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剑铭 晋 · 管涔王
 出处:全晋文
神剑服御除众毒(《水经·汾水注》云,刘曜隐于管涔之山,夜中忽有二童子入,跪曰:“管涔王奉谒赵皇帝。”献剑一口,置前再拜而去。以烛视之,剑长三尺,光泽非常,背有铭云。)
贺相国汝南公启848年 唐 · 李商隐
 出处:全唐文卷七百七十八 创作地点:湖北省荆州市江陵县
某启。
日者庆属中兴。
运推常武。
仰窥金版。
遐考瑶图。
顺祖之孝思。
丹青曾闵。
宪皇之功烈。
刀机彭韦。
圣上初九潜泉。
登三佩契。
后稷岐嶷为小慧。
故人莫得知。
以汉皇云物为下祥。
故神无所豫。
洎陟元后。
洪维长君。
固必降非常之人。
辅维新之政。
伏惟閤下昭回降彩。
沆瀣融精。
往执灵鉟。
正星辰之分野。
今调镂鼎。
犹日月之得天。
昔轩后师臣
成王畏相。
殷奉伊尹
则谓之元圣。
周事吕尚
则命为太公。
此王者之所以尊贤杰而不以为疑也。
至于姬旦金縢。
不与燕召同列。
仲尼麟史
不令游夏措辞。
甘盘尊旧学之名。
夷吾仲父之位。
此又贤杰之所以自负其道而不以为让也。
上下交感。
人祇协从。
是我后夷奸秉哲之辰。
实閤下宰物匡时之日。
清庙系心。
苍生延首。
允也无间。
乐哉惟时。
某早奉辉光。
常蒙咳唾。
牛心致誉。
麈尾交谈。
而契阔十年。
流离万里。
扶风歌则刘琨抱膝。
白头吟鲍昭抚膺。
重至门闱。
空馀皮骨。
方从初服。
无补大钧。
穿履敝衣。
正同北郭。
槁项黄馘。
乃类曹商。
未知伏谒之期。
徒切太平之贺。
下情无任抃舞踊跃之至。
谨启。
僖祖止称庙号顺祖而下依尔雅文奏咸平元年 北宋 · 李宗讷
 出处:全宋文卷一三二、《宋史》卷一○六《礼志》九、《群书考索》前集卷二九、《历代名臣奏议》卷一八
僖祖称曾高祖太祖称伯;
文懿惠明简穆昭宪皇后并称祖妣,孝明孝惠孝章皇后并称伯妣。
按《尔雅》有考妣、王父母、曾祖王父母、高祖王父母及世父之别。
以此观之,唯父母得称考妣。
今请僖祖止称庙号,顺祖而下,即依《尔雅》之文。
顺祖谥册文天禧元年正月 北宋 · 陈尧叟
 出处:全宋文卷一八三、《宋会要辑稿》礼五八之一八(第二册第一六二○页)、《太常因革礼》卷九○、《宋大诏令集》卷一四○、《宋代蜀文辑存》卷三
伏以无疆之序,自积累以承基
祗遹之心,仰开先而尊祖。
孝之大者,礼其舍诸。
故列辟之所先,大曩籍之攸尚。
恭惟顺祖文皇帝储精刚健,禀气中和,守素居真,含辉隐耀。
冲襟默而自运,盛德晦而弥彰。
笙镛之音,将从于丕变;
龙蛇之蛰,固蕴于多奇。
惠流千乘之邦,道冠六艺之圃。
创业垂裕,仰藉于庆灵;
资始守成,缅钦于燕翼。
宜乎隆会昌之帝祉,受丕变之尊名。
粤以眇姿,昭膺元历,贻谋于接统,成至治于洽平。
钜礼交修,真游狎降。
邦家袭吉,允载于发祥;
典礼考言,敢忘于追远。
稽合古训,浚发皇猷,昭遗烈而益徽称,顺元展而奉恭册。
谨奉玉册玉宝,加上尊谥曰顺祖惠元明皇帝
伏惟威神下济,福禄荐臻,克敷鸿鉴,永庇后昆。
大宋侍中追封夔王墓志铭(奉敕撰)1006年10?) 北宋 · 杨亿
 出处:全宋文卷三○二、《武夷新集》卷一一 创作地点:河南省开封市
昔者周建戚藩,重之以执膰之数;
汉封宗室,申之以歃血之盟。
