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書類
詩類
易類
經解類
四書類
政書類
地理類
詔令奏議類
別史類
類書類
藝術類
儒家類
別集類
總集類
禪宗部類
是性。应万事。是情。自所得乎天止者也。合而言之为明德之训。 东宫曰。辨说明备。闻之有所觉得矣。又问明 明德新
民止至善。何者为工夫。何者为功效。对曰。此则不可分属。明明德也有工夫功效。新民也有工夫功效。止至善包 (第 390L 页)
平。冠者责成人也。冠而名又字焉者。以其道谕之也。成人之道。率于身。渐于家。广于国。周于天下。大学之明 明德新
民。孟子之推四端保四海。皆是物也。而名理之妙。莫如中庸。此吾所窃取也。然不有辞以张之。其旨隐。请以烦 …… (第 440L 页)
疏而实密。未尝拘拘钉粘。切切照顾。如后世文人之为也。试以此意求之。则物有本末。事有终始云者。初非专指 明德新
民而言也。泛论天下之物。莫不有本末。天下之事。莫不有终始。而明新之为本末。知得之为终始。自在其中矣。 (第 447L 页)
而已。不必为此等说话。以有贰于先贤已定之说也。若夫有纲有目。而不知有本有末。则何以知内外之相对。而达 明德新
民之体用乎。释经文之意而并解本末于纲目之外者。即所以明进为之有方。而使不失其序也。三纲八目之旨。至是 (第 299L 页)
     
舍弟 光胤
祭文[卞惟寅]
学从性理。道源伊洛。平生喜易。编至三绝。胸中造化。天根月窟。心上经纶。 明德新
民。丘园养素。若将终身。天香远播。羽仪枫宸。表率王宫。楷范搢绅。牛刀割鸡。作吏风尘。折腰非志。五斗何 (第 253H 页)
  

别纸
 权阳村大学图。以知止。为物格知至之效。退溪先生圣学十图。则以知止。为明 明德新
民知至善所在之效。二说孰是。
二说皆是。盖知止。实是言物格知至之效。故或问曰知止云者。物格知至。而于 (第 364L 页)
天下之事。皆有以知其至善之所在云云。阳村之说。盖本于此。则非有失也。然所谓天下之事者。无有出于明明 德新
民二者之外。于此二者。知其至善之所在者。便是物格知至之谓也。故或问。以知止一节。为推本上文之意。言明 (第 364L 页)
德新
民所以止于至善之由。退溪之说。盖本于此。则固亦为是。然则此二说。语虽异而实则同矣。但知止一节。在经文 (第 364L 页)
第一节之下。其上未尝有物格知至之语。而始见于下文二节。则今作图而于知止。径举物格知至四字。而谓其效者。理虽无失。而语意未当。且或问既曰。推本上文之意。言明 德新
民云云。则以知止。为明明德,新民,知至善所在之效者。乃为切当。而与其下以能得。为明明德,新民。皆得止 …… (第 364L 页)
 或问曰。析之有以极其精而不乱。然后合之有以

尽其大而无馀。析之以下。似以明明 德新
民言。合之以下。似以明明德于天下言。何如。
明明德于天下一句。极圆无所不包。所以为圣人之言也。小注新 (第 365H 页)
安陈氏曰。明明德者。明己之明德。体也。明明德于天下者。新天下之民。使之皆明其明德。用也。盖不离吾身而修己治人之事。皆在其中矣。故或问曰。极其体用之全。而一言以举之。以见夫天下虽大。而吾心之体无不该。事物虽多。而吾心之用无不贯。章首以明明 德新
民分言之。以明其体用。此则一言以举之。故曰。析之有以极其精而不乱。然后合之有以尽其大而无馀。
 释明 (第 365H 页)
 首章卢玉溪注曰明明德。是下文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之纲领。新民。是下文齐家治国平天下之纲领。止至善。总明明德新民而言云云。若夫止至善。既总乎明 明德新
民则明新二字咸包于一至善之中矣。恶在其列为三纲耶。且明明德。只为纲于格致诚正修之事。而不与于齐治平乎 (第 307H 页)
哉。处士所著。有近思录劄记。又著圣学正范。如律吕算数。田政军制。靡不发挥。余未见其书。然处士之学于明 明德新
民。不欲去一。处士所得于大学者。如是夫。余尝作大学图。图凡十一。兢兢焉本文。 (第 50H 页)
   
石芝令公尹东京。满二年递归。余时病卧。不克面叙。间阔可怅也。记昔年石芝宅见便面所书心字韵二十截。乃石芝共海庄申学士。作而书之也。温丽典雅皆可诵。遂用其韵。为二十截呈石芝。转寄嘉林使君海庄学士。
十年家洛闭门深。晚识东城李翰林。恰似初逢黄叔度。旬时不见鄙萌心。
清脩澹旷又纯深。布素名声满士林。独有海庄申侍读。匣中流水證琴心。
经术为治厌刻深。江州嘉绩又鸡林。当时四字佳题

