上、薄畿内,唐亦以其南征北伐之馀,力完不弊,日削月剥,至夺之地而隶都护府,不敢辄怨。
盖未有坦然肆志,窟宅中国之地、臧获诸夏之民如耶律之侈者。
臣尝计之:其君亦非有冒顿、颉利等辈沉毅雄勇之姿,阿保谨特有天命,而德光之暴,以谓晋之立自我,晋亦不胜其德而屈之。
骄子不制,日益侈大,割地弗厌,至践中国。
此如黔中之驴,土所不产,方其一鸣,虎为远遁,而其技止此,亦足悲也。
夫人之情,胜则骄,骄则不自彊。
未霜,则水滨之腐草犹足以争明于阴夜;
天寒既至,万物将肃,则莫或使之一夕而零,其理然也。
璟与明与贤,皆柔懦不事事。
隆绪称多谋,不能复振焉。
宗真好乐,两母争权,至内相残。
当是时,皆有可乘之隙而中国不取,迄于今四十年。
彼其君苟非有过人之才,臣知今日之治与璟、明、宗真未大异也。
夫知敌之主、知敌之将,则每战不殆。
彼曲我直,我整彼乱,此其可取之形二也。
石氏之割地,当其需人之力,制命在外,无以异于晋惠公河外之列城买人而已。
无积仁累义之资,一朝而有天下,举天下之大,偲偲然常恐其不能守,何暇重割地哉!
穷室之人,骤获千金,不能经营,贩夫孺子皆得以起而制其弊。
富家巨室,力足以仁其四邻,则四邻之外所衣食者犹我有也,尚谁得而啬之哉!
石氏既亡,京师不守,中国为之一虚。
当时人君,内忧其腹心,外病其四邻,中国狼顾自救之不暇,故胡人得以窃计其不及图己,而跳踉虚喝,求以坚中国不动之心。
至于柴周,天下小定,以其享国之日浅,乃能用一朝之议,一战而胜,以复三关。
由是言之,胡虽彊,中国虽积衰之绪,犹足以胜之,况治朝哉!
耶律明时,胡已浸盛。
柴周之取三关,盖人有告之者,曰:「此本汉地,何惜之有」?
然则彼其平居骜然不顾,跳踉虚喝,岂固敢吝其非己有之分,为所常守之资哉?
求以坚中国不动之心而已。
今国家百年太平,而陛下神武不杀,高越前古,心有所怀,威动万里。
柴周叔世,臣岂敢议?
然以今天下言之,运偶圣人,时在千一,富万柴周,力万柴周,将贤则万柴周,士勇则万柴周,断而必行,鬼神且避,以慑小寇,势易破竹。
此其可取之形三也。
太祖龙兴,不折一矢,不驰一马,而有天下,天下稽颡而称臣,五国委命而下吏。
商之兴,莫若此之捷也。
当是时,举中国之兵十二万而已。
太宗皇帝继以神武之资,经营四方,至于大定。
并、汾之讨,师久于外,虽迄奏功,然仓廪之羡、士卒之锐,殚惫于河东
太宗为社稷长虑,慨然太息,有恢复心。
士不弛弓,马不解勒,倍道兼行,数百里。
一日出塞,金鼓之声如在天上,虏不素备,而燕城遂围,分军收城,所向辄靡,天下以谓遂无胡矣。
幽燕之人,老弱登埤而望,乘舆无意复战。
虏之计,自谓力不足抗,乃为先声,张言兵至号五十万。
太宗重爱民命,不肯以力服虏,欲退脩德以怀之。
而师久翱翔,士马南首,亦有怠意,几举而舍。
燕既释围,而诸将所下,辄复为胡。
盖臣闻之,城中有谋执其帅而降者,王师既还,莫不泣下。
虽然,胡人自是始有疑中国之心。
四方已定,中国厌兵。
景德之役,乘中国不虞,大举来寇。
章圣北巡,天意助顺,彍弩窃发,遂陨达览。
虏相顾自失,屈首请命,亦无复斗志。
当时之议,以谓乘胜席卷,两翼遮前,大军从后,可使无遗噍。
而天子嘉其既服,亦弃不戮,虏始痛自惩艾,以谓中国不可得而侮也。
太宗以收并、汾之馀力,计议无素,仓卒北狩,然而一举几复。
章圣以寇出不虞,至犯辅郡,出师逆击,然而一战遂却。
况今陛下席祖宗积累之旧,虏不加彊,而中国之盛则倍前日,肉食之谋,刍荛之言,垂数十年,已审已备,计成而动,何虑不获!
此其可取之形四也。
太祖神武,有希世之谋,御将训兵,临机料敌,出人意表,举天下之众,宰制役使,如视婴儿。
尝谓:「胡人之众不过二十万。
吾以十缣购一胡,二百万缣足矣」。
以太祖神武,左右之将不减卫、霍,灭、灭、灭江南、灭蜀、灭河东
天下已安,四方之金帛充于内府
士卒平居无事,奕博超距,志意无所骋。
当是时,中国特不举,设有为,虏孰能禦之者!
天下百年无水旱兵革,法度致脩,人物阜安,以三十年之通制国用,山积水委,汉唐所无,则成太祖之志,臣以谓固在于今日。
陛下建学设科,使为士者知兵;
颁教立法,使为兵者知战。
十有馀年,墯慢疲软之气既复拯矣,而坚甲利兵羡于四边,偏州小戍不移而具。
臣窃以北道三数者言之:通都要路,一库之藏足以衣被十万,况济之以大司马之备也。
骠骑西征,艑师南略,河隍六城、交州九郡归命内附,而飞挽之烦不及于边民,此其美,古未有也。
举事动众,宜百日之费者,今千日之费不忧乏;
宜百金之赏者,今千金之赏不忧匮。
盖非徒以厚费重赏为得也,要以为前世之所不为者,知今日之能为之而已。
顺流建瓴,如风靡草,以临不加彊之虏,此其可取之形五也。
兵法曰:「形,兵之极」。
陛下亦既知形,则不图而何待?
臣请为陛下言所以入胡之策。
夫欲兴大事,所病者兵不众、食不充。
天下之言者必曰:「举二十万众,度百日粮,鸣鼓而攻之,以临不加彊之虏,如孟贲之战婴儿,何往而不可入」!
而臣独计,以谓非胜之难,所以入虏者实难。
樊哙之骁悍,自意得十万之众,足以横行于匈奴,而或者曰:樊哙可斩。
夫使好奇之人不度是非,不量利害,高论而慷慨,其言固甚可喜,然空语无施于实事,则陛下尚谁取之!
今臣则不然,举二十万众,度百日粮,非三年经营之不可。
借使以国家之盛,一朝而可集,衔枚缚马口,千里奄至,虽计甚秘,而人固有知之者矣。
绵十许州,塘水之浸,以彼入非易,故我入亦难。
阻塞而阵,燕亦起而拒白沟之南。
兵虽众,食虽充,非胜不能入也。
臣请为陛下效臣之狂计:盖昔者尉陀畔,汉兵出豫章,出会稽,而唐蒙独上书发巴蜀罪人下牂柯,以出越人不意,卒擒尉陀。
姜维剑阁邓艾乃潜自阴平,驰无人之地七百里,卒降刘禅
两人者若校之以事而索其情,则皆近乎不知迂直之计。
而臣则以谓论与蜀者,不如是则不可得而入。
今虏之势,亦何以异此?
