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释宗晓南宋 1151 — 1214
注三教出兴颂序嘉泰元年五月 南宋 · 释宗晓
 出处:全宋文卷六四六四
此颂自昔流传,而不知著述之者。
原夫三教圣人出兴于世,实为天下帝王人物治道之主。
圣人不作,则后世何以趍向焉!
末章曰「鼎分三足还归一」,信斯言也,三教之道尽于是矣。
遇读《文中子》有云:「诗书盛而秦也灭,非孔子之罪;
虚玄长而晋室乱,非老庄之罪;
戒修梁国亡,非释迦之罪」。
《易》不云乎:「苟非其人,道不虚行」。
观《皇极》、《谠论》,知三教于是乎一,颂言之至,诚与王通相表里,览者宜自审之,固不在于言传矣。
然三教之兴,有岁月可考,有灵瑞可验,莫不稽诸经史,孰得并观斯文,纪载言略意周,包罗揆淑,今复质诸事实而注释之,庶几发挥先圣之显化也。
其或不然,则将就而正之矣。
时嘉泰元年辛酉岁五月望日,寓南湖指光斋序。
按:《三教出兴颂注》卷首,续藏经第二编第六套第三册。
摹刻钱俶寄赠宝云通法师诗书后嘉泰二年八月 南宋 · 释宗晓
 出处:全宋文卷六四六四、宝云振祖集
宗晓尝阅草庵《教苑遗事》,得所谓「平生赖慈眼,南望一咨嗟」之句,盖昔越国忠懿王寄赠宝云通法师所作也。
惜乎不睹其全,每以为恨。
一日访旧得之,喜不自胜。
荆玉隋珠,曾未足喻。
抑有以见古人不以势位为间,而道眼相照于天人之际,有如此者。
是必灵山同佛付嘱,故一以忠烈辅世,一以愿力洪法,虽世出世殊,而泽及后昆,至于无穷,其揆一也。
宗晓以晚生,幸沾慈荫,祖宗盛事,其可弗传?
敬以所赠二章登诸琬琰,用补兹山故事云。
嘉泰壬戌岁中秋,石芝比丘宗晓谨识。
四明矩法师书序嘉泰二年八月 南宋 · 释宗晓
 出处:全宋文卷六四六四、《四明尊者教行录》卷五
元丰间剡溪上方有子通讲者,因之三衢谒长寿水法师,见壁间悬数蔟,皆四明尊者付门人炬公之书,辞翰平淡,道义优柔,凛然古人风度。
通即录归,自兹传播。
四明中兴祖道,禀法之徒,靡计其数,唯公所得最深,独擅出蓝之美。
方其在轮下,居席端,众请贰讲,四明听而骇之,谓「吾后之有赖矣」。
初出世,领三衢本业寺,四明授与手炉、如意,足见印可之笃。
后诣京师真宗知名,召讲《四十二章经》,因赐命服。
续回梓里,住持浮石
兹山先系禅刹,长老元勋因听师讲唱,遂请问从真起妄之义,一言相契,回礼为师,即舍此院,永为教庠。
师一开法,学徒云委,大展黉堂,揄扬圣化,至今三衢台道之行,由师力也。
通得此帖甚珍惜,复跋其所得于后。
无何岁久,鱼鲁成讹,余故芟夷调理,易冠于前,庶几览者先知文之自来也。
嘉泰二年中秋后一日宗晓志。
四明尊者行录嘉泰二年十二月 南宋 · 释宗晓
 出处:全宋文卷六四六四、《四明尊者教行录》卷首
陈、隋两国师天台智者悟《法华经》、《旋陀罗尼》,嗣法性宗,以无碍辩才剖判三世佛乘,开辟一家教观,人到于今承之。
外有诸忏制法、两朝敕文、建寺碑刻等,门弟子章安禅师集之成书,号《国清百录》,特蒙仁宗皇帝赐入大藏,同佛典诰流行,至是殆无馀蕴矣。
然吾祖之道化被六十州,盛于隋、唐,衰于五代,法不终否,至人利见。
石晋天福中,有通公法师讳义通。)来自高丽,南参螺溪(即天台山螺溪羲寂法师也。),尽得天台一宗之道。
复欲杭海,大帅钱公固留之钱讳惟治吴越王之子,时判明州也。),遂传法于明之宝云宝云福州运使顾承徽舍宅造寺,以处于师。)
法席大开,得二神足而起家,一曰法智师讳知礼。),一曰慈云师讳遵式。)
法智尸延庆道场,中兴此教,时称四明尊者
慈云建灵山法席,峙立解行,世号天竺忏主
慈云生乾德二年,终明道之初,历一百二十载。
五世孙慧观师裒其遗文,成《金园三集》行于世。
法智建隆改元,终天圣六祀,距今已一百七十有五年矣。
所撰《记钞》三十馀万言,学者共宗,复有《教门义章问答》、《释妨巨儒高释往返书启》等,断简残篇,存者流逸。
呜呼!
