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邱光庭吴越
海潮论 其一 论潮汐由来大略 吴越 · 邱光庭
 出处:全唐文卷八百九十九
夫元功美宰。神物混成。不可以智知。不可以情诘者。圣人皆置之度外。略而不论。而后之学者。独以不论海潮为阙事。多著文以穷之。今其遗文得见者三数家。山海经以海䲡出入穴而为潮。王充论衡以水者地之血脉。随气进退而为潮。窦叔蒙海涛志以月水之宗。月有亏盈。水随消长而为潮。卢肇海潮赋以日出入于海。冲击而为潮。斯乃俱无据验。各以其意而为言也。然而潮之所生元矣。寻其源而不可究其极。睹其末而不可窥其端。苟或是非。无所勘会。唯其近理。则谓得之。今观诸家之说。咸尽乎善。不可备陈其短。辄以管见自立一家之言。名曰海潮论。其意以为水之性。祇能流湿润下。不能乍盈乍虚。静而思之。直以地有动息上下。致其海有潮汐耳。乃立渔翁隐者更相答。凡四十问。分为十篇。成一卷。冀其穷理尽性。多言或中者也。又以析理之书。不宜染尚文字。但以理明义白为善也。故今之所论。直言其归趣而已。所贵精微朗畅。览读无烦者焉。
东海渔翁访于西山隐者曰。
余生于海上。
若风雨云霞雷电霜雪之自(自者所从来之谓也)
余皆略知宗旨矣。
至于海潮之来。
朝闻夕见。
终莫晓其所由然也。
遐观竹帛(古者未有纸或书于竹简或书缯帛故呼经史为竹帛)
博考古今。
海经夏禹治水之时记山川百物其书名山海经也)论衡之文(后汉王充著书考论物理其书名曰论衡)
窦氏(浙东处士窦叔蒙著海涛志)卢侯之说袁州刺史卢肇著海潮赋)
虽多端指谕。
咸于义未安。
闻吾子志学能文。
精智辩物。
愿为余明白而陈之。
西山隐者曰。
仆岩居林处。
遥海远江。
安能知涛潮之所起乎。
且天地广大。
谁能睹其根源。
请为子远取诸经。
近取诸物以考之。
虽其至广至大。
亦不能逃于理矣。
今按易称水流湿(周易乾卦之文)
书称水润下尚书洪范之文)
俱不言水能盈缩。
斯则圣人之情可见矣。
水既不能盈缩。
则海之潮汐(音夕潮之落也今人呼为泽)
不由于水。
盖由于地也。
地之所处。
于大海之中。
随气出入而上下(音暇后意同者皆仿此)
气出则地下。
气入则地上。
地下则沧海之水入于江河。
地上则江河之水归于沧海。
入于江河之谓潮。
归于沧海之谓汐。
此潮汐之大略备矣。
问曰。
古今言潮汐者多矣。
皆以海水盈缩而为之。
未有言由地之上下者也。
子之独见。
深得其源。
然其必非海水之盈缩。
从何理以知之。
答曰。
视百川则知之矣。
百川亦水也。
不能盈缩(此破窦氏言月为水之宗水随月盈缩者)
海岂独能盈缩乎。
假令海异百川。
独能盈缩。
则海水既盈。
地亦随盈而升。
百川随地而上。
彼此俱上。
则无潮矣。
海水既缩。
则地亦随缩而降。
百川亦随地而下。
彼此俱下。
则无汐矣。
固以百川居地之上。
地居海之上。
地动而海静。
动静相违。
则潮汐生矣。
以斯知非海水之盈缩也。
其二 论地浮于大海中
 出处:全唐文卷八百九十九
渔翁问曰。中庸云(礼记篇名也)
地之广厚。振河海而不泄郑元注云振收也)
则是海居地上。子云地浮于海中。
何也。答曰。
作记之人(作礼记之人也)。欲明积小致大。
极言地之广厚。非实也(中庸云今夫地一撮土之多也及其广厚载华岳而不重振河海而不泄万物生焉为其意言积小致大地从撮土之多遂能收河海而不泄此立教之文非穷理也)
按洪范五行。一曰水。
水曰润下。润下作咸。
指言海水。水之本位。
位在北方。自北直南。
以土及火(水在北土居中火在南也)。推而立之(从南推起而立之)
