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
诗文库 正文
延光四年日蚀上书 东汉 · 马融
 出处:全后汉文 卷十八
伏读诏书,陛下深惟罪己之义,归咎自责。
寅畏天戒,详延百僚,博问公卿,知变所自,审得厥故,修复往术,以答天命臣子远近莫不延颈企踵,苟有隙空一介之知,事愿自效,贡纳圣听。
臣伏见日蚀之占,自昔典籍「十月之交」,《春秋》传记、《汉注》所载,史官占候,群臣密对,陛下所观览,左右所讽诵,可谓详悉备矣。
虽复广问,陷在前志,无以复加。
乃者茀气干参,臣前得敦朴之人,后三年二月,对北宫端门。
以为参者西方之位,其于分野,并州是也。
殆谓西戎、北狄。
其后种羌叛戾,乌桓上郡,并、凉动兵,验略效矣。
今复见大异,申诫重谴,于此二城,海内莫见。
三月一日,合辰在娄。
娄又西方之宿,众占显明者。
羌及乌桓有悔过之辞,将吏勋之名。
臣恐受仕典牧者,苟脱目前,皆粗图身一时之权,不顾为国百世之利。
论者美近功,忽其远,则各相不大疢病,伏惟天象不虚。
老子》曰:图难于其易也,为大于其细也。
消灾复异,宜在于今。
《诗》曰:「日月告凶,不用其行。
四国无政,不用其良」。
《传》曰:「国无政,不用善则自取谪于日月之灾,故政不可不慎也。
务三而已:一曰择人,二曰安民,三曰从时」。
臣融伏惟方今有道之世,汉典设张,侯甸采卫,司民之吏,案绳循墨,虽有殿最,所差无几。
其陷罪辟,身自取祸,百姓未被其大伤。
至边郡牧御失和,吉之与凶,败之与成,优劣相悬,不诫不可。
审择其人,上以应天变,下以安民隶。
窃见列将子孙,生长京师,食仰租奉,不知稼穑之艰,又希遭阨困,故能果毅轻财,施与孤弱,以获死生之用,此其所长也。
不拘法禁,奢泰无度,功劳足以宣威,逾滥足以伤化,此其所短也。
州郡之士,出自贫苦,长于捡押,虽专赏罚,不敢越溢,此其所长也。
拘文守法,遭遇非常,狐疑无断,畏首畏尾威恩纤薄,外内离心,士卒不附,此其所短也。
必得将兼有二长之才,无二短之累,参以吏事,任以兵法。
有此数姿,然后能折冲厌难,致其功实,转灾为福。
孔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者焉」。
以天下之大,四海之众,云无若人,臣以为诬矣。
特选详誉,审得其真,镇守二方,以应用良择人之义,以塞大异也(《续汉·五行志六》注引《马融集》「是时为许令,其四月庚申,自县上书」云云。)
萨婆若陀眷属庄严经一卷(二十馀纸。) 南梁 · 释僧祐
 出处:全梁文卷七十一
右一部,梁天监九年郢州头陀道人妙光,戒岁七腊,矫以胜相,诸尼妪人,佥称圣道。
彼州僧正,议欲驱摈,遂潜下都,住普弘寺,造作此经。
又写在屏风,经纱映覆,香花供养,云集四部,嚫供烟塞,事源显发。
敕付建康辩核疑状云:「钞略诸经,多有私意妄造,借书人路琰,属辞润色。
狱牒,妙光巧诈,事应斩刑,路琰同谋。
十岁谪戍,即以其年四月二十一日,敕僧正慧超,令唤京师能讲大法师宿德如僧祐昙准等二十人,共至建康
前辩妙光事,即奉旨,与昙准僧祐法宠、慧令、慧集智藏僧旻法云等二十人,于县辩问,妙光伏罪,事事如牒,众僧详议,依律摈治,天恩免死,恐于偏地,复为惑乱。
长系东冶
即收拾此经,得二十馀本,及屏风,于县烧除。
然犹有零散,恐乱后生。
故复略记,萨婆若陀长者,是妙光父名,妙光弟名金刚德体,弟子名师子(同上)
议拜君亲状 唐 · 释威秀
 出处:全唐文卷九百八
伏奉明诏。令僧拜跪君父。
义当依行。理无抗旨。
但以儒释明教。咸陈正谏之文。
列化恢张。俱进刍荛之道。
僧等荷国重恩。开以方外之礼。
安居率土。得宏出俗之心。
所以自古帝王。齐遵其度。
敬其变俗之仪。全其抗礼之迹。
遂使经教斯广。代代渐多。
宗匠悠远。时时间发。
自汉及隋。行人重阻。
灵鹫之风犹郁。仙苑之化尚疏。
未若皇运肇兴。提封海外。
天竺与五岳同镇。神州将大夏齐文。
皇华之命载隆。輶轩之涂接轸。
莫不钦斯圣迹。兴树遗踪。
故得梵侣来仪。相从不绝。
今若反拜君父。乖异偫经。
便證警俗之誉。或陈轻毁之望。
昔晋成幼冲。庾冰矫诏。
桓楚饰诈。王谧抗言。
及宋武晚年。将隆虐政。
制僧拜主。寻还停息。
良由事非经国之典。理越天常之仪。
虽曰流言。终缠显议。
况乃夏勃敕拜。纳上天之怒。
魏焘行诛。肆下厉之责。
斯途久列。备举见闻。
僧等奉佩慞惶。投庇失厝。
恐丝纶一发。万国通行。
必使寰海望风。方宏失礼之誉。
悠哉后代。或接效尤之传。
伏惟陛下中兴三宝。慈摄四生。
亲承咐嘱之旨。用励学徒之寄。
僧等内遵正教。固绝跪拜之容。
外奉明诏。令从儒礼之敬。
俯仰惟咎。惭惧实深。
如不陈请。有乖臣子之喻。
或掩佛化。便陷罔君之罪。
谨列众经不拜俗文。轻用上简。
伏愿天慈。赐垂照鉴。
朝议斯穆。终遵途于晋臣。
委略常谈。毕归度于齐后。
尘黩威严。惟深战戢。
谨言。龙朔二年四月二十一日上。
大唐悼王石塔717年4月 唐 · 苏颋
 出处:全唐文卷二百五十六 创作地点:河南省洛阳市
唐开元五年岁在丁巳四月庚午朔二十一日庚寅
悼王薨于上阳之中禁。
年曰二岁。
而未及周。
呜呼哀哉。
王即开元神武皇帝第九之爱子也。
以某月二十七日景申
葬于万安山之东南岭
圹唯五尺。
棺不三寸。
石塔一丈于其上。
不雕不砻。
奁省薄也。
其铭曰。
南有万安兮北有洛城
城可望兮天之京。
呜呼悼王宁不恋兮。
呜呼悼王宁不见兮。
倚素塔兮陵翠微。
空不碍兮云则飞。
呜呼悼王兮其何归。
请刻梦真容敕旨奏 唐 · 李成裕
 出处:全唐文卷四百二
闰四月二十一日敕。
中书门下奏请宣示中外者。
历观宝谍。
曾所未闻。
侧捧瑶缄。
不胜忭跃。
臣谨按洛下闳太初历云。
后八百年历差一日。
有圣人正之。
至陛下定历之年。
正当八百。
今又元元皇帝以圣明之代。
来见真容。
于梦寐之间。
再陈灵应
称陛下庆流万叶。
享祚无穷。
则知圣历昌期。
合符同契者久矣。
虽缣缃已载。
而苕琬未书。
将何以对越神休。
光昭睿德。
臣之愚昧。
敢以上闻。
伏请于开元观具写纶言。
勒于贞石。
入仙宫而物睹。
知圣祚之天长。
如允臣所请。
诸州亦望准此。
容州768年4月 唐 · 元结
 出处:全唐文卷三百八十 创作地点:广西梧州市
臣结言。臣伏奉今月二十二日敕。
授臣使持节都督容州诸军事容州刺史御史中丞充本管经略守捉使。四月十六日敕到。
二十一日发付本道行营。臣实愚弱。
谬当寄任。奉诏之日。
不辞忧惧。臣结中谢
臣闻孝于家者忠于国。以事君者无所隐。
臣有至切。不敢不言。
臣实一身。奉养老母。
医药饮食。非臣不喜。
臣暂违离。则忧悸成疾。
臣又多病。近日加剧。
前在道州。黾勉六岁。
实无政理。多是假名。
频请停官。使司不许。
今臣所属之州。陷贼岁久。
颓城古木。远在炎荒。
管内诸州。多未宾伏
行营野次。向十馀年。
在臣一身。为国展效。
死当不避。敢惮艰危。
但以老母念臣。疾疹日久。
时方大暑。南逾火山
举家漂泊。寄在湖上。
单车将命。赴于贼庭。
臣将就路。老母悲泣。
闻者悽怆。臣心可知。
臣欲扶持版舆。南之合浦
则老母气力。艰于远行。
臣欲奋不顾家。则母子之情。
禽畜犹有。臣欲久辞老母。
则又污辱名教。臣欲便不之官。
又恐稽违诏命。在臣肝肠。
如煎如灼。昔徐庶心乱。
先主不逼。令伯陈情。
晋武允许。君臣国家。
万代为规。伏惟陛下以孝理万姓。
慈育生类。在臣情志。
实堪矜悯。臣每读前史。
吴起游宦。噬臂不归。
温峤奉使。绝裾而去。
常恨不逢斯人。使之殊死。
臣所以冒犯圣旨。乞停今授。
待罪私门。长得奉养。
供给井税。臣之恳愿
尘黩天威。不胜惶恐。
贾尚书文772年 唐 · 独孤及
 出处:全唐文卷三百九十三 创作地点:安徽省安庆市潜山县
维大历七年四月二十一日
朝散大夫检校尚书司封郎中舒州刺史赐紫金鱼袋独孤及
谨以清酌庶羞之奠。
敬祭于故散骑常侍礼部尚书贾公六兄之灵。
呜呼。
性命之源。
仲尼罕言。
顷者与兄存而不论。
亦谓景福。
必钟德门。
未虞昊天。
