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小學類
易類
釋家類
別集類
宗教類
淨土宗部類
禪宗部類
瑜伽部類
中觀部類
論集部類
史傳部類
密教部類
經集部類
律部類
毘曇部類
新編部類
事彙部類
敦煌寫本部類
華嚴部類
寶積部類
涅槃部類
法華部類
般若部類
大集部類
本緣部類
阿含部類
伯阳之道道指虚
无。牟尼之道道超四句。浅深既悬。体何由
一。盖是子佞于道。非余谄佛。问牟尼之道
道为 真谛。
而体绝百非。伯阳之道道曰杳
冥。理超四句。弥验体一。奚有浅深(此梁武帝新义。用
佛经以真空为道体)
。 …… (第 0002a 页)
。寻大小二经。皆
明见空成圣。而阿毗昙谓观有得道。故
隐覆真言。第十丧圆旨。涅槃经云。欲令众
生深识 真谛。
是故如来宣说于俗。若使众
生不因俗谛而识真者。诸佛如来终不说
俗。毗昙之流虽知俗有。不悟真空。既惑 …… (第 0003b 页)
必录。弃
众师之短。取诸部之长。有人言。虽复斥排
群异。正用昙无德部。有人言。偏斥毗昙。专
同譬喻。 真谛
三藏云。用经部义也。检俱 …… (第 0003b 页)
然有宛然而空。故空名有空。既失空有。
亦失有空。如斯之人亦失二谛。又诸外道
亦失二谛。如有见外道迷于 真谛。
空见外
道迷于世谛。又凡夫著有故迷 (第 0011b 页)
真谛。
二乘
滞空迷世谛也。第三人得二谛名而失二
谛旨。斯执甚多。今略出二种。或言二谛一
体。或言二谛异体。 …… (第 0011b 页)
谛为宗耶。答即二谛是中道。既以二
谛为宗。即是中道为宗。所以然者。还就
二谛以明中道故。有世谛中道。 真谛
中道。
非真非俗中道。但今欲名宗两举故。中谛互
说。故宗举其谛名题其中。若以中道为
名。复以中道为宗 …… (第 0011c 页)
缘得说多
一。所言一中者。一道清净更无二道。一道
者即一中道也。所言二中者。则约二谛辨
中。谓世谛中 真谛
中。以世谛不偏故名为
中。 (第 0014b 页)
真谛
不偏名为 (第 0014b 页)
真谛
中。所言三中者。二
谛中及非真非俗中。所言四中者。谓对偏中。
尽偏中。绝待中。成假中也。对偏中者。对 …… (第 0014b 页)

之理不断不常也。成实人明中道者。论文
直言离有离无名圣中道。而论师云。中道
有三。一世谛中道。二 真谛
中道。三非真非俗
中道。四大乘人明中者。如摄大乘论师明。
非安立谛不著生死不住涅槃。名之为中
也。义 (第 0014c 页)
显真灵之性故。但以一切
差别之相为法。法是俗谛。照此诸法。无为无
相。无生无灭。无增无减等为义。义是 真谛。

智度论以俗谛为法无碍辩。以 (第 0406a 页)
真谛
为义无
碍辩。性宗则以一真之性为法。空有等种种
差别为义。故经云。无量义者从一法生。华严
十地亦云。 (第 0406a 页)
法者知自性。义者知生灭。法者知 真谛。
义者知俗谛。法者知一乘。义者知诸
乘。如是十番释法义二无碍义。皆以法为真
谛。以义为俗谛。二心性二名 …… (第 0406a 页)
谛。学者皆知。不必引释。性宗则摄
一切性相及自体总为三谛。以缘起色等诸
法为俗谛。缘无自性诸法即空为 真谛(此与空宗相宗
一谛。义无别也)
一真心体。非空非色。能空能色。为
中道第一义谛。其犹明镜。亦具三义。镜中影
像。不得呼青为黄。妍媸各 (第 0407a 页)
。如俗谛影无
自性一一全空。如 真谛
其体常明。非空非青
黄。能空能青黄。如第一义谛。具如璎珞大品
本业等经所说。故天台宗依此三谛修三止 (第 0407a 页)
 散乱昏沉打一片
 圆净明珠照大千
 此界他方都踏遍
 极乐国去不遥
 目前一念可顿超
 落华流水演 真谛
 有情妄谓隔云霄
 七重树宝间错
 琉璃为地黄金阁 (第 0208c 页)
之杂不
处也。必汩之西澨。故其大也。深也。洁也。光明也。无我
若者。」

