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库
李宏自赵还下令 成汉 · 李寿
出处:全晋文
羯使来庭,献其楛矢(《晋书·载纪·石虎传》上,又《十六国春秋》十六。)。
悼杨皇后宜配食武帝议(咸康七年) 东晋 · 虞潭
出处:全晋文 卷八十二
世祖武皇帝光有四海,元皇后应乾作配。元后既崩,悼后继作,至杨骏肆逆,祸延天母。孝怀皇帝追复号谥,岂不以鲧殛禹兴,义在不替者乎!又太宁二年,臣忝宗正,帝谱泯弃,罔所循案。时博咨旧齿,以定昭穆,与故骠骑将军华恒、尚书荀崧、侍中荀邃因旧谱参论撰次,尊号之重,一无改替。今圣上孝思,祗肃禋祀,询及群司,将以恢定大礼。臣辄思详,伏见惠皇帝《起居注》、群臣议奏,列骏作逆谋,危社稷,引鲁之文浆汉之吕后。臣窃以文姜虽庄公之母,实为父雠;吕后宠树私戚,几危刘氏,近此二事异于今日。昔汉章帝窦后杀和帝之母,和帝即位尽诛诸窦。当时议者欲贬窦后,及后之亡,欲不以礼葬。和帝以奉事十年,义不可违,臣子之道,务从丰厚,仁明之称,表于往代,又见故尚书仆射裴頠议悼后故事,称继母虽出,追服无改。是以孝怀皇帝尊崇号谥,还葬峻陵。此则母子道全,而废事荡革也。于时祭于弘训之宫,未入太庙。盖是事之未尽,非义典也。若以悼后复位为宜,则应配食世祖;若以复之为非,则谱谥宜阙,未有位号居正,而偏祠别室者也。若以孝怀皇帝私隆母子之道,特为立庙者,此苟崇私情,有亏国典,则国谱帝讳,皆宜除弃,匪徒不得同祀于世祖之庙也(《晋书·武悼杨皇后传》)。
魏氏春秋异同评 其二 陈寿记合肥与赤壁事次第与《吴志》不同 东晋 · 孙盛
出处:全晋文 卷六十四
案《吴志》:刘备先破公军,然后权攻合肥。而此《记》云:权先攻合肥,后有赤壁之事。二者不同,《吴志》为是(《魏志·武帝纪》注引《异同评》)。
北伐上疏 东晋 · 庾翼
出处:全晋文卷三十七
贼季龙年已六十,奢淫理尽,丑类怨叛,又欲决死辽东。皝虽骁果,未必能固。若北无掣手之虏,则江南将不异辽左矣。臣所以辄发良人,不顾忿咎。然东西形援未必齐举,且欲北进,移镇安陆,入沔五百,涢水通流。辄率南郡太守王愆期、江夏相谢尚、寻阳太守袁真、西阳太守曹据等精锐三万,风驰上道,并勒平北将军桓宣扑取黄季,欲并丹水,摇荡秦雍。御以长辔,用逸待劳,比及数年,兴复可冀。臣既临许洛,窃谓桓温可渡戍广陵,何充可移据淮泗赭圻,路永进屯合肥,伏愿表御之日便决圣听,不可广询同异,以乖事会。兵闻拙速,不闻工之久也(《晋书·庾翼传》)。
与兄冰书 东晋 · 庾翼
出处:全晋文卷三十七
岁星犯天关,占云「关梁当分」。比来江东无他故,江道亦不艰难,而石季龙频年再闭关,不通信使,此复是天公愦愦,无皂白之徵也(《晋书·天文志》下)。
上疏请讨石虎李期 前凉 · 张骏
出处:全晋文
东西隔塞,逾历年载,夙承圣德,心系本朝。而江吴寂蔑,馀波莫及,虽肆力修途,同盟靡恤。奉诏之日,悲喜交并。天恩光被,褒崇辉渥,即以臣为大将军、都督陕西秦雍凉州诸军事。休宠振赫,万里怀戴,嘉命显至,衔感屏营。