所以隆敦叙之恩,崇纠合之义。
其有炳灵帝胄,擢秀天枝,属宝历之肇兴,顾徽音之早谢。
友于致美,极太上之孔怀;
典章锡命,播策书于悠久。
亲亲之德,厚莫重焉。
王讳光赞,顺祖惠元皇帝惠明皇后氏,曾王父母也;
翼祖简恭皇帝、简穆皇后刘氏,王父母也;
宣祖昭武皇帝昭宪皇后杜氏,考妣也;
太祖英武圣文神德皇帝太宗神功圣德文武皇帝,王之兄也。
曩者木德下衰,三灵改卜。
赤符启运,百姓与能,历数有归,讴歌允属。
太祖皇帝荣河之秘纪,应耀魄之玄符,受诸夏之乐推,为生民之司牧。
帝出于《震》,龙飞在天,奄宅中区允升大宝。
卜世三十,与成周而比隆;
执玉万国,无防风后至
于是右贤左戚,崇德报功,咨询稽古之言,讲求固本之术。
裂茅土以利建,著丹书铁券之文;
分宝玉以展亲,增维城磐石之固。
若乃嗟棣华之早陨,慨桐叶之前闻,轸同气之深情,学漏泉之茂典,于是建隆三年诏皇第五弟赠侍中追封夔王,仍赐今名,厚饰终而峻追命也。
黄门监之品秩,貂冠蝉緌;
诸侯王之名数,金玺盭绶。
泥书出于右掖,密印贲于九原。
白水中兴演也,胙全齐之壤;
黄武建国策也,启长沙之封。
所以光照大猷,发挥遗懿。
宪章前代,肇天命于维新;
光宠公族,致民德以归厚
丕显淳耀,莫之与京。
今上绍休继明,奉先追远。
念本枝之盛,永惟叔父之亲;
顾佳城之制,当用真王之礼。
启新阡于毕陌,祔玄寝于桥山,相善地于牛眠,得吉卜于龟食。
窀穸之事,所以即安;
卤簿之仪,悉从备物。
中人庀徒而蒇役,鸿胪持节以护丧。
先远戒期,哀荣举集,即以景德三年十月二十八日,归葬于河南府巩县南訾乡邓封村,顺也。
夫志陵谷之变者,必传信之辞;
形金石之刻者,乃不朽之事。
下臣奉诏,猥当纪述,伏纸流汗,愧不能文。
铭曰:
皇矣帝胄,发源灵长。
锡羡蕃衍,德厚流光。
呜呼不淑,丧我贤王。
炎灵勃兴,高穹睿命。
玄壤封崇,绿绨褒赠。
修睦兴仁,简编辉映。
帝曰叔父,永怀茂亲。
岁月增逝,辉光日新。
改卜真宅,于洛之滨。
风萧条兮木叶脱,野苍茫兮班剑列。
燕𡑞启兮静而安,薤歌发兮凄以咽。
国有史兮扬德音,圹有铭兮志徽烈。
垂万祀兮千龄,飞英声兮昭晰。
顺祖忌辰道场疏 北宋 · 杨亿
 出处:全宋文卷三○三、《五百家播芳大全文粹》卷七六
《豳风》流颂,陈王业之艰难;
梵泽垂文,降福祥之孚佑。
讳辰甫及,妙果宜凭。
伏惟顺祖惠元皇帝蕴上圣之资,累元功之茂,诒孙谋而及远,启天命之来符。
皇帝清明之宫,荐馨香之德,敞仁祠之净土,翻文佛之秘诠。
顺祖惠元皇帝伏愿寂并真游,高临觉地,集祥绵绪,敷向群伦。
皇帝愿鸿算后天,至慈冒世,万县臻于朴厚,四极格于混同
然后愿台辅协恭,宗图繁衍,日星顺夫轨道,黍稷滋于有年。
举是含生,悉登寿域。
请改后谥奏庆历四年六月 北宋 · 吕公绰
 出处:全宋文卷五四九、《宋会要辑稿》礼一五之三○(第一册第六六六页)、《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五一
窃见真宗皇帝谥以「文明武定章圣元孝」,而五后之谥皆连「庄」字
在昔无简册之据,当今变祖宗之例。
盖古者妇人无谥,皆从夫谥以为称
文王之妃曰文母宋共公之夫人曰共姜。
圣朝祖宗诸后谥号,共遵此例。
是以僖祖文献之后曰文懿顺祖惠元之后曰惠明翼祖简恭之后曰简穆宣祖昭武之后曰昭宪
