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類
易類
小學類
詩類
四書類
經解類
五經總義類
春秋類
樂類
編年類
別史類
政書類
故事類
地理類
紀事本末類
目錄類
別集類
傳記類
雜史類
法制類
史評類
職官類
詔令類
詔令奏議類
正史類
金石類
類書類
藝術類
儒家類
醫家類
雜家類
小說家類
釋家類
總集類
別集類
詩文評類
宗教類
禪宗部類
淨土宗部類
瑜伽部類
論集部類
史傳部類
經集部類
律部類
毘曇部類
密教部類
事彙部類
華嚴部類
涅槃部類
法華部類
般若部類
大集部類
阿含部類
洞真部
洞神部
正一部
答有二义。一要依我见后生及俱二多不
全。依品类足即复有过。如似过慢于胜
谓已等等计己胜。我胜但于等计己胜故
不全分。依品类足我胜依三生。谓于劣.
等.胜皆计己胜。故即是过 问.我.劣类三
依卑慢起。既全非分与七何殊 答有初
一 义 问 何故我见俱后起者为慢类。岂不
许七慢依我见俱后生 答不障七慢.我
见俱后生。但行相别直。计我后起者为 (第 0755c 页)
全。依品类足即复有过。如似过慢于胜
谓已等等计己胜。我胜但于等计己胜故
不全分。依品类足我胜依三生。谓于劣.
等.胜皆计己胜。故即是过 问.我.劣类三
依卑慢起。既全非分与七何殊 答有初
一 义 问 何故我见俱后起者为慢类。岂不
许七慢依我见俱后生 答不障七慢.我
见俱后生。但行相别直。计我后起者为 (第 0755c 页)
种自性。后说无性
答顺机欲故。欲显无性依三性故。故显
扬十六云。当知无性不离自性。是故先说
三自性 义 问 若尔何故说三性教为第三
时。应第二时。在空前故。又准深密。同坐一
经非前.后故 答经辨三时非约前后。 …… (第 0791a 页)
但自然生无。所执相亦无故不言生无。又复
无彼胜义无。不无相生无。据无分别智境
义。依他不是故云非胜 义 问 何故不名
非胜义无性。而云胜义无性 答显密义
故云胜义无性。胜义是相生无之所显性。又
显依他上胜义性 (第 0791b 页)
答顺机欲故。欲显无性依三性故。故显
扬十六云。当知无性不离自性。是故先说
三自性 义 问 若尔何故说三性教为第三
时。应第二时。在空前故。又准深密。同坐一
经非前.后故 答经辨三时非约前后。 …… (第 0791a 页)
但自然生无。所执相亦无故不言生无。又复
无彼胜义无。不无相生无。据无分别智境
义。依他不是故云非胜 义 问 何故不名
非胜义无性。而云胜义无性 答显密义
故云胜义无性。胜义是相生无之所显性。又
显依他上胜义性 (第 0791b 页)
此假立名等答
如他心智即其事也如佛欲为众生说法即现多类
触思此为自性彼为差别即生名等众生知巳遂解
文 义问 上可知下下不知上岂馀凡圣能知佛耶答
佛力加被知亦无妨又如来实心下位不知既是他
心许知无失如猿猴等知佛 (第 0405b 页)
如他心智即其事也如佛欲为众生说法即现多类
触思此为自性彼为差别即生名等众生知巳遂解
文 义问 上可知下下不知上岂馀凡圣能知佛耶答
佛力加被知亦无妨又如来实心下位不知既是他
心许知无失如猿猴等知佛 (第 0405b 页)
成唯识论义蕴卷第四(本)
密州开元寺 道邑 撰
佛欲除彼无义苦行者谓自饿等无果利故名为无 义问 外道不信不能除彼无义苦行何劳为说答初
虽不信后亦信故设少不信多获利故。
六十六云摄食由诸句等者彼论 …… (第 0433b 页)
他地法种通三界故此破安慧师言亦不缘色等者
第八相分有定果色天眼等亦他地故故知第七不
能缘色此破火辨师 义问 第八任运缘即许通他地
第七既任运非唯自地缘如疏自解其意可知。
若尔命终至以为我等者此意例云第六识命 (第 0444a 页)
密州开元寺 道邑 撰
佛欲除彼无义苦行者谓自饿等无果利故名为无 义问 外道不信不能除彼无义苦行何劳为说答初
虽不信后亦信故设少不信多获利故。
六十六云摄食由诸句等者彼论 …… (第 0433b 页)
他地法种通三界故此破安慧师言亦不缘色等者
