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別史類
地理類
編年類
史評類
政書類
史鈔類
目錄類
正史類
載記類
類書類
藝術類
小說家類
總集類
別集類
詩文評類
禪宗部類
史傳部類
。不免为舜之歉德。此所谓圣人亦有所不能者也。如书曰罔念作狂。圣人岂至作狂。而但有是理故耳。先正李文纯 李文成
求放心之说不同。卿则平日以何说为从耶。对曰臣安有主见。而于李珥说尤有所契矣。 上曰 (第 198H 页)
文成
此说在戊午。非初年说乎。对曰初晚之别。臣不敢的辨。而其言则似是定论矣。 上曰颜子之三月不违。固有求放 (第 198H 页)
。海州石潭书院。遣阁臣致祭。西原则独享宋文正。而海西则赵文正,李文纯,成文简,金文元,宋文正五先正与 李文成
配食云。祭文各当亲撰以下矣。适值岁首。宣此十行。予意窃以为目下要务。莫大于是故也。于是阁臣金憙奉往  (第 461L 页)
  大滩以上大川二。金化佛顶山之南川。杨州祝石岭之白湖川。永平白云山之川并入焉。
钟潭之下流西由袈裟坪。为渊津为神直津为戍滩。至积城县为铜浦。高丽林椿所居。其下南岸曰卦岩。高壁浸江。石如削。又为梨浦津。一名匏卢河。其上鸬鹚岩。有古垒因江壁为固。唐李谨行破新罗兵于河西。又唐咸平中。刘范率兵绝河。攻其大镇七里城者即此地。至长湍。又为库硠赤壁。为如意津。又为头耆津。两岸青石壁立数十里。高丽太祖所游之地。民间

尚传歌曲。又为长浦。栗谷 李文成先生
故亭曰花石在岸上。是为临津之渡。又南流为亭子津,德津。又至交河县北为洛河。过凤皇岩至鳌头。与汉江会于 (第 258L 页)
  [忠臣谏君有五义]
忠臣谏君有五义。一曰谲谏。二曰戆谏。三曰降谏。四曰直谏。五曰讽谏。夫子曰。吾从其讽谏乎。然则谏君之义可知也。古弼奏事。魏主方与刘树棋。意不在弼。弼侍坐良久。忽起捽树头。搏耳驱背曰。朝廷不治。实尔之罪。魏主失容舍棋。即可其奏。弼诣公车待罪。魏主曰。吾闻筑社之役。蹇蹶而筑之。端冕而事之。神降之福。其冠履就职。南唐 太弟景遂。
与宫僚宴集。张易有所规谏。 (第 489H 页)
景遂
方与客传玩玉杯。不之顾。易怒曰。殿下重宝而轻士。取玉杯抵地碎之。众皆失色。 (第 489H 页)
景遂
敛容谢之。待易益厚。古张可谓直谏。而幸遇当时之容受。不然则必以大不敬诛矣。魏文侯起舞曰。我言而无见违 …… (第 489H 页)
孟子曰。人不足与适也。政不足与间也。惟大人。为能格君心之非。一正君而国定矣。故三见 齐王
而不言事。此不谏之谏乎。
  [宋沈庆之]
人之可耻者。莫如先贞而后黩。又莫如讥人而躬蹈。兼之者宋沈 (第 489L 页)
溪之书。乃愈条畅而愈精鍊。又观栗谷 李文成公
先生圣学辑要书。源源乎关闽之派哉。冬至至后。读乾卦彖象文言。始感于元亨利贞循环周复不已之妙。又叹潜龙 (第 68L 页)
 唐有代宗。即避太宗讳。以代代世。本即世宗也。明景皇帝庙号代宗。肃皇帝庙号世宗。代世二谥。故是重复。此果何义。
 我东栗谷先生 李文成公(珥)
。资品颜曾。义理程朱。窃想先生已于湛轩熟闻之。此是东方圣人。而其学不表章于中国。诚为缺典。令人慨叹。 (第 265L 页)
弱。皆有所业。足各资口。家事井井有度。虽贫。终年不饥。维城闾阎人也。贫穷孤独无妻孥。依寡妹为生。常以 李文成(李文成。栗谷也。)
赵文烈(赵文烈。重峰也。)为标准。严于辞受。训鍊大将某。闻其名。厚遗之。却不受之。其贞介皆如此云。 (第 514H 页)
有所业。足各资口。家事井井有度。虽贫。终年不饥。维城闾阎人也。贫穷孤独无妻孥。依寡妹为生。常以李文成 (李文成。
栗谷也。)赵文烈(赵文烈。重峰也。)为标准。严于辞受。训鍊大将某。闻其名。厚遗之。却不受之。其贞介皆 (第 514H 页)