则火上土中水下也。亦如人之五脏。
心上脾中肾下也(心属火脾属土肾属水也)。故志曰(志者古书之通称)
天以乘气而立。地以居水而浮。
由是而论。地居海之上。
亦已明矣。问曰。
地必居海之上。则是地浮而不沈。
今将土块置之于水则沈。何也。
答曰。地含气块不含气故也。
且子不见陶器乎(陶器瓦器盆瓮之属)。夫陶之于水也。
全之则虽重必浮(含气故也)。片之则虽轻必沈(片之者打一小片置之于水则必沈者不含故也)
质性同而浮沈异者。气之所存则浮。
气之所去则沈。子曰土块之不浮。
亦犹器片之沈矣。问曰。
如子之言。地则浮矣。
然则海中洲岛。其独立乎。
其居于地乎。答曰。
地形中耸而边下。海中洲岛。
犹居地之垂处也。问曰。
若如所论。则是天下一海而地浮于中。
然经史有四海之文。何也。
答曰。经史之文。
据其所由而为言也。居之中而指四方。
故言四海。其实一耳。
其三 论地有动息上下
 出处:全唐文卷八百九十九
渔翁问曰。吾闻地道安静。
子曰随气出入而上下。何也。
答曰。周易云。
坤元亨。利牝马之贞。
彖曰。牝马地类。
行地无疆。然则乾象以龙。
坤象以马。观其所象。
地非不动之物。河图括地象云。
地常动而不止(地周游于八纮之中未尝暂息也)。春东(东方木气时曰少阳所以暄和)夏南(南方火气时曰太阳所以暑热)
秋西(西方金气时曰少阴所以凄凉)冬北(北方水气时曰太阴所以严凝)冬至极上。
夏至极下。其故何哉。
由于气也。夫夏至之后。
阴气渐长。阴气主闭藏。
则衰于上而盛于下。气盛于下。
则海溢而上(阳气归于海下气多故溢而上也)。故及冬至而地随海俱极上也(从夏至后阳气渐退阴气渐长地亦渐上阴进故也及至秋分地面与天不齐故昼夜等也秋分之后及至冬至地面上过天心上之极也所以昼短而夜长也)
冬至之后。阳气渐长。
阳气主舒散。则衰于下而盛于上。
气盛于上。则海敛而下(阳气散出于海上气少故敛于下)
故及夏至而地随海俱极下也冬至之后阳气渐长阴气渐退地亦渐下阴退故也及于春分地面与天不济故昼夜等也春分后及于夏至地面下过天心下之极也所以昼长而夜短也)。此一年之内动息上下也。
问曰。其一日之内。
动息上下。可得闻乎。
答曰。系辞云。
夫坤。其静也翕韩康伯注云翕敛也止则翕敛其气也)
其动也辟(注云动则开辟以生物也)。翕者物之收敛。
辟者气之散出。气收敛则地上。
气散出则地下。何异人之呼吸欤。
庄子云。大块噫气(大块地也)
其名曰风。彼言噫气。
亦呼吸之类也。问曰。
一昼一夜两潮汐。则是一昼一夜。
两辟两翕。将何验之哉。
答曰。验鱼兽之皮。
则知之矣(鱼兽出海中形如牛)。按毛诗虫鱼疏云。
鱼兽之皮。乾之经年。
每天阴及潮来。则毛皆起。
若天晴及潮还。则毛伏如故。
虽在数千里外。可以知海水潮。
然则潮之来去。与天之阴晴相类。
气散出则天阴。气收敛则天晴。
即知是气散出则潮来。气收敛则潮落。
故知鱼兽之毛起伏者。非识天之阴晴。
及潮之来去。自应气之出入耳。
毛起者气出也。气出则地下。
地下则潮来。毛伏者气入也。
气入则地上。地上则潮落。
故鱼兽之毛。一昼一夜。
两起两伏。足以验其气之两辟两翕矣。
问曰。此翕辟之气。
是何气也。答曰。
地中之气也。故此气一出一入。
则地独上独下。不由于水也。
若一年之气。则是天之元气。
其气周于水。故水随于气而地随于水也。
问曰。地之广厚。
不知几千万里也(今算术之家言地之里数皆虚妄也何者地之四面垂入海中不可知其涯际也)。言能随气动息。
不亦诬乎。答曰。
神无方。岂论巨细。
且天大于地。逾数倍焉。
尚能空中旋运也。况地比于天。
殊为小者。岂不能随气动息哉。
