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自称凉公领秦凉二州牧奉表诣阙 西凉 · 李皓
 出处:全晋文
昔汉运将终,三国鼎峙,钧天之历,数钟皇晋。
高祖阐鸿基,景文弘帝业,嗣武受终,要荒率服,六合同风,宇宙齐贯。
惠皇失御,权臣乱纪,怀悯屯邅,蒙尘于外,悬象上分,九服下裂,眷言顾之,普天同憾。
伏惟中宗元皇帝基天绍命,迁幸江表,荆阳蒙弘覆之矜,五都为荒榛之薮。
太尉西平武公轨,当元康之初,属扰攘之际,受命典方,出抚此州,威略所振,声盖海内。
明盛继统,不陨前志,长旌所指,仍辟三秦,义立兵强,拓境万里。
文桓嗣位,奕叶载德,囊括关西,化被昆裔,遐迩款藩,世修职贡。
晋德之远扬,繄此州是赖。
大都督、大将军天锡,以英挺之姿,承七世之业,志匡时难,克隆先勋,而中年降灾,兵寇侵境,皇威遐邈,同奖弗及,以一方之师,抗七州之众,兵孤力屈,社稷以丧。
臣闻历数相推,归馀于终,帝王之兴,必有闰位。
是以共工乱象于黄、农之间,秦项篡窃于周汉之际,皆机不旋踵,覆餗成凶。
自戎狄陵华,已涉百龄,五胡僭袭,期运将抄,四海颙颙,悬心象魏。
故师次东关,赵魏莫不企踵;
淮南大捷,三方欣然引领。
伏惟陛下道协少康,德侔光武,继天统位,志清函夏。
至如此州,世笃忠义,臣之群僚,以臣高祖东莞太守雍、曾祖北地太守柔荷宠前朝,参忝时务,伯祖龙骧将军、广晋太守长宁侯卓、亡祖武卫将军天水太守安世亭侯弇毗佐凉州,著功秦陇,殊宠之萨,勒于天府,妄臣无庸,辄依窦融故事,迫臣以义,上巨大都督大将军、凉公、领秦凉二州牧、护羌校尉
臣以为荆楚替贡,齐桓兴召陵之师,诸侯不恭,晋文起城濮之役,用能勋光践士,业隆一匡,九域赖其弘猷,《春秋》恕其专命,功冠当时,美垂千祀。
况今帝居未复,诸夏昏垫,大禹所经,奄为戎墟,五岳神山,狄污其三,九州名都,夷秽其七,辛有所言,于兹而验。
微臣所以叩心绝气,忘寝与食,雕肝焦虑,不遑宁息者也。
江凉虽辽,义诚密迩,风云苟通,实如唇齿。
臣虽名末结于天台,量未著于海内,然凭赖累祖宠光馀烈,义不细辞,以稽大务,辄顺群议,亡身即事。
辕弱任重,惧忝威命,昔在春秋,诸侯宗周,国皆称元,以布时令。
天台邈远,正朔未加,发号施令,无以纪数,辄年冠建初,以崇国宪。
冀杖宠灵,全制一方,使义诚著于所天,立风扇于九壤,殉命灰身,陨越慷慨(《晋书·凉武昭王传》,又《十六国春秋》九十一,义熙元年,改元建初,遣舍人黄始梁兴间行奉表诣阙云云。)
复答姚兴 其一 后秦 · 释道恒
 出处:全晋文
恒等近自陈写,冀悟圣鉴,重奉明诏,不蒙矜恕,伏读悲惶,若无神守。
陛下仁弘覆载,使物悦其性,恒等少习法化,愚情所乐,誓以微命,与法服俱尽。
而过恩垂及,眷忘其陋,劝弘菩萨兼济之道。
然志力有限,实所不堪,非徒馀年,苟自求免,直愚衷所存,私怀必守。
伏愿鉴恕往之诚,不责偏执之咎,特赐明旨,听遂微心。
屡延明诏,随用悚息,不胜元元之至(《十六国春秋》六十二,恒标复答书。)
大智度论序(一作大智释论序。) 十六国 · 释僧睿
 出处:全晋文
夫万有本于生生,而生生者无生;
变化兆于物始,而始始者无始,然则无生无始,物之性也,生始不动于性,而万有陈于外,悔吝生于内者,其唯邪思乎?
正觉有以见邪思之自起,故阿含为之作;
智滞有之由惑,故般若为之照。
然而照本希夷,津涯浩汗,理超文表,趣绝思境。
以言求之,则乖其深;
以智测之,则失其旨,二乘所以颠沛于三藏,新学所以曝鳞于龙门者,不其然乎?
