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史類
地理類
編年類
史評類
政書類
史鈔類
目錄類
正史類
載記類
類書類
藝術類
小說家類
總集類
別集類
詩文評類
禪宗部類
史傳部類
者善。成之者性者。道先于性也。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者。性先于道也。故李文纯曰。道无定体。随时而变。 李文成
曰。道妙无形。文以形道。此可与俗人道哉。今尔所陈诸条。俱得故寔之体。故拨例赐批于夜阑烛跋之际。以为诸 (第 90L 页)
玉山讲义曰。恻隐羞恶恭敬是非。随事发见。各有苗脉。臣命周窃惟四七界分。不可混沦说去。先正臣李文纯公。乃于天命图及心统性情图立言曰。四端理发而气随之。七情气发而理乘之。盖气随云者。即序文所谓道心为主者也。理乘云者。即序文所谓人心听命者也。奇大升之言曰。四端即七情之别名。非七情之外。复有四端也。 李文成
之言曰。四端专言道心。七情合人心道心而言之也。甲乙之论。竟未归一。伏未知如何。
四七之辨。吾未尝开口 (第 115L 页)
四七之辨。吾未尝开口 (第 115L 页)
圣祖嘉奖。至有赐对宣酝之举。至今传以为美事。此非后进所可取则乎。(检校直阁臣徐鼎修戊申录)
筵臣有以 李文成 珥所著击蒙要诀真本在临瀛奏者。命徵其本乙览。教曰。予于七岁课此书。颇有资益矣。今见真本。尤觉起敬。年 (第 166H 页)
筵臣有以 李文成 珥所著击蒙要诀真本在临瀛奏者。命徵其本乙览。教曰。予于七岁课此书。颇有资益矣。今见真本。尤觉起敬。年 (第 166H 页)
朱子彷佛。故发言立论。深得朱子之蕴。予之所编两贤传心录。非独寓意于旷感而已。实出于为斯文深长虑也。 李文成
所撰圣学辑要。集群圣之精华。为后学之指南。先儒谓近思录为四子之阶梯。予于圣学辑要亦云。
击蒙要诀一书 (第 207H 页)
击蒙要诀一书 (第 207H 页)
李文成 为西原。行乡约。在海州。又行乡约。西原之约在上。故其文𥳑。海州之约在下。故其文缛。此可以观君子时措 (第 331L 页)
之宜也。
李文纯礼安乡约。𥳑而质。 李文成 石潭乡约。缛而纤。此可以观两先正规模气象。
乡约乡饮乡射三者。其实一也。举一则足可以反三。
冠婚之礼 (第 331L 页)
。岂法之罪也。此等处。今人初不理会。但欲掩人善而快己意。诚见其不自量也。
东冈金宇颙。以曹植门人。与 李文成 同时出入经筵。宣庙尝临筵教曰。听尔说话。知尔质美。仍命作箴以进。可知其学问中人也。不幸朝论歧贰。被人 (第 359L 页)
东冈金宇颙。以曹植门人。与 李文成 同时出入经筵。宣庙尝临筵教曰。听尔说话。知尔质美。仍命作箴以进。可知其学问中人也。不幸朝论歧贰。被人 (第 359L 页)
有坠荒。否短泰长。惟永无疆。
中和祠追享徐万竹(益)文
猗我 穆庙。右文为治。圣作贤蔚。鸾翔凤仪。时 李文成。 左右明辟。国家元气。儒林宗嫡。一世誉髦。俱托龙门。猗欤我公。师友希文。道义周旋。辉光亲近。六条才授。 (第 442L 页)
中和祠追享徐万竹(益)文
猗我 穆庙。右文为治。圣作贤蔚。鸾翔凤仪。时 李文成。 左右明辟。国家元气。儒林宗嫡。一世誉髦。俱托龙门。猗欤我公。师友希文。道义周旋。辉光亲近。六条才授。 (第 442L 页)
片。书论语言忠信行笃敬以下二十七字。洪公塾见而叹曰。如君可谓能行此者。辛酉。高公世章。为岭儒倡疏。斥 李文成,
成文简从祀。被谪。公以疏色。亦坐付黄者数岁。己巳后复入泮。声名益重。前后以本馆及铨部荐。拟斋郎者六。 (第 498H 页)
彰。其不死也亦死。与同归于崇节义也。列叙于三学士传后。盖其与之尤挚也。贼鑴改注中庸。侵侮朱子。而诬辱 李文成,
