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点
人物库 宋朝
释义光南宋
全宋诗
释义光高宗绍兴初洪州丰城罗山妙心院。
事见《三馀集》卷四《罗山妙心院华严经室记》。
毕仲游北宋 1047 — 1121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47—1121 【介绍】: 郑州人字公叔
毕仲衍弟。
仲衍同登进士第
哲宗元祐初,任军器卫尉丞
召试学士院,为苏轼所重,擢为第一。
集贤校理、出为河东路提点刑狱,为官清廉。
徽宗时,历知郓州,入为吏部郎中
后入党籍,坎□散秩而终。
为文雄健博辨,多切事理。
有《西台集》。
全宋诗
毕仲游(一○四七~一一二一)字公叔郑州管城(今河南郑州)人。
初以父荫补太庙斋郎,后与兄仲衍同举进士
历霍丘、柘城主簿,知罗山长水县
哲宗元祐初,除军器监丞,改卫尉寺丞
召试学士院,同试者黄庭坚张耒晁补之等九人,仲游擢第一。
开封府推官,出为河北西路河东路提点刑狱
权礼部郎中,又出为秦凤路永兴路提点刑狱,改知耀州,因苏轼党狱调知阆州
徽宗即位,迁利州路提点刑狱,改知郑州郓州
淮南转运副使任上入元祐党籍,降监嵩山中岳庙
后出籍,管勾西京留守御史台提举南京鸿庆宫,致仕。
宣和三年卒,年七十五。
有《西台集》二十卷(晁公武郡斋读书志》,《宋史·艺文志》作五十卷),已佚。
清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辑为二十卷,以为“亦几几乎还其旧矣”。
事见宋陈恬西台毕仲游墓志铭》(《永乐大典》卷二○二○五),《宋史》卷二八一有传。
毕仲游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为底本。
校以武英殿聚珍版本(简称殿本)等。
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全宋文·卷二三八九
毕仲游(一○四七——一一二一)字公叔士安曾孙。
其先代郡(今山西大同)人,后徙郑州管城(今河南郑州)
熙宁三年与兄仲衍同科进士及第,声名籍甚,调寿州霍丘主簿
哲宗继位,召试学士院苏轼异其文,擢为第一,加集贤校理提点河东刑狱。
上书司马光,谓新法废而可复;上书苏轼,劝其以诗文为戒,均如其虑。
徽宗时历知邓二州京东淮南转运副使
入元祐党籍,坎𡒄散秩而终。
卒于宣和三年,年七十五。
陈恬毕公墓志铭》(《永乐大典》卷二○二○五)及《宋史》卷二八一本传。
主要活动
  • 1070年,进士,與兄仲衍同科進士及第。
  • 1086年-1087年,京畿路汴京(开封),军器监丞
  • 1087年,京畿路汴京(开封),卫尉寺丞
  • 1087年-1088年,京畿路汴京(开封),太常博士
  • 1088年-1089年,京畿路汴京(开封),判鼓司
  • 1091年-1093年,河东路太原府(太原市),河东路提点刑狱公事
  • 1093年-1094年,京畿路汴京(开封),职方郎中
  • 1094年-1095年,京畿路汴京(开封),司勋郎中
  • 1095年-1096年,永兴军路虢州(灵宝),虢州知州
  • 1095年-1097年,秦凤等路凤翔府(凤翔县),秦凤等路提点刑狱公事
  • 1100年,京东西路郓州(东平县),郓州知州兼安抚使
  • 1101年,京东路待考(待考),京东路转运副使
  • 1101年-1102年,淮南路待考(待考),淮南路转运副使
  • 1103年-1104年,京畿路汴京(开封),吏部郎中
  • 1104年-1105年,京东东路青州(青州市),京东东路提点刑狱公事
  • 1104年-1105年,京东东路密州(诸城市),密州知州
司马池北宋 980 — 1041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80—1041 【介绍】: 陕州夏县人字和中