师一心讲忏,传持四十年,胁不沾床,其应缘染翰,宁可以数量计!
纵刊之于木石,书之于竹帛,亦千万之一耳。
宗晓末学无似,叨预教庠,窃睹师之垂言,虽片文只字,咸为释氏之法,岂得以任其芜没哉!
于是剧意访求,仅得一百馀篇,以类铨次,析为七卷,目之曰《四明尊者教行录》。
四明乃所生得道转法轮地,世珍其为人,咸以是而称之。
台宗户牖,莫不依教立行,以行显教,庶教行二途成修行一辙。
师尝勖众言,吾之或出或处,或语或默,未始不以教观之旨为服味,为杖几。
今录取以教行为名,亦尊者之志焉。
大哉!
斯文既就,愿与《国清百》、《天竺金园》鼎足而行,贻诸后代,共期祖道也。
其乎未尽者,后贤随见闻而续之,斯又尽善美矣。
时嘉泰二年壬戌岁腊月既望比丘宗晓谨序。
宝云振祖集序嘉泰三年二月 南宋 · 释宗晓
 出处:全宋文卷六四六四、《宝云振祖集》卷首
所传莫越乎道,能弘必藉乎人,不为有人而存,不为无人而亡,道固常自若也。
然不得其人而弘之,则道奚益于生灵哉!
惟得人以弘,其道不绝,则此道昭著,若日月嗣照于无穷者也。
宝云义通法师高丽君族,乐道厌世,从佛薙落。
首传《华严》、《起信》,众已悦随。
洎壮,越沧溟,来中国。
初访云居,契悟南宗,重念台衡教观,经五代离乱,仅存一线,遂挺志造螺溪寂公之室,顿受其传,具体之学,声闻四方。
已而誓返本国,敷扬法化。
因挈锡附舶四明,偶郡守淮海大王钱公惟治请问心要,辟为戒师,自是缁白倾向,固留演法。
漕使顾公承徽舍宅创寺,命师开山。
龙象云会,讲贯二纪,遂以大法付法智礼公,是曰四明尊者焉。
法智延庆几四十年,此道遂大振于天下,兹非所谓得传弘之人而致然乎!
宗晓比乘夙志,编缕四明遗文,再惟宝云鼻祖与吾四明为贤父子,表里像运,中兴一家,若其德业不传于世,则教失宗元,后昆奚究?
因考覈碑实洎诸简编,得师事迹与厥后继之者凡二十篇,别为一帙,詺题《宝云振祖集》,盖取是院祖堂之扁曰振祖故也。
览斯文者,当知吾祖遗德之美,不可以采摭人微而见弃焉。
嘉泰癸亥仲春清旦,比丘宗晓敬序。
施食通览序嘉泰四年八月 南宋 · 释宗晓
 出处:全宋文卷六四六四
法食之施,其利博哉!
