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失调名 吴樯越橹,都是利名人 又 北宋 · 陈瓘
 押宥韵
彩衣长处。五世祥烟薰舞袖。
临江仙 其三 北宋 · 陈瓘
 押东韵
闻道洛阳花正好,家家庭户春风。
道人饮去百壶空。
年年花下醉,看谢几番红。

此别又从何处去,风萍一任西东。
语声虽异笑声同。
一轮深夜月,何处不相逢。
失调名 北宋 · 陈瓘
 押真韵
吴樯越橹,都是利名人。
减字木兰花深道寄傲轩1102年 北宋 · 陈瓘
 创作地点:江西省宜春市
结庐人境。万事醉来都不醒。
鸟倦云飞。两得无心总是归。

古人逝矣。旧日南窗何处是。
莫负青春。即是升平寄傲人。
杖铭 北宋 · 陈瓘
四言诗 押纸韵 出处:全宋文卷二七八五、《古今事文类聚》续集卷二八、《古今合璧事类备要》外集卷五○、《山堂肆考》卷一八一
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唯我与尔。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将焉用彼?
其一 北宋 · 陈瓘
 押寘韵
哲宗怒常立,时宰骂林自(叙窜诗一百韵)
按: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四八五
其二
 押洽韵
拶破黄龙第四关,世人犹问生缘法(赞释普交
按:《乾道四明图经》卷二
其三
 押先韵
黑石巴山砚,鱼鳞蜀客笺(夔石砚)
按:《砚笺》卷三
其五
无金可寄东门傅,有齿能欺柱下苍(送立之南归)
按:元富大用《古今事文类聚》新集卷二二
其六
 押阳韵
岁久漫传龙变化,潭深谁睹剑锋铓双溪
按:明郑庆云嘉靖延平府志》卷四
其七
看花出约几时回(清张其淦《东莞诗录》卷一)
失调名 北宋 · 陈瓘
 押宥韵
彩衣长久。五世祥烟熏舞袖。
北宋 · 陈瓘
 押语韵
静坐一川微雨,未辨雷音起处。
夜深风作轻寒,清晓月明归去宋洪迈夷坚三志》己卷第九)
渊明归去来辞1106年 北宋 · 陈瓘
 出处:全宋文卷二七八二、《古文集成》卷七一、《古今合璧事类备要》续集卷四七 创作地点:浙江省宁波市
归去来兮,人生之乐无如归。
舍躯命而不保,兹明哲之所悲。
悼前言于既往,舌驷马兮焉追。
持孤愿以取戮,丛一身之百非。
心耿耿兮如醉,泪浪浪兮沾衣。
情犬马兮恩厚,命蝼蚁兮力微。
乃瞻帝阙,梦驰心奔。
俯步驽蹇,曾嘶君门。
筋力已竭,皮骨空存。
烟不染突,酒离空尊。
纵伤戚之盈抱,遣饥渴而违颜。
先众馁而独饱,非素怀之所安。
偶只影而南骛,度桂岭之遥关。
赖皇明之独照,迈曦娥而监观(逸句二。)
稽白刃于槁颈,察忠精之枅枅。
归去来兮,息心猿之外游。
觅波镜而不得,奚泡像之可求。
听自他之可幻,寂闲忙之两忧。
吾既知之矣,又将以告乎朋俦。
事海无际,身如轻舟。
转动以倾日,狐终尽而首丘。
金百死而不化,水万折而东流。
审物性之莫夺,戒馀习之未休。
已矣乎!
岫云舒卷各有时。
出者自出,留者自留,谁能比迹而同之?
华胥非一途,游寝不可期。
谅饥穰之莫易,聊致力于耘耔。
子牟之昨梦,继《天保》而成诗。
虽死生之事大矣,安之若命复何疑?
上哲宗论绍述劄子(绍圣)1100年4月 北宋 · 陈瓘
 出处:全宋文卷二七八二、《宋史》卷三四五《陈瓘传》、陈了翁年谱、《历代名臣奏议》卷六九 创作地点:河南省开封市
、禹皆以「若稽古」为训。
「若」者顺而行之,「稽」者考其当否。
必使合于民情,所以成帝王之治。
天子之孝与士大夫之孝不同。
徽宗绍述元符三年四月 北宋 · 陈瓘
 出处:全宋文卷二七八二、《国朝诸臣奏议》卷一一九、《九朝编年备要》卷二五、《宋史全文》卷一四、陈了翁年谱、《历代名臣奏议》卷一四一
臣切惟天下万事,而人主所当问者一事而已,用人是也。
之法,试而后用,是以九年然后见伯鲧之罪,历试然后知大舜之圣。
不试而用,其失多矣。
陛下欲开言路,首还邹浩,取其有既往之善,可谓得已试之材,允合人心,无可正救。
而闻御史中丞安惇尚缘往事论罪恶,欲寝已成之命,自明前举之当。
其说以谓先朝之事,且当遵承;
国是所系,不可轻改。
臣请以祖宗故事明其不然。
昔唐介之忤仁庙也,内指贵妃,外诋宰相,窜于岭表,昭示天下。
是则邹浩尽忠之言,何异于唐介
先帝一时之怒,何异于仁祖
仁祖有日新之意,久而变通,是以还介于一年之内。
先帝有日新之意,未及改命,而弃天下于数月之间。
爱君之人,念此伤痛,光续前绪,正在今日。
岂有事事不改而可以谓之善继,天下皆非而可以执为国是乎?
