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總集類
別集類
理。与夫的然分别。寂然归藏之理焉。故曰义礼智信。皆仁也。然柝而言之。则父子君臣夫妇昆弟朋友。又各有当 行之道
也。是须藉慧识以明之。敬功以守之。毅力以终之。乃为行五达之道。而成全体之仁也。故圣人教学。必以仁为鹄 (第 258H 页)
之克气曰立。
○心虚性实。道自在德自得。实理自然虚心得之。
○率性之谓道。所以不可离也。故人于日用当 行之道。
须是率性而去由。舍吾性不率而只践其迹。虽终日由道。而人与道却不相关。便是离道。
○天命流行。化育万物 …… (第 227H 页)
屈伸之无穷也。屈伸势也。天地其迹也。大哉道乎。
○生知安行之于道。如尧舜之有天下。无为而治也。学知利 行之
于道。如汤武之定天下。便有为而致治也。困知勉行之于道。如汉高祖之取天下。便用死力而得猛士守之也。
○ …… (第 232H 页)
类部文字在侧。可了得问学事。儒者之学不如此。
○立志意。为一生之本。主忠信。为万事之本。惇孝悌。为百 行之
本。
本立则道生。无其本而求有为。犹断根株而求达枝条也。
○持忠信志。养仁让德。务逊敏学。古之成人者 (第 245H 页)
。已具人物万殊之理。理之所具者。散而为万殊之人物。其性于人物而万殊者。为各当然之则。循之以往。各有当 行之道。
是则人物偏全。所以为本然之性也。 (第 286L 页)
请斩虏使。似可取誉矣。然请君宜以可 行之道。
势可斩而请斩乎。适使人见其肺肝也。伊藤尝被人石击。免死而伤臂。不为怒杀。反奖而送之。言斩昭见其无祸。 …… (第 349H 页)
国为倭国。臣为倭臣。民为倭民。上之知义理者。如何处之为可。
曰出客他邦可也。
今入倭所收之籍。服倭所 行之
令。而曰不倭臣民。果不成说也。彼乐受官爵。争食月给者。可无说也。彼不知义理。不分东西者。亦无说也。若 …… (第 350H 页)
确正义见。殆万人难求。学亦甚优。乙未大祸。曰为国为华。何顾死生。举义春川而死之。
俞桃津持义之坚。制 行之
笃。人所莫及。吾举义于堤。守义于辽。始终相与。每尽心规我。俾不违正。真益友也。病于积苦而死矣。
除敬 (第 363H 页)
皆可以为尧舜。立确大之志。用切实之功。万里前程。深自勉励。
书赠张而习(学润○辛丑)
斯道古今圣贤所 行之道
也。固天下之正道也。斯学古今圣贤所治之学也。固天下之正学也。治正学而行正道。斯为正人矣。吾将行正道。 …… (第 46H 页)
金复汝(斗运○壬寅九月)
每日早起。盥栉衣冠。拜以省亲。于祖父母当先焉。家长年老。不能行晨谒礼。代以 行之。
退于书室。正容端坐。诵古人箴铭。以定心志。乃就见课经书。将前日课读成诵者。一遍诵下。更检所领旨意然后 (第 48H 页)
本欤。盖孝悌。百行之本。务其本而本苟立焉。百 行之道。
由此出矣。故尧舜之大圣而其道不过曰孝悌而已矣。而已矣者。非是谓道无此外。盖其为孝悌之为本。程夫子之大 …… (第 159H 页)
仁之本。本之有立。百 行之
道之即此而生矣。如此然后尧舜之为道。程子之为学。固吾分内而无不可及也。顾今天下大乱。无父无君。凌长犯 …… (第 159L 页)
夫其将有以切乎心。而非有为侈乎斋也。吾故为之记。壬子八月上弦。尼峰老子。
圣学斋记
夫天下。圣在上而 行之道。
周公终焉。圣在下而明之学。孔子始焉。盖孔子生民以来。未有之大圣。而道继往圣学启后人功。反贤于尧舜者有 …… (第 170H 页)
其灭矣。端川全君时凤在梧甫。千里访余于所寓北海上。言貌动止。重厚舒缓。不待深叩所存。而可知其为笃志实 行之
士也。语次曰。新建书斋中正斋。奉安孔子圣像于北架。而以朱子配焉。仍为讲学之原所。名曰圣学斋。前左右斋 (第 170H 页)