非唯使彼脱幽涂,生善道,归乎三宝,成乎正觉,亦使人近则现招五果,远则成就二严,真自他兼济之要津,乃入佛胜地之妙道也。
余窃见遐方近处,若缁若俗,遵行此法者虽众,然昧厥由者亦复不少,遂于披阅教典之次,傥有关于施食者,悉誊录之。
汇聚麇积,不觉其多,暇日铨次成帙,因目之曰《施食通览》。
而今之后,或有睹于斯文者,愿兴悲智之心,益广无相之施云尔。
嘉泰甲子中秋日宗晓序。
按:《施食通览》卷首,续藏经第二编第六套第三册。
乐邦文类序 南宋 · 释宗晓
 出处:全宋文卷六四六四、《乐邦文类》卷首
乾道中德寿宫亲洒宸毫,大书「莲社」二字,赐防禦使、浙西路总管张抡,龙骧凤翥,八法俱全,真希世河洛之瑞也。
窃惟高宗皇帝以唐虞之化甄陶天下,功成不居,脱屣万乘,退藏之暇,游心内典,且欲追还庐阜念佛之风,故有斯举焉。
历考自古帝王兴隆释教,或建立塔庙者有之,或翻译经论者有之,或广度僧尼者有之,而未尝闻操觚染翰,发挥净邦,俾一切人升出五浊,如吾圣君者。
至今薄海内外宗古立社,念佛之声洋洋乎盈耳,乃知至德如风,民应如草,有不期然而然者矣。
请试论之:我佛能仁诞生迦维,不恋金轮宝位,直向雪山宴坐。
既成道已,随机阐化,故使大小偏圆,教法有殊。
最后法华高会,一道无偏,开彼权乘,悉归真实,故出世本怀,至是始畅矣。
又念将来之世人根暗钝,不能自求出离,唯弥陀本愿,取土极乐,可以横截爱河,径超佛地,故于诸大乘经,殷勤劝往者不一。
斯盖如来异妙方便,诊恤沈沦,父去留药之谓耳。
然大教东流,人或未知,而东晋远公法师神机秀发,肇开化源,引水栽莲,缔结净社。
尔时预者一百二十有三人,刘遗民等十八大贤而为上首,自是念佛三昧之道行焉。
迨今八百馀载,遗风遗烈,凛然尚在。
故得张抡所修,踵其事矣。
然则务学必求师,进业必托法,故兹社之兴,专以弥陀为宗主,诸经为司南
自晋、唐以来,高僧巨儒,咸有著述,赞美斯事。
虽其间说义有浅深,属辞有工拙,譬如万派东流,同归沧海,使夫饮用者,咸沾一味焉。
宗晓侵寻晚景,悟世非坚,深仰高宗皇帝道参天地,德迈羲轩,犹乃宣扬至教,启迪群蒙,况愚忝簉僧伦,敢怠思修之路乎!
由是囊括诸经,网罗众制,伏而读之,意图良导。
虽微辞奥旨,未易窥测,然研味有年,粗亦识其梗概。
重念隋珠和璧为天下之至宝,苟韫椟而藏诸,则人孰得而共之!
遂于假日,即其所得次而编之,始于经咒,终乎诗词,凡十有四门,总二百二十馀首,析为五卷,目曰《乐邦文类》,盖仿儒家柳宗直西汉文类》之作也。
其有集之不尽,当有与吾同志者续焉。
时。
乐邦遗稿序嘉泰四年 南宋 · 释宗晓
 出处:全宋文卷六四六四、《乐邦遗稿》卷首
愚挺志于净业,誓欲均被有情,同归宝界,故缵集《乐邦文类》行于世。
外馀片文只义,暨随所见闻,可益扶净业者,续又纪为《乐邦遗稿》,盖仿儒家典籍拾遗之说也。
或辞之繁芿,则略举纲要,虽曰未备,庶少暨见焉。
甲子春旦,振笔故序。
法雨堂题名记绍熙二年 南宋 · 释宗晓
 出处:全宋文卷六四六四、宝云振祖集
绍熙辛亥岁,住山莹讲师建大法堂,广袤宏旷,殆甲诸方。
是时竹院禅师昙公谒是院,因请立名。
师应声曰:「院额『宝云』,云能致雨,雨能润物。
兹院乃台宗中兴发源处,佛祖雨法雨沃群生非一日,当以法雨为堂之名宜矣」。
宗晓深爱此名,因依而山门,未暇揭是榜,恐久而堙没,特表而出之。
经不云乎:「慈意妙大云,澍甘露法雨」。
又曰:「无上法雨,雨汝身田」。
又曰:「能雨无上,甘露法雨」。
法雨之名,遍出诸大乘经。
今吾祖通公大法师负高明之识,来自三韩,得净光法道,殆于此地洪通。
四明天竺二尊者蟠英蓄秀,能传斯宗,迄今垂二百载,其道未艾,此非雨法雨沃群生乎!
杨无为尝赞宗门陈尊宿曰:「丛林处处蒙沾润,莫测风雷起老龙」。
今于宝云通公亦云也。
后魏壁谷神鸾法师 南宋 · 释宗晓
 出处:全宋文卷六四六四、《乐邦文类》卷三
释昙鸾雁门人少游五台,因感灵异,誓而出俗,三乘顿渐,具陶文理。
师性好方术,闻江南陶隐居有长生法,千里就之,陶即以所学《仙经》十卷授之。
师喜跃自得,以谓神仙必可致也。
后还洛下,遇三藏菩提留支,意颇得之。
问支曰:「佛道有长生乎?
其能却老为不死乎」?
支笑曰:「长生不死,吾佛道也,道家何有焉」!