臣请先为楼船百艘、精甲万人,浮胶东,待渤海而勿发。
使大军出次于王畿,声言以十万出瓦桥。
瓦桥敌所备,出亦此,入亦此,在兵法则所谓以正合者也。
潜军其东以五万,则自沧趋平州,同时而偕发。
潜军其西以五万,则自代趋云州,同时而偕发。
平、云非敌之所素备,则沧、代之兵宜易入。
两翼偕纵,则燕之东西可扰矣。
东军入平州,战且诱,以稍西行,附于瓦桥之大军;
西军入云州,战且略,翱翔乎蔚、朔之间,而东以牵制敌势。
敌必分军以禦云州,然后瓦桥之大军与东军合势而偕入,则涿州、新城不战而可收。
东军既弃平州平州备少懈,然后渤海之精甲可以乘閒入平州
平州下,则营并举矣。
乃间使渤海之师通高丽,曰中国责故地,高丽宜以尔兵从。
而析渤海之精甲三千,背道绝险以径中京之南,缭古北之后,夺关而守之,谨守勿战。
虏狼顾自救,然后云州之西军鼓而东,以取易州,而与大军合。
吾兵益张,乃稍乘胜逐北,则燕城可围矣。
度燕城之大,二十七里而止,一人而守地六尺三,围之则满卒三万,守地无馀。
以二十万众燕南,攻而围之,若适三万,则是野战以拒虏之大军者犹十七万也。
度虏之大军,亦不过二十万,尽燕城之大,而以五万人实之不能容矣。
虏之名统军在燕城者,其所护契丹、奚、渤海兵马数才满三万,而其曰侍卫在燕城者,骑一万、步一万而止。
使臣所闻未实,虏能益之,度燕城之大,不过容五万则既勃蹊矣。
而大军相持,伧囊未决,其势不相救。
以三万锐师,济以临冲云梯之械,并力而急攻。
间使张良、陈平不爱千金,从反间,以啖城中臣虏之子孙,能以祸福喻其众,使内附者许以封侯万户之赏。
彼其在虏,或身居将相,而服衣食饮不免于舆皂之贱,一闻德音,宜有发愤内应,如望并、汾之师者。
一人有心,则举燕城之内其势摇矣。
燕城可图,则山前后之地虽未尽复,可徐致也。
臣又率臣之意料之:使虏能出上策,中国之师始动,虏无空国逆战,亦以二十万拒大军,而更练奇兵间道他径,反乘我隙。
我大军远戍深讨,而虏兵出于不意。
释燕而自图,则前功一发而尽废;
欲勿释耶,而自治未可,安能治人?
然而举塞上十许州言之,大军出瓦桥矣,又五万出沧,五万出代,虏亦以其军三析之而应我。
沧翼其右,而霸与信安保定介其间,使坚壁勿战,则虏虽出奇兵,亦必不能入霸、入信安、入保定
代翼其左,而保与广信安肃介其间,使坚壁勿战,则虏虽能出奇兵,亦必不能入保、入广信、入安肃
何则?
吾为之守者素也。
置是数者,自渤海之东言之,操舟于水,固非虏之所宜便。
而其所不当忽,万一可虞,意者其西北之疆乎?
昔唐安禄山范阳乱,称兵道胡中,犯京兆,不期月耳。
臣尝考之图志,则禄山所行,自燕而西,其迹具存,不可不察也。
国家方恢复河湟,全秦之力,河湟之所仰,或者思患而豫防之,益全秦之地,以待虏之出于不意,如此而已。
臣又率臣之意料之:今单于之才,不闻其沉毅雄勇、敢为难制如冒顿、乌、颉利、突利等辈比者,其左右贤王谷蠡,亦非有如张说所称阙特勒、暾欲谷之徒超卓过人之才,帖帖然慕中国,学文字,工语言,是口尚乳臭,安知出上策哉!
虏计出于数者而皆不能遂,则臣之所料,不过举国兴师、乌合蚁聚而已。
使虏先能扼古北口而守之,渤海之舟师无以伺其利,则我东军扼弥老、符家、私亭口之右,以西军扼挑峪、紫荆金坡口之左,使其东西不能出奇,而后大军鼓行而阵,以挑其南。
虏进不能拒,退无所逃,不力战求胜,则必有内顾自保之心。
此在兵法,所谓「穷寇」,臣请勿薄勿逼,缓而持之,置曹王、居庸等关而无夺,以开其生路。
我亦视白沟之南塘水之浸,所从归者狭,何以异于淮阴泜水之传餐?
东西与北三面薄阻,而背阻塘水,则士卒无所往,其心宜固。
当是时,陛下得人如韩信,使乘其会,则攘而扼之于井陉,莫利乎此,顾为陛下将者如何耳。
临冲云梯,器械致修,士力致完,以中国之善攻,而加不能善守之虏,则二十七里之城而已,何为而不下!
燕城下,空其积以赏战士,以臣度之,三年可以无飞挽。
京东西河朔之列郡,更辇缗谷以实之,临以重臣,列亭障于外,燕可守也。
陛下以河湟六城之富,孰与全燕?
河湟辽远,城中素空匮,中国且能保而实之,则全燕之富,其易守可知也。
惟其城郭邑居、耕田作业、文书约束、营阵行伍,无一不出中国之旧,今以中国之法守之,其民宜易安。
燕城既守,则凡石氏之故地犹不尽举者,未之有也。
虽然,臣犹有者,则在乎先胜而后战。
夫入人之地,欲其不迷,不可以不知地;
索人之情,欲其不匿,不可以不明间。
地可知,间可明,而军无选锋,则兵不可以交。
有选锋而不较长短,不合外助,则虽多犹寡也。
臣请为陛下言所以必胜之道:陛下诚得数十将用之,则何患夫四五者。
为今之虑,士已知兵,兵已知战,而臣独过计,以谓今选于班列,以将名官者,患未试而已。
夫将欲兴大事,不可以无重臣。
重臣,君所,功业已试,可使士卒素附,可使四夷知畏,可使位重德亦重,可使权重威亦重,可使举一军二十万之众。
而重臣得其人,军之命定矣。
千夫长万夫长,才各不同,则举二十万之军,大吏偏裨二百人而后可也。
夫安能皆得重臣者而使之?
将委之有司之选耶,则天下必有萧何之至明,然后可以知韩信之未试。
不然,则赵括之易言不穷,天下几何其不以言而信之?
人之才,有不能治一妻一妾者,有不能耘三亩之宅者,持筹挟算,擐甲百万,守地千里,翛然不劳乎其间,忘昔之短也。
平居自喜,袒裼而按剑,志如飘风,而闻金鼓之声,失气而死,此人之情也。
然则,将其可以不试哉!
天下之言兵曰「微妙者祖孙、吴」,然臣以谓是何以异于宋人之遗券,密数其齿,而曰「吾富可待」,岂不误哉!
陛下知人能哲,兴大事,选大将帅,既已得其人矣。
凡此,臣不敢议。
然臣以谓举二十万众而为之吏者二百人,所试者在此而已。
子文之治兵,终朝而罢,不戮一人;
子玉之治兵,终日而罢,鞭七人,贯三人耳;
然而君子与子文。
李广之行军,逐水草,不击刁斗;
程不识之行军,严斥候,击刁斗自卫;
然而士卒乐李广
将之才固不可而一也。
孙武之试于吴也,以妇人;
孙膑之试于齐也,以上中下马。
用之于妇人,用之于驰马,非将之常也。
两人者,唯其无所不可用以成功,故卒之能将吴以入郢,能将齐以却魏,岂不用其试哉!
骊山之阅,天下擐戎服以令,贤如郭元振,几以失军容而诛;
薛讷、解琬,乃独有不动之军,教使然也。
今天下之吏以将名官,握兵柄、习军事者,环列于辅郡,迨数十人。
平居无事,大车驷马,洋洋乎国中,与之言兵而不能者几人?
