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總集類
別集類
我。公擩染庭训。不烦教导。日与诸生。琢磨淬砺。旬必有讲。讲讫辨论疑难。所专心者。圣贤义理之训。日用常 行之道。
功令业。乃馀事也。在亲侧。常怡愉洞属。干蛊酬接。务顺其义。侍疾不解衣带。致丧过毁。情文两挚。日必展墓 …… (第 267L 页)
。益焕男。均灏。过房。均奕。塾。过房。均玉,均升。过房。均华。金系子奎喜。郑男旭锡。铭曰。
姿之厚兮 行之
笃。叹息斯文公所独。我铭其隧诏冥漠。欲知斯人视此石。
赠吏曹参判完原君李公墓志铭(并序)
悠然斋李公 …… (第 277H 页)
。勤绩纺。禁奢华。绝巫祝。御家和而教子严。持己俭而施人厚。夫党姻亲。邻里老少。咸得其欢心。噫。淑德懿 行之
可传不可泯者。有如是矣。虽比伦于桓少君之俭约。唐夫人之孝敬。何愧焉。尝闻士人。自少亦以孝闻。抑岂非孺 (第 279H 页)
 诏曰。朕之授卿以赞襄之任。岂徒然哉。世级日降。国步多艰。非有宿德荩臣。左右匡济。曷有挽回而维持之乎。卿之清名直节。朕之倾向。厥维久矣。前后敦勉。不啻恳挚。而卿乃一味言病。夫幼学壮行。将欲何为。而越视时艰。固守东冈。有若岩阿高蹈

之士乎。决非中 行之道
也。闻卿方在郊畿。宿疴已痊。其即趣驾造朝。以副朕侧席之望。纾朕宵旰之忧事。遣地方官传谕。
戊戌。四上 …… (第 548L 页)
小试当药。而更待天命乎。臣之袖劄五条。俱为今日急务也。而非有关于外人。不求助于政府。皆在 陛下转移宣 行之
间。伏望亟降 处分。 上览劄毕。仍教曰。 哲庙 宪庙未行追尊。亦据古礼周公追王文王王季太王。而不及傍 …… (第 550L 页)
君雠未复则不书葬。今虽 因山。与不葬同。故依葬前礼。尚行馈奠。纯明妃服制。则端懿嫔丧礼。仿昭显时礼而 行之
矣。考诸大明典礼。则懿文太子庄敬太子礼制。有已 (第 550L 页)
行之
例。故据此 (第 550L 页)
行之。
俱有载册在此矣。先生曰。陛下岂无考据而 (第 550L 页)
行之
哉。然不是不刊之典。臣所奏者。经礼也。伏乞采纳焉。 上曰。此非猝乍间断行者。第当商量矣。是时。 上常 …… (第 550L 页)
 疏略曰。臣伏念 陛下。自今年六月以后。特用殊礼。以召臣于𤱶亩之中者。岂尝欲一见其面而止哉。盖意其有一得之愚。可以裨补国家耳。今臣待命 阙外已六日矣。使臣言善也。其采而用之。当不俟终日矣。如其不善也。其斥而罪之。亦当无所惜也。善而不采。不善而不斥。是 陛下直以臣为戏也。臣虽无状。亦知羞耻。何 陛下轻视臣下至此也。且臣所言诸条。虽不足槩于 圣心。然其于目下切急之务。亦不无少补。而 行之
又无所甚难矣。设使有难行者。 陛下心中去一私字。而沛然行其所无事矣。 陛下心中之私。与 陛下所居之位 …… (第 552L 页)
当畏天下之公议。而不敢遂吞我矣。此臣之日夜伏地。庶几望于 圣明者也。 批曰。省疏具悉卿恳。知之非艰。 行之
惟艰。亦以时也。前此所奏。非不体念。惟其可行而 (第 554H 页)
行之
矣。卿之衰癃。有未可强策。即为还第调理事。遣府郎传谕。
己巳。封还 批旨。
 封章后翌日。 批旨始下 …… (第 554H 页)
 

