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长沙石虎 汉 · 无名氏
 押月韵
环宇记曰:长沙县石虎在县东四里。每食他廪。当吴芮为王之时。仓廪废耗。以生肉祭之。后截其头截其身。由是长沙人谣曰:
石虎头截。仓廪不阙(○环宇记一百十四。)
命魏公得承制封拜诏(二十年) 东汉 · 汉献帝
 出处:全后汉文 卷八
夫军之大事,在兹赏罚,以善惩恶,宜不旋时,故《司马法》曰「赏不逾日」者,欲民速睹为善之利也。
昔在中兴,邓禹入关,承制拜军祭酒李文为河东太守来歙承制德行高峻为通路将军,察其本传,皆非先请,明临事刻印也,斯则世祖神明,权达损益,盖所用速示威怀而著鸿勋也。
其《春秋》之义,大夫出疆,有专命之事,苟所以利社稷安国家而已。
况君秉任二伯,师尹九有,实征夷夏,军行藩甸之外,失得在于斯须之间,停赏俟诏,以滞世务,固非朕之所图也。
自今已后,临事所甄,当加宠号者,其便刻印章假授,咸使忠义得相奖励,勿有疑焉(《魏志·武帝纪》注引孔衍汉魏春秋》,又见《御览》六百三十三)
西晋 · 佛图澄
四言诗
《晋书》曰:石季龙大享群臣于太武前殿。澄吟曰云云。季龙令发殿石下视之。有棘生焉。冉闵小字棘奴。○逯案。诸石灭于冉闵
殿乎殿乎。
棘子成林。
将坏人衣(○《晋书》佛图澄传。高僧传竺佛图澄传。)
谢赵主石虎劳问 西晋 · 佛图澄
 出处:全晋文
阳月初暖,愿御膳顺宜。
贫道先婴重疾,年衰益甚,邈蒙慈诏,曲垂光慰,感惧之至,十百于怀。
幸遇庆会,而形不自运,此情此慨,良无以喻释藏辇《高僧传》。)
临化遣人辞石虎 西晋 · 佛图澄
 出处:全晋文
物理必迁,身命非保。
贫道焰幻之躯,化期已及。
既荷恩殊重,故逆以仰闻释藏辇《高僧传》。)
中山王立始祖庙议 西晋 · 刘熹
 出处:全晋文 卷七十三
《礼记·王制》,诸侯五庙,二昭二穆,与太祖而五,是则立始祖之庙,谓嫡统承重一人得立耳。
令支弟并为诸侯,始封之君,不得立庙也。
今睦非为正统,若立祖庙中山,不得并也。
后世中山乃得为睦立庙,为后世子孙之始祖耳(《晋书·高阳王睦传》。封中山王,自表乞依六蓼祀皋陶鄫杞祀相立庙,事下太常依礼典平议。博士祭酒刘熹等议。又见《通典》五十一。)
佞幸秦朗、孔传论 曹魏 · 鱼豢
 出处:全三国文 卷四十三
为上者不虚授,处下者不虚受,然后外无《伐檀》之叹,内无「尸素」之刺,雍熙之美著,太平之律显矣。
而佞幸之徒,但姑息人主,至乃无德而荣,无功而禄,如是焉得不使中正日朘,倾邪滋多乎?
武皇帝之慎赏,明皇帝之持法,而犹有若此等人,而况下斯者乎(《魏志·明帝纪》注)
上表逊位 东晋 · 陶侃
 出处:全晋文
臣少长孤寒,始愿有限。
过蒙圣朝历世殊恩、陛下睿鉴,宠灵弥泰。
有始必终,自古而然。
臣年垂八十,位极人臣,启手启足,当复何恨!
但以陛下春秋尚富,馀寇不诛,山陵未反,所以愤忾兼怀,不能已已。
臣虽不知命,年时已迈,国恩殊特,赐封长沙陨越之日,当归骨国土。
臣父母旧葬,今在寻阳,缘存处亡,无心分违,已勒国臣修迁改之事,刻以来秋,奉迎窀穸,葬事讫,乃告老下藩。
不图所患,遂尔绵笃,伏枕感结,情不自胜。
臣间者犹为犬马之齿尚可小延,欲为陛下西平李雄,北吞石季龙,是以遣母丘奥于巴东,授桓宣襄阳
良图未叙,于此长乖!