若此,臣岂敢以为遂乏才哉!
凡所以必待试而后可用者,特不敢以能之于平居无事,而其用之于仓卒扰攘也。
陛下知人则哲,能官人。
用人之仁,去其贪;
用人之勇,去其暴;
用人之智,去其诈。
皆得其所以用,则向之四王者,凡可以委之夫将而已。
以二十万之军,度百日而后罢,厮役在焉。
人日糒二升,则率两日而食,非万石不可。
百日则百万,千日则千万,边储不足以给,则不可不权而入之于民。
今天下之买爵者,缗钱五千,高得一尉,下乃助教极矣。
为之者曰:「商贾之子孙,不可以揭而加之于民上」。
此为者之过也。
天下无赖之民,游手不业,计穷力尽者,皆起而为兵,能犯矢石,致头首,有一日之劳则纡朱怀金,美爵厚廪,往往而加之民上者皆是也,独至于民而疑之?
天下之民,不幸而陷于盗贼,白日杀人而夺之财,亦可弃矣。
甚者窜山林,晨夜聚啸,州里为之摇动。
其中有一人焉,造利而自言,则赏千金而命之官,未始疑也。
则夫商贾之子孙,虽其类则贱,矧未至于盗贼哉!
臣请为卖爵如汉故事,惟勿为郎而已,其馀皆可易之以他秩。
得比朝籍,与京师官,率能入粟于边满三万石者,为之等级以授,事定而止,不过假百人,可充也。
武帝晁错议,卒弱匈奴
乃臣区区意窃在此,陛下幸听焉,则其详,有司可得而讲也。
何谓之地?
夫四夷之与中国,其土地风俗刚柔险易之不同,犹之城市之与山林,并得其宜,各便其欲,未尝同也。
百蛮之地,皆阻山负海,远者去王畿数千里。
一隅有故,不得已而应。
就其近者调之,则兵少不足以用;
欲置大军,则病道里之辽,首尾衡决,仓卒不救。
设或遂能致之,其土地风俗皆非国之所习知,萃百万之众而绝徼之下,欲深入不可,欲致敌不能,譬之逐兔丛林,遇穴而失,则鸷逸足,犹翱翔傍徨,虽巧而无所效,其理然也。
东南、西南群夷,皆绝远致险,论其近而与中国比者,则莫若北胡。
古者北胡则本非与中国近且比也,踰塞而北,至于寒露远野,人迹所不至者,乃稍稍屯聚。
李牧破林胡,虽斥地千里而胡不能吝。
自汉至唐,迄于五代,始侵寻曼衍,寖有中国之地。
王畿而言,则白沟之南千里而近耳,置驿十数,则举朔漠之事,十日而传之可闻。
城郭邑居,汉也;
耕田作业,汉也;
文书约束,汉也;
营阵行伍,汉也。
举山前后之地而言之,无为而非汉者。
臣尝披图而观,起白沟趋燕城,二百里而止,居庸、曹王、大安、黍谷、崆峒之山环抱如箕,而燕城峙其中。
自白沟而北,众山而南,燕城之四隅在箕中者,其地如掌。
由燕城之三隅,东西与北,众山之塞,川关要害,远者不过四百里,近乃二百里而止。
山非不可陟也,水非不可涉也,土地风气水泉百物之产,又非中国之所不习也。
徒可徒,骑可骑,车可车,动而不可图?
正可正,奇可奇,伏可伏,动而不如欲?
顾为陛下将者如何耳!
何谓明间?
夫书生之论,以谓仁义之兵无术而自胜。
此臣读《孙子》,至所谓「赏莫厚于间,事莫密于间。
非圣智不能用间,非仁义不能使间,非微妙不能得间之实」。
臣始不信,今乃知之。
夫使仁义之兵无术而自胜,则敌众我寡亦胜,敌彊我弱亦胜,敌实我虚亦胜,敌逸我劳亦胜,敌有备我无备亦胜,而圣人者何事乎「教民七年而后即戎」,而其曰「不教民战,是谓弃之」者,又何用也?
夫仁义,王者所以无敌于天下,不得已而去焉,兵可去,而去仁义则不安。
至于不得已而用兵,仁义非可忘。
而所谓权焉者,盖圣人亦多有之,而未尝去也。
孙武无王佐之才,而其言有用于王者之事。
间,非平日之所宜先也,故「非圣智不能用,非仁义不能使,非微妙不能得其实」,如此而已。
圣君参之,以获夷狄之心;
贤将持之,以制三军之命;
士卒获之,以幸封侯之赏;
夷狄取之,则四境不能以是一日而安,其理然也。
秦得由余而八国宾,燕入秦关而东胡破,汉厚阏氏而冒顿解,唐语突利而颉利疑,此中国之以间胜夷狄者也。
韩王信在胡而匈奴太原卢绾在胡而匈奴上谷中行说在胡而汉不得美币市匈奴
以至于唐,突厥万荣侍子而寇瀛州回纥仆固怀恩而入泾阳,此夷狄之以间胜中国者也。
自昔兵家之用间者,一胜一负,不可得而数。
姑以中国夷狄之制胜负者言之:在中国则夷狄忧,在夷狄则中国病,此其理易知而其事难成,不可不察也。
今臣以北胡之势言之,山前后之民,大概皆思汉并、汾之事。
王师在燕,有谋执其帅而降者,诚能得张良、陈平,不爱千金以致内应,犹反掌耳。
唐周鼎沙州,州人胡服而臣虏,岁时祀父母,衣中国之服,号恸而藏之
河广梁故时城郭未隳,龙支城耋老见唐使者,拜且泣曰:「顷从军没于此,朝廷尚念之乎」?
臣读史书至此,则慨然知燕之地,士大夫之子孙宜有发愤不辱、饮气南首而望王师者,徒患无以发之耳!
契丹之旧法言之,其得汉人皆仆妾役之,仕宦而显者归见其主如旧礼,杀汉人而以牛马偿之,弗诛也。
迨萧氏乃始徙汉人益北居,而以契丹、奚、渤海之民杂处幽蓟,杀汉人者如杀人之罪,自以谓汉人之子孙可怀矣。
然臣度之,燕之人皆谨厚朴茂,世汉种也,终不能胥而胡。
白沟新城,崎立而相望,汉之俗美也,不幸而子孙世世为虏。
痿人不忘起,盲者不忘视,势不可矣。
天下诚不乏张良、陈平之智,不爱千金,仗社稷之神灵,所麾前移,所指前死,五间俱起,莫知其道,是谓神纪。
裹幽蓟之城,百日而平,使彼粟实可因而食,使彼虚可因而墟也。
地可知,间可明,夫然后合三军之士而表其技且勇者,此之谓选锋。
有君子五千人,秦之斗士倍于晋,若此皆选锋也。
凡兵,尚义而保气。
义之所胜,愚可明;
气之所加,柔可彊。
人之情非有钝利之殊也,顾上所以表之者何如而已。
一夫当死市,袒裼而不呼,则千人为之失色。
童子按剑而先登,则七尺之丈夫、全躯保妻子者犹为之却也。
然则人之情岂固难知也哉?
前有大壑临之,则魄堕而惧,狼顾却踵,则身在平地,夫谁肯举足而蹈其危?
使为士卒者知有死之荣、无生之辱,夫然后顾平地不为安,蹈大壑不为惧,则攻何患坚城、战何患坚阵哉!