疏略曰。臣于日昨陈疏。冒言不可去之义。而尾陈借款之必亡国。依外之必取𥚁。言虽狂妄。理实白直。庶几 陛下之感悟。而朝廷之警省也。及伏承批旨下者。则不过是文具例式。而似不全省疏意者。臣惝惑忧叹。窃计以为出纳之官。政府之臣。能使少知事君之义。则固当覆逆缴纳。使王言一出于诚实。而不示臣下以厌言自是訑訑之色可也。乃熟视无一言。至使臣作为怪举。不受 批旨。而亦不能声罪致讨以少扶国纲。于此而可见朝廷紊乱之一端。而今日𥚁败之所由至也。仍请被不从命之罪。以为人臣之戒。 上批曰。省疏具悉卿恳。卿之所陈。无非忠爱之至。朕岂不体念而 行之。
然不无商量者存。至于货币矫正。自政府妥宜措处矣。卿其谅之。退俟私第事。遣府郎传谕。
弘文学士南廷哲。 …… (第 554L 页)
 疏略曰。窃伏见 陛下于赞政臣崔益铉。致敬尽礼。引而接之于筵席之上。此盖盛世之事而于今有之。臣庶耸动欣欣然有望治之心。然 陛下所以召致崔益铉者。岂不欲进其身而用其言乎。夫既进之矣。夫既言之矣。而侧听屡日。未闻有采用

之举。将使天下后世。谓益铉为有直谏之诚。谓 陛下为无虚受之实。臣窃惜之。虽升平无事之日。尚不可以虚礼縻贤。文具求言。况凛凛然将危将亡如今日者乎。孔子曰。悦而不绎。绎而不改。吾末如之何。学者之为学。犹尚如此。况帝王之治天下乎。 陛下何不以益铉所陈劄疏。下诸政府。一付之公议。使之烂商奏禀。而 陛下躬亲裁之。择其可行而 行之。
不可行者而置之。将见 陛下转圜之举。与日月同其光明。翕受之量。与河海同其深广。转危为安。倾否为泰之机 …… (第 555H 页)
陛下地也。为天下国家地也。伏乞 皇上。渊然三思。亟降处分。容受直言而断 行之。
实 宗社万世之幸也。时赵公秉镐,金公鹤镇。亦上疏言之。不报。○先生近一朔寒处冷食。昼则酬应甚烦。夜则 …… (第 555L 页)
斫案起立。先取卖国乱政之五六贼臣。磔之于市。又取左右所列珍玩奇物。尽行撞破。示天下无私。然后凡奸细佞 行之
徒。各以其罪诛窜之。进一国老成有德望者。置诸政府之首。次擢贤才列于庶位。使之专任责成。凡政令之病国害 …… (第 556L 页)
 元植三岁失乳。先生竭力抚养。诚心教导。至是先生不安于家。期欲有事乃已。而犹曰冠礼。所以重成人之始。虽当仓皇急遽之中。安可草草放过。遂迎宋秉济为宾。备礼 行之。
为文。布告八道士民。
 先生以为今日人心。鸩毒宴安。虽死在目前。而犹怀燕雀处堂之思。遂痛说国家人民 (第 561H 页)
道之于行。如仁之于爱。爱固非仁。而不可离爱而言仁。行固非道。而不可离行而言道。今以行为形下者。不识常 行之道
也。而乃反推与之。曰无妨曰亦得。害理之甚也。其言令人瞿然。须以殷老之言。更加思量如何。 (第 124L 页)
 所不睹。所不闻。
不睹不闻。是前事才往。后事未至。须臾境界。先辈或以为至静之地。恐未然。
 
