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朱元晦(一二 绍兴三十一年七月十六日 宋 · 李侗
 出处:全宋文卷四○六五、《李延平先生文集》卷二
谕及所疑数处,详味之,所见皆正当可喜,但于洒落处,恐未免滞碍。
今此便速,不暇及之,谨俟凉爽,可以来访,就曲折处相难,庶彼此或有少补焉尔。
朱元晦(一三 绍兴三十一年十月十日 宋 · 李侗
 出处:全宋文卷四○六五、《李延平先生文集》卷二
看文字必觉有味,静而定否?
承录示《韦斋记》,追往念旧,令人凄然。
某中间所举《中庸》终始之说,元晦以谓「肫肫其仁,渊渊其渊,浩浩其天」,即全体是未发底道理,惟圣人尽性能然。
若如此看,即于全体何处不是此气象?
第此无甚气味尔。
某窃以谓「肫肫其仁」以下三句,乃是体认到此达天德之效处。
就喜怒哀乐未发处,存养至见此气象,尽有地位也。
某尝见吕芸阁伊川论中说,吕以谓循性而行,无往而非礼义,伊川以谓气味殊少,吕复书云云,政谓此尔。
大率论文字切在深潜缜密,然后蹊径不差。
释氏所谓一超直入如来地,恐其失处正坐此,不可不辨。
某衰晚碌碌,只如旧所恨者。
中年以来,即为师友捐弃,独学无助,又涉世故,沮困殆甚。
尚存初心,有端绪之可求,时时见于心目尔。
朱元晦(一四 绍兴三十二年四月二十二日 宋 · 李侗
 出处:全宋文卷四○六五、《李延平先生文集》卷二
吾侪在今日,止可于僻寂处,草木衣食,苟度此岁月为可,他一切置之度外,惟求进此学问为庶几耳。
若欲进此学,须是尽放弃平日习气,更鞭饬所不及处,使之脱然有自得处,始是道理少进。
承谕应接少暇即体究,方知以前皆是低看了道理。
此乃知觉之效,更在勉之。
有所疑,便中无惜详及,庶几彼此得以自警也。
朱元晦(一五 绍兴三十二年五月十四日 宋 · 李侗
 出处:全宋文卷四○六五、《李延平先生文集》卷二
承谕处事扰扰,便似内外离绝,不相赅贯。
此病可于静坐时收摄,将来看是如何。
便如此就偏著处理会,久之知觉,即渐渐可就道理矣,更望勉之也。
朱元晦(一六 绍兴三十二年六月十一日 宋 · 李侗
 出处:全宋文卷四○六五、《李延平先生文集》卷二
承谕「仁」一字,条陈所推测处,足见日来进学之力,甚慰。
某尝以谓「仁」字极难讲说,只看天理统体便是。
更「心」字亦难指说,惟认取发用处是心。
二字须要体认得极分明,方可下工夫。
仁字难说,《论语》一部,只是说与门弟子求仁之方,知所以用心,庶几私欲沈,天理见,则知仁矣。
颜子仲弓之问,圣人所以答之之语,皆其要切用力处也。
孟子曰:「仁,人心也」。
心体通有无,贯幽明,无不包括,与人指示于发用处求之也。
又曰:「仁者,人也」。
人之一体,便是天理,无所不备具。
若合而言之,人与仁之名亡,则浑是道理也。
来谕以谓仁是心之正理,能发、能用底二个端绪。
如胎育包涵其中,生气无不纯备,而流动发生自然之机又无顷刻停息,愤盈发泄,触处贯通,体用相循,初无间断。
此说推扩得甚好。
但又云:「人之所以为人而异乎禽兽者,以是而已。
若犬之性、牛之性,则不得而与焉」。
若如此说,恐有碍。
盖天地中所生物,本源则一,虽禽兽草木生理,亦无顷刻停息间断者。
但人得其秀而最灵,五常中和之气所聚,禽兽得其偏而已,此其所以异也。
若谓流动发生自然之机,与夫无顷刻停息间断,即禽兽之体亦自如此。
若以为此理惟人独得之,即恐推测体认处未精,于他处便有差也。
又云「须体认到此纯一不杂处,方见浑然与物同体气象」一段,语却无病。
又云:「从此推出分殊合宜处便是义,以下数句,莫不由此,而仁一以贯之。
盖五常百行,无往而非仁也」。
此说大槩是,然细推之,却似不曾体认得伊川所谓「理一分殊」。
龟山云「知其理一,所以为仁;
知其分殊,所以为义」之意,盖全在知字上用著力也。
谢上蔡语录云:「不仁便是死汉,不识痛痒了」。
仁字只是有知觉了了之体段,若于此不下工夫令透彻,即何缘见得本源毫发之分殊哉?