是以马鸣起于正法之余,龙树生于像法之末。
正余易弘,故直振其遗风莹拂而已。
像末多端,故乃寄迹凡夫,示悟物以渐。
又假照龙宫,以朗搜玄之慧,托闻幽秘,以穷微言之妙,尔乃宪章智典,作兹释论。
开夷路也,则令大乘之驾,方轨而直入;
其辩实相也,则使妄见之惑,不过而自复。
其为论也,初辞拟之,必标众异以尽美;
卒成之终,则举无执以尽善。
释所不尽,则立论以明之;
论其未辩,则寄折中以定之,使灵篇无难喻之章,千载悟作者之旨,信若人之功矣。
有鸠摩罗耆婆法师者,少播聪明之闻,长集奇拔之誉,才举则亢标万里,言发则英辩荣枯,常杖兹论焉渊镜,凭高致以明宗。
秦弘始三年岁次星纪十二月二十日姑臧长安秦王虚襟,既已蕴在昔见之心,岂徒则悦而已?
晤言相对,则淹留终日;
研微造尽,则穷年忘倦。
又以晤言之功虽深,而恨独得之心不旷;
造尽之要虽,而惜津梁之势未普。
遂以莫逆之怀,相与弘兼忘之惠,乃集京师义沙门,命公卿赏契之士五百余人,集于渭滨逍遥园堂,鸾舆停驾于洪涘,禁御息警于林间。
躬览章,考正名于梵本;
咨通津要,坦夷路于来践。
经本既定,乃出此释论,论之略本有十万偈,偈有三十二字,并三百二十万言,梵既乖,又有烦简之异,三分除二,得此百卷,于大智三十万言,章婉旨,朗然可见,归途直达,无复惑趣之疑,以文求之,无间然矣。
天竺传云:“像正之末,微马鸣龙树道学之门,其沦胥溺丧矣”。
其故何?
实由二未契微,邪法用盛,虚言与实教并兴,险径与夷路争辙,始进者化之而流离,向道者惑之而播越,非二匠其孰与正之?
是以天竺诸国,为之立庙,宗之若佛,又称而咏之曰:“智慧日以颓,斯人令再曜。
世昏寝已久,斯人悟令觉”。
若然者,真可谓功格十地,道侔补处者矣。
传而称之,不亦宜乎!
幸哉此中鄙之外,忽得全有此论,梵文委曲,皆如初品。
法师以秦人好简,故裁而略之。
若备译其文,将近千有余卷。
法师于秦语大格,唯译一往,方言殊好,犹隔而未通。
苟言不相喻,则情无由比。
不比之情,则不可以托悟怀于文表
不喻之言,亦何得委殊涂于一致?
理固然矣。
进欲停笔争是,则交竞终日,卒无所成;
退欲简而便之,则负伤于(一作伤手。)穿凿之讥。
以二三唯案译,而书都不备饰,幸冀明悟之贤,略其文而挹其(《释藏友》一,又《迹》十。)
大品经序 十六国 · 释僧睿
 出处:全晋文
摩诃般若波罗蜜者,出八地之由路,登十阶之龙津也。
夫渊府不足以尽其深美,故寄大以目之;
水镜未可以喻其澄朗,故假慧以称之;
造尽不足以得其涯极,故借度以明之。
然则功讫有无,度名所以立;
照本静末,慧日以之生;
旷兼无外,大称由以起。
斯三名者,虽义涉有流,而诣得非心;
迹寄有用,而功实非待。
非心故以不住为宗,非待故以无照为本。
本以无照,则凝知于化始;
宗以非心,则忘功于行地。
启章玄门,以不住为始;
妙归三慧,以无待为终。
假号照其真,应行显其明,无生冲其用,功德旌其深。
大明要终以验始,沤和即始以悟终,荡荡焉!
真可谓大业者之通涂,毕佛乘者之要轨也。
夫宝重故防深,功高故校广,嘱累之所以殷勤,功德之所以屡增,良有以也。
而经来兹土,乃以秦言译之,典谟乖于殊制,名实丧于不谨,致使求之弥至,而失之弥远,顿辔重关,而穷路转广,不遇渊匠,殆将坠矣。
亡师安和尚,凿荒涂以开辙,标玄指于性空,落乖踪而直达,殆不以谬文为阂也。
亹亹之功,思过其半,迈之远矣。
鸠摩罗什法师,慧心夙悟,超拔特诣,天魔干而不能回,渊识难而不能屈,扇龙树之遗风,震慧响于此世。
秦王感其来仪,时运开其凝滞,以弘始三年岁次星纪冬十二月二十日长安
秦王扣其虚关,匠伯陶其渊致。
虚关既开,乃正此文言;
渊致既宣,而出其释论。
渭滨流祇洹之化,西明启如来之心,逍遥集德义之僧,京城溢道咏之音,末法中兴,将始于此乎!
