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乞收百官转对封章留中采择奏熙宁四年 北宋 · 王存
 出处:全宋文卷一五一六
臣窃观陛下自初即位,忧勤庶政,率祖宗故事,诏百官以起居日转对。
德音丁宁,为首务者,补圣躬之遗阙,箴时政之靡臧,斥有位之阿私,纠在朝之朋比,推至诚,来谠议,追夏禹拜言之美。
此甚盛德,非群臣所能当。
然自降诏书,四年于兹,转对者固多矣,未闻有一言能开悟圣听,一事有推行于时者,岂言尽不足采,其事皆不足行邪?
昔之人君有谋事而当,群臣莫能及,退而有忧色,曰:「以吾议于朝,而群臣莫能及,吾国其殆哉」!
今在廷之臣言事四年,而卒无可采者,其为朝廷所宜忧远矣。
使万一其言有可收录而不见省焉,则所以丁宁而求者,恐乖至诚之道也。
陛下万几之繁,百官封事固难悉览,顷令馆阁臣寮分阅,属近臣看详而总择其可否,此乃陛下谨于听纳,不以独见为明。
然议者犹以为可否群臣之言,当在人主,宜非臣下所得预也。
今又不然,罢近臣看详,而悉付中书执政大臣中书执政之大臣未必得暇尽览,则属之掾属,掾属又未必能详择,乃间委外廷之臣,使之可否,迭为重轻。
群臣诚浅薄,不足以仰望清光,在陛下听言之体为轻矣。
古之圣王询于刍荛而择狂夫之言者,岂谓刍荛狂夫其虑有过于圣王哉?
所以博询兼听,而来善言者也。
夫善言者非言之为难,得其所以言为难也,故信而后谏,可以言而后言。
诚使自处如此者转对于廷,其言有深切至当,而陛下听览有所未至,例出其封章可否于公府之掾属,下及外廷之小臣,则彼以为愧悔莫甚,为后来者孰肯励精竭诚,输切至之言哉!
且人臣进言,莫不希人主一省,而有惧后患之心。
如知陛下不必亲览而悉送中书,则孰补圣躬之遗阙,箴时政之靡臧?
知其言必暴于公府掾属、外廷之臣,则孰敢斥有位之阿私,纠在朝之朋比?
若是,则诏书所求者,殆为虚语耳。
伏望陛下收百官所上封章,取其补圣躬、箴时政、斥阿私、纠朋比者,留中采择。
须付外者,刊其姓名。
自馀建言功利非干大体者,择两制近臣看详可否。
其言果有便利于时者,付中书施行。
使中外旷然知陛下前日之诏书出于至诚,虽小善毕来,而无所厌薄,则必有忠诚切至之言继此而言矣。
臣疏愚,不识忌讳,惟陛下留神裁察。
按:《国朝诸臣奏议》卷七七。又见《历代名臣奏议》卷二○三(脱奏人及前数句)。
乞崇用忠实仁厚之吏奏熙宁四年 北宋 · 王存
 出处:全宋文卷一五一六、《国朝诸臣奏议》卷一一六、《历代名臣奏议》卷一三七
臣准御史台告报,当臣转对者。
臣闻为治不在多言,顾力行何如,此至论也。
陛下自即位以来,克己一心,忧勤庶政,未尝事燕游之好;
擢任材能,修明法度,有黾勉不倦之心;
内经货财,外明威武,有长辔远驭之略。
观前世求治之主,规模宏廓而励精如此者,不见一二。
谓宜天下震动鼓舞,以趋太平,然为之累年而人情未安,众论不一,其故何耶?
岂非所以为法有未谕于民心,而所任行法者有不厌于物论耶?
