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十原系述 其三 原亲 唐 · 皮日休
 出处:全唐文卷七百九十八
能嗣其亲。不曰子乎。
吾观夫今之世诲其子者。必槚肌榜骨。
伤爱毁性以为教。呜呼。
孟子所谓古者易子而教。诚有旨欤。
不能教其子者。是亡其身者也。
不能得其亲者。是舍其族者也。
古之佞臣。爱人之贵。
过乎其亲。必舍而事之。
公子开方是也。爱人之权。
过乎其子。必杀而徇之。
易牙是也。自兹以降。
为夫强臣者。将欲夺人之宗。
必先杀己子矣王莽杀子字是也)。噫。
教尚不可。况其杀欤。
或曰。均是亲也。
均是害也。则周公诛管蔡。
石碏杀石厚。叔向叔鱼
汉文流淮南。可乎。
曰。均是亲也。
贤则能嗣亲。凶则能覆族。
均是害也。周公不诛。
则他人诛之。石碏不杀。
则他人杀之。叔向不僇。
则他人僇之。汉文不流。
则他人流之。己刑则及一人。
他刑则及其族。此圣贤所以惜其族也。
刑也者。仁在其中矣。
徐陵 孙吴 · 虞翻
 出处:全三国文 卷六十八
元大上卿之遇,叔向在晋,未若于今(《吴志·虞翻传》注引《会稽典》。太末徐陵字元大,为零陵太守,时朝廷俟以列卿之位。)
谏就狱杀公孙晃疏 曹魏 · 高柔
 出处:全三国文 卷二十七
《书》称「用罪伐厥死,用德彰厥善」,此王制之明典也。
晃及妻子,叛逆之类,诚应枭县,勿使遗育
而臣窃闻晃先数自归,陈渊祸萌,虽为凶族,原心可恕。
仲尼亮司马牛之忧,祁奚叔向之过,在昔之美义也。
臣以为晃信有言,宜贷其死;
苟自无言,便当市斩。
今进不赦其命,退不彰其罪,闭著囹圄,使自引分,四方观国,或疑此举也(《魏志·高柔传》)
冀州 曹魏 · 何晏
 出处:全三国文 卷三十九
略言春秋以来,可以海内比而校也。
恭谨有礼,莫贤乎赵衰
仁德忠义,莫贤乎赵盾
纳谏服义,莫贤乎韩起
决危定国,莫贤乎狐偃
勇谋经国,莫贤乎魏绛
达雠为主,莫贤乎祁奚
延誉先生,莫贤乎张老
明智识物,莫贤乎赵武
清直笃义,莫贤乎叔向
聪明肃恭,莫贤乎羊舌职
守信不移,莫贤乎荀息
见利思义,莫贤乎中行穆子
保国捍君,莫贤乎先轸
书法不讳,莫贤乎董狐
分谤和众,莫贤乎郤克
流放能显,莫贤乎冀缺
拔幽进滞,莫贤乎臼季
守义死节,莫贤乎栾恭子;
抗言不屈,莫贤乎荀莹;
劫略不动,莫贤乎解扬
审听知机,莫贤乎师旷
放而益显,莫贤乎狼𦗡;
儒雅博通,莫贤乎董仲舒
体恭笃敬,莫贤乎石奋
才兼文武,千金不入私门,莫贤乎窦婴
明君显贤,莫贤乎田叔
證主知分,莫贤乎贯高
忠义正直,莫贤乎鲍子都
謇谔忠谏,莫贤乎王宏(《御览》四百四十七)
曹真分邑封曹遵、朱赞诏太和四年九月 曹魏 · 曹睿
 出处:全三国文 卷九
大司马叔向抚孤之仁,笃晏平久要之分。
君子成人之美,听分真邑,赐遵、赞子爵关内侯百户(《魏志·曹真传》。)
肉刑论 曹魏 · 丁谧
 出处:全三国文 卷四十一