若于此不了了,即体用不能兼举矣。
此正是本源体用兼举处,人道之立,正在于此。
仁之一字,正如四德之元
而仁义二字,正如立天道之阴阳,立地道之柔刚,皆包摄在此二字尔。
大抵学者多为私欲所分,故用力不精,不见其效。
若欲于此进步,须把断诸路头,静坐默识,使之泥滓渐渐消去方可;
不然,亦只是说也。
更熟思之。
叶公孔子子路子路不对」一章,昔日得之于吾党中人,谓叶公亦当时号贤者,夫子名德经天纬地,人孰不识之,叶公尚自见问于其徒,所见如此,宜子路之不对也。
若如此看仲尼之徒,浑是客气,非所以观子路也。
盖弟子形容圣人盛德,有所难言尔。
如「女奚不曰」下面三句,元晦以谓「发愤忘食」者,言其求道之切。
圣人自道理中流出,即言求道之切,恐非所以言圣人。
此三句只好浑然作一气象看,则见圣人浑是道理,不见有身世之碍,故不知老之将至尔。
元晦更以此意推广之,看如何。
大抵夫子一极际气象,终是难形容也。
和靖以谓皆不居其圣之意,此亦甚大,但不居其圣一节事,乃是门人推尊其实如此,故孔子不居,盖因事而见尔。
若常以不居其圣横在肚里,则非所以言圣人矣。
如何如何?
以今日事势观之,处此时,惟俭德避难,更加韬晦为得所,他皆不敢以姑息自恕之事奉闻也。
元晦更切勉之!
上蔡先生语,近看甚有力。
渠一处云「凡事必有根」,又云「必须有用处寻讨要用处,病根将来斩断便没事」,此语可经心也。
朱元晦(一七 绍兴三十二年七月二十一日 宋 · 李侗
 出处:全宋文卷四○六五、《李延平先生文集》卷二
某在建安竟不乐。
彼盖初与家人约,二老只欲在此;
继而家人为儿辈所迫,不能谨守,遂往。
某独处家中,亦自不便,故不获已,往来彼此不甚快。
自念所寓而安,方是道理,今乃如此,正好就此下工夫,看病痛在甚处以验之,他皆不足道也。
某幸得早从罗先生游,自少时粗闻端绪,中年一无佽助,为世事淟汩者甚矣。
所幸比年来,得吾元晦,相与讲学于颓惰中,复此激发,恐庶几于晚景也,何慰之如!
封事熟读数过,立意甚佳。
今日所以不振,立志不定,事功不成者,正坐此以和议为名尔,书中论之甚善。
见前此赦文中有和议处一条,又有事迫许便宜从事之语,盖皆持两端,使人心疑也。
要之断然不可和,自整顿纲纪,以大义断之,以示天下向背,立为国是可尔。
此处更可引此,又许便宜从事处,更下数语以晓之如何?
某不能文,不能下笔也。
封事中有少疑处,已用贴纸贴出矣,更详之。
明道语云「治道在于脩己、责任、求贤」,封事中此意皆有之矣,甚善甚善。
吾侪虽在山野,忧世之心,但无所伸尔,亦可早发去为佳。
朱元晦(一八 绍兴三十一年八月七日 宋 · 李侗
 出处:全宋文卷四○六五、《李延平先生文集》卷二
某归家,凡百只如旧,但儿辈所见凡下,家中全不整顿,至有疏漏欲颓敝处,气象殊不佳。
既归来,不免令人略略脩治,亦须苟完可尔。
家人犹豫未归,诸事终不便,亦欲于冷落境界上打叠,庶几渐近道理,他不敢恤。
但一味窘束,亦有沮败人佳处,无可奈何也。
谢上蔡语极好玩味,盖渠皆是于日用上下工夫,又言语只平说,尤见气味深长。
今已钞得一本矣,谨以奉内,恐亦好看也。
朱元晦(一九 绍兴三十二年八月九日 宋 · 李侗
 出处:全宋文卷四○六五、《李延平先生文集》卷二
此个气味为上下相咻,无不如此者。
这个风俗如何得变?