而出脚太早。志有所分。学问不专。而岁月侵寻。诚为之慨甚惜甚。然而学非一样。遇事接物。莫不有可穷之理当 行之道。
日用食息。随分提撕。惟道理是由。即此便是实学。有时开卷。便觉意思乳入。不似兀然浪读者之为枯燥而生受也 (第 138L 页)
此世良算。而在钟尤觉其要切。如座右藜粝尚有继。名迹不太露。正宜随分履常。尽力乎平日有受之旨。成就得中 行之道
已矣。不必与畸人散夫之寄命于农圃者。同其行休也。来喻既以师门主理之旨。为毕生宗信之。誓死不肯变素节以 …… (第 204L 页)
 阳动主变。启蒙不曰阳可易。而反谓阳不可易何也。且只言其变易。而不言金何以入火宫。火何以入金乡何也。
洛书以阳为体象之主。居于四正。以阴为致用之佐。居于四隅。阳动主变。非洛书意也。而刘氏正自错认耳。盖阳之居正。万古之大经也。岂可易乎。刘氏谓西南阳极盛之方。极而后变。然二四之易。乌在其阳极而变乎。洛书之数。只主于阴阳之逆顺。而一对九二对八三对七四对六。恰成四象之位数。一比六二比七三比八四比九。恰得四 行之
生成。自是造化之妙用如此。初非人为之巧相揍合。则金入火宫火入金乡。岂是故为博易者耶。今以即目而推之。 (第 205H 页)
 先言无谄。后言无骄。盖以子贡之先贫后富。然恐亦有难易之别。观于宪之问耻可见。
无谄无骄之难易。亦各在当人性质之如何。不可以一定说。谷之可耻。非为其挟富而骄也。谓其无可 行之道
而尸位素餐也。
 子贡之器而子贱之君子焉则其优劣分矣。而子贡晚年成就亚于颜曾。岂子贱之无长进否。漆雕 …… (第 292L 页)
 韫椟而藏注。韫藏也。与下藏字似语叠。
韫是包玉于椟也。藏是并椟而藏之也。
 四科文学居末。何也。似当在德 行之
次。
学贵有用。政事言语。宜次于德行。文学则只敷演发明他三者之义而已。非别有所用故然欤。
 厚葬颜渊 …… (第 293H 页)
 礼曰坏。乐曰崩。不可互换否。
恐亦可互换言。
答刘舜思(癸卯)
国哀普痛。久阻安得不黯菀。风雪愁人。温然惠音之忽吹。披玩欣豁。觉有春意乍动。第审迩来堂上癃候每每欠宁。大耋恶得无此。惟诚孝扶养。自

可增跻于寿域。是为区区仰祝。滫瀡不给。而颜乐不改。名理缕缕。足见进修体察之深勤。尤何等慰悦之至。此世惟躬耕读书两件事。差堪立命。外此更无可靠处。望勉勉加励。钟虚名为罪。上欺 天聪。至有秋间一出。滥 恩重叠而末由图报。归卧林嵌。梦寐犹悸。虽欲抖擞衰精。以温理旧业。而人客之扰攘。又从以妨夺之。公私俱缺。此何人哉。愧死不可言。夹幅谬叩。第俟少閒可寓念。但近日学者多从文义理气上缠绕叫聒。殊无沉潜力 行之
意。钟之愚亦厌倦于此矣。是以专不作向来谈说。以与人上下。亦足自便也。前者中庸若干条。已经裁覆。转寄于 …… (第 293L 页)
礼有陈服易服之节。则其别制练衰。亦可知也。通考之收筮尸宿尸若干条。所以见古礼之大纲也。非谓今可追寻昔 行之
仪也。洲集零卷。依教裹呈。然抄录恐费闲晷刻。惟俛究实义。汲汲践行。甚所望也。 (第 294H 页)
贤。皆从治家干业上经历来。何曾有逃空虚溺安逸而以为学者哉。苟以道理为准的。随时随处。莫不有可穷之理可 行之道。
而閒杂事务。自在所脱落。优乎其读书之得暇矣。如是则书与事与心与理一而涵濡宽坦。无所恶于外至之纷纷也。 (第 517L 页)
之。窃欲闭口而瓶守者久矣。贤者亦涉学未深。见理殆未熟。只可着力于操存涵养之功。读书应事。且求其平常当 行之道
理。优游渐渍。循序以进。一朝融会贯通。将不患于不上达。今不必遽探高妙。捺生刳硬。欲搏取于言语之间。而 …… (第 565H 页)
一作故)人之遗篇。时时不禁涕泪之汪然而已。东亭藁岂敢自外。惟随力摩洗是计。然一字一悲。此可忍为耶。状 行之