伏惟陛下天挺岐嶷,堂构晋室,遭家不造,播幸吴楚,宗庙有《黍离》之哀,园陵有殄废之痛,普天咨嗟,含气悲伤。臣专命一方,职在斧钺,遐域僻陋,势极秦陇。勒雄既死,人怀反正,谓石虎、李期之命,曾不崇朝,而皆篡继凶逆,鸱目有年。东西辽旷,声援不接,遂使桃虫鼓翼,四夷諠𲂊,向义之徒,更思背诞,铅刀有干将之志,萤烛希日月之光。是以臣前章恳切,欲齐力时讨。而陛下雍容江表,坐观示禺败,怀目前之安,替四祖之业,驰檄布告,徒设空文。臣所以宵吟荒漠,痛心长路者也。且兆庶离主,渐冉经世,先老消落,后生靡识,忠良受枭悬之罚,群凶贪纵横之利,怀君恋故,日月告流。虽时有尚义之士,畏逼首领,哀叹穷庐。
臣闻少康中兴,由于一旅,光武嗣汉,众不满百,祀夏配天,不失旧物,况以荆阳剽悍,臣州突骑,吞噬遗羯,在于掌握哉!愿陛下敷弘臣虑,永念先绩,敕司空鉴、征西亮等泛舟江沔,使首尾俱至也(《晋书·张骏传》,又《十六国春秋》七十二。)。
谏石虎作役非时疏 后赵 · 石璞
出处:全晋文卷三十三
今者天文错乱,百姓凋敝,而又大兴苦役,非明主惜民之所宜也(《十六国春秋》二十)。
攻斩孙伏都等下令 十六国 · 冉闵
出处:全晋文
内外六夷,敢称兵仗者斩之(《晋书·载纪·石虎传》下,又《十六国春秋》十八。)。
今城内 十六国 · 冉闵
出处:全晋文
近日孙刘构逆,支党伏诛,良善一无与也。今日民后,与官同心者留,不同心者各任所之(《十六国春秋》十八,《晋书·载纪·石虎传》下有未二句。)。
颁令斩胡 十六国 · 冉闵
出处:全晋文
内外赵人,斩一胡首,送凤阳门者,文官进位三等,武职悉拜牙门(《晋书·载纪·石虎传》下,又《十六国春秋》十八。)。
合放光光赞略解序 前秦 · 释道安
出处:全晋文
放光、光赞,同本异译耳。其本俱出于阗国持来,其年相去无几。光赞,于阗沙门祇多罗以泰康七年赍来,护公以其年十一月二十五日出之。放光分如檀以泰康三年于阗为师送至洛阳,到元康元年五月乃得出耳。先光赞来四年,后光赞出九年也。放光,于阗沙门无义罗执梵、竺叔兰为译,言少事约,删削复重,事事显炳,焕然易观也,而从约必有所遗,于天竺辞及腾每大简焉。光赞,护公执梵本,聂承远笔受,言准天竺,事不加饰,悉则悉矣,而辞质胜文也。每至事首,辄多不便,诸反覆相明又不显约也。考其所出,事周密耳,互相补益,所悟实多,恨其寝逸凉土九十一年,几至泯灭,乃达此邦也。斯经既残不具并,放光寻出,大行华京,息心居士翕然传焉。中山支和上遣人于仓垣断绢写之,持还中山,中山王及众僧城南四十里幢幡迎经,其行世如是。是故光赞人无知者,昔在赵魏并得其第一品,知有兹经而求之不得。至此,会慧常、进行、慧辩等将如天竺,路经凉州,写而因焉。展转秦雍,以晋泰元元年五月二十四日乃达襄阳。寻之玩之,欣有所益,辄记其所长,为略解如左。般若波罗蜜者,成无上正真道之根也。正者等也,不二入也。等道有三义焉:法身也、如也、真际也。故其为经也,以如为首,以法身为宗也。如者,尔也,本末等尔,无能令不尔也。佛之兴灭,绵绵常存,悠然无寄,故曰如也。法身者,一也,常净也,有无均净,未始有名,故于戒则无戒无犯,在定则无定无乱,处智则无智无愚,泯尔都忘,二三尽息,皎然不缁,故曰净也,常道也。