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浣溪沙 其八 曾吉甫韵呈宋景晋待制。宋有二小姬,小桃、小1150年 宋 · 向子諲
 押阳韵 创作地点:江西省宜春市
绿绕红围宋玉
兰林下正芬芳。
桃花气暖玉生香。

谁道广平心似铁,艳妆高韵两难忘。
苏州老矣不能狂。
浣溪沙 其九 再用前韵寄曾吉甫运使1150年 宋 · 向子諲
 押阳韵 创作地点:江西省宜春市
霭霭停云覆短墙。
夭夭临水自然芳。
猗猗无处着清香。

珍重蓦山溪句好,尊前频举不相忘。
濠梁梦蝶尽春狂。
曾侍郎挽章 其一 宋 · 王洋
五言律诗 押鱼韵
道盛当尧日,名高嗣圣初
人推金鼎望,帝念玉楼居。
旧典尊王迹,传家教孝书。
崇文华夏事,澹泊寄情疏。
曾侍郎挽章 其二 宋 · 王洋
五言律诗 押寒韵
未下蒲轮诏,先惊柏府寒。
九州方镇节,万里使华冠。
岁晚一庵密,风流百世宽。
永怀函丈训,泣涕自汍澜。
曾谹父韵二首 其二 宋 · 王洋
七言绝句 押真韵
凤尾花笺白凤新,元和才子赋阳春。
茶山居士贪禅寂,误却江头解佩人。
曾吉甫横碧斋诗 宋 · 刘子翚
 押词韵第十七部
携锄引荒泉,偶步松岗北。
泠然毛骨清,楚尾见秋色。
稻气馥初凉,柽阴澹微日。
缅怀小斋居,棂槛增岑寂。
旷度灭知闻,微吟数峰碧。
若人端好修,珍驾动无迹。
深穷伊水源,峻陟衡山极。
终焉憩孔林,所乐惟自得。
延和数酌醪,侑静一编易。
向来辱倾输,洞见胸中白。
思亲道匪侔,既远情不怿。
矧余质冥顽,固未易刻画。
尊生有遐心,克己无全力。
以兹畏所知,负负常夕惕。
馀波傥时渐,玉汝天其或。
曾吉甫 宋 · 刘子翚
(四库本作西)焙春风一塍隔,玉尺银槽分细色。
解苞难辨邑中黔,瀹盏方知天下白。
岸巾小啜横碧斋,真味从底倾输来。
曩归畀余一语妙,三岁暗室惊轰雷。
曾吉甫九日 宋 · 吴芾
七言律诗 押灰韵
龙山陈迹已成灰,尚忆当年戏马台
我幸偶陪黄菊醉,君应亦向白衣来。
风高日朗三秋霁,野旷天清万象开。
好对良辰成乐事,若为不饮竟空回。
曾吉甫四明见寄二首 其一 宋 · 吴芾
七言律诗 押虞韵
老矣何堪剖竹符,频年强出应时须。
腰间谩佩买臣印,月下同游贺老湖。
白雪已知人寡和,清风还忆醉相扶。
十洲三岛登临处,能记稽山病守无。
曾吉甫四明见寄二首 其二 宋 · 吴芾
七言律诗 押尤韵
风烟浩荡甬东州,方羡公为烂漫游。
岂料连宵垂雨脚,未容杲日出云头。
登眺心应在,隐几吟哦趣更幽。
遥想乍晴须痛赏,诗成还肯寄来不。
曾吉甫寄韵呈李相之二首 其一 宋 · 吴芾
七言律诗 押虞韵
千龄景运适相符,况复才华世所须。
腾蹋自应登馆殿,滞留谁谓尚江湖。
从来太瘦缘诗苦,想见闲行信杖扶。
闻道朝来病良愈,高轩还解出门无。
曾吉甫寄韵呈李相之二首 其二 宋 · 吴芾
七言律诗 押尤韵
早已相从海上州,朅来鉴水又同游。
驱驰官路俱华发,缱绻交情异白头。
公即横翔层汉去,我将归卧故山幽。
连宵月色如明昼,乘兴还能过我不。
曾吉甫 其一 宋 · 胡宏
 出处:全宋文卷四三八四、《五峰集》卷二
方今圣学衰微,士风卑陋,可与共为仁者极少。
自非得真积力久、名世大贤作而振之,则人道何由而立?