嘱。亦岂敢牢辞。但须本家及门下诸公。各记平日细大。咸聚录成一通。却以见寄。然后乃可去取以下笔耳。此意 …… (第 567H 页)
行祖禫也。士仪亦曰后丧之葬。已在于前丧禫月之前。则惟依服其除服之礼。示于前丧有终也。凡此数说皆足据而 行之。
但增解所谓为诸父行禫。其语似跲。盖祖母之丧而已为主祀。其祥其禫。不可以不主也。乃谓从子之为诸父禫。不 (第 570H 页)
耻躬之不逮。为立志之要。知行固有轻重。然其行之不至者。毕竟是知有未真故也。
格致者。所以讲求其日用当 行之道
尔。非求之于身外恍惚之域也。当 (第 296H 页)
行之
节。圣贤虽已说尽。自己之眼目不到。知解未透。则未有不以东为西以似为真者。故所以汲汲于格致之工。不可以 …… (第 296H 页)
夫子而得行道于时。子路之勇于有为。在所相仗。而不幸不得其死。此已是夫子道不 行之
兆也。人而路死。物而麟踣。同一机候。故特书之。
朋来而乐。以人知也。人知而乐则恐或人不知而不乐。故更 (第 296L 页)
说不愠。不愠则人不知而乐固自如矣。
仁为众德之本。而孝弟为为仁之本。则百 行之
以孝弟为本可知矣。
心之德。便是明德之得于天者。不可以二视。
五者之反覆相因。小注说已明。盛说所谓下 …… (第 296L 页)
 知先行后。知轻行重。所谓馀力学文。学文乃知也。以其轻欤。知乃居后何也。
弟子之职。行为急。而有暇则便即汲汲于学文。以长其知。到长大时则 行之
坏朴已成矣。义理精微。须纤悉通晓。然后方意无不诚。而心无不正。身无不修。故以致知为先。
 丧与其易也 (第 298L 页)
。以此例之则居夷狄之位者为夷狄之所当为。服事中夏。恪修藩卫之职是也。如曰忠信笃敬则是乃富贵贫贱患难通 行之道。
岂独为位夷狄而行夷狄者事乎。如以苏中郎,洪忠宣为是则乃大国行人之横婴于凶类尔。岂容以夷狄为其所居之位 …… (第 411H 页)
 知愚之过不及。宜若道之所以不明也。贤不肖之过不及。宜若道之所以不行也。今此交互说。分明是说知行相因。
是。
 颜子之能择能守。与舜之择之审 行之
至。只一间。未及乎道之行。是穷而在下之故欤。 (第 412L 页)
行之
所以无过不及。则今谓之道未行何欤。
  …… (第 412L 页)
。其所谓同者。非如今人之认作大同而无别也。其所谓异者。又非如来谕之指气而单言也。未审盛见更当谓何。五 行之
各一其性。朱子固有以为气质之性处。然非图说之正意也。盖图说只从大原头五质上明其有五性之分而已。尚未说 …… (第 416H 页)
寄书。欣审省欢茂禧。典学加勤。区区不任慰沃。见谕缕缕。深荷指迷。而但人物性同异。钟窃以为不急于存省修 行之
节度。故颇厌倦而不肯理会。是以心之不急。见有未到。顷因明问。不得已有所复。而终未免强其不知以为知。其 …… (第 416H 页)
讲究得几卷经史否。须念念先公之所寄望者。则造次颠沛。宜有不敢以自轻者矣。实心向前。惟善是取。深省而力 行之。
世之呶呶于口耳之问。竞逐于风声之末者。则可戒而不可学也。至若缀文属辞。犹是第二事。夫何必役精费神仅办 …… (第 417L 页)
矣。此是一时俗尚。固非先王之正礼也。我东则又别制直领或深衣。以作出入之饰。而斩带用绳。齐带用布。又通 行之
规也。今必以平日深衣之本无绳带为据。而并欲一施于丧人。恐比拟之不适于义。而徒混斩齐之别而已。窃谓斩制 (第 421L 页)
则只用绳绞之稍细于加衰者。如举世通 行之
规。似为寡过。未审盛意更谓如何。
答李明举(癸丑) …… (第 421L 页)
但所谓诚敬四端者。便是道德之条理名目。非别有一物于道德之外也。今以道德为海。诚敬为舟楫。四端与信为运 行之