太祖谥有「大孝」,故太祖之后曰孝明孝章
太宗谥有「圣德」,故太宗之后曰懿德、德、元德、淑德。
真宗在御,有司追谥潘、郭二后曰庄怀、庄穆
及厌代之日,庄穆升配,有司失于论请,遂使后谥不系于帝
其后奉慈诸后,继循前失。
谨按乾德礼例,改谥明宪皇后昭宪,以从宣祖之谥。
真宗皇帝谥有「章圣」,伏请改上五后「庄」谥为「章」。
顺祖惠元明皇帝忌辰斋文 北宋 · 欧阳修
 出处:全宋文卷七六一、《欧阳文忠公集》卷七○
伏以积仁累德,王业始于艰难;
追远奉先,孝治刑于遐迩。
式临讳日,祗率旧章。
顺祖惠元明皇帝肇启庆基,克光前烈,昭圣谟而贻厥,隆庙德而可观。
皇帝嗣继大明,克昌盛业,属讳辰而增感,因佛事以荐严。
顺祖皇帝伏愿如在之威,亘百年而可畏;
无疆之祚,佑亿世以垂休。
皇帝伏愿圣寿延鸿,丕图永固。
然后愿钧衡旧德,宗室群英,下洎臣民,咸均福祐。
论宗庙祧迁宜集百官议疏熙宁五年十一月 北宋 · 范镇
 出处:全宋文卷八六八、《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四○、《九朝编年备要》卷一九、《宋代蜀文辑存》卷七
伏见英宗皇帝即位,议祧迁僖祖
陛下即位,祧迁僖祖
今复还僖祖,祧迁顺祖,则是僖祖长东向而为不迁之主矣。
太祖皇帝宋州节度使有天下,国号为宋,与高祖起汉中、国号汉正同,僖祖不当复还。
窃见国朝大臣定谥皆下太常尚书省集百官参详,况宗庙祧迁最为大礼,而未更讲论,窃恐未当祖宗之意。
伏惟陛下特降圣旨,下太常尚书省集百官定议,庶为万世之传。
太祖宜正东向位疏元丰八年哲宗即位后) 北宋 · 范镇
 出处:全宋文卷八六八、《宋代蜀文辑存》卷七
太祖皇帝宋州有天下,国号大宋,得礼之变,与汉同符。
英宗皇帝亦尝祧迁僖祖
熙宁一二大臣建议复还僖祖而迁顺祖,是太祖不得东向为宋太祖也,岂所以称建业垂统、以贻万世子孙之计哉!
又今大乐君臣民事物皆失其位,臣在先朝屡尝建言,虽送有司,而未改正定议。
陛下新即大位,所先者礼乐,而礼乐之不可不正者如此。
伏惟追复英宗皇帝祧迁僖祖之礼,正太祖皇帝东向之位,改定大乐,以为初政之美,而副天下之望。
臣不胜大愿。
按:《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六五原注引。
宜以僖祖之庙为太祖熙宁五年四月 北宋 · 元绛
 出处:全宋文卷九二八、《宋会要辑稿》礼一五之三七(第一册第六六九页)、《韩忠献公年谱》第三六页、《文献通考》卷九四、《群书考索》前集卷三○、《宋史》卷一○六《礼志》九、《历代名臣奏议》卷二○、《宋史新编》卷二七
自古受命之王,既以功德飨有天下,皆推其本统以尊事其祖。
商周以契、稷为始祖者,以其皆承契、稷之本统故也。
使契、稷自有本统承其后,而汤与文王又为别子之后,则自当祖其别子,不复以契、稷为祖矣。
所以祖契、稷者,非以有功与封国为重轻也。
诸儒适见契、稷有功于唐虞之际,故以谓祖有功。
若祖必有功,则非有功者莫如鲧,而夏后氏何以郊鲧乎?
太祖受命之初,立亲庙自僖祖始,僖祖以上,世次既不可得而知,然则僖祖之为始祖无疑矣。
傥以谓僖祖不当比契、稷为始祖,是以天下之人不复知尊祖,而子孙得以有功加其祖考也。
况于毁其庙,迁其主,而下祔于子孙之室,此岂所以称祖宗尊祖之意哉?