此方之任,内外之要,愿陛下速选臣代使,必得良才,奉宣王猷,遵成臣志,则臣死之日犹生之年。
陛下虽圣姿天纵,英奇日新,方事之殷,当赖群隽。
司徒导鉴识经远,光辅三世;
司空鉴简素贞正,内外惟允;
平西将军亮雅量详明,器用周时,即陛下之周、召也。
献替畴咨,敷融政道,地平天成,四海幸赖,谨遣左长史殷羡奉送所假节麾、幢曲盖、侍中貂蝉、太尉章、荆江州刺史印传棨戟。
仰恋天恩,悲酸感结。
以后事付右司马王愆期,加督护统领文武(《晋书·陶侃传》)
弟兄不合继位昭穆议 东晋 · 贺循
 出处:全晋文 卷八十八
建武中尚书符云:武皇帝崩,迁征西府君
惠皇帝崩,迁章郡府君
怀帝入庙,当迁颍川府君
贺循议:古者帝各异庙,庙之有室,以象常居,未有二帝共处之义也。
如惠、怀二主,兄弟同位,于禘祫之礼,会于太祖,自应同列异坐而正昭穆。
至于常居之室,不可以尊卑之分,义不可黩故也。
昔鲁夏父弗忌僖公于闵上,《春秋》谓之逆祀。
僖公,闵之庶兄,闵公先立,尝为君臣故也。
《左氏传》曰:「子虽齐圣,不先父食」。
怀帝之在惠帝代,居藩积年,君臣之分也;
正位东宫,父子之义也。
虽同归昭穆,尊卑之分与闵僖不异,共室亵黩,非殊尊卑之礼。
以古义论之,愚谓未必如有司所列,惠帝之崩,当已迁章郡府君,又以怀帝入庙,当迁颍川府君:此是两帝兄弟各迁一祖也。
又,主之迭毁,以代为正,下代既升,则上代稍迁,代序之义也。
若兄弟相代,则共是一代,昭穆位同,不得兼毁二庙,礼之常例也。
又殷之盘庚,不序阳甲之庙,而上继先君,以弟不继兄故也。
既非所继,则庙应别立。
由此言之,是惠帝应别立,上祖宜兼迁也。
汉之光武,不入成帝之庙,而上继元帝,义取于此。
今惠、怀二帝,不得不上居太庙。
颍川未迁,见位馀八。
非祀之常,不得于七室之外假立一神位(《通典》五十一)
王导 东晋 · 贺循
 出处:全晋文 卷八十八
「代祖武皇帝初成太庙,时正神既七,而有杨元后之神,时亦权立一室。
永熙元年,告世祖谥于太庙八室」。
刁协案,元皇后于太庙东阴室中安神主,不增立一室(《通典》四十八)
庾亮 东晋 · 贺循
 出处:全晋文 卷八十八
庾亮贺循曰:「案礼,宗子之服,传代不迁,所以重其统也。
是以祖宗之正不易,则本枝昭穆历百代而不乱,此立宗之大旨也。
然则士大夫及诸从事于典礼者,服宗之义,便应相放矣。
而礼祖宗之文,唯著诸侯别子,不列卿大夫之制。
不审此由诸侯君其族人,族人不得宗其君,故祖宗之制指为此欤?
自卿大夫以下,与其宗党无君臣之悬,则宗统有常嫡,服宗有成例,故不得别著其制也?
将由卿大夫位卑,则宗服之制厌宗嫡,无不迁服,纪止五族,故不复别见其义也?
今既无士大夫依诸侯别子之明文,又不见无得立宗之定制,而顷者以来,诸私服于宗嫡者,无服者则制缌,有服者无加,又不详此。
为各以非开国代封之家,故避嫌谦而不敢私重其宗邪?
将此之由,自有所承?