【此喻大士为说佛真性海以显 真谛
也。呀然。张口
貌。怪矣。是责之也。今夫下。具示正理。夫性海无涯。
故无东西南北。性海光明。故外𣹢 (第 0228c 页)
不中空假亦尔即圆教之行相也龙树菩
萨偈云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名为假名亦名
中道义三谛者中谛统一切法 真谛
泯一切法俗谛
立一切法举一即三非前后也此皆含生本具非造
作所得而秘藏不显者为三惑所覆故无明翳乎法
性 …… (第 0055a 页)
师境观要门)

** 论圆修三观生四净土

五大六根六尘六识为六凡法界俗谛十二因缘四
谛为二乘法界 真谛
六度波罗蜜三号四德为佛菩
萨法界中谛举空如来藏圆融 (第 0056a 页)
真谛
而十界三谛俱
非天台所谓一真一切真无俗无中而不真三谛俱
有泯法之用也举不空如来藏俗谛而十界三谛俱
即 …… (第 0056a 页)
所观之境三观则能观之观称性而观绝待而
照凡照一境言行布则即一而三言圆融则即三而
一如以空观观空如来藏 真谛
则三谛皆空俗谛空 …… (第 0056a 页)
则此观能空见思显 真谛
(第 0056b 页)
真谛
空则此观能空尘
沙显俗谛理中谛空则此观能空无明显中谛理以
假观观不空如来藏俗谛则三谛俱立俗谛立能破 (第 0056b 页)
尘沙 真谛
立能破见思中谛立能破无明以中观观
空不空如来藏中谛则三谛皆中随举一观即具二
观举一空观假中亦空三观悉 (第 0056b 页)
妄。讲经亦妄。乃至得菩提入涅槃
亦妄。可自一心念佛。莫生疑也。

** 答通州孙居士广谅

来问出世 真谛。
夫世即出世。则不须求出。真非妄外。
则何用觅真。此意未会。则莫若一心念佛。念极而悟。
悟则无论。纵不 (第 0006a 页)
大悟。而离此娑婆。生彼净土。即是出
世。消灭杂念。纯一正念。即是 真谛。
今亦不管出不出
真不真。但工夫做到一心。自然了当矣。 (第 0006a 页)
。性体。乃本具法身德。性量。乃本
具般若德。性具。乃本具解脱德。亦即三谛。常即中
谛。寂即俗谛。光即 真谛。
即一而论三。故非纵。即三
而论一。故非横。非纵非横。不可思议。故名秘密藏
也。此乃性德。言修德者。后 (第 0872a 页)
文云。修之者。称性照了
也。谓修空观。破见思。称 真谛
性。成般若德。修假观。
破尘沙。称俗谛性。成解脱德。修中观。破无明。称中
谛性。成法身德也。性修合论 …… (第 0872a 页)
若不细拣。则有儱
伺之过。约藏教者。纲宗云。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
灭灭巳。寂灭为乐。因灭会真。灭非 真谛。
灭尚非真。
况苦集道 (第 0875b 页)
真谛
在因果事相之外。故依衍教。判为 …… (第 0875b 页)
偏真无生也。约通教者。诸法不自生。亦不从他生。
不共。不无因。是故说无生。解苦无苦而有 真谛。

尚即真。况集灭道。此乃即真无生也。约别教者。真
如法性。随缘不变。在生死而不染。證涅槃而非净。 …… (第 0875c 页)
沙门。若禀二教。修七科道品。乃活道
沙门。不然者。乃污道沙门也。别圆亦然。传灯。乃论
主之讳也。谓传 真谛
灯。俗谛灯。中谛灯。次第灯。一
心灯。今造此论。乃传西方唯心四土。自性三身。一
心妙莲灯也。和南者。 …… (第 0876b 页)
融通。生佛非殊致也。此融会
三德竟。】

○三会同三谛。

「此之三法。亦名三谛。性体即中谛。性量即 真谛。
性具
即俗谛。」

【谛者。谓自性不虚。故称为谛。又见此三谛。得不颠
倒觉。故称为谛。又能以此示于他 (第 0882c 页)
。故称为谛。中谛
者。统一切法之谓也。故下文云。离即离非。是即非
即也。 真谛
者。泯一切法也。故下文云。一切俱非也。
俗谛者。立一切法也。故下文云。一切俱即也。会同
三谛竟。】 …… (第 0882c 页)
智。非得。非檀那。乃至非般剌
若。非怛答阿羯。非阿罗诃。非三藐三菩。非常乐我净。
此即性量无相。是为 真谛。