骤忍我欺。
所以分手。
容易前期。
日往书札。
祗嗟别离。
孰云别中。
死生间之。
贾生去。
遭世不用。
以命问鹏。
千古犹痛。
兄逢盛世。
任适梁栋。
青云咫尺。
巨麟始纵。
溘尔中止。
俄同大梦。
天下孤望。
非兄谁恸。
追念夙昔。
尝陪讨论。
综覈微言。
揭厉孔门。
匪究枝叶。
必探本根。
高论拔俗。
精义入神。
誓将以儒。
训齐斯民。
文章陵夷。
郑声夺伦。
兄于其中。
振三代风。
复雕为朴。
正始是崇。
学者归仁
如川朝宗。
六义炳焉。
自兄中兴。
大名全才。
仪刑百工。
呜呼彼天。
胡不祐贤。
阘茸谗谀。
或锡永年。
好学不幸。
繄兄复然。
岂天地不仁。
将斯民薄祜。
禺禺之望。
见夺何遽。
某获见于兄。
二十有六年矣。
兄有七年之长。
蒙以伯仲相视。
博文约礼。
谓仁由已。
同心之言。
期于没齿。
前后尺牍。
罗列案几。
愔愔清论。
恍恍在耳。
一旦如失。
万事遄已。
民之所望。
今也胡俟。
某守职拘限。
会葬愿乖。
白马素车
欲往无阶。
寝门一号。
心酸骨悽。
容徽自此。
永不复见。
若魂魄无不之也。
岂不睹平生心于今日斗酒之奠乎。
尚飨。
朝散大夫使持节常州诸军事常州刺史赐紫金鱼袋独孤公行状 中唐 · 梁肃
 出处:全唐文卷五百二十二
仲尼述易道。
于坤曰。
君子敬以直内。
义以方外。
诗三百。
一言以蔽之。
曰思无邪。
公天生懿德。
方内直
茂才全。
发为诗文。
得大易之中。
诗人之正。
邈乎其不可及己。
七岁诵孝经。
秘书异其聪敏。
问曰。
汝志于何尚。
公曰。
立身行道。
扬名于后。
是所尚也。
后博究五经。
举其大略。
而不为章句学。
确然有可大之业。
知者益器之。
十五秘书捐馆。
公茹血在疚。
踰时而后杖。
由是乡党称孝。
二十馀以文章游梁宋閒。
通人颍川陈兼长乐贾至渤海高适
见公皆色授心服。
约子孙之契。
天宝十三载应诏京师
元宗以道莅天下。
教列于学官
公以洞晓元经。
对策高第。
解褐拜华阴
相国房琯方贰宪部
请公相见。
公因论三代之质文。
问六经之指归。
王政之根源。
宪部大骇曰。
非常之才也。
赵郡李华扶风苏源明并称公为词宗。
由是翰林风动。
名振天下。
及函洛寇扰。
公违难于江南
上元初授左金吾兵曹
都统江淮节度书记
非其好也。
未几。
徵拜右拾遗
因上疏陈便宜。
及方镇有冒于货贿。
举直错枉。
大者十馀事。
不行。
皆焚其藁。
时大盗之后。
百度草创。
太常典故。
尤所坏缺。
公为博士
祗考古道。
酌沿革之中。
凡有损益。
莫不悉当。
新平公主之子裴仿。
永清公主
公实相礼。
初以裴仆射遵庆主婚。
中诏长主后夫姜庆代焉。
公奏曰。
婚姻人道之大。
使异姓主之。
非礼也。
且无以示天下。
臣不敢奉诏。
上从之。
又议定谥法
公以为谥者
盖迹其事业邪正而褒贬之。
举一字可使贤不肖皆劝。
故其议吕諲卢弈郭知运等谥。
皆参用典礼。
约夫子之旨。
其事覈。
其文高。
学者传示以为式。
时有上议谓景皇帝未升尊位。
不宜为太祖
诏下百寮。
公按礼经。
以为王者禘其祖之所自出。
而以其祖配之。
故三代皆以受命始封之君配昊天上帝。
唯汉氏崛起丰沛。
丰公太公皆无位无功德。
不可为祖宗。
故以高帝太祖
景帝肇启王业。
建封于唐。
高祖因之。
遂以有天下之号。
天所命也。
宜百代不迁。
因具故事条奏。
从之。
于是郊庙之礼遂定。
踰月。
拜公尚书礼部员外郎
吏部
每岁以书判试多士。
而朝列有以文学称者。
必参校辨论。
定其甲乙丙科。
至是公分其任。
求为郡守
以行其道。
濠州剌史。
公下车。
以淮士轻剽。
兵革之后。
率多不法。
长吏不能制。
遂先董之以威。
格之以政。
然后用恺悌宽厚。
渐渍其俗。
三年而阖境大化。
优诏褒美。
移拜舒州刺史
又以理行闻。
玺书就加朝散大夫检校司封郎中
赐金印紫绶。
其明年
吴楚大旱。
饿夫聚于萑蒲者十七八。
唯舒安阜近者悦。
远者来。
犬牙之境。
草窃不入。
上闻之。
诏曰。
断狱岁减。
流庸日归。
以人俗之丰给。
当淮湖之灾旱。
尔守之力也。
擢拜常州刺史本州都团练使
常州江左大郡。
兵食之所资。
财赋之所出。
公家之所给。
岁以万计。
公削其烦苛。
均其众寡。
物有制。
事有伦。
刑罚罕用。
颇类自息。
公又谓安人之道。
清而静之则定。
为而察之则扰。
故宽以居之。
仁以行之。
一变而百姓不知其理。
又一变。
知其理而不知理之所由。
比及三年。
不忍欺
路不举遗。
年谷屡熟。
灾害不作。
甲辰岁冬十月二十日
甘露降于庭树。
二十七夕乃止。
呜呼。
公庇斯人。
人方仰公。
彼天不惠。
降此大厉。
为郡之四载。
大历十二年四月壬寅晦
暴疾薨于位。
行路恸哭。
罢市者相吊踰月。
又吁嗟之声相闻。
自寮属相吏。
下逮乡老里尹。
皆率以备斋祭。
及葬之日。
缌衰送葬者数千人。
唯公体之清净。
包大雅之明哲。
尊贤容众。
而交不谄渎。
本仁祖义。
而文以礼乐。
乃至温良能断。
应用不滞。
达识足以表微。
厚德足以载物。
善而不伐。
光而不耀。
内不机巧。
外无缁磷。
隤然中立。
豁若虚受。
其长人也。
先教爱而后法禁。
不迁怒以临下。
故威而不猛。
不私己以欺人。
故易而无备。
其茂学博文。
不读非圣之书。
非法之言。
不出诸口。
非设教垂训之事。
不行于文字。
而达言发辞。
若山岳之峻极。
江海之波澜。
故天下谓之文伯
有集二十卷行于代。
若艺文之士。
遭公发扬盛名。
比肩于朝廷。
则有故中书舍人吴郡朱巨川
中书舍人渤海高参
尚书左丞天水璟。
职方员外郎知制诰博陵崔元翰
考功员外郎颍川陈京
礼部员外郎北海唐次
苏州刺史高阳齐抗
其章章者也。
其睦亲与善。
自内姻及朋友所知之家。
振穷分灾。
恤孤哀丧。
颁禄归赗。
必加于常人一等。
故启手足之日。
室无馀财。
惟待赐然后乃敛。
议者于是谓公有文子之清。
子产之仁。
史鱼之直。
平仲之与人。
贾生之行义。
文翁之政事。
叔子之遗爱。
而不跻岩廊。
不享期颐。
阙致君论道之美。
以遗史册。
故凡百以为痛。
在昔孔文子以敏而好学为文。
公叔发以恤卫国凶饥为惠。
矧公功存于人。
言垂于代。
有文有质。
不忝前烈者与。
易名之礼。
请从令典。
谨状尚书考功
伏以褒德尚贤。
设教之崇轨。
谥易名
饰终之令典。
谨按故朝散大夫使持节常州诸军事常州刺史赐紫金鱼袋独孤某。
蕴黄裳之服。
协中庸之德。
正词复礼
施化为邦。
清风存乎省寺。
遗爱结于黎庶。
具美之道。
何以尚兹。
窀穸既安。
音徽日远。
请追公叔之谥。
式播臧孙之烈。
谨上。
册新回鹘可汗文821年 唐 · 白居易
 出处:全唐文卷六百六十六 创作地点:陕西省西安市
维长庆元年岁次辛丑四月庚寅朔二十一日庚戌
皇帝若曰。
唐有天下。
垂二百载。
列圣垂拱。
八荒即叙。
舟车之所及。
日月之所照。
威绥仁董。
罔不向化。
惟北之气。
积厚而灵。
灵发象生。
生为豪杰。
义信武烈
代为名王。
南西东方。
亦有君长。
较雄斗智。
莫之与京。
国朝已来。
寖渍风泽。
或效功伐。
或申婚媾。
同和协比。
以讫于今。
今朕不得。
祗嗣大统
推义布信。
以初为常。
矧乎柔远申恩。
睦邻展礼。
兹为旧典。
垂自祖宗。
虔奉恭行。
安敢失坠。
咨尔九姓回鹘君登里罗羽录殁密施句主录毗伽可汗
地生奇特。
天赐勇智。
英姿所莅。
雄略所加。
诸戎杂虏。
爱畏柔服
风靡山立。
清宁一方。
宜人有土。
受天百禄。
时推代嗣。
实来告予。
曰予一人。
实邻册命。
是用遣使朝议大夫检校左散骑常侍少府监御史大夫云骑尉赐紫金鱼袋裴通副使朝议大夫少府少监御史中丞魏国公食邑三千户赐紫金鱼袋贾疄等。
持节备物。
册为登里罗羽录没密施句主录毗伽可汗
于戏。
善必有邻。
德无不荅。
此崇恩礼。
则彼竭信诚。
克保大义。
永藩中夏
昭昭天地。
实闻斯言。
贺册皇太子809年 中唐 · 吕温
 出处:全唐文卷六百二十五 创作地点:湖南省永州市道县
臣某言。伏见十月十二日敕。
伏承皇太子四月二十一日册命礼毕。光绍前典。
惟怀永图。神人允谐。