愿告旨要」。
答曰:「礼,宗子之义,所以明本祖之正统,纪百代而不紊者也。
而宗之义,委曲著见者,多在别子,非卿大夫之文,偏不详悉。
服之致疑,有如来旨。
然旧义,虽非别子,起于是邦而为大夫者,便为大宗,其嫡继之,亦百代不迁。
《礼记·王制》云:『大夫三庙,一昭一穆,与太祖之庙而三』。
郑君解曰:『太祖,别子始爵者也。
虽非别子,始爵者亦然』。
此其义也。
此谓起于是国,盛德特兴,为一宗之始者也。
如此,则百代不迁,统族序亲,及族人服之,皆宜如别子之宗也。
宗子之服,虽在绝属,皆齐衰三月
代衰礼替,敦之者少。
吴中略无此服,中土缌而不齐。
其所由来,以政教凌迟,人情渐慢,非谓大夫位卑,或以非代封为嫌也(《通典》七十三)」。
上疏请增置博士 东晋 · 荀崧
 出处:全晋文卷三十一
臣闻孔子有云,「才难,不其然乎」。
自丧乱以来,经学尤寡。
儒有席上之珍,然后能弘明道训。
今处学则阙朝廷之秀,仕朝则废儒学之美。
咸宁太康元康永嘉之中,侍中、常侍黄门之深博道奥,通洽古今,行为世表者,领国子博士
一则应对殿堂,奏酬顾问;
二则参训门子,以弘儒学;
三则祠、仪二曹,及太常之职,以得藉用质疑。
今皇朝中兴,美隆往初,宜宪章令轨,祖述前典。
世祖武皇帝圣德钦明,应运登禅,受终于魏。
崇儒兴学,治致升平。
经始明堂,营建辟雍,告朔班政,乡饮大射,西阁东序、图书禁籍,台省有宗庙太府金墉故事,太学有《石经古文》。
先儒典训,、郑、杜、服、孔、王、何、颜、尹之徒,章句传注众家之学,置博士十九人。
九州之中,师徒相传,学士如林、犹是选张华刘寔太常之官,以重儒教。
传称「孔子没而微言绝,七十子终而大义乖」。
自顷中夏殄瘁,讲通遏密,斯文之道,将坠于地。
陛下圣哲龙飞,阐弘祖烈,申命儒术,恢崇道教,乐正《雅》、《颂》,于是乎在。
江、扬二州,先渐声教,学士遗文,于今为盛;
然方之畴昔,犹千之一也。
臣学不章句,才不弘道,阶缘光宠,遂忝非服,方之,儒风邈远,思竭驽骀,庶增万分,愿斯道隆于百代之上,缙绅咏于千载之下。
伏闻节省之制,皆三分置二,博士旧员十有九人,今五经合九人。
准古计今,犹未中半。
九人以外,犹宜增四。
愿陛下万机馀暇,时垂省览,《周易》一经,有郑玄注,其书根源,诚可深惜,宜为郑《易》博士一人。
《仪礼》一经,所谓曲礼,郑玄于《礼》特明,皆有证据,宜置郑《仪礼》博士一人。
《春秋公羊》,其书精隐,明于断狱,宜置博士一人。
《谷梁》简约隐要,宜存于世,置博士一人。
昔周之衰,下陵上替,臣弑其君,子弑其父,上无天子,下无方伯,善者谁赏,恶者谁罚,纲纪乱矣。
孔子惧而作《春秋》,诸侯讳妒,惧犯时禁,是以微辞妙旨,义不显明,故曰「知我者其唯《春秋》,罪我者其唯《春秋》」。
左丘明子夏造膝亲受,无不精究。
孔子既没,微言将绝,于是丘明退撰所闻而为之《传》,其书善礼,多膏腴美辞,张本继末,以发明经义,信多奇伟,学者好之。
儒者称公羊高亲受子夏,立于汉朝,辞义清俊,断决明审,多可采用,董仲舒之所善也。
谷梁赤师徒相传,暂立于汉,时刘向父子,汉之名儒,犹执一家,莫肯相从。
其书文清义约,诸所发明,或是左氏、公羊所不载,亦足有所订正,是以《三传》并行于先代,通才未能孤废。
今去圣久远,斯文将坠,与其过废,宁过而立也。
臣以为《三传》虽同一《春秋》,而发端异趣。
案如三家异同之说,此乃义则战争之场,辞亦剑戟之锋,于理不可得共。
博士宜各置一人,以传其学(《宋书、礼志》一,又《晋书·荀崧传》,《通典》五十三,皆有删节。)
国起西园第表启宜遵节俭之制 西晋 · 陆云
 出处:全晋文
郎中令臣云言:伏见西园大营第室,虽未审节度丰俭之制,然用功甚严,窃惧事不得济。
愚臣管见,辄敢瞽言。
臣窃见世祖武皇帝临朝渊嘿,训世以俭,即位二十有六载,宫室台榭无所新营,屡发明诏,厚戒丰奢
国家纂承,务在遵奉,而世俗凌迟,家竞盈溢,渐渍波荡,遂已成风。
虽严诏屡宣,而侈俗滋广。
每观诏书,众庶叹息。
清河王昔起墓宅,未及极伟,时手诏追述先帝节俭之教,恳切之旨,刑于四海。
清河王毁坏成宅,以奉诏命,海内听望,咸用怃然。
臣虑以先帝遗教日以凌替,圣上忧勤,犹未之振。
今与国家协崇大化,追阐前踪者,实在殿下。
先敦素朴而后可以训正四方;
示民知禁,窃谓第室之设,可使俭而不陋。
凡在崇丽,一宜节之以制,然后上厌帝心,下允民望。
且自间制国之用,事从切省。
而方于此时,大造第宅,又非圣意从简之旨。
臣以凡才,殿下不以其驽暗,特蒙拔擢,将以臣能有狂夫之言,可以裨补圣德。
臣自奉职已来亦思竭忠效节,以报所受之施。
是以不虑犯迕,敢陈所怀。
如愚臣言有可采,乞垂三省(本集,又《晋书·陆云传》,有删节。)
臣云言:间一日敢献瞽言,以干闻听。
天恩未加咎责,猥发明令。
臣伏诵圣旨,奉用叹息。
臣闻有国者不患宫室之不崇,患在令名之不立。
是以贤人之在富贵,莫不卑身节欲,损己挹情,用能保其国家,令闻百世。
历观古今,以约失之者实寡,以奢失之者盖多。
非天下之至德,孰能居直行俭、在富能贫?
