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为第十舅让殿中监兼仗内闲厩表 唐初 · 李峤
 出处:全唐文卷二百四十四
臣某言。
伏奉恩制。
以臣为殿中监检校仗内诸闲厩。
逾涯之恩。
忽降霄极。
非据之惕。
坐惊魂宇。
臣某诚惶诚恐顿首顿首死罪死罪。
臣本乏才艺。
素无操植。
徒因绪业。
获齿簪裾。
属两曜重光。
三灵再造。
登山捧日
始会于风云
涉海窥天。
遂攀于星汉。
位非德进。
荣以恩升。
出捧鸾镳。
骖玉舆之式道。
入陪凤扆。
预金门之通籍。
扈清切之严卫。
接绸缪之宴私。
邱山之恩。
徒谢成贷。
丝发之效。
竟知无补。
加以兼乌窃幸。
假凤连栖。
兄弟分侍于阃闱。
甥舅齐迹于枢秘。
光荣被于九族。
宠遇倾于百寮。
是以常诫满盈。
亟惭尸素。
叔宝之遇武子
虽愿输忠。
正礼之对公山。
惟忧旷职。
常思高明之瞰室。
无惧平路之倾辀。
岂谓天道不赀。
圣慈逾厚。
仍降非常之泽。
重纡加等之命。
妨贤受任。
多惭于鸳鹭之偫。
匪服叨荣。
实愧于蜉蝣之羽。
窃惟先王慎择。
不进于凡庸。
明主虚求。
务延于才俊。
伏乞傍罗杞梓。
更询棫朴。
必取九能秀杰。
方为御府之臣。
无使五技轻姿。
谬处七闲之任。
自然六尚增价。
七驺无忝。
纳于百揆。
终无废事之讥。
宾于四门。
必有得人之颂。
无任惭惧屏营之至。
谨诣朝堂奉表陈谢以闻。
谨言。
周悰立崇先七庙议 唐 · 贾大隐
 出处:全唐文卷一百八十八
臣窃准秦汉皇太后临朝称制。并据礼经正文。
天子七庙。诸侯五庙。
盖百王不易之义。万代常行之法。
未有越礼违古。而擅裁仪注者也。
周悰别引浮议。广述异文。
直崇临朝权仪。不依国家常度。
升崇先之庙而七。降国家之庙而五。
臣闻皇图广辟。实崇宗社之尊。
帝业宏基。实等山河之固。
伏以天步多艰。时逢遏密。
代天理物。自古有之。
伏惟皇太后亲承顾托。忧勤黎庶。
纳孝慈之请。垂矜抚之怀。
实所谓光显大猷。恢崇圣载。
其崇先庙室。合同诸侯之数。
国家宗庙。不合辄有移变。
臣之愚直。并依正礼
周悰之请。实乖古仪。
王方庆问服制书 唐 · 徐坚
 出处:全唐文卷二百七十二
仪礼丧服经。
继父同居齐缞周。
谓子无大功之亲。
与之适人。
所适亦无大功之亲。
而所适者以货财为之筑宫庙。
岁时使之祀焉者也。
郑元曰。
大功之亲。
同财者也。
筑宫庙于家门之外者。
神不歆非族也。
以恩服耳。
未尝同居。
则不服也。
小戴礼记继父服。
并有明文。
斯礼经之正说也。
至于马融王肃贺循等。
并称大儒达礼。
更无异文。
唯傅元著书。
以为父无可继之理。
不当制服。
此礼焚书之后。
俗儒妄造也。
袁准作论。
亦以为此则自制父也。
乱名之大者。
窃以父犹天也。
爱敬斯极。
岂宜腼貌继以他人哉。
然而藐尔穷孤。
不能自立。
既随其母托命他宗。
本族无鞠养之人。
因托得存其继嗣。
在其生也。
实赖其长育。
及其死也。
顿同之行路。
重其生而轻其死。
笃其始而薄其终。
称情立文。
岂应如是。