动植咸赖。臣某诚欢诚忭顿首顿首。
臣闻燕翼贻谋。帝王之大孝。
立嫡主器。礼易之明训。
伏惟皇帝陛下克明峻德。恢纂鸿休。
武功有成。文理既定。
然后宏三王之教谕。建万国之元良
凡在生灵。孰不庆幸。
臣守官荒服。称贺无阶。
窃忭岭隅。倍万恒品。
无任感悦屏营之至。谨奉表陈贺以闻。
来南809年 中唐 · 李翱
 出处:全唐文卷六百三十八 创作地点:广东省广州市
元和三年十月。翱既受岭南尚书公之命。
四年正月己丑。自旌善第以妻子上船于漕。
乙未。去东都。
韩退之石浚川假舟送子。明日
及故洛东吊孟东野。遂以东野行。
浚川以妻疾自漕口先归。黄昏到景云山居。
诘朝登上方。南望嵩山
姓名记别。既食。
韩孟别予西归。戊戌
子病寒。饮葱酒以解表
暮宿于巩。庚子
洛下河。止汴梁口。
遂泛汴流。通河于淮。
辛丑。及河阴
乙巳。次汴州
疾又加。召医察脉。
使人入卢。又二月丁未朔
宿陈留戊申
庄人自卢又来。宿雍邱
乙酉。次宋州
疾渐瘳。壬子
永城甲寅
至埇口。丙辰
泗州。见刺史假舟。
转淮上河如扬州庚申
下汴渠入淮。风帆及盱眙
风逆天黑。色波水激。
顺潮入新浦壬戌
楚州丁卯
扬州戊辰
上栖灵浮图。辛未
大江润州戊寅
常州壬午
苏州癸未
如虎邶之山。息足千人石。
剑池。宿望海楼
观走砌石。将游报恩。
水涸舟不通。无马道
不果游。乙酉
松江丁亥
官艘隙。水溺舟败。
戊子。至杭州
己丑。如武林之山。
临曲波观轮桩。登石桥。
宿高亭。晨望平湖孤山江涛。
道。上新堂
周眺偫峰。听松风。
灵山永吟叫猿。山童学反舌声。
癸巳。驾涛江逆波至富春
丙申七里滩睦州
庚子。上杨盈川亭。
辛丑。至衢州
以妻疾止行。居开元佛寺临江亭后。
三月丁未朔。翱在衢州
甲子。女某生。
四月丙子朔。翱在衢州
侯高宿石桥。丙戌
衢州戊子
常山上岭至玉山庚寅
信州甲午
望君阳山。怪峰直耸似华山
丙申。上于越亭。
己亥。直渡担石湖
辛丑。至洪州
岭南使。游徐孺亭。
荷花五月壬子
吉州壬戌
虔州己丑
韩泰安平渡江。游灵应山居。
辛未。上大庾岭
明日。至浈昌
癸酉。上灵屯西岭。
韶石甲戌
宿灵鹫山居。六月乙亥朔
韶州丙子
始兴公室。戊寅
入东荫山。看大竹如婴儿。
浈阳峡己卯
宿清远峡山癸未
广州。自东京广州
水道。出衢信七千六百里。
出上元西江七千一百又三十里。自洛州下黄河汴梁过淮至淮阴一千八百有三十里。
顺流。自淮阴邵伯三百有五十里。
逆流。自邵伯至江九十里。
润州杭州八百里。渠有高下。
水皆不流。自杭州常山六百九十有五里。
逆流。多惊滩
索引船。乃可上。
常山玉山八十里。陆道。
谓之玉山岭。自玉山至湖七百有一十里。
顺流。谓之高溪
自湖至洪州一百有一十八里。逆流。
洪州大庾岭一千有八百里。逆流。
谓之漳江。自大庾岭浈昌一百有一十里。
陆道。谓之大庾岭
浈昌广州九百有四十里。顺流。
谓之浈江。出韶州谓之韶江。
唐故京兆府盩厔县元君墓志铭820年 中唐 · 元稹
 出处:全唐文卷六百五十四 创作地点:陕西省西安市
盩厔县讳某字某姓元氏。于有魏昭成皇帝为十四世孙。
曾曰尚食奉御某。祖曰绵州长史太子宾客某。
父曰都官郎中岳州刺史某。母曰某望阎夫人。
妻曰陇西李氏女。子曰某曰某。
女曰某。君始以荫入仕
四仕为盩厔。丁太夫人忧。
遂不复仕。享年五十五。
以疾殁于衢州元和十五年四月某日。
归祔于咸阳县之某乡某里。君少孤力学。
通五经书。善鼓琴。
能为五言七言近体诗。事亲愉愉然。
终身不忘婴儿之慕。奉兄恭恭然。
若童子之爱敬。临弟侄妻子煦煦然。
穷年无愠厉。居官以谨廉。
贞顺而仁爱。寮友之悍诞鄙异者。
游于君。则必怡然。
无自疑于我矣。呜呼。
总是数者。非古之所谓淑人君子欤。
不寿不达。命适然也。
是月二十一日。犹子晦跪于予曰。
某日孤子震襄祔事。请铭于季父。
由是铭。铭曰。
或仁而夭。或鄙而寿。
天乎不识。人乎安究。
我之北原。五世其墓。
子子孙孙。前后左右。
殁有令人。乃克来祔。
斯焉克终。亦又何疚。
楚州修城南门记 唐 · 郑吉
 出处:全唐文卷七百六十三
今上元年春正月楚州新作内城之南门。
何以言新。因旧之云也。
何以言作。更从王制也。
王制若何。曰天子诸侯台门也。
何称内城。别于外郛也。
春秋传曰。南门者。
法门也。南面而治者。
政令之所出也。楚大邦也。
日者草创。南虽设谯门。
卑且陋。但阖两扇。
为露棚于前。振军旅焉。
露棚不能蔽风雨。亟理而亟坏。
由是剌史兼御史中丞李公新作之。公名荀。
陇西成纪人。用文学德行进。
尝言于宾客曰。走前为戎曹郎
白于执政曰。太平时天下有府兵。
今散矣。而折冲果毅郎将戌官等辈尚冗食焉。
艰难后天下有府兵。而军籍多空名。
库兵皆刓腐。安不忘危。
易道也。有备无患。
军志也。晋室尚清言。
胡马噪河洛。天宝怙富庶。
燕盗腥中原。职司其守。
言非出位。幸相公财之。
当时执政虽似不为意。他日揖走于列曰。
溯淮而上达于颖。而州兵之益团练者。
纚联五郡焉。楚最东为名郡。
疆土绵远。带甲四千人。
征赋二万计。屯田五千顷。
凡兵赋食三者相通也。公尝亟言兵。
愿试锋颖焉。召对延英。
得列以闻。可脂辖矣。
故遂授铜虎符竹使符来此。公始下朱轓。
遽视城洫。简兵甲。
阅卒伍。若不适于意者。
楚人再无岁。负租逋谷甚多。
乃去乡胥之啄害良民。敛赋与之缓期。
人戴其惠。征租力人入矣。
得善用筹者勾稽公物之出入。抉负财且二百万。
俾军吏之敏察者觇公田之稼。得将隐谩之谷。
不翅万斛。掌公财而坐于市。
占军籍而蔽其家。计其入。
仅足其廪食。牧财而斥其人。
外厩有征马。虽不满四千蹄。
而稿脂药之用。圉牧将卒之列。
繁且耗。公曰。
幸天下无事。就有道。
而此。悉罢去之。
月省费三万。藏有墆财矣。
乃完补卒伍。乃犀利甲兵。
乃饫饱吏士。乃恢崇规制。
掾曹有公膳。牙门有常饔。
胥史有官厨。卫卒有给食。
合而言之。曰廪餐钱者三百七十人。
先是以岁用不足。常自正月迄于仲夏
凡曰廪餐钱者皆半之。俟敛新赋而后复之。
或灾沴水旱。赋不毕入。
亦终岁不复。公曰。
宁损他费。焉有责其尽力而使之歉复耶。
悉赒之。仍笔于检日用约。
若今岁后或不易。羊羹之败。
其无虞乎。由是吏胥醺其德。
将卒许之死矣。士伍寒燠有若赐衣。
诏以岁贡征缗赋之。向者泉轻而币重。
赋之以帛。而士得其赢。
今也泉重而币轻。犹赋之以帛。
官受其利。公曰。
吾心有不安焉。盍赋之以缗。
苟不足。即与帛而时其物之价而直之。
既闻令。欢声动壁垒。
皆曰。有君如此。
使我蹈水火可也。乃新南门。
巉然而楼。增以旧五之二焉。
划为双门。出者由左。
入者由右。夹筑高阜。
类观阙而非者九。军垒皆尔。
命之曰却敌。虑垆土之喜陂陁也。
鳞臂而涂固之。周施槛楯。
其旸也。建大旆。
鸣笳鼓。以司昏晓焉。
其雨也。卷旆援袍于楼中。
以谨击柝。以严教令。
以壮都鄙。以
为理若此。足塞执政之云兵赋食三者相通试锋颖之说矣。
凡畚筑攻木瓴甓涂暨者。无虑备于军伍。
而州闾人皆来纵观耳。既休役劳工。
顾谓吉曰。子学旧史。
愿为我记日月。不愿黼饰空言。
曰。古者国有史。
举事必书。国有诗。
王者采之。知其国之风。
自秦郡县天下。史之与诗皆止矣。
独有铭功记事。文之金石者。
近于国史国风之类欤。然言之不文。
不能播远。请将俟作者。
公曰否。子焉用辞。
既不得命。乃考三实以书。
往岁有将作少监李姓阳冰名。善籀书。
尤工为大字。瑰硕多力。
郡邑省寺得其署题者。荣而葆之。
大历中客有楚。因大署州门。
昔人措之于西偏。至是公易之于南门。
以表揭远近。或曰。
宏制异迹。公相期于数十年间。
斯盛事也。不可以不识。
故著之于末。仲春贞陵复土。
偫臣上言。请御端门。
赦天下改元。上思慕未许。
故犹以大中纪年。十四年四月二十一日谨记。
南郊赦文 晚唐 · 僖宗皇帝
 出处:全唐文卷八十九
元化序时。
日月启贞明之照。
神功宰物。
乾坤垂覆焘之仁。
万物仰而遂生。
百王体以为用。
朕虔膺眷命。
恭守丕图。
惧忝所承。
虑违厥道。
每驭朽以思戒。
若涉川而靡宁。
自临御以来。
夙宵增励。
幸而文修政。
岁稔人安。
赏罚惟公。