《传》曰:「毁庙之主陈于太祖,未毁庙之主皆升,合祭于太祖」。
今迁僖祖之主而藏于太祖之室,则是僖祖顺祖翼祖宣祖祫祭之时,皆降而合食也,情文不顺,无甚于此。
《诗》序《生民》曰:「尊祖也。
文武之功起于后稷,故推以配天焉」。
盖言尊祖而不言尊有功,言文武之功而不言后稷之功,则知推后稷以配天者,以尊祖而非以尊有功也。
秦汉以来,典章残缺,祖宗庙祧始失先王所以尊祖之意,诸儒异论,无所据考。
臣等考之经传,质之人情,谓宜以僖祖之庙为太祖,则合于先王之礼意,无所悖戾。
顺祖惠元皇帝斋文 北宋 · 蔡襄
 出处:全宋文卷一○二四、《蔡忠惠集》卷二九
《豳风》流颂,陈基业之艰难;
梵泽垂文,降福祥之孚佑。
讳辰甫及,妙果宜凭。
伏惟顺祖惠元皇帝,蕴神圣之资,累元功之茂。
诒孙谋而及远,启天命之来符。
皇帝清明之宫,荐馨香之德。
敞仁祠之净土,翻文佛之秘诠。
顺祖惠元皇帝伏愿鬯并真游,高临觉地。
集祥绵绪,敷贶群灵。
皇帝愿鸿算后天,至慈冒世。
万县辏于朴厚,四极格于混同
然后愿台辅协恭,宗图繁衍。
日星顺夫轨道,黍稷滋于有年。
举是含生,悉登寿域。
僖祖祧迁奏熙宁五年四月 北宋 · 孙固
 出处:全宋文卷一○五○、《国朝诸臣奏议》卷八七、《宋会要辑稿》礼一五之三八(第一册第六七○页)、《邵氏闻见后录》卷一、《宋史》卷三四一《孙固传》、《历代名臣奏议》卷二○、《经世八编》卷五○、《右编》卷三四
臣闻先王之礼,本之人情而为之节文者也,故不慕古而违时措之宜,不因文而失沿情之实。
亲有疏戚,世有同异,此礼之所以损益变正之不一也。
伏惟太祖皇帝受天命,一四海,创业垂统,为宋立万世无穷之基,其为宋始祖而配天受飨,理在不疑。
今闻乃欲以僖祖为始封之祖,复其祧主。
夫既以僖祖为始祖,则遂当受东向配天之享,此臣切所以未安也。
七世之庙,亲尽而祧,此万世大公之通法,未闻有以易之者也。
僖祖之主,于陛下世以亲尽而祧,在礼适为得正。
而今议者以谓人必本乎祖,太祖既已追尊僖祖,则今日当以僖祖为本始之祖。
是未推夫王者兴起有殊异,而所当之世各不同也。
夫开国者,先尝有功而受封,则后之子孙有天下而推以为始祖可矣;
若未膺受天命,特起而得天下者,为太祖亦宜矣。
此实先王之礼,人情之所顺,而前世之所已行也。
今为议者,必曰方今天下隆平,人物安乐,不愧治古;
而礼乐人物,祭祀制度,谓宜鄙绝汉唐之所行,而纯取三代之制以为法,故有「僖祖之庙与契、稷无异」之说,臣窃以为过矣。
夫本朝之兴,与商、周异。
商、周之王,本由契、稷,故自汤、武而上,其流有源,皆推而考之。
契布五教,民以知礼,其统绪略与周同,而犹不若周之懿也。
周自后稷公刘以来,教化流行,以至太王王季,世世修德益茂,迨于文、武受命,奄有天下,则源流之来,岂无所自哉!
仲尼曰:「郊祀后稷以配天,宗祀文王于明堂以配上帝,则周公其人也」。
夫周而上,之世,非不美也,其祭之礼,仲尼不谈而独举周者,岂非其德与世独为备哉?
故曰「周公其人也」,言惟周公能备此礼尔。
当尧民阻饥之时,始播百谷,使万世粒食,其为功大矣。
《诗》曰:「思文后稷,克配彼天」。
言以其德能配天也。
夫以文王之德,而不得预配天之祭者,特以后稷之功大尔。
使周无后稷之祖,则周公之祀,宜不得舍文、武而他及。
且后世之兴,其先既无周之后稷,而郊天之配,不先创业之君,乃远取追尊之祖,此岂先王之礼而近于人情者哉?
今之议者又以《祭法》「禘郊祖宗」之礼,言商、周非绝喾,以其自有本统承之。
本朝自僖祖以上,世次不可得知,则必以僖祖为始祖。
臣又以谓不然矣。
自秦灭学,六经皆被焚弃,不复为全书,而《礼经》尤为残荡。
其后汉之诸儒,髣髴圣人之馀,委曲加意而编缀之,故多驳杂不经之说,附以郑康成牵合之言,而圣人之意益不明。
若《祭法》之「禘郊祖宗」者,是其一矣。
其言曰:「商人禘喾而郊冥,祖契而宗汤」。
信斯言也,则禘祭宜无易喾者。
今《商颂》之《长发》,大禘之诗也,其曰:「有娀方将,帝立子生商」。
又曰「玄王桓拨,受小国是达,受大国是达」者,乃专歌述之功德。
一篇之间,了无及喾之语,则《祭法》之言禘喾者,臣亦未敢取以为信也。
虽然,就其说而考之,亦自非大有功德者,不可以郊天取配。
何则?
