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库
改元大赦令(建武元年三月) 东晋 · 晋元帝
出处:全晋文卷八
令:昔我高祖宣皇帝,至备应期,受天明命,玄石著瑞,肇基帝道;景皇纂戎,文皇扇烈,重离宣曜,庸蜀稽服;武皇受终,登陟帝位,光宅天下,九州顺轨;惠、怀多难,帝主不造,夷狄豺狼,肆其暴乱,京都倾覆,宗庙为墟。孤悼心失图,靡知所措,缮甲修兵,补结天网,将以雪皇家之耻,荡鲸鲵之害,然后谢责象魏,归身藩臣,生死之志毕矣。今百辟卿士亿兆之人,上陈灵符,下称人情,同见翼戴,若影响焉。孤誓心不回,至于三至于四,有司固请,所守有辞,志不可夺。孤逼于群吏之议,用上奉蒸尝,虔祀祖考,明告灵神,以祇休命。今立宗庙,备百僚,所以奉先帝,传晋祚,总九牧,保生灵也。惟尔股肱爪牙之佐,文武不贰心之臣,其各立功立事,以扶我帝室。其与天下荡涤瑕衅,改往自新,同率子来,致天之罚;其大赦天下,孤老不能自存者赐帛二匹,其杀祖父母及刘载、石勒,不从此令。有能斩获载首者封郡公,食邑五千户,金二百斤,绢万匹;斩勒首者封郡侯,食邑三千户,金百斤,绢五千匹。其为载、勒所诖误者,赦书到日,解甲散兵,各还所属,一无所问。有能率众从顺,随本官及所领多少,论其爵位。被书后百日,若故屯结,遂附贼党,诛及三族。改建兴五年为建武元年(《文馆词林》卷六百九十五)。
讨石勒檄(建武元年六月己巳) 东晋 · 晋元帝
出处:全晋文卷八
逆贼石勒,肆虐河朔,逋诛历载,游魂纵逸。复遣凶党石虎季龙犬羊之众,越河南渡,纵其鸩毒。平西将军祖逖帅众讨击,应时溃散。今遣车骑将军、琅邪王裒等九军,锐众三万,水陆四道,径造贼场,受逖节度。有能枭季龙首者,赏绢三千匹,金五十斤,封县侯,食邑二千户。又贼党能枭送季龙首,封赏亦同之(《晋书·元帝纪》。又见《十六国春秋》十二。)。
征西将军庾亮移镇石城议 东晋 · 蔡谟
出处:全晋文
时有否泰,道有屈伸。暴逆之寇虽终灭亡,然当其强盛,皆屈而避之。是以高祖受黜于巴汉,忍辱于平城也。若争强于鸿门,则亡不终日。故萧何曰“百战百败,不死何待”也。原始要终,归于大济而已。岂与当亡之寇争迟速之间哉!夫惟鸿门之不争,故垓下莫能与之争。文王身圮于羑里,故道泰于牧野;句践见屈于会稽,故威申于强吴。今日之事,亦由此矣。贼假息之命垂尽,而豺狼之力尚强,宜抗威以待时。
或曰:“抗威待时,时已可矣”。愚以为时之可否在贼之强弱,贼之强弱,在季龙之能否。季龙之能否,可得而言矣。自勒初起,则季龙为爪牙,百战百胜,遂定中国,境土所据,同于魏世。及勒死之日,将相内外欲诛季龙。季龙独起于众异之中,杀嗣主,诛宠臣。内难既定,千里远出,一攻而拔金墉,再战而斩石生,禽彭彪,杀石聪,灭敦权,还据根本,内外并定,四方镇守,不失尺土。详察此事,岂能乎,将不能也?假令不能者为之,其将济乎,将不济也?贼前攻襄阳而不能拔,诚有之矣。不信百战之效,而执一攻之验,弃多从少,于理安乎?譬若射者,百发而不一中,可谓之拙乎?且不拔襄阳者,非季龙身也。桓平北,守边之将耳。贼前攻之,争疆场耳。得之为善,不得则止,非其所急也。今征西之往,则异于是。何者?重镇也,名贤也,中国之人所闻而归心也。今而西度,实有席卷河南之势,贼所大惧,岂与桓宣同哉!季龙必率其精兵,身来距争。若欲与战,战何如石生?若欲城守,守何如金墉?若欲阻沔,沔何如大江?苏峻何如季龙?凡此数者,宜详校之。