吴起临阵,有一夫不胜其勇,遽前取首而还。
吴起曰:「虽勇,非吾法也」。
斩之。
吐蕃奉天浑瑊进单骑驰之,挟虏一将跃而出,一军皆噪。
臣以为若此者皆可赏勿诛,而吴起反之,此用兵之过也。
锋可选,然而不校长短,则臣以谓兵不可以交,何则?
天下皆以北胡为善用兵,而臣独计胡非能出奇合变,循环无穷也,顾其长在骑射而已。
自图志言之,多马之地半出于胡,而其能挽弓骑射,盖亦天性使然。
赵武灵王变服从胡骑射,而由是以取中山
此其为策之得者,非以其所长制其长哉?
冒顿控弦百万,白登之围,骍駹骊白,各以其方之色,自古以马战,未有如此之盛者也。
汉武帝中年锐意马备,阡陌之间,盛或成群,比战数胜,匈奴罢极矣,而其后亦以马少不能复出。
则度汉之能以其长弊匈奴,亦在骑不在徒,明矣。
唐薛延陀不知以所长抗中国,而自恃其数以徒胜,执马者既收,而徒不能复为,卒以取败。
胡人自是益自知其短于徒,而中国亦暴其所长而术制之。
比者朝廷置骑射,又教民蕃马,意而法美矣。
而或者民之马虽蕃而未教,故臣以谓置义勇、置保甲,则民马皆可以假而习。
夫马生其水土,则人心可知。
然而教训之不安,以之当胡马之新羁,朝夕驰骋乎荆棘斥泽之地,体安而心调者,恐非敌也。
陛下诚用臣,则义勇、保甲之籍于民者,方其教时,皆使之习骑,骑不足,则更借之乎民马尝入而藉诸官者,番假之,则民力不劳而马不病。
不过三年,天下皆可用之马。
以是佐军,则汉之战何以易此!
虽然,犹有所需者,则外助而已。
自昔为国,未尝不以夷狄制夷狄,其以谓海滨之蚌鹬,两自毙,而后人能并得之。
匈奴方病汉,而乌孙、昆弥亦自以不得与中国通,汉藉乌孙抚诸夷,以孤匈奴之外援。
校尉常惠护五将军兵击胡,而昆弥常力战为汉军锋,所杀过当,匈奴遂虚。
于是丁令攻其北,乌桓入其东,乌孙击其西,而匈奴析其兵支三敌国,以南与汉争一旦之命,卒以困弱,至于裂单于,昆弥与有助也。
臣尝譬之乡邑之小盗,三人而为辈,则百不得以力擒一人焉;
争财而不平,则二人者不制而自弊。
何则?
其素相知者审也。
陛下南面负扆,冠带而朝百夷,四海之内、八荒之外心有所怀,唯上之所命。
乃者高丽折于胡,不敢辽而西,以效其一日之力于中国。
陛下能抚之,至绝海蹈越,绵数千里而入贡阙廷。
陛下嘉纳,遣赐报聘,增美于祖宗之礼。
臣闻之,其国见使者至,皆欢喜拥道,自庆未始获也。
彼其折于胡久矣,宜有以逞其志如乌孙、昆弥者,而臣未敢焉。
凡此数者,陛下得一重臣而委之,与在廷一二之士尝得预闻腹心者,皆可以使之杂而议,然后臣之策庶几乎可效也。
兵既定,石氏之故地已复,臣请谨封疆,严斥候,戒边吏,无得以非中国之地而利丝毫以为功,且示圣人以天下为度,而致诚以结之。
虏虽失燕,知其本中国之旧而不以为吝,中国亦与之讲好修聘,欢犹昔时,可使如伯氏之夺邑,没齿而无怨言,此百世之计也。
臣身未尝为吏,则凡国中之议,是非利害不知其果何从。
姑以臣深思所得,发于畎亩愤悱之忠而不能以自掩者,献之阙下。
陛下好问如虞舜,亦幸择焉。
韩愈曰:「凡此蔡功,惟断乃成」。
故臣至此犹愿致其愚者,则曰必行而已。
以臣之幼而学、壮而欲行之心,而又幸出于圣人之世、三代之时,以戴非常之治,沐无穷之休,褒衣博带,学古人之事,而名诸生之列。
每闻陛下德音,虽在市井草莽,欣喜自幸,如第五伦
其所愿伸喙道说、以求补于万一者,岂特此书之所叙而已!
然臣窃以谓礼乐为大,而必其所先举者已定,天下晏然,然后礼不制而备,乐不作而洽。
区区之愚,盖在于此。
臣身贱迹外,其学甚野,辄敢不避鈇质之诛,而冒言其所不当预之事,怀不能忍,愤悱自致,无以异于传之所谓怒蛙,而幸人君之一式。
陛下揭日月之光,而蔀屋之幽得以容,则臣疏远之庶几乎可采而无罪。
若乃安畎亩之贱,而不知圣人之世、三代之时、非常之治、无穷之休、亲逢之会为难遭,则臣之伥伥不出门庭,其失时亦极矣。
伏惟陛下万机之閒,一留神听焉,天下幸甚,天下幸甚!
臣无任俯伏待诏激切之至。
补之诚惶诚恐,谨昧死再拜。
谢授馆职1086年12月 北宋 · 晁补之
 出处:全宋文卷二七一八、《鸡肋集》卷五六、《五百家播芳大全文粹》卷二九、《四续古文奇赏》卷三二、《奇赏斋古文汇编》卷一九八 创作地点:河南省开封市
误缘公举,既不能引分而终辞;
滥俾试言,又不获竭愚而小补。
自宜汰斥,尚玷题评。
秪有矜惭,安知荣观?
窃以校雠之设,始于汉氏之购书;
员品之增,盛于唐室之好士。
故二代礼乐声明之为备,亦一时衣冠人物之使然。
惟麒麟延阁之华,近阊阖钩陈之邃。
至谓道家群玉之府,盖象天官东壁之藏。
近稽有宋之隆,专号育材之地。
故招来于閒暇之日,而官使于成就之时。
职非要而地严,欲知其可贵;
禄已优而责寡,使得以自修。
恭惟治平之初,深有讲求之意。
诏四三辅,选二十人,当时彬彬,最号得士,厥后往往奋为名臣。
神考之末年,起治官之废典,是正兰台之秩,以延虎观之儒。
而龙胡莫攀,风御已远。
文母思齐之圣,当成王求助之初,咨谋大臣,修举故事。
繄诏书所以取之之意,则欲其有行义政事,好学而能文;
至策问所以考之之方,又欲其知忠厚励精,扶衰而救溢。
窃思在上详延之若是,则观异时施设之谓何。
宜得誉髦,以副侧席。
补之者,系出簪绂单平之后,才非丘园耿介之良。
不意姓名之无闻,乃烦丞弼之过听。
昭回地近,英俊朋来。
阅九奏于洞庭,徒知神骇;
飞双凫于渤海,更觉身微。
加以陟岵永悲,卧漳久薾。
孤将五千之卒,空有壮心;
立解十二之牛,曾无敏手。
虽欲自勉,竟不能奇。
考古不究其本根,议政终成于迂阔。
主父屡困,九事敢期于八收;
公孙太疏,十策乃微于一得。
正使焦头而烂额,犹足为功;
真成毁瓦而画墁,尚容见食。
服训辞之甚厚,预刊缉以为荣。
非止见黄香未见之书,以资杂博;
亦欲正刘晏不正之字,固有愚衷。
静言所遭,良出于幸。
斯盖伏遇某官几微谋国,忠荩致君,深明致治之原,要在得人之盛苏公即云:「传百圣道,为一世师,不待文王而兴,自任伊尹之重。」)
大儒之效,吾道方兴。
多士以宁,斯文永赖。
顾容浅陋,亦误采收。
班超以秉笔得令史而不惭,阳城以爱书从院吏而自给。
彼皆慷慨有志之士,敦朴可用之才,苟得以文墨而效官,则虽为卑贱而可喜。
而况加以乐育,借之美名!