遂以《十六观经》授之曰:「汝可诵此,则三界无复生,六道无长往,盈虚消息,祸福成败,无得而至。
其为寿也,有劫石焉,有河沙焉。
沙石之数有限,寿量之数无穷,此吾金仙氏之长生也」。
承其语,骤起深信,遂焚所学《仙经》,而专《观经》,修三福业,想像九莲,虽寒暑之变,疾病之侵,不懈于始念。
魏主怜其志尚,号为「神鸾」。
一夕正持诵次,忽一梵僧昂然入室曰:「吾龙树也,所居者净土焉,以汝有净土之心,故来见汝」。
曰:「何以教我」?
树曰:「已去不可及,未来未可追。
现在今何在,白驹难与回」。
言讫而失。
以所见胜异,必知死期至矣,即集众盛陈教诫,因令高声唱阿弥陀佛,乃西向瞑目而终。
一众同闻管弦丝竹之声由西而来,良久乃寂。
魏主感之,敕葬汾西,条其行业以立碑焉。
梁京师法悦僧主 南宋 · 释宗晓
 出处:全宋文卷六四六四、《乐邦文类》卷三
梁京师正觉寺法悦,齐末为僧主,精修福业,四部所归。
尝闻宋明帝造丈八金像,四铸不成,于是改为丈四。
乃与白马寺智靖率同缘改造丈八无量寿像,以申厥志。
始鸠集金铜,属齐末乱离,至梁初方以事奏闻,降敕听许,材官工巧,随用资给。
天监八年五月三日于小庄严寺营铸本量佛身,四万斤铜镕泻,尚未至胸,百姓以铜投之炉冶,随铸不满,又闻奏,敕铜三千斤。
库始就量送,而铸处已见传诏载铜炉所,遂并销镕,一鼓便就,来人俱失。
台内铜至,方知先到灵感所致。
及开模量度,乃涌成丈九,而光相不差,有二大钱,见在衣条,莫测神异。
初像素既成,有道昭师夜间礼忏,忽见素晃然大明。
后三日,有僧道度助费开模,而遥见二僧跪开像髻,倏然不见。
及移像还光宅寺,久不得雨,颇有埃尘,忽夜有微雨沾润,僧祐师经行像所,忽见像边有光焰上下,犹如灯烛。
是夜淮中贾客,并闻催督治桥,如有数百人声。
自佛法东流,金像灵瑞,莫过于此。
梁庐山道珍禅师 南宋 · 释宗晓
 出处:全宋文卷六四六四、《乐邦文类》卷三
释道珍,梁天鉴中憩锡庐山,闻昔远公结社净方,心颇慕之,然其所行,心尚犹豫。
异时忽梦海上数十人橹舟前迈,问之,对曰:「将适弥陀国也」。
曰:「愿将随往,得否」?
曰:「以子之意,孰敢相拒!
但于此一日之修,功超永劫,弥陀一经存,而子未之诵,及未曾浴僧,如何求适也」?
梦觉,嗟叹愧悚,若于胜法有差焉。
遂专其经,大设沐浴。
后二年,一日,忽堂虚户扃,有捧银台而至者,曰:「法华报尽,当升此台」。
又曰:「师之功行,当乘金台,奈何始心犹豫,故止此耳」。
谢曰:「果能越三界,出五苦,则也见佛之基有渐,奚必金台也」!
少言语,虽睹其事,未尝矜示于人,乃自书之,藏于经函。
其亡之夕,所居之山崖壑万叠,若烈火千炬,交相辉烁,乡民望之惊异。
及旦,即山问之,乃知亡,其所见者,往生之验矣。
异日经函获其所纪,因得传世。
隋天台法智法师 南宋 · 释宗晓
 出处:全宋文卷六四六四、《乐邦文类》卷三
释法智,游学于东越,有通大小乘经义者,必师之,以故强学多闻,人罕俦匹。
末年以径直之门莫如念佛,于晨兴暮息,系念不弛者七年。
已而议曰:「犯一吉罗,承其罪也,历一中劫,此诚可信。
以其故而为之也,一称阿弥陀佛,而灭亿劫重罪,则予也切有疑焉」。
或告曰:「无疑也,教以念佛,久则功,功则化,化则三昧现前。
今子之疑是疑佛也,夫佛语岂有可疑者耶!
释尊出广长舌,十方诸佛同赞净土,正为众生信根难立,故劝发之耳」。
断其疑,乃于国清寺绝去诸缘,一心念佛。
想念既极,感观音、势至现身,异日又感天冠宝瓶光映其身。
谓道俗曰:「吾生净土,盖有日矣,谁能具膳饯我」?
