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草书势 东汉 · 崔瑗
 出处:全后汉文 卷四十五
书契之兴,始自颉皇
写彼鸟迹,以定文章
爰暨末叶,典籍弥繁。
人之多僻,政之多权。
官事荒芜,剿其墨翰。
惟作佐隶,旧字是删。
草书之法,盖先简略。
应时谕旨,周于卒迫。
兼功并用,爱日省力。
纯俭之变,岂必古式?
观其法象,俯仰有仪。
方不中矩,圆不副规;
抑左扬右,望之若欹。
竦企鸟跱,志在飞移;
狡兽暴骇,将奔未驰。
或黜点染,状似连珠,绝而不离,蓄怒怫郁,放逸生奇。
或凌遽而惴栗,若据槁而临危;
傍点邪附,似螳螂而抱枝。
绝笔收势,余綖虬结,若山蜂施毒,看隙缘巇,腾蛇赴穴,头没尾垂。
是故远而望之,漼焉若注岸崩涯;
就而察之,即一画不可移。
纤微要妙,临事从宜。
略举大较,仿佛若斯(《晋书·卫恒传》,又《初学记》二十一引两条)
王昌前母服议 西晋 · 卫恒
 出处:全晋文卷三十
或云,嫡不可二,前妻宜绝。
此为夺旧与新,违母从子。
礼,律所不许,人情所未安也。
或云,绝与死同,无嫌二嫡,据其相及,欲令有服。
此为论嫡则死,议服则生,还自相伐,理又不通。
愚以为地绝死绝,诚无异也。
宜一如前母,不复追服(《晋书·礼志中》,泰康元年仓曹掾卫恒议云云。案,王昌事详前竟陵王瓘文。)
卫巨山 西晋 · 束皙
 出处:全晋文 卷八十七
元康元年楚王玮矫诏举兵,害太保卫公及公四子三孙。
世子黄门郎巨山有交好;
时自本郡来赴其丧,作吊文一篇,以告其柩。
曰:
同志旧友阳平束皙顷闻飞虎肆暴,窃矫皇制。
祸集于子,宗示方几灭。
越自冀方,来赴来祭。
遥望子弟,铭旌丛立,既窥子庭,其殡盈十。
徘徊感恸,载号载泣。
敛袂升阶,子不我揖。
引袂授祛,子不我执。
哀哉魂兮,于焉乃集(《御览》五百九十六)
王昌前母服论王昌事详前竟陵王楙文) 东晋 · 干宝
 出处:全晋文
礼有经有变有权,王毖之事,有为为之也。
有不可责以始终之义,不可求以循常之文,何群议之纷错!
同产者无嫡侧之别,而先生为兄;
诸侯同爵无等级之差,而先封为长。
今二妻之入,无贵贱之礼,则宜以先后为秩,顺序义也。
今生而同室者寡,死而同庙者众,及其神位,固有上下也。
故《春秋》贤赵姬遭礼之变而得礼情也。
且夫吉凶哀乐,动乎情者也,五礼之制,所以叙情而即事也。
今二母者,本他人也,以名来亲,而恩否于时,敬不及生,爱不及丧,夫何追服之道哉!
张恽刘卞,得其先后之节,齐王卫恒,通于服绝之制,可以断矣。
朝廷于此,宜导之以赵姬,齐之以诏命,使先妻恢含容之德,后妻崇卑让之道,室人达长少之序,百姓见变礼之中。
若此,可以居生,又况于死乎!
古之王者,有以师友之礼待其臣,而臣不敢自尊。
今令先妻以一体接后,而后妻不敢抗,及其子孙交相为服,礼之善物也。
然则王昌兄弟相得之日,盖宜祫祭二母,等其礼馈,序其先后,配以左右,兄弟肃雍,交酬奏献,上以恕先父之志,中以高二母之德,下以齐兄弟之好,使义风弘于王教,慈让洽乎急难,不亦得礼之本乎(《晋书·礼志》中)
与某书 南齐 · 王僧虔
 出处:全齐文卷八
承天凉体豫,复欲缮写一赋。
倾迟晖采,心目俱劳。
承阅览秘府,备睹群迹,崔张归美于逸少,虽一代所宗,仆不见前古人之迹,计亦无以过于逸少,既妙尽深绝,便当得之实录。
然观前世称目,窃有疑焉。
崔杜之后,共推张,仲将谓之笔圣伯玉得其筋,巨山得其骨。
索氏自谓其书银钩虿尾,谈者诚得其宗。
刘德升为钟胡所师,两贤并有肥瘦之断,元鸣获钉壁之习,师宜致酒简之多,此亦不能止。
长胤狸骨,右军以为绝伦,其功不可及。
由此言之,而向之论,或致投杖,聊呈一笑,不妄言耳(《法书要录》引王僧虔《论书》与竟陵王子良《答僧虔书》混为一篇。今从梅鼎祚文纪》割为「与某书」。)
评书 南梁 · 袁昂
 出处:全梁文卷四十八
从汉末至梁,有卅四人。
王僧虔书,犹如扬州子弟,纵复不端正,奕奕皆有一种风气。
王子敬书,如河朔少年皆充悦,举体沓拖,而不可耐。
羊欣书,似婢作夫人,不堪位置,而举止羞涩,终不似真。
阮研书,如贵胄失品次,不复排突英贤,王仪同书,如晋安帝非不处尊位,而都无神明。
殷均书,如高丽人抗浪,乃不有意气,而姿颜自足精味。
淮南书,如南冈士大夫,徒尚风轨,然不□寒乞,陶隐居书,如吴兴小儿,形状未成长,而骨体甚峭快。
拖书,如新亭伧父,一往似杨州人共语,语便态出。
产书,如深山道士,见人便欲退缩。
曹喜书,如经纶道士,言不可强。
王右军书,字势雄强,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阁,故历代宝之,永以为训。
蔡邕书,骨气洞达,爽爽如有神力。
程旷平书,如鸿鹄弄翅,颉颃布置,初云之见白日。
萧思话书,如舞女低腰,仙人啸树。
李镇东书,如芙蓉出水,文彩如镂金。
桓玄书,如快马入阵,随人屈曲,岂须文谱。
范怀均(庆历草作约。)真书有分,草书无功,故知简牍非易。
皇象书如韵音绕梁,孤飞独舞。
孔琳之书,如散花空中,流徽自得。
李岩(一作严。)之书,如镂金素月,屈玉自照。
薄绍之书,如龙游在霄,缱绻可爱。
秦狱吏程邈,善大篆,得罪始皇云阳狱,增减篆体,志其名,名其书自(大观帖作目。)隶也,扶风曹喜后汉人,不知其官,善篆及隶篆等,少异李斯,见重一时耶。
钟司徒书字有十二种,意外巧妙,绝伦多奇。
崔子玉书,如危峰阻日,孤松单枝。
邯郸淳书,应规入矩,方圆乃成。
师宜官书,如鹏翔未息,翩翩而自逝。
梁鹄书如龙威虎震,剑拔弩张。
张伯英书,如武帝爱道,凭虚欲仙。
卫恒书,如插花舞女,援镜舂索靖书,如飘风忽举,鸷鸟乍飞。
钟繇书,如云鹤游天,群鸿戏海,行间茂密,实亦难过耶(《淳化阁帖》五。)
书品论 其五 中之中,魏武帝曹操孟德、吴主元宗孙皓卫觊伯儒左子邑伯卫恒巨山杜预元凯王廙世将、张彭祖任靖、韦旭文休王修敬仁范怀约张永景初、吴休尚、施方泰 南梁 · 庾肩吾
 出处:全梁文卷六十六
魏帝笔墨雄赡,吴主体裁绵密,伯儒兼叙隶草,子邑分镳梁邯,巨山三世,元凯累叶。
王异为右军之师,彭祖羲之之道。
矫名,文休题柱,敬仁清举,致畏逼之词。
张范逢时,俱东南之美,施吴邺下后生,同年拔萃。
此十五人,允为中之中。
论书 南梁 · 庾元威
 出处:全梁文卷六十七
,宜以殷钧范怀约为主,方正循纪,修短合度。
所学草书,宜以张融、王僧淡则,体用得法,意气有馀。
章表笺书,干斯足矣。
夫才能则关性分,耽嗜殊妨大业,但令紧快分明,属辞流便,字不须体,语辄投声。
若以已巳莫分,东柬相乱,则雨王妙迹,二陆高才,顷来非所用也。
王延之有言曰:勿欺数行尺牍,即表三种人身,岂非一者学书得法,二者作字得体,三者轻重得宜,意谓犹须言无虚出,斯则善矣。
近何令贵隔,势倾朝野,聊尔疏漏,遂遭十秽之书。
今聊存两字书曰,有寒士自陈简于掌选诗云:「伎能自寡薄,支叶复单贫。
柯条滥垂景,木石讵知晨?
