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小學類
易類
釋家類
別集類
宗教類
淨土宗部類
禪宗部類
瑜伽部類
中觀部類
論集部類
史傳部類
密教部類
經集部類
律部類
毘曇部類
新編部類
事彙部類
敦煌寫本部類
華嚴部類
寶積部類
涅槃部類
法華部類
般若部類
大集部類
本緣部類
阿含部類
满分戒。
所登之坛即南宋朝求那跋摩三藏之所筑
也。跋摩已登果位。悬记云。后当有肉身菩
萨于斯受戒。又 梁末真谛
三藏于坛之畔
手植菩提树。谓众曰。种此后一百二十年
有开士。于其下说无上乘度无量众。至
是能爰宅于兹 (第 0755a 页)
居馀抗宜丰寺。寺邻生丹山。门对佳
境囧然独往。暴风偃山正智不动。巨浪沃
日浮囊不飘。于是著法性论以究 真谛。

一之了语也。每禅诵之隙辄赋诗歌事思
入无间兴含飞动。潘阮之遗韵江谢之阙
文。必能缀之。无愧古人。 …… (第 0799b 页)
大为菩萨。岂宜以鬼神事之。致
令唐初高德胜士往往止存一字名。职由讳
之极矣。属今修撰。乃阙文也。乃知 真谛