愚谓石生猛将,关中精兵,今征西之战不能胜也。金墉险固,刘曜十万所不能拔,今征西之守不能胜也。又是时兖州、洛阳、关中皆举兵击季龙。今此三处反为其用,方之于前,倍半之觉也。若石生不能敌其半,而征西欲当其倍,愚所疑也。苏峻之强,不及季龙,沔水之险,不及大江。大江不能御苏峻,而以沔水御季龙,又所疑也。昔祖士稚在谯,佃于城北,虑贼来攻,因以为资,故豫安军屯,以御其外。谷将熟,贼果至。丁夫战于外,老弱获于内,多持炬火,急则烧谷而走。如此数年,竟不得其利。是时贼唯据沔北,方之于今,四分之一耳。士稚不能捍其一,而征西欲御其四,又所疑也。或云:“贼若多来,则必无粮”。然致粮之难,莫过崤函。而季龙昔涉此险,深入敌国,平关中而后还。今至襄阳,路既无险,又行其国内,自相供给,方之于前,难易百倍。前已经至难,而谓今不能济其易,又所疑也。
然此所论,但说征西既至之后耳,尚未论道路之虏也。自沔以西,水急岸高,鱼贯溯流,首尾百里。若贼无宋襄之义,及我未阵而击之,将如之何?今王士与贼,水陆异势,便习不同。寇若送死,虽开江延敌,以一当千,犹吞之有馀,宜诱而致之,以保万全。弃江远进,以我所短击彼所长,惧非庙胜之算(《晋书·蔡谟传》。庾亮以石勒新死,欲移镇石城,为灭贼之渐,事下公卿,谟议。)。
答王蒙问 东晋 · 蔡谟
出处:全晋文
“前母之党应为亲,不疑丧服,但问尊卑长幼拜敬之礼也。代多此事,而所不同。惠帝时,尚书令满武秋是曹彦真前母之兄,而不为内外之亲,相见如他人。吾昔以问江思悛,悛以为:‘人不疑继母之党而疑前母者,以不相及也。继祖母亦有不相及者,而皆与其党为亲,何至前母而独疑之’。吾谓此言是。魏时长沙人王毖身在中国,遇吴魏隔绝,更娶妻生昌。昌父母亡后,吴平,闻毖前妻久亡,昌为前母追服,时人疑之。武皇帝诏使朝臣通议,安平献王孚以为‘礼,与祖父母离隔未尝相见者,不追’。如献王此议,则前母之党不应为亲也。献王所据是郑氏之说,吾谓郑义为失。时卞仁、刘叔龙议谓昌应服三年,吾以卞、刘议为允”。
何琦前母党议曰:“夫子曰:‘必也正名乎’。正名者,理道之本,礼之大者也。文条或阙,而附例可明。《礼》云:‘生不及祖父母昆弟,而父税丧,己则不’。若与祖乖违,父既殁而闻丧,岂可拘以本制不税而废其正服乎?若未生而伯叔母终,今为伯叔父后,继嗣之道虽同,原情之实则异,今必从于所养,而反疑于为本乎?诸侯国人,生不及先代之君,于其陵庙,亦必曰君也。此公义之正名也。前母之尊,固家人正称也,其易了如皦日。太康初,博议王昌前母服。公府卞粹以为,‘母之非亲而服三年者非一也。