道者。日用事物当行之理。皆性之德而具于心。
日用当 行之道。
不出乎仁义礼智之外。此所谓性之德而心实包之。故曰具于心。然非心外有性。性外有道与德也。
 陈氏曰。未 (第 238L 页)
言道德处许多。而其言心始于大禹谟。言性始于汤诰。易经是性命之原。而言性命处甚鲜。论语所记。详于人事常 行之道。
而言性则不过性相近一句。是以。子贡曰。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至孟子时。战国之功利。杨墨之邪 …… (第 568H 页)
第一件谈把。此外更无可理会也。夫心性。为道德之根。而说之而已。则易于道德之躬行。道德。是心性之具。而 行之
不已。则难于心性之口讲。末世之为学者。举皆惮其难而乐其易。于是张颐鼓吻。曰心曰性。而称以心学。则斯又 …… (第 568H 页)
而使画治平之策。则眊然而不能出一猷。使撰文章之美。则芒然而不能措一语。诚以论之不若认之于体。说之不若 行之
于事耳。故吾儒之所汲汲讲求者是义理。而义理洽浃于中。发之为道德。而道德是真道德。发之为事业。而事业是 …… (第 568L 页)
古无考据。因人来问。每以不知答之。亦非为人谋忠之道。更思之。子当代父。而行其未毕之礼。不当再行其父已 行之
礼。其成服之节。但于朔望。或朝奠。告于两殡。仍受而服之。辛酉答金而精书云。此事古今多有。而古无言及处 …… (第 569H 页)
虞,祔,祥,禫。为孙者。岂可付之无主。而坐视不行耶。如既代其服。则返魂及祥,禫之祭。恐不得不服其服而 行之。
甲子答李仲久书云。母丧身死。其子代服之疑。此中亦有数家遭此故。一家答以不知其后。一家答以祝文及奉祀之 (第 569H 页)
类。当以长孙名 行之。
所以不可不追服。至丁卯答郑子中书。有归舟借载通典等书。閒中披阅之语。则三书所论。皆在于未见通典之时也 …… (第 569H 页)
也。木以阳盛。变为阳稚。金以阴盛。变为阴稚。此朱子所谓木金确然有定形。变合不尽者也。质既生则又自有气 行之
妙。而气之流行。又却水木阳而火金阴。子月之一阳始萌。而到寅为三阳。到巳为六阳。此则水木之序也。午月之 …… (第 570H 页)
行。明斋曰。备要。无论有官无官。皆不敢除丧。恐失礼意。又曰。全然无变于平常为未安。则或杀其礼。以一献 行之
无妨。星湖曰。今之无官之士。多处以大夫之礼。固是僭也。何可因俗之弊。而举以为礼制耶。大山曰。周时仕于 …… (第 572H 页)
者。行祭除服。退陶,栗谷,星湖,大山之说。既如是。宝鉴中。亦载练祥许 行之
文。近又闻。因封前。私家大小祥等祭设 (第 572L 页)
行之
意。关文已布云。今不必胶于流俗。不遵朝令也。
答申汉起(震求。○癸亥。)
远地先书。薰所未能。兄则能 …… (第 572L 页)
沙,阳明之徒。纷然出来。似是乱真。学者当于此。深思明辨。谨守朱先生之成说。而若但守其说。不以朱先生所 行之
道。体之于吾身。虽淹贯先生之论述。摹仿先生之文章。刻画而止耳。奚益于已哉。然则所学在先生之道。若其诗 …… (第 574L 页)
也。足下已膏车秣马。将底于万里。其间岂无可相与者乎。或有先足下而知津者。且有后足下而蹑尘者矣。足下第 行之。
  别纸
汉文帝遗诏。所谓出临三日。皆释服者。服。是丧服也。 (第 577L 页)
者。几于绝无。问之则曰事力不逮也。以吾观之。非事力不逮。乃奉先之心不笃耳。笃于奉先。则虽贫窭。犹有可 行之道。
况稍饶者。何为而莫之行也。或曰。贫者。四代奉祀。考妣各设。椅卓八九。办造无力。一也。寝堂狭窄。排设无 …… (第 54H 页)