鲧障洪水,虽疏导失宜,而禹因之以成功,身被殛死,故夏人郊之;
冥业其官而死于水,故商人郊之;
后稷粒食之功被于万世,故周人郊之。
今未见冥、之功,而欲同冥、之祀,臣窃以为非宜也。
汉高之得天下,与商、周异,故太上皇不得为始封,而光武之兴,不敢尊舂陵而祖高帝
景帝,唐室始封之君,而元皇帝神尧之父,高祖之时,以景皇帝为配,而太宗之初,已奉高祖于圜丘景皇帝不得预郊天。
其后杜鸿渐等复请以景皇帝郊配天地,黎干力诘其非礼而正之。
景皇帝亲授唐国之封,且不得配天;
则未尝启有土宇,而欲以为始祖,臣亦虑其难矣。
恭惟太祖皇帝削平祸难,功格上天。
百馀年间,天下之人涵泳生养,而安乐于无事者,太祖之恩德也。
今天下惟知尊奉太祖,而乃欲替其亲郊配天之祀,岂厌于人情哉?
今议者遂将斥绝唐汉,上法商周,此臣所谓慕古而违当世之宜者也。
太祖皇帝受周禅,僖祖始被追尊,而建隆之郊,配以宣祖僖祖不得预焉。
夫以太宗、真宗、仁宗英宗之世,未尝郊配僖祖,而陛下一日隆而祀之,盖有所隆者,必有所替。
今使太祖之礼有替于四宗之时,此岂孝思之心哉?
此臣所谓因文而失沿情之实者也。
夫非所居而祀之,则神有所不受;
非所宜而配之,则天有所不飨。
所谓郊而配天者,以天于万物,其德不可形容。
故人君之大有功德,被生灵而施后世者,谓足以配之而已。
僖祖之德,不昭见于生民,不明被于后世,乃欲以齐后稷之庙,当始祖之礼,臣恐僖祖之神非所居而不受,上帝之灵非所配而不飨,非陛下所以尊祖事天之意也。
陛下为太祖子孙,继太祖基业,据南面之尊,而飨四海九州之奉,皆太祖皇帝之所授也。
则今日之所尊事,宜莫加于太祖矣。
或曰:礼别子为祖,契、帝喾之子而得姓者,故商、周以为祖而奉之。
今宋自僖祖为始祖。
臣曰是又不然也。
若以得姓者为祖,则赵之得姓远矣。
造父封于赵城,而赵衰始得姓。
今若必欲推考其先世,则遂欲上祖赵衰,其可乎?
其不可明矣!
或又曰:今朝廷欲存僖祖为始祖尔,至于祀天为配,亦不轻议也。
臣曰:是不可也。
今既以僖祖为始祖,是必配天;
僖祖配天,则太祖之祀替矣。
此臣以为不可者也。
或又曰:今毁僖祖之庙,藏其主夹室,而下附子孙,可乎?
臣曰:是不然也。
臣闻神道尚右,今太庙一堂,夹室在西,祧主藏室中而居顺祖之右,固已顺矣,盖非所谓下附子孙之室,而替其尊也。
必犹以为不可者,臣今欲乞特为僖祖立室,置祧主其中,由太祖而上亲尽迭毁之主,皆藏于僖祖之室。
当禘祫之时,以僖祖之主权居东向之位,太祖之主顺昭穆之列而从之,取其毁庙之主而合食焉,则僖祖之尊自有所伸。
韩愈所谓「祖以孙尊,孙以祖屈」之义也。
僖祖立庙为非,则周人别庙以祀姜嫄,不可谓非礼。
今以陛下之时,因情立礼,取圣人之制,为万世法,不亦美欤!