前母名同尊正,羲存配父,盖以生不及故无其制,非于羲不可也’。元康中,有改葬前母而疑其服,司徒左长史胡济以为,‘前母父之元妃,所生则家之嫡长,应制如改葬之服’。于时二代,无日不允,自兹以来,行之不殊。礼,母卒,自为母之党服,而为继母之党服。故尊其所从,则不敢不服;服能所逼,则不得自伸。外服无二,而必宜有一。如向所论,必所继不及伯叔母之党,居然可见矣。明以名礼为制者,不计恩逮与否也(《通典》九十五)’。
谏杀朱轨 前秦 · 苻洪
出处:全晋文
臣闻圣王之御天下也,土阶三尺,茅茨不剪,食不累味,刑措而不用。亡君之驭海内也,倾宫琼榭,象箸玉杯,截胫剖心,脯贤刳孕,故其亡也忽焉。今襄国、邺宫,足康帝宇,长安洛阳,何为者哉?盘于游田,耽于女德,三代之亡,恒必由此。而忽为猎车千乘,养兽万里,夺人妻女,十万盈宫。尚书朱轨,纳言大臣,以道路不修,将加酷法,此自陛下政之失和,阴阳灾珍暴降霖雨七旬,霁方二日,虽有鬼兵百万,尚未及修之,而况人乎!刑政如此,其如史笔何!其如四海何!特愿止作徒,休宫女,赦朱轨,允众望(《晋书·载纪·石虎传》上,尚书朱轨与中黄门严生不协,会大雨霖,道路蹈滞,因谮轨不修道虎杀之轨之囚也,冠军苻洪谏云云,又见《十六国春秋》十七。)。
请留庾怿监秦州疏 东晋 · 庾亮
出处:全晋文卷三十六
怿御众简而有惠,州户虽小,赖其宽政。佐等同恶,大数不多。且怿名号大,不可以小故轻议进退。其文武之心转已安定,贼帅艾秀遣使归诚,上洛附贼降者五百馀口,冀一安隐,无复怵惕(《晋书·庾悻传》。悻进监秦州氐羌诸军事,遣牙门霍佐迎将士妻子,佐驱三百馀口亡入石季龙。亮表上,贬怿为建威将军。朝议欲召还,亮上疏。)。
为郤道徽檄青州文 东晋 · 庾阐
出处:全晋文卷三十八
盖天地有盈虚之期,皇代有盛衰之会。姬文至圣,犹西患昆夷;周宣哲王,而北难猃狁。天步祸乱,有自来矣。是以石勒因曩者之弊,遇皇纲暂弛,遂陵跨神州,剪覆上国。二十馀载,毒流四海,人神含愤,天诛自灭。而石虎穷凶,袭其馀业,内肆豺狼之暴,外有无辜之祸。念诸文武百姓,同为和气之民,而不蒙太阳之施,奔波于海岱之间,逼迫于寇戎之手。行者穷征役,居者困重赋,死生契阔,良难为心(《艺文类聚》五十八)。
为庾稚恭檄石虎文 东晋 · 庾阐
出处:全晋文卷三十八
石勒因衅,剪覆旧京,穷凶极逆,伪号累祀。百姓受灰没之酷,王室有黍离之哀。不有少康之隆,孰能祀夏;不有宣王之兴,谁克旧物。羯帅石虎,僭袭凶叶,负恃其众,陆梁河朔。每念忠顺之士,怀仁抱义,含胆饮血,离其祸酷!心存倒戈,而力不能奋。今遣使持节荆州刺史都亭侯翼,高旗连云,组练映日。运孙吴之筹,按尚父之略。莫不张胆咀铁,人思自奋。以此众战,其犹烈火之燔秋蓬,衡飙之扫落叶也(《艺文类聚》五十八)。
奏言沙门不应敬王者 东晋 · 何充
出处:全晋文卷三十二
尚书令、冠军抚军、都乡侯臣充、散骑常侍、左仆射、长平伯臣翊、散骑常侍、右仆射建安伯臣恢、尚书、关中侯臣怀、守尚书、昌安子臣广等言,世祖武皇帝以盛明革命,肃祖明皇帝聪圣玄览,岂于时沙门不易屈膝,顾以不变其修善之法,所以通天下之志也。愚谓宜遵承先帝故事,于义为长(《释藏冠》一,《沙门不应拜俗事》一。)。