《尧典》曰:「象之典刑,流宥五刑,鞭作官刑,朴作教刑,金作赎刑,怙终贼刑」。
咎繇曰:「天讨有罪,五刑五用哉」。
吕刑曰:「蚩尤惟始作乱,延及于平人,罔不寇贼鸱义,奸宄寇攘矫虔。
苗人惟作五虐之刑曰法,杀戮无辜,爰始淫为刑劓斫黥」。
案:此肉刑在于蚩尤之代,而尧舜以流放代之,故黥劓之文,不载唐虞之籍,而立刑之数,亦不具于圣人之旨也。禹承舜禅,与尧同治,必不释二圣而远则凶顽,固可知矣。汤武之王,独将奚取于吕侯?故叔向云:「三辟之兴,皆叔世也。」此则近君子有征之言矣。(《通典》一百六十八)
至公论 曹魏 · 曹义
 出处:全三国文 卷二十
夫世人所谓掩恶扬善者,君子之大义;
保明同好者,朋友之至交。
斯言之作,盖闾阎之日谈,所以救爱憎之相谤,崇居厚之大分耳,非笃正之至理,折中之公议也。
世士不断其数而系其言,故善恶不分,以覆过为弘;
朋友忽义,以雷同为美。
善恶不分,乱实由之;
朋友雷同,败必从焉。
谈论者以当实为清,不以过难为贵;
相知者以等分为交,不以雷同为固,是以达者存其义,不察于文;
识其心,不求于言。
且在私论,犹行之有节;
明处公议,则无所固之矣。
凡智者之处世。
咸欲兴化致治者也。
兴化致治,不崇公抑□,割□情以顺理,厉清议以督俗,明是非以宣教者,吾未见其功也。
清议非臧否不显,是非非赏罚不明。
故臧否不可以远实,赏罚不可以失中。
若乃背清议,违是非,虽尧不能一日以治;
审臧否,详赏罚,故中王可以万世安。
是以君子知私情之难统,至公之易行。
季友鸩兄而不疑,叔向戮弟而不悔。
斯二士者,皆前世之通士,晋鲁之忠臣也。
亦岂无慈爱骨肉之心、悯恤同生之仁哉?
夫至公者,天之经也,地之义也,理之要也,人之用也。
昔鲧者,亲禹之父也,舜则殛鲧而兴禹。
禹知舜之殛其父无私,故受命而不辞;
舜明禹知己之至公,故用之而无疑。
无私者,虽父黜而子不言,况用之于他哉(《艺文类聚》二十二,《御览》四百二十九)
工部陆侍郎 晚唐 · 黄滔
 出处:全唐文卷八百二十四
伏念聚蚊响于出震之音。
其虽悬越。
奔羽族于鸣岐之德。
乃不参差。
事既同途。
理宜沥恳。
伏惟侍郎韫缣缃之奥学。
负词赋之重名。
相如则逸格掞天。
孙绰则英声掷地。
播于金石。
流入典谟。
窃以架屋怀惭。
披沙莫喻。
固自循揣。
岂宜贽投。
但以水合朝宗。
云须触石。
由是身赍鄙拙。
首叩门墙。
实为举场之中。
贡士所业。
律诗古调。
词赋歌篇。
前则贞元元和之风。
耳闻其事。
近则咸通乾符之事。
目睹其风。
求知己则咸祷于兼功。
断否臧则须归于本面。
然后人方必信。
道逮无疑。
一生辛勤。
数载攀祝。
必若题品不出于侍郎金口。
荐扬不出于侍郎瑶函。
纵能别契亨通。
固宜终惭暗昧。
矧以迷津未己。
泣刖方深。
比者先辈陈樵。
早同砚席。
曾将姓字。
虔为启闻。
伏知侍郎猥赐奖容。
异于伦等。
其后荐自同志。
尝聆玉音。