狗马虽难画,犬羊诚易驯。
效频终未似,学步岂如真。
实云朝乱绪,是曰斁彝伦。
俗作于兹混,人途自此沌」。
离合之诗,由来久矣,不知讥剥,爰加称赞,是其第六秽也。
近来贵宰,于二品清宦进,不假手作书,而笔迹过鄙,无法度,彼恭拜、忽云,永感答人借车,还白不具,真本流传,合朝耻辱,是其第七秽也。
以此而言,书何容易,且梁制与平吉人笺书,有坏怀语者,不得答书。
许乃告绝,私吊答中。
彼此言感思乖错者,州望须刺大中正处,入清议,终身不得仕,盛名年少,宜留意勉之。
余见学阮研书者,不得其骨力婉媚,唯学挛拳委尽。
薄绍之书者,不得其批渊微,徒自经营险急,晚途别法,贪省爱异,浓头织尾,断腰顿足,一八相似。
十小难分,屈等如匀,变前为草,咸言祖述王萧。
无妨日有讹谬,星不从生,籍不从耒,许慎门徒。
居然嗢噱,卫恒子弟。
宁不伤嗟,诖误众家,岂宜改习。
书字之兴,由来尚矣。
沮诵仓颉黄帝史也。
周宣玉时,柱下史史籀,始著籀书,今六人之法虽存,十五之篇亡矣。
及秦相李斯,破大篆为小篆,造《仓颉》七章,中车府令赵高,造《爰历》六章,太史胡毋敬,造博学七章,后人分五十五章,为三仓上卷,至哀帝元嘉中扬子云作训纂,记滂喜,为中卷。
和帝永元中,贾升郎更续记彦均,为下卷。
皆是记字,字出衙人,故人称为三仓也,夫苍雅之学,儒博所宗,自景纯注解,转加敦尚,汉正史及古今字书,并云《仓颉》九篇,是李斯所作。
今窃寻思,必不如是,其第九章论豨信京刘等,郭云:「豨、信是陈豨韩信,京刘是大汉,西土是长安」。
此非谶言,岂有秦时朝宰,谈汉家人物,牛头马腹,先达何以安之?
江左硕儒相系,梁初复有任昉沈约,悉未有讥驳,余忽横议,实不自许,敬俟明哲,定其可否。
而字韵集《方言》《广雅》,凡录字者十有四家,许穿凿贾氏,乃奏《说文》,曹产开振许侯,爰成《字苑》。
《说文》则形声具举,《字苑》则品类周悉,追悟典坟,字弗全体。
《周礼》以鸡斯为笄纚,《礼记》以相近为禳祈。
致今众议丛残,音辞䮞互,盖由程邈变隶,流传未一。
郑公《诗谱》,颇显其源,且书文一反,草木相从,凡五百六十七部,合一万五千九百一十五字,即曰世中所行,十分裁一,而今点画失体,深成怪也。
近有居土阮孝绪,撰《古今文字》三卷,穷搜正典,次丹阳五官丘陵,撰《文字指要》二卷,精加谪发,惟此两书,可称要用。
余以值明师,留心字法,所以坐右作午疆宇,不依羲献妙迹,不逐陶葛名方作,莼羹不敩晋书,不循韵集,爰以浅见,轻述字府,自谓此文,或均萤露。
齐未王融,图古今杂体,有六十四书,少年崇仿,家藏纸贵,而凤鱼虫鸟,是七国时书。
元常皆作录书,故贻后来所诘。
湘东王沮阳韦仲定为九十一种,次功曹谢善勋增其九法,合成百体,其中以八封书为一,以大为两法,径文一字,方寸千言,大上止传可尔。
鬼书惟有业杀,刁斗出千古器,尔┦由乎内典,散隶露书,终是飞曰。
意谓此等,并非通论,今所不取。
余经为正阶侯书十牒屏风,作百体,间以采墨,当时众所惊异,自尔绝笔,惟留草本而已。
百体者,悬针书,垂露书,秦望汲冢书,金鹊书,玉文书,鹄头书,虎爪书,倒薤书,偃波书,幡信书,飞白篆古顽书,文书,奇字,谬篆,制书,列书,日书,月书,风书,云书,星隶,填隶,虫食叶书,科斗书,署书,胡书,蓬书,相书,天竺书,转宿书,一笔篆飞白书,一笔隶飞白草,古文隶横书,楷书,小科书:此五十种,皆纯墨。
玺文书,节文书,真文书,符文书,芝英隶,花草隶,幡信隶,钟鼓隶,龙虎篆,凤鱼篆,骐篆,仙人篆,科斗虫篆,云篆,虫篆,鱼篆,鸟篆,龙篆,龟篆,虎篆,鸾篆,龙虎隶,凤鱼隶,麟凤隶,仙人隶,科斗隶,云隶,虫隶,鱼隶,鸟隶,龙隶,龟隶,鸾隶,龙文隶书,龟文书,鼠书,牛书,虎书,兔书,龙草书,蛇草书,马书,羊书,猴书,鸡书,犬书,豕书,此十二时书,巳上五十种,皆采色。
其外复有大篆、小篆,铭鼎摹印,刻符石经,象形篇章,震书倒书,反左书等,及宋中庶宗炳出九体书,所谓嫌素书,简奏书,笺表书,吊记书,行押书,楫书,稿书,半草书,全草书,此九法极真草书之次第焉,刚舍之外,所存犹一百二十体。
张芝始作一笔飞白书,此干井等字为妙,所以唯云一笔飞白书,则无所不通矣。
反左书者,大同中东宫学土孔敬通所创,余见而达之,于是座上酬答诸君,无有识者,遂呼为众中清闲法。
今学者稍多,解者益寡。
敬通又能一笔草书,一行一断,婉约流利,特出天性。
顷来莫有继者。
宗炳又造画瑞应图千卓绝,王元长颇加增定,乃有虞舜獬豸,周穆狻猊,汉武神凤,卫君舞鹤,五城、九井、螺杯、鲁砚、金滕、玉英、玄圭、朱草等,凡二百一十物。
余经取其善草、嘉禾、灵禽、瑞兽、楼台、器服可为玩对者,盈缩其形状,参详其动植,制一部焉。
此乃青出于蓝,而实世中未有。
复于屏风上作杂体篆二十四种,写凡百名,将恐一笔鄣子,凡百屏风,传者逾谬,并怀叹息,世本云:史皇作图,黄帝巨也,其唐虞之文章,夏后之鼎象,则图画之宗焉。
其后绘事逾精,丹青转妙,乃以钉女心痛图鱼獭集,敬君以之亡妇,王嫱由此失身。
近代陆绥,足称画圣,所闻谈者,一笔之外,仅可蝉雀。
顾长康称为三绝,终是半痴人耳。
杂体既资于画,所以附乎书末张彦《法书要录卷二》,又见《御览》七百四十八,有删节。)
明帝论书表 陈朝 · 虞和
 出处:全宋文卷五十五
臣闻爻画既肇,文字载兴,六艺归其善,八体宣其妙,厥后群能间出,洎乎汉魏钟张擅美,晋末二王称英,羲之书云:「顷寻诸名书,钟张信为绝伦,其馀不足存」。
又云:「吾书比之钟张当抗行,张草犹当雁行」。
羊欣云:「羲之便是小推张,不知献之自谓云何」?
又云:「张字形不及右军,自然不如小王」。
谢安尝闻子敬:「君书何如右军」?
答云:「故当胜」。
云:「物论殊不尔」。
子敬答曰:「世人那得知」?
夫古质而今妍,数之常也;
爱妍而薄质,人之情也。
张方之二王,可谓古矣。
岂得无妍质之殊,且二王暮年,皆胜于少,父子之间,又为今古。
子敬穷其妍妙,固其宜也。
然优劣既微,而会美俱深,故同为终古之独绝,百代之楷式。
桓玄耽玩,不能释手,乃撰二王纸迹,杂有嫌素,正行之尤美者,各为一帙,常置左右,及南奔,虽甚狼狈,犹以自随。
擒获之后,莫知所在。
刘毅颇尚风流,亦甚爱书,倾意搜求。
及将败,大有所得。
卢循素善尺牍,尤珍名法,西南豪士,咸慕其风,人无长幼,翕然尚之,家赢金币,竞远寻求,于是京师三吴之迹,颇散四方。
羲之为会稽献之吴兴,故三吴之近地,偏多遗迹也。
又是末年遒美之时,中世宗室诸王尚多,素嗤贵游,不甚爱好,朝廷亦不搜求,人间所秘,往往不少,新渝惠侯,雅所爱重,悬金招买,不计贵贱,而轻薄之徒,锐意摹学,以屋漏汁,染变纸色,加以劳辱,使类久书。
真伪相糅,莫之能别,故惠侯所蓄,多有非真。
然招聚既多,时有佳迹,如献之吴兴二笺,足为名法,孝武亦纂集佳书,都鄙士人,多有献奉,真伪混杂。
谢灵运母刘氏,子敬之甥,故灵运能书,而特多王法。
臣谢病东皋,游玩山水,守拙乐静,求志林壑,造次之遇,遂纡雅顾,预涉泛之游,参文咏之末,其诸佳法,恣意披览。
愚好既深,稍有微解,及臣遭遇,曲沾恩诱,渐渍玄猷,朝夕咨训,题勒美恶,指示蚩妍,点画之情,昭若发蒙。
于时圣虑,未存草体,凡诸教令,必应真正,小不在意,则伪谩难识,事事留神,则难为心力。
及飞龙之始,戚藩告衅,方事经略,未遑研习;
及三年之初,始玩宝迹,既科简旧秘,再诏寻求景和时所散失,及乞左右嬖幸者,皆原往罪,兼赐其直。
或有顽愚,不敢献书,遂失五卷,多是戏学。
伏惟陛下,爰凝睿思,淹留草法,拟效渐妍,赏析弥妙,旬日之间,转求精秘,字之美恶,书之真伪,剖判体趣,穷微入神,机息务闲,从容研究,乃使使三吴荆湘诸境,穷幽测远,鸠集散逸,及群臣所上,数月之间,奇迹云萃,诏臣与前将军巢尚之司徒参军事徐希秀淮南太守孙奉伯科简二王书,评其品题,除猥录美,供御赏玩。
遂得游目瑰翰,展好宝法,锦质绣章,烂然毕睹。