但人自不思之耳。吾子视日月之回。
则信天之能旋。而视涛潮之至。
不信地之能动(日月东行天体西转今日月西回者天运之也水性本静为潮汐者地使之然此理昭然但人不思之耳)。岂不冥哉。
岂不昧哉(冥者无知之貌昧者暗晦之辞)。问曰。
若如所论。则地有动息上下矣。
然则人不觉之。何也。
答曰。不睹日月。
则不觉天之旋。不睹涛潮。
则不觉地之动。故河图括地象云。
夫人居大舟之中。闭牖而坐。
则不知舟之动也。且人居大舟中。
尚不知舟动。而况地之广大。
曾不睹其边。何以知其上下哉。
且子不闻南中之潮鸡乎(出山海经)。鸡鸣则潮至。
鸡不睹潮之至而先鸣者。盖觉地之动也。
是知物有所长。人或不及。
问曰。地震人则觉之。
何也。答曰。
动安和而震战悚也。震甚则人觉。
微亦不觉也。昔张衡作地震仪。
以龙衔铜丸。地震则丸落张衡后汉人也仪者状貌之称也其形如酒樽外铸铜为八龙龙衔铜丸各置一方其机关在樽内东方地震则东龙丸落他皆仿此也)
尝一丸落而不觉震。人皆以为无验。
经数日而陇西奏地震。与丸落时同。
人始服其工妙。然则震微人尚不觉。
况辟翕上下微而和者乎。问曰。
地震何为者也。答曰。
亦气也。周语云。
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升。
则有地震(此伯阳甫之辞也伯阳甫老子也)。言阳气伏于下。
而阴气迫于上。故阳气不能升出而地为之震。
其言阳伏阴迫。皆迫伏于地中焉(推此而言是知地中之气能使地之上下也)
其四 论潮汐名义
 出处:全唐文卷八百九十九
渔翁问曰。若如所论。
则是地自上下。水乃去来。
而为之潮。何也。
答曰。潮者朝也(潮音朝廷之朝)
潮本无名。强名之曰潮。
至江汉之流。自归于海。
而夏书谓之朝宗于海尚书禹贡文也)。其意言百川之赴海。
如诸侯之朝天子也。古人见海来朝百川。
亦名之曰潮。如天子出而见诸侯。
亦谓之朝。故明堂位云(明堂位礼记篇名)
昔者周公朝诸侯于明堂之位。意同于此矣周公周成王之叔父也成王年幼周公摄行天子之事而受诸侯之朝也)
问曰。谓之汐。
何也。答曰。
汐者水归于海。如臣夕见于君然(早见于君曰朝晚见于君曰夕)
故左传曰。国家无事。
则朝(音朝廷之朝也)而不夕(务閒也)。诗云。
邦君诸侯。莫肯朝夕(小雅雨无正篇)
此其义也。问曰。
谓之涛。何也。
答曰。涛大波也。
凡风之驾水皆谓之涛。不得专于潮也(考其义理则窦氏卢侯谓潮为涛失之矣)
其五 论潮有大小
 出处:全唐文卷八百九十九
渔翁问曰。
潮来有大小。
何也。
答曰。
二月八月
阴阳之气交。
朔月望。
天地之气变。
交变之时。
其气必盛。
气盛则出甚(如人行步则喘急)
气出甚则地下甚(下音暇意同者仿此)
地下甚则潮来大。
其非交变之时。
其气安静则出微。
气微则地下微。
地下微则潮来小。
二月八月
其潮遂大于诸月。
朔月望。
其潮遂大于诸潮。
问曰。
大不正当朔望之日。
常于朔望之后何也(朔大于初二初三初四望大于十六十七十八)
答曰。
凡物之动。
先感而后应。
先微而后盛。
朔望之气虽至。
而地动之势犹微。
故潮来大常于朔望之后也。
问曰。
何知二月八月阴阳之气交者。
答曰。
阳气生于子(谓十一月也)
出于卯(谓二月也)
浮于午(浮者盛于地上谓五月也)
入于酉(谓八月也)
阴气生于午。
出于酉。
浮于子。
入于卯(子午卯酉皆谓月建也)
故曰卯酉者。
阴阳出入之门户也二月阳气出而阴气入八月阴气出而阳气入)
是知二月八月
阴阳之气交也。
问曰。
何知月朔月望。
天地之气变者。
答曰。
日天伦也(俱阳物也)