清俭节素,自殿下家道,此所以怀集四方,而使兆民服者也。
世祖武皇帝富有四海,贵为天子,居无离宫之馆,身御家人之服。
先帝岂欲以此道止于治身而已者哉?
固将必欲遗训百世,贻燕子孙,此固殿下所宜祗奉也。
淮南太妃当安厝。
臣兄比下墨机时为郎中令从行,太妃令追称先帝养生送终,事从节俭。
令宜奉用遗制,不事丰厚。
令旨恳切,言归于约。
清河昔起墓宅,发手诏又还毁,朝野之论,于今未已。
窃以西园第宅,用功方严,虽知圣德节俭有素,犹复思关愚言,以补万一;
亦臣缱绻微忠、昊天罔极之诚也。
至被明令,圣旨炳然,嘉承至道,奉以称庆,不胜下情,谨疏以闻(《艺文类聚》六十四)
又上言庙制 东晋 · 华恒
 出处:全晋文 卷六十六
今上承继武帝,而庙之昭穆,四世而已。
太常贺循博士、傅纯并以为惠怀及悯宜别立庙。
然臣愚谓庙当以客主为限,无拘常数。
殷世有二祖三宗,若拘七室,则当祭祢而已。
推此论之,宜还复豫章颍川,全拘七庙之礼(又上言,诏下详议。)
兄弟相继藏主室议 东晋 · 华恒
 出处:全晋文 卷六十六
彼符宗庙,宜时有定处,恒案前议,以为七代制之正也,若兄弟旁及,礼之变也,则宜为神主立室,不宜以室限神主。
今有七室,而神主有十,宜当别立。
臣以为圣朝已从汉制,今圣上继武帝之昭穆,四代而已。
太常贺循博士、傅纯等并以为惠、怀、悯三帝别立寝庙。
臣以为庙当以容主为限,亦无常数。
据殷祭六庙,而有二祖三宗不毁,又汉之二祖,寝庙各异,明功德之君,自当特立,若拘七室,则殷之末代,当祭祢而已,准之前议,知以七为正;
不限之七室,故虽有兄弟旁及,至禘祫不越昭穆。
豫章颍川宜全七代之礼。
案《周官》有先公先王之庙,今宜为京兆以上,别立三室于太庙西厢,宣皇帝得正始祖之位,惠怀二帝不替,而昭穆不阙,于礼为安(《通典》四十八。大兴三年太常华恒议,又略见《宋书·礼志》三。)
徙戎论 西晋 · 江统
 出处:全晋文
夫夷蛮戎狄,谓之四夷,九服之制,地在要荒。
《春秋》之义,内诸夏而外夷狄。
以其言语不通,贽币不同,法俗诡异,种类乖殊
或居绝域之外,山河之表,崎岖川谷阻险之地,与中国壤断土隔,不相侵涉,赋役不及,正朔不加,故曰“天子有道,守在四夷”。
禹平九土,而西戎即叙。
其性气贪婪,凶悍不仁,四夷之中,戎狄为甚。
弱则畏服,强则侵叛。
虽有贤圣之世,大德之君,咸未能以通化率导,而以恩德柔怀也。
当其强也,以殷之高宗而惫于鬼方,有周文王而患昆夷、猃狁,高祖困于白登,孝文军于霸上
及其弱也。
周公来九译之贡,中宗单于之朝,以元成之微,而犹四夷宾服。
此其已然之效也。
匈奴求守边塞,而侯应陈其不可,单于屈膝未央,望之议以不臣。
是以有道之君牧夷狄也,惟以待之有备,御之有常,虽稽颡执贽,而边城不驰固守;
为寇贼强暴,则兵甲不加远征,期令境内获安,疆场不侵而已。
及至周室失统,诸侯专征,以大兼小,转相残灭,封疆不固,而利害异心。
戎狄乘间,得入中国。