第八相分有定果色天眼等亦他地故故知第七不
能缘色此破火辨师 义问 第八任运缘即许通他地
第七既任运非唯自地缘如疏自解其意可知。
若尔命终至以为我等者此意例云第六识命 (第 0444a 页)
因名为液性者问水火二法可有流注之
义得名液性如何此地有流注答如顺正理云且如
金银铁等融注时亦有流注之 义问 何名地耶答地
者具其坚德然金等亦有坚德故得名地又如冬缘
之时地有液性也又如谁判等。
【疏】地等隔因 (第 0507c 页)
义得名液性如何此地有流注答如顺正理云且如
金银铁等融注时亦有流注之 义问 何名地耶答地
者具其坚德然金等亦有坚德故得名地又如冬缘
之时地有液性也又如谁判等。
【疏】地等隔因 (第 0507c 页)
八能生觉受也意云但摄境
为体有其安危等事即令身根等而生觉受无别义
也问若言领为境者云何名受受者是领境 义问 然
此觉受唯约身根说亦通馀根耶答但唯身根能生
觉受非馀根也若尔何不别说答谓馀四根及四尘
等同其一处不 …… (第 0548c 页)
一切变此云当生变者所以云狭准西明疏此第二
师是难陀师 义问 此第二师难月藏义当不答不当
前月藏云一切共变者不约佛菩萨也又引经云一
切有情业增上力是佛菩萨同业变耶 …… (第 0558b 页)
执受及处俱是所缘此解处了次释执受。
【疏】性者谓是性类者并有漏故名同类。
【疏】性有性也即同体性 义问 与前何别答三意各别
第一约体用第二约有漏第三约同无记性故三文
别也。
【疏】若据前缘器中至不缘器等 …… (第 0559a 页)
心所不同触境之义及至现行位方有心
心所不同触境之义若后和合能有发心心所功能
名有和合义亦有令心等触对 义问 既云根等三法
在现行位方有不和之义若触生时乃令根等有和
合义者此乃是触能生三和合何故论云三和生触
耶 (第 0571b 页)
为体有其安危等事即令身根等而生觉受无别义
也问若言领为境者云何名受受者是领境 义问 然
此觉受唯约身根说亦通馀根耶答但唯身根能生
觉受非馀根也若尔何不别说答谓馀四根及四尘
等同其一处不 …… (第 0548c 页)
一切变此云当生变者所以云狭准西明疏此第二
师是难陀师 义问 此第二师难月藏义当不答不当
前月藏云一切共变者不约佛菩萨也又引经云一
切有情业增上力是佛菩萨同业变耶 …… (第 0558b 页)
执受及处俱是所缘此解处了次释执受。
【疏】性者谓是性类者并有漏故名同类。
【疏】性有性也即同体性 义问 与前何别答三意各别
第一约体用第二约有漏第三约同无记性故三文
别也。
【疏】若据前缘器中至不缘器等 …… (第 0559a 页)
心所不同触境之义及至现行位方有心
心所不同触境之义若后和合能有发心心所功能
名有和合义亦有令心等触对 义问 既云根等三法
在现行位方有不和之义若触生时乃令根等有和
合义者此乃是触能生三和合何故论云三和生触
耶 (第 0571b 页)
例云初
地起时八不引七即说第八与七为依定中七八不
引耳识亦应与耳而作其依言意识不共耳同取者
约自不正 义问。 【疏】要根种至方得生识者竟说根种子引识种子根
种生现根巳其识种子方能生识。
【疏】其第六识至立 (第 0590c 页)
地起时八不引七即说第八与七为依定中七八不
引耳识亦应与耳而作其依言意识不共耳同取者
约自不正 义问。 【疏】要根种至方得生识者竟说根种子引识种子根
种生现根巳其识种子方能生识。
【疏】其第六识至立 (第 0590c 页)
心。
【疏】设非唯至有心故意云此第二返解云设使彼天
非无记心但有三性心名生得者仍初生位有心故
成我 义问 前师计不言彼生得生性心如何将生得
三性心难耶答前师云若初生彼天时转识不行者
明知至彼天转识方始不行故 …… (第 0689a 页)
有情唯一识起不
俱起故今迦旃延时自宗义以难大乘小乘云若多
识转如何得说唯一有情故此论文即根本萨婆多 义问 发智论是谁造有说是佛在世之日迦旃延造
有说佛灭度后有迦旃延造是萨婆多本宗之义。
【疏】若上他界分乃 …… (第 0703c 页)
我法外境相现。