进士第
授永宁主簿
建德郫县
人传言戍兵叛,蛮将入寇,邑民争相出逃。
摄县事,会上元张灯,纵民游观三夕,民心遂安
知数州县,所至皆有政声。
累擢天章阁待制、知河中府,徙同州,又徙杭州
因不知吴中习俗,决事不当,被劾降知虢州,徙晋州
全宋诗
司马池(九八○~一○四一)字和中陕州夏县(今属山西)人,光父。
真宗景德二年(一○○五)进士,授永宁主簿
侍御史知杂事,更三司副使
河中府,历同州杭州虢州晋州
仁宗康定二年卒,年六十二(《东都事略》卷六○作卒年五十三)。
事见《隆平集》卷一四,《宋史》卷二九八有传。
全宋文·卷三二六
司马池(九八○——一○四一)字和中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人,司马光父。
进士,授永宁主簿,历建德郫县
郑州防禦判官、知光山县
安丰酒税,徙知小溪县,改河南府司录参军通判留守司,除群牧判官,出知耀州,擢利州路转运使、知凤翔府,累迁尚书兵部员外郎,兼侍御史知杂事,擢天章阁待制,历知河中府同州杭州虢州晋州
卒,年六十二。
宋史》卷二九八有传。
主要活动
  • 1005年,进士
  • 1027年-1028年,京畿路汴京(开封),群牧判官
  • 1032年-1034年,利州路利州(广元市),利州路转运使
  • 1034年-1037年,秦凤路凤翔府(扶风),凤翔府知府
  • 1035年-1036年,京畿路汴京(开封),判三司盐铁勾院
  • 1035年-1038年,京畿路汴京(开封),侍御史知杂事
  • 1038年,京畿路汴京(开封),三司盐铁副使,10月知河中府
  • 1038年,京畿路汴京(开封),三司度支副使
  • 1038年,京畿路汴京(开封),三司户部副使
  • 1038年-1039年,永兴军路河中府(河东),河中府知府
  • 1039年,永兴军路同州(大荔),同州知州
  • 1039年-1040年,两浙路杭州(杭州),杭州知州兼安抚使
  • 1040年-1042年,永兴军路虢州(灵宝),虢州知州
  • 1042年-1044年,河东路晋州(山西省晋城市),晋州知州
郝某北宋
全宋诗
郝某,名不详。
徽宗宣和五年(一一二三)曾游浮光山
事见清乾隆光山县志》卷一八。
皇甫鉴北宋 1000 — 1074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00—1074 【介绍】: 曹州乘氏人字唐弼
以父荫入仕。
台州司法参军,断狱详平,郡人皆德之。
光山县兼买茶场事,不以一毫过取茶户,贫民贩私犯法,不忍绳以重法而宽容之。
又惩治猾恶之县吏,致无有敢犯令者。
累官至虞部郎中通判庐州,以本官致仕。
赵士袅宋 1084 — 1153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84—1153 【介绍】: 宗室,字立之
赵仲御第四子。
好学,善属文。
初补右班殿直,累迁权同知大宗正事
钦宗靖康末,承孟太后旨,诣南京奉高宗即位。
因论黄潜善误国,出知南外宗正事
苗刘之变,贻书张浚吕颐浩,促其勤王。
事平,累迁开府仪同三司判大宗正事
数言事忤秦桧
岳飞被诬,士袅以百口保之。
大怒,遂夺官,谪居建州
卒后追封循王
全宋文·卷三七九六
赵士袅(一○八四——一一五三)字立之郇康孝王仲御第四子。
好学,善属文。
初补右班殿直,累迁忠州防禦使郑州观察使,由宁远军承宣使权同知大宗正事
光山节度使,论黄潜善误国,出知南外宗正事,后同知大宗正事
累乞祠不许。
以定策功,加检校少师
寻加开府仪同三司判大宗正事
数言事忤秦桧,谪居于建州,凡十二年而薨,年七十,追封循王
宋史》卷二四七有传。
主要活动
  • 1127年,两浙路镇江(江苏省镇江市),知南外宗正事
  • 1127年,京畿路汴京(开封),判大宗正事
  • 1128年-1141年,两浙路临安(杭州),判大宗正事
钱愐南宋 ? — 1146
全宋文·卷四○一二
钱愐(?