驳读秋令(咸和五年六月) 东晋 · 荀奕
出处:全晋文卷三十一
尚书三公曹奏读秋令,仪注旧典未备,臣等参议光禄大夫臣华恒议,武皇帝以秋夏盛暑,常阙不读令,在春冬则不废也。夫先王所以顺时读令者,盖后天而奉天时,正服尊严之所重。今服章所阙,加比热隆赫。臣等谓可如恒议,依故事阙如不读(《晋书·礼志》上,《宋书·礼志》二,《通典》七十,咸和五年六月,有司奏读秋令,兼侍中、散骑常侍荀奕、兼黄门侍郎、散骑侍郎曹宇驳云云,诏可。)。
上石勒疏劝进 后赵 · 石虎
出处:全晋文
臣等闻有非常之度,必有非常之功;有非常之功,必有非常之事。是以三代陵迟,五伯迭兴,静难济时,绩侔睿后。伏惟殿下天纵圣哲,诞膺符运,鞭挞宇宙,弼成皇业,普天率土,莫不来苏,嘉瑞征祥,日月相继,物望去刘氏,威怀于明公者,十分而九矣。今山川夷静星辰不孛,夏海重译,天人系仰,诚应升御中坛,即皇帝位,使攀附之徒,蒙尺寸之润。称大将军大单于领冀州牧赵王(晋书无此十三字。)。依汉昭烈在蜀魏王在邺故事,以河内、魏、汲、顿丘、平原、清河、钜鹿、常山、中山、长乐乐平十一郡,并前赵国、广平、阳平、章武、渤海、河闲、上堂、定襄、范阳、渔阳、武邑、燕国、乐陵十三郡,合二十四郡,户二十九万为赵国,封内依旧改为内史,准《禹贡》、魏武复冀州之境,南至盟津,西达龙门,东至于河,北至于塞垣。以大单于镇抚百蛮,罢并、朔、司三州,通置部司以监之,伏愿钦若昊天,垂副群望也(《晋书·载纪·石勒传》上,石季龙及张敬、张宾、左右司马张屈六,程遐文武等一百二十九人上疏云云,又见《十六国春秋》十三。)。
敕麻秋 后赵 · 石虎
出处:全晋文
受降如待敌,将军慎之(《晋书·载记·石虎传》上,段辽遣使许降,虎使征东麻秋百里郊迎,敕秋云云,又见《十六国春秋》十五。)。
下书称居摄赵天王 后赵 · 石虎
出处:全晋文
王室多难,海阳自弃,四海任重,故俯从推逼。朕闻道合乾坤者称皇,德协人神者称帝,皇帝之号,非所敢称(一作“闻”)。且可称居摄赵天王,以副天人之望(《晋书·载纪·石虎传》上,又《十六国春秋》十五。)。
下书以钱谷麦赎刑 后赵 · 石虎
出处:全晋文
刑赎之家,得以钱代财帛,无钱听以谷麦,皆随时价,输水次仓(《晋书·载纪·石虎传》上,又见《十六国春秋》十五。)。
下书清定选制 后赵 · 石虎
出处:全晋文
三载考绩,黜陟幽明,斯则先王之令典,政事之通塞。魏始建九品之制,三年一清定之,虽未尽弘美,亦缙绅之清律,人伦之明镜,从尔以来,遵用无改。先帝创临天下,黄纸再定,至于选举,铨为首格,自不清定,三载于兹,主者其更铨论,务扬清激浊,使九流咸允也。吏部选举,可依晋氏九班选制,永为揆法,选毕,经中书门下,宣示三省,然后施行之。其著此诏书于令,铨衡不奉行者,御史弹坐以闻(《晋书·载纪·石虎传》上,又见《十六国春秋》十五。)。