故袁傅之駮。
不可为同居者施焉。
昔朋友之死。
同爨之丧。
并制缌麻。
详诸经典。
比之于此。
盖亦何嫌。
继父之服。
宜依正礼
今女子母携重适人。
寄养他门。
所适慈流。
情均膝下。
长而出嫁。
始不同居。
此则笄总之仪。
无不毕备。
与筑宫立庙。
实无异焉。
盖有继父之道也。
戴德丧服记曰。
女子子适人者。
为继父服齐缞三月
不分别同居异居。
梁氏集说亦云。
女子子适人者。
服继父与不同居者服同。
今为服齐缞三月
窃为折衷。
定祀元元皇帝仪注诏 盛唐 · 玄宗皇帝
 出处:全唐文卷三十二
尊祖奉先
必在于崇敬。
辨仪正礼
所贵于缘情。
伏以大圣祖元元皇帝御气升天。
长生久视。
体重元而不测。
与元化以无穷。
真容屡现。
宝符仍集。
恭惟孚祐。
实表常存。
太清宫行事官皆具冕服。
爰及奏乐。
未易旧名。
并告献之时。
仍陈筴祝。
既非事生之礼。
岂是降仙之仪。
且真俗殊伦。
幽明异数。
理有非便。
亦在从宜。
自今后。
每于太清宫行礼。
官宜改用朝服。
兼停祝版。
其告献辞及所奏乐章。
朕当别自修撰。
仍令所司。
具仪注奏闻。
加笾豆增服纪议 盛唐 · 杨仲昌
 出处:全唐文卷三百六
伏奉去月二十七日敕。
太常卿韦绦奏称。
正月十八日恩赦节文。
笾豆之荐。
或未能备物。
服制之纪。
或有所未通。
宜令礼官学士详具奏。
令诸馨香之物。
甘旨新鲜肥浓之味。
陆海所产。
皆充祭用。
每座笾豆。
各加十二。
酒爵制度。
亦令广大者。
褊学固陋。
尝闻于师。
猥参廷议之末。
思答守官之用。
谨按礼曰。
夫祭不欲烦。
烦则黩。
亦不欲简。
简则怠。
又郑元云。
人生尚亵食。
鬼神则不然。
神农时虽有黍稷。
犹未有酒醴。
及后圣作为醴酪。
犹存元酒。
示不忘古。
春秋曰。
蘋蘩蕴藻之菜。
潢污行潦之水。
可羞于王公。
可荐于鬼神。
又曰。
大羹不致。
粢食不凿。
此明君人者。
有国奉先。
敬神严享。
岂肥浓以为尚。
将俭约以表诚。
则陆海之物。
鲜肥之类。
既乖礼文之情。
而变作者之法。
皆充祭用。
非所详也。
易曰。
樽酒簋贰。
用缶纳约自牖。
此明祭存简易。
不在繁奢。
所以一樽之酒。
二簋之奠。
为明祀也。
抑又闻之。
夫义以出礼。
礼以体政。
违则有紊。
是称不经。
荐肥浓则亵味有登。
加笾爵则事非师古。
与其别行新制。
宁如谨守旧章。
又汉家园陵。
八节上食。
自兹以降。
代行其典。
国初贞观之后。
礼法刊定。
今陵寝见有八节之奠。
兼朔望常食。
圣心追远。
每物加荐。
不敢黩于宗庙。
请施之于园陵。
愚忝主司
顾非知礼。
布之执事
惟裁择焉。
又外祖父母请加至大功九月
姨舅齐类加至小功五月
堂姨舅舅母并请加至袒免者。
谨按仪礼曰。
外亲皆缌。
又曰。
外祖父母以尊加。
从母以名加。
并为小功五月
其为舅缌。
郑文贞公魏徵已议同从母例。
加至小功五月讫。
今之所加。
岂异前旨。
文贞贤也。
孔圣也。
以贤改圣。
后学何从。
堂舅堂姨舅母并升为袒免。
则何以祖述礼经乎。
如以外祖父母加至大功。
则岂无加报于外孙乎。