或招诱安抚,以为己用。
故申缯之祸,颠覆宗周;
襄公要秦,遽兴羌戎。
春秋时义渠大荔居秦晋之域,陆浑阴戎处伊洛之间,鄋瞒之属害及济东,侵入齐宋,陵虐邢卫,南夷与北狄交侵中国,不绝若线。
齐桓攘之,存亡继绝,北伐山戎,以开燕路。
仲尼管仲之力,嘉左衽之功。
逮至春秋之末,战国方盛,楚吞蛮氏,晋剪陆浑赵武胡服,开榆中之地,秦雄咸阳,灭义渠之等。
始皇之并天下也,南兼百越,北走匈奴五岭长城,戎卒亿计。
虽师役烦殷,寇贼横暴,然一世之功,戎虏奔却,当时中国无复四夷也。
汉兴而都长安关中之郡号曰三辅,《禹贡》雍州,宗周丰、镐之旧也。
及至王莽之败,赤眉因之,西都荒毁,百姓流亡。
建武中,以马援陇西太守,讨叛羌,徙其馀种于关中,居冯翊河东空地,而与华人杂处。
数岁之后,族类蕃息,既恃其肥强,且苦汉人侵之。
永初之元骑都尉王弘使西域,发调羌氐,以为行卫
于是群羌奔骇,互相扇动,二州之戎,一时俱发,覆没将守,屠破城邑。
邓骘之征,弃甲委兵,舆尸丧师,前后相继,诸戎遂炽,至于南入蜀汉,东掠赵魏,唐突轵关,侵及河内
及遣北军中候朱宠五营士于孟津距羌,十年之中,夷夏俱毙,任尚马贤仅乃克之。
此所以为害深重累年不定者,虽由御者之无方,将非其才,亦岂不以寇发心腹,害起肘腋,疢笃难疗,疮大迟愈之故哉!
自此之后,馀烬不尽,小有际会,辄复侵叛。
马贤狃忲,终于覆败;
段颎临冲,自西徂东。
雍川之戎,常为国患,中世之寇,惟此为大。
汉末之乱,关中残灭。
魏兴之初,与蜀分隔,疆场之戎,一彼一此。
魏武皇帝将军夏侯妙才讨叛氐阿贵、千万等,后因拔弃汉中,遂徙武都之种于秦川,欲以弱寇强国,捍御蜀虏。
此盖权宜之计,一时之势,非所以为万世之利也。
今者当之,已受其弊矣。
关中土沃物丰,厥田上上,加以泾渭之流溉其舄卤,郑国、白渠灌浸相通,黍稷之饶,亩号一钟,百姓谣咏其殷实,帝王之都每以为居,未闻戎狄宜在此土也。
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戎狄志态,不与华同。
而因其衰弊,迁之畿服,士庶玩习,侮其轻弱,使其怨恨之气毒于骨髓。
至于蕃育众盛,则坐生其心。
贪悍之性,挟愤怒之情,候隙乘便,辄为横逆。
而居封域之内,无障塞之隔,掩不备之人,收散野之积,故能为祸滋扰,暴害不测。
此必然之势,已验之事也。
当今之宜,宜及兵威方盛,众事未罢,徙冯翊北地新平安定界内诸羌,著先零、罕幵、析支之地;
徙扶风、始平京兆之氐,出还陇右,著阴平武都之界。
廪其道路之粮,令足自致,各附本种,反其旧土,使属国、抚夷就安集之。
戎晋不杂,并得其所,上合往古即叙之义,下为盛世永久之规。
纵有猾夏之心,风尘之警,则绝远中国,隔阂山河,虽为寇暴,所害不广。
是以充国、子明能以数万之众制群羌之命,有征无战,全军独克,虽有谋谟深计,庙胜远图,岂不以华夷异处,戎区别,要塞易守之故得成其功也哉!