方朝廷耆艾之具来,与岩穴幽奇之咸在。
世逢有道之会,人望太平之期。
属当是时,乃在此选。
虽复中才之难彊,犹将奋发于有为。
补之愿治气养心,修辞居业
粗希前辈,岂惟文字之末流;
未负平生,傥以功名而自致。
云中怀古 清 · 钱兴祖
七言律诗 押阳韵
山头木叶直穷荒,帝醉金天赐启疆。
双观魏家传盛乐,虚楼辽代记梳妆。
窟中饮马黄花瘦,岭上飞孤紫塞长。
略定三关边吹断,至今犹忆武灵王
西汉杂论三 其六 中山王胜来朝 北宋 · 晁补之
 出处:全宋文卷二七三三
武帝初即位,大臣惩吴、楚七国行事,议者多冤晁错之策,皆以诸侯连城数十,泰彊,欲稍侵削,数奏暴其过恶。
诸侯王自以骨肉至亲(云云,),今或无罪,为臣下所侵辱,有司吹毛求疵,笞服其臣,使證其君(云云。)建元三年中山王胜来朝,天子置酒,闻乐声而泣(云云。)
具以吏所侵闻。
于是上乃厚诸侯之礼,省有司所奏诸侯事。
为人乐酒好内,有子百二十馀人。
右《景十三王传第二十三·中山王胜传》。
厚亲亲之礼,王者之盛德也。
然汉诸侯皆奢淫不循制,故晁错议削于其前,主父定制于其后,犹不能救。
武帝感胜之言而隆私恩,在武帝,得亲亲之礼矣。
乐酒好内,至有子一百二十馀人,外浮辩而内济奸欲,不足道也。
袁本初二首 其二 南宋 · 陈造
七言绝句 押尤韵
嬖孽朝兄主父囚,女戎衔猾史苏忧。
便教官渡交绥去,二竖犹能乱冀州
和蒲安行诚之见喜新受梓倅 北宋 · 冯山
五言律诗 押文韵
故国连芳草,吾亲在白云。
荣归惭主父,虚语类终军
剑阁虽吟恋,潼江亦喜闻。
惟愁良友别,分手复何云。
次韵程安抚蟹二首 其一 南宋 · 陈造
 押支韵
横前两锋踞草泥,恃勇宁复防吴儿。
倏随主父死五鼎,岂止郭最遭寝皮。
凡物有用皆贾祸,汝祸已酷孰使之。
平生一窟不自办,敢羡鲸鳄游天池。
含饴茹酒瞢怀璧,仅得士女称珍奇。
不摇喉牙诧隽永,远封罂缶争矜持。
爬沙躁扰良可念,请续杜老观渔诗。
文太师干求举贤良书 北宋 · 冯山
 出处:全宋文卷一七○八、《国朝二百家名贤文粹》卷一七二、《宋代蜀文辑存》续补
某前岁不度愚贱,三见相公于许,伏蒙相公重赐顾接。
此古人以贵下贱,握发吐哺之义。
而每言于人,无有信者。
何者?
相公位貌之尊,功业之隆,而某一介鄙士也,何所取者,而使相公三见而不倦哉!
虽然,是未知某之所负而相公之所取某也。
士之所负,必曰行义高世,文章惊人,某愚不能此,然量所负,非特此二者以见相公也。
培塿之高,污潢之深,懦夫孺子皆能奔逐其上而游泳其中。
至于登万仞之崖,临不测之渊,仰观俯窥而不眩,安行危坐而不慄,则其气之所守,盖有过人者。
寻常之士,相与谋于乡党朋友之间,而出见州县之吏,皆能闲视傲睨,高谈伟语,慷慨不顾。
及一睹王公大人,则势胁于外而气夺于中,骇撼战慄,不知所措,其势然也。
恭惟相公贵穷乎公相,威振于天下,出殿近辅,达官显仕交出于境,逡巡而不敢入谒。
某也远方下国之人,后进之微,小官之贱,无一日之故,先容之藉,率然而前,进退拱揖,不失常度,语言应对,无一差错。
夫见相公不惧,天下其谁惧者?
天下所不能惧,则天下之事,其有不可为者?
此皆某之所负而相公之所取,而人之所以不知而不信也。
幸甚幸甚。
今者愿有告于相公,愿垂听录,使某得终见其所负,相公亦将有取焉。
某生无他长,幼知读书。
既长,随流辈学时文,以升㪷之禄,再上得官。
本非所好,以为士之学要适天下之用,故前古废兴治乱之变与当世利害得失之言,窃尝究其略矣,则又以士之显名于后世,不若见用于当时。
王符、仲长统闭门著书,砭切时政,积千万言,其功至矣,然不若主父、严、徐之徒,上一书、建一议,奋发于朝暮之为快。
方先帝锐意太平、抽擢英隽之时,而某尚幼,方走场屋,未暇当时之务。
今天下无事,百官守成,虽激昂眩鬻,自致于明时,而尚何所因者,切自嗟惜!
比者幸逢天子以制策取天下之士,区区之愚,妄以求奋于此。
且士孰不学,而某幸有志于当世之务;
士或能有志于当世之务,而某幸天子以制策取天下之士;
天下之士孰无心于制策之荣,然天子使两制大臣举其所知,两制大臣,天下之士识者无几,而某又幸尝三见相公,天其或者果有意于某欤!
何其幸之多也!
张说为相,而张九龄、房琯皆出其门,当时之士以为千载之下不可复得。
河阳李资政亦见于故忠献韩公之门,缙绅咨嗟,以为足继张、房之迹。
相公位貌德业,诚已比侔于忠献矣,而某之愚,何敢望于河阳
然使相公之门如某辈犹不弃,则若河阳者,接迹而至矣。
如此,则岂独为某谋哉?