如以外孙为报服大功。
则本宗庶孙。
何同等而相陵乎。
傥必如是。
深所不便。
窃恐内外乖序。
亲疏夺伦。
情之所沿。
何所不至。
理必然也。
子路有姊之丧而不除。
孔子问之。
子路对曰。
吾寡兄弟。
而不忍也。
子曰。
先王制礼。
行道之人。
皆不忍也。
子路闻而遂除之。
此则圣人因言以立训。
援事而抑情。
是明例也。
礼不云乎。
无轻议礼。
明其蟠于天地。
并彼日月。
贤者由之。
安敢小有损益也。
况乎丧服之纪。
先王大猷。
奉以周旋。
以匡人道。
一词宁措。
千载是遵。
涉于异端。
岂曰宏教。
伏望各依正礼
以厚儒风。
太常所请增加。
愚见以为不可。
谨议。
请定配享奏 盛唐 · 杜鸿渐
 出处:全唐文卷三百六十四
冬至祀昊天上帝。夏至祀皇地祇。
请以太祖景皇帝配享。孟春祈谷祀昊天上帝。
孟冬祀神州。请以高祖神尧大圣大光孝皇帝配享。
孟夏雩祀昊天上帝。请以太宗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配享。
季秋大享明堂祀昊天上帝。请以肃宗文明武德大圣大宣孝皇帝配享。
臣与礼官学官凭据经文。讲求正义。
事皆明白。理无可疑。
去年又与辥颀归崇敬同见延英。备承圣旨。
祖宗配祭。宜以殷周为法。
昊天时祀。一遵皇唐之礼。
德音详定。久未施行。
刘太冲772年 唐 · 颜真卿
 出处:全唐文卷三百三十七 创作地点:江苏省南京市
刘太冲者。
彭城华望者也。
开府垂明于宋室。
泽州考绩于国朝。
道素相承。
世传儒雅。
尚矣。
夫其果行修洁。
斯文彪蔚
鄂不照乎栘华。
龙骥骧乎云路。
则公山正礼
策高足于前。
冲与太真。
嗣家声于后。
有日矣。
昔予作郡平原。
拒胡羯而请与从事
掌铨吏部
第甲乙而超升等夷。
尔来蹉跎。
犹屑卑位。
虽才不偶命。
而德其无邻。
冲之西游。
斯有望矣。
江月弦魄。
秦淮顶潮。
君行句溪
正及春水。
勖哉之子。
道存何居。
鲁郡公颜真卿叙。
宗庙加笾豆议 盛唐 · 韦述
 出处:全唐文卷三百二
谨按礼祭统曰。凡天之所生。
地之所长。苟可荐者。
莫不咸在。水草陆醢。
三牲八簋。昆虫之异。
草木之实。阴阳之物。
皆备荐矣。圣人知孝子之情深。
而物类之无限。故为之节制。
使祭有常礼。物有其品。
器有其数。上自天子。
下至公卿。贵贱差降。
无相踰越。百代常行。
无易之道也。又按周礼。
膳夫掌王之食饮膳羞。食用六谷。
膳用六牲。饮用六清。
羞用百有二十品。珍用八物
酱用百有二十瓮。则与祭祀之物。
丰省本殊。左传曰。
飨以训恭俭。宴以示慈惠。
恭俭以行礼。慈惠以布政
又曰。飨有体荐。
宴有折俎。杜元凯曰。
飨有体荐。爵盈而不饮。
豆乾而不食。宴则相与食之。
飨之与宴。犹且异文。
祭奠所陈。固不同矣。
又按周礼。笾人豆人。
各掌四笾四豆之实。供祭祀与宾客
所用各殊。据此数文。
祭奠不同尝时。其来久矣。
且人之嗜好。本无凭准。
宴私之馔。与时迁移。
故圣人一切。同归于古。
虽平生所嗜。非礼亦不荐也。
平生所恶。是礼则不去也。