予既知命,遇此真化,敢竭微诚,属当译任,执笔之际,三惟亡师五失及三不易之诲,则忧惧交怀,惕焉若厉,虽复履薄临深,未足喻也。
幸冀宗匠通鉴,文虽左右,而旨不违中,遂谨受案译,敢当此任。
弘始五年岁在癸卯四月二十三日京城之北逍遥园中出此经。
法师手执梵本,口宣秦言,两释异音,交辩文旨,秦王躬览旧经,验其得失,咨其通途,坦其宗致,与诸宿旧义业沙门释慧恭、僧契、僧迁、宝度、慧精、法钦、道流、僧睿、道恢、道标、道恒、道悰等五百余人,详其义旨,审其文中,然后书之。
其年十二月十五日出尽,校正检括,明年四月二十三日乃讫。
文虽粗定,以释论检之,犹多不尽,是以随出其论,随而正之。
释论既讫,尔乃文定,定之未己,已有写而传者,又有以意增损,私以般若波罗蜜为题者,致使文言舛错,前后不同,良由后生虚己怀薄,信我情笃故也。
梵本唯《序品》、《阿鞞跋致品》、《魔事品》有名,余者直第其品数而已。
法师以名非佛制,唯存《序品》,略其二目,其事数之名,与旧不同者,皆是法师以义正之者也。
如阴入持等,名与义乖,故随义改之,阴为众,入为处,持为性,解脱为皆舍,降入为胜处,间止为念处,意断为正勤,觉意为菩提,直行为圣道,诸如此比,改之甚众。
梵音失者,正之以天竺,秦言谬者,定之以字义;
不可变者,即而书之,是以异名斌然,梵音殆半,斯实匠者之公谨,笔受之重慎也,幸冀遵实崇本之贤,推而体之,不以文朴见咎,烦异见情也(《释藏迹》八。)
敕关尉 后秦 · 姚兴
 出处:全晋文
诸生咨访道艺,修己黜身,往来出入,勿拘常限(《晋书·载纪·姚兴传》上,又《十六国春秋》六十一。)
班命 后秦 · 姚兴
 出处:全晋文
郡国百姓,因荒自卖为奴婢者,悉免为良人(《晋书·载纪·姚兴传》上,又《十六国春秋》五十六。)
李嵩既葬素服临朝议 后秦 · 尹纬
 出处:全晋文
帝王丧制,汉魏为准。
矫常越礼,愆于轨度,请付有司,以专擅论。
既葬即吉,乞依前议(《晋书·载纪·姚兴传》上,又《十六国春秋》六十。)
上疏谏去帝号 晋 · 姚旻
 出处:全晋文
伏惟陛下熏格皇天,功济四海,威灵振于殊域,声教暨于遐方。
成汤之隆殷基武王之崇周业,未足比谕。
方当廓靖江吴,告成中岳,岂宜过垂冲损,违皇天之眷命乎(《晋书·载纪·姚兴传》上,《十六国春秋》五十六,太尉赵公等五十三人上疏谏。)
涅盘无名论(并上秦主姚兴表) 十六国 · 释僧肇
 出处:全晋文
僧肇言。
闻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君王得一以治天下。
伏惟陛下睿哲钦明,道与神会,妙契环中,理无不统,游刃万机,弘道终日,威被苍生,垂文作则,所以域中有四太,而王后一焉。
涅盘之道,盖是三乘之所归,方等之渊府,渺漭希夷,绝视听之域,幽致虚玄,殆非群情之所测。
以人微,猥蒙国恩,得间居学肆,在什公门下,十有馀载。
虽众经殊致,胜趣非一,然涅盘一义,常以听习为先。
才识暗短,虽屡蒙诲喻,犹怀疑漠漠,为竭愚不已。
亦如似有解,然未经高胜先唱,不敢自决。
不幸什公去世,咨参无所,以为永慨。
而陛下圣德不孤,独与什公神契,目击道存,快尽其中方寸,故能振彼玄风,以启末俗。
一日遇蒙答安城侯姚嵩书,问无为宗极何者。
夫众生所以久流转生死者,皆由著欲故也。
若欲止于心,即无复生死。
既无生死,潜神玄默,与虚空合其德,是名涅盘矣。
既曰涅盘,复何容有名于其间哉?