忠厚成俗。
道渐臻于清净。
理将致于雍熙。
由是礼上帝用答天休。
御端门以崇皇极。
是彰报本。
式叶体元。
尚念蠹于政事者未除。
害于时宜者未革。
尽施条制。
以绝根源。
更表申恩。
仍行肆眚。
昔殷解网
实谓至仁。
汉文措刑。
永称圣理。
在宥乃为君之德。
好生实有国之规。
今复承以阳春之时。
布其涣汗之典。
上符天意。
旁契人心。
大礼备陈。
彝章克举。
谋猷广备。
声教遐宣。
期昭泰于寰区。
亦涵濡于动植。
溥天率土。
既乐元风。
四海九州。
宜覃庆泽。
可大赦天下。
乾符二年正月七日昧爽以前。
大辟罪以下。
罪无轻重。
巳发觉未发觉。
巳结正未结正。
系囚见徒常赦所不原者。
咸赦除之。
惟犯十恶叛逆以上。
及故杀人。
官典犯入己赃。
兼情涉巨蠹。
及持仗行劫。
并故杀人者。
虽巳伤未死更生。
意欲杀伤。
偶时死者。
并同巳杀人法处分。
买卖毒药。
开劫坟墓。
及刑狱之内。
官吏用情。
推勘不平。
因成冤滥。
无问有赃。
并不在原免之限。
敦本睦亲。
古今典制
永惟负荷。
常切忧兢。
应宗室有材行可升。
沦落在外。
并委宗正卿专加察访
申尚书门下。
量材处分。
安皇太后凡有缌麻巳上亲。
各委所在搜访闻奏。
仰酬顾复。
何择亲疏。
爰念播迁。
重命牵复。
至于殂谢。
亦使惠绥。
用表深仁。
以彰元化。
左降官量移近处。
巳经移者更与量移。
如官至刺史
刺史月限例处分。
诸色官未复资者。
有司别条流闻奏。
如合复资者。
五品巳上中书门下便与处分。
六品巳下任依常例选集。
丁忧去任及在忧制贬官者。
服阕日亦与量移。
缘责除降资正员官。
及缘累停免未经引用者。
并量与进改。
流人及降死从流者移近地。
如巳收叙者。
量材录用。
并僧尼道士移隶者。
亦放还。
劝善惩违。
朝廷大典。
苟或隳紊。
何以耸人。
其流贬人中。
或有情状巨蠹。
物议不容者。
不在该恩。
流贬人如巳亡殁。
家口欲还。
及须归葬者。
听随所便。
如缘葬事。
幼弱饥寒。
不能自济者。
委所在长吏量给棺榇。
优恤发遣。
左降官及流人等有官者。
如巳殁。
各还本官。
亡官失爵痕累禁锢者。
并从洗涤。
诸色流贬人。
元敕内云虽逢恩赦不在量移之限。
有自前年十月十二日赦书后巳经量移者。
五千里更与量移一千里。
三千里外与量移五百里。
情状难容者。
不在此限。
天德五城流人。
负罪素重。
元敕未经十载不得放还。
今属洪恩。
须令沾及。
宜减三年。
如年巳满。
便放还。
九月四日降郊礼敕后流贬。
及引决妄称冤人等。
并重推覆囚徒。
并不在此限。
近日奸险之徒。
多造无名文状。
或张悬文榜。
或撰造童谣。
此为弊源。
合处极法。
应捉获此色者。
准持仗劫人合造毒药例。
经赦不原。
其所得文状。
准律文于所在焚毁。
不得徵逋贼以利疲人。
是叶政经。
期为理本。
京兆府去年夏青苗钱。
每贯放三百文。
所放钱如是有司占留色目。
户部准旧例据数支填。
其咸通十一年以前百姓积欠两税斛斗。
及青苗榷酒钱。
并税草职田𪍛䴬棘等。
徵收不得。
空繁簿书
前年十一月十二日赦令巳蠲放。
至今尚未了绝。
宜令所司速具放免钱物数目。
分析奏闻。
如在官典所由腹内者。
不在此限。
咸通十三年夏以前。
京兆府所欠诸陵园及诸军诸使钱草斛斗。
并诸杂物。
一物以上。
宜并放免。
诸县所欠府司钱草斛斗。
一物以上。
亦并放免。
咸通十三年夏以前。
京兆府所欠诸陵掌闲彍骑丁资三卫等资钱。
亦并放免。
甸内逃亡人户。
尚徵税物。
切要条流。
以安疲瘵。
京兆府差官逐县勘覆。
其逃亡人户产业田地。
未有人承佃者。
其随田地苗税除陌榷酒钱及斛斗等。
并权放三年。
勒常切招召人户。
三年后再差官勘覆。
据归复续却收税。
咸通十三年以前。
甸内所欠延资库户部度支榷酒除陌。
及和籴赈贷钱物斛斗。
一物以上。
并宜放免。
庄宅使巡官及人户等。
应欠大中十三年以前至咸通八年以前诸色钱六万二千三百八十贯三百文。
斛一十万三千七十四石九斗。
丝二十二万七千五百八两。
麻二千四百七十觔。
草二十六万五千八百五十五束。
念其累岁不稔。
人户贫穷。
徒有鞭笞。
终难徵纳。
并宜放免。
三司所欠钱物。
巳遣不徵。
必虑依违。
尚犹追扰。
度支户部盐铁三司应收管在城及诸州府诸场监院所欠咸通十年以前诸色钱物斛斗等。
前年十月十二日赦文并令放免。
所司不得更生节目
妄有进取。
如闻所司官吏。
缘循。
至今。
尚有盘勘。
都非公事。
但务生情。
岁月转深。
奸弊颇甚。
各委本司差定官一人专勾当
但据现在文帐检勘。
除官典所由请领官钱和籴和市。
及在场官供官招商所由帐内正身见在外。
其身巳亡殁。
曾经检责。
及身见在贫穷。
家业荡尽。
无可徵纳者。
并逃窜捕捉未获。
囚系妻男摊徵保人等。
仰便据年额请免。
除去簿书
不得更行文牒。
妄有盘问。
赦书下后。
限一个月内。
贝放免钱物单数。
分析闻奏。
如更稽迟。
勾当郎官当议贬黜。
典吏等痛加惩断停解。
天下州县官
铨司注拟。
便是选自朝廷。
何故三司监院官索州县承迎。
云是制院。
恐哧吓州县。
影占富豪。
从今后有监院处。
亦仰州县常加听察。
监院官有不公不进。
各申本州。
行牒本司。
便如状事稍重。
仰专差使送申状本司。
事大则任闻奏。
申中书门下御史台
以凭推勘。
所冀递相检察。
不敢侵淩。
诸司更换。
素有定规。
近日苟且缘循。
渐至虚折。
商徒则获利倍于往日。
司则侵损转难任持。
若不条疏。
积成蠹弊。
三司更换。
宜令准咸通十五年闰四月二十一日度支所奏处分。
如尚踵前。
必举朝典。
制置新岁酒钱。
其户贫破者。
州县不令破户。
或卖柴佣力以纳税。
令所由司条流闻奏。
河南府蒿荒地。
河南尹于税钱三分内量与免二分。
勿令无路营生。
聚为草贼。
其天下州县。
除巳准元敕徵收两税榷酒钱茶盐利旨支米价等分外馀额外
加徵别配及贩柴炭之人纳税等。
元无敕文。
缘本道奏请降敕。
并仰敕内便皆停罢。
仍限敕到后二十日内分析闻奏。
并不罪今日巳前之事。
如又不巳。
必举明刑。
曾经水旱。
巳放徵科。
或虑缘循。
须更提举
道州府
或有遭水旱甚处。
去年夏税合纳苗税等钱。
委本州府长吏酌量蠲放。
其咸通十年以前所欠负两税钱米等。
在百姓腹内徵收不上者。
前年十一月十二日赦书巳放免。
仍委州府速检勘蠲放。
分析闻奏。
所在州县。
前资寄住实是衣冠之外。
便各将摄官文牒及军职赂遗全免科差。
多是豪富之家。
致苦贫下。
会昌中敕。
家有进士及第
方免差役。
其馀只庇一身。
就中江南富人多。
一武官便庇一户。
致使贫者转更流亡。
从今后并依百姓一例差遣
仍委方镇各下诸州。
准此检点。
江淮运米。
本实关中
只缘徐州用军。
发遣全无次第。
运脚价妄被占射。
本色米空存簿书
遂使仓廪渐虚。
支备有阙。
缘循弛慢。
全自职司
宜令转运使速具条流。
分析闻奏。
才及缓。
便须差清强官吏节级催驱。
严立科条。
须及旧额。
苟或踵前容易。
必举朝章。
邮传供须。
递马数目。
素有定制。
合守前规。
河南馆驿。
钱物至多。
本来别库收贮。
近日被府司奏请。
衮同支用。
遂使递马欠阙。
料粮不充。
宪司又但务缘循。
都不提举
宜令东台驿使速具条流。
分析闻奏。
东都留守
所管兵数不少。
无非市肆之人。
缓急抽差。
全不堪用。
卫官阙。
尤非所宜。
须有条流。
以革前弊。
宜令速分析见在阙额。
并老弱人数闻奏。
应缘州府经费。
悉有旧规。
近者不务在公。
惟思润己。
或联遇丰稔。
亦不贡羡馀
若小有水旱。
即竞有论请。
致朝廷事力转困。
在臣下诚敬何乖。
自今以后。
如辄将上供一钱物支用者。
并当加谴责。
不在原贷之限。
如本道实有灾荒。
积歉为甚。
众所知者。
不在限例。
朝廷徵发兵士。
固非获巳。
道途顿递。
费劳至多。
又闻节级须得人事裨补。
每县不下五千文。
尽配疲人。
深可哀悯。
自今后但供备无阙。
辄不得踵前率配。
如或违犯。
县令曹官重加贬降。
人吏决杖配流。
都知兵马使以下。
并以枉法赃论。
立法之始。
当在必行。
诸处本置作坊
