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康王即位1127年六月十六日 宋 · 宗泽
 出处:全宋文卷二七九三、《忠简公集》卷二 创作地点:河南省商丘市
二圣蒙尘,乾坤改色,万邦徯后,天日宜临。
亟回谦避之诚,丕慰颙昂之望。
人神胥庆,夷夏耸传。
(中贺。)窃以大宋之应天顺人,太祖之创业垂统,凡奕世盈成之嗣,皆挺生睿智之姿。
其所以继继绳绳,莫匪乎兢兢业业。
浸久太平之习,稍忘禦侮之图。
顾大臣熟此燕安,致黠虏抵滋猖獗。
信和盟之妄议,堕邀劫之奸谋。
人咸哀痛而吁天,士欲奋张而尽敌。
然万方之是赖,须一人之作猷。
果下恤于蒸黎,允上符于穹昊。
恭惟皇帝陛下,禀虞舜之大孝,体周文之小心,既不得已而有临,宜大有为而无倦。
如阳方复,万物自
似日初升,九幽洞炤。
嘉靖中兴之事业,戡除外侮之凶残。
俾孚于休,以永至治。
臣苶然朽质,偶此熙辰,属总师徒,进臻河朔
庆云龙之会,阻陪鸣玉之班;
依日月之光,第切倾葵之望。
臣无任云云。
李昭玘太常少卿 北宋 · 邹浩
 出处:全宋文卷二八二五、《道乡集》卷一五
敕具官某:奉常礼乐之司,所寘以为属者,犹皆一时之选,而况典贰寺事,讵可非其人乎。
以尔博通古今,久践台阁,考于已试,蔚有休声。
惟时亚卿,莫汝宜处。
若夫妙尽情文之本,深明损益之宜,使朝廷典章与三代同风,尔在都司,固已稔闻而熟察矣。
勉对朕命,以崇厥功。
周彦质户部郎官 北宋 · 邹浩
 出处:全宋文卷二八二六、《道乡集》卷一六
敕具官某:户部总天下财赋力役之政令,而郎官实分职以任其事。
以尔出奉使指,能裕吾民,自江以西,无复愁叹,不负先帝临遣之意,故以是擢尔居焉,且将究尔之才。
其思所以兴利除害者,往佐而长,以济厥功。
王左丞1085年 北宋 · 邹浩
 出处:全宋文卷二八三二、《道乡集》卷二一、嘉靖《惟扬志》卷三三、嘉庆《重修扬州府志》卷六三、光绪《甘泉县志》卷一九 创作地点:江苏省扬州市
伏闻左丞建康移镇维扬,客有知浩详、爱浩至者前揖而贺曰:「子之父前此二十年为池州贵池县主簿,今左丞王公方抑首于其州之掾曹,分朋好也,视同寮为特厚。
子今乃获指令于公之节钺之下,公将善必子称,罪必子宥,庇子不浅矣」。
浩窃应之曰:「客虽不浩贺,浩固已自贺若不胜者,但非客之所谓也。
夫扬为东南一都会,頖宫萃四方之学者,旦暮讲习,纷如他州,所设师儒悉皆命自朝廷。
朝廷非不惓惓也,刺史更加意焉,霁威俛首接之而厚其仪,养之而厚其财,以风动一方之俗,使勇发而为善。
父诫其子,兄诏其弟,妇勉其夫,长帅其幼,朋友相切偲而不怠,以承嘉惠,以称盛德。
贤能成器,惟恐不先,冥顽悛恶,唯恐居后。
则民之化之,或观或感,浸寻乎仁义廉耻之风,而黄堂日以无事矣。
《记》曰:『化民成俗,其必由学』。
此之谓也。
扬之建学,为日固久,刺史加意于此者,远则惟魏国韩公,尝增其田畴;
近则惟秀国陈公,尝新栋宇。
且钜公名卿,由廊庙侍从之贵,拥节钺而镇是邦相踵也,或以此为不急之务,而莫之谁何;
或有其意而车未停骖,坐未暖席,遽被命去,而不得为。
是以旷数十年间,无与陈、韩二公并者,况欲绍复鲁僖蜀文之盛乎,是可为太息也。
浩闻王公之贤,小之剖符守一州,而一州享其利;
大之辅佐理四海;
而四海受其赐。
谈士颂之,文士纪之,志士畏慕而法之。
今其来也,必举化民成俗之言,绍复鲁僖蜀文之盛,不俾韩、陈二公擅美誉于无穷。
浩之自贺,实在于此,非客之所谓也」。
客曰:「然仆固失之,子亦未为得也。
子不闻王公之为人乎,处艰剧如简易,临苍黄如平日,才至大也;
事无纤而不该,理无幽而不烛,识至明也;
彼方戢舌而独抗其议,彼方缩手而独致其身,气至刚也;
与六合而争衡,纳万物而犹裕,量至广也。
为小官时已如此矣,譬才拱把而磥砢,节操已有高耸千寻、大合百围之势,识者率以宰辅目焉。
至其尹上京而登政府也,辨匿姓之书而全百千之命于危疑之际,止徙墓之请而安亿万之魂于冥漠之间,以至宽市易之逋,措曲狱之刑,下膏泽于旱暵可忧之时,排奸邪于根本难拔之地,其他盖不可以悉数。
是其才识气量能使普天之下无一夫不获者明效矣。
匪朝伊夕,入秉鸿钧,弼亮圣主,比隆时雍,其又将不止于此,岂区区敛其施于一頖宫哉!