——一一四六),杭州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景臻子。
绍兴五年光山承宣使,加带御器械,迁枢密副都承旨
九年,为德庆军节度使、提点皇城司
太尉提举皇城司
十五年,加开府仪同三司
十六年正月卒。
见《宋史》卷二四八《公主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八八、一一二、一三二、一四九、一五四、一五五。
主要活动
  • 1136年-1142年,两浙路临安(杭州),枢密副都承旨
陈庸北宋 1015 — 1077
全宋诗
陈庸(一○一五~一○七七)字景回眉州青衣(今四川乐山)人。
仁宗天圣八年(一○三○)进士(《宋史》卷二九八《陈希亮传》)。
澧州推官潭州观察判官雅州推官永兴军节度掌书记
嘉祐中,知虞乡县清乾隆虞乡县志》卷三、乾隆《解州芮城县志》卷一五)。
丁父忧,终丧,数年不赴铨集。
久之,调歙州判官,改知光州光山县
五十三岁时罢光山任,后家居十年,神宗熙宁十年卒。
事见《豫章集》卷二二《陈庸墓志铭》(墓志作嘉祐十年卒,而嘉祐无十年,以事迹推之,盖为“熙宁”之误)。
主要活动
  • 1030年,进士
田渊北宋
全宋文·卷一○四二
田渊至和初光州仙居县,见《宋会要辑稿》食货七之一三、六一之九四。
陈襄北宋 1017 — 1080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17—1080 【介绍】: 福州候官人字述古人称古灵先生
陈烈周希孟郑穆友称“四先生”,倡理学。
仁宗庆历二年进士
神宗朝为侍御史知杂事,论青苗法不便,出知陈州杭州
后以枢密直学士知通进、银台司侍读判尚书都省
尝荐司马光苏轼等三十三人。
有《古灵集》。
全宋诗
陈襄(一○一七~一○八○)字述古福州侯官(今福建福州)人。
因家在古灵村,人号古灵先生
仁宗庆历二年(一○四二)进士
初仕浦城主簿,历知仙居河阳濛阳等县。
嘉祐二年(一○五七),入为秘阁校理、判祠部事。
六年,出知常州
英宗治平初,复为开封府推官三司盐铁判官
神宗即位,出知明州
熙宁二年(一○六九)同修起居注知谏院、改知制诰
直学士院
四年,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出知陈州
五年,知杭州
七年,复知陈州
八年,召还,知通银台司侍读判尚书都省
元丰三年卒,年六十四。
有《古灵先生文集》。
事见宋陈晔古灵先生年谱》(《永乐大典》卷三一四二),《宋史》卷三二一有传。
 陈襄诗四卷,以宋刻《古灵先生文集》(藏北京图书馆)为底本,校以清影宋本(简称影宋本,藏上海图书馆)、清钞本(藏上海图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
集外诗编为第五卷。
全宋文·卷一○七七
陈襄(一○一七——一○八○)字述古福州侯官(今福建福州)人。
庆历二年进士及第,授蒲城县主簿,后知仙居河阳
嘉祐二年太常博士六年出知常州
英宗时曾任开封府推官三司盐铁判官
神宗立奉使契丹,还,出知明州
熙宁二年召为刑部郎中修起居注,寻知谏院,除侍御史知杂事
踰年为知制诰,还吏部郎中
后出知陈州,旋移知杭州
熙宁八年召还,以枢密直学士知通进、银台司侍读,迁右司郎中
元丰三年卒。
有《郊庙奉祀礼文》三十卷(已佚)、文集二十五卷。
见《陈先生墓志铭》(《古灵集》附),《宋史》卷三二一本传。
主要活动
  • 1042年,进士
  • 1042年-1046年,河南开封,秘书省校书郎建州浦城县主簿,陈襄登杨寘榜进士第,授试秘书省校书郎、建州浦城县主簿
  • 1047年-1050年,浙江仙居,台州仙居县令,陈襄以部使者举为台州仙居县令
  • 1051年-1053年,浙江仙居,秘书省著作佐郎知孟州河阳县,陈襄改秘书省著作佐郎、知孟州河阳县