斯乃穷微言之美,极象外之谈者也。
自非道参文殊,德侔慈氏,孰能宣扬玄道,为法城堑,使夫大教卷而复舒,幽旨沦而更显,寻玩殷勤,不能暂舍,欣悟交怀,手舞弗暇,岂直当时之胜轨?
方乃累劫之津梁矣。
然圣旨渊玄,理微言约,可以匠彼先进,拯拔高士,惧言题之流,或未尽上意,庶拟孔《易》十《翼》之作,岂贪丰文图以弘显幽旨。
辄作涅盘无名论,论有九折十演,博采众经,托证成喻,以仰述陛下无名之致,岂曰关诣神心,穷究远当?
聊以拟议玄门,班喻学徒耳。
论末章云:“诸家通第一义谛,皆云廓然空寂,无有圣人,吾常以为太甚径庭,不近人情。
若无圣人,知无者谁”?
实如明诏!
实如明诏!
夫道恍惚窅冥,其中有精,若无圣人,谁与道游?
顷诸学徒,莫不踌躇道门,怏怏此旨,怀疑终日,莫之能正。
幸遭高判,宗徒㦎然。
扣关之俦,蔚登玄室,真可谓法轮再转于阎浮,道光重映于千载者矣。
今演论之作,旨曲辨涅盘无名之体,寂彼廓然,排方外之谈,条牒如左,谨以仰呈。
若少参圣旨,愿敕存记。
如其有差,伏承指授,僧肇言。
仇池杨难当 南朝宋 · 慕延
 出处:全宋文卷六十一
难当武都王杨盛子,义熙初为质于姚兴永初末冠军将军元嘉六年代兄玄位,拜秦州刺史武都王
寻进号征西将军
十三年,自立为大秦王改元建义
十九年,遣裴方明等击破之,奔魏死。
北凉沮渠蒙逊 南朝宋 · 慕延
 出处:全宋文卷六十一
蒙逊,张掖临松卢水胡人。
初仕后梁吕光,后叛投段业,为镇西将军,临池太守,寻领张掖太守,转西安太守
晋隆安四年段业自称车骑大将军
建元永安姚兴以为镇西将军沙州刺史西海侯,以晋义熙三年自号大都督、大将军、河西改元玄始
后遣使诣晋称蕃,以为凉州刺史
宋永初末,以为使持节散骑常侍都督凉州诸军事镇军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凉州刺史张掖公。
景平末,进侍中、都督凉秦河沙四州诸军事骠骑大将军、领护匈奴中郎将、西夷校尉、凉州河西
文帝初改骠骑为车骑。
元嘉十年卒,在位三十四年,谥曰武宣王
乞超加姚兴谥奏开禧元年 宋 · 赵善坚
 出处:全宋文卷五八二九、《宋史》卷四五三《忠义传》八
近守边藩,询访故老,姚兴以四百骑当金人十数万,自辰至午,战数十合,援兵不至,竟死于敌。
金人相谓曰:「有如姚兴者十辈,吾属敢前乎」?
忠勇如此,宜超加爵谥。
宫人 晚唐 · 孙元晏
七言绝句 押删韵
纳谏廷臣免犯颜,自然恩可霸江山。
姚兴侍女方承宠,放出宫闱若等闲。
高僧传论 其一 传译论 南梁 · 释慧皎
 出处:全梁文卷七十三
传译之功尚矣,固无得而称焉。
昔如来灭后,长老迦叶、阿难、末田地等,并具足任持八万法藏宏道济人,功用弥博,圣慧日光,馀辉未隐。
是后迦旃延子、达磨多罗,达摩尸梨帝等,并博寻异论,各著言说,而皆祖述四《含》,宗轨三藏。
至若龙树、马鸣,婆薮磐头,则于方等深经,领括枢要。
源发般若,流贯双林,虽曰化洽窐隆,而亦俱得其性。
故令三宝载传、轮转未绝,是以五百年中,犹称正法在世。
夫神化所被,远近斯届,一声一光,辄震他土,一台一盖,动覆恒国。