大凡秘藏所录,钟繇纸书六百九十七字,张芝缣素及纸书四千八百二十五字,年代既久,多是简帖,张昶缣素及纸书四千七十字,毛弘八分缣素书四千五百八十八字,索靖纸书五千七百五十五字,钟会书五纸四百六十五字,是高祖平秦川所获,以赐永嘉公主,俄为第中所盗,流播始兴
泰始开运,地无遁宝,诏庞沈搜索,遂乃得之。
又有范仰恒献上张芝缣素书三百九十八字,希世之宝,潜采累纪,隐迹于二王,耀美于盛辰,别加缮饰,在新装二王书所录之外,由是榻书,悉用薄纸,厚薄不均,辄好绉起,范晔装治卷帖小胜,犹谓不精,孝武使徐爰治护,随纸长短,参差不同,具以数十纸为卷,披视不便,不易劳茹,善恶正草,不相分别。
今所治缮,悉改其弊,孝武子敬学书戏习十卷为秩,传云戏学而不题;
或真行章草,杂在一纸,或重作数字,或学前辈名人能书者;
或有聊尔戏书,既不留意,亦殊猥劣,徒闻则录,曾不披简,卷小者数纸,大者数十,巨细差悬,不相匹类。
是以更裁减,以二丈为度,亦取小王书古诗赋赞论,或草或正,言无次第者,入戏学部,其有恶者,悉皆删去,卷既调均,书又精好。
羲之所书紫纸,多是少年临川时迹,既不足观,亦无取焉。
今榻书皆用大厚纸,泯若一体同度,剪截皆齐。
又补接败字,体势不失,墨色更明。
凡书虽同在一卷,要有优劣。
今此一卷之中,以好者在首,下者次之,中者最后,所以然者,人之看书,必锐于开卷,懈怠于将半,既而略进,次遇中品,赏说留连,不觉终卷。
又旧书目秩无次第,诸秩中各有第一至于第十,脱落散乱,卷秩殊等。
今各题其卷秩所在,与目相应,虽相涉入,终无杂谬。
又旧以封书纸次相随,草正混糅,善恶一贯。
今各随其品,不从本封,条目纸行,凡最字数,皆使分明,一毫靡遗,二王缣素书珊瑚轴二秩二十四卷,纸书金轴二秩二十四卷,又纸书玳瑁轴五秩五十卷,皆互秩金题玉燮织成带。
又有书扇二秩二卷,又纸书飞白章草二秩十五卷,并栴檀轴。
又纸书戏学一秩十二卷,玳瑁轴,此皆书之冠冕也。
自此以下,别有三品书,凡五十二秩,五百二十卷。
悉栴檀轴,又羊欣缣素及纸书,亦选取其妙者,为十八秩一百八十卷,皆漆轴而已。
二王新入书,各装为六秩六十卷,别充备预。
又其中入品之馀,各有条贯,足以声华四万,价轻五都,天府名珍,盛代之伟宝。
陛下渊昭自天,触理必镜,凡诸思制,莫不妙极,乃诏张永更制御纸,紧洁光丽,辉日夺目,又合秘墨,美殊前后,色如点漆,一点竟纸,笔则一二简毫专用白兔,大管丰毛,胶漆坚密,草书笔悉使长毫,以利纵舍之便,兼使吴兴郡作青石圆砚,质滑而停墨,殊胜南方瓦石之器,缣素之工,殆绝于昔。
王僧虔寻得其术,虽不及古,不减郗家所制。
二王书,献之始学父书正体,乃不相似,至于绝笔,章草殊相拟类,笔迹流怿,宛转妍媚,乃欲过之。
羲之书在始未有奇,殊不胜庾翼郗愔,迨其末年,乃造其极,常以章草答庾亮以示叹服,因与羲之书云:「吾昔有伯英章草书十纸,过江亡失,常痛妙迹永绝。
忽见足下答家兄书,焕若神明,顿还旧观」。
旧说羲之罢会稽,住蕺山下,一老妪捉十许六角竹扇出市,王聊问一枚几钱,云直二十许,右军取笔书扇,扇为五字,妪大怅惋,云「举家朝餐,惟仰于此。
何乃书」。
王云:「但言王右军书,字索一百」。
入市,市人竞市去,姥复以十数扇来请书,王笑不答。
又云,羲之常自书表与穆帝,帝使张翼写效,一毫不异,题后答之。
羲之初不觉,更详看,乃叹曰:「小人几欲乱真」。
羲之好鹅山阴昙𥗝村有一道士,养好鹅十馀,王清旦乘小船故往,意大愿乐,乃告求市易。
道士不与,百方譬说,不能得。
道士乃言:「性好道,久欲写河上公老子》,缣素早办,而无人能书,府君若能自屈,书《道德经》各两章,便合群以奉」。
羲之便住半日,为写毕,笼鹅而归。
又尝诣一门生家,设佳馔,供亿甚盛,感之,欲以书相报。
见有一新棐床几,至滑净,乃书之,草正相半,门生送王归郡,还家,其父已刮尽,生失书,惊懊累日。
桓玄爱重书法,每宴集,辄出法书示宾客
客有食寒具者,仍以手捉书,大点污。
后出法书,辄令客洗手,兼除寒具。
子敬常笺与简文十许纸,题最后云:「民此书甚合,愿存之」。
此书为桓玄所宝,高祖后得,以赐王武刚,未审今何在」?
谢奉起庙,悉用棐材,右军取棐书之满床,收得一大箦。
子敬后往,谢为说右军甚佳,而密已削作数十棐板,请子名书之,亦甚合,并珍录。
后孙履,分半与桓玄,用履为扬州主簿,馀一半,孙恩会稽,略以入海。
羲之会稽子敬七八岁学书,羲之从后掣其笔,不脱,叹曰:「此儿书后当有大名」。
子敬出戏,见北馆新泥垩壁白净,子敬取帚沾泥汁,书方丈一字,观者如市。
羲之见叹美,问谁所作?
答云七郎。
羲之作书与亲故云:「子敬飞白大有意」。
是因于此壁也。
有一好事年少,故作精白纱示戒,著诣子敬
子敬便取书之,草正诸体悉备,两袖及褾(《御览》作「襟」。)
略周,年少觉王左右有凌夺之色,制示戒而走,左右果逐之。
及门外,斗争分裂,少年才得一袖耳。
子敬吴兴羊欣父不疑为乌程时年十六,书已有意,为子敬所知。
子敬往县,入斋,衣白新绢裙昼眠,子敬因书其裙幅,及带,觉,欢乐,遂宝之。
后以上朝廷,中乃零失。
子敬门生,以子敬书种蚕,后人于蚕中寻取纸,大有所得。
谢安善书,不重子敬,每作好书,必谓被赏,辄题后答之,朝廷秘宝名书,久已盈积。
太初狂迫,乃欲一时烧除,左右怀让者,苦相譬说乃止。
臣见卫恒《古来能书人录》一卷,时有不通,今随事改正,并写《诸杂势》一卷,今新装《二王镇书定目》各六卷,又《羊欣书目》六卷,《钟张等书目》一卷,文字之部备矣。
谨诣省上表,并上录势新书以闻,六年九月中书侍郎虞和(□□□□□□□,又略见《御览》七百四十八,引两条。)
梓州慧义寺碑铭 初唐 · 王勃
四言诗 出处:全唐文卷一百八十四
粤若三灵混极。惟神藏妙物之机。六气潜周。惟圣握财成之柄。考龟龙于百代。觉路先迷。徵象马于三川。元津晚辟。岂非君臣朴静。则上皇扶失道之危。仁义沸腾。则大雄拯横流之弊。然后阶四禅而纵观。再造淳风。生三昧而端求。一匡浇俗。详穷秘躅。迥测冥机。观俗化之浮沈。考经纶之去就。则知理非徒寝。勋华秕天下之功。教不虚行。雪寰中之诮。遂能往来真极。表里睿图。谈慧日于昏衢。荫慈云于燬宅。由是妙音鸿渐。化迹龙飞。为法栋梁。作人父母。诸天竞写。金仙满目之容。异事争传。贝叶璿花之偈。慧义寺则安昌寺之遗基。周使持节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大都督新州剌史安昌公之所建也。公讳则。字孝规后魏景穆皇帝之元孙。司空安昌王之元子。雄才广度。身膺海岳之灵。华冕雕轩。地积王侯之气。晚参周运。位列虞宾。爰抚新州。来光旧蜀。江分石犀。犹连赤岸之山。路对金牛。尚疑青泥之磴。荣高牧刺。养隔晨昏。披厚褥以惊心。抚长筵而下泣。以为临川积慕。尚疏钟阜之岩。康乐追怀。竟凿庐峰之壁。傍稽胜托。俯植灵因。穷广汉之名山。得长平之绝岫。凭危列户。亘险乘甍。龛临明月之宫。塔对浮云之径。青莲湛目。下映香泉。赪果含唇。斜交宝树。重扃写翠。攀謺磴而烟周。复树回丹。委连冈而电属。真童入。山前桂树之坛。神客来游。水上芙蓉之殿。千楣凤矫。横鸟道而斜飞。万栱虬蟠。俯虹㽵而沓起。霞明春牖。即对谈鸡。露下秋亭。仍传唳鹤。松门不杂。禅清避俗之心。院长闲。响合游仙之梵。若夫招提净域。栋宇长存。精舍祇洹。规摹可袭。亦犹林光旧址。遂起甘泉之宫。露寝馀基。因立灵光之殿。自先后膺历。今圣乘时。尧曦将佛镜俱悬。轩车与法轮同转。眷香城而侧席。怀妙叶而旁施。爰加慧义之名。用徙安昌之号。镌镕间起。缔饰争飞。前司马苏良乂。首引甄操。前长史唐秀卿。继敦崇拓。乃立弥勒下生像一铺。诸佛新变相一龛。并对巘呈规。分崖合势。容华秀绝。相好端明。尽雕刻之奇摹。执丹青之有契。随峰写状。旌旗舍卫之兵。因石生姿。花叶祇园之树。山靡进晚。丽饰晨岩。涧户迎宵。神光夜烛。如来应化。上辞兜率之天。菩萨分身。下入须弥之座。时有就禅师者。俗姓冯氏。行遗生灭。思出尘劳。修定水之堤防。擢禅林之栋干。法忍以精求解脱。俯会无生。