当祭而不祭。与不当祭而祭之。均之为非礼。
名为士类。而只冠昏丧祭家礼所定。至为简省者。亦不肯讲而 行之。
则其馀不足观也已。
凡吉凶之礼。世俗所以弁髦者。始初举行。虽若羞涩。 (第 54L 页)
行之
久而习之熟。则却泰然矣。
士其名而居家无懿范。立朝无大节。何以为士。
儒者得志。无致君泽民之实。不得 …… (第 54L 页)
形而上也。
曰。敢问能所之说。曰。如说饮酒食肉。饮之食之者。能也。酒肉则所也。如说具此性行此情。具之 行之
者。能也。性情则所也。曰。分属理气。可乎。曰。以乘载言则然矣。但具之者此理。而 (第 62L 页)
行之
者以理。则其能亦理之能也。故陈北溪谓理有能然而朱子是之。朱子亦尝言太极。便会动静。而沙溪先生曰。会能 …… (第 62L 页)
此。无以示威。今威仪镇下之云。实同其邪淫。曾谓二先生而有是乎。
或言国俗祭先。如时祭,祢祭,朔望参。 行之
庙中者。阙而不举。如俗节祭墓。家礼之所不言者 (第 64H 页)
行之
不替。此 …… (第 64H 页)
进。亦夷俗也。惟其性味重阴。所以胶守而不知改也。
嘉礼。士夫女子。召 阙而拣之。亦然。拣其色。不问德 行之
有无。贵其色。不计礼意之得失。亦重阴轻阳之證也。
人家婚姻之仪。与仪礼家礼。节节相反。(详见昏礼要义 …… (第 65H 页)
于皋复。其證亦然。佛习。阴也。儒教。阳也。
己卯诸先生。欲行童紒。祸作不行。而复于辫发。宋先生并妇髻 行之
华阳。而国人莫肯从。近日鼓山之门。断而 (第 65L 页)
行之。
东州崔勉庵,宋玩四,具士正,李士极。 (第 65L 页)
行之。
徒为讥笑之资。而无复效之者。物情之不乐从阳。可知也。
重门阀而轻贤才。先文艺而后德行。乐放纵而惮绳检 …… (第 65L 页)
亦是劝人为善者。不觉失笑也。周,孔之教。发明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也。布在方册。规矩绳尺。昭然可考。由是 行之。
则天地位而万物育。已然之迹。不可诬也。耶苏之教。虽以髡衍之辩。终日张皇。不过人之所以同于 …… (第 71H 页)
也。性乃其理也。而谓之一理。何也。又曰。上天之载。无声无臭。其体则谓之易。易即在人之心也。不曰二气五 行之
体质。而曰无声无臭之体质。所指在理而不在气。何也。又曰。心。生道也。有是心。斯具是形。以生恻隐之心。 (第 72H 页)
又可谓盛矣。愿公仁。勿以老夫为阿好。姑取其遗编而熟讲之。与朱宋。对同勘合。则见其为异世一符。而终身服 行之道。
其亦不待他求而得之于此矣。公仁请书其说。遂力疾而副之。入之行袋云。
前参判崔公恩宴序
上之十六年己卯 (第 614H 页)
夫述其糟粕。廑治自好而已。无诚实及人之化。人亦无观感之效。故闻言不信而乐其放纵。忘其固有之性。忽其常 行之道。
厌故而慕新。贵耳而贱目。其不至于魑魅禽兽者几希矣。后世好奇之士。因民志之不定。知鬼神之无形无声。可以 (第 453H 页)
  颍滨文一(上神宗书)
苏文定上神宗书曰鞭笞四夷。臣服异类。是极治之馀功。非所宜先也。今之

