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感事三首 其一 辛酉 清末至民国 · 梁鸿志
五言律诗 押阳韵
仁者原无敌,人谋久不臧。
奸回假名器,寇盗遂披猖。
有意诛爰盎,无人念霍光
一枰今已覆,休为弈棋忙。
金镜 隋末唐初 · 太宗皇帝
 出处:全唐文卷十
朕以万机暇日。游心前史。
仰六代之高风。观百王之遗迹。
兴亡之运。可得言焉。
每至轩昊之无为。唐虞之至治。
未尝不留连赞咏。不能巳巳。
及于夏殷末世。秦汉暴君。
使人懔懔然兢惧。如履朽薄。
然人君在上。皆欲永享其万乘之尊。
以垂百王之后。而得失异趣。
兴灭不常者何也。盖短于自见。
不闻逆耳之言。故至于灭亡。
终身不悟。岂不惧哉。
睹治乱之本源。足为明镜之鉴戒。
乱未尝不任不肖。治未尝不任忠贤。
任忠贤则享天下之福。用不肖则受天下之祸。
临危之主。各师其臣。
若使觉悟社稷。安有危亡之覆。
特由不留心于任使。翻属意于遨游。
岂不哀哉。若以遨游将为任使。
以任使将为遨游。岂不善哉。
古人言舜禹不爱于声。不贪于色。
予谓不然。将为爱也。
人云桀纣耽于声色。予将为不好也。
何以知之。桀纣命不终于天年。
乐不终于一世。以此为不好也。
舜禹寿命于终。乐毕于世。
予谓之爱也。夫人有强躁宽弱之志。
愁乐贪欲之心。思情聪哲之才。
此乃天命其性。有善有不善者也。
由是观之。尧舜禹汤。
躬行仁义。治致隆平。
此禀其性善也。幽厉桀纣
乃为炮烙之刑。刳孕妇。
剖人心。斮朝涉。
脯鬼侯。造酒池糟邱。
为长夜之饮。此其受于天不善之性也。
夫立身之道。在乎折衷。
不在乎偏射。吴起曰。
昔有桑氏之君。修德废武。
以灭其国。有扈氏之君。
恃众好勇。以丧社稷。
仲尼曰。宽以济猛。
猛以济宽。仁义之道。
犹不得偏。何况于左道乎。
何况于不仁乎。为君之道。
处至极之尊。以亿兆为心。
以万邦为意。理人必以文德。
防边必以武威孔子曰。
夫文之所加者深。则武之所服者大。
德之所施者博。则威之所制者广。
不可以威武安民。不可以文德备塞。
大鲸出水。必废游波之功。
鸿鹄沈泥。定无淩空之效。
若使各令遂志。不失其能。
古人云。欲搆大厦者。
先择匠然后拣材。为国家者。
先择佐然后定民。大匠搆屋。
必以大材为栋梁。以小材为榱橑。
所有中尺寸之木无弃。此善治木者也。
非独屋有栋梁。国家亦然。
大德为宰相。亦国家之栋梁也。
予思三代以来。君好仁。
人必从之。在上留心台榭。
奇巧之人必至。致精游猎。
驰骋之人远臻。存意管弦。
郑卫多进。降怀粉黛。
燕赵斯来。塞切直之路。
者必少。开谄谀之道。
为佞者必多。古人云。
君犹器也。民犹水也。
方圆在于器。不在于水。
以是而言。足为永诫。
夫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仲尼师于郯子文王学于虢叔
圣人且犹如此。何况于凡人者乎。
治主思贤。若农夫之望岁。
哲后求才。若旱苗之思雨。
乱君疾胜己如雠。视不肖如子。
怀之中心。何日暂忘。
王莽伪行仁义之道。有始无终。
孙皓权施恩惠之风。有初无末。
二子犹胶船之泛巨浪。毁在不遥。
若驽马之奔千里。困其将至。
古人云。升不盛石。
小智不可谋大。巧诈不如拙诚。
信非谬矣。有明主。
有闇主。高祖摄衣于郦生
比干剖心于辛。殷汤则留情于伊尹
龙逢则被诛于夏桀。楚庄暇隙而怀忧。
武侯罢朝而含喜。闇主护短而永愚。
明主思短而长善。观高祖殷汤。
仰其德行。譬若阴阳调。
四时会。法令均。
万民乐。则麒麟呈其祥。
汉祖殷汤。岂非麒麟之类乎。
夏桀商辛。嗟其悖恶之甚。
犹时令不行。寒暄失序。
则猛兽肆毒。蟊螟为害。
夏桀商辛。岂非猛兽之俦乎。
予以此观之。岂非天道之数也。
虽曰天时。抑亦人事。
成汤之世。有七年之旱。
剪爪为牺。千里降雨。
太戊之时。桑谷生朝。
惧而修德。遂使十有六国重译而来。
此岂非人事者也。或云为君难。
或云为君易。人君处尊高之位。
执赏罚之权。用人之才。
用人之力。何为不成。
何求不得。此言之实易。
论之实难。何者。
轻陵天地。众精显其妖。
忽慢神灵。风雨应其暴。
是以帝乙有震雷之祸。殷纣致飞沙之灾。
多营池观。远求异宝。
民不得耕耘。女不得蚕织。
田荒业废。兆庶凋残。
见其饥寒。不为之哀。
睹其劳苦。不为之感。
苦民之君也。非治民之主也。
薄赋轻徭。百姓家给。
上无暴令之徵。下有讴歌之咏。
屈一身之欲。乐四海之民。
忧国之主也。乐民之君也。
此其所以为难也。且用人之道。
尤为未易。己之所谓贤。
未必尽善。众之所谓毁。
未必全恶。知能不举。
则为失材。知恶不黜。
则为祸始。又人才有长短。
不必兼通。是以公绰优于大国之老。
子产善为小邦之相。绛侯木讷。
卒安刘氏之宗。啬夫利口。
不任上林之令。舍短取长。
然后为美。夫人刚柔之情各异。
曲直之性不同。古今奔驰。
贵贱不等。为上之孝。
与下岂均。上则匡国宁家。
志存崇礼。下则承颜悦色。
止存敬养。虞舜孝也。
不为慈亲所安。曾参仁也。
不为宣尼所善。孔子曰。
子从令者。不得为孝。
臣苟顺者。不得为
如斯之类。不可不察也。
逆主耳而履道。戮孔怀以安国。
周公是也。顺上心而安身。
随君情以杀子。易牙是也。
弃己之命。安君之身。
纪信是也。挟国谋事。
以报私雠。袁盎是也。
孑身而执节。孤直而自毁。
屈原是也。外显和睦之端。
内怀火之意。宰嚭是也。
谄之道。以此观之。
足为永鉴。白起为秦赵。
乃被昭王所杀。亚夫定七国之乱。
卒为景帝所诛。文种设策灭吴。
翻遭越王所戮。伍胥竭力为国。
终罹赐剑之祸。乃是君之过也。
非臣之罪也。至若赵高韩信黥布陈豨之俦。
此则自贻厥衅。非君之滥刑也。
高祖失于存功之能。光武获于置将之妙。
臣安君社稷之固。君处臣危亡之地。
岂是相酬之道也。为天下之君。
处万民之上。安可易乎。
背道违礼。非惟损己。
乃为贤人之所笑。卑身励行。
实为君子。又为庸夫之所讥。
越品进官。其类必为深怨。
偏与人语。众望以为曲私。
任使贤良。则谓偶得。
委仗庸夫。则言愚闇。
言数则谓太繁。辞寡则讲道薄。
恣情忿怒。则朝野战慄。
留心宽恕。则法令不行。
民乐则官苦。官乐则民劳。
四海之内。莫非王土。
要荒为枝叶。畿内乃根本。
古人云。皮之不存。
毛将安。当使本固根深。
委之内相。而伊尹傅说
人所希逢。至如镇积冰之塞。
守飞雪之边。而魏尚李牧
当今罕遇。遣人远抚。
则眷恋而不忍。悯而不遣。
则枝叶落而不存。二宜之閒。
致心何所。是用晨兴夕惕。
无忘斯事。为上犹然。
何况臣下。易云。
书不尽言。言不尽意。
今略陈梗概。以示心之所存耳。
古语云。劳者必歌其事。
朕非故烦翰墨。以见文藻。
但学以为己。聊书所怀。
想远见偫贤。不以为嗤也。
晁错1060年 北宋 · 苏轼
 出处:全宋文卷一九四九、《苏文忠公全集》卷四、《历代名贤确论》卷三二、《古文关鉴》卷二、《文章轨范》卷三、《文章类选》卷一一、《文编》卷三一、《文章辨体汇选》卷三九九、《名世文宗》卷二六 创作地点:河南省开封市
天下之患,最不可为者,名为治平无事,而其实有不测不忧。
坐观其变,而不为之所,则恐至于不可救。
起而强为之,则天下狃于治平之安,而不吾信。
仁人君子豪杰之士,为能出身为天下犯大难,以求成大功。
此固非勉强期月之间,而茍以求名者之所能也。
天下治平,无故而发大难之端,吾发之,吾能收之,然后有以辞于天下。
事至而循循焉欲去之,使他人任其责,则天下之祸,必集于我。
昔者晁错尽忠为汉,谋弱山东之诸侯,山东诸侯并起,以诛错为名
而天子不察,以为说。
天下悲之以忠而受祸,而不知之有以取之也。
古之立大事者,不唯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
昔禹之治水,凿龙门,决大河而放之海。
方其功之未成也,盖亦有溃冒冲突可畏之患,唯能前知其当然,事至不惧,而徐为之所,是以得至于成功。
夫以七国之强而骤削之,其为变岂足怪哉!
