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灵隐慈大师塔铭 北宋 · 释契嵩
 出处:全宋文卷七八一、《镡津文集》卷一五、《武林灵隐寺志》卷六下、《增修云林寺志》卷五
师法讳幼旻,信阳玉山人也,本姓叶氏
童时即有出俗之志,告父母得命,遂入其邑之兴教兰若,师僧省覃出家。
既纳戒,乃访道四方。
虎林,见惠明禅师,颓然有道器,即服膺,执弟子礼,尽学其法。
法务无难易者备尝之矣。
久之,惠明命师监其寺事。
未几,会其寺大火荡尽,方根其所失,其同事者危之,皆忧乃祸。
师谓之曰:「我总寺事,罪尽在我,吾独当之,尔曹不必惧也」。
吏果不入寺问师弟,坐其爨者耳。
此岂古所谓临难无茍免者耶!
其后,惠明告终,毕其丧,师即帅众白本府,请大长老惠照聪公镇其寺,以继惠明所统,仍以监寺辅之。
戮力相与复其寺,不十年而葺屋庐嶷然千馀间,益伟于旧。
庆历中,朝廷用其荐而锡之章服,其后又赐号普慈
惠照谢世,师方大疾,亦力病治其丧事。
始,惠照垂终,遗书举师自代,官疑其事,不与,以灵隐更命僧主之。
师事其僧愈恭,无毫发鄙吝心见于声彩,而人益德之。
当此,知府龙图季公知之,乃以上天竺精舍,命师以长老居之。
观文孙公初以资政大学士涖杭,特迁之主灵隐
始其演法之日,孙公大师衣冠贵游不翅百人,预会𤑔香,听其所说,而道俗老少贵贱摩肩而趋来者万计。
是日人声马迹溢满山谷,法席之盛,其如此者鲜矣!
师天性宽平慈恕,与人周而多容,而人亦颇美之。
故居其寺方六年,寺益修,众益靖。
度弟子二十三人。
嘉祐己亥仲冬,初忽感微疾而卧。
先终一日,与蒙语,将授寺与今知禅德。
语气详正,如平昔不衰。
十三日鸡鸣,起漱洗,问时辰,乃安坐而尽。
世寿六十一,僧腊四十一。
是月二十九日入塔于呼猿涧之直北寺垣之内。
塔已,知师以其行状求蒙文而铭之。
然在古高僧传其法,凡吾人于其教有德有言及其有功者乃得书之。
若今灵隐,最天下名寺,固吾佛法倚之弛张也。
呜呼!
普慈于其寺,平生如此之效,岂不曰于法有功乎?
余故不让,乃引其事而书之也。
铭曰:
惟功在法,惟德在法。
法既不生,其胜缘岂有熄耶?
惟师之盛善常然,不泯不坠,断可见矣。
杭州石壁山保胜寺故绍大德塔表皇祐五年三月 北宋 · 释契嵩
 出处:全宋文卷七八一、《镡津文集》卷一五
石壁寺去杭越三十里,走龙山而西,窅然入幽谷,有溪流岩石之美。
虽其气象清淑,而世未始知之。
自绍大德与其兄行靖法师居之,而其名方播,亦地以人而著也。
大德讳行绍,钱唐人也,本姓沈氏
初,其母梦得异僧舍利吞之,因而有娠。
及生,其性淳美,不类孺子,不喜肉食,嗜闻佛事。
方十二岁,趋智觉禅师延寿,求为其徒,父母从之。
及得戒,通练律部。
当是时,韶国师居天台山,其道大振,大德乃摄衣从之。
国师见且器之,即使往学三观法于螺溪羲寂法师,因与其兄行靖皆事寂法师讲求大义。
居未几,而所学已就。
还杭,即葺其旧寺,寻亦让其寺与靖法师,以会讲众。
靖法师与大德皆师智觉出家,而大德为法兄,靖师为俗兄。
靖法师以素德自发,先此六十年,虽吴中宿学名僧皆推其高人,当时故为学者所归。
靖法师迁讲他寺,而大德复往居石壁。
其前后五十年,守其山林之操,未始茍游于乡墅闾里。
处身修洁,识者称其清约。
一旦示感轻疾,至其三日之夕,嘱累其徒,与众会茶,授器已,即坐尽。
至是,其寿已八十岁,僧腊六十八岁。
垂二十年,余始来石壁,会其弟子简长,因闻其风。
亦介洁,能守其先范。
遂与其同学之弟简微固以大德塔志见托。
吾尝谓之曰:教所谓人生难遇者数端,而善知识尤难。
世书曰:「善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有常者斯可矣」。
贤善诚难其会也。
若师出家于寿公,学法于寂公,见知于国师韶公。
韶公不测人也,奇节异德,道行蔼然。
寿二公亦吾徒之有道者也,天下岂可多得?