督府千里之内,官吏待之而裕其职业,农夫待之而裕其耕耨,百工待之而裕其斲削,商旅待之而裕其阜通,非特頖宫之士愿深而望切焉。
子之所言,何异楚人亡弓,楚人得之,犹有楚国之限者也」。
浩窃复曰:「客前之所贺浩者,出于私情,故专在一身而遗頖宫。
今之所以辟浩者,归于公议,故博及天下而略頖宫。
浩虽鄙人,亦粗晓于斯二者,独以頖宫为言,则庶几所谓思不可出其位之意也。
孟子公孙丑曰:『子诚齐人也,知管仲晏子而已矣』。
浩承乏于扬之頖宫者也,知頖宫而已矣,不亦可乎」。
客既退,浩因记其言,今辄书以叩将命者。
恭惟知府左丞资政矜其愚而恕其罪,不独浩之幸也,一方多士之幸也。
浩属以职贱拘文,不敢越境外,谨遣诸生持书前迎台旆,干冒钧严,浩下情无任背汗肌慄之至。
孟子解义序1095年 北宋 · 邹浩
 出处:全宋文卷二八三六、《道乡集》卷二七、《经义考》卷二三三、《常郡八邑艺文志》卷五、道光《永州府志》卷九上、光绪《武阳志馀》卷七 创作地点:湖北省襄阳市
孔子没,世衰道丧,百有馀岁,以及孟子之时,其害尤甚。
以汤武为弑君,以周公为未智,以匡章为不孝,以仲子为廉士。
非特此也,不动心如告子,犹外义而莫悟;
事豪杰如陈相,犹倍师而自若;
则道之不明可知矣。
利国为先务,以殃民为可为,以战必克为良臣,以逢君恶为无罪。
非特此也,可与有为如齐宣王者,其所问惟桓文之事;
可与有言如公孙丑者,其所冀惟管晏之功;
则道之不行可知矣。
孟子于此时,上下无知而信之者,操不售之具,以周游其间,不少贬焉,非以道自任而能若是乎?
其道则自古以固存而孔子之所传者也。
孔子之于道,不得已而载之,后世君子孰不可以得之哉?
然而有目同视而所见者近,有耳同听而所闻者浅,有心同思而所得者他而不正,则争以自取胜,而大道斯为天下裂矣。
然则孔子之后,能绍其传者,孟子一人而已矣。
与太和为一而充塞于两间,上足以配道,下足以配义,其所养之气有如此者。
由父子之仁而极于天道,由可欲之善而极于神,其所造之妙有如此者。
于《诗》则以意逆,于《书》则取二三策,其通经有如此者。
敷陈于齐宣、梁惠之前,训告于万章、乐克之徒,曲而中,多而类,其出言有如此者。
见与不见皆不以人枉己,受与不受皆不以利废义,其制行有如此者。
以其所养之气,发其所造之妙,无施而不可,则其为通经也,出言也,制行也,皆馀事耳。
奈何天未欲平治天下,而「舍我其谁」之志终不获伸,是以其功止于距杨、墨以承三圣而已矣。
虽然,使杨、墨之道息,孔子之道著,天下后世咸知父子有仁,君臣有义,不沦胥而为禽兽,则其志虽不伸于当时,固已伸于后世矣。
以道论功,如之何其可及也!