只合制造干戈兵甲。
及进献供须。
徐方用军。
诸道多无兵器。
内库般送。
填塞道途。
如闻作坊惟使杂伎。
弓甲之匠。
十无一人。
打筑即惟务精新。
器甲则惣忘修整。
自节察至刺史
皆为信臣
不能委曲条流。
各宜自知改革。
诸道兵士。
非惟阙额不堪。
兼又军将数多。
一员敌官健数分。
又占官健当直遣纳课钱。
其弊数重。
深要除荡。
仰诸道各自检点。
如或本自书题。
又无功效。
非军中子弟。
空请职名。
并皆疏理。
军将等各遣纳课钱者。
并准入己赃结罪科断。
东畿之内。
留守影占最多。
稍富者不拣城外村中。
尽有一虚名文牒
亦犯罪者亦称此名
府县若追。
但行牒却取。
事小则推勘了牒送。
事重者则与勒停委留。
切不得遮夺。
免致斗伤。
其在京诸司
亦仰各依此例。
如被抑屈。
但具奏闻。
且徵两税。
自有常期。
苟或先自催驱。
必致齐人凋弊。
盖缘机织未毕。
庤钱未终。
便须零卖缣缯。
贱粜斛斗。
致使豪首迫蹙。
富户吞侵。
须更申明。
俾其通济
诸州府如有不依旨限。
先期徵税者。
长吏听奏进止。
县令录事参军并停见任。
书下考。
不在矜恕之限。
关要之外。
声教至遥。
每念疲人。
尤多横役。
访闻五岭诸郡。
修补廨舍城池。
材石人工。
并配百姓。
至于粮用。
皆自赍持。
既不折税钱。
又全无优恤。
永言凋瘵。
实可悯伤。
自此委节度观察使接借本钱。
刺史百计收拾运转。
别立修造。
案名额遣干济官主持。
常令急遂修营。
勿遣大段摧毁。
永放百姓额外差科。
巳责恤人。
斯为盛美。
遐荒贱吏。
尤可哀矜。
先于咸通五年梧州籴十万石米。
停贮数载之后。
方令盘送邕交。
如闻卑湿损伤。
雀鼠耗折。
计其所言。
六万石馀。
累载以来。
亦颇校料徵纳。
主持军将十馀辈。
摊保累数百家。
或科决不轻。
或资财荡尽。
典男鬻女。
力竭计穷。
尽虚挂簿书
徒为羁絷。
宜从宽宥。
用释人忧。
其所欠米。
度支一时放免。
邕管交趾
屯驻兵士。
全无运粮。
俾其足食。
湖南江西管内诸郡。
出米至多。
丰熟之时。
价亦极贱。
纲官若得钱收籴。
每斗必有盈馀。
道途既可经营。
输纳自无败阙。
缘于官仓领米。
刮铁平量。
既润资陪。
便致吞侵耗折。
所以经年累月。
舳舻相交。
江路多有沈沦。
军食常忧欠阙。
自今仰所在长吏
切须饶润纲官。
并令交付脚钱。
仍与善价籴买。
严示刑赏。
不使稽迟。
邕州安南晏州见屯诸道行营兵士合食米钱等。
三处兵数近四万。
日食钱米。
费用极多。
全在诸道州使巡院馈运相继。
免失支持。
近日以南中为警急。
抽差皆务循将。
相同常事。
盖缘地远。
差纲无利。
皆托以盐铁户部
指挥未得分明。
申报逗遛。
图延界分。
或有未有本色。
皆云额望收钱。
及纲官进发之时欠脚钱。
途路侵盗钱米。
所至稽停。
每发一纲。
便逾星岁。
致令供军使频申。
三处月限。
不相接续。
所司前后申奏。
行牒督责。
非不丁宁。
盖缘只有科贬之名。
曾无必行之令。
遂致全无凛惧。
但务缘循。
若不严立科条。
必恐转成败失。
其诸道州使巡场监院
所合般送南中供军钱米。
各委所在长吏并发纲船。
以济军用。
仍委逐道节度观察防禦经略刺史差最大判官一人。
专判校料。
其巡场监院场官
自专催促。
各令设法勾当
克济军需。
如依前逗遛。
不早送申。
遂使边军粮储
久阙供奉。
不得相续。
便据所欠钱米处勘。
还重加贬责。
如州使官吏巡场监院官能罄诚节。
慎选行纲支遣。
及至舟船继至。
即重议酬奖。
河东向管延资库斛斗五十万石。
每岁出陈入新之际。
劳扰州县百姓至多。
未有用时。
积为深弊。
宜令本道节度使检点。
除道路与边镇接近。
缓急堪般充军粮者。
即且准前。
其馀深僻州县。
并速条流。
分析闻奏。
义仓斛斗。
本防灾年。
所贮积岁多。
翻成侵害。
又差重丁大户充仓督。
子弟主管
凡节察及监军使刺史县令到任。
仍须一一毫量。
差役乡夫。
数重劳扰。
每一量覆。
欠折转多。
主掌之人。
贴家竭产。
生灵涂炭。
州县困穷。
从今后宜五年一度变换。
便粜货收钱。
入冬却籴。
仍委本道监使常加访察。
如有上下蒙蔽期隐。
破除闻奏。
但不要初上之日。
须重覆量。
每度扰人。
朝廷大弊。
在于令不行。
只如经水旱州。
三降敕命。
不许将逃亡规摊见在人户。
遭灾水旱处有于见在户两倍徵或至三倍。
又近年以来。
节度观察使或初到任。
或欲除移。
是正二月百姓饥饿之时。
公遣二日条先抽徵见钱。
每一千文令纳三四百。
此时无不两倍三倍。
生生举债。
至典卖男女。
以充纳官。
行彼贪心。
残我赤子。
从今后有如此者。
必举极法。
以谢生灵。
诸道事例。
差使结欢。
法信出于官中。
答币归于私室。
驻留供备。
迎送优丰。
进献不副常程。
结好却为公事。
惟奏欠阙。
不思本源。
且邻境结欢。
何必事须厚币。
来者若为私物。
去者何必官钱。
道慕空门。
名为释子。
若非精进。
何以住持。
应城及诸州府僧尼。
元敕人数外。
不得转令私度。
如有死亡等阙。
即任据人数填补。
年终闻奏。
待五年限满时。
每收补皆须选择有戒行事业者。
勿令滥杂之辈。
于此容身。
天下刑狱。
申到法寺刑部
有经数年不得了绝。
省寺人吏竞邀赂出入律文。
大理寺刑部官僚不亲公事。
致使一案之内。
半死狱中。
从今后委中书门下每日点检。
如停滞者。
大则贬降。
小则勒停。
刑部郎中员外
切须选择。
亦不得辄冀奉使
以望贿财。
有文案则并送对厅。
行货财则独收私第。
咸通十一年条流。
诸州刺史
三千里外限三十个月。
二千里外限二十七个月。
近者勒刺史到郡交代。
则可以计到郡月满。
便且除移。
如新除者。
则须待月限满除替。
其馀内外诸官。
并依咸通十一年条流。
如有限未满错替者。
任经中书门下过状。
便与追敕。
有过失须替。
则不在此限。
两省官本令先任四赤令
贵欲知人疾苦。
近者才三五月则替。
何殊罔生。
空倍扰人。
从今后宜以十五月为限。
两畿令府判司
从前吏部注拟。
顷年或除三人两人。
近者乃至除望县令及部尉等。
中书自不存体。
百司何以仰瞻。
其进马千牛
本限五年方满。
近者旋替年深。
致使入仕多门。
三铨无阙。
从今后如或用年深阙补人。
兵部郎官必议贬降。
词科出身。
士林所重。
本贵践历。
渐至显荣。
近者惟扇浇风。
皆务躁进。
麻衣才脱。
结绶王畿
是能十年宦途。
今来半岁迁授。
颇为讹弊。
须举重明。
自今以后。
进士及第并须满二周年后。
诸道藩镇及户部度支盐铁及在京诸司方得奏请。
如未及奏官。
限内有摄职处。
一任随牒摄。
宏文馆集贤院奏请直馆校理
并依此月限。
如出身后诸道奏巳请初衔。
未得两考者。
辄便奏畿内尉充。
在职两考。
方得依资除官改转。
其授使下官。
先自有月限资序。
一一须守旧规。
不得超越比拟。
咸通十四年十月九日敕文处分。
关节取受。
本身值财。
素来贫无。
亦多举债。
祗缘从来赦文。
未甚分明。
赏罚若行。
必当止绝。
自今以后。
如有人钱买官。
纳银求职。
败露之后。
言告之初。
取与同罪。
卜射无舍。
其钱物等。
并令没官。
御史台
以赃罚收管。
如是波斯番人钱。
亦准此处分。
其匮坊人户。
明知事情。
不来陈告。
所有物业。
并不纳官。
严加惩断。
决流边远。
庶绝此类。
用其清平
乐官乞托。
本自人情。
既越旧规。
过于债负。
虽累有明敕。
尚不遵行。
两巡不切追擒。
教场又不钤辖
从来上于方镇。
近日方镇与乐官人事转多。
别有迁除。
例皆乞觅。
喧呼门户。
拥塞阶庭。
以此得官人不愿除授。
自今以后。
除方镇外。
巡使诸司外巡切加擒捉。
如有此色。
具送本司。
枷禁勘责。
痛加惩断。
以绝此风。
近岁以来。
风俗奢侈。
不营根本。
各务誇张。
及第登科。
倾资靖产。
屋□竟踰于制度。
丧葬皆越于礼仪。
为册使吊赠之臣。
或争财货乞赐章服之类。
不畏惭羞。
致使儿童或轻朝列。
念兹靡愧。
常行叹嗟。
中书门下次第条流。
稍为改革。
输其常赋。
尚虑不充。
更或加徵。
其何以济。
近年百姓流散。