【疏】实境无义者是理也即是实境无之道理非境是
义上巳言境实无何须言境故知义是道理之 义问
所言计实我法未审相见分中依何分计答护法依
二分计我法若难陀依相分上假我法安慧二分既
是遍计如何依无计 (第 0709c 页)
【疏】设非唯至有心故意云此第二返解云设使彼天
非无记心但有三性心名生得者仍初生位有心故
成我 义问 前师计不言彼生得生性心如何将生得
三性心难耶答前师云若初生彼天时转识不行者
明知至彼天转识方始不行故 …… (第 0689a 页)
有情唯一识起不
俱起故今迦旃延时自宗义以难大乘小乘云若多
识转如何得说唯一有情故此论文即根本萨婆多 义问 发智论是谁造有说是佛在世之日迦旃延造
有说佛灭度后有迦旃延造是萨婆多本宗之义。
【疏】若上他界分乃 …… (第 0703c 页)
我法外境相现。
【疏】实境无义者是理也即是实境无之道理非境是
义上巳言境实无何须言境故知义是道理之 义问
所言计实我法未审相见分中依何分计答护法依
二分计我法若难陀依相分上假我法安慧二分既
是遍计如何依无计 (第 0709c 页)
有有漏亦得名苦若据招后有报义苦非是集也。
【疏】集是有报义者大论五十五云问苦谛义云何答
烦恼所生行 义问 集谛义云何答能生苦谛 (第 0796b 页)
义问 有
漏不善业及欲界无明不善性可许能得异熟果集
谛摄若上二界无明唯是有覆无记并及三界正润
生爱取既是有 (第 0796b 页)
【疏】集是有报义者大论五十五云问苦谛义云何答
烦恼所生行 义问 集谛义云何答能生苦谛 (第 0796b 页)
义问 有
漏不善业及欲界无明不善性可许能得异熟果集
谛摄若上二界无明唯是有覆无记并及三界正润
生爱取既是有 (第 0796b 页)
根尘既无能依五识不起。
【疏】佛地论至二师之义者意云彼第一师同此论第
二师义彼后二师同此论中第三师 义问 彼论中后
二师义如何差别答彼第二师总言无漏智有见相
不论根本后得若据第三师分别云根本智无见相
后得许 (第 0834a 页)
【疏】佛地论至二师之义者意云彼第一师同此论第
二师义彼后二师同此论中第三师 义问 彼论中后
二师义如何差别答彼第二师总言无漏智有见相
不论根本后得若据第三师分别云根本智无见相
后得许 (第 0834a 页)
是护法师 义问
所言无漏虽体用增长四智之中是
佛智种子者答伹是妙观察平等性二智种子不言
大圆镜成所作佛故准正义十地之 …… (第 0886c 页)
故。
【论】云无上觉者神力难思故能化现无形质法者但
不许有非身相应化身自他身相应有化心不遮依
法正 义问 佛地第七菩萨亦能化如何此中唯说如
来不是菩萨耶解云论师意异护法但许诸能化不
是菩萨亦能化心又解此论之 (第 0898c 页)
佛智种子者答伹是妙观察平等性二智种子不言
大圆镜成所作佛故准正义十地之 …… (第 0886c 页)
故。
【论】云无上觉者神力难思故能化现无形质法者但
不许有非身相应化身自他身相应有化心不遮依
法正 义问 佛地第七菩萨亦能化如何此中唯说如
来不是菩萨耶解云论师意异护法但许诸能化不
是菩萨亦能化心又解此论之 (第 0898c 页)
若准前义。佛说为宗。大小乘论皆为异品。
因于彼转故成不定。若言佛语即是佛说
无不定者。理亦不然。非大小论皆是如来
在世亲谈亲自印證。纵集如来昔日少言然
今悬论。非佛亲谈名非佛说。终成异品何
非不定 又纵立者许皆佛语。小乘敌者
如发智等一分不许。此亦于他异喻因转
何无过耶。依后义因于异品一分转也。以
发智论婆沙二说。一云发智而是佛语。一云
不是。是迦他延尼子所造。对于前师因于
彼转故亦不定。疏依后 义 问 小乘有言
大乘经者怀正法者之所说故。对此即是
非佛语摄。因言不摄岂非随一 答言两
极成意简随一。敌虽 (第 0878b 页)
因于彼转故成不定。若言佛语即是佛说
无不定者。理亦不然。非大小论皆是如来
在世亲谈亲自印證。纵集如来昔日少言然
今悬论。非佛亲谈名非佛说。终成异品何
非不定 又纵立者许皆佛语。小乘敌者
如发智等一分不许。此亦于他异喻因转
何无过耶。依后义因于异品一分转也。以