国家一继一述,皆本于孝。
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
以太平之久,自三代乃至汉唐,皆不及焉。
一人有庆,兆民赖之,孰大于此?
若夫不改父之臣与父之政,则是孟庄子之所谓孝耳,战战兢兢,何足为天子道哉?
陛下居武王继述之位,而执法之臣扬孟庄子不改之说。
曲徇其请,则臣下享因循之利;
从公议,则圣主被愆忘之讥。
非上误朝,一以私意,风宪之职,当如是乎?
然则邹浩既来,安惇可去矣。
虽圣度宽容,姑尔含贷,而明示好恶,亦不可缓。
黜幽之典,宜自安始。
伏望即降指挥,以警列位,天下幸甚。
论国是奏元符三年四月 北宋 · 陈瓘
 出处:全宋文卷二七八二、《国朝诸臣奏议》卷一一九、《皇朝文鉴》卷六一、《九朝编年备要》卷二五、陈了翁年谱、《经济类编》卷二八
安惇奏浩是先朝所弃,不当复用,国是所系,不可轻改。
臣切惟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古之圣王,以百姓之心为心,故朝廷所谓是非者,乃天下之公是非也。
是以国是之说,其文不载于二《典》,其事不出于三代,唯楚庄王之所以问孙叔敖者,乃战国一时之事,非之法也。
然其言「夏桀商纣不定国是,而以合其取舍者为是,不合其取舍者为非」,则是孙叔敖之意亦不敢以取舍之私害天下之公是非也。
若取舍简择,一以私意,合我者是,异我者非,此楚庄王所不取也,岂圣时之所宜用哉?
所有国是故事一件,谨录奏闻。
论求言之诏未及旧弼奏元符三年四月 北宋 · 陈瓘
 出处:全宋文卷二七八二、《国朝诸臣奏议》卷一九、《皇朝文鉴》卷六一、《历代名臣奏议》卷二○○、《经济类编》卷二八 创作地点:河南省开封市
臣窃睹陛下近因日食,诏许中外臣民实封言事,天下之忠言必自此而进矣。
然而求言之诏普逮于臣民,而乞言之礼未加于黄耇。
窃虑耆德故老,久去朝廷,或在谪籍,或已得谢,忠于徇国,意欲有言。
泛然应诏则非旧弼之体,密贡封事则有强聒之嫌,若非圣问俯及,隆谦示敬,则黄耇之言或不乐告。
是以周家忠厚,尊事黄耇,秦穆改过,复询黄发,《诗》、《书》所载,圣主之所宜行也。
愿因侧身惧变之时,明示养老乞言之礼,必有嘉谟,来助初政。
格王正事,无先于此。
伏望陛下上禀慈闱,议而行之,天下幸甚。
再乞黜安惇元符三年四月 北宋 · 陈瓘
 出处:全宋文卷二七八二、《九朝编年备要》卷二五、陈了翁年谱 创作地点:河南省开封市
邹浩尽忠之言以爱君忧国为心,先帝一时之怒无终绝言者之意。
风宪,理当助,默而坐视,愧责已多,况如前日之所为者乎!
极天下公议所非以为国是,极人臣不改之孝以为善述,昔以误朝,今以非上,原情定罪,安可已乎!
伏望检会前奏,早赐施行。
章惇劄子元符三年四月 北宋 · 陈瓘
 出处:全宋文卷二七八二、《历代名臣奏议》卷一八一、《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卷一二○
臣闻道合则从,不合则去,非特君子保身之义,是亦人臣事君之礼。
义所以明可否,礼所以别嫌疑,见可则行,有嫌则避,此大臣之所当知也。
臣伏见左仆射章惇独宰政柄,首尾八年,迷国误朝,罪不可掩,天下怨怒,丛归一身。
自陛下临御以来,海内之人欲甘心于者如猬毛而起,赖圣度包容,爱惜事体,故虽求去,而圣恩不许。
臣窃以谓惇之求去是也,陛下之不许非也。
先皇帝奄弃天下,海内讴歌,归于有德。
皇太后顺自然之叙,合天下之公,倚成于天,躬定大策。
于此时,意语乖倒。
陛下以天地之量,置其言于度外,益加礼貌,如恐不及。
自古人君宽仁大度,未有如陛下今日者也。
然而处可嫌之地,持不合之意,察其愧谬,无以自容,故先帝之陵土未复,而欲委使事而去也。
泰陵命使,朝廷之大典;
送往慎终,臣子之厚意。
泰陵岂不欲致其厚哉?
势不可留,知难而去。
考之公议,可许无疑。
但令使事不乏,则朝廷之大典举矣。
然则惇之去留,国体所系,臣愿陛下速发德音,允其所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