其后名世之士,有出于汉而能知之者,莫如扬子,故论其道则曰「不异」,论其功则曰「扩如」。
有出于唐而能知之者,莫如韩子,故论其道则曰「醇乎醇」,论其功则曰「不在禹下」。
苟知之也。
窃自比焉,则庶几孟子之道;
攘斥佛老,则庶几孟子之功。
夫二子之不如孟子易见也,有所庶几且无与并,况孟子乎?
韩子曰:「学者必谨于其所道,求观圣人之道,必自《孟子》始」。
浩尝闻之于师曰:「诵《孟子》之书非难,深明其意之所在为难;
深明其意之所在非难,能以其所以自任者矜式而行之为难。
孔子之门人,如仲弓之有闻于仁,则请事斯语;
子张之有闻于行,则必书诸绅。
今《孟子》七篇之所载,非直孔子答问之际一二言耳,学者或尚愧于仲弓、子张之贤,则以其所以自任者矜式而行之,其可忽乎」?
浩不敏,敬受此言久矣,愿与诸君子共之,勿徒诵其书、明其意,资以为速化之术而已也。
颜渊曰:「舜何人也?
予何人也?
有为者亦若是」。
呜呼,岂独颜渊之于舜为然哉!
策问(二三) 北宋 · 邹浩
 出处:全宋文卷二八三九、《道乡集》卷三○
问:三王之治,不能无弊,救其弊者,岂异道哉,酌忠敬文之宜,还相为尚而已。
后虽聪明睿知之君,未有外此而太平者也。
《语》不云乎:「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
天启真人,适继五代之乱,因革损益,以至于今,典章焕然,固无歉乎三王之盛矣。
或谓变而通之,以隆亿载之谋,与天地长久,正在所务。
然则所当变者何事?
无乃损文用忠,如董仲舒之策乎?
果在是也,伊欲改作,上下便之,不骇不扰,且不悖于古训,如之何则可?
策问(一○) 北宋 · 邹浩
 出处:全宋文卷二八三八、《道乡集》卷二九
问:士方平时,本原六经,衡鉴千古,其出处去就之节,盖了了于胸中矣。
异日游人间世,则廊庙山林,自成系輆,以畔君子之大道者,尚或有之。
故尝观鲁之二生,竟不为汉起而疑焉。
叔孙通之谀,不足与同朝乎?
佐汉之兴,足以利物,其事大;
避通之浼,止以洁身,其事小。
以所遭非其时乎?
则六合一家,宽政兹始,实愈于伊尹受币、吕望登车之世。
以礼乐未易制作乎?
则舍礼乐,独无可为者。
况情文之备,虽必俟于百年,而君臣之义,弗容紊于一日。
以故通以鄙儒诮之。
虽然,稽其所言,不可谓所养非远且大者。
其于喜于为郎得金而猥以圣人颂通者相万矣。
扬子遂以为大臣,岂其然乎?
孔子曰:「所谓大臣者,以道事君,不可则止」。
二生果有得于此乎?
诚如是,则通之所为复非矣。
而迁、固赞之,以为为时儒宗,共成大业,又何也?
呜呼!
守正似鄙,随时似谀,而随时守正者亦鄙谀之人所幸以自托也。
士之立节,如之何而蝉蜕于二者之中乎?
朝廷兴学,正此为务,诸君盍以所自期者断其是非?
策问(二五) 北宋 · 邹浩
 出处:全宋文卷二八三九、《道乡集》卷三○
问:汉末士大夫非复前日之盛矣,其以文学著称,如建安七子,犹足以灼古今,而工翰墨者自以为弗及也。
方其盛时,虽邯郸、繁、路、二丁、杨、荀之流以警敏倾多士者,且不获与之方驾一涂,则曹氏父子委身从其游,是岂苟然而已哉。
夫文者,德之华藻也。
有物于此,根本固存,春阳动之,以赴发生之会,然后华藻形焉。
其物不齐,未有无根本而然者。
七子之所养,斯可以坐判矣。
今其书传布学宫,诸君所该览也。
果孰贤而孰否?