发智论婆沙二说。一云发智而是佛语。一云
不是。是迦他延尼子所造。对于前师因于
彼转故亦不定。疏依后 义 问 小乘有言
大乘经者怀正法者之所说故。对此即是
非佛语摄。因言不摄岂非随一 答言两
极成意简随一。敌虽 (第 0878b 页)
非断。
二体无漏亦为无漏。而非是断。无学色根
许非断摄斯亦何过 答据体无漏乃顺
无漏名为非断。不依初 义 问 佛色.命根
岂非无漏。云何八根不通非断。答通三乘
明故非非断。
论。又学无学非二为三者。按瑜伽论五 …… (第 0910a 页)
问后之四义解前五位。何得所释为能解
耶 答即所列五即是解彼精进之义。故合
为五。
疏。问何故此中以无贪为首者。其难意云。前
摽不放以勤为初。何故后结无贪为首。
疏。答以前至从近而结者。此答意云。依次前
云若善依持之文结故。无贪为首。
论。静住为业者。有 义问 寂静住者但可名性
如何名业。以性显业前后无。故集论中但
云。不容杂染所依为业。故此论主应是错
也 详 …… (第 0915a 页)
至十遍善心者。问忿等依嗔立。
瞋位忿等无。行舍等依他。四法无方起 答
设尔何失 若尔云何十遍善心 有 义问
答展转释之。文多不录。但写意云。忿等嗔
分。与嗔不俱。舍等义别。故得俱起。难舍等
义别可名为假。忿既 …… (第 0916b 页)
云。
若于随顺此见诸法所受戒禁。取为第一
能得清净解脱出离。是迷集谛戒禁取。
论。别谓别迷等者。有 义问 云。见修道惑百二
十八依何者说。有云依别迷说。以总迷者
体既是一。不可别配四谛异故。依粗相
说。随转 (第 0924b 页)
二体无漏亦为无漏。而非是断。无学色根
许非断摄斯亦何过 答据体无漏乃顺
无漏名为非断。不依初 义 问 佛色.命根
岂非无漏。云何八根不通非断。答通三乘
明故非非断。
论。又学无学非二为三者。按瑜伽论五 …… (第 0910a 页)
问后之四义解前五位。何得所释为能解
耶 答即所列五即是解彼精进之义。故合
为五。
疏。问何故此中以无贪为首者。其难意云。前
摽不放以勤为初。何故后结无贪为首。
疏。答以前至从近而结者。此答意云。依次前
云若善依持之文结故。无贪为首。
论。静住为业者。有 义问 寂静住者但可名性
如何名业。以性显业前后无。故集论中但
云。不容杂染所依为业。故此论主应是错
也 详 …… (第 0915a 页)
至十遍善心者。问忿等依嗔立。
瞋位忿等无。行舍等依他。四法无方起 答
设尔何失 若尔云何十遍善心 有 义问
答展转释之。文多不录。但写意云。忿等嗔
分。与嗔不俱。舍等义别。故得俱起。难舍等
义别可名为假。忿既 …… (第 0916b 页)
云。
若于随顺此见诸法所受戒禁。取为第一
能得清净解脱出离。是迷集谛戒禁取。
论。别谓别迷等者。有 义问 云。见修道惑百二
十八依何者说。有云依别迷说。以总迷者
体既是一。不可别配四谛异故。依粗相
说。随转 (第 0924b 页)
等心.心
所法而能缘也。或异为因令缘九实心.心
所等各有差别。故彼论云。遮彼觉因。表此
觉因。名异句 义 问 德等亦有自类差别
及异实义。何不依立 答德皆是实家之
德。实为依故。故言以德而显实也。有.及同
异亦 (第 0827c 页)
所法而能缘也。或异为因令缘九实心.心
所等各有差别。故彼论云。遮彼觉因。表此
觉因。名异句 义 问 德等亦有自类差别
及异实义。何不依立 答德皆是实家之
德。实为依故。故言以德而显实也。有.及同
异亦 (第 0827c 页)
随眠 又云。阿毗达摩依实相
说。即诸烦恼说名随眠。故本论说欲贪随眠
三根相应。既曰相应。明知现也 有 义问 云。
大乘既以染污种子为随眠性。外亦难云。
汝宗惑种应非随眠。名贪等故。如现贪 (第 0851c 页)
说。即诸烦恼说名随眠。故本论说欲贪随眠
三根相应。既曰相应。明知现也 有 义问 云。
大乘既以染污种子为随眠性。外亦难云。
汝宗惑种应非随眠。名贪等故。如现贪 (第 0851c 页)
释曰。器世界名器。五根.扶尘.及种名为依。