  • 1054年-1056年,四川濛阳,秘书丞知彭州濛阳县,陈襄迁秘书丞,就移知彭州濛阳县
  • 1057年,河南开封,太常博士试秘阁校理,陈襄迁太常博士,以郑公之荐,召试秘阁校理
  • 1058年-1061年,河南开封,判尚书祠部,陈襄判尚书祠部
  • 1061年-1062年,河南开封,尚书祠部员外郎知常州,冬,陈襄迁尚书祠部员外郎,出知常州
  • 1063年,河南开封,尚书司封员外郎,由尚书度支员外郎迁尚书司封员外郎,赐五品服
  • 1064年-1065年,河南开封,开封府推官,陈襄召为开封府推官
  • 1066年,河南开封,三司监铁判官,陈襄除三司监铁判官
  • 1067年,谏议大夫,陈襄以谏议大夫奉使北虏。
  • 1067年-1068年,河南开封,工部郎中秘阁校理知明州,陈襄迁工部郎中,充秘阁校理,出知明州
  • 1069年,河南开封,尚书刑部郎中管勾国子监公事,夏,陈襄到阙,迁尚书刑部郎中,修起居注,知谏院,管勾国子监公事
  • 1069年,河南开封,侍御史知杂事兼判吏部流内铨,秋,除侍御史知杂事,有旨候知制诰阙召试。公上疏力解,诏从之。兼判吏部流内铨,赐三品服
  • 1070年,河南开封,秘阁校理兼天章阁侍讲,春,陈襄召试知制诰。公自言尝论常平新法,不听,辞不就试。执政以为当出,乃欲罢御史,以集贤殿修撰、陕西转运使。敕未下,上批别进呈,谓执政曰:“吴申全不能讲,欲候陈某受职,留讲筵。”于是除秘阁校理,复修起居注,直舍人院,兼天章阁侍讲,仍判铨。
  • 1071年,河南开封,知制诰尚书吏部郎中兼直学士院,秋,陈襄知制诰,迁尚书吏部郎中,兼直学士院
  • 1071年,河南淮阳,陈州知州,冬,陈襄出知陈州
  • 1072年-1074年,浙江杭州,杭州知州,秋,陈襄移知杭州
  • 1074年-1075年,浙江杭州,陈州知州,陈襄移应天府留守,未至,复移知陈州
  • 1075年,河南开封,尚书右司郎中枢密直学士判太常寺,冬,陈襄被召还京,知通进银台司,兼门下封驳事,提举进奏院,迁尚书右司郎中,枢密直学士,判太常寺,兼礼仪事。
  • 1076年,河南开封,尚书右司郎中枢密直学士判太常寺兼侍讲知审官东院,陈襄兼侍讲,知审官东院
  • 1077年-1078年,河南开封,提举司天监,陈襄提举司天监
  • 1079年-1080年,河南开封,提举司天监兼判都省,春,陈襄兼判都省
郊庙朝会歌辞
全宋诗
郊庙朝会歌辞,是古代所谓的“大著作”,每一新朝建立,都必须重撰新乐新辞,以示改朝换代。
宋朝建立伊始,于太祖建隆元年(九六○)二月翰林学士判太常寺窦俨即上言:“三五之兴,礼乐不相沿袭。
洪惟圣宋肇建皇极,一代之乐宜乎立名,乐章固当易以新词,式遵旧典。
”从之,因诏专其事。
乃改周乐文舞《崇德之舞》为《文德之舞》,武舞《象成之舞》为《武功之舞》,改乐章“十二顺”为“十二安”,盖取“治世之音安以乐”之义。
祭天为《高安》,祭地为《静安》,宗庙为《理安》,天地、宗庙登歌为《嘉安》,皇帝临轩为《隆安》,王公出入为《正安》,皇帝食饮为《和安》,皇帝受朝、皇后入宫为《顺安》,皇太子轩县出入为《良》,正冬朝会为《永安》,郊庙俎豆入为《丰安》,祭享酌献、饮福受胙为《禧》,祭文宣王武成王同用《永安》,籍田、先农用《静安》。
此后乐章名称迭有增加和变化,至仁宗康定二年(一○四一),已扩展为“自《景安》而下七十五章,率以名曲”。
歌辞一般则由皇帝亲撰或分命大臣与两制儒馆之士撰述。
 郊庙朝会歌辞,前八卷以中华书局排印本《宋史》为底本,酌校《宋会要辑稿》(简称会要)等。
编排规格,则酌参考《全唐诗·郊庙歌辞》予以调整。
《宋会要辑稿》多出底本之诗,编为第九卷。
赵士樽南宋
全宋文·卷四一九四
赵士樽濮安懿王之后,高宗皇叔。
建炎三年右监门卫大将军眉州防禦使知南外宗正事
绍兴五年,迁邓州观察使
十一年光山节度使同知大宗正事