某于此有感焉。
当今之时,苟有修饬之士,须大段涵养韬晦始得。
若一旦龃龉,有所去就,虽去流俗远矣,然以全体论之,得失未免相半也。
使衰世之公子皆信厚,须如文王方得;
若未也,恐不若。
且诵龟山胡文定梅花》诗,直是气味深长也,如何龟山诗:「欲驱残腊变春风,只有寒梅作选锋。莫把疏英轻斗雪,好藏清艳月明中。右诸宫观康侯。」)
韬晦一事,尝验之极难,自非大段涵养深潜,定不能如此遇事辄发矣,亦不可轻看也。
如何如何?
朱元晦(二○ 绍兴三十二年十月一日 宋 · 李侗
 出处:全宋文卷四○六五、《李延平先生文集》卷二
承谕:「近日看『仁』一字,颇有见处,但乍喧乍静,乍明乍暗,子细点俭,尽有劳攘处」。
详此,足见潜心体认用力之效。
盖须自见得病痛窒碍处,然后可进。
因此而脩治之,推测自可见,甚慰甚慰!
孟子曰:「夫仁亦在乎熟之而已」。
乍明乍暗,乍喧乍静,皆未熟之病也,更望勉之,至祝至祝!
朱元晦(二一 隆兴元年五月二十三日 宋 · 李侗
 出处:全宋文卷四○六五、《李延平先生文集》卷二
近日涵养必见应事脱然处否?
须就事兼体用下工夫,久久纯熟,渐可见浑然气象矣。
勉之勉之!
朱元晦(二二 隆兴元年六月十四日 宋 · 李侗
 出处:全宋文卷四○六五、《李延平先生文集》卷二
承谕令表弟之去,反而思之,中心不能无愧悔之恨,自非有志于求仁,何以觉此?
语录有云:「罪己责躬不可无,然亦不可常留在心中为悔」。
来谕云,悔吝已显然,如何便销陨得?
胸中若如此,即于道理极有碍,有此气象,即道理进步不得矣,政不可不就此理会也。
某窃以谓有失处,罪己责躬,固不可无,然过此以往,又将奈何?
常留在胸中,却是积下一团私意也。
到此境界,须推求其所以,愧悔不去,为何而来?
若来谕所谓似是于平日事亲事长处,不曾存得恭顺谨畏之心。
即随处发见之时,即于此处就本源处推究涵养之,令渐明,即此等固滞私意当渐化矣。
又昔闻之罗先生云:「横渠教人,令且留意神化二字。
所存者神,便能所过者化。
私吝尽无,即浑是道理,即所过自然化矣」。
更望以此二说,于静默时及日用处下工夫,看如何。
吾辈今日所以差池道理不进者,只为多有坐此境界中尔。
禅学者则不然,渠亦有此病,却只要绝念不采,以是为息灭,殊非吾儒就事上各有条理也。
元晦试更以是思之如何?
或体究得不以为然,便中示报为望。
某人之去,传者以为缘众士人于通衢骂辱之,责以讲和误国之罪,时事遂激而一变。
或以为逐此人诚快舆论,然骂辱之者亦无行遣,恐使人失上下之分。
某窃以为不然,今日之事,只为不曾于原本处理会,末流虽是亦何益?