陛下亦盍反求所以然矣。
盖治贵适宜,不必舍近而慕远;
事蕲当理,不必尊古而狭今。
祖宗法制行逾百年,固有陵夷偏弊而不举者,陛下作而振起之,是当尔也。
先王善政有可施于今者,祖宗未遑及焉,陛下举而推行之,是亦当尔也。
然议者遂以为本朝之法卑狭溃坏,必尽更其故,然后为治,臣恐好议论者过也。
古人有言:「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
此言虽有善法,必得人而行之。
窃见比年擢用之人,才惠有馀而忠实不足;
行法之吏,刻暴相胜而仁厚无闻。
群情惑而横议兴,未必不由于此。
然则,所谓行法适足以坏法也。
臣恐浇薄相扇,寖以成风。
今卿大夫聚于朝,论刑而不及德;
士庶人交于下,言利而不及义。
夫朝廷进人之贤否,风俗系之;
风俗之厚薄,盛衰随之。
仰惟陛下恢舍己从人之美,体仲尼察言观行之明,深抑巧佞险薄之风,崇用忠实仁厚之吏,使大宋之风俗淳厚于三代,陛下之德化比隆于二帝,岂不盛哉!
臣愚不识忌讳,伏惟陛下幸赦而省察之。
臣不胜拳拳。
言北郊礼奏元丰元年 北宋 · 王存
 出处:全宋文卷一五一六
国家用冬、夏至遣官摄事于二郊,盖周礼未尝废也。
其三年一有事于南郊,实同汉制。
若因三岁之期,渐辍郊丘之祀,间有事于北郊,如先朝亲耕祫享之比,则不失恭事天地之意。
按:《文昌杂录》卷四,学海类编本。
请复起居郎舍人职事奏元丰二年八月 北宋 · 王存
 出处:全宋文卷一五一六、《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九九、《宋会要辑稿》职官二之一三(第三册第二三七八页)
古者左史记事,右史记言。
唐贞观初,仗下议政事,起居郎执笔记于前,史官随之。
其后或修或废,盖时君克己,励精政事,则其职修,或庸臣擅权,务掩过恶,则其职废,皆理势然也。
陛下临朝旰昃,睿明四达,动必稽古,言必本经,至于裁决万机,判别疑隐,皆出群臣意表。
欲望追唐贞观典故,复起居郎舍人职事,使得尽闻明天子德音,退而书之,以授史官
傥以为二府奏事自有时政记,即乞自馀臣僚前后殿对,许记注官侍立,著其所闻关于治体者。
庶几谟训之言,不至坠失。
言诸司供报事奏元丰二年八月 北宋 · 王存
 出处:全宋文卷一五一六、《宋会要辑稿》职官二之一四(第三册第二三七八页)、《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九九
近制,诸司供报事,直供编修日历所,则起居注之职,除臣僚告谢等事外,更无文字可备编录,恐失置官之意。
又,淳化中诸司关报日限,或以五日,或以十日,或以月终,或以终岁。
而近制改五日并月终报者并为旬终,岁终报者为月终。
三司金谷之增耗,经费之出纳,版图之升降,固非月可见者,必待岁终而会计也。
今使月终一报,恐有司徒费虚文,无益事实。
请置籍田奏元丰二年 北宋 · 王存
 出处:全宋文卷一五一六、《文献通考》卷八七、《宋会要辑稿补编》第五五页、《宋史》卷一○二《礼志》五
请以南郊𩞽殿前地及玉津园东南茭地八百四十馀亩,并民田共千一百亩,充籍田外,以百亩建先农坛兆,开阡陌沟洫,建神仓、斋宫,并耕作人牛庐舍之类,绘图进呈。
张璪议北郊礼奏元丰三年五月 北宋 · 王存
 出处:全宋文卷一五一六、《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四
今北郊常差中书门下官,乃冢宰之任。
乐舞之类,亦是开元开宝旧礼所载,特近世废阙。
二者皆有司摄事,常行之典,未足以代亲祠之重。
必以为有所未备,而欲悉行旧礼,则天地宗庙之祀举当釐正,不可独以三岁一祀于方丘也。
大率古之祭祀,或天子亲行,或有司摄事,不过此二者而已。
今于摄事之中又分隆杀,盖古所未有也。
且遣官虽重,终非亲祠,恐于父天母地之义有所未顺。
本以合祭非礼,欲革去之,然其所陈,于礼亦未见其可。
况今岁大享明堂,固自不及皇地祇,而于夏至之祭,特有所隆,此尤非所宜也。