讳。俗谛闻似则惧。或曰。今沙门姓既为释。
名复不讳。言我不随俗谛。云何对君主称
臣。莫西域有否。 (第 0800c 页)
。或启发心之元。或施外护之力。先
天中行传神于潞邸。玄宗即位。至八月十
五日上皇御书寺额。奉诏令大德 真谛
(第 0874c 页)
本见二秦录及僧祐录)
* 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经二卷(亦云仁王般若经或云一卷第二出与晋世法护与梁朝 真谛
译者同本异出房云见别录)
* 摩诃般若波罗蜜大明咒经一卷(亦云摩诃大明咒经初出与唐译般若心经等同 …… (第 0512b 页)
十八部论一卷(初出与部异执论等同本房等并云 真谛
译者非也)
* 佛入涅槃密迹金刚力士哀恋经一卷
* 无明罗刹集一卷(亦云无明罗刹经或二卷) (第 0519a 页)
顶王经一部。
* 金光明经七卷(或六卷二十二品承圣元年于正观寺及杨雄宅出凉世无谶出四卷者有十八品 真谛
更出四品足前成二十二分为七卷今在删繁录) …… (第 0538a 页)
(房云太清四年出检诸年历太清不至四年已下并同)
* 决定藏论三卷(中有梁言字是梁代译寻其文句是 真谛
出也)
* 大乘起信论一卷(初出与唐实叉难陀出者同本承圣二年癸酉九月十日于衡州始兴郡建兴寺出月婆 …… (第 0538b 页)
房内典等录 右一十一部二十四卷(如实论上六部一十五卷见在仁王经下五部九卷阙本)
沙门波罗末陀。梁言 真谛。
或云拘罗那他。此曰亲依。并梵文之名字也。本西印度优禅尼国人。婆罗门种姓。颇罗堕景行澄明器宇清肃。风神 …… (第 0538b 页)
中天。梁武大同中敕直省张泛等。送扶南献使返国。仍遣聘中天竺摩伽陀国。请名德三藏并求大乘诸论杂华经等。 真谛
远闻行化仪轨圣贤。搜选名匠惠益氓品。彼国乃 (第 0538b 页)
真谛
并赍经论恭膺帝旨。既素蓄在心涣然闻 …… (第 0538b 页)
云谛译。今寻文句非是谛翻。既与部执本同不合再出。今此删之如别录中述。复有金光明疏等六部二十六卷。并是 真谛
所撰亦并删之(长房内典等录复云天监十五年木道贤献优娄频经一卷直云献上不辩委曲且编疑录此删不载)。 …… (第 0538c 页)
罗尼经一卷(正光六年于洛阳出第一译与隋崛多金刚场经同本)
* 摄大乘论二卷(普泰元年于洛阳出与陈 真谛
唐玄奘所出摄论同本阿僧祛作)
* 无字宝箧经一卷(元象二年于邺都出第二译与留支等出者同本上十部并 …… (第 0542b 页)
门昙林笔受见经前序记)
* 唯识论一卷(一名破色心或云唯识无境界论在金华寺出天亲菩萨造第一译与陈 真谛
唯识论及唐译二十唯识论并同本见长房录)
* 一输卢迦论一卷(龙树菩萨造在金华寺出见长房录录云伊迦 (第 0542c 页)
(第三译与姚秦罗什元魏留支等出者同本)
* 解节经一卷(是解深密经初五品异译出第一卷此经非是全部 真谛
略出以證义耳)
* 遗教经论一卷(释遗教经)
* 十八空论一卷
* 摄大乘论三卷(无著菩 …… (第 0545b 页)
婆薮盘豆造或三卷于临川郡出第一译与唐译辩中边论同本)
* 显识论一卷(内题云显识品从无相论出题云 真谛
译新附此)
* 转识论一卷(即出前显识论中题云 (第 0545c 页)
真谛
译新附此)
* 唯识论一卷(天亲菩萨造初云修道不共他在临川郡译第二出与元魏般若流支等出者同本) …… (第 0545c 页)
论上二十五部八十二卷见在金刚论下一十三部三十六卷阙本)
沙门拘罗那他。陈曰亲依。或云波罗末陀。此云 真谛。
并梵文之名字也。本西印度优禅尼国人。以梁武太清二年届于建业。顷属梁季崩乱不果宣传。虽翻经论栖遑靡托。 (第 0546a 页)
逮陈武永定二年七月还返豫章。又上临川晋安诸郡。 真谛
虽传经论道缺。情离本意不申。更观机壤遂欲汎舶往楞伽修国。道俗虔请结誓留之。不免物议遂停南越。便与前梁 …… (第 0546a 页)
依经二卷(准经后记云梁代译今编梁录)又长房内典等录。复有正论释义等一十三部一百八卷。今以并是经论义疏 真谛
所撰。非梵本翻故删不录。又内典录中梁陈二代俱载起信论者非也。 …… (第 0546c 页)
月出九月讫学士费长房笔受沙门彦琮制序见长房录)
* 金光明经银主陀罗尼品嘱累品一卷(昙无谶出四卷 真谛
七卷周世崛多五卷并无此二品检梵本有故复出之见长房录后十七年沙门宝贵取前后译合成八卷故不别存) …… (第 0548b 页)
斯既先哲遗踪。贵遂依承以为规矩。遂合凉世法丰(四卷十八品者)周朝称藏(续演寿量大辩二品分为五卷)梁时 真谛(更出四品谓三身分别品业障灭品陀罗尼最净地品依空满愿品通前十八成二十四分成七卷)
隋代志德(复出银主陀罗尼品及嘱累品)前后所出。共二十四品分为八卷。沙门彦琮重覆勘校品部究足。始自于斯 …… (第 0550c 页)
菩提资粮论六卷(圣者龙树本比丘自在释见内典录)
* 摄大乘论释论十卷(第二出与 真谛
译者及唐译世亲摄论并同本世亲菩萨释见内典录)
* 缘生论一卷(圣者郁楞伽造与缘生经同时出见内典录 (第 0551c 页)
微殿西弘法院译至二十三年六月十七日慈恩寺毕大乘巍笔受)
* 摄大乘论世亲释十卷(见内典录第三出与 陈真谛
隋笈多出者同本贞观二十 …… (第 0556b 页)
八月六日于弘福寺翻经院译沙门知仁笔受)
* 唯识二十论一卷(见翻经图世亲菩萨造第三出与元魏智希陈 真谛
出者同本龙朔元年六月一日于玉华寺庆福殿译沙门大乘基笔受)
* 唯识三十论一卷(见内典录世亲菩萨造 …… (第 0556c 页)
院译至四年七月三日毕毕沙门嘉尚大乘光等笔受)
* 阿毗达磨俱舍论本颂一卷(见内典录世亲造第二出与 真谛
出者同本永徽二年于大毕恩寺翻经院译沙门元瑜等笔受)
* 阿毗达磨俱舍论三十卷(见内典录世亲造第二 (第 0557a 页)
出与 真谛
出者同本永徽二年五月十日于大慈恩寺翻经院译至五年七月二十七日毕沙门元瑜笔受)
* 阿毗达磨顺正理 (第 0557a 页)
经一卷(与前日照三藏出者名字虽同经体全异)
* 十善业道经一卷
* 大乘起信论二卷(第二出与 真谛
出者同本)
* 摩诃般若随心经一卷
* 大方广不生不灭经一卷
* 大方广如来难思议境界经 …… (第 0566a 页)
月四日于西明寺译毕沙门波崙惠表笔受)
* 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一卷(第五出与姚秦罗什元魏留支陈 真谛
等出者同本长安三年十月四日于西明寺译)
* 佛为难陀说出家入胎经二卷(出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杂事 …… (第 0567a 页)
偈一卷。并合入妙法华中。其隋朝崛多译银主品嘱累品共一卷。合入金光明中。其北凉昙无谶译四卷金光明。梁朝 真谛
译七卷金光明。周世崛多译五卷金光明。隋朝沙门宝贵取前三本合成八卷。故上三经在删繁录加此七部一十九卷还 (第 0572b 页)