先务。惟在丰财。丰财之道。惟在乎去三冗。苟能丰财则以战以守。其权在我。(近世有以颍滨入八家为滥录云。愚独不然。其疏与论。比长公有过之。无不及。今读此。益信愚见不误也。伏读先正嘉谟。)凡此等议论。人所恒有。然观其反覆数千言。不可谓不切时务。及观论青苗诸法。利中见害。害中见利。透人所未到处。可见其识精而心公。亦非等閒才也。昔丙丁之际。我东新经兵患。大修武备。我祖文贞公独屡陈其不可曰臣甚固陋。未知奇谋秘策。惟以书之怀保小民。诗之哀此茕独。论语之节用爱人。孟子之不如人和。中庸之子庶民。大学之得众得国。为万世当 行之道。
故臣之所欲。只在均役安民。以固邦本而已。至于军旅之事。未之学也。若铜纸之炮。船中之甲。吹铁煮焇之事。 (第 506H 页)
 

文辞章轮辕饰而人不庸。徒饰也。况虚车乎。 劄义轮辕饰而人不用者。以其无可 行之道
也。
此章语固未莹。然姑依本注解则轮辕饰。乃可用之车也。以其人不用。故曰徒饰也。今曰无可 (第 191H 页)
行之
道则与注说异。且说况字不下。
 常人有一闻知。 劄义其名亦且薄矣。
按名也当句。薄以心言。
按常人有 …… (第 191H 页)
  
郑顾轩公焚黄序
国朝以科第取人。而时有遗逸之选。仕者以出身为荣。而尤切显亲之愿。斯固古今之常典而人情之大窦也。郑敦宁公顾轩先生年七十四。以遗逸 除缮郎。寻又以耆旧升通政。丁亥以年八十。例升嘉善行同敦宁。又以 东朝庆典。特升嘉义。因推 恩三世。以岁之九月庚申。焚黄而有事焉。公曰宦达非吾分。

但今情事粗伸为感祝耳。又曰余贫不能速客。惟相好者惠而肯顾则幸也。种杞于时承命欲进。而坐以服重。然义不可无一语以道其衷。乃僭率而为之说曰。孟子有言。天下有达尊三。爵一齿一德一。晦庵夫子推其说曰爵也齿也。盖有偶然得之。故人之敬之或以貌而不以心。惟德也者。得于心充于身刑于家而推于乡党而达于朝廷。通行天下。人莫不贵。顾轩先生固穷守道八十年如一日。 行之
甚难而处之若易。资之既深而积之已久。朝廷嘉其行义而拔之幽隐。宠以寿耇而荣及祖先。其位与年。皆非偶然而 …… (第 195L 页)
也。公讳世墉字锡卿。幼有至性。执丧如成人。弱冠而文词大噪。亲没之后。废举力学。手抄朱文公家礼。以为服 行之
地。先公有书塾而岁久颓圮。公拓旧而新之。今所谓竹林斋者是已。金鹤沙先生适莅密州。捐俸以助饷。发丁以赴 …… (第 203H 页)
屏谷矩,孙门岩硕宽,蒋洗心熙绪,李听翁命夔,安松窝命夏,曹笑庵夏玮诸公。以道义相高。夫以公姿禀之美志 行之
笃。入而有家庭擩染之素。出而有师友切磋之益。虽欲无成。不可得也。惜其蕴抱不施。终老林泉。是可慨也。然 (第 203H 页)