拟进策论二十首,随书上献,伏希下执事略赐听览,以为可取,继以进。
无任皇恐依归之至。
邵兴宗拜命 北宋 · 王圭
五言律诗 押真韵
访政鸣尧鼓,旌贤走汉轮。
帝方惊主父,人已荐平津。
笔落三千健,恩颁尺一新。
归来前席问,荣路迩严宸。
和饮酒二十首(并引) 其十四 明末 · 黄淳耀
 押词韵第三部 出处:陶庵全集卷十 和陶诗
我从疁水来,新知喜我至。
我从琴川归,故友邀我醉。
新故两相于,何独安即次。
本追河汾游,不慕主父贵。
至言如醥醪,咽之有隽味。
久客江南病起偶作 其二 清末民国初 · 裴景福
七言律诗 押先韵 出处:吴船集下卷
梦绕觚棱傍日边,陆沈粉署自年年。
为郎未应张骞募,言事谁知主父贤。
揽镜行藏天宝后,登楼忧乐洞庭前。
杞人更抱愚公愿,箧草频焚又几篇。
【评】方伦叔云:反覆沈吟,杜子美范希文如遇之目前也。
邯郸怀古 清 · 魏学渠
 出处:槜李诗系卷二十五
黄花白雪悲风埽,我来驱马邯郸道
城中游侠不闻名,楼上女儿为谁好。
君不见赵王全盛时,太行为城漳为池。
丛台歌吹青云耸,平原车骑白日驰。
白日青云交结是,廉蔺意气相为死。
挟弹鸣鞭出国门,杀人报雠在都市。
宾客慕义来山东,慷慨却敌不言功。
李牧椎牛守代谷,主父变服入云中。
沧桑世事须臾改,舞馆歌梁竟何在。
英雄白骨归荒丘,少妇红颜失精彩。
把酒临风且放歌,年年秋水涨滹沱。
古来凭吊邯郸者,亦逐茫茫东逝波。
送昌言舍人得告还蜀三首 其三 北宋 · 司马光
五言律诗 押鱼韵
富贵动归思,由来光里闾。
戒门主父,负弩笑相如
外物有荣悴,中心无戚疏
遥知见亲旧,不改布衣初。
吴之才 北宋 · 司马光
七言律诗 押庚韵
胜冠自立艰难里,大器由来贵晚成。
松柏傥非生磊落,岩崖何易出峥嵘。
苏秦游困羞妻嫂,主父居贫厌弟兄。
六印佗年拥车骑,会须重过洛阳城
谨习疏嘉祐七年六月二十九日上) 北宋 · 司马光
 出处:全宋文卷一一八一、《司马公文集》卷二二、《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九六、《国朝诸臣奏议》卷二四、《崇古文诀》卷一七、《九朝编年备要》卷一六、《宋史全文续资治通鉴》卷九、《历代名臣奏议》卷一一六、《右编》卷二二、《文章辨体汇选》卷一○二
月日,具位臣某谨昧死上疏尊号皇帝陛下
臣以驽蹇之质,再为谏官陛下宠禄之优、责任之重,夙夜震恐,不遑宁处,思极竭愚忠,以报塞万一。
顾琐琐细务,皆不足以烦渎圣听。
窃以国家之治乱本于礼,而风俗之善恶系于习。
赤子之啼,无有五方,其声一也。
及其长,则言语不通,饮食不同,有至死莫能相为者,是无他焉,所习异也。
至于古今亦然,有服古之衣冠于今之世,则骇于州里矣;
服今之衣冠于古之世,则僇于有司矣。
衣冠乌有是非哉?
习与不习而已矣。
夫民朝夕见之,其心安焉,以为天下之事正应如此,一旦驱之使去此而就彼,则无不忧疑,而莫肯从矣。
昔秦废井田而民愁怨,王莽复井田而民亦愁怨。
赵武灵王变华俗、效胡服,而群下不悦;
魏孝文帝变胡服、效华俗,而群下亦不悦。
由此观之,世俗之情,安于所习,骇所未见,固其常也。
是故上行下效谓之风,薰烝渐渍谓之化,伦胥委靡谓之流,众心安定谓之俗。
及夫风化已失,流俗已成,则虽有辩智,弗能谕也,彊毅不能制也,重赏不能劝也,严刑不能止也。
自非圣人得位而临之,积百年之功,莫之能变也。
《周易·履》之《象》曰:「君子以辨上下,定民志」。
故天子之令必行于诸侯,诸侯之令必行于卿大夫士,卿大夫士之令必行于庶人。
使天下之势如身之使臂,臂之使指,莫不率从。
《诗》曰:「勉勉我王,纲纪四方」。
此礼之本也。
昔三代之王皆习民以礼,故子孙数百年享天之禄。
及其衰也,虽以晋、楚、齐、秦之彊,不敢暴蔑王室。
岂其力不足哉?
知天下之不己与也。
于是乎翼戴王命,以威怀诸侯,而诸侯莫敢不从。
所以然者,犹有先王之遗风馀俗,未绝于民故也。
其后日以衰薄,下陵上替。
晋平公之世,鲁子服回如晋,还,谓季孙意如曰:「晋之公室将遂卑矣。
六卿彊而奢傲,将因是以习,习实为常,能无卑乎」!
其后赵、魏、韩氏卒分晋国,习于君臣之分不明故也。
降及汉氏,虽不能若三代之盛王,然犹尊君卑臣,敦尚名节,以行义取士,以儒术化民。
是以王莽之乱,民思刘氏,而卒复之。
赤眉虽群盗,犹立宗室,以从民望
王郎矫托名氏,而燕赵响应。
董卓之乱,袁绍以诛为名,而州郡云合。
曹操献帝以令诸侯,而天下莫能与之敌。
操之心岂不欲废汉而自立哉?
然没身不敢为者,畏天下之人疾之也。
魏晋以降,人主始贵通才而贱守节,人臣始尚浮华而薄儒术。
以先王之礼为糟粕而不行,以纯固之士为鄙朴而不用。
于是风俗日坏,入于偷薄。
叛君不以为耻,犯上不以为非,惟利是从,不顾名节。
至于有唐之衰,麾下之士有屠逐元帅者,朝廷不能讨,因而抚之,拔于行伍,授以旄钺
其始也,取偷安一时而已;
及其久也,则众庶习于闻见,以为事理当然,不为非礼,不为无义。
是以在上者惴惴焉畏其下,在下者睽睽焉伺其上。
平居则酒肉金帛,甘言屈体,以相媚悦;
得间则铦锋利刃,很心诡计,以相屠脍。
成者为贤,败者为愚,不复论尊卑之序,是非之理。
陵夷至于五代,天下荡然,莫知礼义为何物矣。
是以世祚不永,远者十馀年,近者四五年,败亡相属,生民涂炭
大宋受命,太祖太宗知天下之祸生于无礼也,于是以神武聪明,躬勤万几,征伐刑赏,断于圣志。
然后人主之势重,而群臣慑服矣。
于是剪削藩镇,齐以法度,择文吏为之佐,以夺其杀生之柄;
揽其金谷之富,选其麾下精锐之士,聚诸京师,以备宿卫
制其腹心,落其爪牙,使不得陆梁。
然后天子诸侯之分明,而悖乱之原塞矣。
于是节度使之权归于州,镇员之权归于县
又分天下为十馀路,各置转运使,以察州县百吏之臧否。
复汉部刺史之职,使朝廷之令必行于转运使转运使之令必行于州,州之令必行于县,县之令必行于吏民。
然后上下之叙正,而纪纲立矣。
于是申明军法,使自押官以上,各有阶级,以相临统,小有违犯,罪皆殊死。
然后行伍之政肃,而士用命矣。
此皆礼之大节也。
故能四征不庭,莫不率服,泛扫九州,以陟禹之迹。
至于真宗,重之以明德,继二圣之志,夙夜孜孜,宣布善化,销铄恶俗。
以至于今,治平百年,顽民殄绝,众心咸安
此乃旷世难成之业,陛下当战战栗栗,守而勿失者也。
臣窃见陛下有中宗之严恭,文王之小心,而小大之政,多谦让不决,委之臣下。
诚使所委之人常得忠贤,则可矣;
万一有奸邪在焉,岂不危甚矣哉!
古人所谓委任而责成功者,择人而授之职业,丛脞之务不身亲之也。
至于爵禄废置,杀生予夺,不由己出不可也。
《洪范》曰:「惟辟作威,惟辟作福。
臣之有作威作福,害于而家,凶于而国」。
威福之柄一失于人,而习以为常,则不可复收矣。
此明主之所慎也。
又顷以西鄙用兵,权置经略安抚使,总一路之兵,得以便宜从事
及西事已平,因而不废,其河东一路,总二十二州军,向时节度使之权,不能及矣。
唐始置沿边八节度,亦如是而已。
以其权任太重,故后世有跋扈之臣。
《洛诰》曰:「毋若火始燄燄,厥攸灼,叙弗其绝」。
言慎其微也。
将相大臣典诸州者,多以贵倨自恃,转运使欲振举职业,往往故违戾而不肯从。
将相大臣在朝廷之时,则转运使名位固相远矣。
及在外为知州,则转运使统诸州职也,乌得以一身之贵庇一州之事,转运使不得问哉?