侍郎文学蓍龟。
朝廷领袖
不敢以后来举态。
近日时情。
僭渎尊严。
躬陈一二。
今则久摧鬐鬣。
又近风波。
沟隍无必出之门。
肝鬲在须倾之地。
叔向则他日莫议。
士燮则神术所能。
愿推恩于留马埋蛇。
庶受赐于荑枯翼卵。
下情无任攀托依投激切惕惧之至。
裴侍郎891年 晚唐 · 黄滔
 出处:全唐文卷八百二十四 创作地点:陕西省西安市
滔伏念荐孟明则子所能。
叔向祁奚莫议。
推言及是。
沥恳为宜。
上渎清隆。
敢希容听。
伏惟侍郎中丞顷持文柄。
大阐至公。
垂为圣代之准绳。
悬作贡闱之日月。
滔为后无私之两榜。
遂乖必字于十年。
伏蒙侍郎中丞曲赐悯伤。
直加赏录。
连岁荐论琐质。
倾极重言。
而以弱植难培。
么弦易断。
且惊负累。
空费生成。
既而不罪龙钟。
愈隆恩遇。
昨者面容跪履
亲俾窥天。
仍加琢玉之品题。
更启如金之然诺。
便于此日。
上翥重霄。
今则已除主文
只祈阴德。
延颈于沟隍之底。
瞻恩于邱岳之隆。
虽龟龙不瑞于匹夫。
而犬马合由于本主。
沾巾堕睫。
沥胆披肝
不在他门。
誓于死节。
下情无任攀托依投恳悃之至。
薛推先辈 晚唐 · 黄滔
 出处:全唐文卷八百二十三
体物非工。属词无取。
每欲效颦于越女。常思裂撰于灵光。
今者先辈提江笔以云飞。掷孙金而羽化。
贤愚塞望。远近腾声。
凡是怀刺来人。操觚学者。
莫不竞为市诣。争作镜窥。
所以耻不游门。勇于执鞚
遂投鄙拙。上渎精奇。
伫聆架屋之讥。莫俟披沙之谕。
岂料蔑闻抚掌。翻获知音。
林先辈至。伏话仁恩。
超越涯分。对彼莺迁之侣。
当于凤集之时。遽起兰言。
爰开金口。大垂激发。
曲赐吹嘘。荣迈序都。
事逾折简。倾身耸听。
跼影瞻风。如飞冰雪以清心。
若韵笙簧而到耳。感深旋泣。
喜极增忧。未知腹蟹行踪。
巢蚊寓迹。获采片言于叔向
何酬一字于仲尼。虽切朝暾。
尤如夕惕。然而伏念近世以科网英髦。
榜张取舍。虽例从都试。
实采自众闻。故其负艺而来。
怀才以至。是皆阍投哲匠。
神拜先鸣。苟有所称。
便驰殊誉。然后方冲桂月。
递蹑蓬山。如今则有此遭逢。
受此奖录。来从特异。
出自非常。便可释疑。
永将去惑。虽惭陋质。
粗抱丹心。既得地以戴邱。
倍推诚而倚玉。在面陈而莫尽。
于笔写以宁周。攀感依投。
不任荣惧。谨诣宅祗侯起居陈谢。
卢钦魏舒 西晋 · 杜预
 出处:全晋文卷四十二
传称三年之丧自天子达,此谓天子绝期,唯有三年丧也。
非谓居丧衰服三年,与士庶同也。
故后、世子之丧,而叔向称有三年之丧二也。
周公不言高宗服丧三年,而去谅闇三年,此释服心丧之文也。
叔向高景王除丧,而讥其燕乐已早,明既葬应除,而违谅闇之节也。
春秋》,晋侯享诸侯,子产相郑伯,时简公未葬,请免丧以听命,群子谓之得礼。
宰咺来归惠公仲子之赗,《传》曰「吊生不及哀」。
此皆既葬除服谅闇之证,先儒旧说,往往亦见,学者未之思耳。
《丧服》,诸侯为天子亦斩衰,岂可谓终服三年邪!