慧严以身證涅槃。坐观真谛。受踪故事。隔代同符。形骨犹存。英灵可视。岂若武担山下。惟传智士之名。蜀郡江前。别画文翁之像而已哉。又有庆法师者。俗姓王氏。贞机苦节。以般若为心谋。辅弼匡迷。以菩提为已任。遂使邑南偃化。争传廉恕之风。濮右驰情。竞起松篁之节。爰有庾子山者。文场之俊客也。自黄旗东扫。青盖西还。承有晋之衣缨。作大周之杞梓。嘉声内振。健笔傍流。翠碣高悬。丹书未缺。琼钟俯彻。犹参吐凤之音。石镜傍临。尚写回鸾之迹。朝请大夫长史河东裴爽。公侯映代。贞白承家。临九折以长驱。下双流而作镜。清通旧德。王休徵之不虚。领袖耆年。庞士元之获展。县令卫元。冰霜用足。江汉情多。传卫玠之清谈。兼卫恒之博识。牛刀屈锐。陵剑壁而裁风。凤轸鸣徽。望琴台而助化。寺主明法师俗姓淳于氏。盖齐上客之遗苗。汉廷尉之洪允。避地岷濮。代为豪酋。法师住持真教。栖息妙涂。临雁塔而虔诚。仰龙宫而绎思。禅居遁迹。严君平之出尘。梵肆延宾。杨季卿之好事。上沐皇王之泽。下承连宰之功。收里巷之讴谣。览江山之体势。咸以为安昌故迹。虽篆德于前闻。新野残书。未兼芳于后叶。爰求胜律。重勒奇踪。托以知已之宾。校以当仁之分。文通景纯之笔。何后何先。襄川岘岭之碑。为陵为谷。敢凭真眷。俯竭虚怀。披翰苑而长鸣。下辞庭而步。扬子云之继马。人远乎哉。蔡伯喈之嗣张。吾知之矣。敢作颂曰。
三千净土,八万名山。
银台海上,金阙云间
禅居不杂,觉路长闲。
鸾鹤栖举,风烟往还。
蜀门南望,岷波东泻。
川路黄牛,关城白马。
宝光仙镇,来清钜野
紫磴三危,丹峰四下。
显元安昌,俾侯江汉
英威外发,妙谋内断。
慧则心机,孝为身干。
聿求胜迹,爰疏壮观。
跨崄垂甍,缘崖构极。
玉座交映,珍龛间饬。
磴道鱼鳞,山形凤翼。
露清轩冕,霞明篆刻。
重峦架崄,曲岫回廊。
岩扉侧启,涧户斜张。
松门石塔,竹院沙场。
斋庭合梵,讲肆浮香。
郁纡甍栋,参差林沼。
叶障奔禽,花岩度鸟。
地遥心旷,尘疏俗少。
鹤唳更秋,猿吟漏晓。
法门幽寂,禅宫寥夐。
树杳烟深,泉飞虹映。
实为妙域,傍滋道性。
屡延铭表,频流藻咏
铜梁上德,玉垒名师。
饰传觉照,颠闱文思。
千龄道术,万古风期。
重规謺矩,何代无之。
书断评 唐 · 张怀瓘
 出处:全唐文卷四百三十二
盖一味之嗜。
五味不同。
殊音之发。
契物斯失。
方类相袭。
且或如彼。
况书之臧否。
情之爱恶无偏乎。
若毫釐较量。
谁验准的。
推其大率。
可以言诠。
观昔贤之评书。
或有不当。
王僧虔云。
亡从祖中书令笔力过子敬者。
君子周而不比。
乃有党乎。
梁武帝云。
钟繇书法十有二卷。
世之书者。
多师二王。
元帝逸迹。
曾不睥睨。
竞巧趋精细。
殆同神机。
逸少至于学钟艺巧。
及其独运。
意疏字缓
譬犹楚音夏习。
不能无楚。
子敬之不逮真。
亦劣章草。
然观其行草之会。
则神勇盖世。
兄之于父。
犹拟抗行。
比之钟张
虽勍敌。
仍有擒孟之势。
夫天下之能事。
悉难就也。
假如效萧子云书。
虽则童孺。
但至效数日。
见者无不云学萧书。
欲窥钟公。
墙数仞
罕得其门者。
小王则若惊风拔树。
大力移山。
其欲效之。
立见僵仆。
可知而不可得也。
然小王尝与谢安书。
意必珍录。
乃题后答之。
亦以为恨。
或云。
子敬
君书何如家君。
答云。
固当不同。
云。
外论殊不尔。
又云。
人那得知
此乃短谢公也。
羊欣云。
张字形不及古。
自然不如小王。
虞和云。
古质而今妍。
数之常。
爱妍而薄质。
人之情。
张方之二王。
可谓古矣。
岂得无妍质之殊。
父子之间。
又为今古。
子敬穷其妍妙。
固其宜也。
并以小王居胜。
达人通论。
不其然乎。
羊欣云。
右军古今莫二。
虞和云。
献之始学父书。
正体乃不相似。
至于笔绝章草。
殊相拟类。
笔迹流泽。
婉转妍媚。
乃欲过之。
王僧虔云。
献之骨势不及父。
媚越过之。
萧子良云。
崔张以来。
归美于逸少
仆不见前古人之迹。
计亦无过之。
孙过庭云。
元常专工于隶书。
伯英犹精于草体。
彼之二美。
而羲献兼之。
并有得也。
夫椎轮为大辂之始。
以椎轮之朴。
不如大辂之华。
盖以拙胜工。
岂以文胜质。
若谓文胜质。
诸子不逮
复何疑哉。
或以法可传。
轮扁不能授之于子。
是知一致而百虑。
异轨而同奔。
钟张虽草创称能。
二王乃差池称妙。
若以居先则胜。
钟张亦有所师。
固不可文质先后而求之。
盖一以贯之求其合。
天下之达道也。
虽则齐圣跻神。
妙各有最。
若真书古雅。
道合神明。
则元常第一。
若真行妍美。
粉黛无施。
逸少第一。
若章草古逸。
极致高深。
伯度第一。
若章则劲骨。
天纵草则。
变化无方。
伯英第一。
其问备精诸体。
唯独右军
次至大令。
子敬可谓武尽美矣。
未尽善也。
逸少可谓韶尽美矣。
又尽善也。
然此五贤。
各能尽心而跻于圣。
或有侮毁。
亦犹日月之蚀。
无损于明。
白云在天。
瞻望悠邈。
固同为终古独绝。
百世之模楷。
高步于人伦之表。
栖迟于墨妙之门。
不可以规矩其形。
律吕其度。
鹏搏龙跃。
绝迹霄汉。
所谓得元珠于赤水矣。
其或继书者。
虽百世可知。
史籀李斯
即字书累叶之祖。
其所制作。
并神妙至极。
盖无等夷。
八分书则伯喈制胜。
出世独立。
谁敢比肩。
至如崔及小张韦卫皇索等。
虽则同品。
不居其最。
并不备载较量。
然各峻彼云峰。
增其海派。
使后世资瞻仰而露润焉。
赵壹有贬草之论。
仍笑重张书为秘宝者。
嗟夫。
道不同。
不相为谋。
夫艺之在己。
如木之加实。
草之增叶。
绘以众色为章。
食以五味而美。
亦犹八卦成列。
八音克谐。
聋瞽之人。
不知其谓。
若知其故。
耳想心识。
自该通审。
其不知。
则聋瞽者耳。
庾尚书以臧否相推。
而列九品
阮研卫瓘索靖韦诞皇象钟会同居第三等。
此若棠杜之树。
植橘柚之林。
又抑薄绍之齐高帝等三十人同为第七等。
亦犹屈盐梅之量。
处掾属之伍。
李夫人程邈居第一品。
且书传所载。
程创为隶法。
其于工拙。
蔑尔无闻。
遗迹又无。
何以知其品第。
又云。
梁氏石书。
雅敬于韦蔡。
以梁比蔡。
岂不悬绝。
张昶伯英之弟。
妙于草隶八分。
混兄之书。
故谓之亚圣。
卫恒兼精体势。
时人云得伯英之骨。
并居第四。
仍与汉王同流。
又黜桓元谢安萧子云释智永陆柬之等与王知敬居第五等。
若此数子。
岂与埒能。
嗜好不同。
又加之以言。
况可尽之于刚柔。
消息贵乎适宜。
形象无常。
不可典要。
固难评也。
萧子云言欲作二王论草隶法。
言不尽意。
遂不能成。
又云。
顷得书意转深。
点画之间。
所言不得尽其妙者。
事事皆然。
诚哉是言也。
艺成而下。
德成而上。
然书之为用。
施于竹帛。
千载不朽。
亦犹愈没没而无闻哉。
万事无情。
胜寄在我。
苟视迹而合趣。
或循干而得人。
虽身沈而名飞。
冀托之以神契。
每见片善。
何庆如之。
怀恨不果游目天府
备观名迹。
徒勤劳乎其所未闻。
祈求乎其所未见。
今录所闻见。
粗如前列。
学惭于博。
识不迨能。
缮奇缵异。
多所未尽。
且如抱绝俗之才。
孤秀之质。
不容于世。
或复何恨。
孔子曰。
博学深谋而不遇者众矣。
何独某哉。
然识贵行藏。
行忌明洁。
至人晦迹。
其可尽知。
开元甲子岁
广陵卧疾。
始焉草创。
其触类生变。
万物为
庶乎周易之体也。
其一字褒贬。
微言劝戒。
窃乎春秋之意也。
其不虚美。
不隐恶。
近平马迁之书也。
冀其众美。
以成一家之言。
虽知不知为上。
独善之与兼济
取舍其为孰多。
童蒙有救。
思盈半矣。
且二王既没。
书或在兹。
语曰。
能言之者。
未必能行。
能行之者。
未必能言。
何必备能。
而后为评。
岁洎丁卯
荐笔削焉。
法书论 唐 · 蔡希综
 出处:全唐文卷三百六十五
余家历世皆传儒素。
尤尚书法。
十九代祖东汉左中郎邕。
有篆籀八体之妙。
六世祖陈侍中景历。
五世伯祖蜀王记室君知。
咸能楷隶。
俱为时所重。
从叔父右卫府兵曹参军有邻