然游河南之门,得其指归者,
落殆尽。
今之存者,虽未获亲炙,叩其所安,然言论风旨传闻于人者,亦似规矩宽纵,不加严谨。
审如是,则后学将安所止也?
只如王学士说佛氏:「实见道体,差了途辙,故不可与入之道」。
大意虽是,而言语则有病矣。
何以言之?
某窃观子夏所谓君子之道,孰先传焉,孰后倦焉,譬诸草木,区以别矣。
伊川曰:「冲漠无朕,万象森然已具,未应不是先,已应不是后,如百尺之木,自根本至枝叶,只是一贯,不可谓上面一节事无形无影,却待人去安排,教入途辙也」。
既云「途辙」,则只是一个途辙。
若佛氏实见道体,则途辙何缘有差?
伊川谓佛氏略见道体。
今王氏乃改「略」为「实」,既以为「实见」,又言「差了途辙」,岂不迷乱学者哉?
伏读来教,谓佛氏所以「差了途辙」者,盖由见处偏而不该耳。
见处偏,践履处皆偏。
大抵入道自有圣人所指大路,吾辈但当笃信力行,其他异同一笔勾断。
窃仰所见分明亲切,足为后学津梁,正先人平日期望之意也。
然吾丈又一书,既言「自可欲之善至于圣神,若大路然,何疑何殆」,却又言「至于未发时一段,须力行以造极,自然明见」。
窃疑前后似相牴牾,不知精意何如,伏幸垂教。
曾吉甫 其二 宋 · 胡宏
 出处:全宋文卷四三八四、《五峰集》卷二
杨先生《中庸解》谓:「中也者,寂然不动之时也」。
子思说「喜怒哀乐未发谓之中」,则是杨先生指未发时为寂然不动也。
顷侍坐时尝及此,谓「喜怒哀乐未发」,恐说「寂然不动」未得。
吾丈曰:「杨先生如此解,某悚然愧惧」。
窃谓于先觉所言,但当信受奉行,遂不复启齿。
今来教举尹先生之说亦如是。
某反覆究观,茫然莫知所谓。
「心性」二字,乃道义渊源,当明辨不失毫釐,然后有所持循矣。
窃谓未发只可言性,已发乃可言心,故伊川曰「中者,所以状性之体段」,而不言状心之体段也。
心之体段,则圣人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是也。
未发之时,圣人与众生同一性;
已发,则无思无为,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圣人之所独。
夫圣人尽性,故感物而静,无有远近幽深,遂知来物;
众生不能尽性,故感物而动,然后朋从尔思,而不得其正矣。
二先生以未发为寂然不动,是圣人感物亦动,与众人何异?
尹先生乃以未发为真心,然则圣人立天下之大业,成绝世之至行,举非真心耶?
某虽粗承过庭之训,而未尝广交天下之英,寡陋为甚,矧今孤露,苟不肆言,激精微之论,以祛蒙除蔽,则将终身如是而已矣。
故此言非敢直诋二先生,所以求教也。
曾吉甫 其三 宋 · 胡宏
 出处:全宋文卷四三八四、《五峰集》卷二、《宋元学案》卷四二
二先生,万夫之望,百世师表,所言但当信从,不可妄疑其失。
然审问明辨,《中庸》之训也,有所未明,不敢但已。
承举先君子之言为诲,怆然内伤,如见颜色。
惟先君子所谓「不起不灭」者,正以「静亦存,动亦存」而言也,与《易》「无思无为,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大意相符,非若二先生指喜怒哀乐未发为寂然不动也。
某愚谓方喜怒哀乐未发,冲漠无朕,同此大本,虽庸与圣,无以异也;
而无思无为,寂然不动,乃是指易而言,易则发矣。
故无思无为,寂然不动,圣人之所独,而非庸人所及也。
惟无思无为,寂然不动,故感而遂通天下之故,更不用拟议也。
「喜怒哀乐未发」句下,还下得「感而遂通天下之故」一句否?