难者曰:方今关中之祸,暴兵二载,征戍之劳,老师十万,水旱之害,荐饥累荒,疫疠之灾,札瘥夭昏。
凶逆既戮,悔恶初附,且款且畏,咸怀危惧,百姓愁苦,异人同虑,望宁息之有期,若枯旱之思雨露,诚宜镇之以安豫。
而子方欲作役起徒,兴功造事,使疲悴之众,徙自猜之寇,以无谷之人,迁乏食之虏,恐势尽力屈,绪业不卒,羌戎离散,心不可一,前害未及弭,而后变复横出矣。
答曰:羌戎狡猾,擅相号署,攻城野战,伤害牧守,连兵聚众,载离寒暑矣。
而今异类瓦解,同种土崩,老幼系虏,丁壮降散,禽离兽迸,不能相一。
子以此等为尚挟馀资,悔恶反善,怀我德惠而来柔附乎?
将势穷道尽,智力俱困,惧我兵诛以致于此乎?
曰无有馀力,势穷道尽故也。
然则我能制其短长之命,而令其进退由己矣。
夫乐其业者不易事,安其居者无迁志。
方其自疑危惧,畏怖促遽,故可制以兵威,使之左右无违也。
迨其死亡散流,离逖未鸠,与关中之人,户皆为雠,故可遐迁远处,令其心不怀土也。
夫圣贤之谋事也,为之于未有,理之于未乱,道不著而平,德不显而成。
其次则能转祸为福,因败为功,值困必济,遇否能通。
今子遭弊事之终而不图更制之始,爱易辙之勤而得覆车之轨,何哉?
关中之人百馀万口,率其少多,戎狄居半,处之与迁,必须口实
若有穷乏糁粒不继者,故当倾关中之谷以全其生生之计,必无挤于沟壑而不为侵掠之害也。
今我迁之,传食而至,附其种族,自使相赡,而秦地之人得其半谷,此为济行者以廪粮,遗居者以积仓,宽关中之逼,去盗贼之原,除旦夕之损,建终年之益。
若惮暂举之小劳,而忘永逸之弘策;
惜日月之烦苦,而遗累世之寇敌,非所谓能开物成务,创业垂统,崇基拓迹,谋及子孙者也。
并州之胡,本实匈奴桀恶之寇也。
汉宣之世,冻馁残破,国内五裂,后合为二。
呼韩邪遂衰弱孤危,不能自存,依阻塞下,委质柔服
建武中,南单于复来降附,遂令入塞,居于漠南,数世之后,亦辄叛戾,故何熙、梁觐戎车屡征。
中平中,以黄巾贼起,发调其兵,部众不从,而杀羌渠。
由是于弥扶罗求助于汉,以讨其贼。
仍值世丧乱,遂乘衅而作,卤掠赵魏,寇至河南
建安中,又使右贤王去卑诱质呼厨泉,听其部落散居六郡。
咸熙之际,以一部太强,分为三率。
泰始之初,又增为四。
于是刘猛内叛,连结外虏。
近者郝散之变,发于谷远
五部之众,户至数万,人口之盛,过于西戎
然其天性骁勇,弓马便利,倍于氐羌。
若有不虞风尘之虑,则并州之域可为寒心。
荥阳句骊本居辽东塞外,正始中幽州刺史毋丘俭伐其叛者,徙其馀种。
始徙之时,户落百数,子孙孳息,今以千计,数世之后,必至殷炽
今百姓失职,犹或亡叛,犬马肥充,则有噬啮,况于夷狄,能不为变!
但顾其微弱势力不陈耳。
夫为邦者,患不在贫而在不均,忧不在寡而在不安。
以四海之广,士庶之富,岂须夷虏在内,然后取足哉!