刺史以六百石吏督察二千石,岂以名位之贵贱哉!
又自景祐以来,国家怠于久安,乐因循而务省事执事之臣颇行姑息之政。
于是胥史欢哗而斥逐御史中丞辇官悖慢而废退宰相卫士凶逆而狱不穷奸,泽加于旧,军人骂三司使,而法官以为非犯阶级,疑于用法。
朝廷虽特诛其人而已停之,卒复收养之。
其馀有一夫流言于道路,而为之变令推恩者,多矣。
凡此数者,殆非所以习民于上下之分也。
夫朝廷者,四方之表仪也。
朝廷之政如是,则四方必有甚者矣。
于是元帅偏裨偏裨将校将校畏士卒。
奸邪怯懦之臣,至有简省教阅,使之骄惰;
保庇羸老,使之繁冗;
屈挠正法,使之纵恣;
诋訾粟帛,使之愤惋;
甘言谄笑,靡所不至。
于是士卒翕然誉之,而归怨于上矣。
彼既为之,则此效之;
下既言之,则上从之;
前既行之,则后袭之。
茍彼为而此不效,下言而上不从,前行而后不袭,则怨怒聚于其身,而祸乱生矣。
长此不已,日滋月益,民之耳目习而安之,此有以异唐之季世乎?
后魏孝明帝时征西将军张彝子仲瑀上封事,欲抑损武人,不预清品,羽林虎贲千馀人焚第,杀彝父子。
官为收捕凶强者八人斩之,其馀大赦以安之
怀朔镇人高欢,时奉使洛阳,见之,归而散家财以结客,曰:「朝政如此,事可知矣」。
于是,始有飞扬之志。
由是观之,纪纲不立,则奸雄生心矣。
夫祖宗苦身焦思,以变衰唐之俗;
而陛下高拱熟视,以成后魏之风。
此臣之所为陛下痛惜也。
臣愚以为陛下当奋刚健之志,宣神明之德。
凡群臣奏事,皆察其邪正,辨其臧否,熟问深思,求合于道,然后赏罚、黜陟,断而行之。
则天下孰不旷然悦喜?
《诗》曰:「君子如怒,乱庶遄沮。
君子如祉,乱庶遄已」。
盖言无所臧否之为患入也。
经略安抚使,有征讨之事则置之,无事则当废之。
傥未能废,则军事迫急,不暇奏知者,使专之可也;
其馀民事,皆委之州县,一断于法。
或法重情轻,情重法轻,可杀可徙,可宥可赦,并听本州申奏,决之朝廷,何必出于经略安抚使哉?
转运使规画号令,行下诸州,而诸州违戾不从者,朝廷当辨其曲直。
若事理实可施行,而州将恃贵势故违之者,当罪州将,勿罪转运使
将校士卒之于州县及所统之官或公卿大臣,有悖慢无礼者,明著阶级之法,使断者不疑
将帅之官有废法违道以取悦于下,归怨于上者,当随其轻者,诛窜废黜;
公正无私、御众严整者,当量其才能,擢用褒赏。
如是,则上之人难动,而下用命矣。
上之人难动而下用命,此所以尊朝廷也。
上下已明,纲纪已定,然后修儒术,隆教化,进敦笃,退浮华,使礼义兴行,风俗纯美,则国家保万世无疆之休,犹倚南山而坐平原也。
臣某昧死再拜上疏。
董公 清 · 王士禛
七言律诗 押阳韵 出处:渔洋山人精华录卷五
董公祠庙已荒凉,凭吊西京意倍伤。
漫以园陵劳主父,祗将经术奉骄王。
时逢明主身空老,志在春秋道正长。
我自爱传繁露学,玉杯曾问广川乡。
拟策一道(并问) 南宋 · 薛季宣
 出处:全宋文卷五七九一、《浪语集》卷二八、《南宋文范》卷三九
问:寓兵于农,古之大政也。
周家之制,则《周官》、《司马兵法》具存。
里以九夫为井,四井为邑,四邑为丘,四丘为甸,四甸为县,四县为都,以令贡赋。
军以五人为伍,五伍为两,四两为卒,五卒为旅,五旅为师,五师为军。
乡有州、党、族、闾、比、伍,遂有遂、县、鄙、酂、里、邻。
王之六军,偏取而足。
《司马法》以夫三为屋,屋三为井,井十为通,通十为成,成十为终,终十为同。
同方百里,提封万井,为三万家,革车百乘,士千人,徒二千人。
又谓一甸出一乘车,甲士三人,卒七十二人。
参诸《礼经》,名数乖错,自求其说,互有不同。
管仲以内政治齐,制工商之乡六,士乡十五。
三分齐国,以主三军;
五家之轨,为五人之伍;
十轨之里,为十伍之小戎;
四里之连,为四小戎之卒;
十连之乡,为十卒之旅;
五乡一帅,公及高子、国子为之。
夷吾之书,复有伍鄙之法。
三十家为邑,十邑为卒,十卒为乡,三乡为县,十县为属,五属立大夫
一国三军,革车至八百乘。
长勺之战,桓公称有带甲十万,车五千乘,得无誇过其实乎!
《礼》、《法》皆周家遗书,《管氏》一家之说,而其乖迕至是,作法之意,宁自有不同欤?
将由久远之传疑,抑考求之未至云尔。
当周之末,诸侯自为兵法备矣,有如齐之募士、晋之前行、秦之陷阵、越之君子,逮战国之骑射、技击、武卒、锐士,与夫楚之二广、郑之鱼丽、吴之彻行,一陈一军,自有制度,曷为本始,一皆无稽而妄作邪?
周家赋卒之差,及其车乘什伍,诸侯之为变乱,其同异多少为如何?
唐李靖尝略以告文皇,其详未有所究,愿为备举,商确于篇。
对:善乎荀卿子之论兵曰:「仁者爱人,故恶其害之;
义者循理,故恶其乱之。
仁人之兵,聚则成卒,散则成列。
延若莫邪之长刃,婴之者断;
兑若莫邪之利锋,当之者溃,圜居方止,有如盘石,触之者角靡而退。
以桀诈桀,犹有巧拙之幸;
以桀诈尧,谁肯贼其父母?
谓桓、文之节制,不足以敌汤、武之仁义。
故论兵要,舍汤、武,何法哉」!
今之兵家一本诸孙、吴氏。
孙武力足以破荆入郢,而不能禁夫概王之乱;
吴起威加诸侯百越,而不能消失职者之变。
诈力之尚,仁义之略,速亡胎祸,迄用自焚,是故兵足戒也。
孔子子贡之问政,告之以足食足兵;
卫灵公之问陈,对之以俎豆之学。
圣言天远,厥有旨哉!
商之《颂》曰:「武王载旆,有虔秉钺。
如火烈烈,则莫我敢遏。
苞有三檗,莫遂莫达,九有有截」。
周之《武》曰:「于皇武王,无竞维烈。
允文文王,克开厥后。
嗣武受之,胜殷遏刘,耆定尔功」。
二王皆以弭乱为功,宜其兵之无敌于天下也。
商事远矣,愚于《牧誓》见武王用师之法,「不愆于六步、七步」,「不愆于四伐、五伐、六伐、七伐」,「弗迓克奔,以役西土」。
《易》之所谓「师出以律」,古之聪明睿智神武而不杀者夫。
故舍周家之制为兵,皆茍然之道也。
周家制兵之法,其要略具于《周官》,其详《司马兵法》言之。
《法》虽穰苴之书,然皆当世常行之事。
耳目所际,去宗周为不远,其言不悖于礼,不可诬也。
去古既远,二书皆出亡轶之馀,然舍礼法而讨论周家,则将焉所取制?