李文成
珥扬言于朝。以为东西皆士类。不可偏攻。乃与卢守慎白 上。出补沈,金二人于外。要为镇靖。其后戊寅。东人 (第 433H 页)
。独于乡愿善媚者。不少假贷。平居取朱子书。咿唔成诵。慨然慕乡塾遗制。会 朝家劝学颁教。乃采白鹿蓝田及 李文成公
学校模范。参互增损。作为节目。倡起同志。逐朔课讲。折旋揖让。颇有可观。乡邑至今称之。公于当世之务。宿 (第 496H 页)

李文成公。
敬之如父母神明。及闻尤庵宋先生承 (第 554H 页)
文成
之统。则逐往师事之。大被奖勉。群壬擅国。礼讼祸作。先生荐棘长鬐。又移巨济。公跋涉远从。请业愈勤。至己 (第 554H 页)
也。 皇坛跻祀 先帝。使出师之美。宣扬于击拊之间。然后可以章大义于百世也。初吴光运论整庵罗氏之学。指 李文成
诸贤为异端。太学生李端弼倡义声罪。公以为不黜光运。不足以伸儒林之论。乃劾之。 上怒削职。弘文录才成。 …… (第 569L 页)
永檗之讼动一州。有以货利干按使者。按使曰。吾恐有愧于判官。其移职去也。咸民立铜碑。在白川海邑也。又就 李文成公
乡约。增损而行之。决冤狱蠲流瘼。氓户腾歌。逮至全州荐歉 …… (第 572L 页)
俯仰曲折。继以感慨。如见匪人。党涂邪议增长。则扼腕愤懑。往往不觉声气激触。其寤寐所悦服。最在于 本朝 李文成。
尝曰此老作用。未始非孟,朱法门。而至今为调停者口实。不亦谬乎。重交际。以道义相友。持以一心。不曾变节 (第 577H 页)
。改宗簿主簿。出监平康县。擢肃宗甲子文科。拜礼曹,兵曹佐郎,司宪府持平,四学儒生等。以尹极与人书语侵 李文成公。
声罪通告中外。四馆及泮任。皆党拯。乃反施罚。学儒遂至疏启。迭诋朝著纷闹。公酌其是非轻重。务为称停之论 (第 38H 页)
金应箕。史学则赵之瑞。诗学则曹伟者。讲官无越俎之嫌。十申用溉。不能当一郑光弼者。大臣有举笏之美。先正 李文成
列书窗间。登筵胪陈。故相张新丰。会议公厅。临政尽授。祖宗朝用人荐人之盛。伟然可观。窃稽公奏藁前后所荐 …… (第 191L 页)
 大同者。箕范七稽疑之纯同者也。其事也允合乎天理人情。上而后王卿士。下而匹庶妇孺。物之神草之灵。有从无逆。日月所照。霜露所坠。莫不会极归极。其效也自一身而及万子孙。康彊逢吉。与同太平。大同法之取名。盖出于此。其在于古三代以前无此名。三代以后无此名。中国无此名。与国无此名。惟我朝有之。国初御宇。以八方惟正之供。东南进竹箭漆枲。西北献璆铁银镂。山不礼鱼鳖。海不币麋鹿。各执其物。莫敢相夺。献陵朝贡赋详定都监。上贡赋之数。而收布收米收蜜收油。各有定制。英庙朝改贡法。命治贡物代纳者。中庙朝因文正公赵光祖言。改定贡案。而禁各司防纳之弊。宣庙朝设正供都监。领议政李浚庆主其事。竟不得行。当时有先正 李文成。
屡请釐弊。疏几十上。而又进东湖问答。请行收米之规。此其大同之源头也。伊后故相柳成龙始刱一结二斗。只办 (第 201H 页)
养。来春还纳。而咸镜道北关。庆尚道东莱。平安道江边七邑不论。此分养之式也。牧场马分给武士之论。自先正 李文成
始矣。军营随设而军马随给。训局马兵四百七十匹。 (第 231H 页)
 逖矣关西。距京夐越。尚无怪乎土俗之贸贸。至若湖西海西。皆是先正俎豆之乡也。杖屦之所也。不