事与商、周有殊,礼文从而亦异。
此臣所谓先王之礼本人情,而损益变正之不同者也。
如曰不然,臣恐违古今之义,逆天人之情,而天地祖宗之神灵有所不飨也。
伏惟陛下聪明仁孝,以宗庙重事,恐其于礼有所乖违,故令下两制臣寮议。
陛下茍以臣言为可用,伏乞裁自圣断;
如或犹以为疑,乞送礼院参详。
臣窃惟宗庙祧配,朝廷大礼,反覆思虑,于心有所未安,不敢苟立异说,伏望陛下少加采纳。
僖祖熙宁五年四月1072年4月 北宋 · 韩维
 出处:全宋文卷一○六四 创作地点:河南省开封市
准敕,准中书门下奏:「准治平四年闰三月八日敕,迁僖祖主藏之夹室。
臣等闻万物本于天,人本乎祖,故先王庙祀之制,有疏而无绝,有追而无遗。
商周之王断自以下者,非绝帝喾以上而遗之,以其自有本统承之故也。
若夫尊卑之位,先后之序,则子孙虽自齐圣有功,不得以私其祖考,天下万世之通道也。
窃以本朝自僖祖以上世次不可得而知,则僖祖有庙,于契稷无以异。
今毁其庙而藏其主夹室,替祖考之尊,下附于子孙,殆非所以顺祖宗孝心、事亡如存之义。
求之前代,虽或有之,然考合于经,乃无成说。
因情制礼,实在圣时。
伏惟皇帝陛下,仁孝聪明,绍天稽古,动容周旋,惟道之从。
宗庙重事,所宜博考,乞以所奏付之两府详议而择取其当」。
奉敕旨准今月三日诏:「中书门下:庙祧之制,盖闻彝典,所以上承先王,下法后世。
朕嗣宅大统,敬奉宗祀,而世次迁毁,礼或未安。
讨论经常属二三哲辅,于以佐朕不逮,而仰称祖宗追孝之心。
今览之瞿然,敢不祇服。
宜依所请施行。
故兹诏示,想宜知悉」。
牒奉诏书如前。
牒至,准诏书者。
伏惟亲亲之序,以三为五,以五为九,上杀下杀,旁及而亲毕。
圣人制事,存送终之礼,皆以此为限,是众人之所同也。
若其不与众人同者,则又因事之宜,断之以义,而为之节文也。
昔先王既有天下,迹其基业之所由起,奉以为太祖,所以推功美,重本始也。
盖王者之祖有系天下者矣,诸侯之祖有系一国者矣,大夫士之祖有系一家者矣,亦其理势然也。
荀卿曰:「王者天,太祖,诸侯不敢坏,大夫士有常宗,所以别贵始」。
贵始,德之本也。
盖有天下之始若后稷,有一国之始若周公大夫士之始若三桓。
所以贵者,配天也,不祧也,有常宗也,此其所以别也。
今直以契为本统之祖,则是下同大夫士之礼,非荀卿之所谓别也。
或曰:「汤、文、武之去契、,皆十有馀世,其间子孙衰微奔窜者非一,汤、文、武之有天下,契、何与哉」?
曰:南宫适曰:「禹、稷躬稼而有天下」。
孔子曰:「君子哉若人」。
禹之有天下则然矣。
,诸侯也,而曰「有天下」,何哉?
岂非积累功德,至文王而兴乎?
孟子曰:「王不待大,汤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
然则小国亦王之所待也。
所谓「七十里」「百里」者,非契、所受以遗其子孙之国乎?
由是言之,商、周所以兴,契、不为无所与也。
正考父作《颂》追道「契汤高宗,商所以兴」,子夏序《诗》称「文武之功,起于后稷」,岂虚语也哉?
《国语》亦曰:「契勤,商十有四世而兴;
后稷勤,周十有五世而兴」。
《谷梁》曰:「始封必为祖」。
南宫适、孟轲、卜子夏左丘明谷梁赤生于周代,其所言者,皆亲闻而见之者,其学问又俱出于孔子,宜若可信。
则尊始祖以其功之所起,秦、汉诸儒亦有所受之也。
后世有天下者,皆特起,无所因,故遂为一代之太祖,所从来久矣。
伏惟太祖皇帝孝友仁圣,睿智神武,兵不血刃,坐清大乱,子孙遵业,万世蒙泽,功德卓然,为宋太祖,无少议者。
僖祖虽于太祖高祖也,然仰迹功业,未见其有所因;
上寻世系,又不知所以始。
若以所事奉之,窃恐于古无考,而于今有所未安也。
臣以为均之论议,未有以相夺,仍旧便。
若夫藏主合食,则历代常议之矣。
然今之庙室与古殊制,古者每庙异宫,今所以奉祖宗者皆在一堂之上。
西夹室犹处顺祖之右,考之尊卑之次,似亦无嫌。
至于禘祫,自是序昭穆之祭,僖祖东向,礼无不顺,所谓子虽齐圣,不先父食者也。
孔子曰:「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