不于此时捐其身,为天下当大难之冲,而制吴楚之命,乃为自全之计,欲使天子自将,而己居守
且夫发七国之难者,谁乎?
己欲求其名,安所逃其患。
以自将之至危,与居守之至安,己为难首,择其至安,而遗天子以其至危,此忠臣义士所以愤惋而不平者也。
当此之时,虽无袁盎亦不免于祸。
何者?
己欲居守,而使人主自将,以情而言,天子固已难之矣。
而重违其议,是以袁盎之说,得行于其间。
使吴、楚反,以身任其危,日夜淬砺,东向而待之,使不至于累其君,则天子将恃之以为无恐,虽有百袁盎,可得而间哉。
嗟夫,世之君子,欲求非常之功,则无务为自全之计。
使自将而击吴楚,未必无功。
唯其欲自固其身,而天子不悦,奸臣得以乘其隙。
之所以自全者,乃其所以自祸欤!
李靖李绩为唐腹心之病 北宋 · 苏轼
 出处:全宋文卷一九六六、《苏文忠公全集》卷六五
袁盎论绛侯功臣,非社稷臣
此固有为而言也。
功臣、社稷之辨,不可不察也。
汉之称社稷臣者,如周勃、汲黯、萧望之之流。
三人者,非有长才也。
以重厚安刘氏,黯以忠义弭淮南之谋,望之确然不夺于恭、显,孔子所谓大臣以道事君者耶?
仆尝谓社稷之臣如腹心,功臣如手足。
人有断一指与一足,未及于死也。
腹心之病,则为膏肓,不可为也。
李靖、李可谓功臣,终始为唐之元勋也。
然其所为,止卫、霍、韩、彭之流尔。
疆埸之事,夷狄内侮,能以少击众,使敌人望而畏之,此固任之有馀矣。
若社稷之寄,存亡之几,此两人者,盖懵不知焉。
太宗欲伐高丽已老矣,而自请将兵,以坚太宗黩武之志,几成不戢自焚之祸。
高宗武后以陛下家事无问外人,武氏之祸,戮及襁褓,唐室不绝如线。
则二人者,为腹心之病大矣。
张释之啬夫之辨,使文帝终身为长者;
魏元成封伦之论,使太宗不失行仁义。
孔子所谓有「一言而可以兴邦,一言而可以丧邦」者,岂其然乎?
德勋庙碑 南宋 · 陆游
 出处:全宋文卷四九四六、《渭南文集》卷一六
自古王者经纶草昧,戡定乱略,必有熊罴之士,不贰心之臣,内任心膂之寄,外宣股肱之力,而庙谟国论,密赖以决,实兼将相之任者。
在我高宗皇帝时,有若太师循忠烈王张公,实维其人。
粤自高宗,历试于外,开大元帅府,总天下兵,首以山西豪杰,入侍帷幄。
龙飞顺动,避狄南渡,公则有扶天夹日之功。
萧墙衅起,群公喑拱,公则倡勤王复辟之大策。
氛祲内侵戎马豕突,公则奋却敌禦侮之奇略。
巨盗乘间,群凶和附,公则建剪除安辑之成绩。
由是不数年间,国势安强,夷虏夺气请和。
而一二重将,未还宿卫,论者咸以为非长久计,公则率先请罢宣抚使事,奉朝请,章再上,引义恳款,于是议始定。
士大夫咸谓其得大臣体,而高宗亦每谓之腹心旧将。
又曰:「从来待卿如家人」。
又曰:「是人与他功臣相去万万」。
高宗蹈履艰危,身济大业,沉机独智,烛微察远,以为方海内横流,巡幸四方,暴衣露盖,周卫单寡,非如中都高拱,蜎蜎蠖濩之居江流阻艰,海道阽危,非如平时安行清跸驰道之中,不有如公者,协心同德,均祸福,共安危,譬之一家,父兄有急,子弟不召而自至,譬之一身,头目有患,手足不令而自力,则天下之计,将以谁诿。
袁盎谓绛侯功臣,非社稷臣,则社稷臣功臣果异。
建炎以来,功臣则有矣,至可名社稷臣者,非公而谁?
故国家所以褒表崇异,常出等夷之上,非私恩也。
及配享高宗庭,其次偶居其后,或者疑焉。
是不然,唐名将前曰英、卫,后曰李、郭。
卫公、汾阳之勋德,巍如泰山,终不以姓名次序为歉。
钦宗皇帝下诏褒显故老,而范文正实次司马文正之下。
司马公之贤不肖,不过与范公等。
公辅政先数十年,声诗所载,以配夔卨,而顾乃居次,世岂以此为有抑扬之意哉!
公之曾孙镃,三世传嫡长,始筑庙于居第之东。
庙成,以高宗御书「德勋」二大字为庙之名。
忠烈以下为三室,忠烈之配曰秦国夫人魏氏,汉国夫人章氏;
第二室曰少傅公讳子厚,配曰汉国夫人萧氏;
第三室曰少师公讳宗元,配曰楚国夫人刘氏。
忠烈王勋业之详,与夫世讳字系官爵,葬有碑,谥有诰,史有传,此不复载。
顾庙祭宜有歌诗,刻于丽牲之碑,乃作诗曰:
宋传九圣高宗是承,化龙渡江,天开中兴
忠烈王,翼从旁,捐身弃孥,独当豺狼,烟尘未息,变生肘腋,首倡义师,气沮金石。
大业复隆,退不矜功,雪涕引罪,身卫行宫。
国有大难,我则出捍,功成愈谦,将士畏叹。
既空盗薮,鏖虏淮右,柘皋之捷,梁楚无寇。
河洛将平,虏畏乞盟,亟上虎符,就第王城。
茂勋明德,烂然史册,燕及家国,匪王孰克。
筑庙作主,三室同宇,岁时奉享,丰豆硕俎。
国有世臣,家有元孙,咨尔后人,祗栗庙门。
从甥梁锜墓志铭678年 初唐 · 杨炯
 出处:全唐文卷一百九十五 创作地点:陕西省西安市
右卫率府翊卫安定梁锜。
年二十有八。
上元三年秋八月某日。
终于某所。
图其景宿。
天有大梁之星。
辨其物土。
地有大梁之物。
考其衣冠。
人有大梁之姓。
综乾坤而列位。
兼水木而成文。
业耕织而乐琴书。
梁鸿之雅尚。
生封侯而死庙食。
梁竦之雄图。
西山求白鹿之仙。
东海受黄蛇之宝。
曾祖某。
光禄大夫开府仪同三司骠骑将军清河太守右卫大将军同州刺史上柱国
郡守旁通于月建。
仪同上法于太阶。
光禄大夫下大夫之职。
骠骑将军大将军之比。
祖其。
河南渑池郑州司功参军冀州蒲州二府司马朝散大夫纪王府司马襄州同州长史
仲由宰邑
萧何主吏。
桓温之徵谢奕
暂为司马之官。
周景之礼陈蕃
仍降题舆之命。
考某。
国子学霍王府参军并州大都督府兵曹扬州大都督府录事参军
仲尼闲居。
曰参不敏。
天子命我。
参卿军事。
常山之福应。
直保金钩。
太傅之闺门。
唯生玉树。
所以圆光折水。
真气冲天。
孩笑之时。
见之者知其孝友。
能言之际。
听之者许其聪明。
清河管辂之天文。
江夏黄童之日蚀。
挥其劲翮。
则凤凰飞鸣于赤山
整其䈥。
则骏马腾骧于绿地。
若夫龙神负卦。
瑞雀衔书。
安釐王汲冢之文。
穆天子羽陵之籍。
莫不因条报叶。
望表知里
郑元殚见。
览万卷之八千。
班固洽闻
涉五经之四部。
至如雕弧夜月。
䈥角三材。
铁剑秋霜。
烟云五色。
莫不推之以智勇。
成之以揖让。
历诸侯而说剑
直之无前。
引司马而操弓。
观者如堵。
可谓多才天纵。
盛德日新。
曼倩不让于诗书。
翁归兼强于文武。
由是交道遂广。
声名益振。
朱家大侠。
滕公有然诺之言。
剧孟过人。
袁盎有逢迎之礼。
及其从微至著。
资父事君。
藉丹书之勋业。
黑衣之行伍。
神宫海外。
瞻镂榜于明山
太室云端。
听仙簧于洛水
翊驾驰道。
周庐甲观。
方当奉词出使。
万里行封。
受命忘身。
三军拜将。
岂期年岁朝露。
浮生过隙。
汉逸人之雅操。
命也如何。
鲁司寇之知言。
苗而不秀。
呜乎哀哉。
望吾子者。
空怀倚闾之叹。
嗟予弟者。
独有亡琴之悲。
从日月于龟谋。
考图书于马鬣。
越以仪凤三年春二月某日甲子。
葬于某所。
悲夫。
吾见其进。
由来孔李之家。
吾谓之甥。
实曰何刘之族。
阳元既殁。
瞻旧宅而无成。
康伯不存。
对元言而谁与。
铭曰。
山河带砺。
金木精灵。
磊磊千丈。
森森五兵。
騑骖西掖
出入东明
人寿无几。
皇天不平。
碑留郭泰
挽送田横
终寂寥于相宅。
空嗟叹于佳城。
断论 北宋 · 田锡
 出处:全宋文卷九六、《咸平集》卷一二、《皇朝文鉴》卷九三、《经济类编》卷九一
谋虑者,断之始也;
勇敢者,断之用也。
若谋虑未甚精,成败未尽见,情伪未洞知,而不忍欲利欲胜之意,不忍小忿小耻之心,卒然奋发,自谓决断,斯乃刚忿而趣败也,安得谓之断哉!