真际者,无所著也,泊然不动,湛尔玄齐,无为也,无不为也,万法有为,而此法渊默,故曰无所有者,是法之真也。由是其经万行两废,触章辄无也。何者?痴则无往而非徼,终日言尽物也,故为八万四千尘垢门也;慧则无往而非妙,终日言尽道也,故为八万四千度无极也,所谓执大净而万行正,正而不害妙乎大也。凡论般若,推诸病之疆服者,理辙者也;寻众药之封域者,断迹者也。高谈其辙迹者,失其所以指南也。其所以指南,若假号章之不住,五通品之不贡高,是其涉百辟而不失午者也。宜精理其辙迹,又思存其所指,则始可与言智已矣。何者?诸五阴至萨云若,则是菩萨来往所现法慧,可道之道也。诸一相无相,则是菩萨来往所现真慧,明乎常道也。可道,故后章或曰世俗,或曰说己也。常道,则或曰无为,或曰复说也。此两者同谓之智而不可相无也。斯乃转法轮之目要,般若波罗蜜之常例也(《释藏迹》七。)。
中山王睦立祢庙论 东晋 · 虞喜
出处:全晋文 卷八十二
谯与中山俱始封之君,父非诸侯,尊同体敌,无所为厌,并立祢庙,恩情两伸,荀议是也。诏书所喻,恐非礼意。今上祭四代,自以诸侯位尊,得申其恩,祭及四代,不论毁且不毁,为始封之君,则谯王虽继承父统,弥庙亦在应毁之例,不得长立也。又安平献王自为始封,诸子虽别封,而同为诸侯。诸侯尊同,故不复各立:此则公子为诸侯,不得立祢庙也。而谯王父非诸侯,使与诸侯同列,不得并祭。或难曰:「礼,庶子不祭祢,明其宗也。若俱得祭父,则并统二嫡,非明其宗也」。答曰:「若宗子与庶子位俱为士,祢已有庙,无为重设,与公子为诸侯不立祢庙同也。若尊卑不同,则己恩得施,并祭无嫌也。《礼》,大夫三庙,太祖百代不迁者也。使大夫之后有庶统为诸侯者,当上祭四代;四代之前不得复祭。若当夺宗,则大夫太祖为废其祀。以此推之,明得兼祭,一者恩得伸,随代而毁;一者继太祖百代不替也(《通典》五十一,中山王睦乞立祢庙,刘喜等议,以为未得立庙,荀顗议,以为宜各得立庙,诏从顗议,又诏从刘喜前奏施行,虞喜曰云云。)」。
奏置《大钧》乐 魏晋 · 阙名
出处:全三国文 卷五十五
臣闻德盛而化隆者,则乐舞足以象其形容,音声足以发其歌咏。故荐之郊庙,而鬼神享其和;用之朝廷,则君臣乐其度。使四海之内,遍知至德之盛,而光辉日新者,礼乐之谓也。故先王殷荐上帝,以配祖考,盖当其时而制之矣。周之末世,上去唐、虞几二千年,《韶》、《箾》、《南》、《龠》、《武》、《象》之乐,风声遗烈,皆可得而论也。由斯言之,礼乐之事,弗可以已。今请太祖武皇帝乐,宜曰《武始之乐》。武,神武也。武,又迹也。言神武之始,又王迹所起也。高祖文皇帝乐,宜曰《咸熙之舞》。咸,皆也。熙,兴也。言应受命之运,天下由之皆兴也。至于群臣述德论功,建定烈祖之称,而未制乐舞,非所以昭德纪功。夫歌以咏德,舞以象事。于文,文武为斌,兼秉文武,圣德所以章明也。臣等谨制乐舞名《章斌之舞》。昔《箫韶》九奏,亲于虞帝之庭,《武》、《象》、《大武》,亦振于文、武之阼。特以显其德教,著其成功,天下被服其光辉,习咏其风声者也。自汉高祖、文帝各逮其时,而为《武德》、《四时》之舞,上考前代制作之宜,以当今成业之美,播扬弘烈,莫盛于《章斌》焉。《乐志》曰:「钟磬、干戚,所以祭先王之庙,又所以献酬酳酢也。