如臣绛等议,非臣所知,臣所以阙而不敢同也。
按:《南阳集》卷二五。又见《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四○,《皇朝文鉴》卷一○五,《宋会要辑稿》礼一五之三八。第一册第六七○页《国朝诸臣奏议》卷八七,《宋史》卷一○六,《历代名臣奏议》卷二○,《右编》卷三四,《文章辨体汇选》卷一五二,《经济类编》卷四○,《古今图书集成》礼仪典卷二二八。
议祧迁状治平四年闰三月上) 北宋 · 司马光
 出处:全宋文卷一一九二、《司马公文集》卷三五、《宋朝事实》卷六、《历代名臣奏议》卷一九、《司马温公年谱》卷四
右,臣准学士院告报,以大行皇帝神主祔庙,僖祖神主当迁夹室,准朝旨,令待制以上同议者。
臣先于嘉祐八年仁宗祔庙之时,已曾与龙图阁直学士卢士宗上言,僖祖当迁夹室。
当时议臣皆以为不然,朝廷遂从众议。
臣谨案《王制》称:「天子七庙,三昭三穆,与太祖之庙而七」。
明太祖之外,止有三昭三穆而已。
是以前代帝王太祖未正东向之时,大率所祀不过六世。
僖祖于今日方议祧迁,则是太祖之外,更有四昭三穆,与太祖之庙而八。
不合先王典礼,难以施于后世。
臣愚以为仁宗祔庙之时,僖祖已当迁于夹室。
今大行皇帝祔庙,顺祖亦当迁于夹室。
臣既承诏旨,令得与议,不敢不尽所见以对,伏乞朝廷更赐详择。
今录嘉祐八年奏议一本,谨具状缴连奏闻,伏候敕旨。
庙议劄子1072年3月8日 北宋 · 王安石
 出处:全宋文卷一三八三、《临川先生文集》卷四二、《国朝诸臣奏议》卷八七、《右编》卷三四、《经世八编》卷五○、《王荆公年谱考略》卷二 创作地点:河南省开封市
中书门下奏,准治平四年闰三月八日敕,迁僖祖主藏之夹室。
臣等闻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故先王庙祀之制,有疏而无绝,有远而无遗。
商、周之王断自以下者,非绝喾以上遗之,以其自有本统承之故也。
若夫尊卑之位、先后之序,则子孙虽齐圣有功,不得以加其祖考,天下万世之通道也。
窃以本朝自僖祖以上,世次不可得而知,则僖祖有庙,与疑无以异。
今毁其庙而藏其主夹室,替祖考之尊而下附于子孙,殆非所以顺祖宗孝心事亡如事存之义。
求之前载,虽或有然,考合于经,乃无成宪
因情制礼,实在圣时。
伏惟皇帝陛下仁孝聪明,绍天稽古,动容周旋,惟道之从。
宗祀重事,所宜博考。
乞以臣等所奏付之两制详议而择取其当。
庙祧之序议熙宁五年十一月 北宋 · 章衡
 出处:全宋文卷一五二七、《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四○、《宋会要辑稿》礼一五之四八(第一册第六七五页)、《群书考索》前集卷三○
臣窃以宗庙重事,礼经不完。
学者所执异同,论议难一,非上圣莫能明断,非大儒莫能考正。
伏惟皇帝陛下天赐睿智,孝通神明,力救时弊,鼎新朝政,而庙祧之序,迁毁未安,览辅臣之奏,矍然发德音,延访近侍,又属诸礼官详审,采择务从其当。
臣虽学不到古,而职在参论,今请先举众说之失,然后博考于经,折中其议。
一曰:「僖祖皇帝在七世之外,礼当祧迁」。
臣以为不可。
谨按《仪礼》曰:「诸侯及其太祖,天子及其始祖之所自出」。
说者谓:「太祖,始封之君;
始祖,感神灵而生,若也。
商、周之王,断自以下者,本统相承,重始也」。
太祖受命之初,立亲庙自僖祖始。
僖祖以上世次不可得而知,则僖祖之为始祖,与无以异,其可毁其庙而迁其主乎?
二曰:「契勤商十有四世而兴,后稷勤周十有五世而兴,以其功之所因,故推以配天焉。
僖祖之烈不昭见于生民,不明被于后世,而欲以所事而奉之,于古无考」。
臣以为王者尊本统之祖,德厚者流光,故上推所始,非必有功与封国也。
不然,夏后氏可以郊鲧乎?
三曰:「神道尚右
夹室在西,僖祖神主祧藏于其中,犹处顺祖之右,尊卑之次似亦无嫌」。
臣以为不可。
夫替其祖考之尊,下祔于子孙之室,而曰以右为尚,何以异堂皇正位,卑者都之,而列尊属于荣庑之间,其可谓之礼乎?