振丹之与迦维,虽路绝葱河,里逾数万,若以圣之神力,譬犹武步之间,而令闻见限隔,岂非时也。
及其缘运将感,名教潜洽,或称为浮屠之主或号为西域大神
汉明帝楚王英云:「王诵黄老之微言,尚浮屠之仁祀」。
及通梦金人遣使西域,乃有摄摩腾、竺法兰怀道来化,挟策孤征,艰苦必达,傍峻壁而临深,蹑飞絙而渡险。
遗身为物,处难能夷,传法宣经,初化东土,后学与闻,盖其力也。
爰至安清
支谶,康会、竺护等,并异世一时,继踵宏赞。
然夷夏不同,音韵殊隔,自非精括诂训,领会良难。
属有支谦、聂承远,竺佛念、释宝云、竺叔、无罗叉等,并妙善梵汉之音,故能尽翻译之致。
一言三复,辞旨分明,然后更用此土宫商,饰以成制。
论曰:「随方俗语,能示正义,于正义中,置随义语」。
盖斯谓也。
其后鸠摩罗什,硕学钩深,神鉴奥远,历游中土,备翻方言,复恨支、竺所译,文制古质,未尽善美,乃更临梵本,重为宣译,故致今古二经,言殊义一。
时有生、融、影、睿、严、观、恒、肇,皆领悟言前,辞润珠玉,执笔承旨,任在伊人,故长安所译,郁为称首。
是时姚兴窃号,跨有皇畿,崇爱三宝,城渐遗法。
使夫慕道来仪,遐迩烟萃,三藏法门,有缘必睹,自像运东迁,在兹为盛。
其佛贤比丘江东所译,《华严》大部,昙无谶河西所翻《涅槃》妙教,及诸释所出四《含》五部、犍度、婆沙等,并皆言符法本,理惬三印。
童寿有别室之衍,佛贤有摈黜之迹,考之实录,未易详究。
或以时运浇薄,道丧人漓,故所感见,爰至于此。
若以近迹而求,盖亦圭璋一玷也。
世高、无,法祖、法祚等,并理思淹通,仁泽成务,而皆不得其死,将由业有传感,义无违避,故罗汉虽诸漏已尽,尚有贯恼之厄,比干虽忠谨竭诚,犹招赐敛之祸,匪其然乎。
闻有竺法度者,自言专执小乘,而与三藏乖越,贪用铜钵,本非律仪所许,伏地相向,又是忏法所无。
且法度生本南康,不游天竺,晚值昙摩耶舍,又非专小之师,直欲溪壑其身,故为矫异。
然而达量君子,未曾回适,尼众易从,初禀其化。
夫女人理教难惬,事迹易翻,闻因果则悠然扈背,见变术则奔波倾饮,随坠之义即斯谓也。
窃惟正法渊广,数盈八亿,传译所得,卷止千馀。
皆由逾越沙阻,履跨危绝,或望烟渡险,或附杙前身,及相会推求,莫不十遗八九,是以法显、智猛、智严、法勇等,发迹则结旅成群,还至则顾影唯一,实足伤哉。
当知一经达此,岂非列赐受命,而顷世学徒,唯慕钻求一典,谓言广读多惑,斯盖惰学之辞,匪曰通方之训。
何者,夫欲考寻理味,决正法门,岂可断以胸襟,而不博寻众典。
遂使空劳传写,永翳箱匣,甘露正说,竟莫披寻,无上宝珠,隐而弗用,岂不惜哉。
若能贯采禅律,融冶经论,虽复祇树息荫,玄风尚启,婆罗变叶,佛性犹彰。
远报能仁之恩,近称传译之德,倘护身命,宁不勖欤(《高僧传》三)
奏请修缉雅乐 西魏 · 牛弘
 出处:全隋文卷二十四
臣闻周有六代之乐,至《韶》《武》而已。
秦始皇改周舞曰《五行》,汉高帝改《韶武》曰《文始》,以示不相袭也。
又造《武德》,自表其功,故高帝奏《武德》《文始》《五行》之舞,又作《昭容》《礼容》,增演其意。
昭容》生于《武德》,盖犹古之《韶》也。
《礼容》生于《文始》,矫秦之《五行》也。