二十三年薨,赠太师追封韶王
见《宋会要辑稿》帝系二之四五、帝系三之一四、帝系六之八、职官二○之二五、职官二○之三九,《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三○、八六、一四二、一六五,《宋史》卷二三一。
主要活动
  • 1127年-1129年,两浙路镇江(江苏省镇江市),知南外宗正事
  • 1130年-1131年,福建路泉州(福建省泉州市),知南外宗正事
  • 1133年-1150年,福建路福州(福建省福州市),知西外宗正事
  • 1140年,两浙路临安(杭州),判大宗正事
刘民先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建州崇安人字圣任
敦谨有行,从胡安定学《春秋》。
神宗熙宁间试礼部辄不合,遂以亲老屏居潭溪,作一枝堂,朝夕奉养。
后以特奏释褐,仍归故里,以儒学教授学子,与弟刘民觉奉母以终。
王楷南宋 1109 — 1146
君主 庙号 谥号 年号 统治时间
王楷 仁宗 克安恭孝大王 1123年—1146年
简介
王楷(1109年—1146年)高丽王朝第17任君主(1122年—1146年在位)。
字仁表原名构,是高丽睿宗王俣顺德王后李氏所生之子,1115年被立为王太子1122年继承王位,到1126年为止由其外祖父李资谦执政
王楷在位前半期,统治集团内讧频繁,国内局势动荡不安。
1126年王楷欲除李资谦未果,旋在拓俊京的帮助下打倒李资谦,翌年又流放拓俊京。
其后宠信和尚妙清,妙清等在劝王楷迁都西京(今平壤)、征伐金朝、称帝元均未果后,于1135年西京发动叛乱,次年被金富轼镇压,政局才安定下来。
王楷在位时正逢金朝兴起、灭辽侵宋之际,高丽1126年金朝称臣,1142年金朝册封王楷高丽国王,在这期间宋朝先后要求高丽协助攻金和假道入金,均被高丽拒绝,高丽宋朝的邦交也宣告终结。
王楷死后庙号仁宗谥号恭孝,葬于长陵
郑起南宋 1199 — 1262
全宋诗
郑起(一一九九~一二六二)初名震字叔起号菊山连江(今属福建)人。
思肖父。
初,潜心于性理之学,宁宗嘉定十三年(一二二○),出游临安
理宗嘉熙四年(一二四○),主于潜县学。
淳祐四年(一二四四),忤史嵩之,得旨免解。
七年,忤郑清之,被执得纵。
十二年,主诸暨县学、萧山县学。
宝祐二年(一二五四),相继充尹和静书院堂长泰州胡安定书院山长平江三高堂长。
晚年专心著述。
景定三年,将脱稿而疾卒,年六十四。
其诗作有《清隽集》传世。
事见《知不足斋丛书·三山郑菊山先生清隽集》卷末《先君菊山翁家传》。
 郑起诗,以《四部丛刊》影印林佶手钞本《三山郑菊山先生清隽集》为底本,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全宋文·卷七八七八
郑起(一一九九——一二六二)初名震字叔起号菊山福州连江(今福建连江)人,思肖父。
尝应聘主无锡县学,晚居西湖长桥,扁其庐曰「水南半隐」,潜心穷理尽性之学,造诣益深。
欲毁旧太极无极说,别作《太极书》,未竟而卒。
时景定三年,年六十四。
著有《清隽集》(存)、《倦游稿》。
见《先君菊山翁传》(郑思肖《心史·杂文》),《南宋文范作者考》下。
主要活动
  • 1258年-1259年,两浙路临安(杭州),国子监丞
  • 1259年,两浙路临安(杭州),秘书郎
夏溥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严州淳安人字大之
夏希贤子。
博通经学,为安定书院山长,一以安定学规课士。
龙兴教授
其学生中颇有知名者。
工诗。
其诗自成一家,时称夏体
程若庸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徽州休宁人字达原号勿斋徽庵
饶鲁沈贵瑶朱熹之学。
理宗淳祐间尝为安定临汝书院山长