继于八体之迹。
第四兄缑氏主簿希逸
第七兄洛阳希寂。
并深工草隶。
颇为当代所称也。
周宣王史籀大篆
秦始皇程邈改为隶书
东汉上谷王次仲以隶书改为楷法。
仲又以楷法变为八分。
其后继迹者。
伯喈得之极。
元常或其亚。
草圣始自楚屈原
章草兴于汉宣帝
楷法则曹喜师宜官梁鹄皇象罗景邯郸淳胡昭杜度
草法则崔瑗崔寔张芝张昶索靖卫瓘卫恒羲献。
宋齐之间。
王僧虔羊欣李镇萧子云萧思话陶隐居永禅师
唐房乔杜如晦杨师道裴行俭高士廉欧阳询虞世南陆柬之褚遂良薛稷
其次有琅琊王绍宗颍川钟绍京范阳张庭圭。
亦深有意焉。
父兄子弟相继其能者。
东汉崔瑗
宏农张芝与弟
河东卫瓘子恒
颍川钟繇及子会。
琅琊王羲之及子献之。
西河宋令文及子之逊。
东海徐峤之及子浩。
兰陵萧诚及弟谅。
如是数公等。
并遭盛明之世。
得从容于笔砚。
始其学也。
则师资一同。
及尔成功。
乃菁华各擅。
亦犹绿叶红花。
长松翠柏
虽占雨露。
孕育于阴阳。
而盘错森梢。
䒠茸艳逸。
各入门自媚。
讵闻相下。
咸自我而作古。
或因奇而立
若盛传于代。
以为贻家之宝。
则八体之极。
是归乎钟蔡。
草隶之雄。
是归乎张王。
此四贤者。
自数百载来。
未之逮也。
司徒侍中上柱国北平郡太傅马公行状 中唐 · 权德舆
 出处:全唐文卷五百七
曾祖君才。皇右武候大将军南阳郡
祖珉。皇右钤卫仓曹参军
累赠尚书右仆射。父季龙
皇大同军使岚州刺史幽州经略副使。累赠司空
汝州郏城临汝石台马燧字洵美
年七十。太傅英朗特达。
刚方中正。体苞五常。
致其用以赞皇极。国有二柄。
壮其猷以合神武。终始盛烈。
为唐宗公。原夫代有功德。
延耀储祉。王佐之业。
至公而光。年十四从师讲学。
因辍卷喟然曰。大丈夫当建功立名。
以康济天下。岂能矻矻为章句儒耶。
读左氏春秋孙吴兵法。与历代君臣大本。
成败大较。忠贤功用。
奇正方略。会其归趣。
妙指诸掌。十九丁内艰
泣血三年。以孝闻。
天宝末安禄山拥幽陵之师南向。
光禄卿贾循为留后。公以书干
劝诛逆将向润容牛庭玠等。然后传檄仗顺。
可覆而取之。疑留不决。
竟及于祸。踰月。
閒行至恒山。时河朔扰攘。
物情恟惧。公方以褒衣长裾。
游谈感激。因其谋而扶义建节者众矣。
宝应中。陈郑节度李凉公抱玉移镇上党
雅知公才。表为晋州赵城
时王师既破史朝义。乃复河洛。
有回鹘可汗之助。因肆暴而归。
以功自负。其强难屈。
节将使上介致饩。皆惧不敢行。
公官方解巾。急病不让。
径诣其垒。申明要约。
气盛词直。虏皆优从。
可汗乃授以旗帜。委之供办。
且曰。有犯禁者。
公其董之。于是藩部肃然。
莫不畏服。后有酋长求赂于公者。
立斩十馀人。可汗大骇。
疾驰出境。安人禁暴之略。
兆于斯矣。河北副元帅仆固怀恩
将相之重。恃父子之勇。
可汗又其子婿也。藉以为援。
将有异图。公密觇其情。
请为之备。初伪范阳节度使李怀仙
与相卫恒定等四帅相继来降。怀恩结为党助。
奏复其职。至是拥众据汾上。
子玚围太原。相卫馈餫。
以相掎角。安阳
说其帅曰。怀恩憯刻以逞欲。
其子轻佻而好胜。人人自为计。
坐待帐下之变耳。深陈利病。
劝喻激切。由是感公言。
至涕泣改图。因约怀仙等三人。
奉章献款。既回鹘北归。
怀恩与玚继死。公之明识远略。
皆此类也。本使寻奏改左武卫兵曹参军
太子通事舍人著作郎。以至秘书少监殿中侍御史
转营田节度判官永泰中郑州刺史侍御史
至是颁六条。抚四方。
分忧于上。施惠于下。
时兵食方调。杼轴其空。
乃辟其田亩。均其户版。
每岁一税。百姓便之。
生齿益息。庶物蕃阜。
大历中怀州刺史。其夏大旱。
公以救灾沴莫若修教化。掩骼埋胔。
蠲苛恤隐。使皆得其欲。
而无穷人。端居洁诚。
默以心祷。至七月
稆谷满野。墉亡者襁负而至。
朝廷以阳被边。宜得文武之守。
陇州刺史御史中丞。公乃训州师。
修器备。郡城之西。
有路与蕃境相直。凡二百馀步。
上连峻峰。公乃躬自行视。
塞其蹊隧。功坚力省。
疆场以宁。又置谯门于阨狭之地。
中制扃鐍。上施干橹。
积岁之患。旬日而安。
连帅惮公威望日盛。羁留幕府
因以受代。家居京师者久之。
先皇帝召见。奇其才。
商州刺史御史中丞。未旬日。
河阳三城逐其帅。择可以抚宁之者。
特拜左散骑常侍御史大夫。充河阳城使
是岁大历十年也。夏五月
宋兵马使李灵耀以濮阳叛。俄据浚郊。
国家始务靖人。特屈常宪。
因以节度留后授之。而又结魏师以略东郡
不利。六月
诏公与淮西节度李忠臣夹攻之。时寇锋寖盛。
忠臣每合皆北。将弃师以免者数矣。
公尝激以壮志。或绐之吉梦。
忠臣既惭且愤。引师复还。
先是忠臣军汴南。公军汴北。
每与虏角。所向无前。
初败之于荥泽。又破之于西梁固。
至是灵耀以其勇悍者八千人。号为饿狼营
尽锐来拒。公引戏下决战。
遂胜入郛。时之救兵二万。
距大梁三十里许。公又合诸侯之师。
用奇设伏。以敢死士三千人鼓噪先登。
大败之。魏将军单骑遁去。
灵耀以其徒宵溃。翌日。
馀党以城内八千人降于公。公悉让忠臣。
推而不处。闭垒移疾。
退于坂桥。其士吏卤获。
悉以家财购而复之。大梁之人。
至今知感。履险则忠以尽敌。
成功则让以保身。此又将帅之明哲也。
十二年三月。诏复魏博之地。
诸侯班师。公乃归镇河阳
秋雨暴至。河流决溢。
军吏等具楫棹。请公登舟以避。
曰。城中凡数十万户。
吾实主之。而苟以一家求安。
所不忍为也。既而人皆感泣。
水不为患。十四年闰五月
皇帝即位。深烛理本。
太原王业所起。国之北门。
非勋德烂然者。不能镇定。
特拜工部尚书御史大夫太原尹北都留守。充河东节度观察等使。
于是修班制。正事典。
险其走集。训其舆师。
讲车徒战阵之法。教金鼓声气之节。
分画之下。变化如神。
自是烽候罢警。匈奴不敢南向而牧矣。
建中二年夏六月。来朝京师
兵部尚书封豳国公
初魏博席伯父之势。而得专地。
既踰年。与东平常山复为从约。
七月。魏以兵三万围邢州
临洺昭义节度使上请公为援。
朝廷许之。十月
公会昭义之师与神策行营兵马使太尉西平王漳州。先是以浚郊之败。
詟公威望。至是以节度之师。
专征伐之任。兵刃完利。
部校训齐。军声大振。
士气益励。魏人又分锐骑。
合恒定李惟岳之众万馀人。于临洺南双冈下树栅以自固。
公自晨至晦。急击大溃。
杀其将杨朝光。时临洺之围。
濠垒四匝。复与昭义鼓行而前。
腹背受敌。飙尘翳景。
士皆决死。凡百馀合。
公自据西濠口。扼其喉以袭破之。
凶徒毙踣。乱相蹂蹈。
收其车重兵械。各数十万。
魏人弃营而遁。邢围迎溃。
上嘉其功。拜尚书右仆射
先是公与军吏约曰。苟戮力成功者。
当竭产以赏。至是悉索家钱与车服臧获等。
奠其价之上下。视其功之薄厚。
散于军中。约五十万。
且曰。苟可以夷患难。
勉师人。赤诚之外。
无非长物。故尽其私积。
贾其馀勇。士皆歔欷感激。
争以效命报焉。优诏褒异。
命史臣书之。且诏有司。
以量入之赋。如其数以复于公。
其毁家佐军。轻费厚下。
皆此类也。三年正月
魏人又乞师于东平恒山。众且四万。
壁于洹水曰。
不备不虞。不可以师。
且以河阳三城。常所训定。
上请为助。有诏从之。
乃建三桥。夹河为垒。
乘变出奇。如环无端。
初则衔枚以趋敌。因乘其未备。
后则雉草以灭火。使计不得用。
然后分锐士飙驰以犯之。而后从之。
获首级者殆半。馀皆走林溺水。
僵尸相属。腥秽川陆。
公愀然曰。是皆平原人也。
彼但暴服之耳。亦既就死。
忍其委骨肉如是耶。使得以族属收瘗。
既而闻者知感。由是洛博二州伪署刺史
各以其地来降。邺魏之閒。
以咫尺之书。招下二十馀城。
朱滔诱其邻帅。复来助寇。
四月。公有魏城之捷。
五月。诏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封北平郡王。时诸军连捷。
师留且久。或有复其侵地。
则怠于攻取。公具以上闻。
有诏朔方节度使李怀光应援征讨。六月
朱滔渔阳之甲三万。至于城下。
初诸侯有议班师者。曰。
彼三战三北。假息孤城。
且宿兵十万。闻援强而退。