明问下及,疑其乖迕之多,意于作法自有不同,考求之未至焉者。
撝谦抑损,盖将以启发诸生乎?
愚以为《礼》、《法》无有不同,患不深考;
第加考索,自无乖迕之疑。
《周礼》之所谓「县」,即《司马法》之所谓「成」也。
县都以令贡赋之法,终同以施疆理之政,特名号有不同耳。
《司马法》:甸出戎车一乘,甲士三人,卒七十二人,即稍人所掌丘乘之法。
甸田八里,加方十里,是为一成之田。
三分去一,为田六十四井,以五百一十二家出车一乘,甲士三,则一车七十五人之赋。
一成百井为三百家,车一乘,士十人,徒二十人,则一同万井为三万家,车百乘,士千人,徒二千人之赋。
周家兵赋,率七夫而赋一兵,一通为三十家,固二分而去一矣。
甸四分而去三,则一车七十五人之数。
其曰如千家者,谓非兵赋之常,不得已而大发之,多不加于是也。
一士二徒之设,率三十家而置一吏。
礼有、士大夫、胥徒之制,非甲卒比矣。
论礼者以谓赋卒有天子、诸侯之为,未之详也。
孙武固谓兴师十万,日费千金,内外骚动,怠于道路,不得操事者七十万家。
周之赋兵,于此可见。
虽不得已,犹不至于尽者,先王忠厚之至,不欲穷民之力也。
齐之内政,以八百乘之国而立三军,车八百乘,军万人,加工商之乡六,为军万二千人。
兵车二乘,卒士百十五人,则周二两之制,五属四十五万家,以供三军之赋卒。
十五家而赋一兵,则周赋兵之制虽损其数,用之夥矣。
桓公自谓带甲十万,车五千乘,通国之众,未为誇也。
周之赋政,始于丘井而成于一甸,什伍之制,万世法也。
六军之法,即六乡之法;
六乡之法,即六遂之法。
军国异容而不异制,简易之道也。
《管子》固谓内政之作,卒伍定乎里,而军政成乎郊、轨里之法,不大更于乡遂
伍鄙之法,往往因于夫屋。
然其间不能无异,而惟径便是取,军国殊制。
至于王法,遂更求速得志于诸侯,此内政存心之可诛者。
李靖以为管仲实修太公治周之法,为知赋政之赢虚矣。
愚尝谓王制之在天下,后世有不可得而变者,纪纲是也;
有当时不能自无出入者,法度是也。
言之兵陈,则纪纲什伍也,法度卒乘也。
知纪纲之不可得变,而法度之可以出入者,而后可与言兵。
乘车七十五人,周之制也。
武王牧野之会,盖戎车三百乘,虎贲三千人,甲卒四万五千人,戎车少而甲士多,至倍加于常数,然则周法之在当世,犹未免乎有时而出入也。
诸侯变周之制,为可责矣,随时而具卒乘,王法何诛乎?
仲尼于鲁《春秋》,何以书「作丘甲」、「用田赋」?
皆变周也。
周法:甸出七十五人,为三甲士,则丘何一甲之有。
成公之作丘甲,则是甸赋百人,赋以丘乘为差;
哀公初以田赋,则是井地之内,民力无遗蕴矣。
之赋五家而出一,田之赋一家而出一。
地不加大,民不加多,恣其变更,而何强大之能益!
故论《春秋》之法,虽齐之内政,犹无所逃其罪,而况竭民之力哉!
周礼之在诸侯,诸侯之事守也。
范昭不能犯齐之礼,知齐之不可伐;
仲孙以为鲁秉周礼,言鲁之未可动。
诸侯之守其国,舍周礼何居乎?
当周之衰,周礼盖不行于天下矣,诸侯略能循周之法,虽甚无道,犹足以为强,率意妄为,未有不底于乱亡者。
蔿敖择楚之二广,广有一卒,卒偏之两,右辕左追蓐,挟辕而战,以辕为法,百官象物而动,军政不戒而备。
周制:五伍为两,四两为卒。
楚徒多而车少,车之一偏有卒与两,一车之徒二百五十,陈曰荆尸,未见其变周者,李靖以为挟辕之士,一偏为五十人,两二十五人,二广凡一百五十人。
号知兵,殆未之思也。
子元之陈,为右左拒,前偏后伍,伍承弥缝,前偏轻也,后伍重也,五矩方也。
周制偏车二十五乘,伍车百二十五乘,前轻后重,鳞次弥缝,陈曰鱼丽,未见其变周者,众多而备,鱼丽岂谓是乎?
夫差陈于黄池,百人以为彻行,百行行头皆官帅,十行一嬖大夫,十旌一将军,三十嬖大夫军,带甲三万。
吴有徒而无车,所谓方陈,亦未见其变周者。
申公巫臣以两之一卒适吴,舍偏两之一,教之战陈。
吴之军其本诸陈,此巫臣车徒二乘以两之,强半予吴。
杜预以谓予之两士与九乘车,何其乘车之众也?
愚所谓诸侯略能循周之法,虽甚无道,犹足以为强者,齐与三国是也。
赵以骑射变胡服,齐以技艺受赐金,魏之武卒以中试复家,秦之锐士以功赏相长。
荀卿固以为干赏冒利,庸徒鬻卖之道,未有安制矜节之理,故谓齐之技击不可以遇魏之武卒,魏之武卒不可以直秦之锐士,秦之锐士不可以当桓、文之节制。
赵武灵王侥一切之利,骑射变于夷者,又荀卿所不道,何足论哉!
惟秦商鞅耕战之法,获五甲首而隶五家,什伍之意或存焉,尚不害于兵农之一,卒兼六国,此其故欤。
以诈力相为雄长,一变先王之法制,愚谓未有不底于乱亡者,战国之兵是也。
齐之募士五万,晋之前行四万,秦之陷陈三万,事不它见,名独见于吴起之书。
越之习流二千,教士四万,诸御千,与所谓「君子六千」,法不详见,事独见于外传《国语》。
募士、前行之号,其内政之所寄,被庐清原所作之异名乎?
疑以传疑,未可谓必然也。
管子固尝以教士目内政之军,其名或在是也。
陷陈之力,著于韩原之战;
君子之用,效于笠泽之师。
是皆恩信有以结之,其详不可得而考矣。
循周之故效如彼,更周之制害如此,周之礼法,为天下之纪纲者,顾不大乎!
虽然,纪纲之于周,犹为法度而已,如其仁义,此周之所以得民,存乎其人,则《礼》、《乐》、《诗》、《书》在也。
文中子之居家也,不暂舍《周礼》,曰「先师以为王道极」是也。
如有用我,则执《周礼》以往,问礼法,其敢舍《周礼》而对!
咏史 北宋 · 刘敞
 押庚韵
主父希世者,画策妙纵横。
指麾一言用,震动诸侯惊。
日暮临远涂,中道方倒行。
不忍藜藿食,意从五鼎烹
宁知鹿门翁,白首长躬耕。
天下非所保,功名安足营。
古意三首 其二 北宋 · 刘敞
 押庚韵
主父昔未仕,颇为乡人轻。
上书虽晚达,称说何纵横。
不忍脱粟饭,甘为五鼎烹
岂不爱厥身,徒为丧其生。
吾闻南山翁,轩冕不得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