中。明了论一卷在于是论录。一经之题分二上录。二误也。其律二十二乃是明了论半题。今云二十二卷误之甚也。 真谛
摄论十二卷与十五卷者。二本不殊存其二部而言重译。三误也。以仁王经起信论等编在疑录。四误也。不能备陈。 (第 0575c 页)
略云。而金光明见有三本。初在凉世有昙无谶译为四卷止十八品。其次周世阇那崛多译为五卷成二十品。后逮梁世 真谛
三藏于建康译三身分别业障灭陀罗尼最净地依空满愿等四品。足前出没为二十三品宝贵每叹此经秘奥后分如何竟无 …… (第 0592a 页)
品。写为八卷。学士成都费长房笔受。通梵沙门日严寺释彦琮校谏。撰录者曰。此合部经文义备足。其无谶四卷。 真谛
七卷。崛多五卷。并皆有阙。故此三经无繁重载。谨按长房等录。周武帝代天竺三藏那舍崛多译出一本。名金光明 (第 0592a 页)
上依经二卷
梁天竺三藏真谛译(全本第二译出经后记)
(右此无上依经。谨按长房等录。并云陈永定二年丁丑 真谛
三藏于南康郡净土寺出其经。后记乃云梁绍泰三年太岁丁丑九月八日三藏真谛于平固县南康内史刘文陀请令译出。 …… (第 0596c 页)
临般亦名遗教经)
姚秦三藏鸠摩罗什译(有释论一卷)
(右此遗教经旧录所载多在小乘律中或编小乘经内今以 真谛
法师译遗教论彼中解释多约大乘小宗不显故 …… (第 0604a 页)
或十二卷)
陈天竺三藏真谛译(第一译)
上三论二十卷二帙(又按仁寿大周等录复有摄论一本十二卷成部亦云 真谛
所译勘与此同今者但存一本)
* 摄大乘论释论十卷(世亲菩萨释一帙)
隋天竺三藏达摩笈多译(出内 …… (第 0608c 页)
决定藏论三卷
梁天竺三藏真谛译单本
(右此决定藏论大周录中乃云失译而不指言何代翻出今详此论文势乃是 真谛
所翻论中子注乃曰梁言前代录家遗之不上今为 (第 0608c 页)
真谛
所译编于梁代录中)
* 辩中边论颂一卷(弥勒菩萨造)
大唐三藏玄奘译(出内典录单本) (第 0608c 页)
直云善见律)
萧齐外国沙门僧伽跋陀罗译(单本)
* 佛阿毗昙经二卷(亦云佛阿毗昙论)
陈天竺三藏 真谛
(单本) …… (第 0619c 页)
萨婆多毗尼毗婆沙九卷
失译(今附秦录单本)
* 律二十二明了论一卷(亦直云明了论)
陈天竺三藏 真谛
(单本)
上二经十卷同帙(其明了论出正量部波罗提木叉论中。其大论未译凡有六千颂。彼部法师阿那含人厥 …… (第 0620a 页)
百年中。五百大阿罗汉等。于迦湿弥罗国造。
* 阿毗达磨俱舍释论二十二卷(婆薮槃豆造)
陈天竺三藏 真谛
(第一译)
* 阿毗达磨俱舍论本颂一卷(尊者世亲造或二卷)
大唐三藏玄奘译(出内典录第二译 (第 0620c 页)
真谛
译者阙本)
上二论二十三卷三帙。
* 阿毗达磨俱舍论三十卷(尊者世亲造三帙)
大唐三藏玄奘译(出 …… (第 0620c 页)
造)
曹魏代译失三藏名(单本)
* 随相论一卷(或云求那摩谛随相论德慧法师造或二卷)
陈天竺三藏 真谛
(单本)
上三论十四卷二帙。
* 尊婆须蜜菩萨所集论十卷(尊者婆须蜜造或十四卷或十二卷)
符秦 …… (第 0621a 页)
卷二帙)
姚秦三藏鸠摩罗什译(单本)
* 立世阿毗昙论十卷(或无论字一帙或云十五卷)
陈天竺三藏 真谛
(单本)
* 解脱道论十二卷(或十三卷) 一帙
梁扶南三藏僧伽婆罗译(单本)
* 舍利弗阿 …… (第 0621b 页)
不然如论第一卷中引外国师及萨婆多说故知非是二尊所撰)
* 四谛论四卷(婆薮摩跋造)
陈天竺三藏 真谛
(单本)
* 辟支佛因缘论二卷
失译(今附秦录单本)
* 十八部论一卷
新为失译(附秦录第 …… (第 0621b 页)
(右十八部论。捡寻群录。并云梁代三藏 真谛
所译。今详 (第 0621c 页)
真谛
三藏已译十八部论。不合更译部异执论。其十八部论初首引文殊问经分别部品后。次云罗什法师集后方是论。若是 (第 0621c 页)
罗什所翻。秦时未有文殊问经。不合引之。置于初也或可准别录中文殊问经编为失译。秦时引證此亦无疑。若是 真谛
再译。论中子注不合有秦言之字。详其文理多是秦时罗什译出。诸录脱漏致有疑焉。其 (第 0621c 页)
真谛
十八部疏即部异执疏。是虽有斯理未敢指南后诸博闻请求实录)
* 部执异论一卷(亦名部异执论)
(第 0621c 页)
天竺三藏 真谛
(第二译)
* 异部宗轮论一卷(世友菩萨造)
大唐三藏玄奘译(出翻经图第三译)
右三论同本异译 …… (第 0621c 页)
婆菩萨传一卷
姚秦三藏鸠摩罗什译(拾遗编入单本)
* 婆薮槃豆法师传一卷(此曰天亲)
陈天竺三藏 真谛
(拾遗编入第二译两译一阙)
* 龙树菩萨为禅陀迦王说法要偈一卷
宋罽宾三藏求那跋摩译(出唐旧录 …… (第 0623c 页)
罗所说法记一卷
大唐三藏玄奘译(出内典录单本)
* 金七十论三卷(亦名僧祛论或二卷)
陈天竺三藏 真谛
(单本)
右一论。外道迦毗罗仙人造。明二十五谛所谓数论经中云迦毗罗论是也(长房内典二录 (第 0624a 页)
真谛
译中有金七十论三卷复有僧祛论三卷二目俱存者误也)
* 胜宗十句义论一卷
大唐三藏玄奘译(出翻经 (第 0624a 页)
新编入录)(单本)
* 集量论四卷
大唐三藏义净译(新编入录)(单本)
(又法上录云。梁太清二年 真谛
三藏译摄大乘论二十卷者。此应误也。多是十二。传写者错。今按长房等录。谛译摄论在于陈代。梁录既无。故不 (第 0637c 页)
未曾载。今开元新录搜集编上。
* 定行三昧经一卷(一名摩诃目揵连所问经或云佛遣定行经) 真谛
比丘慧明经一卷(或云慧明比丘经或云清净 (第 0673b 页)
真谛
经)
* 尼吒国王经一卷(或云尼吒黄罗国王经或云黄罗王经)
* 胸有万字经一卷(或云胸现万字 …… (第 0673b 页)
大萨若经一卷
* 摩诃萨埵经一卷
* 秘要经一卷
* 五无经一卷
* 清净精进无上 真谛
大比丘慧法经一卷
* 佛初置塔经一卷(今疑是法经录中天公经异名)
* 太子成道经一卷 (第 0678a 页)
二百九纸
* 顺中论二卷(题云顺中论义入大般若波罗蜜经初品法门)三十二纸
* 摄大乘论三卷 (真谛
三藏译)五十九纸
上三论二十卷二帙。
* 摄大乘论二卷(佛陀扇多译)四十四纸
* 摄大乘论本 (第 0690a 页)
三卷(三藏玄奘译)六十一纸
* 摄大乘论释十五卷(天亲 释真谛
译或十二卷亦云释论)三百二十七纸
上三论二十卷二帙。
* 摄大乘论释论十卷(世亲释笈多译一帙)一 …… (第 0690a 页)
大乘起信论一卷 (真谛
三藏译)二十五纸
上七论十卷同帙。
* 大乘起信论二卷(实叉难陀译)二十四纸
* 发菩提心论 (第 0690c 页)
蜜经一卷 隋大业年中三藏笈多译(第四译)
*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一卷(祇树林一十四纸) 陈天竺三藏 真谛