税钱巳多。
如闻自朝廷用军。
有终百姓正税外。
每贯纽四十五十文。
巳是数年。
至今不矜放。
黎氓冤抑。
腿脊疮疾。
所徵钱则将充诸色支分。
所添兵则逐月销减。
每思此事。
深可叹伤。
其天下缘用军奏加纽贯之外。
更有敢徵一文。
长吏判官录事参军
并准入己赃。
仍不在以官赎之限。
郑州庚道尉在任日加徵税钱。
如或却徵。
亦依此例。
衡镜之司。
去留虽切。
念其羁寓。
须与商量。
吏部选人
如闻累年駮放至多。
或文状粟错。
或书判差迟。
有司守文。
不得不尔。
况选人例迫饥寒。
远来调集。
频年被駮。
情实可矜。
既遇鸿恩。
合与优假。
吏部检勘去冬选人。
若有此色。
除非身名渝滥。
及欠选欠考外。
并以比远残阙取。
其情愿者。
特与却收注拟。
诸道奏官。
奏者缘要阙旧人不理。
从今后并须分明具不理罪愆。
先加惩责。
有罪空替。
则是惠奸。
其奏前资及见任。
多有虚竖头衔。
用钱计会。
从今以后。
有官更奏者。
便仰兼递告身进奏院
以凭点检。
如告身不到。
不在奏行。
其虚衔所奏。
只与九品初任。
仍奏状内须是三代官讳。
及乡贯户头年几。
馀各依资奏请。
河北三道。
不在此限。
守土长人。
切资士族。
品流混杂。
必害生灵。
刺史县令
如是本州百姓及商人等。
准元敕不令任当处官。
不系高下。
盖以事体不可。
兼又十室九亲。
多有憎爱。
一切阻碍。
公事难行。
近年此色至多。
各仰本道递相检察。
当日勒停。
百姓商人。
亦不合为本县镇将
若有违越。
必举典刑。
裨补除任。
实在奖劳。
奏请繁多。
则为过滥。
咸通七年赦书条流。
诸州府奏军将官
不许除上佐
如有功须奖。
即于本管内除授。
仍不得占优厚处。
近日诸道不守条章。
或分两三度奏来。
所贵前后不相见。
但行会计。
贵得人多。
从今以后。
诸道军将官并限七月表到京。
令之初行。
宜武臣之叙进。
据所合奏人数一表令。
如有别劳效者。
即待明年七月
不得两度贵行欺隐。
忠在社稷。
誓著山河
或盟府书勋。
或閟宫配食。
宜举赏延之典。
式彰义烈之名。
尚父汾阳王太师晟赠太尉秀实司徒颜杲卿太师真卿张巡许远南霁云子孙中未甄奖者。
每家与一人正员官。
安金藏顷申忠节
实异等伦。
合为畴庸。
以劝义士。
如有子孙。
与一人正员官。
武德以来配享功臣
名迹尤著。
节义显闻。
子孙淩替。
官阀废坠。
未经甄录者。
中书门下搜访嗣人。
量加优奖。
庆连宗室。
义重维城。
洎文武群僚。
恪恭事务。
用酬劳绩。
宜降恩私。
亚献抚王纮荣王㥽等各赐物一百匹。
侍正衣进圭捧圭各赐物五十匹。
亚献终献正衣各赐物四十匹。
大长公主王郡主县主各赐物。
内外文武见任及致仕官。
三品巳上赐爵一级。
四品巳下加一阶。
合入三品五品欠考未合叙者。
待考足日听叙。
孔圣之后。
虞宾之恩。
式表崇儒。
以明继绝。
文宣王后及二王三恪各与一子官。
其祠庙委所司量加修饬。
义在奉亲。
道惟睦族。
将申孝敬。
合示恩荣。
皇五等巳上亲。
三品巳上赐爵一级。
五品巳上加一阶。
六品巳下及前资常选散官
选日优与处分。
未有出身陪位者。
会昌五年正月三日赦书处分。
应陪位皇五等巳上亲。
三品巳上赐爵一级。
四品巳下加一阶。
四等亲并诸色陪位者。
五品巳上加一阶。
六品巳下各白衣并赐勋两转。
前资及后出身各减一选。
皆怀追养之愿。
尽有荣终之心。
授任封崇。
式光存殁。
常参官及诸州府长官父母。
见在未有追封者。
并量与五品致仕官及阶并邑号。
如有官者量与进改。
如官巳至五品巳上者。
即与五品阶。
父母亡殁未经追赠者。
量与追赠及邑号。
任荣辅相。
寄重藩方。
洎于亲军
咸秉忠节
俾令追赠。
以显荣名。
中书门下节度使平章事各与一子八品正员官。
祖父母父母亡殁。
各与追赠。
巳经追赠者更与追赠。
节度使与一子正员九品官。
东都留守度支盐铁使观察处置都团练防禦经略招讨使皇城留守各与一子出身。
先亡殁未追赠者。
各与追赠。
虔奉典章。
肃供祀事。
宜覃渥泽。
以奖劳能。
礼仪使大礼使京兆府各与一子正员九品官。
应郊庙升坛行事官溥恩外。
中书门下尚书省御史台
三品巳上特加一级。
四品巳下各加一阶。
如入三品者量减三考。
四品者量减三考。
入五品者量减两考。
仍待考足日听叙。
其合选人与减一选。
内行事者官。
三品巳上赐爵一级。
四品巳下更加一阶。
内侍省及内坊官。
四品巳上各赐勋五转。
五品巳下各赐勋三转。
应从驾至郊庙者。
溥恩之外。
三品巳上赐爵一级。
四品巳下各加一阶。
白衣赐勋两转。
位列牙爪。
职掌警卫。
念其宣力。
宜加畴劳(下阙)
北岳安天玄圣帝碑铭(并序 大中祥符四年 北宋 · 陈彭年
 出处:全宋文卷一八八、《金石萃编》卷一三○、嘉靖《真定府志》卷一四、《古今图书集成》山川典卷四二、雍正《山西通志》卷二一八、《恒山志》利集
臣闻天有成命,所以启贞期;
国有崇名,所以伸大报。
是知接丕统,拥元符,盖明灵之幽赞;
考画典,兴阙文,乃邦家之钦奉。
而况地有命岳,以奠于坤维;
岳有至神,以毗于乾化。
含泽布气,罔不蕃滋;
正位辨方,实分疆域。
若乃俯当坎位,仰应辰星,目以茂邱,奠兹朔易,宜乎礼秩之有盛,感应之无垠者也。
文广武感天尊道应真佑德上圣钦明仁孝皇帝膺玄历于上穹,继仙源于邃古,绍祖武宗文之烈,承天清地宁之基。
五营八校之兵,罔兴燮伐;
三德九事之政,靡不诞敷。
咸池濛泛之乡,出其底定;
楛矢没羽之贡,亦既来臻。
至道非子云之可谈,盛德岂吉甫之能颂?
故宜举列辟未行之典,祈生民无疆之休。
粤以灵文申锡之四年,鄈邱饮至之十月,上下之祀,于是交修,小大之神,以之咸序。
瞻言巨址,茂显明威。
由是考旷绝之鸿规,成钦崇之缛典。
以为奉徽称于王爵,未答炳灵;
增伟号于帝图,允昭辅德。
尔乃盘根千里,设险两河。
缠次直于虚危,是为神域;
形势邻于辽碣,信曰名峰。
神卉甘泉,灵蛇瑞璧。
礼述并州之镇,史传简子之符。
为皇朝受姓之区,迩先帝观兵之地。
肇隆基命,首冠群方。
德聪明,克膺丕律。
乃诏曰:「北岳安天王可增号北岳安天玄圣帝」。
既而治历之士,涓吉日于惟良;
掌故之臣,练鸿仪于有秩
奉常布令,未央会朝,百执交趋,八音在御。
采章之色,炤耀于明庭;
云日之祥,焜煌乎昧旦。
上被华衮,秉镇圭,步自青蒲,临于黼坐。
出板诏,命輶轩,以尚书工部侍郎冯起太尉太仆少卿裴庄司徒,奉王册衮服于曲阳之祠。
上诚明内积,乾巩外增,缅想威灵,有同觏止。
恭册将升于文陛,即为之兴;
瑞节已出于端闱,然后乃罢。
于是列藻卫,引清笳,交戟夹于华辀,列纛抗于垣路。
六骖之驷,鸣朔吹而萧萧;
九旗之游,映朝霞而淠淠。
自神皋而肃驾,居灵趾而驻麾。
耆童聚观,袂成帷而汗成雨;
次舍所历,车不殆而马不烦。
载协元辰,顺扬大礼。
先之以嘉荐,是飨而是宜;
继之以祝辞,克诚而克信。
奉琢玉之策,上升龙之衣。
殿邦之臣,率官联而侍祀;
授命之使,达朝旨而报釐。
于是神鉴至勤,天垂元吉
纷纷而降六出,以滋良田;
莓莓而收千箱,终成稔岁。
致兹上瑞,属在乃神。
复以配磅礴之灵,挺婉嫕之德。
中馈之治,取象于牺经;
作合之功,齐声于周雅。
增号曰靖明后,思河洲之茂德,匹褕狄之美名,所以昭秘祉于咸宜,展徽章于尽善。
既而公输殚艺,仲将效工。
梁之规,以成其大壮;
题银榜之字,用示于方来。
当景铄之绍伸,必丕徵之叠见。
或发乎方地,为英为甘;
或丽于增穹,为庆为矞。
布之舆诵,积于珍图,足以见天地之心,耸华夷之听。
载念翕辟斯辨,融结云分。
丽宵极而著明,是名列纬;
峙方隅而定位,乃曰灵山
昭回之辉,既辅于临鉴;
峻极之势,亦助乎资生。
虽高下而殊形,盖生民而咸仰;
虽古今而异制,抑明祀而常修。
而况藏疾以昭仁,设险以为固。
出岫云而布泽,稼穑是滋;
育珍木而中材,斧斤斯取。
龙蛇所宅,瑶琨实繁。
植物之依,故无算也;
群生之利,良则多焉。
所以有邦,聿崇荐享。
《虞书》之典,既曰望于;
周之诗篇,亦云祈尔。
秦之创统,圭璧有加;
汉之承平,坛壝载辟。
岂独传云乎庪,礼谓之薶者哉!