【大佛顶文句云。此正显心性。正随缘而成十界染
净诸法。而染净法中。随拈一法。皆即竖穷横遍。无 (第 0883a 页)
尽无量之圆融大 真谛
也。一切俱非者。即藏性如
实空义。正随缘而常不变也。言如来藏妙明圆心
者。随缘不变名为如。不变随缘名 …… (第 0883a 页)
心法。次非空。
乃至非般剌若。指众生法。次如是乃至非常乐我
净。即指佛法。意显心佛众生。三无差别。约 真谛

论。故曰一非一切俱非也。若即横论竖。竖中亦具
三谛。众生法中。非空。至非意识界。是六凡法。属俗 (第 0883a 页)
谛。非无明。乃至非老死。非无明尽。乃至非老死尽。
是缘觉法。非苦集灭道。非智非得。乃声闻法。此二
真谛。
缘觉法中。非无明。乃至非老死。乃流转门。 …… (第 0883a 页)
此云如来。阿罗诃。此云无生。三藐三菩。此
云正遍知。今一切俱非。所谓一空一切空。假中皆
空。不思议大 真谛
也。空如来藏竟。】

○二引不空如来藏。

「而如来藏元明心妙。即心。即空。即地水火风。即六凡。
即 …… (第 0883b 页)
脱之用。證中谛
而得法身之体。故荆溪大师云。诸佛果地融通。但
證众生理本也。称性施设。无谋而应者。称 真谛
性。
施设藏通二教。称俗谛性。施设别教。称中谛性。施
设圆教。或顿施。或渐施。或秘密施。或不定施。曲 …… (第 0884c 页)
曰。三谛者。真俗中也。三观者。空假中也。」

【谛者。谛审也。谓谛审诸法。即空假中。即空。是性量
真谛。
即假。是性具之俗谛。即中。是性体之中谛。
此三隔历。即次第三谛。三一圆融。即圆融三谛。观
者。照了之 …… (第 0892a 页)
来者。谓从无始以来也。为五阴区局真
性。不契心源者。被色受想行识。分隔真如实性也。
谓六凡五阴。区局 真谛
性。不契性量之源。二乘五
阴。区局俗谛之性。不契性具之源。菩萨五阴。区局
中谛之性。不契性体之源。现 (第 0894c 页)
所说。彼宗盛谈焉。广如赞文
也。】

「审察两经。文乖理一。

何者。

佛法僧戒。有三种不同。一者 真谛。
二者别相。三者住
持。」

【别释中略后一盖至下具录也。】

「真如体净。二障斯亡。本觉圆明。即为真 …… (第 0101a 页)
漏永尽。性净圆明。故曰洁严。虽有客尘。而本性
净。故曰无垢。是戒珠之真实者也。】

「据斯胜义。故说 真谛。


【此非世俗。故云胜义。】

「涅槃经云。若能观三宝。常住同 (第 0101b 页)
真谛。
此即是诸佛最
上之誓愿。即其义也。」

【大众所问品之偈也。】

「言别相者。佛有三身。即法报化也。 …… (第 0101b 页)
作是摄善摄生也。前一止是持。作即犯。后二作
即持。止是犯。故曰。止作二持也。摄尽诸品。故云一
切也○ 释真谛
中结曰故说。此标云言别相。标结
有无互文耳。】

「但修别相。为證 (第 0101b 页)
真谛。
起行之徒。只知别相。便为究竟。
不悟真原。学戒之流。并为助道。佛之名相。应现非真。
用接少凡。权为憩 (第 0101b 页)
圣胎。一生功就一花开。称身璎珞随心
现。盈器酥酡逐念来。金殿有光吞日月。玉楼无地著
尘埃。法王为我谈 真谛。
直得虚空笑满腮。

珠王宫殿玉园林。坐卧经行地是金。舍利时时宣妙
响。频伽历历奏仙音。返闻顿悟无生理 (第 0845c 页)
 情乱迷闷昏浊心。
#+END_VERSE


我今为礼世尊顶?为复哀礼如来胸?