今年夏祭皇地祇,若依请,即乞如前所陈,天地宗庙之祀举当釐正。
然今夏至日逼,亦恐未可遽行,即乞且依旧制。
其亲祠之礼仍乞诏详定郊庙礼文所精加讲求,裁定其当,以正后世之失,庶合先王之意。
乞召范镇同详定雅乐奏元丰三年六月 北宋 · 王存
 出处:全宋文卷一五一六、《宋会要辑稿》乐五之一○(第一册第三三七页)、《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五
近诏秘书监刘几赴详定郊庙礼文所议乐。
伏见礼部侍郎致仕范镇论辨雅乐,乞召参考得失。
乞许刘舜卿用间于辽奏(元丰年二月 北宋 · 王存
 出处:全宋文卷一五一六、《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一一
辽人觇中朝事颇详,而边臣刺辽事殊疏,此边臣任间不精也。
臣观知雄州刘舜卿,议论方略,宜可任此,当少假以金帛,听用间于绳墨之外。
开封府后殿起居奏元丰七年六月 北宋 · 王存
 出处:全宋文卷一五一六、《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四六、《宋会要辑稿》仪制二之一八(第二册第一八六七页)、《宋会要辑稿补编》第九九页
自官制行,户部尚书侍郎三司长贰职事,止赴前殿起居,惟知开封府依旧赴后殿
知府后殿非供奉职司,而实废决事时刻。
太尉安守忠当豫绘像奏元丰七年八月 北宋 · 王存
 出处:全宋文卷一五一六、《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四八
准诏具析安守忠豫绘像因依。
勘会所采臣僚勋绩,并于国史、实录考求事迹。
据本传所载,赠太尉安守忠有战功故迹,当豫绘像。
捧日左厢都指挥使钦州团练使安守忠,史册无载,即无豫绘像人数。
乞别详定制科考格奏元祐元年闰二月 北宋 · 王存
 出处:全宋文卷一五一六、《国朝诸臣奏议》卷八二、《历代名臣奏议》卷一六七
臣准尚书礼部牒,准敕,尚书侍郎学士待制两省御史台官国子监长贰详议科举事。
臣已与孙永等所议外,有制科一项云依旧制,此为未安。
臣窃见近世制科所试论策题目,务出于僻隐难知,是以应此科者竞为记诵名数之学,非所以称方正之举。
先朝深知其弊,遂行废罢。
今议复置,傥蒙允降,若并依旧制,即不免袭前日之弊,无补治道。
欲乞下有司,重行详定制科考格,所取务先识略,不专责以记诵名数之学。
至于取人多寡,推恩厚薄,并乞裁定。
乞勿改更寺监统属省部之制奏元祐元年九月 北宋 · 王存
 出处:全宋文卷一五一六、《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八八
臣等窃惟朝廷以马事专隶太仆,不令驾部关预,此于牧政未见利害,然而事系省曹纪纲,恐自此寖成隳紊。
臣等思虑所及,不敢嘿嘿。
先帝闵历代官制殽乱,命官置局,讲求三代之制,参以《唐典》,正省台寺监之职,使官有分守,事有统制,上下相维,著成大典,以贻后嗣,为万世之守也。
推行之初,特敕寺监尚书六曹随事统属,又申谕中外曰:「人各有分然后安,官各有守然后治,是以大正百职,复建六联。
如被选之人不循分守,敢有僭紊,执政官御史台奏,尚书而下听长官纠劾」。
中外臣子具闻德音。
今奉行已逾四年,未见有害。
一旦乃因有司僭紊申请,从而改更,臣窃以为过矣。
大率官司乐于自专,不欲有所统属,今日太仆既许不隶驾部,异时太常又将乞不隶礼部,其他寺监各务专达,无复分守,则上下纷乱,官制之坏,自此始矣。
臣诚不忍先帝竭精至虑,再岁而成之,一旦用有司僭紊申请而坏之。
《书》曰:「有典有则,贻厥子孙」。
六官之制备于成周,乃先王典则,万世可守者也。
六官之坏,乃杂建诸司,苟务趋办,唐末五季之事也。
方太皇太后拥佑圣躬,制政房闼,在位百执事尤宜谨守法度,不可徇有司一时之请,而隳先帝已成之制。
自顷官局有为害于时,法令有不便于众,一切更张,其谁不服?