纵敌生患。何以复命于朝廷耶。
既而偫帅相励。皆百其勇。
七月。加魏州大都督府长史
仍充魏博澶相四州节度招讨等使。四年二月
又败之于成安。魏军退于馆陶
深壁以自固。以十月盗臣窃发。
銮辂狩于近郊。公忠愤逾逼。
密图方略怀光统朔方之旅。
乘归心以赴难。公齧臂伏泣。
以大节感动之。时朱滔招连北虏。
边鄙日耸。公谓诸将曰。
夙驾整旅。以扈属车。
人臣之分也。傥北都不守。
即两河三川摇矣。岂行师捍患之义也耶。
乃还太原。遣行军司马王权统锐骑五千。
监军使者赴行在所。又令男汇与大将等男各一人赴焉。
军食禄赐。器备服用。
一以条奏。献于行宫。
公初旋师也。以晋阳大卤。
用武之地。北蕃东夏
且有外虞。而都城之东。
平坦受敌。乃股引汾晋二川。
涨为平湖。能顺地泐。
以导水势。守陴者岁减其役。
滨河者日厚其生。而又广堤浚池。
密树如织。金汤自固。
板干不勤。其明智善利之及人也如此。
公自出车累岁。功捷相继。
而军中衣食。多出寇境。
河东之人。省调给馈餫之劳。
岁减其赋。封内相贺。
因中贵人以闻。愿刻金石。
诏从其请。公避名不伐。
恳疏方止。其劳谦之词。
邦人诵之。此所以尊而光。
晦而彰者也。公常揣摩诸侯。
开导功善。能通其变。
以诱其衷。尽益友之直谅。
启纯臣之志略。因所以建大顺立大勋者有焉。
兴元元年二月李怀光贪天犯上。
衡连逆泚。胁其人以河中叛。
公威声素振。壤地相接。
支郡属城。降者继至。
秋七月。皇帝既平大盗。
乃清宫庙。加河东保宁奉诚等军行营副元帅
有诏许公与诸军同讨河中九月既望
师及于绛。伪刺史王克同弃城而遁。
馀党来降。分徇下县。
进军宝鼎。斩其将徐伯文
先是怀光之师。勇于豨突。
至是获甲首千数。凶徒夺气矣。
贞元元年六月。公以军国大要。
非表章所尽。释位来朝。
亲禀睿略。乃屈指成算。
请三旬刍粟以平之。秋七月
河中节度使侍中咸宁王及同华邠宁之师次于长春宫。公以单骑傅于城下。
召贼将徐廷光。西向受命。
且以君恩喻之曰。兵兴以来。
逾三十年。而朔方之师。
最为忠力。今乘时自效。
若建瓴水。岂甘心啬祸。
终污锋刃耶。开陈逆顺。
声泣交感。又曰。
跬步之内。矢石所及。
若决为匪人。亦在今日。
因披襟直前当之。廷光頫伏拜泣。
莫敢仰视。抗词未毕。
坚壁洞开。公径入抚安
奉宣皇泽。于是城中周呼曰。
吾等复为王人矣。八月
公与咸宁合军而东。至于焦离堡。
降其将尉圭。乃次河中。
阵于城下。怀光传首。
其众请命。是举也。
不劳师献功。如其平素。
就加侍中。归镇北都。
三年二月。来朝京师
寇戎既清。乞罢藩镇。
六月拜司徒侍中。诏有司具仪法册命。
礼赐备厚。昭德报功。
人臣荣之。屯师河中也。
武节度杜希全献体要八章。上因著君臣箴以赐之。
公奉表陈贺。上又赐公宸扆台衡铭各一首。
公令男畅诣阙谢恩。并请楬而书之于起义堂之侧。
诏下优荅。其略曰。
卿有吁谟济代之诚。保衡辅朕之志。
情之所尚。遂饰以词。
比夫盘盂自铭。亦冀辅佐同德
遂许刻石。兼赐题额。
宠渥之盛。冠耀当时。
五年九月。尝与故太尉西平王同对于别殿。
上曰。卿二人与朕休戚是同。
各赐图形麟阁。并御制文。
皇太子书于阁壁。至于君使臣
臣事君。选贤与能之盛。
尽忠作宪之绩。焕乎天文。
与日月并明矣。九年十月
公以足疾。久阙朝请
因至中书。奉表起居。
召对拜舞。手误至地。
上惊。遽自起以接之。
公惭惶跼蹐。感甚以泣。
上曰。元首股肱。
本为同体。卿之疾痛。
何异朕身。乃遣中使梁怀干扶掖下殿。
十一年二月。以年及悬车。
再表让侍中。优诏敦奖。
终不得请。八月十七日
薨于安邑里私第。皇帝震悼。
不视朝四日。先是诏宰臣诣宅问疾。
御医禁方。旁午于途。
疾剧遗表。指陈边事。
纯诚至公。言不及私。
薨之明日。诏赠太傅
又诏文武百寮。就宅吊哭。
京兆尹护丧。万年令为副。
司农卿吴王巘充吊祭使鸿胪少卿王权为副。
赙赠绢二千匹。布五百端。
米粟二千石二十七日
太常卿裴郁副使少府少监路恕备礼持节册命。上所以待大臣之礼备矣。
惟公始以文史参佐。至于牧守师帅
功业见乎变。德刑焯于时。
所以顺天明。从君命。
布皇泽。宣国威。
能竭忠力。而为藩卫。
理军如家。驭下以诚。
拊循厚而士励。法禁明而众整。
誓师鞠旅。皆乐为用。
料敌致胜。如在彀中。
此战之所由克也。凡再分兵符。
而三破剧贼。开相府十四年以上。
公居中者九年。至于尽沃心之言。
当注意之重。密启诡词。
人莫得而知之。昔舜之官人也。
卨作司徒。龙作纳言
惟公居之。周之命将也。
方叔元老。申伯于藩。
公嗣之。加以冯异之推功。
赵奢之飨士。子囊城郢
文子之不属其子。惟公备之。
故岁时为饎。追远盛公侯之礼。
会朝鸣玉。拜后联卿士之荣。
公之展孝也。公之教忠也。
凡自府辟。多为国华。
登中朝以润王度。分外阃而贞师律。
公之知人也。公之举善也。
洪范之乂用三德。向用五福。
惜公不踰期颐。其他则无不及也。
德舆左补阙三岁而为右史掖垣之属。
备承功烈。褒奖之礼。
获奉命书。今先远有期。
祖载将及。易其名者
敢告有司。谨状。
贞元十一年十月十六日宣德郎起居舍人知制诰云骑尉权德舆谨上尚书考功
建侯行师。先王之所以惩不恪也。
考行尊名。先王之所以劝人臣也。
谨按故司徒侍中上柱国北平郡太傅马公。勤劳王家。
功德茂盛。其谋猷合于君。
其忠利加于人。用登公相
以殿邦国。今体魄则降。
日月有时。敢录实行。
请徵谥法。谨上。
论十体书 唐 · 唐玄度
 出处:全唐文卷七百五十九
古文。黄帝苍颉所造。
颉首有四目。通于神明。
观察众象。而为古文。
暨嬴氏之代。法务径促。
隶书是兴。古文殆绝。
汉鲁恭王孔子旧宅。得尚书论语孝经。
科斗文字是也。又河内女子坏老君屋。
得古文二篇。乃书之秦誓顾命也。
或绝尘之客。高蹈远游。
深岩邃谷。丹经秘诀。
往往遇之。今之所传。
是其遗文也。大篆。
周宣王太史史籀所造。始变古文。
著大篆十五篇。秦焚诗书
惟易与此篇得全。遇王莽之乱。
此篇亡失。建武中曾获九篇。
章帝王育为作解说。所不通者。
十有二三。暨晋世此篇都废。
今略传字体而已。八分。
后汉章帝时上谷王次仲所造。以古书字形少波势。
乃作八分楷法。始有楷法也。
其后师宜官蔡邕梁鹄善之。故蔡邕劝学篇云。
上谷王次仲初变古形是也。小篆。
秦丞相李斯所造。妙于篆法。
乃删改史籀大篆而为小篆。其铭题钟鼎及作符玺。
至今用焉。为楷隶之祖。
乃不易之轨也。书曰。
作谟作则。其之谓也。
今相承或谓之玉筋篆。飞白。
汉灵帝饰理鸿都门。时陈留蔡邕所撰圣皇篇待诏门下。
见役工以垩帚成字。心有悦焉。
归而为飞白书。汉末魏初。
并以题署宫阁。后有张敬礼者。
隐居好学。独师法。
备极其妙。倒薤篆。
仙人务光辞汤之禅。隐于清泠之陂。
植薤而食。清风时至。
见叶交偃。象为此书。
以写太上紫经三卷。光遂远游。
时有得此者。因传焉。
散隶。晋黄门郎卫巨山所作。
祖觊父瓘。皆虫篆草隶著名。
巨山幼得其法。又创造散隶体。
及著四体书势。古今并皆法之。
悬针。后汉章帝建初中秘书郎曹喜所造。
工篆隶著名。尤善垂露之法。
后代行之。用此以书题五经篇目。
鸟书。周史官史佚所撰。
粤在文代。用雀集户。
降及武朝。丹鸟流室。
今鸟书之法。是写二祥者也。
用此以书题幡者。取其飞腾轻疾耳。
一说鸿燕有去来之信。故象之也。
垂露。汉曹喜所造。
以工篆闻于京师章帝见而善之。
又作垂露法。字如悬针而势不纤。
阿那若浓露之垂。蔡邕劝学篇云。
扶风曹喜建初称善是也。
杂书九事 北宋 · 章惇
 出处:全宋文卷一七九七、《墨庄漫录》卷一○
东汉、魏、晋皆以八分题宫殿榜,蔡邕作飞白,是八分字耳,是以古云飞白是八分之轻者。
卫恒作散隶,是用飞白笔作隶字也,故又云散隶终飞白。
金石刻,东汉、魏、晋皆用八分,唯小小铅刻之阴或刻隶字也。
许昌群臣劝进与受禅坛碑,皆八分之妙者。
近世有荒唐士人妄谓为隶书,而不知隶书乃今正书耳。
世俗亦往往从而谓之隶书,且相尚学焉,不知彼将以何等为古八分,又将以今正书为何等耶?