文帝又作《四时》之舞,故孝景帝立,追述先功,采《武德舞》作《昭德舞》,被之管弦,荐于太宗之庙。
孝宣采《昭德舞》为《盛德舞》,更造新歌,荐于武帝之庙。
据此而言,递相因袭,纵有改作,并宗于《韶》。
至明帝时东平献王采《文德舞》为《大武》之舞,荐于光武之庙。
汉末大乱,乐章沦缺,魏武平荆州,获杜夔,以为军谋祭酒,使创雅乐。
散骑侍郎邓静善咏雅歌乐师尹胡能习宗祀之曲,舞师冯肃晓知先代诸舞。
总练研精,复于古乐,自始也。
文帝黄初,改《昭容》之乐为《昭业乐》,《武德》之舞为《武颂舞》,《文始》之舞为《大韶舞》,《五行》之舞为《大武舞》。
明帝初,公卿奏上太祖武皇帝乐曰《武始》之舞,高祖文皇帝乐曰《咸熙》之舞。
又制乐舞,名曰《章斌》之舞,有事于天地宗庙,及临朝大飨,并用之。
晋武帝泰始二年,遣傅玄等造行礼及上寿食举歌诗。
张华表曰:「案汉、魏所用,虽诗章辞异,兴废随时,至其韵逗曲折,并系于旧,一皆因袭,不敢有所改也」。
九年,荀勖典乐,使郭、宋识造《正德》《大豫》之舞。
昭武舞》曰《宣武舞》,羽龠舞曰《宣文舞》。
江左之初,典章堙紊贺循太常卿,始有登歌之乐。
大宁末阮孚等又增益之。
咸和间,鸠集遗逸,邺没胡后,乐人颇复南度,东晋因之,以具钟律。
太元间,破苻永固,又获乐工杨蜀等,闲练旧乐,于是金石始备。
寻其设悬音调,并与江左是同。
慕容垂慕容永于长子,尽获苻氏旧乐。
息为魏所败,其钟律令李佛等,将太乐细伎,奔慕容德于邺。
迁都广固,子超嗣立,其母先没姚兴,超以太乐伎一百二十人诣赎母。
宋武帝入关,悉收南度。
永初元年,改《正舞》曰《前舞》,《大武舞》曰《后舞》。
文帝元嘉九年太乐令钟宗之,更调金石。
至十四年,典书令奚纵,复改定之。
又有《凯容》《宣业》之舞,齐代因而用之。
萧子显《齐书志》曰:「宋孝建初朝议以《凯容舞》为《韶舞》,《宣业舞》为《武德舞》。
据《韶》为言,《宣业》即是古之《大武》,非《武德》也」。
故《志》有《前舞》《凯容》歌辞,《后舞》《凯容》歌辞者矣。
至于梁初,犹用《凯容》《宣业》之舞,后改为《大壮》《大观》焉。
今人犹唤《大观》为《前舞》,故知乐名虽随代而改,声韵曲折,理应常同。
前克荆州,得梁家雅曲,今平蒋州,又得陈氏正乐。
史传相承,以为合古。
且观其曲体,用声有次,请修缉之,以备雅乐。
其后洛阳之曲,据《魏史》云「太武平赫连昌所得」,更无明证。
后周所用者,皆是新造,杂有边裔之声。
戎音乱,皆不可用。
请悉停之(《隋书·音乐志下》,开皇九年平陈,获宋、齐旧乐,由是牛弘奏。)
妙法莲华经添品序 隋 · 阙名
 出处:全隋文卷三十五
《妙法莲华经》者,破二明一之指归也。
降神五浊,宏道三乘。
权智不思,大悲难极。
先设化城之迹,后示髻珠之本。
车虽有异,雨实无差。
记以正觉之名,许以真子之位。
同入法性,归之于此。
敦煌沙门竺法护,于晋武之世,译《正法华》。
后秦姚兴,更请罗什,译《妙法莲华》。
改详二译,定非一本。
护似多罗之叶,什似龟兹之文,余检经藏,备见二本。
多罗则与《正法》符会,龟兹则共《妙法》允同。
护叶尚有所遗,什文宁无其漏?