若谋虑已精,成败已见,情伪已审,而犹疑事或未济,尚忧理之未尽,犹豫于大难,惶惑于临机,本谋乱而不能坚守,始虑挠而不能必行,是谓无断也。
噫!
排大难,济大事,立大功,垂大名,皆由于断也。
陷大恶,致大乱,隳大功,失大事,亦由于断也。
盖谋熟而后断,则大功大名随之而兴矣;
智浅而言断,则大恶大乱亦随之而陷矣。
昔桀恶日盈,汤德日新,干戈未举,而成败之数先定也。
汤乃勃兴,应天顺人,一战而克,遂自诸侯而为万乘主。
斯则汤之智虑已精,成败已见,而果敢于断也。
其次商纣纵虐,而文王德素积于民,民心归周久矣。
一旦武王法成汤之举,师次牧野,风裂旗旆,武王震恐,以为天意未遂,遽思中辍。
唯太公独排众意,以为必克。
是则武王之断,未侔于太公也。
洎秦灭六国,威名雄迹,信有英断。
长戟巨铩,销为金狄;
圣谟国典,焚为煨烬。
将以弱诸侯之兵也,将以愚天下之民也。
若是果断,自谓超三王,迈五帝;
然而陷大恶,致大乱,失大位,得非断于强暴,而不断于仁信乎。
由是知有断于威武也,有断于为仁也,有断于用贤也,有断于贞介也。
许由弃尧之禅让,伯夷绝周之蔬粟,是果于贞介也。
管、蔡流言,周公诛之,大义灭亲之断,自周公始也。
龙逢、比干以谏而死,是断于为忠也。
伊、霍废黜己,是断于为大节也。
王用乐生,虽谤书盈箧,而委任愈坚,此则断于用人也。
项籍勇杰,不能终范增,所以霸王之业,卒为汉有,岂非无断于推心乎?
世祖单骑入铜马之军,人人相说,说其推心也。
唐太宗之初,颉利控弦者二十万,临于渭滨
太宗单骑,隔水责之,戎人畏伏,下马谢罪。
于时臣寮进谏,以为轻敌。
上曰:「国家初定,若示之弱,即生戎心」。
所谓智略周通,而决断果敢也。
汉祖项羽之罪,而弩矢窃发。
责敌之罪,颇类太宗,然为飞镞所中。
若万一不幸,即汉祖之断有馀,而料敌之智或浅也。
有以见楚子投袂而起,孟明焚舟而前,是皆幸而成功,岂是善谋而能断哉!
夫智与断在乎兼备也,若差之毫釐,则失之千里。
使汉祖郦生之言,断而不疑,则功业无因而济矣。
使太宗高祖之言,疑而不断,则国家无因而变矣。
今之论者,皆以韩信不从蒯通之言,谓之无断。
锡以为韩信不断于为忠,而犹豫思乱,以取诛灭也。
何哉?
蒯通说时,其心不回,谓汉恩深,不忍叛也。
及其功高而疑,势逼而猜起,不能坚守初志,卒与陈豨谋乱。
何始于忠而终于逆,盖无断于忠节也,非无断于逆乱也。
《诗》所谓「鲜克有终」,其是之谓乎?
亦犹孝景晁错之言,从之如顺流,将欲削七国之封,弱枝而强本。
一旦七国共叛,遽听袁盎之言,诛错以谢七国。
既诛而乱不息,岂非孝景无断于用人,而返惑谗搆之言哉?
若成与败,但思一决,而不图始终,慨然自谓决断,不其谬欤!
管仲不死子纠之难,非无断也,其非死所也;
晋宣得巾帼之赠,不敢出战,非无断也,战未便也。
是知智计明然后决断,则事无不济矣。
晁错 北宋 · 田锡
 出处:全宋文卷九六、《咸平集》卷一一
班固晁错急于利国,而不知身害。
后代论者,或以景帝袁盎之谗,因七国举兵,遂诛错以悦诸侯;
或以晁错智小而谋大;
或以景帝不明,而无惩乱之术。
斯皆执偏见之一端,而不周览前后之次第也。
夫安危理乱之形,必起于渐也。
《易》曰:「履霜,坚冰至」。
谓其所由来者渐矣。
锡尝读《高帝纪》及文、景二君之事迹,因三复贾傅所上之书,乃备得七国叛涣之本末也。
贾生曰:「窃惟事势,可为痛哭者一,可为流涕者二」。
淮南王济北王与吴王逆节已露,故贾傅曰:今淮南谋为东帝济北王西向取荥阳吴王不循汉法。
今天子春秋鼎盛,德泽有加,犹尚如是。
然天下少安,何也?
诸王幼弱,傅相方握其事。
若数年之后,诸王年长,傅相各称病而罢,则济南、济北之邪,虽尧舜不能理也。
昔者屠坦一朝解十二牛,而芒刃不顿者,所排系中理解也。
至于䯘髀,非斤则斧。
夫仁惠恩信,人主之芒刃也;
权势法制,人主之斧斤也。
今诸侯王皆䯘髀也。
释斤斧之用,而婴以芒刃,臣以为不缺则折,胡不用之(自「窃惟」以下皆贾生之言。)
以是详之,诸侯强叛之心,自文始也。
于时贾生虽有是言,而文帝不能用焉。
吴王不朝,翻赐之几杖,以愧其心。
斯所谓释斧斤之用,而婴以芒刃也。
周公圣人,犹杀管、蔡,以正法制,况孝文纂新造之汉,欲以仁信感其心乎?
乱本萌于高帝之时,滋蔓于文帝之世,难图于景之代也。
夫先王设礼,所以禁邪于未然也;
用刑,所以惩乱于已然也。
故《礼》曰:「使人迁善远罪,而不自觉者,礼也」。
兵法曰:「善战者无赫赫之名」。
谓决胜于未形未兆之前也。
晁错虽怀独见之明,而切忧君之志,然骤欲削黜诸侯之爵土,使本强而枝弱,无乃智术未周乎!
亦犹解结而急之,则其也。
又如沉痼之疾,虽秦和未能骤理。
锡尝研几于圣人之用心也,设尊卑等差之位,以车服衮冕各有降杀,俾人各安其分。
茍有僭侈,是谓礼失;
失于小则降黜之,失于大则诛戮之。
洎宗周之衰,暴秦之乱,礼亡乐坏,莫甚当时。
高祖以英武之姿,拨乱返正,然臣下功高,封建逾等,使韩信、黥布、陈豨、彭越,皆不保臣节,势使然也。
贾生曰:「臣窃迹前事,大抵强者先叛」。
淮阴王于楚,韩王信倚于匈奴陈豨兵精,而贯高因全赵之资,皆以因强而叛心也。
斯皆贾生见前车之覆,于是指切时病,抗言于当时也。
岂非祸乱有渐乎?
贾生有先见之明乎?
