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書類
詩類
易類
經解類
四書類
政書類
地理類
詔令奏議類
別史類
類書類
藝術類
儒家類
別集類
總集類
禪宗部類
 立极之极。以语类所论建极之意观之。则恐似是标准。而尤翁乃以太极释之。未知如何。
极字。朱子之训甚备。而文正先祖。以太极解立极之义者。恐谓是立至极之理于此。而万民可以为标准者欤。若徒然曰立个标准云。则不审可以为标准者何物。极不可直解标准。乃所以行此至极之理。而可为标准者也。况语类。有谓天只生得许多人物与尔

许多道理。然天只自做不得。所以必得圣人。为之修道之教云。则修道立教。只是除一个理字不得。
 规模之大。前儒多以三纲当之。然语类。有 明德新
民。犹不足为规模之大云。则以明明德于天下一句当之。恐无害否。
规模之大。语类既谓不成独善其身便了云。 (第 254L 页)
尚龟。 肃庙朝礼讼祸作。上疏伸救尤庵先生。寔公五代祖也。曾祖讳重燮。祖讳天镇。考讳圣洌。娶永川李氏。 德新
女。举公于 正宗甲辰四月十四日。幼有异质。仪度俨若成人。律身以礼。御家以严。接人以和。教子以义。早谢 (第 298H 页)
 夫人方在幼稚。既养以小学之规。及其渐长。则脩齐治平之责。皆萃一身。不可不学大人之学。大学之道何如。盖天地生人之初。便有一个光明正大底道理。炯然在中。无少昏昧。洞澈虚灵。万理咸备。是人所同得之理。可以脩己。亦可以治人。万事万化之源。至圣至神之极。皆起自吾一心中。是其本明之体也。惟其气质之禀梏于前。物欲之私蔽于后。此德之明。未免日就昏蔽。然其本体之明。未尝不发见于日用之间。苟能因其发见之端。体认充广之。以复其光明之本。则天之赋于我者始全。我之禀于天者无亏。而大人之体备矣。然此理天所均赋。此德人所同受。非有我所得私。今我即幸先觉。复明其德。则推吾之所自明者。以及于人。使天下同有是德而不能自明者。皆有以革其旧而新之。是所谓明吾之明德。使天下之人皆有以明其明德而大人之用周矣。然 明德新
民。莫不各有事理当然之极。十分尽头底道理在。此乃至善之所在也。未至此地则必求其至。既至此地。则必 …… (第 438L 页)
。始无馀欠矣。然天下之理。必知之真。然后能行之至。人惟不知至善所在。则以眩惑之心求道。何有定执。惟于 明德新
民之理。真知其所当止至善之地。则方寸之间。确有定理。而无摇漾错杂之患矣。既有所定。则自无妄动之念而能 (第 439H 页)
好恶不正。家道日乱。安能亲睦九族。殷鉴不远。请鉴覆辙而顾諟明命。加克明之功焉。因曰。古今帝王。孰不欲 明德新
民。而以尧舜至圣。不可几及。安于自画而无进进之功。所以日向昏蔽而不能明也。若如饮食衣服之不可一日无。 (第 265H 页)
怛을두샤巡相閤下를特别이보내시니岭南残民이再生秋아닌온가白玉치그시고河海치깁흔에 明德新
民을一身에일을삼아九经八目을诚敬中에부쳐두고稷契皋陶몸이되야致君尧舜을뵈고야말랴너겨承流宣化야养 (第 252L 页)
  
上巡相求四书启
古之学。必有师。方思负笈而进。今其书不可见。敢乞藏壁之馀。求则得之。固所愿也。窃惟四书之于士。譬如五谷之于人。过化存神之功。著于论语一部。难疑答问之说。作为孟子七篇。 明德新
民。兹乃大人之初学。率性修道。实是中和之极功。三网(一作纲)由此而得明。百世以俟而不惑。道所存者文不 …… (第 309L 页)
(门人慎天翊 考)○并俪(合七十六首○俪集)
 笺(五首)
  