* 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一卷(室罗筏十九纸) 唐三藏玄奘译
* 实相般若波罗蜜经一卷( …… (第 0701b 页)
解深密经五卷(七十五纸) 唐三藏玄奘译
上二经十卷同帙。
* 解节经一卷(一十纸) 陈天竺三藏 真谛

* 相续解脱地波罗蜜了义经一卷(或二卷亦名解脱了义经亦直云相续解脱经一十八纸) 宋求那跋陀罗 …… (第 0704c 页)
九纸) 宋罽宾三藏昙摩蜜多译
上二十一经二十二卷同帙。
* 无上依经二卷(三十一纸) 梁天竺三藏 真谛

* 未曾有经一卷(三纸) 后汉失译
* 甚希有经一卷(五纸) 唐三藏玄奘译
* 决定 …… (第 0706b 页)
或云大般涅槃经论一十纸) 沙门达磨菩提译
* 涅槃经本有今无偈论一卷(亦直云本有今无论六纸) 梁 真谛

* 遗教经论一卷(二十六纸) 陈 (第 0713b 页)
真谛

* 无量寿经论一卷(题云无量寿经优波提舍愿生偈七卷) 元魏菩提留支译
* 三具足经论一 …… (第 0713b 页)
 唐波罗颇蜜多罗译
* 十二门论一卷(二十四纸) 姚秦罗什译
* 十八空论一卷(二十纸) 陈 真谛