文之高下,果如文帝之论乎?
抑有论之而失其实者乎?
使其克享长年,且委寄不止翰墨之选,其为事业又将如何?
其与隆汉儒之功,果能比肩而无愧乎?
吴季重与七子均宾礼久矣,而文帝之论初不及之,亦有说乎?
愿析疑以告。
秦州陆待制 北宋 · 李新
 出处:全宋文卷二八八七、《跨鳌集》卷二四
伏审眷自宸衷,进升内阁,仰增庆抃。
恭惟某官清规奕世,丕业动天,纪纲华夷,标准中外。
轻裘缓带,而气盖军中;
能富国强兵,而钱流地上
曩尝驱车蜀道,诚由被器先朝。
岂惟献摘山之谋,固亦蕴安边之术。
待时而动,以道自将。
士衡为龙驹,未可量也;
象先作人望,惟其有之。
况国朝方清玉门之氛,而藩镇实倚秦亭之重。
甫眷西顾,首颁异恩,俨宝构之神区,颐帝文之秘府
兹为华贯,用贲精材,纶言遝来,柄任有日。
吉甫之北伐,式遄其归;
曹参之趋装,可立而待。
某拘文有限,展庆无由。
望台屏以展光,与舆情而均跃。
周文之彦质运使巡按海宁追忆曩岁与伯仲同奉板舆之乐感慨赋诗不惟辞藻格力清蔚高迈且足以敦孝悌而厚风俗昔夏侯湛作诗示潘岳曰此文非徒温雅乃别见孝悌之性因次韵和二首 其一 宋 · 葛胜仲
七言律诗 押东韵
褰帷岩邑特从容,忆惜鸰原会一同。
乐孺共营荐膳,劬劳争报棘吹风。
绣衣握节新恩重,䌽服承颜往事空。
三纪光阴真插羽,依然小市夕阳中。
周文之彦质运使巡按海宁追忆曩岁与伯仲同奉板舆之乐感慨赋诗不惟辞藻格力清蔚高迈且足以敦孝悌而厚风俗昔夏侯湛作诗示潘岳曰此文非徒温雅乃别见孝悌之性因次韵和二首 其二 宋 · 葛胜仲
七言律诗 押东韵
披云初获接音容,贤胜风规自不同。
懔懔威明将使指,恂恂孝悌训民风。
竞传清唱纸腾贵,争识皇华巷欲空。
尚有壁间真墨彩,匣藏留在给园中。
谢降诏不允乞外任表 宋 · 葛胜仲
 出处:全宋文卷三○六五、《丹阳集》卷二
教而知困,窃幸退藏;
道以观能,尚宽澄汰。
奉德音之奖励,继膺温诏之抚存。
宜去而留,以荣为惧中谢。)
伏念臣蚤蒙擢序,驯致高华。
联禁涂供奉之班,躐黉舍师儒之长。
冒居厥次,未报隆恩。
辄乞其身,实缘私义。
盖明伦善俗之时希遇,则育材成德之任至难。
无作人之助,则为旷官;
无授业之长,则徒废学。
如臣愚陋,涉世阔疏,可谓人师,雅无重望。
于斯碌碌,屡容容。
遍尘胄子之官,久妨贤者之路。
鼯鼠穷于五技,难复进为;
鹪鹩巢于一枝,庶安拙守。
故因次对,自勉治民;
敢意包荒,尚容游食。
奖以平文之当,贲之振职之称。
既蒙踰衮之褒,复出纶之渥。
大哉之言诞播,蕞尔之迹有光。
此盖伏遇皇帝陛下丰照直中,乾刚独运。
懋昭大德,适求多士之宁;
灼见俊心,深识百辟之享。
肆怜平进,更责后图。
誓殚分教之勤,少报兼容之施。
代谢赐御书千字表 宋 · 葛胜仲
 出处:全宋文卷三○六六、《丹阳集》卷二
辞荣弗获,烦一札之恩纶;
示眷有加,锡千文之草圣。