拟馆学儒生请以五贤从祀文庙笺
明德新
民。方一人之有庆。欲崇儒重道。舍五贤而其谁。肆当作兴之辰。敢陈从祀之请。恭惟服缵禹旧。命维周新。丧必 (第 339L 页)
耶。若然则不知以知止能得为何事何物之功效乎。世儒又于首节纸头。书工夫二字。世儒之意。必以知止能得。为 明德新
民功效。而今兄又以为知止能得非效乎云。则想必与世儒同也。且以语势观之。则知止能得。次于 (第 169H 页)
明德新
民之下。其以此为功效者。乃谓知止能得为 (第 169H 页)
明德新
民之功效也。知止云者。知德之当明。知民之当新。能得云者。得其德之明之也。得其民之新之也。 (第 169H 页)
明德新
民。比如条理也。知止。始条理也。能得。终条理也。以知止能得。为明 (第 169H 页)
德新
民之始终则可矣。谓之功效则大不然。或问曰。此引烈文云云。以明明德之效也。明德功效之远。至于后人不忘。 (第 169H 页)
万万无恨矣。至因侍生之不肖。并疵清阴,慎斋二老。则有不然者。圣人之训。宜莫如大学。而大学之道。不过曰 明德新
民而已。不能自修而急于时务者。固不可。若一于自守而遭可为之时。长往不返者。亦非大中之道矣。彼时二老所 (第 526L 页)
耳。苟能明明德新民止于至善。则是乃仁人也。举斯心。措之天下。如运之掌矣。何必更明一字之义乎。若不能明 明德新
民止于至善。则虽诵仁字万遍。何救于生民之害。后世之祸哉。鄙意晦斋目睹惨祸。故作此论。以警一时。欲救万 (第 301L 页)
   
(右言立教之目)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礼记。下同。)
 陈氏曰。化民成俗。必如唐虞之于变时雍。乃为至耳。此学。乃大学之道。 明德新
民之事也。
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州)有序。国有学。
 
陈氏曰。古者。二十五家为闾。同在一 (第 54H 页)
 大学知止而后有定。是八条目之纲领。然则八条目之中。何者当属于此耶。
此言既知八者至善之所在而能得之由也。其上文所谓 明德新
民。是八条目之纲领。而先儒谓之工夫。此是物格知至以后之事。故先儒谓之功效。此但有工夫功效之异。而其八 (第 57H 页)
 
蔡氏清曰是字。指大学。或曰是字谓先大学次论孟之序也。然如此说则当云必由是而读焉。二程全书第二卷有曰大学孔氏之遗书。须从此学则不差。可为断矣。
陈氏曰规模广大而本末不遗。节目详明而始终不紊。(小注)
 按规模即明 明德新
民也。本末明德本也新民末也。节目。格致诚正修齐治平也。始终。格致为始。治平为终也。
在明明德(止)止 …… (第 383L 页)
 