上考七代,未知王者群臣上下衰麻三年者诸;
下推将军,恐百世之王其理一也。
非必不能,乃事势不得,故知圣人不虚设不行之制。
仲尼曰:「礼所损益虽百世可知。
此之谓也(《晋书·礼志中》。于是尚书仆射卢钦尚书魏舒问预证据所依,预云云。于是遂命预造议奏。)
奏议皇太子除服 其一 西晋 · 杜预
 出处:全晋文卷四十二
侍中尚书令司空鲁公臣贾充、侍中尚书仆射奉车都尉大梁侯臣卢、尚书新沓伯臣山涛、尚书奉车都尉平春侯胡威尚书阳子魏舒、司尚书阳子臣石鉴、尚书丰乐亭侯臣杜预稽首言:礼官参议博士张靖等议,以为「孝文权制三十六日之服,以日易月,道有污隆,礼不得全,皇太子亦宜割情除服」。
博士陈逵等议,以为「三年之丧,人子所以自尽,故圣人制礼,自上达下。
是以今制,将吏诸遭父母丧,皆假宁二十五月。
敦崇孝道,所以风化天下。
皇太子至孝著于内,而衰服于外,非礼所为称情者也。
宜其不除」。
臣钦、臣、臣谨案、逵等议,各见所学之一端,未晓帝者居丧古今之通礼也。
自上及下,尊卑贵贱,物有其宜。
故礼有以多为贵者,有以少为贵者,有以高为贵者,有以下为贵者,唯其称也。
不然,则本末不经,行之不远。
天子之与群臣,虽不之情若一,而所居之宜实异,故礼不得同。
《易》曰:「上古之世丧期无数」。
《虞书》称「三载四海遏密八音」,其后无文。
周公曰,乃称「殷之高宗三年不言」。
其传曰:「谅,信也;
闇,默也」。
下逮五百余岁,而子张疑之,以问仲尼
仲尼答云:「何必高宗,古之人皆然,群薨,百官总己以听于冢宰三年」。
周景王有后、世子之丧,既葬除丧而
晋叔向讥之曰:「三年之丧,虽遂服,礼也。
王虽弗遂,宴乐已早,亦非礼也」。
此皆天子丧事见于古文者也。
高宗不云服丧三年,而云谅闇三年,此释服心丧之文也。
景王不讥其除丧,而讥其宴乐已早,明既葬应除,而违谅闇之节也。
尧崩,舜谅闇三年,故称遏密八音
由此言之,天子居丧,齐斩之制,菲杖绖带,当遂其服。
既葬而除,谅闇以终之,三年无改父之道,故百官总己听于冢宰
丧服已除,故称不言之美,明不复寝苫枕土,以荒大政也。
《礼记》:「三年之丧,自天子达」。
又云:「父母之丧,无贵贱一也」。
又云:「无衰丧车皆无等。
此通谓天子居丧,衣服之节同于凡人,心丧之礼终于三年,亦无服丧三年之文。
然继体之君,犯多荒宁。
自从废谅闇之制,至令高宗擅名于往代,子张致疑于当时,此乃贤圣所以为讥,非讥天子不以服终丧也。
秦燔书籍,率意而行,亢上抑下。
汉祖草创,因而不革。
乃至率天下皆终重服,夕哀临,经罹寒暑,禁塞嫁聚饮酒食肉,制不称情。
是以孝文遣诏,敛毕便葬,葬毕制红示覃之除。
虽不合高宗谅闇之遣,近于古典,故传之后嗣。
于时预修陵庙,故敛葬得在浃辰之内,因以定制。
近至明帝,存无陵寝,五旬乃葬,安在三十六日。
此当时经学疏略,不师前圣之病也。
魏氏革命,以既葬为节,合于古典,然不垂心谅闇,同讥前代。
泰始开元,陛下追尊谅闇之礼,慎终居笃,允臻古制,超绝于殷宗,天下歌德,诚非靖等所能原本也。
天子诸侯之礼,当以具矣。
诸侯恶其害己而削其籍,今其存者唯《士丧》一篇,戴圣之记杂错其间,亦难以取正。
天子之位至尊,万机之政至大,群臣之众至广,不同之于凡人。
故大行既葬,祔祭于庙,则因疏而除之。
己不除则群臣莫敢除,故屈己以除之。
而谅闇以终制,天下之人皆曰我王之仁也。
屈己以从宜,皆曰我王之孝也。
既除而心丧,我王犹若此之笃也。
凡等臣子,亦焉得不自勉以崇礼
此乃圣制移风易俗之本,高宗所以致雍熙,岂惟衰裳而已哉!