昭回在望,冗末增华中谢。)
伏念臣久玷近严,荐膺寄属。
当制礼作乐之运,窃幸预荣;
方崇儒重道之辰,独蒙加惠。
温言慰藉,曲泽分颁。
仰惟奎画之文,实出神机之妙。
卧笔远嗤于秃兔,正书何取于怒猊。
肆笔而成,非由水墨之积习;
为章于上,宜有神物之护持。
不悟蔀居,忽叨珍赐。
此盖伏遇皇帝陛下睿文冠古,烛智穷神。
道积于厥躬,不忘典学;
天纵之将圣,又极多能。
因点翰于燕閒,特疏恩于禁近。
写之金石,永图尊阁之藏;
燕及云雷,共侈眷怜之宠。
高丽王谢赐太平御览表1100年 宋 · 葛胜仲
 出处:全宋文卷三○六六、《丹阳集》卷二
悃诚上诉,恳求秘府之文;
恩渥继颁,曲徇殊邻之请。
始终展诵,俛仰兢荣中谢。)
窃以太宗皇帝自诚而明,惟睿作圣。
师古而克永世,逊志而敏厥修。
往行前言,已并包于圣学;
博闻强识,更兼利于儒林。
肆命词臣,广裒事类。
囊括千经之蕴,网罗百氏之言。
公孙数万之诡辞,披图可见;
虞初九百之小说,开卷尽知。
尝资睿览于西清,益萃灵辉于东壁。
讨论至当,炳若丹青而不渝;
伦类相从,焕乎朱紫之有别。
论纂实繄于鸿博,流传尚隔于要荒。
臣僻处小邦,粗惇末伎。
在汉则伊秩尝闻于入学,于唐则吐蕃亦见于旧经。
辄援旧比以上干,果奉睿恩而赐许。
丛沓简编之富,光华象纬之传。
岂伊龙阁之珍藏,乃作鸡林之秘宝。
兹盖伏遇皇帝陛下深慈恤隐,宏量包荒。
以孝奉先,故诞有前朝之美;
以仁柔远,故曲从异域之求。
念臣尝献于逸书,怜臣夙朝于化宇。
申赐皇文之千卷,俾参旧约之八条。
肆是误恩,猥沾遐裔。
臣敢不敬铭厚赐,详绎群言。
流播三韩,共仰文明之化;
分传五族,俾知赉予之私。
进续修太常因革礼表 宋 · 葛胜仲
 出处:全宋文卷三○六六、《历代名臣奏议》卷一二○
臣等窃考左丘明传《春秋》,以礼为释经之例,某人某事曰礼也,某人某事曰非礼也,若此类甚众。
而其他记礼特详。
韩宣子见周礼在鲁,则知周之所以王;
齐仲孙湫见鲁秉周礼,则知鲁未可动。
臣等于是知为天下国家者,不可一日废礼如此。
庄公有非礼之举,则其人谏以必书;
周王有非礼之宴,则戒其臣以勿籍。
于是又知先王之时,凡礼文之事,无不载之简册也。
周王士会,设殽蒸焉,士会不知其义,归而讲求三代之典礼,以脩晋法;
昭公如楚,孟僖子为介,至郑不能相仪,及楚不能答郊劳,归乃讲学,苟能礼者必从之。
于是又知古之有官,君子耻不知礼盖如此也。
鲁昭公如晋,自郊劳至赠贿无失礼,女叔齐曰:「是仪也,不可谓之礼。
礼所以守其国,行其政令,无失其民者也」。
赵简子见太叔,问揖逊周旋之礼焉,子太叔曰:「是仪也,非礼也。
夫礼,上下之纪,天地之经纬,民之所以生也」。
二子可谓知礼乐之本末矣。
然制度文为,虽礼之末,舍此则安上治民之意无以寓,则所谓礼之文者,岂可不载述以诏后哉!
区区春秋之时,犹谨礼如此,况在承平盛大之世乎!