至于省、台、寺、监所分职事,皆本先王制治之法,其间或有迂滞不通,量加裁正,使便于行事,无所不可。
若因而致有隳紊,不惟于事体可惜,且恐非继志述事之义也。
伏乞少加圣虑,以先帝制诏示执政大臣,自非有害于民,毋辄轻改,有司僭紊申请,宜依令施行。
庶几治世之典,不至寖有隳坏。
〔贴黄〕先帝权置经制马司,当时指挥不隶驾部,盖为别是一司,创行经画,非同寺监,自有分职。
检会元丰七年十二月二十五日敕:「诸官司库仓事不可专行,及无法式须申请者,并申所属寺监
寺监不可专行,并须随事申尚书本部,本部不可专行,即勘当上省」。
盖上下分守,内外事务,行有次第,则不相淩越。
今来许寺监直达,已得朝旨,方下省部施行,不惟其间事有利害不相照应,兼本末倒置,于理未顺。
朝廷若为修复马政,恐经由驾部,或致迂滞,则当督责本部,务相协济。
或寺监事有急速,即许其直达,自馀并合关由省部
如此,则于法制无碍。
韩维不当罢门下侍郎元祐二年十月 北宋 · 王存
 出处:全宋文卷一五一六、《国朝诸臣奏议》卷四七、《历代名臣奏议》卷一三九
臣昨日赴崇政殿上寿,闻班列中口语籍籍,云韩维罢知外州,问之,皆不知所因。
臣虽未审端的,然众听惊骇,若遇敕黄过省,然后论列,则徒纷纷,无补阙政,是敢不避冒死之诛,罄陈诚欸,唯陛下留听。
伏见秉心端亮,有古大臣之风,在熙宁元丰间以论事不合,久斥外任。
陛下临御,首先拔擢,寘之经筵,遂参柄用,天下公论以为朝廷得人。
辞气慷慨,亦自谓老年被遇,君臣道合,千载一时,故每激厉,思有补报。
至于刑名小事,一一尽心,议论之间,多所诋忤。
人或谓执滞,而以此自任,原其用心,本欲报国。
今来忽除外郡,众论恟恟,皆不知其得罪之由。
有阴慝隐奸,圣心独知,为人所指擿,亦当明示中外,使判然无疑。
若谓举措失当,则朝廷并是三省同共商量,岂容得专之?
今独加罪于,其他岂可幸免?
大率赏罚贵在明白,大臣进退,君子小人消长所系。
自元祐以来,罢黜执政亦未见有如此暴者,此中外所以骇且疑也。
臣自受命为丞辖之日,被受德意,今来进用出于太皇太后亲选,不由左右援引,宜尽心报国。
臣仰服圣训,日夜惕励,思报万一。
今睹中外疑骇之事,而隐默不言,则有负陛下知奖,臣亦何颜处此?
伏乞少留圣虑,若别无显过,伏乞圣度包容,特寝今来指挥
曾以年老请外,他日若赐允从,即君臣之间恩义两全。
乞明谕朋党所在奏元祐三年五月 北宋 · 王存
 出处:全宋文卷一五一六、《国朝诸臣奏议》卷七六、《历代名臣奏议》卷一五五
今月十八日,同三省延和殿奏论王觌谏议大夫除外任差遣事,伏蒙陛下宣谕,近日朝廷煞有朋党。
臣与吕大防等奏,陛下所谓朋党,乞明示臣等,庶知惩戒。
既而不蒙宣谕,臣退,窃恐悚。
盖朋党者附下罔上,纷乱邪正,眩惑视听,阴为奸利,此人臣之巨蠹,而世主所深恶也。
汉之党事始于甘陵二部,浸淫不已,至于衣冠涂炭,垂二十年。
唐二李朋党互相排斥,凡四十年,几危朝廷。
国家庆历间亦有朋党之论,当时富弼韩琦范仲淹等颇遭排摈,赖仁宗盛德,不至倾害。
去年张舜民被贬,自此议论之人分为二党,亦互相诋毁。
圣明烛知,稍加摈抑。
今虽其势颇沮,而馀风未殄。
臣职预敦厉风俗,常窃患之。
今蒙宣谕近日朝廷朋党,未审圣意谓庶官近侍邪,抑谓执政之臣?