月地类也(俱阴物也)
朔形交焉(日月周旋故曰形交)
望光偶焉(月望光满故曰光偶光偶者团圆盛大与日相对)
光偶形交。
其变如一(所以朔望之时天地之气皆有变动朔望无异故曰如一也)
故阴阳书占正月之朔。
知一岁之祥(祥者善恶之通变今人占岁旦云物风气知一年之内水旱丰荒也)
又称五月十一月望为天地牝之辰(牝者阴阳交接之名也)
彼其诸月。
犹此一隅(言诸月之朔望皆于正月十一月之朔举此二月则诸月可知故曰犹此一隅犹如也隅角也)
是知月朔月望。
天地之气变也。
故洪范云
星有好风(箕星好风)
星有好雨(毕星好雨诗月离于毕俾滂沱矣离丽也丽著也)
月之从星。
则以风雨。
然则月从箕毕之星。
天地尚为之风雨。
岂其交接而气不变者乎。
其六 论潮候渐差
 出处:全唐文卷八百九十九
渔翁问曰。潮来或午或未。
渐差何也。答曰。
昼夜系日。翕辟随月。
月临子午则地辟。故潮之来。
月皆临子临午(夜潮月临子昼潮月临午)。天体西转。
日月东行。日迟而月速。
每二十九日过半而月及日。日月同会。
谓之月朔。故月朔之夜潮。
日月俱临于子。昼潮日月俱临于午。
自此之后。月速渐东。
至午渐迟。故潮亦渐迟也(天体西转日月东行月速而日迟从月朔之后月去日渐远初二初三日至未而月方至午故潮来在午后未时也所谓昼夜系日翕辟随月者也)
又夜于海下而论。则天体东转。
日月西行。月速渐西。
至子渐迟。故潮来亦渐迟(月朔夜半潮来者日月俱在子至初二初三月去日渐远日己至丑而月方至子故潮来在子后丑时也)
是以昼潮入夜(一日午时二日午后三日未时四日未后五日申时六日申后七日酉时八日酉后此谓昼潮入夜也)。问曰。
何谓月临子午。夜潮入昼(一日子时二日子后三日丑时四日丑后五日寅时六日寅后七日卯时八日卯后所谓夜潮入昼也)
则地辟乎。答曰。
礼运云(礼记篇名)。地秉阴窍于山川。
播五行于四时郑元云窍孔也言地持阴气出内于山川以舒五行于四时也)。和而后月生也(言此气和乃月生也)
是以三五而盈。三五而阙。
则是月为地类也。易说阳气生于子。
阴气生于午(易说者周易之义也)。故月临子午则地气生。
地气生则辟而出也。问曰。
说卦云(周易下系也)。离为日。
坎为月。则是月为水类。
而礼运月为地类。与说卦不同。
何也。答曰。
地水皆属于阴。俱主于月。
故礼运说卦。互而言之。
以相显也。且日为偫阳之精。
非独专于火也。月为偫阴之精。
非独专于水也。何以言之。
按五行。天一生水于北。
地二生火于南。是故火为雌。
水为雄也。若以日专主火。
月专主水。则亦日雌而月雄也。
今按礼说云(礼记之义)。日为君象。
月为臣象。观其所象。
正与水火相违。故知日非专火。
月非专水也。易曰。
乾天也。有君父之道焉(周易说卦云乾为天为君为父)
坤地也。有妻臣之道焉(坤文云地道也妻道也臣道也)
然则日象与乾同(日为君象)。月象与坤同(月为臣象)
故曰三五而盈。三五而阙。
三五者。水一火二木三金四土五(此五行生数也)
合其数为十五。满十五而盈(月望也)
尽十五而阙(月晦也)。既与坤道同象。
总五行之气。非地类而何(地亦总五行也)
与说卦参而求之。足表偫阴之义。
问曰。阳燧开而火出(阳燧者五月丙午日午时铸铜锡为之其形如镜举之照日以艾得其火也)
阴鉴举而水流(阴鉴者用十一月壬子日子时铸铜锡为之其形如蚌壳举之照月以物取之得水者也)。则似月专于水矣。
何以释之。答曰。
所言不专于水。岂谓全无水也。
但其兼主诸阴。水亦在其中矣。
举阴鉴而得水。与掘地而得泉。
何以异也。问曰。
五行云。阳数奇。
阴数偶。水一土五奇数。
子云皆属于阴。何也。
答曰。水成数六。