四曰:「僖祖为始祖,宜别立庙」。
臣又谓不可。
夫别庙之制,经典无文。
周之姜嫄,则今之后庙是也。
岂可以始祖之尊,而与后妃为比乎?
五曰:昔者,鲁立炀宫,《春秋》非之,以其已毁既藏,而遂其失乎?
五者之说,皆为非是。
臣闻《仪礼疏义》曰:「王者之先,皆感太微、五帝之精以生,不止契、而已」。
《诗序》:「《生民》,尊祖也」。
说者谓周以后稷为始祖,文王太祖,故《雍》其太祖,谓文王也。
自古有天下者,必尊始祖。
秦、汉而降,典章残阙,庙祧迁次,始失先王所以尊祖之意。
今陛下纂承大统参事宗祏,宜正有司之失,以合先王之礼。
伏请尊僖祖皇帝为始祖,而顺祖神主在次当迁,此所谓子为父屈,以定七庙之制。
其于郊配,则《礼记·大传》曰:「王者禘其祖之所自出,以其祖配之」。
与《仪礼》《周礼》疏义皆同,说者谓祭感生帝则配以始祖。
伏请自今以僖祖配飨感生帝之祀,而罢宣祖侑神之位,此所谓祖以孙尊、孙以祖屈,以称祖宗追孝之心。
自馀祀飨天地、明堂,祖宗配侑并如旧典,于情文为顺。
臣之愚陋,据经纳说,伏乞断自天心,诒法万世。
议太庙增室事 北宋 · 范纯仁
 出处:全宋文卷一五五一、范忠宣公遗文
《书》曰:「七世之庙,可以观德」。
则《礼记》谓「天子七庙,三昭三穆,与太祖之庙而七也」,盖七世定于庙数之中,不缘所事之人。
所谓「有天下者事七世」云者,特因广数以经礼言之也。
国朝自禧祖而下,至仁宗始备七世,故英宗祔庙则迁顺祖,神宗祔庙则迁翼祖,三昭三穆,合于典礼。
今来大行皇帝于神宗,父子也,如礼官所议更增一室,则庙中当有八世,四昭三穆,考于典礼,未有合者。
唐文宗即位则迁肃宗,以敬宗为一世,故事不远,在后无违。
将来大行皇帝祔庙,当以神宗为昭,上迁宣祖,以合古三昭三穆之义。
顺祖皇帝斋文 北宋 · 沈遘
 出处:全宋文卷一六二八、《西溪文集》卷九
王业攸开,实尊于祖德;
礼经有奉,载及于讳辰。
顺祖皇帝积庆自躬,发祥于后。
虽光灵之逾远,俨庙寝之具严。
皇帝祗序圣功,遹思孝飨。
既尽诚于蒸祀,复荐福于浮图。
顺祖皇帝伏愿妙悟真如,超归正觉。
推羡昊穹之祉,降兴家祚之休。
皇帝伏愿德以日新,功与世广。
闿本枝于百代,登寿考于万龄。
然后百工并熙,九族咸穆。
协致太平之烈,克成不拔之基。
禘祫合正位序议 宋 · 杨杰
 出处:全宋文卷一六三九、《无为集》卷一五、《历代名臣奏议》卷二一
右本院先准中书劄子,奉圣旨修定太庙祀仪。
续准近制,奉禧祖为太庙始祖,所有禘祫神主,合正位序。
检会禘祫旧仪,于殿室外设昭穆之位,禧祖、翼祖太祖太宗仁宗及诸室后主共十四位,俱南向。
顺祖宣祖真宗英宗及诸室后主共十位,俱北向。
所有礼乐之器,多陈设于堂之上下,而皆在北向神主之后。
质之典礼,参以人情,窃恐未顺。
谨按《礼记》、《周礼》经传及《尔雅》、《通典》、《祫志》、《三礼义宗》所载,禘祫昭穆,盖有室中、堂上之别。
古者宗庙异宫,各有堂,室户近东,祏主在西。
其在始祖后稷室,则后稷东向,其为昭者皆南向,其为穆者皆北向;
太祖文王室,文王东向,以率先王之穆,穆皆北向;
太宗武王庙室,则武王东向,以率先王之昭,昭皆南向。
各就其室,裸酌馈献,此所谓室中之位也。
及其迎之出户,射牲、蟠燎、朝事、朝践,则后稷文王武王皆南向,先王、先公,其为昭者皆西向,其为穆者皆东向。
此所谓堂上之位也。
遇祫祭,则先王、先公合食于后稷之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