必是察见实状,亦当明谕中外,厚加谴黜。
执政之臣同心同德,乃克济务。
若审知有挟邪朋比之人,不可一日使居此位。
居此位者须待以不疑,若怀疑心,则必有小人造作飞语,乘间而进者。
倘陛下涵容,不欲暴露,而执事被疑,各怀形迹,其害陛下圣政为不细矣。
臣蒙被拔擢,使预机政,虽甚愚鄙,然粗识为臣去就之节,固无贪恋禄位之心。
所以夙夜黾勉,欲效其区区者,诚陛下不次之遇,思有以补报万一,是以心有所怀,不敢默默。
伏望圣慈,因延和殿奏对,明谕臣等以朋党所在,使得循省。
如臣迹状有涉于此,愿从窜黜,以肃在位。
臣不胜惶惧之至。
乞遣臣僚相视回河利害奏元祐三年十月 北宋 · 王存
 出处:全宋文卷一五一七、《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四一五
黄河之决,上轸圣怀,欲终回复,以纾一切之患,忧深思远,非臣下单见浅闻之所跂及。
臣等固当尽心竭力,奉行圣诲。
然区区愚虑,窃有未尽,不敢缄默以图自安。
且河决北流,为患非一,必欲回复,使之东流,须当审度地形,参议覆按,计校利害,至于万全。
理无可疑,然后兴事,则虽殚竭财力,劳费公私,大事获成,小害何恤?
若相视未审,议论可疑,遂事幸成,恐罹后悔。
臣等窃见自黄河决而北流,朝廷始用王令图之说,欲开孙村,令入故道,复用王孝先继之。
后来遣使与本路监司水官详议,然各为一说,互有利害。
朝廷决用令图孝先之说,欲开孙村,而议者不以为是。
初未曾经覆按,近召河北转运使谢卿材转运判官张景先赴朝廷,与王孝先共议其事。
卿材则以为自孙村口至沧州,筑六七百里旧堤,闭塞河门,比之曹村,约费数倍。
兼曹村止是旁决一口,每进堰一分,则水势取直,行旧河一分。
今开生河,阔不过二百步,深不过一丈五尺,不足以容全河,水势北流顺快,桩橛梢草不可以敌其怒力。
卿材恐还如武济之事,浚故道,缮旧堤,筑新堰,开三河,不知几千里之工料,一旦成空。
卿材欲乞朝廷指挥,不行闭塞大河,以安荐饥之农民,以省难致之国用。
景先亦以为故道未足以吞纳大河,及旧堤未曾修完,若便议闭塞北流,全回大河,景先未知所以为利,决知所以为害,不敢参议
孝先则又与景先俞瑾等共为一状,称今来再行相度,除大名埽第四铺上下可以开减水河,分杀水势外,上下沿流,更无可以取水还复故道去处,仍须先治旧堤故道,预作枝梧。
为旧堤废坏已久,完治之功猝不可办,乞更展一年。
又称如来年不测,大河泛涨,冲过直堤,淤淀故道,或河道变移,别无取水去处,即乞免修河官吏责罚。
孝先之议,既虑来年不测,大河泛涨,冲过直堤,淤淀故道,乞免责罚。
臣等窃详孝先之议,则是将来虽开故道,亦未能保无淤淀之患。
臣等考寻王令图孝先相继议开孙村,初不曾计度浚治故道,缮完旧堤,后因张景先申请,方有此说。
且谋闭决河,回复故道,及容受全河之水,犹或遗而不议。
臣等因此窃疑孝先之义,于利害有所未尽。
臣等窃谓大河闭塞,功费不赀,去年未议故道旧堤,其调发兵夫,鸠集材料,诸路已成劳费,况今故道旧堤之役,其人功物料又数倍于此。
度今公私财力,上下俱困,京东河北连岁灾伤,或于民閒折科物料,出办人夫,诚恐羸病久困之民,复受困弊。
若尽出公帑,则所费浩瀚,不易枝梧。
使孝先计议确的,将来决可回复大河,使之东注,而北流遂断,以成经久之利,朝廷固不惜劳费财力,以成就其事。
孝先等止称第四铺上下可以开减水河,以分杀水势,又称来年大河泛涨,冲过直堤,淤淀故道,即乞免修河官吏责罚。