矧复膺期运于千龄,为共主于万国,钦承乎上帝,丕冒乎蒸民。
天下归仁寿之封,海外同车文之迹。
丹书绿图之瑞,继乎温洛荥河
五玉两圭之祠,盛乎泰坛方泽。
人之多幸,千仓亿度之馀资;
史不绝书,景风甘露之嘉瑞。
盖两仪之所祐,百灵之所扶。
故当浚发宸襟,述宣丕祉,畴咨令典,顺考珍猷。
遵必报之言,协至公之举。
尊名嘉号,升帝箓之会昌
备物多仪,显国容之丰洽。
然则明人之识,默定于群伦;
元后之心,大庇于区宇。
灵爽攸执,盖黔黎之所依;
精意以伸,乃肸蚃之来鉴。
之歆也,于以荐神;
神其听之,由夫享德。
今皇上以熙盛之德,祗达于克诚;
名山以正直之神,茂膺于徽典。
人祇吻合,福禄来成。
与夫岁奉三祠,闻于往日;
封百户,著于旧章。
此其盛哉,彼奚取也。
夫报况受职之应,高岳之鸿灵;
祈福庇民之心,昌朝之纯懿。
期亿载之传信,舍斯文而曷观?
金刻所凭,笔精攸属。
臣顾惭懵学,获侍凝严,虽罄谀才,何伸叹颂。
备副车之问,莫对于德音;
刊金石之铭,徒膺于恩诏。
既拜手而闻命,乃洗心而属辞。
铭曰:
茫茫后土,实载群伦。
奕奕峻,必有名神。
彰厥丕迹,佑此黎民。
咸秩之祀,旧史相因。
来同之应,多福常臻。
猗欤常山,奠兹朔土,其高累千,厥名兼五。
嘉卉实生,灵泉攸吐。
显灵储瑞,闻于往古。
飨德依人,辅于明主。
巍巍常运,赫赫大君。
王猷诞布,帝德升闻。
乃成至治,乃受秘文。
鸿仪舄奕,嘉应缤纷。
浃洽区宇,辉映典坟。
顺考旧章,肇扬邦礼。
言奉帝名,仰畴灵趾。
刻字温璧,遣使文陛。
载以斋车,翼之缇绮。
合吉元日,达诚洁祭。
流辉银榜,增号椒庭。
栋梁曲密,黍稷芬馨。
显兹景况,冠于祥经。
人神交感,命历嘉亨。
缣缃协美,琬琰刻铭。
大中祥符九年岁次丙辰四月甲戌朔二十一日甲午建。
臣王文秀刻。
东染院使银青光禄大夫检校工部尚书、知定州军州、兼制置营田管内劝农事、充镇定等路驻泊兵马钤辖、兼御史大夫骑都尉彭城郡开国侯食邑一千五百户臣刘承宗
玛瑙院重结大界记 北宋 · 释智圆
 出处:全宋文卷三一三、《闲居编》卷一三
宋大中祥符九年春三月二十有九日中庸子买山养疾,得孤山夕阳之坡曰玛瑙者。
坡有佛屋,亦以玛瑙为名,诹于耆耋,考诸版籍,乃知后唐天成二年青龙丁亥武肃王建之也。
奕世僧居,旷日持久,房廊虽周,而大界不结,遂亟请于友人明律者曰择梧师,梧师然之。
四月三日,集僧秉法,结其大界焉。
厥后来学既众,堂室迫隘,门人曰浩才始帅信氏,以宽栋宇,繇是新搆者复在自然之地矣。
师复以其徒五人为解旧而结新,广其标相焉。
自是亭台堂阁、泉石华,悉在作法之中矣。
夫然,则岂但行禅讲道、陶养天真而已哉,抑又受说安恣之事悉得而行诸,且无违于佛之制也。
是时天禧三年四月二十一日也。
于乎,为佛之徒者,必也遵佛之制;
制之不遵,吾谓非佛之徒也,嘻!
去圣久,大法漓,学佛之人分其宗,境其异。
好丹乎必非其素,有以戒律为长物者;
嗜甘乎乃恶其辛,有以理慧为诞说者。
取舍帅情,动乖正道,将欲由解脱门跻常乐境,则若之何?
岂知夫凡圣性均,生佛混一,所以为凡而不能自复者,以由迷倒于形,必致笼槛于生死尔。
是故形之过非,非戒律不检;
心之昏散,非定慧不融。
检之融之,内外相济,尚虑乎道之不明,性之不复也,况偏一而互非邪!
故吾虽专以三观训人,且不敢忘乎戒律训度。
已焉哉!
吾之后居于是者谁欤?
禅观者欤?
营福者欤?
读诵者欤?
俾读吾之文,然后知法王之制宜同遵乎;
知同遵,则知同归于道乎。
其年六月十三日雨后,于叠翠亭记其事焉。
大宋新修净惠罗汉院天圣八年四月 北宋 · 张观
 出处:全宋文卷三三二、民国《巩县志》卷一八○
夫缘起曰形,曷逭有名之域;
像设为教,终开无上之筌。
事虽禀于盛衰,道固存于静妙。
不有堕圮,何以建维新之功;
不有壮丽,何以格厖鸿之庆,则青龙山罗汉龛之谓乎!
居山之阴,其制甚陋。
年祀寖远,莫穷营范之初;
邑里至庆,素为瞻奉之所。
穆如宴坐,甲于胜游。
层岩俯临,乔木交映。
封峦旧壤,占巩洛之奥区;
神□□凝,接陵台之福地。
虽仅存于环室,而久乏于□严,萧然庭除,鞠为茂草。
罗汉之号,始于西方,具载释经,此不繁述。
盖诸佛圣人,设其名品,以为證果之阶耳。
察其顿渐,则三乘之理有殊;
语其开诱,则一雨之润无别。
福我黎庶,率为令人,岂有尊其教而卑其居,尚其德而慢其礼者哉!
先是,上御药罗崇勋,尝驰使车,躬视陵邑,睹兹遗美,因而上言。
两宫以睿圣之慈,敦至仁之治,爰使□葺,用垂不朽。
乃命高品张怀恩相厥址,专厥事,谨其费,虑其劳;
永定副使张永和督其役焉。
于是营可构之材,鸿纤适用;
来至信之众,远迩如归。
不日成之,其道甚大。
诏自京师迎佛像居殿之中,迁罗汉像翼坐其次,俨然如元恺之相待虞舜也。
东曰厨,西曰堂,重楼交影,叠采并焕,又若毗耶之盖奉如来也。
赐其院曰净惠,旨远乎哉!
悟其本,君子得栖神冥累之方;
睹其严,小人知迁善远罪之地。
弼我皇化不其伟欤!
爰命小臣,志其盛事,谨为铭曰:
龛像之设,惟福之基。
堂构之盛,惟民所宜。
经之营之,如翚斯飞。
睹相生善,悟理知归。
上尊其德,下尽其力。
水閒钟梵,山润金碧。
冲寂其性,仁义其迹。
寿国伊何,时万时亿。
时天圣八年岁次庚午四月癸未朔二十一日癸卯建。
永定副使礼宾副使张永和上御药罗崇勋劄子,奉圣旨青龙山汉泉侧近新修罗汉堂一位,令充永昌院下院。
所有罗汉堂合用钟磬、铙钹、道具、香炉、香合、供养花果等充常住。
又至天圣五年九月二日,奉敕宜赐净惠罗汉院为额,及宣赐永安县,许令本院□□指射□□□□耕种山荒地□□可四至内开种莳,充常住。
又奉圣旨,河南府永安县支拨到钱□□贯文,买得□□刘嗣竭产地士庄□□土木相连,共计□□□□可四至内并属罗汉院
当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准上御药怀德劄子,奉圣旨传宣,每年皇帝乾元节,皇太后长宁节,进奉祝圣寿功德疏等两节,与度行者各一名,及四圣节赐紫衣敕牒一道,及赐本院少阙动用家事铛锅釜灶火炉等,计八事件。
并每季赐乳香四十四两半,充逐日供烧具。
已度过小师及紫衣人数:师弟赐紫永如,小师惠帘、惠泉、惠杲、嵩岳、嵩直。
臣王思道镌字。
三陵永昌院主演法大师、赐紫沙门永和永定青龙山净惠罗汉院主广化大师赐紫永安内侍省内侍殿头,专管勾西京永安县青龙河漕兼造臣张怀恩,上御药银青光禄大夫检校太子宾客御史大夫骑都尉永安县开国男食邑三百户罗崇勋永定副使礼宾副使银青光禄大夫检校右散骑常侍御史大夫上骑都尉清河县开国男食邑三百户张永和
范中丞1033年 北宋 · 石介
 出处:全宋文卷六一九、《徂徕石先生全集》卷一二、《国朝二百家名贤文粹》卷八八 创作地点:山东省泰安市东平县
五月九日郓州观察推官将仕郎试秘书省校书郎石介,闻新除中执法乘疾置趣归阙,且过于郓。
走短仆夫持书数幅,见长旄大旆至,则以书跪于马前,而宣其书中言曰:今天子命河阳旧相李公入平章中书事,命青州天章阁待制范公为御史中丞,四海之望洽矣,三灵之心协矣。
人主聪明,一朝独运于万机之上,沛然发乎宸虑。
既已于四月十七日,天子宪法,行革近朝弊政七条事;
又于二十一日,罢八御药官,思扫除颓风,一新庶政。
乾坤上下,日月寰海,莫不清润。
乃躬引忠鲠亮直、恢闳博达之士,一立于珀廊,以出天下之政令;
一领于中司,以持天下之纪纲。
夫珀廊之上,政令所出,政令一不善,则天下无政令矣;
中司之任,纪纲所在,纪纲一不正,则天下无纪纲矣。
内外官府百馀局,唯中书宪台为天子腹心耳目,为朝廷总领,为天下都会。
国家官人千数员,宰相中丞执天子宪法,行天子诰命,布天子教化,故天子特重其任。
《周礼》有大宰小宰大宰则今之宰相也,小宰则今之中丞也。
所以黄扉青琐,坐而论道;
绛服白简,会常专席。
盖以严其地也,尊其人也,示百寮不得而并也,众人不得而为也。
惟主上英智神武,睿略雄断,能任人不疑,外取贤盓以自辅相。
相国耆德宿望,忠诚正气,能耐久不变,终升大辅。
中丞大节直道,危言敢谏,能守正不挠,自结明主,简在帝心,符于物望。
人神上下,胥相协庆,穷天之垠,合亿万口,并亿万心,如一心,如一口,无人异辞者。
初,成命出,士走诸朝,吏走诸府,商走诸市,农夫走诸野,皓白之老,三尺之童,鼓舞欢欣,腾跃道路,曰:「天地久不序,阴阳久不和,风雨久不时,寒暑久不节,其待吾天子、吾相国、吾中丞而调乎!