* 百论二卷(四十三纸) 姚秦罗什译
* 广百论本一卷(八纸) 唐玄奘译
上五论二十卷二 …… (第 0713c 页)
(题云顺中论义入天般若波罗蜜经初品法门三十二纸) 元魏般若流支译
* 摄大乘论三卷(五十九纸)  真谛
三藏译
上三论二十卷二帙。
* 摄大乘论二卷(四十四纸) 佛陀扇多译
* 摄大乘论本三卷(六 (第 0714a 页)
十一纸) 三藏玄奘译
* 摄大乘论释十五卷(亦云释论或十二卷三百二十七纸) 天亲 释 真谛

上三论二十卷二帙。
* 摄大乘论释论十卷(一帙一百五十六纸) 世亲释笈多译
* 摄大乘论 …… (第 0714a 页)
玄奘译
* 摄大乘论释十卷(一帙二百十六纸) 无性释 玄奘译
* 佛性论四卷(八十三纸) 陈 真谛

* 决定藏论三卷(五十二纸) 梁 (第 0714a 页)
真谛

* 辩中边论颂一卷(五纸) 唐玄奘译
* 中边分别论二卷(或三卷五十八纸) 陈 (第 0714a 页)
真谛

上四论十卷同帙。
* 辩中边论三卷(三十九纸) 唐玄奘译
* 究竟一乘宝性论四卷(亦云宝 …… (第 0714a 页)
因明入正理论一卷(六纸) 唐玄奘译
* 显识论一卷(题云显识品从无相论出一十九纸) 陈 真谛

* 转识论一卷(三纸) 隋 (第 0714a 页)
真谛

* 唯识论一卷(一名破色心初云唯识无境界或云唯识无境界论十九纸) 元魏般 …… (第 0714a 页)
若流支译
* 唯识论一卷(初云修道不共他一十纸) 陈 真谛

* 唯识二十论一卷(一十纸) 唐玄奘译
* 成唯识宝生论五卷(一名二十唯识顺释论六十五纸 …… (第 0714b 页)
五蕴论一卷(与前论异本或无广字安慧造一十三纸) 唐地婆诃罗译
* 宝行王正论一卷(一十九纸) 陈 真谛

* 大乘起信论一卷(二十五纸)  (第 0714b 页)
真谛
三藏译
上七论十卷同帙。
* 大乘起信论二卷(二十四纸) 实叉难陀译
* 发菩提心论二卷(或 (第 0714b 页)
云发菩提心经论二十八纸) 姚秦罗什译
* 三无性论二卷(题云三无性论品出无相论三十五纸) 陈 真谛

* 方便心论一卷(或二卷凡四品十七纸) 元魏吉迦夜共昙曜译
* 如实论一卷(题云如实论反 (第 0714b 页)
质难品二十三纸) 梁 真谛

* 无相思尘论一卷(或直云思尘论三纸)  (第 0714b 页)
真谛

* 观所缘缘论一卷(三纸) 唐玄奘译
* 观所缘论释一卷(一十三纸) 唐义净译
上八论十 …… (第 0714b 页)
略录名数二纸) 唐玄奘译
* 百字论一卷(八纸) 元魏菩提留支译
* 解捲论一卷(三纸) 陈 真谛

* 掌中论一卷(三纸)
* 取因假设论一卷(九纸)
* 观总相论颂一卷(二纸) …… (第 0714c 页)

* 普法义经一卷(一名具法行经亦名普义经九纸) 汉世高译
* 广义法门经一卷(九纸) 陈 真谛

* 戒德香经一卷(或云戒德经二纸) 东晋竺昙无兰译
* 四人出现世间经一卷(四纸) 宋求 …… (第 0716a 页)
佛阿毗昙经二卷(亦云佛阿毗昙论四十五纸) 陈 真谛

上二经二十卷二帙。
* 毗尼母经八卷(亦云毗尼母论一百五十六纸) 失译今附秦录
* 大比 …… (第 0720a 页)
多毗尼毗婆沙九卷(一百八十七纸) 失译今附秦录
* 律二十二明了论一卷(亦云明了论二十四纸) 陈 真谛

上二经十卷同帙

*** 小乘论

三十六部六百九十八卷七十二帙


* 阿毗昙八犍度论 …… (第 0720a 页)
九纸) 唐玄奘译
* 阿毗达磨俱舍释论二十二卷(或无释字四百七十一纸) 陈 真谛

* 阿毗达磨俱舍论本颂一卷(或三卷二十三纸)
上二论二十三卷三帙(上帙七卷中下各八卷)。 …… (第 0720b 页)
露味阿毗昙或无论字四十六纸) 曹魏代译失三藏名
* 随相论一卷(或云求那摩谛随相论三十四纸) 陈 真谛

上三论十四卷二帙。
* 尊婆须蜜菩萨所集论十卷(或十二卷或十四卷亦云婆须蜜经三百六十二纸)  …… (第 0720b 页)
立世阿毗昙论十卷(一帙或无论字题云立世毗昙藏或云十五卷亦名天地记经一百六十四纸) 陈 真谛