众笑而对曰:「唯恐道人之不能耳,吾等不辞矣」。
遂剋后三日会食,食罢,无他,众或疑其相侮,因宿其房伺候之。
夜未央于绳床念佛,安坐而化。
是夜有金色光自西而来,照数百里,江上渔人谓已天晓,舳舻相望,率皆惊起。
大宋永明智觉禅师 南宋 · 释宗晓
 出处:全宋文卷六四六四、《乐邦文类》卷三
师讳延寿,本丹扬人,后迁馀杭
总角之岁,诵《法华经》,五行俱下,经六旬而毕。
尝为北郭税务专知官,见鱼虾辄买放生。
后盗官钱,并为放生用。
事发坐死,领赴市曹,钱王使人视之,若悲惧即杀之,否则舍之。
而彼澹然无异色,乃舍之。
因投明州翠岩出家,次参韶国师,发明心要。
初往天台智者岩,九旬习定,有鸟尺鴳,巢于衣裓中。
于国清行法华忏,夜见神人持戟而入,师呵其何得擅入,对曰:「久积净业,方到此中」。
又中夜旋绕,次见普贤前供养莲华忽然在手。
因思夙有二愿,一愿终身常诵《法华》,二愿毕生广利群品,忆此二愿,复乐禅寂,进退迟疑,莫能自决。
遂上智者禅院作二阄,一曰一心禅定阄,二曰诵经万善庄严净土阄。
冥心自期曰:「傥于此二途,有一功行必成者,须七返拈著为證」。
遂精祷佛祖,信手拈之,乃至七度,并得诵经万善生净土阄。
由此一意专修净业,遂振锡金华天柱峰,诵经三载。
禅观中见观音以甘露灌于口,从此发观音辩才。
初住雪窦山,晚诏住永明寺,徒众常二千,日课一百八事,学者参问,指心为宗,以悟为决。
日暮往别峰行道念佛,旁人闻山中螺贝天乐之声。
忠懿王叹曰:「自古求西方者,未有如此之切也」。
遂为立西方香严殿,以成师志。
大宋开宝八年二月二十六日,晨起焚香告众,跏趺而逝。
大宋无为子杨提刑 南宋 · 释宗晓
 出处:全宋文卷六四六四、《乐邦文类》卷三
公讳字次公,无为郡人,道号无为子
雄才俊迈,年少登科,官至尚书主客郎,提点两浙刑狱事。
而又尊崇佛法,明悟禅宗。
江西临济下棒喝承当之辈,犹谓常流,复阐扬弥陀教观,接诱方来,括其所谈,乃谓:「众生根有利钝,其近而易知,简而易行者,唯西方净土也。
但能一心观念,总摄散心,仗弥陀愿力,直超安养,更无他趣,决取成功矣」。
龙树所谓易行之道,依他力故也。
公作《天台十疑论序》、《王古直指净土决疑集序》、《法宝僧监弥陀宝阁记》、《安乐国三十赞》,备陈西方要津,诚为万世往生龟鉴矣。
公有《辅道集》,专纪佛乘,东坡作序,其略曰:「无为子宿禀灵机,遍参知识,凡所谓具烁迦罗眼者,次公目击而道存焉」。
公晚年作监司郡守,乃画丈六弥陀尊像,随行观念。
至寿终时,感佛来迎,端坐而化。
《辞世颂》曰:「生亦无可恋,死亦无可舍,太虚空中,之乎者也。
将错就错,西方极乐」。
宣和中,有荆王夫人神游净土,见公坐莲华上,则往生必矣。
然则本朝士大夫洪赞净方,入正定聚者,唯公洎王敏仲侍郎二人而已。
岂非天欲久其道,世必生其人者欤!
大宋舒居士王虚中 南宋 · 释宗晓
 出处:全宋文卷六四六四、《乐邦文类》卷三
国学进士王日休字虚中
君自行之智,化他之悲,已见张于湖序文,兹不再述。
龙舒人,有《净土文》,因以为号。
其文盛行天下,修净业者莫不览之。
乾道中庐陵李彦弼染时疾,垂革,棺椁已备,忽梦一人神清貌古,以手案摩肢体。
弼惊问,答曰:「予龙舒居士也」。
弼因以疾告,公曰:「汝起食白粥即差矣」。
又曰:「汝还记阙仲雅教汝捷径否」?
弼曰:「每日念佛不辍」。
弼觉,因索白粥食之,病果愈。
后见公画像,俨如梦睹。
弼敬重公,称生死骨肉,遂遣子侄远从其学。
一日忽回曰:「居士于某夜讲书罢,如常礼。
念至三鼓,忽厉声称阿弥陀佛数声,唱言佛来接我,屹然立化」。
邦人此夜有梦二青衣引公西行者。
又三日前遍别道友,勉进净业,有不复相见之语。
噫!