楚语曰。屈到嗜芰
有疾。召宗老而嘱曰。
祭必以芰。及祥。
宗老将荐芰。屈建命去之。
曰。祭典有之。
国君有牛享。大夫有羊馈。
士有豚犬之奠。庶人有鱼炙之荐。
笾豆脯醢。则上下安之。
不羞珍异。不陈庶侈。
不以私欲干国之典。遂不用。
此则礼外之食。前贤不敢荐也。
今欲取甘旨之物。肥浓之味。
随所有者。皆充祭用。
苟踰旧制。其何限焉。
虽笾豆有加。岂能备也。
传曰。太羹不致。
粢食不凿。昭其俭也。
书曰。黍稷非馨。
明德惟馨。事神在于虔诚。
不求厌饫。三年而禘。
不欲黩也。三献而终。
礼有成也。风有采蘋采蘩。
雅有行苇泂酌。守以忠信。
神其舍诸。若以今之珍馔。
平生所习。求神无方。
何必师古。簠簋可去。
而盘盂杯案当在御矣。韶頀可息。
而箜篌笙笛当在奏矣。凡斯之流。
皆非正物。或兴于近代。
或出于蕃夷。入耳之娱。
本无则象。用之宗庙。
后嗣何观。欲为永式。
恐未可也。且自汉已降。
诸陵皆有寝宫。岁时朔望。
荐以常馔。此既常行。
亦足尽至孝之情矣。宗庙正礼
宜依典故。率情变革。
人情所难。又按旧制。
一升曰爵。五升为散。
礼器称宗庙之祭。贵者献以爵。
贱者献以散。此明贵小贱大。
示之节俭。又按国语。
观射父曰。郊禘不过茧栗。
蒸尝不过把握。夫神以精明临人者也。
所求备物。不求丰大。
苟失于礼。虽多何为。
岂可舍先王之遗法。徇一时之所尚。
废弃礼经。以从流俗。
裂冠毁冕。将安用之。
且君子爱人以礼。不求苟合。
况在宗庙。敢忘旧章。
请依古制。庶可经久。
十诘十难 唐 · 黎干
 出处:全唐文卷四百四十六
集贤校理润州别驾归崇敬议状。及礼仪使判官水部员外郎薛颀等称。
禘谓冬至祭天于圜丘。周人则以远祖帝喾配。
今欲以景皇帝为始祖。配昊天于圜丘
臣干诘曰。国语曰。
有虞氏夏后氏俱禘黄帝。商人禘
周人禘喾。俱不言祭昊天于圜丘
一也。诗商颂曰。
长发大禘也。又不言祭昊天于圜丘
二也。诗周颂曰。
雍禘太祖也。又不言祭昊天于圜丘
三也。礼记祭法曰。
有虞氏夏后氏俱禘黄帝。殷人周人俱禘喾。
又不言祭昊天于圜丘。四也。
礼记大传曰。不王不禘。
王者禘其祖之所自出。以其祖配之。
又不言祭昊天于圜丘。五也。
尔雅释文曰。禘大祭也。
又不言祭昊天于圜丘。六也。
家语云。凡四代帝王之所郊。
皆以配天也。其所谓禘者。
五年大祭也。又不言祭昊天于圜丘
七也。卢植云。
禘祭名。禘者帝也。
事尊明禘。故曰禘。
又不言祭昊天于圜丘。八也。
王肃云。禘谓于五年大祭之时。
又不言祭昊天于圜丘。九也。
郭璞云。禘五年之大祭。
又不言祭昊天于圜丘。十也。
臣干谓禘是五年宗庙之大祭。诗礼经传。
文义昭然。今略举十诘以明之。
臣惟见礼记祭法及礼记大传商颂长发等三处郑元注。或称祭昊天
或云祭灵威仰。臣精详典籍。
更无以禘为祭昊天于圜丘及郊祭天者。审如禘是祭之最大。
孔子说孝经为万代百王法。称周公大孝。
何不言禘祀帝喾圜丘以配天。而反言郊祀后稷以配天。
是以五经俱无其说。圣人所以不言。
轻议大典。亦何容易。
犹恐不悟。今更作十难。
其一难曰。周颂雍。