下书拒上尊号 后赵 · 石虎
出处:全晋文
过相褒美,猥见推逼,览增而然,非所望也。其亟止兹议,今东作告始,自非京城内外,皆不得表庆(《晋书·载纪·石虎传》六,又《十六国春秋》十五。)。
因灾异下书 后赵 · 石虎
出处:全晋文
朕在位六载,不能上和乾象,下济黎元,以致星虹之变。其令百僚各上封事,解西山之禁,蒲苇鱼盐,除岁供之外,皆无所固。公侯卿牧不得规占山泽,夺百姓之利(《晋书·载纪·石虎传》上。时大旱,白虹经天,虎下书云云,又《十六国春秋》十六。)。
又下书 后赵 · 石虎
出处:全晋文
前以丰国渑池,二治初建,徙刑徒配之,权救时务。而主者遂为恒法,致起怨声,自今罪犯流徒,皆当申奏,不得辄配也。京凰见囚,非手杀人,一皆原遣(《晋书·载纪·石虎传》上,又《十六国春秋》十六。)。
因天变下书求极言 后赵 · 石虎
出处:全晋文
盖古明王之理天下也,政以均平为首,化以仁惠为本,故能允协人和,缉熙神物。朕以眇薄,君临万邦,夕惕朝乾,思遵古烈,是以每下书蠲除徭役,休息黎元,庶俯怀百姓,仰禀三方。而中年已来,变眚弥显,天文错乱,时气不应,斯由人怨于下,谴感皇天。虽朕之不明,亦群后不能翼奖之所致也。昔楚相修政,洪灾旋弭,郑卿励道,氛祲自消,皆股肱之良,用康群变。而群公卿士,各怀道迷邦,拱默成败,岂所望于台辅百司哉!其各上封事,极言无隐(《晋书·载纪·石虎传》上,时白虹出自太社,经凤阳门东南连天十馀刻乃灭,虎下书云云,又见《十六国春秋》十六。)。
与石聪书 东晋 · 孔坦
出处:全晋文
华狄道乖,南北迥邈,瞻河企宋,每怀饥渴,数会阳九,天祸晋国,奸凶猾夏,乘衅肆虐。我德虽衰,天命未改。乾符启再集之庆,中兴应灵期之会,百六之艰既过,惟新之美日隆。而神州振荡,遗氓波散,誓命戎狄之手,跼蹐豺狼之穴,朝廷每临寐永叹,痛心疾首。天罚既集,罪人斯陨,王旅未加,自相鱼肉。岂非人怨神怒,天降其灾!兰艾同焚,贤愚所叹,哀矜勿喜,我后之仁,大赦旷廓,惟季龙是讨。彭谯使至,粗具动静,知将军忿疾丑类,翻然同举。承问欣豫,庆若在己。何知几之先觉,介石之易悟哉!引领来仪,怪无声息。
将军出自名族,诞育洪胄。遭世多故,国倾家覆,生离亲属,假养异类。虽逼伪宠,将亦何赖!闻之者犹或有悼,况身婴之,能不愤慨哉!非我族类,其心必异,诚反族归正之秋,图义建功之日也。若将军喻纳往言,宣之同盟,率关右之从,辅河南之卒,申威赵魏,为国前驱,虽窦融之保西河,黥布之去项羽,比诸古今,未足为喻。圣上宽明,宰辅弘纳,虽射钩之隙,赏之故行,雍齿之恨,侯之列国。况二三子无曩人之嫌,而遇天启之会,当如影响,有何迟疑!
今六军戒严,水陆齐举,熊罴踊跃,龁噬争先,锋镝一交,玉石同碎,虽复后悔,何嗟及矣!仆以不才,世荷国宠,虽实不敏,诚为行李之主,区区之情,还信所具。夫机事不先,鲜不后悔,自求多福,惟将军图之(《晋书·孔坦传》,又见《十六国春秋》二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