果数十年后,其言合若符契。
景帝不足婴以芒刃,又不能断以斧斤,骤悦叛王之心,而陨忠臣之命。
尚赖周亚夫善用兵法,坚壁于荥阳,委梁不救,以绝吴楚之粮道,祸遂解弛。
余谓晁错之谋,适促诸侯之弄兵也,图虑安危之计,无乃有惭德于贾生乎。
唐有于佶作《晁错传赞评》,未尽其理,因作论以质之。
司马温公行状1086年闰2月 北宋 · 苏轼
 出处:全宋文卷一九九二、《苏文忠公全集》卷一六、《皇朝文鉴》卷一三七、《名臣碑传琬琰集》卷五一、《容斋三笔》卷五、《文章正宗》续集卷四、《翰苑新书》前集卷六七、《秘笈新书》卷一二、《文翰类选大成》卷一五四、《性理群书句解》卷二二、《渊鉴类函》卷九七、雍正《山西通志》卷一八九 创作地点:河南省开封市
曾祖政,赠太子太保
曾祖母薛氏,赠温国太夫人
祖炫,试秘书省校书郎,知耀州富平县事,赠太子太傅
祖母皇甫氏,赠温国太夫人
父池,尚书吏部郎中,充天章阁待制,赠太师追封温国公
母聂氏,赠温国太夫人
公讳光,字君实,其先河内人,晋安平献王孚之后。
王之裔孙征东大将军阳,始葬今陕州夏县涑水乡,子孙因家焉。
高祖、曾祖皆以五代衰乱不仕。
富平府君始举进士,没于县
皆以气节闻于乡里。
天章公以文学行义事真宗、仁宗为转运使御史知杂事三司副使,历知凤翔、河中、同、杭、虢、晋六州,以清直仁厚闻于天下,号称一时名臣。
公自儿童,凛然如成人。
七岁闻讲《左氏春秋》,大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义。
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
年十五,书无所不通。
文辞醇深,有西汉风。
天章公当任子,次及公,公推与二从兄,然后受补郊社斋郎,再奏,将作监主簿
年二十,举进士甲科
奉礼郎
天章公在杭,辞所迁官,求签书苏州判官事以便亲,许之。
未上,丁太夫人忧。
未除,丁天章公忧。
执丧累年,毁瘠如礼。
服除,签书武成军判官事,改大理评事,为国子直讲,迁本寺丞
故相庞籍名知人,始与天章公游,见公而奇之,及是为枢密副使,荐公召试馆阁校勘同知太常礼院
中官允言死,诏以允言有军功,特给卤簿。
公言:「孔子不以名器假人,繁缨以朝,且犹不可,允言近习之臣,非有元勋大劳,而赠以三公之官,给以一品卤簿,其为繁缨,不亦大乎」?
故相夏竦卒,诏赐谥文正
公言:「谥之美者,极于文正何人,可以当此」!
书再上,改谥文庄
殿中丞,除史馆检讨,修日历,改集贤校理
庞籍郓州,徙并州,皆辟公通判州事
公感知己,为尽力。
赵元昊始臣,河东贫甚,官苦贵籴,而民疲于远输。
麟州、窟野、河西多良田,皆故汉地,公私杂耕。
天圣中,始禁田河西者,虏乃得稍蚕食其地,俯窥麟州,为河东忧。
请公按视。
公为画五策:「宜因州中旧兵,益禁兵三千,厢兵五百,筑二堡河西,可使堡外三十里虏不敢田,则州西六十里无虏矣。
募民有能耕麟州闲田者,复其税役十五年,能耕窟野、河西者,长复之,耕者必众,官虽无所得,而籴自贱,可以渐纾河东之民」。
麟州,如公言。
兵官郭恩勇且狂,夜开城门,引千馀人渡河,载酒食,不为战备,遇敌死之。
议者归罪于,罢节度使青州
公守阙,三上书,乞独坐其事,不报。
初不以此望公,而公深以自咎。
既没,升堂拜其妻如母,抚其子如昆弟,时人两贤之。
太常博士祠部员外郎,直秘阁、判吏部南曹,迁开封府推官,赐五品服。
交阯贡异兽,谓之麟。
公言:「真伪不可知。
使其真,非自然而至,不足为瑞,若伪,为远夷笑,愿厚赐其使而还其兽」。
因奏赋以讽。
度支员外郎,判句院。
修起居注,五辞而后受。
判礼部。
有司奏六月朔,日当食。
公言:「故事,食不满分,或京师不见皆贺。
臣以为日食四方见京师不见,天意人君为阴邪所蔽,天下皆知,而朝廷独不知,其为灾当益甚,皆不当贺」。
诏从之。
后遂以为常。
起居舍人同知谏院
苏辙举直言策,入第四等,而考官以为不当收。
公言:「辙于同科四人中,言最切直,有爱君忧国之心,不可不收」。
宰相亦以为当黜,仁宗不许。
曰:「求直言,以直弃之,天下其谓朕何」!
公遂与谏官王陶同上疏:「愿为宗庙社稷自重,却罢燕饮,安养神气,后宫嫔御,进见有度,左右小臣,赐予有节,厚味腊毒,无益奉养者,皆不宜数御」。
上嘉纳之。
初,至和三年仁宗始不豫,国嗣未立,天下寒心而不敢言,惟谏官范镇首发其议,公时为并州通判,闻而继之,上疏言:「《礼》大宗无子,则小宗为之后。
为之后者,为之子也。
愿陛下择宗室贤者,使摄储贰,以待皇嗣之生,退居藩服
不然,则典宿卫,尹京邑,亦足以系天下之望」。
疏三上,其一留中,其二付中书
公又与书:「此大事,不言则已,言一出,岂可复反,愿公以死争之」。
于是言之益力。
及公为谏官,复上疏,且面言:「臣昔为并州通判,所上三章,愿陛下果断而力行之」。
仁宗简默不言,虽执政奏事,首肯而已。
闻公言,沈思久之,曰:「得非欲选宗室为继嗣者乎?
此忠臣之言,但人不敢及耳」。
公曰:「臣言此,自谓必死,不意陛下开纳」。
上曰:「此何害,古今皆有之」。
令公以所言付中书
公曰:「不可,愿陛下自以意喻宰相」。
是日,公复言江淮盐事,诣中书白之。
宰相韩琦问公,今日复何所言。
公默计此大事,不可不使知,思所以广上意者,即曰:「所言宗庙社稷大计也」。
喻意,不复言。
后十馀日,有旨令公御史里行陈洙同详定行户利害。
与公屏语曰:「日者大飨明堂,韩公摄太尉监祭
公从容谓,闻君与司马君实善,君实近建言立嗣事,恨不以所言送中书,欲发此议,无自发之,行户利害,非所以烦公也,欲公达此意耳」。
时嘉祐六年闰八月也。
至九月,公复上疏面言:「臣向者进说,陛下欣然无难,意谓即行矣,今寂无所闻,此必有小人言陛下春秋鼎盛,子孙当千亿,何遽为此不祥之事,小人无远虑,特欲仓猝之际,援立其所厚善者耳。
唐自文宗以后,立嗣皆出于左右之意,至有称定策国老、门生天子者,此祸岂可胜言哉」!
上大感悟,曰:「送中书」。
公至中书,见等曰:「诸公不及今定议,异日夜半禁中出寸纸以某人为嗣,则天下莫敢违」。
等皆唯唯,曰:「敢不尽力」。
后月馀,诏英宗宗正寺,固辞不就职。
明年遂立为皇子
称疾不入。
公复上疏言:「凡人争丝毫之利,至相争夺,今皇子辞不赀之富,至三百馀日不受命,其贤于人远矣。
有识闻之,足以知陛下之圣,能为天下得人。
然臣闻父召无诺,君命召不俟驾而行,使者受命不受辞,皇子不当辞避,使者不当徒反。
凡召皇子内臣皆乞责降,且以臣子大义责皇子,宜必入」。
英宗遂受命。
衮国公主下嫁李玮,以骄恣闻。
公上疏言:「太宗时姚坦为衮王翊善,有过必谏,左右教王诈疾。
踰月,太宗召王乳母,入问起居状。
母曰:『王无疾,以姚坦故,郁郁成疾耳』。
太宗怒曰:『王年少,不知为此,汝辈教之』。
杖乳母数十,召慰勉之。
齐国献穆大长公主太宗之子,真宗之妹,陛下之姑,而谦恭率礼,天下称其贤。
愿陛下教子以太宗为法,公主事夫以献穆为法」。
已而公主不安于李氏,诏出知卫州公主入居禁中,而母杨归其兄璋,散遣其家人。
公言:「陛下追念章懿太后,故使尚主,今乃母子离析,家事流落,陛下独无雨露之感,悽恻之心乎?
既责降,公主亦不得无罪」。
上感悟,诏公主降封沂国,待李氏恩礼不衰。
判检院权判国子监,除知制诰
力辞至八九,改授天章阁待制,兼侍讲,赐三品服,仍知谏院
上疏言:「经略安抚使便宜从事,出于兵兴权制,非永世法。
将相大臣典州者,多以贵倨自恃,凌忽转运使,使不得举职。
朝廷务省事,专行姑息之政。
至于胥史欢哗而逐御史中丞辇官悖慢而退宰相卫士凶逆而狱不穷奸,泽加于旧,军人詈三司使法官以为非犯阶级,于用法有疑。
其馀,一夫流言于道路,而为之变法推恩者多矣,皆陵迟之渐,不可以不正」。
充媛董氏薨,追赠婉仪,又赠淑妃,辍朝成服,百官奉慰定谥行册礼,葬给卤簿。
公言:「董氏秩本微,病革之日,方拜充媛
古者妇人无谥,近制惟皇后有之。
卤簿本以赏军功,未尝施于妇人,惟唐平阳公主有举兵佐高祖定天下之功,乃得给,到韦庶人始令妃主葬日,皆给鼓吹,非令典,不足法」。
时有司新定后宫封赠法,皇后与妃皆赠三代。
公言:「别嫌明微,妃不当与后同。
袁盎引却慎夫人坐,正为此耳。
天圣亲郊,太妃止赠二代,而况妃乎」!