具。则是乃各占地界。各成体质而不相融贯也。恐明者于此。偶失勘照也。况擎拳竖拂。乃禅家绝想弃事。观心顿 (第 422H 页)
 循其性之自然。非圣人不能。况禽兽草木。安得有循性者乎。又如何得品节禽兽草木之当行者乎。
率性是就性上言其自然底。非就人为上说。以性而言则循其自然而莫不各有当 行之道。
人与圣人。其为道固无异也。牛当耕马当驰。大黄当治热。附子当治寒。皆其循性之自然。而非强其所不能也。其 (第 504H 页)
为气禀之拘而不能循其性则圣人必为之品节之。如穿牛鼻络马首。大黄酒洗。附子姜炮之类。皆所以制其气。而使之尽性之用也。
 明伦不许友以死注。同行临患难。不可辞以亲在而不救也。若同 行之
人先有所枉。自取祸败。则亦可不顾是非以救之乎。
此以平人言。不必以有罪当见杀者而言。若其所枉者罪不至 …… (第 504H 页)
 张公艺宗族之间。虽有过失。忍之而已。则其不流于怠弛乎。似当居敬

而以忍 行之。
公艺此言。为高宗之残刻于宗室而发也。然骨肉之间。大要以恩意为主。以善导之。而及其有不听顺处则亦且忍 …… (第 505L 页)
 明德小注云天之赋谓命。人受之谓性。主于身谓心。明德非三者之外。而更云有得于天。

有得于天而光明正大。统指始终而言。命也性也心也。各就地头而言。明德则该此三者。而百 行之
善。亦莫不备具。
 盛贮该载。是理之体也。敷施发用。是气为之用欤。
盛贮该载。心之存主乎未发也。敷施 …… (第 506L 页)
 修己明德也。治人新民也。而于经首道字。曾不释之。乃于大道注之者。明此道字即大学之道之道字欤。
经首之道。恐只是道理之谓。故不必训。此道字该忠信骄泰而言。故释之以术字。而忠信骄泰。皆发己接物之事。故以修己治人言之。
 既云得是理为健顺五常之性。得是气为魂魄五脏之身。小注云健是禀得阳之气。顺是禀得阴之气。五常禀得五 行之
理何也。
得阳之气则斯有阳之理。得阴之气则斯有阴之理。得五 (第 507L 页)
行之
气则斯有五 (第 507L 页)
行之
理。健是阳之理。顺是阴之理。五常是五 (第 507L 页)
行之
理。
 北溪曰虚灵洞彻。盖理与气合而有此妙用。此与虚灵自是心之本体者异。又曰非可专指气。此说其非指气 (第 507L 页)
 曾子三省。胡氏陈氏有闻一贯前后之辨。何者为是。曰只当以朱子彻头彻尾之训为定论。
甚是。
 行有馀力则以学文。未学之前。何从而知当 行之道
乎。曰此但欲使学者知文 (第 518H 页)
行之
本末轻重。非教人不学而先行也。八条何不曰修齐格致。四教何不曰行文。
此言弟子之职。只是从良知良能上实 …… (第 518H 页)
 
居敬而不简者。气质之偏者。居敬则自简者。合下姿质好者也。朱子因仲弓本意。做两事说。程子则就姿质好底人看做一事说。所以推广本意。
朱子曰伊川说有未尽。又曰只说得一边。又曰是有些子差。但自不相害。观此则可知程说之非正意也。若以姿质论则亦有能简而不能敬者。非独不简者之为偏也。
 好学论先言得五 行之
秀。后言五性。此气先理后欤。曰非也。但说时不可不如此。
做这人须是五气做成。故先言。正犹中庸章句之曰 (第 521H 页)
  别纸
尧之时。盖当已会之极盛。故谓天地之中数也。乾之位于南方之中。亦此义也。邵子之以日月五星之行推之者。盖有定法。然愚陋未习于天度。何能一一说出耶。
五方之人。随其地而性有偏全。恐有其理。然但各在现居之地而观则莫非天地之中也。虽其偏邦。而五性亦未尝不备也。五色之异。以气之偏重也。五性之备。以理之不曾缺一也。今之所谓亚洲者。果为天下之中。而印度诸邦挨近于西北。故犹迟文明之候。中国则差近于东南。故阳明之气

先著而圣贤迭兴。然气无不周则阳明之运于西北。而圣人之出可期也。亦何不全之可虞哉。