「不共戴天」,正今日第一义,举此不知其他,即弘上下之道而气正矣。
外裔所以盛者,只为三纲五常之道衰也。
朱元晦(二三 隆兴元年七月十三日 宋 · 李侗
 出处:全宋文卷四○六五、《李延平先生文集》卷二
在此粗安,第终不乐于此。
若以谓随所寓而安之,即于此臲臲便不是。
此微处皆学者之大病,大凡只于微处充扩之,方见碍者大尔。
朱元晦(二四 隆兴元年七月二十八日 宋 · 李侗
 出处:全宋文卷四○六五、《李延平先生文集》卷二
今日三纲不振,义利不分。
缘三纲不振,故人心邪僻不堪用,是致上下之气间隔,而中国之道衰,四裔盛,皆由此来也。
义利不分,自王安石用事,陷溺人心,至今不自知觉。
如前日有旨有升擢差遣之类,缘有此利诱,故人只趋利而不顾义,而主势孤。
此二事皆今日之急者,欲人主如此留意二者。
苟不尔,则是「虽有吾得而食诸」也。
乞釐正滥授官资疏建炎元年十月 宋 · 张浚
 出处:全宋文卷四一二一
崇、观以来,滥授官资,乞尽釐正。
戚里邢焕孟忠厚不当居侍从,宜换右职。
驸马潘正夫不待扈从,先来维扬,请治其罪。
内侍李致道误国为深,不当引赦叙复。
尚书董耘独以藩邸恩夤缘通显,宜即退闲。
按:朱熹张魏公行状》上,四部丛刊本《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九五。又见康熙绵竹县志》卷三,《张魏公集》卷一。
〔附录〕书帖为戒 宋 · 张嵲
 出处:全宋文卷四一一六、《紫微集》卷三三
朱文公熹晚年书帖以为戒云:「年来多病,每因饮食过度所致。
近觉肉食太多,为害尤甚。
丁巳正旦为始,早晚饭各不得过一肉羹,不得更设肉饤。
如是菜熟水下饭,即肉饤不得用大堞,只用菜堞,晚食尤须减少。
一则宽胃养气,二则节用省财,庶几全生尽年、俭德避难之万一,切宜深体此意」。
观此可以得古人治生之法矣。
夜梦与罗子和论药名诗 宋 · 朱翌
 押词韵第三部
钻破故纸我拙计,该贯众史子得意。
签排百部象齿悬,陟釐万张蝇头字
分甘遂如百两金,作苦耽成五车记。
地锦天花出妙机,琼田水英生爽气。
诗成欲度甫白前,冠弹请继王阳起。
天门冬夏鸢尾翔,香芸台阁龙骨蜕。
任真朱子老无用,得时罗君政如此。
今宵月白及风清,想君不作呼卢会。
泉石膏肓肯过予,饮量定能加五倍。
信天缘堂记 宋 · 朱翌
 出处:全宋文卷四一四九、《延祐四明志》卷四、同治《鄞县志》卷六二
朱子北游于瀛莫之境,徘徊于塘泺之上,睹二禽,有感焉。
一类鹄,色正苍而喙长,凝立水际不动,鱼过其下则取之。
终日无鱼,终不易地。
其名曰信天缘。
一类鹜,奔走水上,不间草腐泥砂,唼唼然必尽索而已,无一息少休。
其名谩画。
信天缘若无能者,乃与谩画均度一日,无饥色,视谩画加壮大。
后三十馀年,屏迹荒县,私自念少之时始官州县,月俸钱万二千、米石五斗如米之数,十口之家取足。
已而官朝廷,禄十倍之,□日食肉犹一脔,衣常百结,退视其室,其空如故。
南来已老,内外食者四十人,婚姻、宾客、伏腊不论,论其常,一岁钱千二百缗、米百八十斛,拱手端坐,炊烟屡绝。
家人告曰:「室罄矣,翁不恤,何也?
今幸营之,尚可支,否则俱为馁鬼,惧无以应」。
呼使前曰:「天生匹夫,一饭已定于未形。
吾姑为尔长,多图未必得,坐视未必失也。
世间岂有一门同日困于无饭者?
天之所赋,自应不阙。
子去,转告而朋,姑洗尔釜待之,行有饷子者矣」。
有老伛,北妇人也,在旁大笑曰:「翁岂信天缘乎」!
曰:「是」。
遂以名堂,书其说于壁。
按:成化宁波郡志》卷一○,成化刻本。
考亭陈国器以家酿饷吾友人卓民表民表以饮予香味色皆清绝不可名状因为制名曰武夷仙露仍赋一首 宋 · 朱松
 押元韵
二年饮水闽中村,忽见玉醴倾蛮尊。
涓涓醍醐灌热脑,耿耿沆瀣明朝暾。
旱尘久涨城市暗,渴梦欲挽江湖吞。
何人远致双鲤信,知我来扣罗雀门
不须邀月已清绝,尚恐熨齿当微温。
要从华池汲真液,岂独玄鬓薅愁根。
微茫已识投辖客,妩媚似返当垆魂。
奇功谁续伯伦颂,妙意要与渊明论。
胸中我自有泾渭,笔下君已倾昆崙。
诗成寄与约他日,饮君与我空瓶盆。
昭陵 宋 · 刘锜
七言绝句 押蒸韵
□□□□岁农登,边将无功吏不能。
四十二年那忍说,西风吹泪过昭陵宋陈文蔚等辑《晦庵诗说》)
病中赏梅元晦老友 宋 · 刘子翚
 押词韵第三部
梅边无与谈,赖有之子至。
荒寒一点香,足以酬天地。
天地亦无心,受之自人意。
韬白任新和,风味要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