行之道。
自非上智亚圣之资。其孰能一出于中。而无过不及之患也哉。千古圣贤之在上而建学宫,立教官。在下而构书社, (第 262L 页)
取以为师。今乃有认学圣人为奴隶。而甘自归于愚妄者。诚可哀也。吾欲士子专就父子君臣夫妇兄弟之閒。究其当 行之道。
而殚其 (第 503L 页)
行之
之力也。如是久而熟焉。虽尧舜。亦不过是。是为圣门定本。便使孔子复起而教人。必无异辞矣。
答朴升奎(丙 (第 503L 页)
。则黎民得其所矣。黎民得其所。则国家永其命矣。如此则著述者与印布者之泽。将无穷期矣。草莽贱臣。既无可 行之道。
则惟是之祝焉尔。
答曹▣▣(膺焕○丁未)
愚自国变以来。义难偃息私第。每常灭影海山。混迹僧道。所以致 …… (第 323H 页)
(台镐○丙午)
人有身斯有道。有道斯有学。身之所出如天地君亲。所接如夫妇朋友。所御如子弟仆役。皆有当 行之道。
故朱子曰。无一事而不学。无一时而不学。无一处而不学。今汝等且从家庭应对唯诺洒扫升降。以至侍疾承祭应宾 (第 328H 页)
。不若且就自己性情上体认。必要察识得何者为仁之发。何者为义之用。又要辨别得如何是私邪。如何是公正。力 行之道。
又只求不畔乎天命之性。圣修之教。而不牵于气习。不夺于訾谤。三者又皆以敬畏为本。如此勉勉而不已焉。则庶 (第 354L 页)
辨。以求己胜而冀它倒耶。可以语则告之。不可则已。但于世教有关涉底。却当立论以俟后之圣贤。是士君子所当 行之道
也。
答朴昌铉(丙辰)
所询性理。近觉得此系难明而难言。(退翁物格。鹿门神气。晚年改见之说。且致后贤 …… (第 274H 页)
此以与法两字。非自然之辞。而下句四字。岂遽以为功效。不以欲害德。是自强不息之道。常存得此心。是天理流 行之道
也。如此看无碍否。邹氏将一自字。两做自己自然说。无乃未甚妥当欤。且自强不息。至诚无息。谓是心上自然之 (第 300H 页)
示喻读书如隔云见日。实无透悟。透悟岂易事。若多诵精思而实体之。庶几有见。夫读书何为。为因此而见得当 行之道。
既见得。须小心翼翼。一味持循。莫少放慢。虽至陋至微处。皆有至当之理。最宜精察而力行。才行了。又来读书 (第 444L 页)
也。今子远来问学。因记胡子之言。而告以晦翁之铭曰。尊我德性。希圣学兮。夫性命中何所不包。致知之法。力 行之道。
皆本于此矣。二者非性。则所见非理而或止于灵明之心。所蹈非正而或归于邪僻之科矣。故善为学者。尊吾性而已 …… (第 488L 页)
首鞠躬。做到极处。便是圣贤。柰何近士。只务口耳之习。以助争鬨之势。而若所谓躬行君子。(君子。指君子所 行之道。
躬行。是以身心体道之功。只此便见心本性之妙也。宜尽心焉。)则初不肯下手著脚。岂不可慨。吾欲得有志之士 (第 496L 页)
 

如慈乌父子,蝼蚁君臣之类。若论父子君臣之道。岂止如慈乌蝼蚁之为。
此说亦然。但以下愚,凡人之事君父言之。圣贤所 行之道。
岂止如彼之为乎。以此而疑受得有不同。则继善首肯否。
 此二物。所知止此。所能亦止此。更去不得。
据继 …… (第 67L 页)
 彼其方寸之内。浊气充塞。岂复有一分清明之气。特以父子之爱于天性最重。故到急切处。不觉真心发出。
愚按爱虽原于仁。而其爱之者心也。故农翁本意。虽主性发。而于此不觉说出真心字。此宜细思之。且凡

觉字为字。皆属心气。若乃性理。原无觉无为。故虽有当发之性理。而非能发之心气。恐无由自动。如马上之人。非马行。决无自 行之
理。器中之水。非器动。万无自动之理。如以重且急。而人自行,水自动。则岂道体无为之谓乎。愚迷之见如此。 …… (第 82L 页)
 更思之。禀气清浊。固各有本然之定分云云。气之在形质者。虽一定而不可易云云。不然。则贤愚清浊无复定分。而圣人之气。亦有时而浊矣。岂理也哉。
愚按天地之閒。二气五行运行。晦明不常。诚有如农