* 解脱道论十二卷(或十三卷一百九十七纸) 梁僧伽婆罗译
* 舍利弗阿毗昙论二十二卷(或 …… (第 0720c 页)
分别功德论四卷(或云分别功德经或三卷或五卷七十一纸) 失译在汉录
* 四谛论四卷(七十五纸) 陈 真谛

* 辟支佛因缘论二卷(二十纸)
* 十八部论一卷(八纸)
右二论失译今附秦录。 (第 0720c 页)
(亦名部异执论九纸) 陈 真谛

* 异部宗轮论一卷(八纸) 唐玄奘译
上六论十三卷同帙。

** 贤圣集

一百八部五百四十 …… (第 0720c 页)
提婆菩萨传一卷(四纸)
右三集姚秦罗什译。
* 婆薮盘豆法师传一卷(此曰天亲十纸) 陈 真谛

* 龙树菩萨为禅陀迦王说法要偈一卷(九纸) 宋求那跋摩译
* 劝发诸王要偈一卷(六纸)  …… (第 0722a 页)
罗汉难提蜜多罗所说法住记一卷(七纸) 唐玄奘译
* 金七十论三卷(亦名僧祛论或二卷五十二纸) 陈 真谛

* 胜宗十句义论一卷(十一纸) 唐玄奘译
上十五集十七卷同帙(已上梵本翻译已下此方撰集)(第 0722a 页)
种种因
缘为众生说。又云。以方便力故为五比丘
说。若通若别皆可得说。大经云。有眼者为
盲人说乳。此指 真谛
可说。天王般若云。总
持无文字。文字显总持。此指俗谛可说。又
如来常依二谛说法。净名云。文字性离即 …… (第 0003a 页)
性自天而然。
集不能染苦不能恼。道不能通灭不能
净。如云笼月不能妨害。却烦恼已乃见
法性。经言。灭非 真谛
因灭会真。灭尚非真
三谛焉是。烦恼中无菩提菩提中无烦恼。
是名推生灭四谛上求佛道下化众生发
菩提心。 …… (第 0006a 页)
常一箧偏苦。四山合来无逃避处。
唯当专心戒定智慧。竖破颠倒横截死海
超度有流。经言。我昔与汝等不见四 真谛。
是故久回转。火宅如此云何耽湎纵逸嬉戏。
是故慈悲起四弘誓拔苦与乐。如释迦之
见耕垦。似弥勒之观毁台 …… (第 0008a 页)
失忧。大人去取都无欣惨。镜像幻化亦
如是。思益云。苦无生集无和合道不二灭
不生。大经云。解苦无苦而有 真谛。
乃至解
灭无灭而有 (第 0008b 页)
真谛。
集既即空。不应如彼渴
鹿驰逐阳焰。苦既即空。不应如彼痴猴
捉水中月。道既即空。不应言我行即空不
行不 (第 0008b 页)
何谓停止。迷惑颠
倒之生。何谓观达耶。又竖破者。若从四句
生者。即是生生非止观也。若能止息见思
停住 真谛。
此乃待生生说生不生之止观
耳。若以空心入假。止息尘沙停住俗理。
此乃待生不生。说不生生之止观耳。若止 …… (第 0022a 页)
真假显得是二谛观。今由假
会真何意非二谛观。又俗是所破真是所用。
若从所破应言俗谛观。若从所用应言 真谛
观。破用合论故言二谛观。又分别有
三种。一约教有随情二谛观。约行有随情
智二谛观。约證有随智二谛观。 …… (第 0024b 页)
。三止三观为因。所得三智三眼为果。三
止者。若体真止妄惑不生。因止发定定生
无漏。慧眼开故见第一义。 真谛
三昧成。故止
能成眼眼能见体。得真体也。若随缘止冥
真出假心安俗谛。因此止故得陀罗尼。陀
罗尼分别药 …… (第 0025c 页)
无漏
得一切智。此智因闻故称智知。法行人思
惟得定。因定发无漏成慧眼。此眼因禅
故称眼见。然知见同證 真谛。
从所因处
仍本受名。故言知见也。此就慧眼一切智
作此分别。馀二眼二智例尔。若一心眼智则
不如此。若明 …… (第 0026a 页)
俗。体因缘即空。岂非随情说真。若如此
者即是随情说二谛也。若言凡夫心所见
名为俗谛。圣人心所见名为 真谛。
如此说
者岂非随情智说二谛也。若言凡夫行世
间不知世间相。凡夫尚不知世间之俗。那
得知真。故知二谛皆 …… (第 0027a 页)
九解脱。合为三十四心也。又经
言。一念六百生灭。成论师云。一念六十刹那。
秖是一念从假入空得慧眼。照 真谛