度宗咸淳四年进士第,授武夷书院山长,累主师席,从游者极盛。
有《性理字训讲义》、《太极洪范图说》。
全宋文·卷八三二四
程若庸字达原徽州休宁(今安徽休宁)人。
饶鲁学,得朱熹之传。
咸淳四年进士第,历长湖州安定书院抚州临汝书院、福建武夷书院。
学者称勿斋先生又称徽庵先生
所著有《性理字训讲义》一百篇(残存)、《太极图说》、《近思录注》。
洪焱祖《程山长若庸传》(《新安文献志》卷七○),《宋元学案》卷八三。
主要活动
  • 1268年,进士
释了元北宋 1032 — 1098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32—1098 【介绍】: 僧。
饶州浮梁人
俗姓林字觉老号佛印
云门偃公五世法裔。
博通中外,工书能诗,尤善言辩。
神宗元丰中镇江金山寺,与苏轼黄庭坚等均有交游。
有语录行世。
全宋文·卷一七三九
了元(一○三二——一○九八)字觉老号佛印
饶州浮梁(今属江西景德镇)林氏。
幼业儒,后尽捐旧学,白父母出家。
庐山,后嗣江州承天法席,移淮山之斗方,庐山之开先、归宗,丹阳金山焦山江西之大仰,又四住云居,凡四十年。
苏轼久与之游。
元符元年卒,年六十七。
见《禅林僧宝传》卷二九。
禅师名了元
字觉老
饶州浮梁林氏。
世业儒。
父祖皆不仕。
元生三岁。
琅琅诵论语。
诸家诗。
五岁诵三千首。
既长从师授五经。
略通大义去。
读首楞严经。
竹林寺
爱之尽捐旧学。
白父母。
求出家度生死。
宝积寺沙门日用
试法华。
受具足戒。
庐山
谒开先暹道者
暹自负其号。
海上横行。
俯视后进。
与问答捷给。
暹大称赏。
以为真英灵衲子也。
时年十九。
已而又谒圆通讷禅师
惊其翰墨曰。
骨格已似雪窦。
后来之俊也。
书记怀琏
方应 诏而西。
元嗣之职。
江州承天法席虚。
又以当迁。
郡将见而少之。
曰。
齿少而德壮。
虽万耆衲。
不可折也。
于是说法。
为开先之嗣。
时年二十八。
自其始住承天
移淮山之斗方。
庐山之开先归宗。
丹阳金山焦山
江西之大仰。
又四住云居
凡四十年之间。
德化缁白。
名闻幼稚。
缙绅之贤者。
多与之游。
苏东坡黄州
庐山对岸。
元居归宗。
詶酢妙句。
与烟云争丽。
及其在金山
东坡得释还吴中
丹阳
以书抵曰。
不必出山。
当学赵州上等接人。
得书径来。
东坡迎笑问之。
以偈为献(或作戏)曰。
赵州当日少谦光
不出三门赵王
争似金山无量相。
大千都是一禅床。
东坡抚掌称善。
东坡尝访弟子由于高安
将至之夕。
子由洞山真净文禅师
圣寿聪禅师
连床夜语三鼓矣。
真净忽惊觉曰。
偶梦吾等谒五祖戒禅师
不思而梦。
何祥耶。
子由聪公
曰。
吾方梦见戒禅师
于是起。
品坐笑曰。
梦乃有同者乎。
俄报东坡已至奉新
子由𢹂两衲。
候于城南建山寺。
有顷东坡至。
理梦事问。
戒公生何所。
曰陕右。
东坡曰。
十馀岁时。
时梦身是僧。
往来陕西
又问。
状奚若。
曰。
失一目。
东坡曰。
先妣方娠。
梦僧至门。
瘠而眇。
又问终何所。
高安大愚
今五十年。
东坡时年四十九。
后与真净书。
其略曰。
戒和尚不识人嫌。
强颜复出。
亦可笑矣。
既是法契(或云法器)。
愿痛加磨励。
使还旧观。
自是常著衲衣。
以裙赠之。
东坡酬以玉带。
有偈曰。
病骨难堪玉带围。
钝根仍落箭锋机。
会当乞食歌姬院。
夺得云山旧衲衣。
又曰。
此带阅人如传舍。
流传到我亦悠哉。
锦袍错落尤相称。
乞与佯狂老万回。
所居方丈。
特高名妙高台
东坡又作诗曰。
我欲乘飞车。
东访赤松子
蓬莱不可到。
弱水三万里。
不如金山去。
清风半帆耳。
中有妙高台
云峰自孤起。
仰观初无路。
谁信平如砥。
台中老比丘
碧眼照窗几。
巉巉玉为骨。
凛凛霜入齿。
机锋不可触。
千偈如翻水。
何须寻德云。
只此比丘是。
长生未暇学。
请学长不死。
太子少保张公方平安道
滁州日。
琅琊山藏院。
呼梯梯梁。
得木匣发之。