如此,则是孝先等亦未能自有必然之论,但侥倖万一,以冀成功。
夫倾国家无量之费,劳百姓久困之力,以谋回河,而建议者止为减水之论,而预先求免责罚,诚恐其说未能尽确的利害,致虚费财力,以启将来噬脐之悔。
臣愚伏望朝廷更选公正近臣一员,与忠实亲信内臣一员,覆行按视孙村及旧堤故道,审度地势高下。
如将来委实可以回复大河,无可疑虑,然后决定修复,接续兴工。
所贵论议精密,曲尽利害之实,不误朝廷大计。
〔贴黄〕天圣中河决天台埽,当时议欲闭塞,凡两次遣近臣躬亲相度,又预积物料者数年,方始兴役,其慎重如此。
令自元丰四年河决北行,于今已八年矣,而议者以为淤塘泊,断御河,障西山之流,失中国之险。
臣等固当深思此患,使孙村决可回复大河,岂非臣等所愿哉?
但孙村回河,其役非小,而孝先之论尚有可疑,朝廷举事,理当审重。
古人决事尚谋及蓍龟,朝廷何惜更遣一二内外亲信忠实臣僚,再行覆按。
见得孙村决可回复大河,然后接续兴役。
或塘泊以南,别有疏导归海去处,其利一也。
臣等非有异论,但欲详审,将来不误朝廷大计耳。
〔贴黄〕取到见合应副修河兵夫钱等数,河北淮南京东西等路、府界共差厢军并河清兵士二万八千馀人,河北东西等路、府界共差民夫三万五千馀人,物料各四十馀万贯,桩橛、梢草、桅木、、索等一千四百馀万。
见于陕西京东西淮南两浙、江南东西等路计置,并本处移那收买,官员使臣共一百十九人。
已上只计开减水河等处使用,其浚故道,修旧堤,又约用物料一千万以上,不在上数。
〔又贴黄〕臣等按孙村之役,所浚故道,修旧堤七八百里,及筑新堤,开生河,闭塞北流,所费不赀。
其势须当劳动河北京东两路灾伤久困之民,调发所须,寖及诸路。
而建议者既未有必然可以回复全河之议,乃欲先展年限,以浚故道,修旧堤。
既展年限,浚故道,修旧堤,而将来大河不可回复,则今日数千万物料人工,遂为虚掷。
臣等愚虑欲望朝廷先令所遣臣僚与建议者,指定孙村决然可与不可回复大河。
所贵慎重其事,无有虚费,以取后悔。
〔又贴黄〕臣等未准今月二十六日御批以前,同三省、枢密院商量,取二十八日奏陈,乞差公正近臣一员与忠实亲信内臣一员,往河北计会监司张颉等,同共子细相度,覆按孙村决然可与不可回河。
更沿河踏行塘泊以南,有无可以疏导归海去处。
三省、枢密院既得今来御批指挥,更不具奏陈。
欲望圣慈详酌,特降指挥,选差公正忠实近臣、内臣各一员,前去同共覆视,孙村委实可与不可回河,更踏行塘泊以南有无可以疏导归海去处。
具的确利害闻奏,然后决于圣断,亦未为晚。
乞罢回河减水之役奏元祐四年正月 北宋 · 王存
 出处:全宋文卷一五一七、《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四二一
臣等窃见朝廷遣范百禄赵君锡相度孙村回河及减水河利害。
百禄已行相度,条奏孙村不可回河为减水之河,乞罢孙村有害无利之役,挪人工物料,缮筑西堤以护南宫决口。
其说甚详。
奏上今已多日,朝廷尚未降指挥
臣等忝拔擢,实以河役大事,所系朝廷利害不小,不敢苟默,以图自安,上负二圣任使之意,固当昼讲夕思,博采兼访,欲以究见利害之实。
详观百禄等所陈利害,及论王孝先前后异同狂率之见,较然明白,可谓曲尽。
然臣等窃虑人情论议,鲜肯公心,虽知己说不长,终是遂非护短。
所以孝先等狂妄难回,有误朝廷。
臣恐孝先等耻回河之说不可施行,则必强为减水,以盖前失。
臣等推寻孝先所开减水河,本欲以试回大河,今既不可回河,不知安用减水?