本朝太祖皇帝始命大臣约唐之旧,为《开宝通礼》。
天圣中王皞等又为《礼阁新编》。
其后贾昌朝等复加编定,名曰《太常新礼》。
嘉祐中欧阳修等为《太常因革礼》百篇,自建隆迄嘉祐,蒐裒纪述,罔有遗逸,而自治平之后盖缺焉。
恭惟皇帝陛下天纵睿智,照临万邦。
既已体神出道,而制为一世之礼,掩迹三代矣。
其在有司,亦欲著而不没。
爰命礼官编次因革之实,自治平至政和四年,续为一书,十四部,展条目皆视欧阳修之旧。
臣恭承神旨,相与撰次上进。
臣等愚昧懵学,大惧不足仰称明制,姑不敢废职守而已。
干冒天威,无任待罪陨越屏营之至。
策问一 其四 官制1102年 宋 · 葛胜仲
 出处:全宋文卷三○七二、《丹阳集》卷六 创作地点:山东省济宁市兖州区
问:在昔隆治之时,分职以驭群臣,因能以裁列位。
治稷者不以涖水土之功,典礼者不以居犴狱之任。
下至虞人之贱,犹知守官;
典衣之微,不敢出位。
故能同德协义,共图康功,何其盛也!
去古寖远,官制紊乱,先后失当,崇卑夺伦,序爵之功,无复可考。
神宗皇帝慨然念之,远稽成周之隆,近约宇文之制,肇修废典,董正治官,始以阶定品,而省台、寺监之仪,粲然一新矣。
名定而实应,职分而事举,在下者思于竞劝,居上者易于循责,品式周密,济济乎乡于六服承德之时矣。
今朝廷绍隆前休,增光润色,约循成书,以诏万世,盖将与唐之《六典》并驱而争光也。
议者谓曹司概补则吏有冗员,文移复重则局有滞事。
官司之迁徙太数,司徒之弊蠹未清,尚有可论者。
试条陈其端以复于上,增损更化,助成不刊之典,岂不休哉!
代兖守谢到任启 宋 · 葛胜仲
 出处:全宋文卷三○七○
藩宣之寄,通择时髦;
固陋之人,误尘诏擢。
位非才称,荣与愧并。
少昊之故墟,实祥符督府
恢儒阙里,丕扬洙泗之风;
检玉介丘,远跨云亭之盛。
曲阜著褒封之迹,寿丘开嗜欲之祥,宜得重人,以光雄镇。
如某者立朝寡援,涉世多艰,无耿介拔俗之标,有欸启寡文之陋。
平亭邦宪,不能骫法以从人;
宣布郡条,庶或遵绳而寡过。
习巧宦者鄙其方拙,怀远略者笑其迂愚。
师心自盟,没齿无悔。
敢谓高华之选,漫为衰朽之荣。
此盖伏遇某官光秉国钧,郁为时栋。
德仁佑弼圣主,以公忠识拔众臣。
期万物之遂宜,耻一夫之不获。
致兹凡薄,亦预选抡。
某敢不勉职业之当修,励猷为之不迨,庶几报效,仰副生成。
按:《丹阳集》卷六,孔抄本。
谢赐历日表(一) 宋 · 葛胜仲
 出处:全宋文卷三○六五、《丹阳集》卷二
仰求天步,运太极之三辰;
俯授人时,协《洪范》之五纪。
祗膺诏旨,灼见圣心中谢。)
伏以考中星之合见而生昏明,课九道之发敛而定冬夏。
大馀小馀而综数,辨阳历阴历以求端。
虽云观象之常,未若纪元之密。
开缀文之局而演议,推立极之日以为元。
凿井耕田,共识作讹之候;
连珠合璧,间无秒忽之差。
恭惟皇帝陛下化妙范围,仁深覆育。
循尧之道,以闰月而定四时;
用夏之正,坐明堂而朝群后。
臣出守支郡,辱赐新书。
岂徒尊阁以知荣,敢不奉承而加畏。
渊明集后(二) 宋 · 葛胜仲
 出处:全宋文卷三○七一、《丹阳集》卷八
《归去来辞自序》云:「仲秋至冬,在官八十馀日,自免去职」。
乙巳岁十一月也。
乙巳义熙元年,而《晋史》云义熙三年彭泽印绶去,渊明《自序》不应误,当以乙巳为正。
《游斜川诗》云:「辛丑正月五日,与二三邻曲同游斜川」。
诗云「开岁歘五十」,以纪年考之,辛丑隆安五年渊明始三十七;
癸丑义熙九年渊明四十九,正与诗合,当以癸丑为正。
五六月北窗下凉风,何处无之,何人不遇,至心与景会,遂能背伪合真,自致于羲皇者,独渊明而已。
其诗云:「蕤宾五月中,清朝起南飔。
不驶亦不迟,飘飘吹我衣」。
《归来引》亦云:「风飘飘而吹衣」,意渊明进禦寇乘风之理,因以睹道也。
至若树木交荫,时鸟变声,辄欢然有喜,岂在物耶?