在宗庙之中,君臣莫不致敬;族长之中,长幼无不从和」。故仲尼答宾牟贾之问曰:「周道四达,礼乐交通」。《传》云:「鲁有禘乐,宾祭用之」。此皆祭礼大享,通用盛乐之明文也。今有事于天地宗庙,则此三舞宜并以为荐享,乃临朝大享,亦宜舞之。然后乃合古制事神训民之道,关于万世,其义益明。又臣等思惟,三舞宜有总名,可名《大钓之乐》。钓,平也。言大魏三世同功,以至隆平也。于名为美,于义为当(《宋书·乐志一》。太和初,公卿奏。又《通典》一百四十一)。
奏议京兆府君迁主 魏晋 · 阙名
出处:全晋文
十月殷祭,京兆府君当迁祧室。昔征西豫章颍川三府君毁主,中兴之初,权居天府,在庙门之西。咸康中,大常冯怀表续太庙,奏还于西储夹室,谓之为祧,疑亦非礼。今京兆迁入,是为四世远祖,长在太祖之上。昔周室太祖世远,故迁所归。今晋庙宣皇为主,而四祖居之,是屈祖就孙也。殷袷在上,是代太祖也(《晋书·礼志》上,《宋书·礼志》三,穆帝永和二年七月,有司奏。)。
华山玉版文 魏晋 · 阙名
出处:全晋文
岁在申酉,不绝如线。岁在壬子,真人乃见(《晋书·载纪·慕容炜传》,初石虎使人搜策于华山,得玉版文,又见《十六国春秋》二十七。)。
凉州为张氏谣 魏晋 · 无名氏
押词韵第三部
《魏书》曰:昭成末。苻坚遣将苟苌伐凉州。破之。天锡降于苌。初骏时。谣曰云云。是时姑臧及诸郡国童儿皆歌之。谓刘曜、石虎并伐凉州不克。至坚而降之也。
刘新妇簸米。石新妇吹羖羝。
荡涤簸张儿。张儿食之口正披(○魏书私署凉州牧张天锡传。)。
时人为崔洪语 魏晋 · 无名氏
四言诗 押蒸韵
《晋书》曰:崔洪。字伯良。博陵安平人。以清厉显名武帝世。为御史治书。朝廷惮之。寻为尚书左丞。时人为之语曰:
丛生棘刺,来自博陵。
在南为鹞,在北为鹰(○《晋书》崔洪传。《御览》九百二十六、九百五十九。)。
陈武引里语 魏晋 · 无名氏
陈武别传曰:武。胡人。育于临水令陈君。君奇之。起议欲易其故字。武长跪启曰:里语有之云云。往在乡里。久闻故老之说。称汉使苏武执忠守志。意窃慕之。陈氏嘉其志。遂名之曰武。又欲令字仲显。其本是胡人。而石勒、石虎讳胡曰国。故因字之曰国武。
都亭鼠。数闻长者语(○《御览》三百六十三。《十六国春秋》二十二后赵录。)。
咸康二年童谣 魏晋 · 无名氏
押麌韵
《晋书》曰:咸康二年十二月。河北谣言。后如其言。
麦入土。杀石虎(《晋书》作武。《诗纪》同。○《晋书》五行志。《宋书》五行志。《诗纪》四十四。)。
讨石虎檄文(建元元年七月) 东晋 · 晋康帝
出处:全晋文卷十
石勒困衅,前覆旧京,穷凶极逆,伪号累祀。百姓受灰没之酷,王室有黍离之哀,不为少康之隆,孰能祀夏?不有宣王之兴,谁克旧物?羯帅石虎,僭袭凶叶,负恃其众,陆梁河朔。每念頫口之士,怀仁抱义,食胆饮血,罹其祸酷,心存倒悬,而力不能奋。今遣使持节、荆州剌史、亭都侯翼,高旗连云,组练映日,运孙吴之筹,按尚父之略,莫不张胆咀铁,人思自奋。以此从战,其犹烈火之燔秋蓬,衡飙之埽落叶也(《十六国春秋》十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