土成数十。然则水之与土。
属阳而终属于阴。阴极则阳阳极则阴之义。
其七 论浙潮
 出处:全唐文卷八百九十九
渔翁问曰。
浙江之潮特大。
何也。
答曰。
诸江淮河
发源皆远。
其水多(按楚江出岷山淮出桐柏山河昆崙山
江水既多。
则海水入少。
水入既少。
其潮皆小也。
浙江发源独近。
其水少浙江之源近者三四百里远者不过千里)
江水既少。
则海水入多。
水入既多。
故其潮特大也。
问曰。
潮来有头。
何也。
答曰。
地势广远。
垂入海中(今人见海岸谓之海际非也殊不知地势渐低为海水所漫其际不可见也)
地下则潮生(下音暇)
潮生于地际自际涌。
涌则蹙。
蹙则奔。
奔则有头。
水之常势也。
渔翁问曰。
浙江之潮。
或东或西。
何也。
答曰。
夫水之性。
攻其盈而流其虚。
沙随其流而积其虚。
积而不已。
变虚为盈。
盈则受攻。
终而复始。
所以或东或西也。
问曰。
何故浙江之水。
独能攻其盈乎。
答曰。
大川皆然。
非独浙江也。
凡水之回折之处。
涯岸皆迭盈迭虚。
或三十五十年而一变。
水势使之然也(今黄河及诸大川之岸皆有移易是也)
易曰。
地道变盈而流谦。
此之谓也。
其八 论气水相周日月行运
 出处:全唐文卷八百九十九
渔翁问曰。
子言气盛于下。
则海溢而上。
气盛于上。
则海敛而下。
则是海之下有气。
从何理以知之。
答曰。
抱朴子葛洪所著书名)
从地向上。
四千里之外。
其气刚劲。
居物不落。
以此推之。
则周天之气皆刚。
非独地之上也。
是知日月星辰。
无物维持而不落者。
乘刚气故也。
内物既不能出。
而外物亦不能入。
则日月星辰。
虽从海下而回。
莫得与水相涉(此言乃见卢氏所言出入于海冲击而为潮之谬也)
若其海下无气。
则日月星辰。
并入于水。
按星月无光。
假日光而明。
若日夜入于水。
则星月无由明矣。
故知日居元气之内。
光常周遍于天。
虽当夜半之时。
天中亦不昏黑(日在上则光照下在下则光照上故虽通夜光常遍于天所以星月明也)
以斯知海之下。
有气必矣。
故人之气海。
亦在水藏之下。
其取象于天地焉(气海在脐下)
问曰。
海之下既有气。
海之边际则如何。
答曰。
亦气也(海之外际无涯岸皆刚气捍其水所谓周天之气皆刚者也)
气之外有天。
天周于气。
气周于水。
水周于地。
内地而外天。
天地相将。
形如鸡卵(黄即地也白即水也膜即刚气壳即天也)
问曰。
虞书谓东方之地曰旸谷。
西方之地曰昧谷尚书尧典文也)
则似日之出入。
皆从地穴中也。
今子言日居元气之内。
而与虞书不同。
何也。
答曰。
易离卦彖云。
日月丽乎天。
丽著也。
言日月之行。
附著于天也。
则所言日居元气之内。
无乃是乎。
而虞书所称旸谷者。
皆在九州之域。
此乃指其所见而为言也。
凡平地以望日出日入。
皆如近在山谷间。
故以谷言之耳。
问曰。
周易虞书。
俱为正典。
安知易是而书非乎。
答曰。
视日月之行。
则知之矣。
按日月右旋而天左转。
日月行迟而天转速。
故日月随天皆西迈。
非著天而何。
故知易是也。
问曰。
前篇云日迟而月速。
此云日月迟而天转速。
何也。
答曰。
日行三百六十六日而一周天。
月行不及三十日而一周天。
天则一日一夜而转一周。
是月行速于日。
迟于天也。
比日言之则月速。
比天言之则月迟。
与前篇非相矛盾也(矛盾者相违背之辞矛鎗也盾干杆也今人谓之傍牌事见列子
其九 论浑盖轩宣诸天得失
 出处:全唐文卷八百九十九
渔翁问曰。
如子所谓。
是用浑天为说也。
盖天轩天宣夜之是否。
可得闻乎。
答曰。