嘉祐八年贡举。
仁宗崩,英宗以哀毁致疾,慈圣光献太后同听政。
公首上疏言:「章献明肃太后,保佑先帝进贤退奸,有大功于赵氏,特以亲用外戚小人,故负谤天下。
太后初摄大政,大臣忠厚如王曾,清纯如张知白,刚正如鲁宗道,质直如薛奎者,当信用之。
鄙猥如马季良、谗谄如罗崇勋者,当疏远之,则天下服」。
又上疏英宗,言:「汉宣帝为昭帝后,终不追尊卫太子、史皇孙
光武起布衣,得天下,自以为元帝后,亦不追尊钜鹿都尉南顿君,惟哀、安、桓、灵,皆自旁亲入继大统,追尊其父祖,天下非之,愿以为戒」。
时公所得仁宗遗赐珠、金,直百馀万,率同列三上章,言:「国有大忧,中外窘乏,不可专用乾兴故事,若遗赐不可辞,则宜许侍从以上进金钱,佐山陵费」。
不许。
公乃以所得珠为谏院公使钱,金以遗其舅氏,义不藏于家。
英宗疾既平,皇太后还政。
公上疏言:「治身莫先于孝,治国莫先于公」。
其言切至,皆母子间人所难言者。
时有司立法,皇太后有所取用,有司奏覆,得御宝乃供。
公极论以为不可,当直下合同司移所属立供,如上所取,已乃具数奏太后,以防矫伪。
曹佾使相两府皆迁。
公言:「佾无功而得使相,陛下以慰母心耳。
两府皆迁,无名,若以还政为功,则宿卫将帅内侍小臣,必有觊望」。
已而都知任守忠等皆迁。
公复争之,因论:「守忠大奸,陛下为皇子,非守忠意,沮坏大策,离间百端,赖先帝不听。
及陛下嗣位,反覆革面,交搆两宫,国之大贼,人之巨蠹,乞斩于都市以谢天下」。
诏以守忠节度副使蕲州安置,天下快之。
时有诏陕西刺民兵号义勇,公上疏极论其害,云:「康定庆历间陕西民为乡弓手,已而刺为保捷指挥,民被其毒,兵终不可用,遇敌先北,正兵随之,每致崩溃。
县官知其坐食无用,汰遣归农,而惰游之人,不能复反南亩,彊者为盗,弱者转死,父老至今流涕也。
今义勇何以异此」!
章六上,不从。
乞罢谏官,不许。
王广渊除直集贤院
公言:「广渊奸邪不可近。
汉景帝太子,召上左右饮,卫绾独称疾不行,及即位,待有加。
周世宗澶渊张美三司吏,掌州之钱谷,世宗私有求假悉力应之,及即位,薄其为人,不用。
广渊仁宗之世,私自结于陛下,岂忠臣哉!
愿黜之以厉天下」。
执政建言濮安懿王德盛位隆,宜有尊礼,诏太常礼院两制议。
翰林学士王圭等相顾不敢先,公独奋笔立议曰:「为之后者为之子,不敢复顾其私亲,今日所以崇奉濮安懿王,典礼宜一准先朝封赠期亲尊属故事,高官大爵,极其尊荣」。
议成,即敕吏,以公手藁为案,至今存焉。
时中外讻讻,御史吕诲、傅尧俞、范纯仁、吕大防、赵鼎、赵瞻等皆争之,相继降黜。
公上疏乞留之,不可。
则乞与之皆贬。
初,西戎遣使致祭,而延州指使高宜押伴,傲其使者,侮其国主
使者诉于朝,公与吕诲乞加宜罪,不从。
明年西戎犯边,杀略吏士。
赵滋雄州,专以猛悍治边,公亦论其不可。
至是契丹之民,有捕鱼界河,伐白沟之南者。
朝廷以知雄州李中祐为不材,选将代之。
公言:「国家当戎狄附顺时,好与之计较末节,及其桀骜,又从而姑息之。
近者西戎之祸,生于高宜,北狄之隙,起于赵滋
朝廷方贤此二人,故边臣皆以生事为能。
今若选将代中祐,则来者必以为法,而以中祐为戒,渐不可长,宜敕边吏,疆埸细故,徐以文檄往反,若轻以矢刃相加者,坐之」。
京师大水,公上疏论三事,皆尽言无所隐讳。
龙图阁直学士判流内铨,改右谏议大夫,知治平四年贡举。
神宗即位,首擢公为翰林学士,公力辞,不许。
上面谕公:「古之君子,或学而不文,或文而不学,惟董仲舒、扬雄兼之,卿有文学,何辞为」?
公曰:「臣不能为四六」。
上曰:「如两汉制诏可也」。
公曰:「本朝故事不可」。
上曰:「卿能举进士,取高等,而云不能四六,何也」?
公趋出,上遣内臣閤门,强公受告,拜而不受。
趣公入谢,曰:「上坐以待公」。
公入,至廷中。
以告置公怀中,不得已乃受。
遂为御史中丞
初,中丞王陶宰相不押常朝班为不臣,宰相不从,争之力,遂罢。
公既继之,言:「宰相押班,细故也,言之过。
爱礼存羊,则不可已。
自顷宰相权重,今陶复以言宰相罢,则中丞不可复为,臣愿宰相押班,然后就职」。
上曰:「可」。
既出知陈州,谢章诋宰相不已。
执政议再贬,公言:「陶诚可罪,然陛下欲广言路,屈己受,而宰相独不能容乎」?
乃已。
公上疏论修心之要三,曰仁、曰明、曰武。
治国之要三,曰官人、曰信赏、曰必罚。
其说甚备。
且曰:「臣昔为谏官,即以此六言献仁宗,其后以献英宗,今以献陛下,平生力学所得,尽在是矣」。
公在英宗时,与吕诲同论祖宗之制:「句当御药院常用供奉官以下,至内殿崇班,则出。
近岁居此位者,皆暗理官资,食其廪给,非祖宗本意。
又故事,年未五十,不得为内侍省押班,今除张茂则,止四十八,不可」。
至是,又言之。
因论高居简奸邪,乞加远窜。
章五上,上为尽罢寄资内臣居简亦补外。
未几,复留陈承礼、刘有方二人,公复争之。
又言:「近者王中正陕西,知泾州刘涣等谄事中正,而鄜延钤辖舜臣,违失其意。
已而等进擢,舜臣降黜,权归中正,谤归陛下。
是去一居简得一居简」。
上手诏问公所从知。
公曰:「臣得之宾客,非一人言,事之有无,惟陛下知之。
若无,臣不敢避妄言之罪。
万一有之,不可不察」。
诏用宫邸直省官郭昭选等四人为閤门祗候
公言:「国初草创,天步尚艰,故即位之始,必以左右旧人为腹心耳目,谓之随龙,非平日法也。
閤门祗候在文臣为馆职,岂可使厮役为之」。
英宗山陵,公为仪仗使,赐金五十两,银合三百两。
三上章辞,从之。
边吏上言:「西戎部将嵬名山,欲以横山之众,取谅祚以降」。
诏边臣招纳其众。
公上疏极论,以为:「名山之众,未必能制谅祚,幸而胜之,灭一谅祚生一谅祚,何利之有?
若其不胜,必引众归我,不知何以待之?
臣恐朝廷不独失信于谅祚,又将失信于名山矣。
若名山馀众尚多,还北不可,入南不受,穷无所归,必将突据边城以救其命,陛下独不见侯景之事乎」?
上不听,遣将种谔发兵迎之,取绥州,费六十万万。
西方用兵,盖自是始矣。
翰林侍读学士
登州有不成婚妇,谋杀其夫伤而不死者。
吏疑问即承,知州事许遵谳之。
有司当妇绞而诏贷之。
上议,准律,因犯杀伤而自首者,得免所因之罪,妇当减三等,不当绞。
诏公与王安石议之,安石议。
公言:「谋杀犹故杀也,皆一事,不可分为二。
若谋为所因与杀为二,则故与杀亦可为二耶」?
宰相文彦博以下,皆附公议,然卒用安石言,至今天下非之。
权知审官院。
百官上尊号,公当答诏。
上疏言:「先帝亲郊不受尊号,天下莫不称颂,末年有建言者,国家与契丹有往来书信,彼有尊号而我独无,以为深耻,于是群臣复以非时上尊号。
汉文帝时单于自称『天地所生日月所置匈奴大单于』,不闻文帝复为大名以加之也。
愿陛下追用先帝本意,不受此名」。
上大悦,手诏答公:「非卿朕不闻此言,善为答词,使中外晓然,知朕至诚,非欺众邀名者」。
遂终身不复受尊号。
执政河朔灾伤,国用不足,乞今岁亲郊,两府不赐金帛,送学士院取旨。
公言:「两府所赐,以匹两计止二万,未足以救灾,宜自文臣两省武臣宗室刺史以上皆减半」。
公与学士王圭、王安石同对。
公言:「救灾节用,宜自贵近始,可听两府辞赐」。
安石曰:「常衮辞赐馔,时议以为衮自知不能,当辞位不当辞禄,且国用不足,非当今之急务也」。
公曰:「衮辞禄,犹贤于持禄固位者。
国用不足,真急务,安石言非是」。
安石曰:「不足者,以未得善理财者故也」。
公曰:「善理财者,不过头会箕敛以尽民财,民穷为盗,非国之福」。
安石曰:「不然,善理财者,不加赋而上用足」。
公曰:「天下安有此理!