呜呼!
目前浅近之事,略涉古者便自可知,何至昏蒙妄惑,不可指示之如此耶!
顾欲与其论书学之本,与用笔作字之微妙,旨远而意深者,安可得哉!
盖不翅于钟鼓乐鴳、周公之服被猿狙也,事之类此者多矣。
书云六艺之一,古人列之于学,以相传授,则学者始习之已久,详知其规矩法度与所以为书之意矣,精而熟之,不妙且神何待耶?
战国、奏、汉以来,其学犹未绝也,故学者尚有前世之风烈。
至于名家,乃多父子祖孙,岂不由师授传习之有素乎?
崔、张、钟、杜、卫、索、王、庾诸人是也。
会之于繇,真父子也,逸少子敬殆将雁行矣。
吾顷见苏浩然兄弟言,其曾祖参政所收古书画尽付幼子掌之,既薨,诸兄弟以其素所爱,不复取,悉以畀之,所与共者十一二而已。
其后参政之幼子官洪州,卒于官,因不归。
其子幼弱,已而遂绝,书画皆散失不复存,今诸房所共有者是十一二之粗者尔。
魏晋名迹矣,惜哉!
宣州笔有名耳,未必佳也。
凡笔择毫,净捲心圆便是工夫,锋之长短尖齐在临时耳。
处处皆能,要自指教令精意而已,无他奇也。
张侍禁笔甚佳,一管小字笔写二十万字尚写得如此,是少比也。
卢管使十倍不及,是其手生也。
凡习熟之与生疏,岂不相远哉!
学者须先晓规矩法度,然后加以精勤,自入能品
能之至极,心悟妙理,心手相应,出乎规矩法度之外,无所适而非妙者,妙之极也。
由妙入神,无复踪迹,直如造化之生成,神之至也。
然先晓规矩法度,加以精勤,乃至于能;
能之不已,至于心悟而自得,乃造于妙;
由妙之极,遂至于神。
要之不可无师授与精勤耳。
凡用笔日益习熟,日有所悟,悟之益深,心手日益神妙矣。
力在手中而不在手中,必须用力而不得用力,应须在意而不得在意,此可以到家矣。
妙哉妙哉,真至理也!
吾每论学书,当作意使前无古人,凌厉,直出其上始可。
即自立少分,若直尔低头,就其规矩之内,不免为之奴矣。
纵复脱洒至妙,犹当在子孙之列耳,不能雁行也,况于抗衡乎!
此非苟作大言,乃至妙之理也。
禅家有云:见过于师,方堪传授
见与师齐,减师半德。
悟此语者,乃能晓吾言矣。
夫于师法不传,字学废绝数百年之后,欲兴起之以继古人之迹,非至强神悟不能至也。
学书须先极取骨力,骨力充盈有羡,乃渐变化收藏,至于潜伏不露,始为精妙。
若直尔暴露,便是柳公权之比,张筋努骨,如用纸武夫,不足道也。
杨小漕言,其兄官江夏,有道人自称吕亢圭,时时延之学院中。
二侄幼小,颇勤待之。
或言事往往有验。
一日,忽再三言云:「恶人将至矣,须急避之」。
时众人亦不甚留之,暂尔径渡江表,人但讶其所谓恶人者何也。
是夜,忽提刑喻君涉至州,州郡都不知之。
乃是乘便风一日行六七程,径至岸下耳。
喻到,则遣人访求吕,不见踪迹。
喻乃亲自密问,得与一人往还至熟,呼之至,即岑文秀也。
诘其所得,云无有。
喻作声色,且将笞之,岑终言无。
喻不信,遣熟事吏往搜其家,乃于神堂壁中得所与岑长歌一首,是言内事。
岑乃云:「吕实付此诗,云汝今未晓,异日当为子详说之」。
喻乃云:「吕即吕先生也。
其名亢圭,是解拆『先生』二字耳,亦不知其定如何也」。
众乃悟所谓恶人者,指喻耳,是恐其迫逼求之也。
吾今日取君谟墨迹观之,益见其学之精勤,但未得微意尔;
亦少骨力,所以格弱而笔嫩也。
使其心自得者,唐人。
李建中学书宗王法,亦非不精熟,然其俗气特甚,盖其初出于学张从申而已。
君谟少年时乃师周越,中始知其非而变之,所以恨弱,然已不谓其能变之至此也。
吾若少年时便学书,至今必有所至;
所以不学者,常立意,若未见妙迹,终不妄学,故不学耳。
比见之,则已迟晚,故悟学皆迟。
今但恐手中少力耳,若手中不乏力,不甚衰疲,更二十年,决至熟妙处。
此须常精勤乃可,若不极精勤,亦不能至也,凡学者可以不自勉乎!
元祐六年十一月五日,西斋东窗,大涤翁书。
时卜至后一日也。
卫恒 北宋 · 苏轼
 出处:全宋文卷一九三九、《苏文忠公全集》卷六九
卫瓘子。
本传有《论书势》四篇,其词极美,其后与同遇害云。
汉章帝 北宋 · 秦观
 出处:全宋文卷二五七八
卫巨山云:「汉兴而有草书,不知作者姓名。
至章帝时,齐相杜度号善作篇」。
是章帝时已有草书矣。
然《千字文》者,乃梁武帝王羲之所书千字,使周兴嗣以韵次之。
南平王伟萧子范亦制此文。
蔡远浪释辰宿一帖,兴嗣文也,岂得为汉章帝之书耶?
欧阳文忠以谓前世学书者已有此语,不独始于羲之
汉武帝时司马相如作《无将篇》,无复字。
元帝时黄门令史游作《急就篇》。
成帝时将作大匠李长作《元尚篇》。
元始中扬雄作《训纂篇》,班固续之,无复字。
小学家也。
《千字文》者,盖拟诸篇而作。
今《急就篇》之类尚有存者,其词高古,读之,不问可知为汉人之文,与兴嗣所作,殊不类也。
文忠此说,殆亦可疑尔(《淮海集》卷三五。又见《法帖通解》,《淮海题跋》,《六艺之一录》卷一三五,《佩文斋书画谱》卷八九。)
篇:《六艺之一录》载此文作「草」。
跋细字华严经后 北宋 · 黄伯思
 出处:全宋文卷三三五八、《东观馀论》卷下
东汉师宜官善书,大则径丈一字,细则能方寸千言。
书是经者亦以尺纸作七万字,殆得宜官法也。
晋卫巨山论书云:「其大径寻,细不容发。
迫而察之,心乱目眩。
奇姿谲诡,不可胜原。
研桑所不能计,宰赐所不能言」。
仆于此经亦云。
政和五年二月甲寅云林子黄长睿父书。
会昌县东尉罗迪功墓志铭乾道元年 宋 · 胡铨
 出处:全宋文卷四三二七、《胡澹庵先生文集》卷二六、同治《赣州府志》卷六五
壬午冬十月被旨召赴阙,与长卿别不三年,而长卿即世。
乾道改元春正月,某还自王所,急往吊哭。
三月,其子泌扶服乞铭。
某曰:「予与若父最故且厚,铭非予而谁。
但方以狂瞽被谴,姑少须」。
泌请益虔,自徂秋,固辞不获,则叙而铭之。
长卿姓罗氏讳良弼长卿字也。
其先占长沙,辟马氏乱,徙庐陵
曾祖讳宽,祖讳允,皆业白不仕。
考讳无竞,知邵武军建宁簿。
其卒也,人相与谥为孝逸先生
长卿力古,愤先世不偶,卓然有远志。
建炎三年,复诗赋科,一出首乡举。
绍兴丁丑廷试,授迪功郎,调赣州会昌东尉
资性孝友,祖母太夫人刘嫠居三十年,男若女凡七,皆前卒,养志承颜,秋毫咸当其欲。
刘耄期而终,葬祭极洗腆。
母朱寡亦二十年,叔母郭尤早寡,长卿竭诚奉二母,故母得以善事其姑。
同母弟开出为季父后,与之处无间言。
比没,其子未冠,友爱不替。
及之官,与其母子俱,侄若子。
侄早孤,馆而训之。
有宵人嚚顽诬蔑,曾不之恤,幼孤终有立焉。
抚育从孙甥,择儒生嫁之,人多其义。
居濒江,好山偃蹇如画,亭榭甍桷,翚飞数百楹。
当建炎光火之盗奋,里无馀家,而先庐独全。
辟地者数十姓,虚室以馆之,馀二纪,馈饷久益笃,人悉赖之。
居乡忍简,恭庆吊,礼无违者。
急人之急如不及,岁饥,弃仓实赒给,以约自处,而待人极周。
口未尝及人恶,有诋之者不少介意,后乃自愧。
赣民悍难格,推腹心待之,感悦而化。
邑有巨盗,阅数政益张,到官无几何,获之,人争绘像祀焉。
天性敏于事,大吏数委以疑狱,平反不顾。
令佐分乡督租,独毫忽无扰,故不趣而办。
其终也,邑人爱而哭者不胜计,里巷汪汪,太息出涕。
及丧归,复遮哭罢市。
居官廉勤,凡服食器用,不远千里,皆取足于家。
中书舍人周公与书曰:「邑虽小,不应陋如许,殆欲砺鱼之操耶」!