此三者之说皆非(自古说天地之形者都有七家一曰浑天二曰宣夜三曰盖天四曰轩天五曰穹天六曰安天七曰方天诸说既繁难以备举今略举四者也)
盖天者。
言天形如车盖也。
轩天者。
言天势南低北轩也。
夜者
言天唯空碧无形质也。
唯浑天言天地之形如鸡卵。
北耸而南下(南小北大故终日旋运而不离其所)
故北极常不没。
南极常不见。
其转如车轴(以车轴喻鸡卵之转非真如车轴也)
日月星辰皆不回。
故先儒皆以浑天为得也。
问曰。
何知浑天为得乎。
答曰。
按周易。
乾下坤上为泰。
䷊其彖曰。
天地交而万物通也。
又震下坤上为复。
䷗其彖曰。
复其见天地之心。
阳气在下。
推此则见浑天之形也。
张衡作浑天仪(仪者状貌之称铸铜为之雕镂日月星辰于上)
于密室之中。
以仪浮于水上。
滴水而转之。
以视日出月没。
昏中晓中正月之节昏昴中晓心中)
于室内唱之。
与室外观之。
天不差晷刻。
由是论。
故知浑天为得也。
问曰。
何知盖轩之属非乎。
答曰。
彼盖轩者。
皆言天转如磨盘。
日月星俱北回。
如人把火。
夜行远则不见。
故先儒咸以其说为非也。
凡把火夜行。
渐远渐小。
然后不见。
今日落之时尤大。
故知非远不见也。
又以破镜之状。
辩其日落之时。
益见北回之谬。
何以言之。
若日落之时。
如竖破镜。
即是日回于北。
今日落之时。
如横破镜。
故知日入于下也。
且月之生明。
向日为始。
若月从北明。
即日回于北。
今月从下起。
得非日居其下乎(看月之初明即日之所在)
是知盖轩之论。
无所取裁。
在易卦。
坤下乾上为否。
䷋问宣夜之说。
其理如何。
答曰。
亦非也。
易曰。
天行健(周易乾卦象辞)
既称行健。
则有形矣。
道经云。
天无以清。
将恐裂老子五千言之文也)
又史书每称天开天裂(史书者史记以下之通称汉孝惠二年天开东北二十馀丈)
天若无形。
将何开裂。
宣夜言天无形质。
谬矣。
问曰。
天必有形。
其形之外。
可得闻乎。
答曰。
列子云。
天地者。
空中之一细物。
有中之最巨者也。
然则天形之外。
但空而无物。
渔翁问穷。
作而喜曰。
问少得多。
问潮闻汐。
又闻天地之元理也。
昭昭乎若夜之且晓。
梦之醒矣。
非奥学精识。
其孰能臻此哉。
新添毛诗序 吴越 · 邱光庭
 出处:全唐文卷八百九十九
大中年中。
毛诗博士沈朗进新添毛诗四篇云。
关雎后妃之德。
不可为三百篇之首。
盖先儒编次不当尔。
今别撰二篇为诗。
虞人之箴为禹诗。
取大雅文王之篇为文王诗。
请以此四诗置关雎之前。
所以先帝王而后后妃。
尊卑之义也。
朝廷嘉之。
沈朗论诗。
一何狂谬。
新添四诗。
为风乎。
为雅乎。
为风也。
则不宜歌帝王之道。
为雅也。
则不可置关雎之前。
非唯首尾乖张。
实亦自相矛盾。
其为妄作。
母乃甚乎。
诗序不作于毛公 吴越 · 邱光庭
 出处:全唐文卷八百九十九
先儒言诗序并小序子夏所作。或曰毛苌所作。
明曰非毛苌所作也。何以知之。
郑风出其东门序云。民人思保其室家。
经曰。缟衣綦巾。
聊乐我员。毛传曰。
愿其室家。得相乐也。
据此传意。与序不同。
自是又一取义也。何者。
有女如云者。皆男女相弃。
不能保其室家。即缟衣綦巾。
是作诗者之妻也。既不能保其妻。
乃思念之言。愿更得聊且与我为乐也。
如此则与序合。今毛以缟衣綦巾为他人之女。
愿为室家得与相乐。此与序意相违。
故知序非毛作也。此类实繁。
不可具举。或曰。
既非毛作。毛为传之时。
何不解其序也。答曰。
以序文明白。无烦解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