得成佛。前已照俗次复照真。二谛双明与
弟子异菩萨但照俗不照真。二乘但照真
不照俗。佛能兼俱。更加 …… (第 0027c 页)
有二合则有
三。是为三藏法中二谛三谛离合之相也。
次三乘人同以无言说道断烦恼。论谛离
合者。俗谛则同 真谛
则异。大论云。空有二
种。一但空。二不但空。大经云。二乘之人但
见于空不见不空。智者非但见空能见不 (第 0028a 页)
空。不空即大涅槃。二乘但空智如萤火。菩萨
之人智慧如日。既空异智别则有两谛之殊。
而今合为一 真谛。
二乘体假入真。秖入但
空不能从但空入假。无化他之用。菩萨
体假入但真。能从但空入假。化度众生
净佛国 (第 0028a 页)
土。上根菩萨体假入真。前入但空。
次入不但空。则破无明见佛性。与前真永
别。岂可同为一 真谛
耶。昔庄严家云。佛果
出二谛外。得此片意而作义不成。不知佛
智别照何境。别断何惑。若得今意出外义
则 …… (第 0028a 页)
不能动
异二乘。作义复不成。若得此意不出义亦
成。古来名此为风流二谛意在此。但空不
但空合时。秖是一 真谛。
离时成两 (第 0028a 页)
真谛。

三藏家异。彼三藏第三谛。但有中道名无
别体。眼无别见。智无别知。今则不尔。第三
谛亦名真谛。亦名 …… (第 0028a 页)

次别教明二谛与前求异。前之真俗合为
别家之俗。俗者是世界隔别。俗有真无。凡夫
为俗谛所摄。二乘为 真谛
所摄。既有无
之异故称为俗。胜鬘名二乘作空乱意众 …… (第 0028a 页)
生。大经云。我与弥勒共论世谛。五百声闻
谓说 真谛。
若论二谛俗谛不开。若作三
谛。开有为俗开无为真。对不但空为第
一义谛。是为别教离合之相也。
摩诃止观 …… (第 0028b 页)
经中有明五
谛六七八九乃至无量者。但得此意释之
使入三谛也。十一智者。世智他心智两种
照俗谛。八智观 真谛。
如实智观中道。是名
智有离合而三谛不动。复次智谛俱开者。
随其多少自相摄。如三谛即有三智。二谛
即有 …… (第 0028c 页)
谛俱不开者。且
据一谛一智不增不减。此亦可解。若智
虽开合终是实智能显实体也。次约谛智
合辩者。三藏 真谛
发一眼一智。俗谛发一眼
一智。两谛共发一眼一智。慧眼一切智缘真
谛。法眼道种智缘俗谛。佛眼一切种智共 (第 0028c 页)

真俗两谛。不得道双照秖得道前后共照
耳。通教 真谛
发二眼二智。俗谛发一眼一
智。一切智一切种智共 (第 0028c 页)
真谛。
道种智缘俗 …… (第 0028c 页)
谛。若作别接通者。俗谛发一眼一智。 真谛
发一眼一智。开真出中发一眼一智。智缘
谛亦如是。别教三谛一一谛各发一眼一
智。智缘谛亦如是。若别教作 (第 0029a 页)
二谛者。俗中
空发一眼一智。俗中有发一眼一智。 真谛
发一眼一智。智缘谛亦如是。圆教者一实
谛发三眼三智。智缘谛亦如是。问。云何以
别接通。答。初空假二观 …… (第 0029a 页)
世。后三非业而能通七亦得是道。经中亦
呼为十二牵连十二轮。束缚不穷故名为轮。
三世间隔故名分段。覆 真谛
理不得解脱。
此即是病说病即知药。药即从假入空止观。
观药即知病。故此惑为入空止观所摄也。
若迷实理 …… (第 0030a 页)
度故说通观。为破共法故
说别观。为破带方便故说圆观。是为对治
悉檀说权实止观也。为思议钝根拙度令
真谛
说三藏观。为思议利根巧度令入 (第 0034b 页)
真谛
故说通观。为不思议钝根拙度令入
见中故说别观。为不思议利根巧度令入
见中故说圆观。是名为一实而施三权 …… (第 0034b 页)