忽悟前身。
盖知藏僧也。
写楞伽经。
未终而化。
安道续书残轴。
笔迹宛然如昔。
号二生经
安道欲刻以印施四方。
东坡曰。
此经在他人。
犹为希世之瑞。
况于公乎。
请家藏为子孙无穷之福。
东坡代书之。
镂板金山
时士大夫。
欧阳文忠公为古文。
公佐韩子
诋我以原性。
性者与生俱生之论。
为铨量。
故以是劝之。
又尝谓众曰。
昔云门说法如云雨。
绝不喜人记录其语。
见必骂逐曰。
汝口不用。
反记吾语。
异时裨贩我去。
今室中对机录。
皆香林明教以纸为衣。
随所闻即书之。
后世学者。
渔猎文字语言。
正如吹网欲满。
愚即狂。
时江浙丛林。
尚以文字为禅。
谓之请益。
以是讽之。
高丽僧统义天
航海至明州
传云。
义天弃王者位出家。
上疏乞遍历丛林。
问法受道。
有诏朝奉郎杨杰次公
馆伴所经。
吴中诸刹。
皆迎饯如王臣礼。
金山
床坐。
纳其大展。
次公惊问故。
曰。
义天亦异国僧耳
僧至丛林。
规绳如是。
不可易也。
众姓出家。
同名释子。
自非买崔卢。
以门阀相高。
安问贵种。
次公曰。
卑之少徇时宜。
求异诸方。
亦岂觉老心哉。
曰。
不然。
屈道随俗。
诸方先失一只眼。
何以示华夏师法乎。
朝廷闻之。
为知大体。
观文殿学士王公韶子淳
出守南昌
自以久帅西塞。
滥杀罚。
留神空宗。
祈妙语。
以藻雪之。
而元适至。
子淳请说法于上蓝
炷香曰。
此香为杀人不眨眼上将军
立地成佛大居士
一众哗曰善。
子淳亦悠然意消。
源清禅师在众时。
厕云居法席。
痛自韬晦。
而声名自然在人口。
升座。
举以为堂中第一座。
丛林服其公。
清公
如感铁面哲真如
百丈肃。
山简
所赏识也。
李公麟伯时
写照。
曰。
必为我作笑状。
自为赞曰。
李公天上石麒麟
传得云居道者真。
不为拈花明大事。
等闲开口笑何人。
泥牛漫向风前嗅。
枯木无端雪里春。
对现堂堂俱不识。
太平时代自由身。
元符元年正月初四日
听客语有会其心者。
轩渠一笑而化。
其令𦘕笑状。
而赞之。
苟然也。
阅世六十有七。
坐五十有二
骨面而秀
临事无凝滞。
过眼水流云散。
其为人服义疾恶。
初举感铁面。
嗣承天。
感曰。
使典粥饭。
供十方僧。
可也。
欲继嗣。
慈感已有师。
元奇之。
又举宣长老甘露
宣后卖
白于官曰。
宣演法未有宗旨。
乞改正。
宣竟以是遭逐。
杨次公曰。
牵牛蹊人之田。
而夺之牛也。
不恤。
尝游京师
曹王
王以其名。
奏之神考
赐磨衲。
号佛印
东坡滑稽于翰墨。
戏为之赞。
世喜传。
故并记之。
赞曰。
佛印种性从横。
慧辨敏速。
新生驹。
不受控勒。
盖其材足以御侮。
观其临事。
护法之心深矣。
李作乂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潭州浏阳人字彦从
孝宗淳熙间迪功郎
与其子李暔择县南建遗经阁,藏书万卷,朱熹张栻数十人赋诗赞美之。
后毁于火,改筑未成,父子相继逝世,孙李之传继而筑成之。
三世以学行称。
全宋诗
李作乂字知刚
陆佃婿。
池州司理参军(《陶山》卷一六《边氏夫人行状》)。
事见《家世旧闻》卷上。
宋登科记考
陆佃女婿。
越州上虞县(今浙江绍兴)人。
元祐六年(1091年)进士
池州司理参军
主要活动
  • 1091年,进士
阮思聪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光州固始人,后居建康字仲谋
有膂力,善骑射,喜读《左氏春秋》及兵家书。
以战功累迁吉州团练使、知黄州事,所至有声。
后至建康,曾遣人诣贾似道,欲以重兵守鹿门山,又言当由海道以捣齐州,则襄阳之围自解,皆不见听。
主要活动
  • 1261年-1262年,江南东路池州(池州),池州知州兼安抚使
  • 1261年-1268年,淮南西路黄州(黄冈市),黄州知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