声尘种种,皆道所寓,惟渊明领此。
昭明太子指《閒情》一赋为白璧微瑕,且谓「亡作可也」。
审尔,则诗人之变风,楚人之《离骚》皆可删矣。
晋孝武末途,沈湎酒色,何知非讽刺上耶?
其《序》云:「张衡作《定情赋》,蔡邕作《静情赋》,皆有助于讽谏,缀文之士,奕代继作」。
予观张衡《定情》有云:「想踰里兮折杞檀,惧尨吠兮我所惊」。
与《国风》何远?
蔡邕《静情》亦名《检逸》,魏文帝爱之,因拟作《正情赋》,且命陈琳、徐干、王粲、阮瑜、应玚并作。
其后如陆机之《閒怀》,袁淑之《整情》,皆佳笔也。
谢惠连亦尝作百许字,未就而卒,词人深以为恨。
使渊明此赋果可无作,则《登徒》、《长门》、《高唐》、《神女》等赋,统何为著之于《选》耶?
白祭酒 宋 · 葛胜仲
 出处:全宋文卷三○六七、《丹阳集》卷三
某闻:江左词格,变永明体。
抉微倡始,实自隐侯
辩平头上尾之差,示切响浮声之奥,慷慨著论,以谓灵均以来,此秘未睹。
故后来人士争宗仰之,或击节赏带坻之句,或援笔拟回文之铭,于时有文章冠冕、述作楷模之谚,凛凛乎儒流盟主矣。
宜其自高待遇,特慎许可,然而鉴奖后辈,惟恐一士名誉不由己立也。
故见王筠则曰:「自诸贤○落,玩好殆尽。
不意疲暮,复遇盛德」。
一见朱异则曰:「天下惟有文义棋书,卿皆取去,何独不廉」!
一见江革兄弟则曰:「御二龙于长涂,骋逸骥于千里」。
一见范岫则曰:「范公该博,胡广无以加也」。
一见孔休源,则虚己引接之朝贵之上,而与之商略文致;
顾欢秀才策》,则曰:「过江未有此作」。
何思澄庐山诗》,则曰「己所不逮」;
刘协《文心雕龙》,爱其文理,每陈诸几案;
刘显《上朝诗》,称其藻拔,至写诸斋壁。
刘之遴乳童、曹景宗盭夫,而片语寸长,未尝靳齿牙馀论也。
及欲谈地理而询崔慰祖,议礼器而质刘士深,宁以身受遗忘之讥,而乐为二子延誉,又其用心恳到者也。
其深闭固拒不少假者,特钟嵘一人。
果无可称录耶?
或嗜好酸咸,人各也?
虽然,隐侯身为佐命功臣,位处端右,多士荣槁,出其舌端,而泯默寒蝉,无所援引,则虽有题品人物之长,亦徒虚美而已。
故史家犹以无所荐达少之。
恭惟阁下以名士识拔,为朝廷巨公,学期于见圣而不肯诵记传注,文贵于明道而不肯寻治声韵,度越隐侯百等矣。
承平恢儒,逢掖竞劝,怀图挟术者云会学省,而诏书属以司成之任,又非艰难时祭酒比也。
窃谓山林畎亩,穷阎隘巷,鱼盐板筑,弋猎负贩,与夫冗僚末位、一艺可录而声迹沈下、未彻当涂之听者,皆阁下责也。
诸葛孔明高卧南阳王景略习隐邺都,未有以瘉人,非徐庶、徐统出而游扬之,则亦秉耒之下农,鬻畚之贱伎尔。
张茂先赋《鹪鹩》,宋广平赋《花》,托意引类以自表见,阮嗣宗、苏味道一见而器之,故隐然名重于世,卒为望人。
闾巷士欲自致于青云之士,非得先进钜人羽翼而雌黄之,无以致也。
伏惟水镜者动心焉。
若乃箴邪说之膏肓,振前言之木铎,使元丰成均之政令,忽然勃兴,此自阁下所优为。
方将延脰擿耳而观听其效,不复云云。
干冒崇重,无任悚悸之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