生灭度想。若遇馀佛便得决了。又云。声闻
缘觉不退菩萨亦不能知。当知不闻则不
知也经称知者齐知己理 真谛
无为。亦是
于常一相无变。若人分别 (第 0035a 页)
真谛
二相迁动
者。不能发真。要须观空方入无漏。如须
菩提观空。憍陈如證无生智。又律仪不具
足者。若能观空 …… (第 0035a 页)
品云。
淫欲障生梵天何况菩提。为生梵天须断
欲。欲得菩提断二边欲。欲名虽同其意
则异。此义亦尔。欲入 真谛。
须知无为常不
变易。欲入实相亦知常住一相不变。知常
语同大小则异。故三藏止观不知圆实不违
经。胜鬘云 (第 0035b 页)
。若不知常住。所有三归皆不成
就。此云何通。远寻根本三乘初业不愚于
法。若取四念处闻慧为初者。此初知 真谛
常住。不起六十二见。以无倚著心贤圣成
就。此释同前意也。若古昔为初业者。先发
菩提心早知常住。畏怖生 (第 0035b 页)
悉无
此等念也。随道者。随顺谛理能破见惑。无
著戒者。即是见真成圣。于思惟惑无所染
著也。以此两戒约 真谛
持戒也。智所赞戒
自在戒。则约菩萨化他。为佛所赞于世间
中而得自在。是约俗谛论持戒也。随定具
足两戒 …… (第 0036c 页)
无六十二见。故名随道戒。若重
虑此观思惟纯熟。历缘对境。于一切色声
皆悉即空。名无著戒。防止思惑善顺 真谛。
是名观因缘心即空持二种戒也。次观因
缘心即是假者。知心非心法亦非法。而不
永滞非心非法。以道种方便 …… (第 0037b 页)
名事理两忏障道罪灭。尸罗清净三昧
现前。止观开发。事戒净故根本三昧现前。世
智他心智开发。无生戒净故 真谛
三昧现前。
一切智开发。即假戒净故俗谛三昧现前。道 …… (第 0041b 页)
种智。此次处也。闲寺一房者。
即从假入空观也。寺本众闹居处。而能安静
一室。假是嚣尘能即假而空。当知 真谛
亦是
处也。安三谛理是止观处。实不遁影山林
房隐密室(云云)

○第四息诸缘务者。缘务妨
禅由来甚 …… (第 0042c 页)
十二句。前三次三是事知识。馀六句是理知
识。若将此约三谛者。入空观时众圣为外
护。即空道品为同行。 真谛
为教授。亦具六
事六理。假中两观亦复如是。三谛合有三
十六番十八事十八理。若历四悉檀。即有众
多知识 …… (第 0043b 页)
有善知识魔。三昧魔。菩提心魔。魔能使人
舍善从恶。又能化人堕二乘地。若然者罗
汉之人。但行 真谛
非善知识。若取内秘外
现声闻为知识者。菩萨亦作天龙引入实
相。何独罗汉。此义则通无非知识。今言魔
者 …… (第 0043c 页)
分。通至佛地。上弃五盖相此是钝使
五盖。止障初禅。初禅若发此盖弃尽。常途所
论秖是此意。利使五盖障于 真谛。
如前所
明空见之人计所执为实。馀是妄语。乖之
则瞋顺之则爱。即贪瞋两盖也。无明闇心谬
有所执。非明审 …… (第 0046a 页)

况当有趣不趣。释曰。趣即是有。有能趣所
趣故即辩俗谛。欲事不可得即是明空。空
中无能趣所趣故即辩 真谛。
云何当有趣
非趣。即是辩中道。当知三谛秖在一欲事
耳。今更广释令义易解。云何一切法趣欲
事是趣不过。 …… (第 0046c 页)
三法合成圣胎。始从初心终至后
心。唯此三法不得相离(云云)。观心调五事
者。如前法喜禅悦为食也。初观 真谛
所生
定慧。多为入空消净诸法。此是饥相。法华
云。饥饿羸瘦体生疮癣也。第二观俗谛所 …… (第 0047b 页)
为不涩不滑。复次约三
观各各调者。初观止身息心为急滑沈。次
观身息心为宽涩浮。若能中适即成方便
得入 真谛
也。第二观止身息心为急滑
沈。观身息心为宽涩浮。能止观中适则成
方便。发道种智见俗谛理(云云)。中道 (第 0048a 页)
非一切。遍
历一切皆是不可思议境。若法性无明合有
一切法阴界入等。即是俗谛。一切界入是一
法界。即是 真谛。
非一非一切。即是中道第一
义谛。如是遍历一切法无非不思议三谛
(云云)。若一法一切法。即是因缘所生法 …… (第 0055b 页)
句。故无住之心。虽有心名字。名字即空。若
四句推性不见性。是世谛破性亦名性空。
若四句推名不见名。是 真谛
破假亦名相
空。性相俱空者是为总相从假入空观也。故
中论曰。诸法不自生。如此用观者与中
论意同也。若 …… (第 0064b 页)
实执心即
薄。但有心名字。是字不住内外两中间。亦
不常自有。相续无性即世谛破性。名为性
空相续无名即 真谛
破假。名为相空性相
俱空乃至作十八空如前说。是名从假以
入空观。若不得入者。犹计有心待于无心。
相待 …… (第 0064c 页)
性不可得世谛破性。是名性空。求名不可
真谛
破假。是名相空。复次此性相中求
阴入界不可得。即是法空。性相中求人我知
见不可得。名众生空。乃至作十 …… (第 0065b 页)
无生法忍也。体假入空
结成止观义者。诸见轮息一受不退。永寂
然名为止。达见无性性空相空。名为观。见 真谛
理名为不生。理既不生理亦不灭。是
为不生不灭名无生忍。又见惑不生名因
不生。不受三恶报生。名果不生。 (第 0069c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