自非了唯心本性之道,达生死变化之数,不臻于是。
或疑李之梦因想以成,弼曰:「其指白粥愈病,又安可欺哉」!
丞相益国公周必大睹君奇迹,制为之赞曰:「皇皇然而无求,惕惕然而无忧。
闵颓风之将坠,揽众善以同流。
导之以仁义之原,诱之以寂灭之乐。
世知其有作而莫识其无为,故中道奄然而示人以真觉」。
李君谨愿,无以报德,遂刊公像并事迹以传远,自是庐陵家家供事之。
后九年,盱眙军有信士聂允迪钦公景行超卓,宜以寘之不朽,故勒石于报恩弥陀殿。
至庆元四年,越有致政签判曾公迅觉世虚幻,清净自居,仰止龙舒,志图西迈。
顷以兄官游,得兹石刻,且欲人人思齐,因荐锓木,布于江浙,其善诱之心,诚与王君相表里。
宗晓一日扣公室,即蒙出示,因摭始末,用传不朽云。
大宋钱唐胡宣义 南宋 · 释宗晓
 出处:全宋文卷六四六四、《乐邦文类》卷三
宣义讳闉字达夫胡侍郎之子。
性识聪敏,心地通圆,唯专书史,尤乐吟咏。
晚年致政西湖,日有游从之乐。
胸襟平夷,出处简率,其于佛乘虽已信向,曾未专修。
一日,其子告清照律师云:「大人感疾,请师垂访」。
师往见之,曰:「慧亭平生与达夫相善,未曾语及末后一著大事,岂可不知安身立命之处乎」!
达夫曰:「心净则土净也」。
师曰:「宣义时中曾有杂念染污否」?
答曰:「既处世间,宁免杂念」?
师曰:「若如此,又安能心净土净耶」?
达夫即问:「一称阿弥陀佛,能灭八十亿劫生死重罪,何也」?
师曰:「阿弥陀佛,据《法华经》,历尘点劫修行。
《楞严经》云:『我忆往昔恒河沙劫,有佛出世,名无量光阿弥陀佛,经尔许时,成身成国
依正庄严,有大威德,有大誓愿,光明神力,不可思议』。
以是一称万德洪名,众生无始八十亿劫生死重罪,犹如赫日消于霜露矣」。
达夫遂大省悟,方知弥陀愿力功勋如是,乃一心念佛。
又累日请僧助念,律师宣白称胡公宣义达夫即言,「须称胡闉之名」。
次日再请,其徒先往,律师后至。
达夫问曰:「此来何晚!
已烦观音、势至降临甚久」。
师与大众尤加郑重,称佛之次,胡公安然而往。
然则公享八十四寿,平日不曾修习,一旦病苦逼迫,无所依投之际,才闻弥陀法利,顿决疑情,便超乐国。
所谓一念回光,立即翻邪为正,即此人也。
知此道者善继前辙,庶不辜于今世也。
天竺五通菩萨请佛传 南宋 · 释宗晓
 出处:全宋文卷六四六四、《乐邦文类》卷三
南山律师《历代三宝感通录》云:「昔天竺鸡头摩寺五通菩萨,往安乐世界,请阿弥陀佛云:『娑婆众生,愿生净土,无佛形像,请垂降许』。
佛言:『汝且前去,寻当现彼』。
及菩萨还,圣仪已至,一佛五十菩萨,各坐莲华,在树叶下。
五通菩萨取叶所在,图写流布。
洎汉明感梦,使往祈法,便获迦叶摩腾等至雒阳
后腾姊子作沙门,持此瑞像,又达此国,所在流布。
未几赍像西还,而此土画像,不甚遍传,南北多故,经像湮没,此之瑞迹殆将不见。
文开教,有沙门明宪高齐道长法师得本,说其因依,与上符合,是以复传于世。
时遇北齐画工曹仲达者,善于丹青,妙画梵迹,传模兹像,京邑所推。
故今寺壁正阳,皆其遗笔也」。
《法苑珠林》所载亦同。
又唐《续高僧传》云:江都安乐寺僧慧海,唯专净业,俄感齐州僧道铨赍无量寿像遗之,是亦天竺五通菩萨。