若下不得,即知其立意自不同,不可合为一说矣。
伊川指性指心,盖有深意,非苟然也。
心性固是名,然名者实之表著也。
义各不同,故名亦异,难直混为一事也。
尹先生指喜怒哀乐未发为真心,既以未发,恐难指为心。
又读前教,盖尹先生所论已发、未发,却偏指未发为真心,故某疑其不然。
今蒙垂诲,若见真心,则已发未发皆真,自是释然无疑矣。
来书又云「政使不见自真」,窃所未晓,惟不以烦渎为罪。
方务德 南宋 · 陈长方
 出处:全宋文卷四五七三、《唯室集》卷二
直阁方侯务德被命使广右,行有日,交朋多戚戚,以侯宜中都,不宜远也。
言曰:天地清淑之气钟于中州,南极五岭,北限燕然,故燕然之北多劲悍,五岭之南多瑰奇。
唐都长安,去五岭为最远,一时名臣如韩退之柳子厚刘梦得,守潮阳、连、,愁怨于歌诗,至今士大夫承风不乐游其间。
不知五岭之地襟带南海,探制外夷数十国,自是一都会。
皇祐间,广源之患几至骚动半天下,至烦朝廷移兵西陲,然终不闻生致其豪,稍奏厥绩。
有事之初,使当时部刺史有人制其几微,一转手力耳。
宋广平亦自五羊召还,曷尝闻以远夷鄙之哉!
绍兴辛酉岁方侯禾兴禾兴于今为辅郡,事十倍平日。
余尝过侯,公庭𨵙尔,清阴散地,便坐断未决狱凡三数辈。
余每叹侯之材绝人。
未几从禄江东,闻侯移守边郡,书问少不继。
每遇淮上来人,必诇侯安否,多为余言:侯治山阳,益务惠爱,以安静抚绥之。
讼诉辨理,有不特牒径造庭下,侯为之别白教戒,如与家人语,民爱之如父母也。
今天子又移侯使广右,乃吾君不忘远而慎择部刺史之意。
他时侯之事业益显白,如广平召还,吾君用之,岂但如今日哉!
因书以为送序。
五岭之南,风物小异,寒暄温凊,一日或具四时,唯顺气令节宣之,则不生疾,所祝在此尔。
曾公吉甫闻遂联事,其乐讵有涯耶!
二十三州生齿数十百万,得二公抚摩之,可为二十三州贺也,为我并谢曾公强饭自爱。
其一 南宋 · 曾惇
 押词韵第十五部
家贫只旧醅,不办樽中醁。
但煮官焙香,炊饭鲙鱼腹宋曾几茶山集》卷一《早春曾宏甫韵》诗注)
震泽记善录乾道八年二月 宋 · 周宪
 出处:全宋文卷四二二八、《王著作集》卷八、《皕宋楼藏书志》卷八二
绍兴癸亥间获供洒扫于中书舍人吕公之门。
公教人大要明是非邪正、进退出处、辞受取与之义,而躬行以尽其性。
所言备载《童蒙训》、《春秋说》,故不复录。
公病日渐,乃以书荐于著作王先生曰:「周宪秀才朴茂可喜,有志斯道,当自蒙与进」。
未果行而公启手足。
公之门弟文清曾公,又以书申公之意,且勉其行。
受业二年,归见文清公上饶,首命以纪录所闻先生之言。
窃意先生进将觉斯人,退且著之书,故未敢私有所论撰。
先生既没,道精微,私淑诸人,世或未知,迄今垂三十年。
念平昔所闻,遗忘多矣。
因追其绪言一二,以示同志。
乾道壬辰二月甲子信州周宪书。
曾吉甫中山1157年 南宋 · 韩元吉
七言律诗 押尤韵 创作地点:浙江省台州市巾子山台山
去天尺五城南寺,目极层轩得此游。
山阔雨收云点缀,江清日淡风流。
僧扉缭绕牛鸣地,楼阁参差斗大州。
公自蓬莱旧仙伯,一麾真复占鳌头。
钱伯同新创明晖阁1183年 南宋 · 韩元吉
七言律诗 押庚韵 创作地点:江西省上饶市
使君谈笑两桥成,人向晴虹镜里行。
更辟轩窗待游览,要看山水倍澄明。
波宽十顷知鱼乐,岁熟千家响碓声。
收拾风光付华月,一樽还记昔文清(自注:阁名用曾文清诗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