或以谓河势卧西,多决西岸,孙村不可以回河,且开减水河,杀大河水势,可以免西决之患。
臣等窃谓不然。
自河决北流,元丰四年先帝即下诏云:「河决小吴,其东行故道已是淤高,理不可塞。
将来更不修闭决口,候见大河归纳去处,合系立堤防,令李立之经画闻奏」。
自是未尝大理堤防,二三年来用王孝先之说,专欲自孙村回河,不复更理西岸,故南宫上下堤防怯薄,前此二年,皆噎淩而决。
缘北流之河,入地已深,其流顺快,只为不能增筑西岸堤防,所以连年溃决。
自孙村兴事,兵夫之役者日二万有馀,八九月而止,民夫之役者日三万有馀,计一月而止,总兵民之用力者,无虑数百万,辇运物料者又不在此数。
其于大河略无所补。
向使一二年前,移此兵民之力以缮西岸,则堤防完壮,南宫上下自不至再决。
今来刘何等奏南宫水口已夺过河身八分,范百禄等乞不行闭塞,只理遥堤,如此则西岸不可不理。
既须兴西岸堤防之工,又不免起孙村减水之役,两役并兴,劳动转甚。
假使尽役兵夫,兵夫力已困竭。
去年修河之役,逃亡死损十有二三。
二圣哀矜,今岁并令放免,令下不日,岂可复差?
若令用钱雇夫,所雇者众,应募数少,必致官差。
虽以差雇为名,其实抑而强雇,强雇之弊与差一般。
若令一例差夫,则兴发者众。
京西去秋大旱,十室半饥,监司方乞赈救,本路夫力必不可差。
则专差京东河北京东河北亦灾伤连岁,去秋虽有薄熟去处,民力未甚舒苏。
譬如久病之人,才能支扶履地,而彊之负重,则必颠顿毙踣。
臣等熟计,不若速罢孙村减水之役,专力以厚西岸堤防。
北流入地既深,其势自然安帖,公私之力可以不劳而就。
或以谓孙村减水,为河既北流,则中国失险,分减水势使之东注,所以存中国之险。
且自河决小吴,已及十年,先帝不为减水回河之议者,岂谓中国之险可以失之?
盖虽北流,其州海之口犹在乾宁沧州之地,漫水合界河入海,相度官范百禄赵君锡言之亦已详悉。
兼上流之势,本在中国,非敌人所得而据。
昔日东流入海,今日东北流入海,昔日横断河北之地,今日斜断河北之地。
河北之地皆吾中国所有,其为设险一也,敌人安能度越大河以用吾之险哉?
但近世习见大河自澶渊而横断河北,遂以为不如此中国失险,非京师之利。
臣等虽至愚,决知今日大河东北入海,未失中国之险。
或以谓不为减水分减水势,使之东流,则塘泺有漫水淤淀之虞。
臣等闻古今河道北流之处,自商胡之决,早已淤淀。
信安以西,河水不到,自无淤淀之患。
假使能全回大河,北去断流,昔日淤淀之地,方且反为边患。
今开减水河,而欲望北流之河前无淤淀,亦已难矣。
臣等愚见以谓既不能回河而尚开减水以分水势,不止于目前有枉费公私财力之劳,而于大河及沿边塘泺全无所补,抑将开后日无穷之患。
自大河北流,每年差夫科买物料,尚不能完固沿河堤防,使之不决。
今又增孙村一河,名为减水,水既分流,则泛涨之时溢沿河两岸。
去海口各六七百里,旧约五千馀埽,每年逐埽各须豫积物料,差夫修固,此后年年不得休已。
是一河未能处置,而别生一河,枉费工料,遗患于河北,生灵岂有宁日?