此等皆可申谕发遣,还其本域,慰彼羁旅怀土之思,释我华纤介之忧。
惠此中国,以绥四方,德施永世,于计为长(《晋书·江统传》,又群书治要三十引《晋书》,又《通典》一百八十九,《御览》七百九十四。)
劝进表 西晋 · 刘琨
 出处:全晋文、文选卷三十七
建兴五年三月癸未朔十八日辛丑使持节散骑常侍都督河北并冀幽三州诸军事、领护军匈奴中郎将司空并州刺史、广武侯臣琨,使持节侍中都督冀州诸军事抚军大将军冀州刺史左贤王渤海公臣磾,顿首死罪上书。
臣琨臣磾顿首顿首,死罪死罪。
臣闻天生蒸人,树之以君,所以对越天地,司牧黎元。
圣帝明王鉴其若此,知天地不可以乏飨,故屈其身以奉之;
知黎元不可以无主,故不得已而临之。
社稷时难,则戚藩定其倾;
郊庙或替,则宗哲纂其祀。
所以弘振遐风,式固万世,三五以降,靡不由之。
臣琨臣磾顿首顿首,死罪死罪。
伏惟高祖宣皇帝肇基景命,世祖武皇帝遂造区夏,三叶重光,四圣继轨,惠泽侔于有虞,卜年过于周氏。
自元康以来,艰祸繁兴永嘉之际,氛厉弥昏,宸极失御,登遐丑裔,国家之危,有若缀旒。
先后之德,宗庙之灵,皇帝嗣建,旧物克甄,诞授钦明,服膺聪哲,玉质幼彰,金声夙振,冢宰摄其纲,百辟辅其治,四海想中兴之美,群生怀来苏之望。
不图天不悔祸,大灾荐臻,国未忘难,寇害寻兴。
逆胡刘曜,纵逸西都,敢肆犬羊,凌虐天邑。
臣等奉表使还,仍承西朝,以去年十一月不守,主上幽劫,复沈虏庭,神器流离,再辱荒逆。
臣每览史籍,观之前载,厄运之极,古今未有,苟在食土之毛,含气之类,莫不叩心绝气,行号巷哭
况臣等荷宠三世,位厕鼎司,承问震惶,精爽飞越,且悲且惋,五情无主,举哀朔垂,上下泣血。
臣琨臣磾顿首顿首,死罪死罪。
臣闻昏明迭用,否泰相济天命未改,历数有归,或多难以固邦国,或殷忧以启圣明
齐有无知之祸,而小白为五伯之长;
晋有骊姬之难,而重耳主诸候之盟。
社稷靡安,必将有以扶其危;
黔首几绝,必将有以继其绪。
伏惟陛下玄德通于神明,圣姿合于两仪,应命代之期,绍千载之运。
夫符瑞之表,天人有徵,中兴之兆,图谶垂典。
自京畿陨丧,九服崩离,天下嚣然无所归怀,虽有之遘夷羿宗姬之离犬戎,蔑以过之。
陛下抚宁江左,奄有旧吴,柔服以德,伐叛以刑,抗明威以摄不类,杖大顺以肃宇内。
纯化既敷,则率土宅心;
义风既畅,则遐方企踵。
百揆时叙于上,四门穆穆于下。
少康之隆,夏训以为美谈;
宣王之兴,周诗以为休咏。
况茂勋格于皇天,清辉光于四海,苍生颙然,莫不欣戴。
声教所加,愿为臣妾者哉!
宣皇之胤,惟有陛下,亿兆攸归,曾无与二。
天祚大晋,必将有主,主晋祀者,非陛下而谁?
是以迩无异言,远无异望,讴歌者无不吟咏徽猷,狱讼者无不思于圣德,天地之际既交,华裔之情允洽。
一角之兽,连理之木,以为休徵者,盖有百数
冠带之伦,要荒之众,不谋而同辞者,动以万计。
是以臣等敢考天地之心,因函夏之趣,昧死以上尊号。
愿陛下存舜禹至公之情,狭抗矫之节,以社稷为务,不以小行为先,以黔首为忧,不以克让为事。
上以慰宗庙乃顾之怀,下以释普天倾首之望。
则所谓生繁华于枯荑,育丰肌于朽骨,神人获安,无不幸甚。
臣琨臣磾顿首顿首,死罪死罪。
臣闻尊位不可久虚,万机不可久旷。
虚之一日,则尊位以殆;
旷之浃辰,则万机以乱。
方今钟百王之季,当阳九之会,狡寇窥窬,伺国瑕隙,齐人波荡,无所系心,安可以废而不恤哉!