天地所生财货百物,止有此数,不在民则在官。
譬如雨泽,夏涝则秋旱。
不加赋而上用足,不过设法阴夺民利,其害甚于加赋。
此乃洪羊欺汉武帝之言,太史公书之,以见武帝不明耳。
至其末年,盗贼蜂起,几至于乱。
武帝不悔祸,昭帝不变法,则汉几亡」。
争议不已。
王圭进曰:「救灾节用,宜自贵近始,司马光言是也。
然所费无几,恐伤国体,王安石言亦是。
惟明主裁择」。
上曰:「朕意与同。
然姑以不允答之」。
安石当制,遂引常衮事责两府两府亦不复辞。
史馆修撰
上问公可为谏官者,公荐吕诲天章阁待制知谏院
诏公与张茂则同相视二股河及土堤利害。
公用都水监丞宋昌言策,乞于二股之西置土堤,约水东流,若东流日深,北流自浅,新刍渐备,乃塞其北,放出御河、胡卢河下流,以纾,冀、深、瀛以西之患。
时议者多不同,公于上前,反覆论难,甚苦,卒从之。
后皆如公言,赐诏奖谕。
王安石始为政,创立制置三司条例司,建为青苗、助役、水利、均输之政,置提举官四十馀员,行其法于天下,谓之新法。
公上疏,逆陈其利害,曰:「后当如是」。
行之十馀年,无一不如公言者。
天下传诵,以公为真宰相,虽田父野老,皆号公司马相公,而妇人孺子,知其为君实也。
迩英进读,至萧何、曹参事
公曰:「参不变法,得守成之道
孝惠高后时,天下晏然,衣食滋殖」。
上曰:「汉守萧何之法,不变可乎」?
公曰:「何独汉也,使三代之君,常守禹、汤、文、武之法,虽至今存可也。
武王克商,曰:『乃反商政,政由旧』。
然则虽周亦用商政也。
《书》曰:『无作聪明,乱旧章』。
汉武帝张汤言,取高帝法纷更之,盗贼半天下。
元帝宣帝之政,而汉始衰。
由此言之,祖宗之法,不可变也」。
后数日,吕惠卿进讲。
因言:「先王之法,有一年而变者,『正月始和布法象魏』是也。
五年一变者,巡狩考制度是也。
有三十年一变者,『刑法世轻世重』是也。
有百年不变者,父慈子孝兄友弟恭是也。
前日言非是,其意以讽朝廷,且讥臣为条例司官耳」。
上问公:「惠卿言何如」?
公曰:「布法象魏。
布,旧法也,名为变
若四孟月朔属民读法,为时变月变耶?
诸侯有变礼易乐者,王巡狩则诛之,王不自变也。
刑新国用轻典,乱国用重典,平国用中典,是为世轻世重,非变也。
且治天下,譬如居室,敝则修之,非大坏不更造也。
大坏而更造,非得良匠美材不成。
今二者皆无有,臣恐风雨之不庇也。
公卿侍从皆在此,愿陛下问之。
三司使掌天下财,不才而黜可也,不可使两府侵其事,今为制置三司条例司也?
宰相以道佐人主,安用例?
苟用例而已,则胥史足矣。
今为看详中书条例司也」?
惠卿不能对。
则诋公曰:「光为侍从不言,言而不从不去」?
公作而答曰:「是臣之罪也」。
上曰:「相与论是非耳,何至是」!
讲毕,赐坐户外。
将出,上命徙坐户内,左右皆避去。
上曰:「朝廷每更一事,举朝讻讻,也」?
王圭曰:「臣疏贱在阙门之外,朝廷之事不能尽知,借使之道路,又不知其虚实也」。
上曰:「闻则言之」。
公曰:「青苗出息,平民为之,尚能以蚕食下户,至饥寒流离,况县官法度之威乎」?
惠卿曰:「青苗法,愿取则与之,不愿不强也」。
公曰:「愚民知取债之利,不知还债之害,非独县官不强,富民亦不强也。
臣闻作法于凉,其弊犹贪,作法于贪,弊将若之何!
太宗河东,立和籴法,时米㪷十馀钱,草束八钱,民乐与官为市。
其后物贵而和籴不解,遂为河东世世患,臣恐异日之青苗,犹河东之和籴也」。
上曰:「陕西行之久矣,民不以为病」。
公曰:「臣陕西人也,见其病不见其利。
朝廷初不许也,而有司尚能以病民,况立法许之乎」?
上曰:「坐仓籴米何如」?
坐者皆起曰:「不便。
上已罢之,幸甚」。
上曰:「未罢也」。
公曰:「京师有七年之储,而钱常乏,若坐仓钱益乏,米益陈,柰何」?
惠卿曰:「坐仓得米百万斛,则省东南百万之漕,以其钱供京师,何患无钱」?
公曰:「东南钱荒而米狼戾,今不籴米而漕钱,弃其有馀,取其所无,农末皆病矣」。
侍讲吴申起曰:「光言至论也」。
公曰:「此皆细事,不足烦人主,但当择人而任之。
有功则赏,有罪则罚,此则陛下职也」。
上曰:「然。
『文王罔攸兼于庶言,庶狱庶慎,惟有司之牧夫』」。
公趋出。
上曰:「卿得无以惠卿之言不乐乎」?
公曰:「不敢」。
韩琦上疏论青苗之害,上感悟,欲罢其法。
安石称疾求去。
会拜公枢密副使,公上章力辞,至六七。
曰:「上诚能罢制置条例司,追还遣提举官,不行青苗、助役等法,虽不用臣,臣受赐多矣。
不然,终不敢受命」。
上遣人谓公:「枢密,兵事也。
官各有职,不当以他事为词」。
公言:「臣未受命,则犹侍从也,于事无不可言者」。
安石起视事,青苗法卒不罢,公亦卒不受命。
则以书喻安石,三往反,开喻苦至,犹幸安石之听而改也。
且曰:「巧言令色鲜矣仁,彼忠信之士,于公当路时,虽龃龉可憎,后必徐得其力,谄谀之人,于今诚有顺适之快,一旦失势,必有卖公以自售者」。
意谓吕惠卿
宾客,辄指言之曰:「覆王氏者,必惠卿也。
小人本以利合,势倾利移,何所不至」。
其后六年,而惠卿安石,上书告其罪,茍可以覆王氏者,靡不为也。
由是天下服公先知。
公求补外,上犹欲用公,公不可。
端明殿学士出知永兴军
朝辞进对,犹乞免本路青苗、助役。
宣抚使下令,分义勇四番,欲以更戍边,选诸军骁勇,募闾里恶少为奇兵,调民为乾粮麨饭,虽内郡不被边,皆修城池楼橹如边郡,且遣兵就粮长安、河中、同,三辅骚然。
公上疏,极言:「方凶岁,公私困弊,不可举事,而永兴一路城池楼橹皆不急,乾粮麨饭昔尝造,后无用腐弃之,宣抚司令,臣皆未敢从。
若乏,军兴,臣坐之」。
于是一路独得免。
顷之,诏移知许州,不赴,遂乞判西京留司御史台以归。
自是绝口不论事。
以祀明堂,加上柱国
至熙宁七年,上以天下旱、蝗,诏求直言。
公读诏泣下,欲默不忍,乃复陈六事
一青苗,二免役,三市易,四边事,五保甲,六水利,此尤病民者,宜先罢。
又以书责宰相吴充:「天子仁圣如此,而公不言,也」?
元丰五年,公忽得语涩疾,自疑当中风,乃豫作遗表,大略如六事加详尽,感慨亲书,缄封置卧内,且死,当以授所善范纯仁、范祖禹使上之。
凡居洛十五年,再任留司御史台,四任提举崇福宫
官制行,改太中大夫资政殿学士
神宗崩,公赴阙临,卫士见公入,皆以手加额,曰:「此司马相公也」。
民遮道呼曰:「公无归洛,留相天子,活百姓」。
所在数千人聚观之。
公惧,会放辞谢,遂径归洛。
太皇太后闻之,诘问主者,遣使劳公,问所当先者。
公言:「近岁士大夫以言为讳,闾阎愁苦于下,而上不知,明主忧勤于上,而下无所诉,此罪在群臣,而愚民无知,归怨先帝,宜下诏首开言路」。
从之。
下诏榜朝堂,而当时有不欲者,于诏语中设六事以禁切言者曰:「若阴有所怀,犯非其分,或扇摇机事之重,或迎合已行之令,上以观望朝廷之意以侥倖希进,下以眩惑流俗之情以干取虚誉,若此者,必罚无赦」。
太皇太后封诏草以问公
公曰:「此非求谏,乃拒谏也。
人臣惟不言,言则入六事矣」。
太府少卿宋彭年、水部员外郎王应诏言事,有欲借此二人以惩天下者,皆以非职而言,赎铜三十斤。
公具论其情,且请改赐诏书,行之天下。
从之。
于是四方吏民,言新法不便者数千人。
公方草具所当行者,而太皇太后已有旨,散遣修京城役夫,罢减皇城内觇者,止御前工作,出近侍之无状者三十馀人,戒敕中外无敢苛刻暴敛,废导洛司物货场,及民所养户马宽保马限,皆从中出,大臣不与。
公上疏谢:「当今急务,陛下略已行之矣,小臣稽慢,罪当万死」。
诏除公知陈州,且过关入见,使者劳问,相望于
至则拜门下侍郎,公力辞,不许。
数赐手诏:「先帝新弃天下,天子冲幼,此何时,而君辞位耶」?