甲申十月一日得疾,七日稍间,视事如初。
是暮疾复作,呼泌立床下,曰:「吾少时意功名可指取,落落晚节,污颜复来,其将溘然。
汝兄弟友敬,勉自植立,无堕先绪,吾志倘伸,幸矣」。
遂瞑,为十五日也,享年五十有七。
藏书自上世已万卷,至长卿不啻倍蓰,皆手朱墨,表无虚帙。
时谓语曰:「校书校书乎」?
谓不入馆阁也。
其亲抄书仅千卷,字画如刻,人以拟隐侠云。
长卿才识兼长,博学强记,凡百家杂志,下至裨官虞初之说,无不淹贯。
上下数千祀间,成败利病,灼见如火。
然自少逸群,与人无畦畛,而择交甚严。
燕坐兰堂翛然,宾朋沓至,洁樽枯棋,赋诗奏雅,恢谐不虐,议论惊筵,善类一见倾盖,久益爱重。
里人彭曰:「予之知识,此一人而已」。
耆儒清节先生萧公以为非常人比,诗文往来,必曰友弟。
显谟阁直学士刘公尤加奖许,每议古必与闻。
某与长卿幼学时相与肄制举业,服其博洽
某尝赋诗云「笑烛底影,湔泪风前杯」,用卫恒书故事。
口占未毕,长卿应声云:「此法帖第五卷,僧智果书也」。
又尝读《崇文总目》,长卿曰:「某书若干卷,某集若干卷」。
已而检视,无一不雠。
虽唐二崔号为强识,不及也。
有文集三十卷,《欧阳三苏年谱》一卷。
著《欣会录》十卷,《诗话》二十卷,《闻书》七卷,皆未卒业。
而仕径亦蹇蹇与时左,尝喟然曰:「吾隐乎,人以吾为矫;
吾仕乎,芋魁豆餍,我岂无哉!
吾其漫浪于人间作鹏鴳游乎」!
因自谓「漫叟」。
娶某从妹,继娶刘,皆先卒。
男四人,曰泌曰涛,次仲孙、鼎生皆夭。
女七人,长适某犹子渐,次归某从侄孙椿,馀幼。
其孤卜以岁之秋九月辛酉于县之膏泽乡石蓼岗之原。
铭曰:
嗟嗟若人,孝友不隳。
学众高之,文众范之。
汉显节陵,齐柏寝器,以方卬友,不曰强记。
云谁无子,孰不抱孙。
克绳祖武,乃对文人。
方万里辕,发轫轴折。
锓石塴辞,以谷来哲。
论十八体书乾德五年 宋 · 释梦英
 出处:全宋文卷一○三
篆书十八体系书惠休五古一首,连款共一百八十字,每五字为一体,每体各以隶书纪其名并其缘起,具录于左。
沙门惠休(古文)古文者,黄帝苍颉之所作。
颉首有四目,通于神明。
仰观奎星圆曲之势,俯察龟文鸟迹之篆,采众美合而为字,故曰古文。
《孝经援神契》云「奎主文章,苍颉仿象」是也。
秦用小篆,焚烧先典,古文绝矣。
武帝时鲁恭王孔子宅壁,得古文《尚书》,自后随世变易,已成数体矣(隶书)
西北秋风至(大篆)大篆者,周宣王太史史籀之所作。
始变古文,或同或异,谓之为篆。
篆者传也,传其物理,施之无穷。
甄酆定六书,三曰篆书,八体书法,一曰大篆。
又《汉书艺文志》《史籀》十五篇,并此也。
史官制之,用以教授,谓之史书。
凡九千字。
汉元帝王遵严延年并工史书,是也(隶书)
楚客心悠哉(籀文)籀文者,亦史籀之所作,与古文、大篆小异,后人以名称书,谓之籀文。
《七略》曰:「史籀者,周时史官教学童书也,与孔氏壁中古文体异」。
其迹有石鼓文存焉,盖讽周宣畋猎之所作,今在陈仓,少人攻学(隶书)
日暮碧云合(回鸾篆)回鸾篆者,史佚之所作。
粤在文代,赤雀集庭;
降及武朝,丹乌流室。
今之此法,显写二祥,其草木鸟兽、山川虫鱼、飞走动隐,而成其字。
自后年世湮谢,圣哲沦往,唯史氏研精,功争造化矣(隶书)
佳人殊未来(柳叶篆)柳叶篆者,卫瓘之所作。
卫氏三世攻书,善乎数体,温故求新,又为此法。
其迹类薤叶而不直,笔势明劲,莫能传学。
卫氏与索靖并师张芝索靖张芝之肉,卫瓘张芝之筋,故号「一台二妙(隶书)」。
露彩方泛艳(垂云篆)垂云篆者,卫恒之所作。
轩辕之代,庆云常现,其体郁郁纷纷,为书纪职,文字之兴,取诸为象。
《书品》云:卫恒书如摇华美女,舞笑镜台,笔动若飞,字张如云,莫能传学。
卫氏即垂云之祖(隶书)
月华始徘徊(雕虫篆)雕虫篆者,鲁秋胡妻之所作。
秋胡随牒远仕,荏苒三年,鸣垤有怀,春居多思,桑时间玩,集为此书。
亦云战笔书。
其体遒健,垂画纤长,旋绕屈曲,有若虫形。
其为状则玄鸟优游,落花散漫矣(隶书)
宝书为君掩(小篆)小篆者,秦相李斯之所作。
增损大篆,异同籀文,谓之小篆,亦曰秦篆。
画如铁石,字若飞动,作楷隶之祖,为不易之法。
其名题钟鼎,及作符印,至今用焉。
「受命于天,既寿永昌」等,即李斯之小篆也(隶书)
瑶瑟讵肯开(填篆)填篆者,周之媒氏以仲春之月判会男女,则以此书表信往来。
魏明帝使京兆韦仲将点定芳林苑中楼观,王廙王隐皆云字间满密,故云填篆,亦曰方填书
至今图书印记,并用此书(隶书)
相思巫山(飞白书)飞白书者,后汉蔡邕之所作。
汉灵帝嘉平年,诏蔡邕作《圣皇篇》。
篇成,诣鸿都门进。
时方修饰鸿都门,见役人以垩帚成字,心有悦焉,归而为飞白书。
汉末魏初,并以题署宫阙。
其体有二,创法于八分,穷微于小篆。
萧子云《飞白论》云:「王次仲飞而不白,蔡伯喈白而不飞」。
隶书/怅望云阳台(芝英篆)芝英篆者,汉陈遵之所作。
陈氏每书,一坐皆惊,时人谓之「陈惊坐」。
昔六国各以异体之书潜为符信,则芝英兴焉。
秦焚丘典,其文煨灭。
在汉中叶,武帝临朝,爰有灵三本植于殿前,既歌《芝房》之曲,又述芝英之书焉。
陈氏即芝英之祖(隶书)
膏炉绝沈燎(剪刀篆)剪刀篆者,韦诞之所作,亦曰金错书。
本古之钱名。
周之泉府,厥迹不存,降兹以还,其文可睹,若汉之铢两,新之刀布,今具存焉。
其为体状若丽匣盘龙,新台舞凤。
史游深造其极焉(隶书)
绮席生浮埃薤叶篆)薤叶篆者,仙人务光之所作。
务光辞汤之禅,去往清泠之陂,植薤而食。
轻风时至,见其精叶交偃,则而为书,以写《紫真经》三卷,见行于世。
其为状也若抢风,远望寒云片飞,世绝人学矣(隶书)
桂水目千里(龙爪篆)龙爪篆者,右将军王羲之所作。
羲之曾游天台,还至会稽,值风月清照,夕止桐亭,毫咏之末,题柱作一「飞」字,有龙爪之形焉。
因之遂称龙爪书。
其势若龙威虎振,拔剑张弩(隶书)
因之平生怀(科斗篆)科斗篆者,其流出于《古文尚书序》,费氏注云:书有二十法,科斗书是其一也。
以其小尾伏头,似虾蟆子,故谓之科斗。
鲁恭王孔子宅以广宫室,得科斗《尚书》及《礼记》、《论语》凡数十篇,皆科斗文字(隶书)
乾德五年(璎珞篆)璎珞篆者,后汉刘德升之所作也。
因夜观星宿而为此法。
特乃存古之梗概,变隶之规踪,体类科斗而不直,势同回鸾而宏逸,天假其法,非学之功。
虽诸家之法悉殊,而此书最为首出。
后汉儒生,竞皆攻学(隶书)
长安宣义(悬针篆)悬针篆者,汉章帝郎中扶风曹喜之所作也,用题五经篇目。
纤抽其势,有若针之悬锋也,故曰悬针。
《河洛遗诰》云:「悬针之书,亦出曹喜
小篆为质,垂露为纪。
题署五经,印其三史。
以为楷则,传芳千祀」。
悬针即曹君为主(隶书)
大师梦英(垂露篆)垂露篆者,汉章帝郎中扶风曹喜之所作,以书章表奏事。
谓其点缀如轻露之垂条,累垂欲落之象,故云垂露。
汉章帝尝重此书,悬之帐内,谓言:「曹喜之书如金盘泻珠,风篁杂雨,八法玄妙,一字千金」。
按:隶书 《金石续编》卷一三。又见《墨池编》卷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