乘空往请尊容,既冥会素怀,殷勤礼忏,是像忽焕发神光,于是恳苦愿生没齿为念。
一夜忽起,面西作礼,加趺而逝,即隋大业五年也。
乾道间西湖居士李子济求僧志叶,复图兹像于贝多叶,行于吴地
宗晓因缘得之,瞻想圣仪,如佛真在,聊书始末,永发信心云尔。
莲社始祖庐山远法师 南宋 · 释宗晓
 出处:全宋文卷六四六四、《乐邦文类》卷三
时教虽本佛说,然而洪时教者,必以天台为始祖;
律藏虽本佛制,然而张律藏者,必以南山为始祖;
禅宗虽本佛心,然而传佛心者,必以达磨为始祖。
劝生净土,固出大觉慈尊,然而使此方之人知有念佛三昧者,应以远公法师为始祖焉。
法师讳慧远,俗贾氏,雁门人
少游学,通经史庄老。
年二十馀,问道道安法师,因听讲《般若经》,豁然开悟,乃曰:「九流异议,皆糠秕耳」。
因削染事之。
至二十四,大晓经论,凡诸疑难,莫不条析。
伪秦建元中襄阳寇乱,因届寻阳,见庐峰清峻,意颇乐之。
刺史桓伊即创东林以居焉。
自是三十年,影不出山,迹不入俗,每送客以虎溪为界。
桓玄震主之威,相见不觉致敬。
晋安帝江陵还都,或劝师候觐,师称疾不前,复遣使问劳。
时有刘遗民、雷次宗、宗炳洎诸高僧一十八人,并弃世遗荣,依游止。
拉一百二十三人为莲社,令遗民著誓辞,于弥陀像前建诚立誓,期生安养
谢灵运负才傲物,一与接,肃然心服。
为凿二池,引水栽白莲求入社,师以心杂止之。
陶渊明、范宁累招入社,终不能致。
齐己诗云:「元亮醉多难入社,谢公心乱入何妨」?
于净土克勤于念,初十一年,澄心系想,三睹圣相,而沈厚不言。
后十九年七月晦日,于般若台方从定起,见弥陀佛身满虚空,圆光之中有诸化佛,观音、势至左右侍立。
又见水流光明,分十四支,流注上下,演说苦空。
佛告曰:「我以本愿力故,来安慰汝。
汝后七日,当生我国」。
又见佛陀耶舍慧持昙顺在佛之侧,前揖曰:「师志在吾先,何来之迟」。
既而乃与其徒曰:「吾始居此,幸于净土三睹圣相,今复再见,吾往生决矣。
次日即寝疾,七日而后行。
汝徒当自勉,无以情虑拘也」。
果令终,寿八十三,即义熙十二年丙辰八月六日也。
遗嘱露尸林下,弟子奉葬西岭
谢灵运作铭,张野为序。
唐大中二年谥号「辨觉大师」,升元三年改谥「正觉」。
大宋兴国三年,追谥「圆悟大师」,坟为凝寂之塔。
师有杂文二十卷,号《庐山集》,灵芝元照律师作序,板刊绍兴府库。
识者敬焉。
莲社继祖五大法师庆元五年 南宋 · 释宗晓
 出处:全宋文卷六四六四、《乐邦文类》卷三
莲社之立,既以远公为始祖,自师归寂,抵今大宋庆元五年己未,凡八百九年矣。
中间继此道者,乃有五师,一曰善导师,二曰法照师,三曰少康师,四曰省常师,五曰宗赜师
是五师者,莫不仰体佛慈,大启度门,异世同辙,皆众良,传记所载,诚不可掩,以故录之,为继祖焉。
一,善导师者,不知何许人。
唐贞观中,见西河绰禅师九品道场讲诵观经,大喜曰:「此真入佛之津耍。
修馀行业,迂僻难成,唯此观门,速超生死」。
于是笃勤精苦,若救头然。
续至京师,击发四部,每入佛室,胡跪念佛,非力竭不休,虽寒冰亦须流汗。
出即为人说净土法,三十馀年,不暂睡眠。
般舟行道,礼佛方等。
诸有䞋施,用写弥陀经十万馀卷,画净土变相三百馀壁,京华道俗,受化者不计其数。
或问曰:「念佛生净土耶」?