若如难者,更以权制自居,疑于屈伸厌降,欲以职事为断,则父在为母期,父卒三年,此以至亲屈于至尊之义也。
出母之丧,以至亲为属,而长子不得有制,体尊之义,升降皆从,不敢独也。
《礼》:诸子之职,掌国子之倅。
国有事则帅国子而致之太子,惟所用之。
《传》曰:「君行则守,有守则从,从曰抚军,守曰监国」。
不无事矣。
《丧服》,母为长子,妻为夫,妾为主,皆三年。
内宫之主,可谓无事?
揆度汉制,孝文之丧,红示覃既毕,孝景即吉于末央,薄后、窦后必不得齐斩于别宫,此可知也。
皇太子配贰之至尊,与国为体,固宜远遵古礼,近同时制,屈除以宽诸下,协一代之成典。
君子之于礼,有直而行,曲而报;
有经而等,有顺而去之,存诸内而已。
礼云非玉帛之谓,丧云唯衰麻之谓乎?
此既臣等所谓经制大义,且即实近言,亦有不安。
皇太子至孝蒸蒸,发于自然,号咷之慕,匍匐殡宫,大行既奠,往而不反,必想像平故,徬徨寝殿。
若不变从谅闇,则东宫臣仆,义不释服。
此为永福官属,当独衰麻从事,出入殿省,亦难以继。
今将吏虽蒙同二十五月之事宁,至于大臣,亦夺其制。
翟方进自以身为汉相,居丧三十六日,不敢逾国典,而况于皇太子
臣等以为皇太子宜如前奏,除服谅闇终制(《晋书·礼志中》,又略见《通典》八十,又八十二)
圣贤高士传 其十七 亥唐 曹魏 · 嵇康
 出处:全三国文 卷五十二
亥唐晋人也。
高恪寡素,晋国惮之,虽蔬食菜羹,平公每为之欣饱。
公与亥唐坐,有间,亥唐出,叔向入。
平公伸一足曰:「吾向时与亥子坐,腓痛足痹不敢伸」。
叔向浡然作色不悦。
公曰:「子欲贵乎?
吾爵子;
子欲富乎?
吾禄子。
夫亥先生乃无欲也,非正坐无以养之,子何不悦乎(《御览》五百九)」?