而护所阙者,普门品偈也。
什所阙者,药草喻品之半,富楼那及法师等二品之初,提婆达多品普门品偈也。
什又移嘱累在药王之前,二本陀罗尼并置普门之后,其间异同,言不能极。
窃见提婆达多及普门品偈,先贤续出,补阙流行,余景仰遗风,宪章成范。
隋仁寿元年辛酉之岁,因普曜寺沙门上行所请,遂共三藏崛多笈多二法师,于大兴善寺重天竺多罗叶本。
富楼那及法师等二品之初勘本,犹阙药草喻品,更益其半。
提婆达多通入塔品。
陀罗尼次神力之后,嘱累还结其终。
字句差殊,颇以改正。
倘有披寻,幸勿疑惑。
虽千万亿偈,妙义难尽,而二十七品本文且具。
所愿四辨梵词,遍神州之域;
一乘秘教,悟像运之机。
聊记翻译,序之云尔(《释藏》盖一,又《开元释教录》)
续佛经 清 · 洪亮吉
君不见长安天子好禅论,浮屠沙门多以万。
殿陛空陈丰草诗,深宫自进伊蒲饭。
又不见长安天子多武功,蜀氛西靖燕东封。
一朝荧惑星失守,万劫昆明火更红。
可怜德修期愈促,自谓当时邀佛福。
邀佛福,三千佛经盈卧阁,万死难忏姚苌后秦姚兴好佛与鸠摩罗什续佛经长安里中沙门至万人好猎杜挻着丰草诗以谏荧惑入瓠瓜中忽亡不知所在是岁秦大旱昆明池竭童谣讹言国人不安)
五经表 清 · 洪亮吉
宗生去,大事已。
赵生来,大事济。
彼弃龙头附蛇尾。
才何奇,九州小。
书何奇,五经表。
不处城庐处洲岛。
沮渠据北乞伏西。
自郐以下还无讥秃发乌孤广武秦王兴使韦宗觇之归日吾乃知九州之外五经之表复自有人也宗生名敞赵生名振乌孤日吾得赵生大事济矣沮渠张掖乞伏据金城)
遗令诫子孙文 唐 · 姚崇
 出处:全唐文卷二百六
古人云。
富贵者。
人之怨也。
贵则神忌其满。
人恶其上。
富则鬼瞰其室。
虏利其财。
自开辟巳来。
书籍所载。
德薄任重。
而能寿考无咎者。
未之有也。
范蠡疏广之辈。
知止足之分。
前史多之。
况吾才不逮古人。
而久窃荣宠。
位逾高而益惧。
恩弥厚而增忧。
往在中书
遘疾虚惫。
虽终匪懈。
而诸务多缺。
荐贤自代。
屡有诚祈。
人欲天从。
竟蒙哀允。
优游园沼。
放浪形骸
人生一代。
斯亦足矣。
田巴云。
百年之期。
未有能至。
王逸少云。
俛仰之间。
巳为陈迹。
诚哉此言。
比见诸达官身●以后。
孙既失覆荫。
多至贫寒。
斗尺之间。
参商是竞。
岂唯自玷。
乃更辱先。
无论曲直。
俱受嗤毁。
庄田水碾。
众有之。
递相推倚。
或至荒废。
陆贾石苞
皆古之贤达也。
所以预为定分。
将以绝其后争。
吾每静思。
深所叹服。
孔子至圣。
母墓毁而不修。
梁鸿至贤。
父亡席捲而葬。
杨震赵咨卢植张奂
皆当代英达。
通识今古。
咸有遗言。
属令薄葬。
或濯衣时服。
或单帛幅巾。
知真魂去身。
贵于速朽。
子孙皆遵成命。
迄今以为美谈。
凡厚葬之家。
例非明哲。
或溺于流俗。
不察幽明。
咸以奢厚为忠孝。
以俭薄为悭惜。
至令亡者致戮尸暴骸之酷。
存者陷不忠不孝之诮。
可为痛哉。
可为痛哉。
死者无知。
自同粪土。
何烦厚葬。
使伤素业。
若也有知。
神不在柩。
复何用违君父之令。
破衣食之资。
吾身亡后。
可殓以常服。
四时之衣。
各一副而巳。
吾性甚不爱冠衣。
必不得将入棺墓。
紫衣玉带。
足便于身。
念尔等勿复违之。
且神道恶奢。
冥途尚质。
若违吾处分。
使吾受戮于地下。
于汝心安乎。
念而思之。
今之佛经。
罗什所译。
姚兴执本。
与什对翻。
姚兴造浮屠于永贵里。
倾竭府库。
广事庄严。
命不得延。
国亦随灭。
又齐跨山东
周据关右。
周则多除佛法。
而修缮兵威。
齐则广僧徒
而依凭佛力。
及至交战。
齐氏灭亡。
不存。
寺复何有。
修福之报。
何其蔑如。
梁武帝以万乘为奴。
胡太后以六宫入道。
岂特身戮名辱。
皆以亡国破家。
近日孝和皇帝发使赎生。
倾国造寺。
太平公主武三思悖逆庶人张夫人等皆度人造寺。
竟术弥街。
咸不免受戮破家。
为天下所笑。
经云。
求长命。