淫靡蠹人文,佛、老害政教,兴作夺农时,土木耗民财,其待吾天子、吾相国、吾中丞而救乎!
刺史多轻授,县令多非人,良直多泥埋,奸赃多旌擢,其待吾天子、吾相国、吾中丞而辟乎!
中贵人党盛千馀年,口含天宪,手握王爵,出入内外,权倾四海,天子之命,不出于轩墀之上,而出于房闼,天下之政,不出于廊庙之间,而在于阉寺,其待吾天子、吾相国、吾中丞而禁乎!
岁旱久不雨,螟虫久为灾,天下民阻饥而且将死,其待吾天子、吾相国、吾中丞而食乎」!
鳏寡茕独不能自养者,怯懦困穷不能自存者,闻之曰:「我其为吾天子、吾相国、吾中丞所生乎」!
穷海之隅,荒山之徼,覆盆之下,日月有不照临者,闻之曰:「我其为吾天子、吾相国、吾中丞所提乎」!
天子之明之圣,拟于,侔于,过于文、武,相国中丞之功之德,格于皇天,被于四海,暨于草木虫鱼,故能感于人心,怀于民情,壮伟哉!
相国中丞同德协心,左右我圣天子,天下太平,可延颈翘首而待也。
唐太宗明皇得姚、宋,故李唐十八世三百年,独贞观开元为太平。
以我圣天子,亦唐太宗明皇也。
相国中丞,亦太宗明皇之姚、宋也。
岂知明道不为贞观开元乎?
阁下无曰:「吾位为中丞,致太平,宰相之事」。
阁下虽则中丞,天子之任阁下也,以宰相
天下之待阁下,以其中丞宰相之事乎。
癋主上注意,天下属心,践登公槐,正位珀廊,在旦暮矣。
相国中丞为天子、为天下致太平焉。
且夫圣人乘运,运乘气。
天地间有正气,有邪气。
圣人生,乘天地正气,则为真运。
运气正,天地万物无不正者矣。
故其君为明君,臣为贤臣,民为良民,百物无札瘥夭伤,阴阳顺序,风雨时降,昆虫草木,各遂其生植,不有变怪。
盖至正之气行于天地间,东西南北,中央上下,无容发隙,妖孽惑邪之气无自入矣。
有毛发之隙容邪气干之,正不纯一矣。
故运气正,必有圣人乘之而王,圣人必有贤人起焉而辅。
黄帝之六相,唐尧之舜、禹,有虞之十六相,汤之伊尹仲虺高宗傅说文王之太公、闳夭成王周公召公汉祖光武唐太宗明皇之姚、宋,宪宗裴度,皆应期运而生也。
《易》曰:「同声相应,同气相求。
水流眔,火就燥,云从龙,风从虎,圣人作而万物睹」。
言各从其类。
今天子乘正气而王,今相国、今中丞逢真运而生。
圣贤符会,千载旦暮,在此时也。
相国不以十三四年处颠危困踬,变其前节;
中丞不以三四年间取华涂显仕,塞其素量。
直以得真主、逢真运,如舜、禹、十六相佐唐、虞,伊尹傅说之佐汤、高宗,太公、闳夭周公召公之佐文、武、成王,、姚、宋、裴度之佐太宗、明皇、章武,俾我圣天子六五帝而四三皇,太平之基丕丕,与高天厚地而比崇永,三灵之心,四海之望也。
文中子曰:「君子之于帝制,并心一气而待也,倾耳而听,拭目而视」。
太康之始,书同文,车同轨,君子曰「帝制可作矣」,而不克振;
太熙之后,而君子息心焉。
今区域混一,文轸遐暨,圣天子春秋鼎盛,盛德日新,天下倾耳拭目,日以待之治,斯亦常制可作之时也。
相国中丞当竭王佐之才,罄忠臣之节,以副人主急太平之意,符天下倾耳拭目之望,无如太康之际,帝制遂不克振,使天下君子息心耳。
生二十九年,在贫贱寒馁中,胸臆郁郁,不得舒散,一旦见圣人龙行雷动于六合之上,贤臣跃起云会,耳目如豁聋瞽,心意祛积滞,踊跃奋悚,不能制其喜,以笔尽写胸中事,布之于旌麾下。
摈焉纳焉,惟命。
不宣。
顿首。
万安渡石桥记嘉祐五年秋 北宋 · 蔡襄
 出处:全宋文卷一○一八、《蔡忠惠集》卷二五、《皇朝文鉴》卷七九、《古今事文类聚》续集卷一○、《古今合璧事类备要》别集卷七、《山堂肆考》卷二七、《蔡福州外纪》卷三、《文章辨体汇选》卷五八一、《古今图书集成》职方典卷一○五一、乾隆《福建通志》卷七三、《金石萃编》卷一三四、《闽中金石志》卷七、民国《福建通志·金石志》石六 创作地点:福建省泉州市
泉州万安渡石桥,始造于皇祐五年四月庚寅,以嘉祐四年二月辛未讫功。
累趾于渊,酾水为四十七道,梁空以行。
其长三千六百尺,广丈有五尺。
翼以扶栏,如其长之数而两之。
靡金钱一千四百万,求诸施者。
渡实支海,去舟而徒,易危而安,民莫不利。
职其事者,卢锡、王寔、许忠、浮图义波、宗善等十有五人。
既成,太守莆阳蔡襄为之合乐宴饮而落之。
明年秋,蒙召还京,道繇是出,因纪所作,勒于岸左。
乞开言路状元丰八年四月上) 北宋 · 司马光
 出处:全宋文卷一二○二、《司马公文集》卷四七、《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五六、《国朝诸臣奏议》卷一八、《历代名臣奏议》卷一九九、《续资治通鉴》卷七八
右,臣昨在京师,伏蒙太皇太后不以臣愚疏无取,遣使访以得失。
岂惟微臣有千载一遇之幸,中外闻之,踊跃相庆,以为言路将开,下情得以上通,太平之期指日可待也。
当是时,臣未暇备论天下之事,先陈所急,于三月三十日上言,以近岁风俗颓弊,士大夫以偷合茍容为智,以危言正论为狂,致闾阎愁苦,而上不得知,明主忧勤,而下无所诉,公私两困,盗贼已繁。
宜下诏书,不以有官无官之人,有知朝政阙失及民间疾苦者,并许进实封状,鼓院检院、州军长吏不得抑退。
其义精当者,行其言而显其人;
狂愚鄙陋者,报闻罢去,亦不加罪。
又于四月二十一日复上言,皇帝陛下初即政,于用人赏罚,尤不可不当。
夫谏争之臣,人主之耳目也,不可一日无之。
《说命》曰:「若跣弗视地,厥足用伤」。
设有人闭目而塞耳,跣足而疾趋,前遇险阻,能无伤乎?
贾山有言:「人主之威,非特雷霆也,势重,非特万钧也。
开道而求谏,和颜色而受之,用其言而显其身,士犹恐惧而不敢自尽,况震之以威,压之以重乎」?
顷者王安石秉政,欲蔽先帝聪明,专威福,行私意,由是深疾谏者,过于仇雠,严禁诽谤,甚于盗贼。
是以天下之人,以言为讳,百姓愁苦无聊,靡所控告,致怨谤之语,上及先帝。
臣常痛心泣血,思救其失,是故首乞下诏开言路以通下情。
臣谓群臣茍有肯进言者,陛下必加褒擢,以劝来者,此乃古人市骏骨、揖怒蛙之意也。
《召诰》曰:「王乃初服。
呜呼,若生子,罔不在厥初生,自贻哲命」。
今皇帝陛下新即位,太皇太后陛下初垂帘,天下之人莫不属目倾耳。
臣自到西京以来,朝夕伏听朝廷惟新之政,以为必务明四目、达四聪,以发天下积年愤郁之志。
今开言路之诏,既不闻颁于四方,而太府少卿宋彭年言在京不可不并置三衙管军臣僚,水部员外郎王谔乞令依保马元立条限,均定逐年合买之数,又乞令太学增置《春秋》博士,使诸生肄业。
朝廷以非其本职而言,各罚铜三十斤。
臣忽闻之,伥然失图,愤邑无已。
臣非私于二人,直为朝廷惜治体耳。
夫阿意钳口,容身窃禄,此小臣之利也;
威福在己,人莫敢言,此大臣之利也。
然民怨于下而不闻,国家阽危而不知,于陛下有何利哉?
宋彭年王谔,臣素不识,不知其人为贤为不肖,但惜陛下临政之初,而二臣首以言事获罪,臣恐中外闻之,忠臣解体,直士挫气,欲仕者歛冠藏之,欲谏者咋舌相戒,则上之聪明,犹有所不昭,下之情伪,犹有所不达,太平之功,尚未可期也。
宋彭年所言虽不识事体,但当寝而不行,亦不宜加罪。
至如孔子作《春秋》为万世法,王安石秉政辄黜之,使不得与诸经并列于学官,学者毋得习以为业,王谔所言未至不当,乃以越职为罪。
古者置谏鼓、设谤木,询于刍荛,未闻有位于朝,而以言事为越职者也。
若当职之人既不肯言,不当职之人又不得言,则以四海之广,兆民之众,其政治利病,天子深居九重,何由得闻之哉?
昨日进奏院递到告身,差臣知陈州
然则,臣自今于一州之外言及它事,亦为越职,何敢言矣。
今二臣之罚既不可追,伏望陛下如臣前奏,下诏不以有官无官、当职不当职之人,皆得进言。
择其可取者微加旌赏,使天下之人知朝廷乐闻善言,不恶论事;
毋可取者,寝而勿问,庶几愿纳忠之人犹肯源源而来也。
臣禀赋愚戆,文学政事皆出人下,惟不识忌讳,不阿权贵,遇事妄言,无所顾避,以此知于累朝,见称于众人。
若亦不得言,则毋所复用于圣世矣。
上孤太皇太后陛下下问之意,下负微臣平生愿忠之心,内自痛悼,死不瞑目。
臣久忝便安,今朝廷授以名藩,义不敢辞。
见牒本州索远接公人起发赴任次,到官之日,但勉竭疲驽,恪勤本职,茍力所不逮,伏须罪戾而已。
谨录奏闻,伏候敕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