公不敢复望,以覃恩迁通议大夫
初,神宗皇帝以英伟绝人之资,励精求治,凛凛乎汉宣帝、唐太宗之上矣。
宰相王安石用心过当,急于功利,小人得乘间而入,吕惠卿之流以此得志,后者慕之,争先相高,而天下病矣。
先帝明圣,独觉其非,出安石金陵,天下欣然,意法必变,虽安石亦自悔恨。
其去而复用也,欲稍自改,而惠卿之流,恐法变身危,持之不肯改。
然先帝终疑之,遂退安石八年不复召,而惠卿亦再逐不用。
元丰之末,天下多故,及二圣嗣位,民日夜引领以观新政,而进说者以为三年无改于父之道,欲稍损其甚者,毛举数事以塞人言。
公慨然争之曰:「先帝之法,其善者,虽百世不可变也。
安石、惠卿等所建,为天下害,非先帝本意者,改之,当如救焚拯溺,犹恐不及。
汉文帝除肉刑,斩右趾者弃市,笞五百者多死。
景帝元年即改之。
武帝作盐铁、榷酤、均输等法。
昭帝罢之。
唐代宗宦官,公求赂遗,置客省拘滞四方之人。
德宗立未三月,罢之。
德宗晚年为宫市,五坊小儿暴横,盐铁使月进羡馀
顺宗即位,罢之。
当时悦服,后世称颂,未有或非之者也,况太皇太后以母改子,非子改父」。
众议乃定。
公以为:「治乱之机,在于用人,邪正一分,则消长之势自定。
每论事,必以人物为先,凡所进退,皆天下所谓当然者,然后朝廷清明,人主始得闻天下利害之实」。
遂罢保甲团教,依义勇法,岁一阅。
保马不复买,见在者还监牧给诸军。
废市易法,所储物皆鬻之,不取息,而民所欠钱皆除其息。
京东铸铁钱,河北江西福建、湖南盐及福建茶法,皆复其旧。
独川、陕,以边用,未即罢,遣使相视,去其甚者。
户部左右曹钱谷,皆领之尚书
凡昔之三司使事,有散隶五曹及寺监者,皆归户部,使尚书周知其数,量入以为出。
于是天下释然,曰:「此先帝本意也,非吾君之子,不能行吾君之意」。
时独免役、青苗、将官之法犹在,而西戎之议未决也。
山陵毕,迁公正议大夫
公自以不与顾命,不敢当,诏不许。
元祐元年正月,公始得疾。
诏公与尚书左丞吕公著朝会,与执政异班再拜而已,免舞蹈。
公疾益甚,叹曰:「四患未除,吾死不瞑目矣」。
乃力疾上疏论免役五害,乞直降敕罢之,率用熙宁以前法。
有未便,州县监司节级以闻,为一路一州一县法。
诏即日行之。
又论西戎大略,以和戎为便,用兵为非。
时异议者甚众,公持之益坚。
其后太师文彦博议与公合,众不能夺。
又论将官之害,诏诸将兵皆隶州县,军政委守令通决之。
又乞废提举常平司,以其事归之转运使提点刑狱
公谓监司多新进少年,务为刻急,天下病之,乞自太中大夫待制以上,于郡守中举转运使提点刑狱,于通判中举转运判官
又以文学、德行、吏事、武略等为十科,以求天下遗才。
命文臣升朝以上,岁举经明行修一人,以为进士高选。
皆从之。
左仆射
疾稍间,将起视事,诏免朝觐,许以肩舆,三日一入都堂或门下尚书省
公不敢当,曰:「不见君,不可以视事」。
诏公肩舆到内东门子康扶入对小殿,且曰毋拜。
公惶恐入对延和殿,再拜。
遂罢青苗钱,专行常平粜籴法,以岁上中下熟为三等,谷贱及下等则增价籴,贵及上等则灭价粜,惟中等则否,及下等而不籴,及上等而不粜皆坐之。
时二圣恭俭慈孝,视民如伤,虚己以听公。
公知无不为,以身任天下之责。
数月复病,以九月丙辰朔,薨于西府,享年六十八。
太皇太后闻之恸,上亦感涕不已。
时方躬祀明堂,礼成不贺,二圣皆临其丧,哭之哀甚,辍视朝三日。
太师温国公,襚以一品礼服,赙银三千两,绢四千匹,赐龙脑水银以敛。
户部侍郎赵瞻入内,内侍省押班宗道护其丧,归葬夏县,官其亲族十人。
公忠信孝友,恭俭正直,出于天性。
自少及老,语未尝妄,其好学如饥渴之嗜饮食,于财利纷华,如恶恶臭,诚心自然,天下信之。
退居于洛,往来陕郊,陕洛间皆化其德,师其学,法其俭。
有不善,曰:「君实得无知之乎」!
博学无所不通,音乐、律历、天文、书数,皆极其妙。
晚节尤好礼,为冠婚丧祭法,适古今之宜。
不喜释、老,曰:「其微言不能出吾书,其诞吾不信」。
不事生产,买第洛中,仅庇风雨。
有田三顷,丧其夫人,质田以葬。
恶衣菲食,以终其身。
自以为遭遇圣明,言听计从,欲以身徇天下,躬亲庶务,不舍昼夜。
宾客见其体羸,曰:「诸葛孔明二十罚以上皆亲之,以此致疾,公不可以不戒」。
公曰:「死生命也」。
为之益力。
病革,谆谆不复自觉,如梦中语,然皆朝廷天下事也。
既没,其家得遗奏八纸,上之,皆手札论当世要务。
京师民画其像,刻印鬻之,家置一本,饮食必祝焉。
四方皆遣人购之京师,时画工有致富者。
有《文集》八十卷,《资治通鉴》二百九十四卷,《考异》三十卷,《历年图》七卷,《通历》八十卷,《稽古录》二十卷,《本朝百官公卿表》六卷,《翰林词草》三卷,《注古文孝经》一卷,《易说》三卷,《注系辞》二卷,《注老子道德论》二卷,《集注太元经》八卷,《大学中庸义》一卷,《集注扬子》十三卷,《文中子传》一卷,《河外咨目》三卷,《书仪》八卷,《家范》四卷,《续诗话》一卷,《游山行记》十二卷,《医问》七篇。
其文如金玉谷帛药石也,必有适于用,无益之文,未尝一语及之。
初,公患历代史繁重,学者不能综,况于人主,遂约战国秦二世,如左氏体,为《通志》八卷以进。
英宗悦之,命公续其书,置局秘阁,以其素所贤者刘攽、刘恕、范祖禹为属官。
凡十九年而成,起周威烈王,讫五代,上下一千三百六十二载。
其是非疑似之间,皆有辩论,一事而数说者,必考合异同而归之,作《考异》以志之。
神宗尤重其书,以为贤于荀悦,亲为制叙,赐名《资治通鉴》,诏迩英读其书,赐颍邸旧书二千四百二卷。
书成,拜资政殿学士,赐金帛甚厚。
娶张氏,礼部尚书存之女,封清河郡君,先公卒,追封温国夫人
子三人,童、唐皆早亡,康今为秘书省校书郎
孙二人,、桓皆承务郎
历事四朝,皆为人主所敬。
神宗知公最深,公思有以报之,常摘孟子之言曰:「责难于君谓之恭,陈善闭邪谓之敬,谓吾君不能谓之贼」。
故虽议论违忤,而神宗识其意,待之愈厚。
及拜资政殿学士,盖有意复用公也。
夫复用公者,岂徒然哉,将必行其所言。
公亦识其意,故为政之日,自信而不疑
呜呼,若先帝可谓知人矣,其知之也深;
公可谓不负所知矣,其报之也大。
轼从公游二十年,知公平生为详,故录其大者为行状。
其馀,非天下所以治乱安危者,皆不载,谨状。
太卜袁纲善卜所言立验有术士崇俨夜无故被杀不知头首使纲筮之竟不知贼处御史弹纲情有向背而不言付法太卜一条) 唐 · 张鷟
 出处:全唐文卷一百七十四
枫天枣地
观倚伏于无形。
方智圆神。
察幽明于未兆。
百年鼠卜。
尚辨吉凶。
五德鸡占。
犹知祸福。
长安季主。
不以荣辱存心。
蜀郡严平
不以衣冠介虑。
袁纲雅望四兆。
妙达二臣。
荣参九筮之班。
艺审千之诀。
东方朔之暗射。
指掌可知。
淳于智之精通。
毫釐无失。
均赵达之回箸。
要妙如神。
比吴泰之求棋。
纵横必中。