翁之言。然此特其运 行之
用耳。其本然之清美者。未尝坏。亦朱子之所尝许也。(见语类历代门)如一泓清水。投以泥土。则浑而浊矣。然 (第 83H 页)
。知仁勇是德。费隐是道。德是人之能知能行者。道是人所当知当行者。必有能知能行之德。然后可以施于当知当 行之道。
故既论知仁勇。即以费隐继之。(止此)愚昔所思索者。槩如此。今因看汇参。得史氏说。始觉古人今人所见有相 …… (第 94L 页)
可不长虑而却顾矣乎。)
语类植录。问人能弘道。先生但举中庸道不可离。君子戒惧慎独及天下之达道五。所以 行之
者三。而曰君臣父子。(止)朋友底道理。须是知知仁守勇决。此是先生六十四岁定论。区区奉以为孔子祖孙及朱 …… (第 95H 页)
而元自不同之论。以异于圣门宗旨也。与其如是纷纷而无补于身心家国。又孰若随时随处。寻求一个是字。而尽心 行之
之为切实耶。
读语类㽦录(丁巳)
语类㽦录曰。喜怒哀乐未发之时。只是浑然。所谓气质之性。亦皆在其中。 …… (第 97L 页)
 老洲答许懋书。以理无动静。气何自而动静。为推原说。(须考本集)栗谷答牛溪书。亦以太极动静。为原其未然而言。此一义。须更与朋友之有见者。子细商量。
读朱子答汪清卿书(乙卯)
所喻五常。即是五 行之
性。初无异义。(知此。则知健顺即是阴阳之性。本然即是形气之性矣。)此性本善。但感动之后。或失其正。则 …… (第 99H 页)
具禀。伏乞更赐批诲焉。谨按程子曰。凡有血气之类。皆具五常。又曰。虽木植。亦兼有五 行之
性。朱子曰。虽寻常昆虫之类。皆具仁义礼智。又曰。自家有这仁义礼智。便知得它也有仁义礼智。千人万人一切 …… (第 104L 页)
  