若师皆遇而亲炙之。
假全得一,见之已甚善也,况因人而得法邪?
若此,师之美多矣。
复兄弟于靖师,同其务学亲道,栖养于山林,又平生之美可书也。
其塔在寺之西圃,故笔而表之。
是岁,皇祐癸巳三月之十一日也。
哀屠龙文 北宋 · 释契嵩
 出处:全宋文卷七八一、《镡津文集》卷八
屠龙,古有朱评漫者,以学所误,而穷于当时。
评漫不知何许人也,其性刚健。
以割鸡解牛不足以尽其勇,思托非常之屠以适乎智,故殚千金资学于师。
三年学成,而无所用其巧,肮脏于世无所信。
适刲羊屠狗者阳阳其前,市井之人见则指笑。
呜呼,评漫往矣!
旷千万年,有闻其风而自感,且为文以发其事。
龙也者,纯阳之精,灵于鳞虫,非有定形,冯神云气而变化不测,故于人世罕得而窥焉。
彼欲绝其精怪,祛人江海之暴,泯其形生,夷其族类,非能游刃于无间,智与神遇,而龙可屠乎?
尝闻海中之国,其人如云,乘风骑日,出入于天地之外,而往来无迹。
彼则䏑龙肉而资所赡,是屠龙者,彼人之事也。
然屠龙之事,在古则用于其国,今也或亡,几乎息矣。
评漫身世则与彼人异,而为屠龙,岂其宜乎?
然评漫者,非不知其非己任邪,盖性与其道合,而形迹外忘,又何暇计乎世俗之用不用哉!
夫龙之为物也,其亦神矣。
为屠之术,人之难能,评漫于此则毅然作之,穷且不止,是评漫之性也,神武妙得于圣人之勇者也。
呜呼!
屠龙闻之于古今几世,而不有一见于评漫之性。
所谓圣贤人者,故能尽人之性,尽万物之性。
圣贤也,尚未闻异评漫之心而正其所,况区区之俗,其能识评漫乎?
屠龙之道,不为穷乎?
悠悠六合之间,古兮复今,往者其可哀,来者其可悯。
致政侍郎中山公哀辞(并叙) 北宋 · 释契嵩
 出处:全宋文卷七八一、《镡津文集》卷一五
侍郎中山公,其丧下葬日,客有感其旧德,而为哀辞以见意也。
然客本佛氏者,外遗形质,内融情伪,不宜有所感而哀之也。
盖不忍视其贤人殁,而君子之道益寡,嗟叹之不已,姑托哀而辞之。
虽然,公之功德在人,名与迹太史氏播之,而其人未必悉知公道德之本至者也。
公之所本者,诚也。
故其始也,修身事亲,而乡人效之;
其中也,仕于朝廷,守大节不变,而天子擢之;
其老也,以礼而退,表师乎士大夫,而天下仪之
然士之行道于世,多初锐而中懈,先是而后谬,孰如公进退始卒,无毫发之失,盖其修诚厚本而致是尔。
公既谢去轩冕,益以清净养其寿命,故蒙忝公之交游,亦亲识知公之道德所以至者且详可法也矣。
呜呼!
辱公之顾待异矣,不复睹矣!