是识因缘增上依故。此二第八所缘之境。末
那恒计第一为我名了别我。馀之六识各
了自境名了别境。随前四识有缘境能
并名为业。其證意云。谓契经说第四了境
一识现前。刹那刹那即四业转。诸识不俱便
违圣言四业转 义 问 五位无心六识不有。
如何刹那四业转耶 答有第四业必四业 …… (第 0933c 页)
相。其第六缘八见.相双熏二种。若缘馀心
心所.无为二俱不熏。
论。同聚异体等者。有 义问 如前卷说同聚
心等由互相应和合似一互为无间。如何今
说但有增上。答由此应知此不尽理。又解
此文依同时 …… (第 0942a 页)
云何能生本末异熟 答相分熏彼
本末之种。相分与见性必不同。熏彼何失。
论。虽二取种至性同易感者。有 义问 亲因缘
种熏时望果。为定别世如异熟种。为亦许
同一期身世 答疏云等流增上性同易感。
此念熏已后即能生 …… (第 0943b 页)
几支苦谛摄当来为苦。
答识支乃至受种子性。问几支集谛摄。答所
馀支。
论。无明望行至有馀二缘者。有 义问 云。无明
望行既非同类。如何得有等无间缘。答一
云理实但与行俱无明为无间缘。然行俱者
业眷属故亦名为 (第 0949b 页)
是识因缘增上依故。此二第八所缘之境。末
那恒计第一为我名了别我。馀之六识各
了自境名了别境。随前四识有缘境能
并名为业。其證意云。谓契经说第四了境
一识现前。刹那刹那即四业转。诸识不俱便
违圣言四业转 义 问 五位无心六识不有。
如何刹那四业转耶 答有第四业必四业 …… (第 0933c 页)
相。其第六缘八见.相双熏二种。若缘馀心
心所.无为二俱不熏。
论。同聚异体等者。有 义问 如前卷说同聚
心等由互相应和合似一互为无间。如何今
说但有增上。答由此应知此不尽理。又解
此文依同时 …… (第 0942a 页)
云何能生本末异熟 答相分熏彼
本末之种。相分与见性必不同。熏彼何失。
论。虽二取种至性同易感者。有 义问 亲因缘
种熏时望果。为定别世如异熟种。为亦许
同一期身世 答疏云等流增上性同易感。
此念熏已后即能生 …… (第 0943b 页)
几支苦谛摄当来为苦。
答识支乃至受种子性。问几支集谛摄。答所
馀支。
论。无明望行至有馀二缘者。有 义问 云。无明
望行既非同类。如何得有等无间缘。答一
云理实但与行俱无明为无间缘。然行俱者
业眷属故亦名为 (第 0949b 页)
论师等皆立此义三唯影无本
如大乘终教等龙军坚慧等诸论师并立此义四非
本非影如大乘顿教等龙树等宗多立此 义问 此起
信论意上十门唯识并此四句宗中说何唯识以为
论宗耶答若唯论一心二门兼取十门中前七门此
四句中后三 (第 0264b 页)
如大乘终教等龙军坚慧等诸论师并立此义四非
本非影如大乘顿教等龙树等宗多立此 义问 此起
信论意上十门唯识并此四句宗中说何唯识以为
论宗耶答若唯论一心二门兼取十门中前七门此
四句中后三 (第 0264b 页)
一果耳难陀例云我亦如是虽所熏六而从主心王
为一种子成一果耳如是例释其理齐等伹唯识之
宗护法之义是为正 义问 第八识有四分何分正为
所熏耶答玄隆师云以自證分正为所熏是识体故
等(云云)言能熏四义者亦如论云一有生 (第 0265b 页)
为一种子成一果耳如是例释其理齐等伹唯识之
宗护法之义是为正 义问 第八识有四分何分正为
所熏耶答玄隆师云以自證分正为所熏是识体故
等(云云)言能熏四义者亦如论云一有生 (第 0265b 页)
戒论诠于慧兼各通三然今此论问答折徵
是正剋性修五行中第二明戒第五明止故是兼也
持其等者持则摄也即是藏 义问 诸藏通诠理行果
三今此云何唯言行乎答诸教多云经诠定等少言
理果故今但属所诠三学唯言行也随应即是不定 (第 0113a 页)
是正剋性修五行中第二明戒第五明止故是兼也
持其等者持则摄也即是藏 义问 诸藏通诠理行果
三今此云何唯言行乎答诸教多云经诠定等少言
理果故今但属所诠三学唯言行也随应即是不定 (第 0113a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