陛下虽欲逡巡,其若宗庙何,其若百姓何
惠公虏秦,晋国震骇,吕郤之谋,欲立子圉。
外以绝敌人之志,内以固阖境之情,故曰丧君有君,群臣辑穆,好我者劝,恶我者惧。
前事之不忘,后代之元龟也。
陛下明并日月,无幽不烛,深谋远虑,出自胸怀,不胜犬马忧国之情,迟睹人神开泰之路。
是以陈其乃诚,布之执事
臣等各忝守方任,职在遐外,不得陪列阙庭,共观盛礼踊跃之怀,南望罔极。
谨上
臣琨谨遣兼左长史右司马温峤主簿臣辟闾训,臣磾遣散骑常侍征虏将军清河太守、领右长史、高平亭侯臣荣劭,轻车将军关内侯臣郭穆奉表。
臣琨臣磾等顿首顿首,死罪死罪。
齐王囧 西晋 · 孙惠
 出处:全晋文
惠闻天下五难,四不可,而明公皆以居之矣。
捐宗庙之主,忽千乘之重,躬贯甲胄,犯冒锋刃,此一难也。
奋三百之卒,决全胜之策,集四方之众,致英豪之士,此二难也。
舍殿堂之尊,居单幕之陋,安嚣尘之惨,同将士之劳,此三难也。
驱乌合之众,当凶强之敌,任神武之略,无疑阻之惧,此四难也。
檄六合之内,著盟信之誓,升幽宫之帝,复皇祚之业,此五难也。
大名不可久荷,大功不可久任,大权不可久执,大威不可久居
未有行其五难而不以为难。
遗其不可而谓之为可。
惠窃所不安也。
永熙以来,十有一载,人不见德,惟戮是闻。
公族构篡夺之祸,骨肉遭枭夷之刑,群王被囚槛之困,妃主有离绝之哀。
历观前代,国家之祸,至亲之乱,未有今日之甚者也。
良史书过,后嗣何观!
天下所以不去于晋,符命长存于世者,主无严虐之暴,朝无酷烈之政,武帝馀恩,献王遗爱,圣慈惠和,尚经人心。
四海所系,实在于兹。
明公建不世之义,而未为不世之让,天下惑之,思求所悟。
长沙成都,鲁卫之密,国之亲亲,与明公计功受赏,尚不自先。
今公宣放桓文之勋,迈臧札之风,刍狗万物,不仁其化,崇亲推近,功遂身退,委万机于二王,命方岳于群后,耀义让之旗,鸣思归之銮,宅大齐之墟,振泱泱之风,垂拱青徐之域,高枕营丘之藩。
金石不足以铭高,八音不足以赞美,姬文不得专圣于前,太伯不得独贤于后。
明公忘亢极之悔,忽穷高之凶,弃五岳之安,居累卵之危,外以权势受疑,内以百揆损神。
虽处高台之上,逍遥重仞之墉,及其危亡之忧,过于颍翟之虑。
群下竦战,莫之敢言。
惠以衰亡之馀,遭阳九之运,甘矢石之祸,赴大王之义,脱褐冠胄,从戎于许。
契阔战阵,功无可记,当随风尘,待罪初服。
屈原放斥,心存南郢
乐毅适赵,志恋北燕
况惠受恩,偏蒙识养,虽复暂违,情隆二臣。
是以披露血诚,冒昧干<迕>。
言入身戮,义让功举,退就鈇锧,此惠之死贤于生也(《晋书·齐王囧传》)
下书拒石虎等劝称尊号 后赵 · 石勒
 出处:全晋文
孤猥以寡德,忝崇宠,夙夜战惶,如临深薄,岂可假尊窃号,取讥四方!
昔周文以三分之重,犹服事殷朝
小白居一匡之盛,而尊崇周室。
况国家道隆殷周,孤德卑二伯哉!
其亟止斯议,勿复纷纭,自今敢言,刑兹无赦(《晋书·载纪·石勒传》上,又《十六国春秋》十三。)
改元大赦诏大兴元年 东晋 · 晋元帝
 出处:全晋文卷八
制诏:昔我高祖宣皇帝,诞膺期运,廓开皇基。
景皇帝文皇帝,奕叶重光,缉熙诸夏;
爰暨武皇帝,应天顺时,受兹明命。
功格天地,仁济宇宙。
升平刑措,卅馀载矣。
昊天不融,降此鞠凶,怀帝短折,越去王都;
天祸荐臻,大行皇帝崩徂。
社稷无奉,六合无主,肆群后三司六事之人,弘鉴古训,刑于兴废,畴咨庶尹,至于华戎,致辑大命于朕躬。
余一人畏天之威,用弗敢违,遂登坛南岳,受终文祖;
焚柴颁瑞,告类上帝:惟朕寡德,绩戎洪绪,君临四海,惴惴忧惧,若涉川冰,罔知攸济。
惟尔股肱爪牙之佐,文武熊罴不贰心之臣,用能宣力四方,左右我先帝,弼宁晋室,辅余一人。
思与万国共同休庆。
其大赦天下,改建武二年太兴元年(《文馆词林》六百六十八,又见《晋书·元帝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