答曰:「如汝所念,遂汝所愿」。
于是乃自念如是,一声则有一道光明,从其口出,十至千百,光亦如之。
后谓人曰:「此身可厌,诸苦变易」。
乃登柳树,向西愿曰:「愿佛接我,菩萨助我,令我不失正念,不生退堕」。
言已投身自绝。
高宗知其口出光明精至如此,赐寺额为光明焉。
天竺往生略传》曰:阿弥陀佛化身,自至长安,闻浐水声,和尚乃曰:「可教念佛」。
遂广行劝化。
三年后满长安城,皆悉念佛。
后有法照大师,即善导后身也。
二,法照师者,唐代宗大历四年,于衡州湖东寺启五会念佛道场,感五色祥云覆其寺。
云中有楼阁,睹阿弥陀佛及二菩萨,其身高大,满虚空中。
复于道场之外,遇一老人,指见文殊。
因往五台,大圣现竹林寺
入寺之讲堂,见文殊在西,普贤在东,为众说法。
遂作礼问曰:「末代凡夫,智识浅劣,佛性心地,无由显现,未审修何法门最为其要」?
文殊曰:「汝所请问,今正是时,诸修行门,无如念佛。
我于过去,因念佛故,得一切种智」。
又问曰:「当云何念」?
文殊曰:「此世界西,有阿弥陀,愿力难思,汝当系念,令无间断,命终决定往生」。
说已,为摩顶而退。
师续于并州行五会教,化人念佛。
德宗于长安宫中,常闻东北方有念佛之声,遣使寻觅,至于太康,果见师劝化之盛,遂敕迎入内,教宫人念佛,亦及五会。
按柳文《南岳陀和尚碑》曰:「在代宗时,有僧法照国师,初居庐山,由正定以趣安乐国,见蒙恶衣持佛者,佛告曰:『此衡山承远也』。
出而求之,肖焉。
乃从而学,传教天下」。
准此,法照师远公也。
三,少康师缙云仙都人
贞元初,至洛下白马寺,见殿内文字累放光明,探取之,乃善导西方化导文。
曰:「若于净土有缘,当使此文再发光明」。
言未已,光乃闪烁。
曰:「劫石可磨,我愿无易矣」。
遂至长安善影堂,大陈荐献,倏见善导遗像升于空中,谓曰:「汝依吾事利乐有情,则汝之功同生安养」。
又路逢一僧曰:「汝欲化人,当往新定」。
言讫而隐。
新定,今严州也。
师至彼,人无识者,乃乞钱,诱小儿曰:「阿弥陀佛是汝本师,能念一声,与汝一钱」。
群儿务钱,随亦念之。
后经月馀,俟钱者多。
曰:「可念十声与一钱」。
如是一年,无少长贵贱,念佛之人盈于道路。
续于乌龙山建净土道场,筑坛三级,集众午夜行道。
高声唱阿弥陀佛,众共和之。
师一唱佛声,众见一佛从口而出,连唱十声,则有十佛,若贯珠焉。
师曰:「汝见佛者,决定往生」。
众满数千,亦有竟不见者。
后遗嘱道俗,当于安养起增进心,于阎浮提生厌离心。
言已,放光数道,掩然而逝,塔于台子岩。
天台韶国师尝重修之,世称后善导者,即师是也。
四,省常师者,大宋淳化中,师住钱唐昭庆院,专修净业,结净行社,王文正公旦为社首,翰林承旨宋白撰碑,翰林学士苏易简作净行品序,状元孙何题社客于碑阴,亦系以记。
士夫预会,皆称净行社弟子。
社友八十比丘,一千大众。
孤山圆公作师《行业记》并《莲社碑》,记中引苏序曰:「予当布发以承其足,剜身以请其法,犹无嗔恨,况陋文浅学,而有吝惜哉」!
宋碑曰:「师慕远公,启庐山之社,易莲华为净行之名。
远公当衰季之时,所结者半隐沦之士。
上人属升平之世,所交者多有位之贤。
方前则名士且多,垂裕则津梁曷已」。
因二公之言,想当时之盛,亦可槩见矣。
五,宗赜师者,师赐号「慈觉」,元祐中真州长芦寺,宗说俱通,笃勤化物。
有《苇江集》行于世,内列种种佛事,靡不运其慈念。
盖师自他俱利,愿力洪深,故能远绍佛化也如此。
人或不知,返嫌忉怛,悲夫!
师居长芦,海众云臻,爰念无常之火。
四面俱焚,岂可安然坐而待尽,乃遵庐阜之规,建立莲华胜会,普劝修行,念佛三昧。
其法:日念阿弥陀佛,或百千声乃至万声,回愿往生西方净土,各于日下以十字记之。
当时即感普贤、普慧二大菩萨预会證明胜事,非所作所修契圣,曷至是耶!
灵芝称为近代大乘师,信乎其为大乘师矣!
以上五师,绍隆大法行业如此,继远为祖,孰曰不然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