得长命。
求富贵。
得富贵。
刀刃段段坏。
火坑变成池。
比来缘精进得富贵长命者为谁。
生前易知。
尚觉无应。
身后难究。
谁见有徵。
且五帝之时。
父不葬子。
兄不哭弟。
言其致仁寿无夭横也。
三王之代。
国祚延长。
人用休息。
其人臣则彭祖老聃之类。
皆享遐龄。
当此之时。
未有佛教。
岂抄经铸象之力。
设斋施佛之功耶。
宋书西域传。
有名僧为白黑论。
理證明白。
足鲜沈疑。
宜观而行之。
且佛者觉也。
在乎方寸。
假有万像之广
不出五蕴之中。
但平等慈悲。
行善不行恶。
则福道备矣。
何必溺于小说。
惑于凡僧
仍将喻品。
用为实录。
抄经写像。
破业倾家。
乃至施身。
亦无所吝。
可谓大惑也。
亦有缘亡人造像。
名为追福。
方便之教。
虽则多端。
功德须自发心。
旁助宁应获报。
递相欺诳。
浸成风俗。
损耗生人。
无益亡者。
假有通才达识。
亦为时俗所拘。
如来普慈
意存利万。
损众生之不足。
厚豪僧之有馀。
必不然矣。
且死者是常。
古来不免。
所造经像。
何所施为。
释迦之本法。
为苍生之大弊。
汝等各宜警策。
正法在心。
勿效儿女子曹终身不悟也。
吾亡后必不得为此弊法。
若未能全依正道。
须顺俗情。
从初七至终七。
任设七僧斋。
若随斋须布施。
宜以吾缘身衣物充。
不得辄用馀财。
为无益之枉事。
亦不得妄出私物。
徇追福之虚谈。
道士者。
本以元牝为宗。
初无趋竞之教。
而无识者慕僧家之有利。
约佛教而为业。
敬寻老君之说。
亦无过斋之文。
抑同僧例。
失之弥远。
汝等勿拘鄙俗。
辄屈于家。
汝等身殁之后。
亦教子孙。
依吾此法。
睿宗大圣真皇帝哀册文716年10月 唐 · 苏颋
 出处:全唐文卷二百五十八 创作地点:陕西省西安市
维开元四年太岁景辰六月乙巳朔二十日甲子
大行睿宗大圣真皇帝崩于百福殿。
徙殡于太极殿西阶
十月朔某日。
将迁座于桥陵
礼也。
素帟褰周。
青壶警节。
俨无声以虚卫。
陈有象而成列。
哀子开元神武皇帝讳。
追攀引綍。
眇擗司常。
悽庶物其涕迸。
迸感众灵而影翔。
润兹鸿业。
钦若要道。
爰制近臣。
敢扬大宝。
其词曰。
高祖兴唐。
垂其耿光。
睿宗诞庆。
绍我明命。
明命伊何。
重熙累盛。
耿光伊何。
翊善传圣。
在昔分瑞。
爰初剖符。
令典。
居相宏图。
宣哲观艺。
祗庸服儒。
践其成式。
纳以嘉谟。
否历终泰。
倾维更纽。
子从代王。
子事周母。
退象藏密。
冲襟释负。
不为震惊。
自得谦受。
拥乃政复。
亨而运开。
固推皇弟。
仍陟元台
鸣牝搆孽。
纷虹肆灾。
飙驰神武
电扫奸回。
让天下
再登宸极。
顺夫氓心。
忘我帝力。
鞮译修贡。
亲贤任职。
乐英已敷。
礼纬重饰。
宗庙率祀。
郊邱肇禋。
养而迎夏。
芟以祈
静默沿道。
和平返淳。
智周翔泳。
功济陶钧。
知子惟明。
从吾所尚。
陋伊祁之莫绪。
追齧缺而将丧。
帝允执乎厥中。
皇遂崇于太上。
始受图而观察
终脱屣以清旷。
斋必闲馆。
朝而别宫。
问安顺色。
资孝宏风。
理极兼受。
言承至公。
缀衣而凭几。
忽成鼎而号弓。
呜呼哀哉。
梦年䍐验。
顾命是属。
付神器其得所。
委灵心其何欲。
增摧绝以孺慕。
竟厌时以去俗。
万邦赴而同轨。
六遂陈而帅属
外偫悲于缟素。
中不瘗于珠玉。
蜃辂迎转。
龙㡛戒徂。
寒生紫殿。
晓发清都
笳挽迟迟而徙靡。
旆旌恋恋以威纡。
栎阳之御路。
指桥岳之幽途。
礼既献而三彻。
神方宁而九虞。
远奉游冠。
近严归跸。
因高而渭川尽见。
凭下而秦京稍出。
积耘草以横霜。
攒悲以翳日。
呜呼哀哉。
粤羲轩之建子姒兮。
令问传其不巳。
猗册之尊圣真兮。
鸿名冠而方始。
然后景云霭。
华露滋。
扬至德。
殷永思。
此天子之孝也。
臣何足以知之。
呜呼哀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