三纲暴虐。五伦窄狭之说。彼不知天道。焉知人事哉。五伦之为五 行之道。
诚如来谕。而三纲则天地人三才之道也。父之纲天道也。夫之纲地道也。君之纲人道也。长幼朋友无统属之义。则 (第 540H 页)
 世子之复见。似未有疑之之端。而孟子谓疑吾言何也。
想其有尧舜不可及之意。故孟子有此云。
 上言性善。下言道一何也。
上言性者。明人心之所固有也。下言道者。明复性之工在于力行也。性同故所 行之道
亦无二也。
 七篇之中无非此理。则此章乃七篇之大旨也。何不以此托始。
大旨与要旨有别。托始之地。当以 …… (第 39L 页)
。此二句奉为贤者献愚也。
答洪巨源
得书甚欢喜。盖以其文辞之精简。视前增三五格。意夫见解之亦妙诣而制 行之
益恳到也。区区钦尚。但心气阑却。神膂粗短之示。非所以相告者。此不惟英年锐力可以自道者。纵其有此。何不 …… (第 46H 页)
怪否。倖审入此年来。省事保无大愆。稍慰远悰。学问之妨夺。真如所示。诚可忧也。惟患难造次。莫不有穷理制 行之
端。须从这境界磨鍊成熟。方是个真学问。贤须谅之否。钟盗名盗恩。罪案山积。有非小小自力可以填补底。恐惧 …… (第 47H 页)
 古未有理气并称。惟于易大传始有道器之名。道器字与理气字。同欤异欤。

道以理之流行者言。器则谓理合气而成物事者也。道字专指理。而器不可专谓之气也。是以谓道亦器器亦道则得矣。若谓理亦气气亦理则不可。夫子于此初非为分别理气而发。只为此理之无形而能至形于事物之间。彻上彻下。贯一无间者而指示人。故不曰理气。而必以道器为名。道是当 行之
谓。器是有成之谓。
 曰易有太极。曰一阴一阳之谓道。二语不其相反否。
一阴一阳。即所谓易也。易之有太 (第 49L 页)
极。即一阴一阳之道也。但易有太极。是就易上推言其本体。一阴一阳之谓道。是自道上直言其流 行之
用。故有字与之谓字略有别。不可谓相反。
 胡云峰谓智为妙众理。沈番易谓涵天理。韩南塘驳之谓以理妙理。 …… (第 49L 页)
 阳何以变。阴何以合。水何以为阴盛。火何以为阳盛云云。
朱子论变合之义。曰阳动而阴随。盖阳性动。动则变。阴性随。随则合。阳变为阴。阴合为阳也。以气之始生而言。则天一生水为阳稚。地二生火为阴稚。天三生木为阳盛。地四生金为阴盛。及其变合而成质也。阳动极而变则水为阴盛。木为阳稚。水本稚故变得尽。阳变阴而稚变盛。木本盛故变得不尽。盛变稚而犹是阳尔。阴静极而合则火为阳盛。金为阴稚。火本稚故合得尽。阴合阳而稚合盛。金本盛故合得不尽。盛合稚而犹是阴尔。水

阴盛火阳盛。木阳稚金阴稚。观于冬夏春秋则可验。
 一 行之
中。亦自具五行则水有水之火水之木水之金水之土云云。
得之。今以水言之。水也而其虚明者火也。其活动有生 (第 51H 页)
顾诸生而语之曰有是哉。名言之也。事于学者。道德文章而已矣。天理之具于性而循其自然则日用之间。莫不有当 行之道。
若父慈子孝兄友弟悌。睦亲戚而信朋友。刑寡妻而御家邦。以至于一念一动。不睹不闻之顷。岂道之可离也。然而 (第 537H 页)
 行有馀力。则以学文。则行先于文。而以四教则文为先而行为次。何欤。
在弟子之职则行先而文后。在教者则文在所先。盖当 行之道。
备于文故也。
 莫我知也云云。
莫我知之叹。初非为患人之不我知而发也。盖圣门诸子。槩以行事言语观圣人 (第 402H 页)
彼。则虽不中不远矣。大抵有道则进。无道则退。君子道长。小人道消。为善则吉。为恶则凶。悔过不吝。是吾常 行之道
理。惟善中益加勉也。
金中立字说
金君起中表德曰中立。盖以先立乎志者告之。人生孩提。起立为最初工夫。 (第 265L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