为复敬礼大圣手?为复悲礼如来腰?
为复敬礼如来脐?为复深心礼佛足?
何故不见佛涅槃?唯愿示我敬礼处。
如来在世众安乐,今入涅槃皆大苦。
哀哉哀哉深大苦!大悲示教所礼处。
尔时,迦叶说是偈已,世尊大悲,则现二足千辐轮相出于棺外,回示迦叶,从千辐轮放千光明,遍照十方一切世界。尔时,迦叶与诸弟子见佛足已,一时礼拜千辐轮相,大觉世尊金刚双足还自入棺,封闭如故。尔时,如来以大悲力,从心胸中火踊棺外,渐渐茶毗,经于七日,焚妙香薪,尔乃方尽。佛力威神,内外白褺而无损也。此有二表,外一重白褺不损者,表俗谛存焉;内一重白褺不损者,表 真谛
不坏也。
自如来入涅槃壬申之岁,至今唐保大十年壬子岁,得一千九百 (第 1026a 页)
朝求那跋摩三藏之所置也,尝云:「后有肉身菩萨于此受戒。」梁末,有 真谛
三藏于坛边种菩提树,云:「一百二十年有肉身菩萨于此树下说法。」师果然于此树下演无上乘。
至明年二月三 (第 1092a 页)
?」
仙人答曰:「智照是能證之人,性地是所證之法,故不无能所,是故古人云『以此无知之般若,證彼无相之 真谛』
,故智与性不同。又能證智照,无知所證,性地无体,不有能所,是故古人云『智穷真际,能所两亡』,故智照与 (第 5128a 页)
亡虽亡矣。尚有不亡
者在。即第八识之阿赖耶识。守其空房耳。孔子所谓
死而不亡者似矣。故俗谛称之灵魂。 真谛
呼之识神
是也。盖人乃万物之灵。灵者即此识也。是知此识既
在。即行焚化者。安有不痛之理耶。故既而痛之 (第 0544c 页)
一圣胎。一生功就一花开。称身璎珞随心
现盈器酥酡逐念来。金殿有光吞日月。玉楼无地著
尘埃。法王为我谈 真谛。
直得虚空笑满腮。

曾于净土结因缘。二六时中现在前。每到黄昏增善
念。遥随白日下长天。如来宝手亲摩顶 (第 0597a 页)
非离假而有空。亦非离空而有假。双遮双
照即中观。所称佛名。及以音声。如谷中响。如水中月。
了不可得即 真谛。
虽不可得。而佛号音声宛然在口。 (第 0615a 页)
 七宝装成极乐宫
 处处园林如锦绣
 重重楼阁玉玲珑
 对对鸳鸯宣妙德
 双双鹦鹉法名宏
 弥陀为我谈 真谛
 喜得虚空笑满容」
#+END_VERSE


#+BEGIN_VERSE
「 欲入西方福非轻
 莲 (第 0635b 页)
源头仔细寻。一灵终不被尘侵。无形
无相包天地。湛寂恒明没古今。大道能求在一诚。止
观定慧运神明。如来 真谛
何饶舌。老实门中放步行。
显现光中用耳修。一三三一万缘休。离心离意兼离
识。好向轩辕借枕头。念心念佛 (第 0692c 页)
 世祖章皇帝敕谕玉琳通琇国师书

朕惟立纲陈纪敷政而易俗移风见性明心传教以
牖民觉世考其功业则事有殊途论厥精微斯旨归
同轨然溯无生之 真谛
不缘意象以求證般若之妙
源非因文字而显欲问大千之觉路先皈不二之度
门赖初祖之既来遂法衣之不绝燃灯而照 …… (第 0714b 页)
一世勤苦。亦须臾间。后生
彼国。快乐无极。(四句经文。略润节之)法门善巧。至实非权。以离
俗谛。别无 真谛。
非一二故。其第六者。世间人民。不识
自心。有如是力。闻斯经典。初念生信。转念生疑。还为
欲牵。念世五 (第 0741b 页)
回心趣求佛果。为先厌人执烦恼。还依本习
为说四谛。令具断彼人执烦恼见修两惑。断
彼惑时。必须见于四 真谛
理用无漏圣道断此
烦恼。断见惑名曰预流。非住彼道名预流也。
断修惑已名阿罗汉。如阿罗汉无诸惑。故虽 (第 0062c 页)
。所谓信为六度之头首。长养万行
诸善根。妙吉祥者。行也。经云。一切世閒。亲近供养
赞叹。名妙吉祥。又 真谛
云。于怨亲中。平等不为损 (第 0940b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