伏望圣慈采百禄君锡等相度到利害之实,深察孝先前后异同诞妄,博采众论,以喻物理。
特降宣谕,依百禄等所请,罢回河并减水河之议,放散所辟官吏,抽回诸路催促物料使臣
河北转运司专领河事,以年例兵夫物料修立西堤。
新河并南宫水口被水冲渰州县,有合改移处置事件,并详范百禄等所议经画闻奏。
所贵河北京东公私稍获苏息。
臣等职任丞辖,忝二圣顾遇,事有所见,不能竭尽以补聪明之万一,死有馀罪,所以不惮冒渎之责,以尽其愚。
〔贴黄〕见今修河司官吏几百馀人,诸州催促物料使臣四五十员,工部每数日一次检举催督,即诸路骚扰可知,理须早行放罢抽回。
臣等豫闻国论,职事自合如此商量,然犹不免区区冒烦圣览者,实欲上裨聪明之万一。
伏望二圣特垂采择。
如臣等所言实有可取,只乞因辅臣奏对之际,特赐圣谕,早令依百禄君锡之议,罢回河减水之役,不独臣等之幸,乃天下之幸也。
乞依旧教畿内保甲奏元祐四年 北宋 · 王存
 出处:全宋文卷一五一七、《国朝诸臣奏议》卷一二四、《玉海》卷一三九、《历代名臣奏议》卷二二一
臣伏见范纯仁劄子,奏畿内保甲乞今后更不教阅。
臣窃详先帝教阅畿内保甲,思虑深矣。
盖以京师之地四达而平,非有重山峻岭之险,金城汤池之固,所以维御四方,威制中外,为根本之固者,以宿众营卫严也。
庆历治平间,禁厢之籍至百馀万,新城里外连营相望。
其后论者以兵冗费广,供馈不给,乃议并营裁决。
其后中外禁军以五十八万为额,而京师兵籍益削。
于是三路添籍民兵,畿内亦置保甲,四时教阅,使人为胜兵,平日不费县官钱粮,缓急得为武备。
此先帝之意也。
但当时教阅之法太密,官吏之责太苛,以此人情有所不安。
陛下即位之初,罢三时之阅,止冬间一教。
教阅条制:事技精熟者十日便放,稍精熟者二十日,生疏者止于一月
每教至旬日,往往放者太半。
如遇灾伤放税五分,又即权免。
此法既宽,人情未有所害。
前此荐饥,法当权免,今岁丰稔,若遂不教,即其法遂废,甚可惜也。
大率民兵之法,创置则难,放罢即易。
先帝不惮艰难而为之,数年之间,人既就绪,一旦无故而废之,深为可惜。
臣非不知附会时论,可以干百姓之誉,但职任至此,为国家长久之虑,不敢嘿嘿耳。
伏望圣慈再三思虑,不胜幸甚。
乞免侍从官于文德殿视朝日转对奏元祐七年五月 北宋 · 王存
 出处:全宋文卷一五一七、《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四七三、《文献通考》卷一○八
五月一日文德殿视朝,次当转对。
臣既述管见,复观事体有可论者,不敢默默。
侍从官职在朝夕论思,以补上聪。
人臣备位,亡所建明,今乃应著令于朔朝转对,以备仪制
臣不胜愧汗,无地逃责。
然窃以为视朝转对之意,本为在庭庶官平日不得伸其所见,故于朝会使之尽言,以广聪明,恐非所以责侍从官也。
欲乞今后文德殿视朝,免侍从官转对,专责以朝夕论思之效,于体为得。
言朝臣朋党事奏元祐七年八月 北宋 · 王存
 出处:全宋文卷一五一七、《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四六七
人臣朋党诚不可长,然不察则滥及善人,东汉党锢之狱是也。
庆历中,或指韩琦富弼范仲淹欧阳修为朋党,赖仁宗圣明不惑。
今日果有进此说者,愿陛下察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