辞曰:
鳞羽穰穰兮龙凤所尸,龙不可隐兮凤不可衰。
人伦整整兮圣贤所资,圣不可亡,贤不可亏。
老成之人兮已与化移,典刑虽在兮奚可迩窥。
大夜奄夕兮复晓何时,神明一去兮寂寥何知。
道德垂世兮群心所思,清白传家兮世世可师。
五福贵全兮公得于斯,天分独好兮谁与等夷。
人寿百岁兮公欲及期,孝子顺孙兮胡必增悲。
伊我所伤兮贤者寖稀,纯诚不绍兮君子道微。
万类纷纶兮邪正相非,特立独行兮不尔畴依。
秋风萧萧兮白露霏霏,草木○落兮丘陇巍巍。
灵车独举兮丹旐翻飞,顾此别离兮杳杳长违。
李晦叔推官哀辞 北宋 · 释契嵩
 出处:全宋文卷七八一、《镡津文集》卷一五
陇西李晦叔死,有以相报者,予闻悼之,且有所感也。
晦叔有俊才,素以其才之力气自豪,故于文章辩论不甚推让。
去年仲春,将施生来吾室,与吾语终日不能去。
尝曰:「昔谓方袍平叔,予今顾师,不足比也」。
叵自慨相知之晚。
及蒙移书让其过称,复曰:「方今天下贤而有识者几其人哉?
仲灵何让」?
其后数数以重语推致于交游间,期将复来剧论。
虽然,余非其人,酌其意爱,岂不谓之知我乎?
别去一年,志方壮,岂悟其忽然而已亡邪!
古人以人生比之浮云,奄忽不可常保,如此信之矣。
辞曰:
昨别晦叔志气强,今闻晦叔忽已亡。
始知未信便必尔,定闻不觉心自伤。
心伤君子何所切,念君素怀殊未张。
贤良不遂死从事,可惜谪仙才艳长。
陆机弟兄皆早世,○落何相望。
高堂有亲发被领,白日悠悠悲未央。
忆君去年来我室,抵掌俉语声琅琅。
坐人惊叹几绝倒,是是非非穷否臧。
当时然诺颇相得,声色慷慨多揄扬。
云平不足比,龌龊自疑何敢当。
白云有期尚相待,岂意游魂成渺茫。
哲人自古寡眉寿,天理如何不可量!
周叔智哀辞 北宋 · 释契嵩
 出处:全宋文卷七八一、《镡津文集》卷一五
周叔智名测九江浔阳人也。
少聪悟,读书能强记,自六籍、扬、孟,洎司马氏,《史》、《汉》、老、庄、列禦寇之说,与吾佛经,历目则往往通之。
商较古今,援引故事,动有典据,尝骇坐人,率皆伏其高论。
文学《易·系辞》,奇峭颇工。
耻于奔竞,造次不移其守,故名不籍甚。
朋游屡以其家贫亲老勖之,逾四十,始以茂才异等举。
寻斥于有司,归乡曲,务以其道训导后进。
江州风俗剽轻,其人寡能庄整。
叔智侃然处于乡党,而后学小生不敢恣放。
去年孟夏,得叔智之子明服书,且闻叔智癸未孟秋死矣。
呜呼!
吾尝与叔智友,凡议论不以道相契,未始发其言。
交道之中正,自谓古人不至如是也。
及来吴越,不相见已六七年,日夕浩然思归浔阳,慕惠远宗炳刘遗民之风,同叔智相与老于林下。
逮此,信吾事不果济也。
呜呼,交道之已矣乎!
哀其人不复见矣,故辞之以扬其德也。
辞曰:
江之山兮匡庐效灵,江之水兮九江泚清。
合其气兮诞为人英,君得之兮既聪且明。
道德修兮器识恢宏,竟不展兮夺化代并。
公之寿兮令名不朽,君之福兮学问富有。
仁义家传兮子孙宝守,孰谓既往兮不光其后。
湓江浮天兮绿净漪漪,白石青草兮日暮参差。
若人不归兮万古别离,相望丘墓兮千里依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