幸近日。承讹袭讹。因疑传疑。未见有卫正辟邪之效。职由予忝位君师。教未下孚之致。岂道内一二人士之罪也。予方反省歉叹。傥使先正在世。世道胡至于此。此时旷世之感。尤不容已。西原华阳书院。海州石潭书院。遣阁臣致祭。西原则独享宋文正。而海州则赵文正,李文纯,成文𥳑,金文元,宋文正五先正。与 李文成
配食云。祭文各当亲撰矣。
赠判书李镇衡议谥教
噫。乙丙之事。尚何言哉。凶徒乱孽。结缔肠肚。左右旁伺。 (第 531L 页)
。两程张朱。先侑圣庙。而使周子独漏于从祀之列。在两程张朱之心。安乎否乎。尔等今日之请。即赵文正李文纯 李文成
宋文正之心也。允诺之姑徐至今。意在重其礼慎其事而已。疏既三上。更何持难。尔等所请先正文靖公金麟厚配食 (第 179H 页)
属于何。心体本自虚灵。明固知觉。德亦释之以心耶。下一德字。便不可单以心称之。玉溪本心之喻。近世儒者如 李文成
辈。甚味之。此乃文成见得之卓乎。然本心之所以为明德。明德之不独为心性。皆可一一历举而指陈欤。未发曰性 (第 360L 页)
 勉升对。以安对危。以著对微。则善恶之几。于何看得。精一之工。于何做去。朱子释程子人欲之训曰。人欲也未全是不好。谓之危者。欲堕未堕之间也。其延和之劄谓之人欲者。亦以是欤。然 李文成
尝以为朱子晚年定论。不以人心为人欲。臣于是无 (第 207L 页)
 无是之是。是气耶道义耶。上下馁字。先儒以上馁字属之道义。下馁字属之气。气则馁矣。道义亦可曰馁乎。然而若不分看。则上下馁字。无异叠床。上馁字以德不孤之孤字看。似好耶。

无是之是字。先儒之说。至矣尽矣。更安容别说。但来说中道义耶云云。太欠指的。既曰配义与道则岂离于道义。而直云道义则亦有不然。今曰其为气。配义与道。无是馁也云云。既曰气又曰义与道。加一配字于义与道之上。则无是馁也之是。即集注所谓若无此气之气也。此气即配道与义。盛大流行。无量不屈之正气。乃所谓浩然之气也。上下馁字。大体别无区别。而上馁字多贴于身。下馁字多贴于心。此皆犹属于章句间汗漫文义。须自力图于直方大实地吃紧充腹之工夫。如何如何。栗谷 李文成
之言曰若无浩然之气。则虽欲行道义。一身无气。如饥乏然。道义是本有之物。岂有饥乏时。此言可谓发前所未发 (第 470L 页)
 在止于至善。臣存秀窃惟先儒以至善为太极之异名。至善即事理当然之极。太极即天理本然之

妙。而只曰异名者何也。先正臣成浑以至善专属于用。而先正臣李珥贻书辨难。毕竟归一。事事物物。各有至善。则处事处物。当属已发。然则成文𥳑之初以至善属用者。恐非错解。未知如何。
读大学时。只当言至善。观太极图时。只当言太极。卢氏之凑合援喻。未必然。我东诸儒。 李文成
经说。最明快超诣。不独理气之论为然。而成文𥳑用工之笃。真为 (第 65L 页)
文成
之俦匹。且况圣谟炳朗。予则奉若拱璧。如尔等后生少年。何敢容易说到。先辈定论。有若较短较长然者。甚不是 …… (第 65L 页)
 臣弘谦窃惟文成公李珥之言曰。以物理言之。谓之物格。以吾心言之。谓之知至。臣窃疑格之训至。初无穷究之义。则以格物读为至物。终欠畅快。故章句所以兼下穷字。而 文成
所谓穷底意多者此也。然物格。章句只用到字。 (第 68H 页)
文成
亦谓至底意多。则一字异释。亦必有精义于其间。而且章句欲其极 (第 68H 页)
处与物理之极处。故大司成金湜。则皆用伊吐。文元公李彦迪。则皆用厓吐。臣亦不知适从矣。 李文成
所谓以物理言之。谓之物格。以吾心言之。谓之知至云者。诚要言至论。上下格字之穷底至底。上下极处之伊吐厓 (第 68L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