(附)遂庵先生答安彦明书
 老先生之训。亦有分明勘断者。故录去耳。先师答沈世熙书曰。凡物莫不配属于五 行之
理。在人为五常之性。若以此谓天下万物莫不具仁义礼智信之德。则大不可。凡物之配属于五行者。或以形。或以 …… (第 105H 页)
得有病痛。非独或问为然也。近世又有活理翁。是亦以觉为理。如上蔡以觉训仁。而朱子之所不取也。○或问以五 行之
神。为五常之理。此本汉儒说。而先生取之。然语类中庸第一章僩录。问木火之神为仁礼如何。曰。神字犹云意思 …… (第 106H 页)
乎。(凡后世之贪利而出后。畏祸而倍师者。皆此类也。其心岂有些子和。然习而成性。则反以不和为和。而安然 行之。
可不哀哉。)○严而泰。和而节。此理之自然。礼之全体。此无尧桀舜蹠。而所禀受之一同也。毫釐有差。失其中 …… (第 108H 页)
。以其鲁也。今学者诚能如此。则久久自然心与理一。而无复有违仁失礼之过矣。心即理。理即心。是平日精察力 行之
功。非元初心性无辨之谓也。
  颜渊 …… (第 113H 页)
  卫灵公
一贯章此一字。朱子或说是心。然究是指心之理。非直指心灵为一也。朱子曰。子贡就知识而入道。故夫子警之曰。予一以贯之。盖言我之知识。不过一理耳。曾子自践履入。故夫子警之曰。吾之所行者。皆一理耳。所谓一理。正指性体言。若曰是心灵。则其识之 行之
者。又是谁也。此等处。非用反己体察之功。则槩说是心。槩说是理。不觉其有窒碍矣。故学贵自体也。○朱子曰 …… (第 114H 页)
。而谓理为心本。不谓蔡氏已说及此。
禹颜同道集注。既著道字。又著心字。汪订云。心即道之所从出。此以所 行之
道。由所存之心言。与中庸章句言心本也道用也同。读者误谓心为道本。圣人本心。则为笑话。○集注。圣贤之心 …… (第 118L 页)
之太极者。是不易之定论否。恐无处不窒碍矣。未审华门诸子于此。亦有可通 行之
说欤。
 心者。合理气而立名。单指理一边。则曰本心。曰道心。曰主宰。曰天君。曰气帅。曰明德。曰本源。 …… (第 124L 页)
 果川丈道怵以祸福之事曰。欲免亲于祸网。泣劝勉从。竟致晚节亏损。子道扫如。仍俯而痛泣失声。
此是彼金借鳌谷丈。以陷梅翁之凶计也。昔辛酉七月上旬间。愚在牙山新阳。有长城崔丈日休氏。为参梅翁忌祀。而过访先师。留一日。自言亲见抄选时事。始自某处。要荐石能。而梅翁欲 行之。
鳌谷丈始甚不肯。及后极恨之。先师以为虽门人。宜苦谏而止之。愚之所闻如此。而彼之所记。乃反此。此决是诬 …… (第 132H 页)
善之性。苦死不肯以为师。甚矣其骄傲也。其心妄自认为理。而不欲俯首受教于性师。其不归于师心自用,任意妄 行之
科者。几希矣。
尊性而师之者。为君子。违仁而自肆者。为悖德。凡百士流。盍惕念乎哉。(中庸云。君子尊德 (第 134H 页)
强之。此理气有觉无觉有为无为之辨也。
史氏曰。知仁勇是德。费隐是道。必有能知能行之德。乃可施于当知当 行之道。
据此则三达德之属心明矣。
陈大士曰。知即上节知天之知。但彼读平声。此读去声。上以知事物之理言。此以知 …… (第 411L 页)
原于以仁之仁。然有能所之分。此不可不察也。
天下之达道五。所以害之者三。愚暗也。偏私也。懦弱也。所以 行之
者三。明通也。公正也。强毅也。如此下语如何。○正识。所以知道。公心。所以体道。浩气。所以强道。此天下 …… (第 412H 页)
安则汝为之。不安则命之矣。大抵论心之本源。则必先有所以成之理。而心能自成矣。论心之妙用。则又必因所当 行之
理。而心能自道矣。今不察本源妙用之分。而瞥看心本理用之文。遂执之以为学问宗旨。性理定论。则吾恐其用心 …… (第 414H 页)
非本于理。有是理乎。且以戒惧言之。章句既先言当 行之
理皆性之德。故下文方言君子之心常存敬畏。不然。所谓敬畏者。不免凭虚凿空。无所准的。何以有存天理一段事 …… (第 414L 页)
  二十八章
贱而好自专。口诀。官本用이오。然朱子。(见下虽有其位节小注。)陆三鱼皆以自用自专反古。作三平说。而子思引之。却侧在自专上。故紧接非天子云云。(陆氏。亦有此语。)然则恐当依栗解作며为是。
愚与贱与生。今朱子小注。栗谷谚解。俱作三平说。恐当从之。若许氏及官本谚解。以愚贱作对生今。反古作结。且听上之所为。必获罪于上二语。皆认愚亦作在下看。误矣。又按自用自专。不必皆以古之道。或由己立见而欲 行之
者。亦自用与自专也。
  二十九章
王天下。不是说王天下之道。乃王天下之君子也。有三重。非谓有此三事 (第 416H 页)
。乃谓君子小心体人而有之。故章句言惟天子得以 行之。
今谚解所释。似只泛作王道有此三事者然。恐当釐正。
今天下争雄。而又无念及三重之人。则国自异政。家自殊 …… (第 416H 页)
  
三十二章
立大本。章句。以所性之全体。释大本。以无人欲以杂之。而千变万化。皆由此出。释立字。则大本。与首章大本单言未发之性者。不同。语类云。大本中也。大经庸也。(止此)中庸之中。兼中和言。而或问却言。经纶为致和。立本为致中。此恐与章句语类。不同。无乃当以章句为正。而或问则以馀意看耶。
圣人之德。即三达德也。极诚无妄。即所谓 行之
者一也。于人伦各尽其当然之实。则能尽五达道也。南塘集以三达德为性。则言圣人之性极诚无妄。亦得否。 (第 416L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