成文简。殆无忌。文正斥以斯文贼。宣举以文简宅相。力扶护。文正尤恶其中毒也。将春秋先治党与法。拟宣举。 (第 161L 页)
遗事。而美村以为栗谷见解超卓。而至于做事处。则必推牛溪以为可任经纶。清阴之撰牛溪神道碑。则言 宣庙问 李文成
成某之贤。予已闻知。顾其才如何。 (第 225L 页)
文成 对曰。独任经济。臣不敢知。其为人好善。好善优于天下云云。栗翁于牛溪。不称才而称德。美村之言则栗翁以做 (第 225L 页)
文成 对曰。独任经济。臣不敢知。其为人好善。好善优于天下云云。栗翁于牛溪。不称才而称德。美村之言则栗翁以做 (第 225L 页)
退。如水赴壑。至于科举之学。出身事主。幼学壮行。权舆于此。则亦不可一切废抛。须念程叔子夺志之训。一依 李文成
十日之工。虽不免于兼治。而必存主客之别。则当随其才质高下。工夫浅深。各有成就。而其甚鲁下者。犹不失为 (第 359H 页)
依有所。屋墙持持。兹奉真帧。爰配先师。有如平昔。俨侍函丈。笾豆孔洁。礼仪斯盛。昔我海堧。士不知学。我 李文成。
始我教育。念二先生。实皆私淑。所祀 (第 398L 页)
文成。 故祀先生。先生陟降。左右文成。交相导我。卒惠一方。庶几昏愚。永蒙启佑。恭荐泂爵。用伸虔告。
(右寒水 (第 398L 页)
文成。 故祀先生。先生陟降。左右文成。交相导我。卒惠一方。庶几昏愚。永蒙启佑。恭荐泂爵。用伸虔告。
(右寒水 (第 398L 页)
王妃廞卫。遂留疏以归。 上遣重臣宣 谕留之。先生对以致仕大防。礼不可违。时宋朝杨,罗,李三贤。 本朝 李文成,
成文简二贤。从享文庙。因 下询请釐正前所享诸贤中滥与者。而周,程,张,邵,朱六贤升配殿内。勉斋黄氏追 (第 536L 页)
通德郎李君(光泽)墓表
昔栗谷 李文成先生 讲道于海州之石潭。以入孝出悌之行。穷理尽性之学。嘉惠我后学。其遗风馀韵。薰袭濡染。今去先生几十百年。 (第 114H 页)
自竖。不以谤议笑骂之四集而少沮其志。行之益力。守之益固。则真所谓不待文王而兴者。玆非行之果者欤。栗谷 李文成公,
尤庵宋文正公。俱得朱子之统于五百馀载之后。为东方万世道学之宗。顾以党议之分。诋侮之者。殆半国焉。而其 (第 261L 页)
之户。虽不减于军布之元数。不至加于军布之元数。则庶乎可解一分之倒悬。而窃恐为浮议所夺而终不能行也。昔 李文成公
有言曰。我国好事将做。每坏于浮议。彼时犹然。况于今日乎。所谓浮议。不起于上。不起于下。只从中间起。其 (第 364H 页)
守圣庙之为未安。乙丑。大臣请极择师儒长复授。公乞暇下乡。疏辞大司谏。并及学儒不解罚之过。盖尹拯有诬逼 李文成
之言。为儒生辈所声罪。而翰林金洪福。以四馆反施儒罚。文谷金公白罢洪福职。而儒罚则犹不解故也。时朝论方 (第 466L 页)
后二公则衮衮登廊庙。蔚为中兴良弼。而独公终于下僚。噫。升沈隐显。岂有数存于其间耶。公为修撰时。与栗谷 李文成公
同登 筵席。公进曰。李珥论学。以穷理先居敬。臣意居敬当先。栗谷称公是曰。臣则但以知行之序言之耳。为吏 (第 496L 页)
或云欲为祷佛之用。公入对反覆极谏之。 上怒玉音甚厉。公不为屈。引古證今。从容辨对。同列皆缩颈。会栗谷 李文成公
亦固争。 上命以黄蜡还其所司。旧事。内侍被勘。仿外朝例。冒引 祖宗朝有功大阉为祖。要以减律。公据法防 (第 63H 页)
宰。奉大夫人以往。先生遂入京呈遆。己卯。除尚衣佥正。旋升掌乐院正。出为海州牧使。州之石潭九曲。乃栗谷 李文成公
故居也。先生屡往访焉。以致高山之感。择儒生三十人处于绍贤书院。读文成公遗书。使知本末。间则亲设教席。 (第 99H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