按明明德。新民之体。新民。明明德之用。止至善。明 明德新
民之标的。
明德者(止)应万事者也。(注)
 按只言虚灵不昧则释明字意重。只言具众理应万事则释德字意 …… (第 384H 页)
 按初言当初所禀之明德。盖指气拘欲蔽以前。本来光明者而言。故曰初。
止者。必至于是而不迁之意。(注)
 沙溪先生曰此只释止字意。所谓是者。是泛说。或以至善看非是。至言明明 德新
民皆当止于至善。方统说止至善。
事理当然之极也(注)
 按事理。即散在事物之理也。极。太极也。言事事 …… (第 387L 页)
 按朱子曰明德是理会己之一物。新民是理会天下之万物云云。然则可见明德为一物事。新民亦为一物事也。而明德物事中。也有至善。新民物事中。也有至善。故曰至善以理之见于事者言。
饶氏曰以明明 德新
民。对止至善则止至善为重。(小注)
 按明德新民。皆有所当止之至善。如有过不及之差则不可谓止于至善。 …… (第 388H 页)
 栗谷先生曰章句释至善处。以事理言。是天理之在事者也。以人欲对举则言天理。文字虽异。而义则一也。吴氏说乃分一本万殊。其说凿矣。
知止而后有定。(止)虑而后能得。
 按此节承上节止字而言。盖明明 德新
民。各有至善当止之处。然不先知之则不能止。故以知止而后有定一节。言所以止至善之由。但知者。只是知有其 …… (第 388L 页)
物致知者。大学最初用力之地也。诸传自诚意而下。皆以工夫而言。不应于此遽先以效言之也。所谓能得者。明明 德新
民。皆得所止之事。不应遽及于致知传也。且以此节为致知之传。则听讼章又无所著落矣。朱子于此。岂不处之审 (第 389L 页)
 或问敬之一字。圣学之始终也。○朱子拈出敬之一字。为大学之大旨。纲领之纲领者。何以见其然也。
孔子曰敬以直内。此言涵养必以敬也。又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此言作事必以敬也。以此观之。敬之为明 明德新
民之纲领者。岂不皎然乎。
 主一无适。○主一。是食时食宿时宿。而不以他虑杂之。无适。是如欲适东则东适 (第 352H 页)
得为行之至善。能得之中诚意正心。亦莫不然矣。所谓知之为物。即物有本末之物。亦非如万物之各为一物也。然 明德新
民。亦谓之物。则知与行为对。而谓之行为一物。知为一物。亦何不可。择夫所谓格物致知之上。又有一知云者。 (第 543L 页)
物致知之道。而必以明 明德新
民止至善三者。分其本末终始之先后。而以此为正。故以物有一节为纲。以听讼知止二节为目。务以切于本章之意 (第 207H 页)
有所不及矣。至如俗儒异端之学。类多聪明才知之士。用力又勤。未知此于上天所赋仁义礼智之性及其明伦敬身明 明德新
民之道。有何关涉发挥。而必皆终身陷溺。醉生梦死而不知悟耶。况以其人。质之文章则为迁固之属。训诂则为服 (第 455L 页)
 栗谷先生之说。自无可疑。恐择夫之见太局也。所谓知之止至善者。即知止之谓也。亦知至之谓也。

非知止知至之外。别有至善也。经文知止至能得者。谓知止而后能得。非谓能得而后方为知止也。章句所谓得所止之序云者。亦言诚正之有次序也。非谓必至平天下而后。方为诚意正心之得所止也。如心广体胖。意诚之得所止也。鉴空衡平。心正之得所止也。得所止者。即止至善也。以明德言之。则必合知止能得而为止至善也。以知与行言之。则知止为知之至善。能得为行之至善。能得之中。诚意正心。亦莫不然矣。所谓知之为物。即物有本末之物。亦非如万物之各为一物也。然 明德新
民。亦谓之物。则知与行为对。而谓之行为一物。知为一物。亦何不可。择夫所谓格物致知之上。又有一知云者。 (第 139L 页)
有如玉溪所云许多事哉。
大学章句。释至善云事理当然之极。其下却云天理之极。此非有他意也。下文只为释明 明德新
民止 …… (第 353H 页)
至善之义。明 明德新
民。便是事。故不复云事理而云天理。盖明新二事之中。各有个天理。即所谓事理也。今若云明 (第 353L 页)
明德新
民尽夫事理之极云云。则竟成何等语耶。至于上文专释至善处。则固不得遗却事字。此其言之所以异也。吴氏不察 (第 353L 页)
  初一日
晴融。溪始有声。读书尧典。只以成诵为主而意味深长。不比少时汎读。古人所谓晚知有味而恐岁月之无多者。诚是矣。曾南丰曰。唐虞有神明之性微妙之德。使由之者不能知。知之者不能名。而记事者不惟其迹。并与其深微之意而传之。小大精粗无不尽。本末先后无不白。使诵其说者。如出乎其时。求其旨者。如即乎其人。诚哉是言也。一篇作五截看为是。自钦明至黎民。言 明德新
民。自羲和至庶绩。言理会天道。自畴咨至象恭。言理会人道。自咨洪水至绩用不成。言理会地道。自四岳至钦哉 (第 143H 页)
知。而明 明德新
民。必欲止于至善而后已。大学之为道。断可识矣。
藏诸用。勉斋说少差。仁者。流行发见之迹用。则造化之密 (第 459L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