有蛇衔笔。
立定徽祥。
有蚁开封
行看润泽。
遗豹冠于猎所。
逆见繇辞。
悬马鞭于树间。
预知贫富。
如斯术数。
实繁有徒。
崇俨薄解医方。
微知小伎。
费祎之刺客。
遂陨轻姿。
袁盎之雠人。
俄顷重至。
莫知贼首。
须察真踪。
纲为研寻。
竟无的状。
将为隐避。
爰被奏弹。
理须直守正途。
不可偏居小节。
何也。
龟称圣智。
不能免宋元之钻。
龙号神明。
不能脱夏豢之网。
郭璞洞林之妙。
竟被严诛。
京房易传之微。
终从大戮。
知有所不察。
神有所不通。
既处重刑。
恐亏平典。
定诸王公主封邑名号奏 唐 · 宋璟
 出处:全唐文卷二百七
王子将封。
三十馀国。
周之麟趾。
汉之犬牙。
彼何足云。
于斯为盛。
窃以郯郏王等皆傍有古邑字。
臣等以类推择。
谨件三十国名。
又王子先有名者
皆上有嗣字。
公主邑号。
亦选择三十美名。
皆文不害意。
言足定体。
又令臣等别撰一佳名及一美邑号者。
七子均养。
百王至仁。
今若同等别封。
或缘母宠子爱。
骨肉之际。
人所难言。
天地之中。
典有常度。
袁盎慎夫人之席。
文帝竟纳之。
慎夫人亦不以为嫌。
美其得久长之计。
臣等故同进。
更不别封。
上彰覆载无偏之德。
冬日西园 明 · 高叔嗣
五言律诗 押侵韵 出处:明诗纪事 戊签·卷二
泱漭空寒野,萧条只旧林。
登高时送目,望远日愁心。
世与身为累,贫将病转深。
无能学袁盎,闾里共浮沉。
彭伯庄韵奉酬彭公达 宋 · 刘才邵
 押词韵第十一部
龙媒昔是渥洼生,培塿无松陆无萍。
古人此语岂欺我,华胄非遥须细听。
奉常词源隘三峡,倒流岂复论千瓶(自注:《太玄经》云吐水千瓶。)
句枝到手诗已就,四坐俯首甘罚觥。
苍苔虎迹虽善戏,讽戒曲尽诗人情(令祖大博素擅诗名。苍苔虎迹之句载于《青箱杂记》。)
喜遇从事复超诣,重名不减平如衡。
汝南人物亦云几,高者难随月旦更。
到今公议牢不破,心虽不贪敌无勍。
才高位下众所惜,善庆源长流更清。
风流文采终不泯,还复钟此千人英。
清言自可屈奉倩,赋力真能凌正平。
干时直欲石投水,得位公不当惭卿。
扫除群碎宅平坦,摆落浮伪存精诚。
兼全众美信如使,未许爰丝堪作兄。
天遣名驹谙险隘,夫岂久困终能鸣。
行当策足恣高步,径取万石宁躬耕。
嗟予素怀丘壑趣,高情远致谁服膺。
随流窃食聊复尔,取誉懒能工赋营。
新诗有意相推激,第恐无实难叩荣。
观公岂是长贫者,便欲从此看超腾(自注:季心为任侠,长事爰丝。原注:谓以兄长之礼事焉。)
壬辰书事赠别钟淑张伯任 明 · 冯琦
 押词韵第二部
世事亦何常,惨舒递相荡。
今日非昨日,回首一惆怅。
圣人久在宥,君子始用壮。
漫同贾生,实恃汉文量。
日月岂不照,雷霆未敢抗。
其日风尘昏,黄云自飞飏。
侍臣尽改服,缇骑纷持杖。
矫矫山阴公,尺牍还内降。
庭蓄留侯策,帝厌王陵
赤舄将去国,白麻别命相。
省垣及选部,一时尽屏放。
就中谁最贤,钟张尤倜傥。
两生躯干小,气欲排峦嶂。
新从上谷来,胆落临边将。
豺狼尽已屏,藜藿谁敢傍。
古来直节士,大半投炎瘴。
至尊多优容,忍使居一障
视汝舌尚在,幸汝身无恙。
莫忘国士遇,宁同庶人谤。
所惜正士去,满朝气凋丧。
从兹天厩马,静立含元仗。
居然言路塞,兼虞祸机酿。
傅言半疑信,蓄意多观望。
稽首辞九庙,尚欲徼灵贶。
国本苟不摇,宁使臣言妄。
謇予非诤臣,执经侍帷帐。
吏隐类方朔,谏说慕袁盎
威颜尚不接,肝胆终难谅。
知无匡世资,三山行将访。
感事述怀呈涤生师用何廉舫太守除夕韵同次青仙屏弥之 其九 晚清 · 李鸿章
七言律诗 押真韵
死者已矣存者散,故园惆怅不胜春。
谏争袁盎新承召,坐啸孙登乐守贫。
往事悠悠同逝水,诸公衮衮共扶轮。
杜陵流落江湖久,老向人间逐后尘。
代回黄岳州涣 南宋 · 李刘
 出处:全宋文卷七二八九、《梅亭先生四六标准》卷二八
入对枫宸,出分竹使。
京洛云山外,方伫来仪;
乾坤日夜浮,又烦坐镇。
恭惟某官恢然抱负,多所践扬。
携龙枕参,蚤冠南宫之进士
冯熊接轸,历试东方之诸侯。
袁盎直谏,乃不居中;
抑望之雅意,固求补外。
屈伸以道,出处何心。
今奉建武之细书,坐览岳阳之大观。
先天下而忧,后天下而乐,不在兹乎;
刺史之荣,无刺史之难,亦足试矣。
某负二宜去,有兆足行。
我欲破何山之荤,且甘藿食;
公当增黄霸之秩,而入班。
壬辰人日漱兰侍郎见和元日喜雪诗韵二章再依韵奉柬壬辰 晚清 · 李慈铭
七言律诗 押侵韵 出处:杏花香雪斋诗壬集
满赠梅花映雪深,晴窗日暖报檐禽。
多劳常侍酬吟什,谁与爰丝劝浅斟。
封事万言宣室志,归舟一曲故园心。
去华愧负平生策,两载寒乌噤柏林
壬辰人日漱老和余所赠诗奖许过深再和二首奉柬壬辰正月初八日日记。) 其二 壬辰 晚清 · 李慈铭
七言律诗 押侵韵 出处:杏花香雪斋诗补
半榻梅花映雪深,晴窗日暖报檐禽。
多劳常侍酬吟什,谁与爰丝劝浅斟。
封事万言宣室席,归舟一曲故园心。
长湖孤屿都无恙,相约渔衫绘入林。
子瞻陶渊明杂诗十一首(时有赦书北还) 其八 1100年2月26日 北宋 · 苏辙
 押阳韵 创作地点:广东省河源市龙川县
大道如衣食,六经所耕桑。
家传易春秋,未易相秕糠。
久种终不穫,岁晚嗟无粮。
念此坐叹息,追飞及颓阳。
天公亦假我,书成麟未伤。
可怜陆忠州,空集千首方。
何如学袁盎,日把无可觞。
金陵堂试策问(二)1158年3月 南宋 · 周必大
 出处:全宋文卷五一三八、《省斋文稿》卷一二 创作地点:江苏省南京市
问:孝文之在御也,汉之为汉二十馀年矣。
五兵虽戢,文治未兴。
其居公卿、预谋议者,非绛侯少文袁盎之不学而释之之卑论也。
贾谊雒阳年少言天下事,岂惟出当时诸老先生之右,两汉名儒未有能越也。
今观其传,可疑者三焉。
之言曰:「刑罚积而民怨背,礼义积而民和亲」。
又曰:「德教洽而民气乐,法令极而民气衰」。
虽使孔、孟复生,不易斯言矣。
太史公曰:「贾谊明申、韩」。
呜呼乎,申、韩乎?
夫是以疑其学。
定官名,正礼乐;
究三代之所以长,知暴秦之所以短;
体貌大臣则礼行当代,分封诸侯则效见后世。
谋略如此,可谓美矣,奈何改定制度则有土德尚黄之异?
欲试属国则有三表五饵之疏?
夫是以疑其术。
之谪长沙也,史谓意不自得,一闻鵩音,怪而悼之,胸中所存,几于隘矣。
及读《吊屈》之文,则飘然如千仞之翔凤,沕焉如九渊之神龙,殆将出险微,超寻常,而非藩国所能淹也。
读《自广》之赋,则澹乎如深渊之靓,泛乎若不系之舟,固已同生死,轻去就,而非外物所能动也。
夫是以疑其文。
诸君将何说以处此?
若夫进则前席于夜半,退则数问以得失。
凡其所陈,亦略施行。
然则谓帝疏,而东阳侯之属尽害之者又何如也?
愿虚心而承教焉。
戊寅九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