判府事赵忠翼公(泰采)迁葬挽 其二 清 · 俞拓基
五言律诗 押庚韵 出处:知守斋集
殄瘁遗篇在,悲吟泪满缨。
如无公一死,那得日重明。
泉路回新照,前和启旧茔。
艰难今转甚,叵耐叔誉情。
下教诸吏慎刑 西晋 · 齐王攸
 出处:全晋文卷十六
夫先王驭世,明罚敕法,鞭扑作教,以正逋慢。
且唐虞之朝,犹须督责。
前欲撰次其事,使粗有常。
惧烦简之宜,未审其要,故令刘、程二君详定。
然思惟之,郑铸刑书,叔向不韪;
范宣议制,仲尼讥之。
令皆如旧,无所增损。
常节度所不及者,随事处决。
诸吏各竭乃心,思同在公古人之节。
如有所阙,以赖股肱匡救之规,庶以免负(《晋书·齐王攸传》)
再用韵简王簿(一章言其喜雨也,二章欲其少留也) 其二 宋 · 虞俦
七言律诗 押词韵第三部
当面论交背面违,此心叔向几人知。
喜君一见便倾盖,过我相从唯说诗。
别后梅花看太瘦,向来白不应肥。
何如且缓东归策,共醉橙黄绿时。
大丧未终正会废乐议永嘉元年冬 其一 西晋 · 江统
 出处:全晋文
古帝王相承,虽世及有异,而受重同礼,礼王侯尊殊,得臣诸父兄弟,故以僖嗣闵,左氏谓之逆祀,虽代变时殊,质文不同,至于受重尊祖敬宗,其义一也。
书称遏密谅闇之事,或以缞麻卒礼,或以心丧终制,故周景王有后嫡子之丧,既葬除服而宴乐,叔向曰:王宴乐已早,二年正会,不宜作乐(《通典》一百四十七)
上表谏遣齐王攸就国 西晋 · 庾敷
 出处:全晋文卷三十六
《书》称「帝尧克明俊德,以亲九族」。
武王光有天下,兄弟之国十有六人,同姓之国四十人,元勋睦亲,显以殊礼,而鲁、卫、齐、晋大启士宇,并受分器。
所谓惟善所在,亲疏一也。
大晋龙兴,隆唐周之远迹,王室亲属,佐命功臣,咸受爵土,而四海乂安。
今吴会已平,诏大司马齐王出统方岳,当遂抚其国家,将准古典,以垂永制。
昔周之选建明德以左右王室也,则周公太宰康叔司寇,聃季为司空
及召、芮、毕、毛诸国,皆入居公卿大夫之位,明股肱之任重,守地之位轻也,未闻古典以三事之重出之国者。
汉氏诸侯王位尊势重,在丞相三公上。
其入赞朝政者,乃有兼官,其出之国,亦不复假台司虚名为隆宠也。
申无宇曰:「五大不在边」,先儒以为贵宠公子公孙,累世正卿也。
又曰「五细不在庭」,先儒以为贱妨贵,少陵长,远间亲,新间旧,小加大也。
不在庭,不在朝廷为政也。
又曰:「亲不在外,羁不在内。
弃疾在外,郑丹在内,君其少戒之」。
叔向有言:「公室将卑,其枝叶先落」。
公族,公室之本,而去之,谚所谓芘焉而纵寻斧柯者也。
今使齐王贤邪,则不宜以母弟之亲尊,居鲁卫之常职;
不贤邪,不宜大启土字,表建东海也。
古礼,三公无职,坐而论道,不闻以方任婴之。
惟周室大坏,宣王中兴,四夷交侵,救急朝夕,然后命召穆公征淮夷。
故其诗曰「徐方不回,王曰旋归」,宰相不得久在外也。
今天下已定,六合为家,将数延三事,与论太平之基,而更出之,去王城二千里,违旧章矣(《晋书·庾敷传》。齐王攸之就国也,下礼官议崇锡之物。敷与博士太叔广、刘暾、缪蔚、郭颐秦秀、傅珍等上表谏曰云。)
古直 宋末元初 · 丘葵
七言律诗 押真韵
泮西风寂寞滨,相逢不作白头新
(汲本作自)叔向古遗直,谁识尧夫今逸民。
(汲本作从)古文章差底病,历观贤圣莫非贫。
老来安养浩然气,吾辈安能俯仰人。
是仪辨刁嘉罪 东晋 · 徐众
 出处:全晋文
是仪以羁族异方,客仕朝,值谗邪殄行,当严毅之威,命县漏刻,祸急危机,不雷同以害人,不苟免以伤义,可谓忠勇公正之士,虽祁奚之免叔向庆忌之济朱云,何以尚之?
忠不谄君,勇不慑耸,公不存私,正不党邪,资此四德,加之以文敏,崇之以谦约,履之以和顺,保傅二宫,存身爱名,不亦宜乎(《吴志·是仪传》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