目。清畏人知道得心。(石芝宰江东日课最。有清畏人知之句。)
二载文风化入深。循良传里补儒林。武城弦诵今邹鲁。壹是亲君向上心。 明德新
居卜窈深。晚来经济在山林。买田归计金馀几。终是贪泉不易心。(石芝新买别业于明德山中。方营小筑而未能也 (第 258L 页)
叹息汝南人物考。枕边独语有谁知。
郁郁松杉半入云。菟裘晚计近先坟。中年元亮归田赋。少日羲之誓墓文。通 德新
高碑四尺。延平重合剑双分。异时兄弟同冈约。风雨那堪忆卯君。
我读公诗若出金。我诗公读每三吟。良师悟境 (第 324H 页)
告去矣。未几日而臣又请去。则朝体臣分。俱极悚惧。然臣之所汲汲请去者。正以庙堂非臣独居之所。而臣去则宿 德新
望之为朝野所想望者。将济济应金瓯之卜。而伫见朝仪重而国事无忧矣。伏愿 圣明俯赐谅察。将臣老病不堪用之 (第 149L 页)
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寐。窃惟思之。惟臣一去。方可为益民利国之上策也。顾今苍生望起之彦。太平可致之才。宿 德新
望。济济可数。惟 圣明念民国安危之势。则岂待臣之多言而亟降处分乎。抱章彷徨。岁且云暮。瑶历将新。璿箓 (第 181H 页)
得底。道是天下万物共由底。君子于各得底。只知尽己。不知有人。于共由底。只知从人。不知有己。始得。
明德新
民止至善。是圣人血诚所欲。及到做不得时。立言垂后。不得已底事也。晚来删诗书正礼乐作春秋。是圣人冷了底 (第 376H 页)
忍疑惑回互苟且之态。此乃知至意诚心正之验也。故动而世为天下道。行而世为天下法。言而世为天下则。此乃明 明德新
民止于至善之验也。盖格物为八条目之最初门路。而古今学者每患格物之难解难进。此天下之通患也。然格物之义 (第 421H 页)
 是书即戴氏礼记所载之原本也。程子朱子嫌其次序之不整。变易以行之世者。于今六七百年矣。然窃尝妄谓古先之文。旨趣深远。不如后世之整齐浅露。且生于后世。使古人精神心术之所寓者。颠倒破缺而不能全。于义岂尽所安哉。兹敢就原本解之。以请教于君子焉。
古文旨趣深远。不如后世之整齐浅露。此诚高见至论也。然亦有极精密处。不厌其整齐。极明白处。或近于浅露。不可以一类概者。只如是书篇首。以明 明德新
民止至善为三纲领。而传文康诰以下引三明字释明明德。盘铭以下引三新字释新民。玄鸟以下引三止字释止至善。 (第 258H 页)
仁行吾义。则是明德全体内事。
大明明于上。而庶物日新于下。明德明于上。而庶民日新于下。其理一也。
明德新
民。皆事目也。止于至善。即行此二事之准的也。盖天下之人。自非大愚无状。则于其固有之德。必有所明处。既 (第 571L 页)
(起汉),金仁伯
大学须着说敬贯终始。何为其然也。大学其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其纲明 明德新
民。其准的止于至善。其为止至善。用何工夫。能得其止。敬而已。无敬不能得其止。至传之释止于至善。引言文 (第 95H 页)
王之为止。文王之所以止敬也。明明 德新
民传下传止于至善。而合尖言敬止。敬止大文下继言明明德新民之止至善。其下又继八条之传。于此可见其为敬贯 (第 95H 页)
 大学之道这道字。只是方法之谓否。
先儒多作如是观。然经首既揭此一道字。下文又曰则近道。而章句不曾别释。则两个道字似只是一般。盖明 明德新
民止至善三事。皆是当然之路。不比小学洒扫应对等之为讲习底方法。
 有定之训。章句与或问不同。小注陈氏 (第 322L 页)
书。四世而至郡守开林。南遁于合浦。又六世而有守分翁凤鸣。徙居于宜春。公之王父也。父禹臣。妣文氏南平人 德新
女。以 正庙戊戌生公。喜学饬行。尤笃于事亲。以孝称于乡里。弱冠先公下世。致哀执礼。戚而严。尝遇先公回 (第 274H 页)
   双壶亭记
   古今亭记
   三贤亭记
   鹤山亭记
   宋氏孝烈旌闾记
   永慕斋记
   德新
斋小记
   听琴亭记
   觞山斋记
   溪隐亭小记
   则以斋小记
   诚一斋小记
  
。而不但为康氏之私而已矣。后孙柱燮,佑永并辔过余。求为悬楣之文。而族后孙基泰申其请。吾友也不敢辞。 德新
斋小记
兰汀白令公。冠山之德山其居第。就一唤地。新构遣老一斋。颜用德新。其意甚渊永矣。盖德新莫切于汤 (第 434H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