禘祭太祖也。郑元笺云。
禘大祭。太祖文王也。
商颂云。长发大禘也。
又笺云。大禘祭天也。
商周之颂。其文互说。
或云禘太祖。或云大禘。
俱是五年宗庙之大祭。详览典籍。
更无异同。惟郑元笺长发。
乃称是郊祭天。详元之意。
因此商颂禘。如大传云大祭。
如春秋大事于太庙。尔雅禘大祭。
虽云大祭。亦是宗庙之祭。
可得便称祭天乎。若如所说。
大禘即云郊祭天。称禘即是祭宗庙。
又祭法说虞夏商周黄帝与喾。大传不王不禘。
禘上俱无大字。何因复称祭天乎。
又长发文亦不歌喾与感生帝。故知长发之禘。
而非禘喾及郊祭天明矣。殷周五帝之大祭。
偫经众史及鸿儒硕学。自古立言著论。
序之详矣。俱无以禘为祭天。
之法言。独取康成之小注。
便欲违经非圣。诬乱祀典。
谬哉。其二难曰。
大传称礼不王不禘。王者禘其祖之所自出。
以其祖配之。诸侯及其太祖者。
此说王者则当禘。其谓祭法虞夏殷周禘黄帝及喾。
不王则不禘。所当禘其祖之所自出。
谓虞夏出黄帝。殷周出帝喾
以近祖配而祭之。自出之祖。
既无宗庙。即是自外至者。
故同之天地神祗。以祖配而祀之。
自出之说。非但于父。
在母亦然。左传子产云。
陈则我周之自出。此可得称出于太微五帝乎。
故曰不王不禘。王者禘其祖之所自出。
以其祖配之谓也。及诸侯之禘。
则降于王者。不得祭自出之祖。
只及太祖而已。故曰诸侯及其太祖
此之谓也。郑元错乱。
分禘为三。注祭法。
云禘谓祭昊天于圜丘。一也。
注左传。称郊祭天。
后稷灵威仰。笺商颂。
又称郊祭天。二也。
注周颂。云禘大祭。
大于四时之祭。而小于祫。
太祖文王。三也。
禘是一祭。析之为三。
颠倒错乱。皆率胸臆。
曾无典据。何可足凭。
其三难曰。虞夏殷周已前。
禘祖之所自出。其义昭然。
汉魏晋已还千馀岁。其礼遂阙。
郑元所说。其言不经。
先儒之。未曾行用。
愚以为错乱之义。废弃之注。
不足以正大典。其四难曰。
所称今三礼行于代者。皆是郑元之学。
请据郑学以明之。曰虽云据郑学。
今欲以景皇帝为始祖之庙以配天。复与郑义相乖。
何者。王制云。
天子七庙。云。
此周礼也。七庙者。
太祖及文武之祧与亲庙四也。殷则六庙。
契及汤与二昭二穆也。据郑学。
不以鲧及颛顼昌意为始祖。昭然可知也。
而欲引为例。其义又异。
是爰稽邃古洎今。无以人臣为始祖者。
惟殷以契。周以
者。皆天子元妃之子。
感神而生。昔帝喾次妃简狄
有娀氏之女。吞元鸟之卵。
因生契。契长而佐治水
有大功。舜乃命契作司徒
百姓既和。遂封于商。
故诗曰。天命元鸟。
降而生商。宅殷土芒芒。
此之谓也。后稷者。
其母有邰氏之女。曰姜嫄
帝喾妃。出野履巨迹。
歆然有孕。生
长而勤于稼穑。尧闻。
举为农师。天下得其利。
有大功。舜封于邰。
号曰后稷。唐虞夏之际。
皆有令德。故诗曰。
履帝武敏歆。居然生子。
即有邰家室。此之谓也。
舜禹有天下。在其间。
量功比德。抑其次也。
舜受职。则播百谷。
敷五教。功。
平水土。宅百揆。
故国语曰。圣人之制祀也。
功施于人则祀之。以死勤事则祀之。
契为司徒。而人辑睦。
勤百谷而死。皆居前代祀典。
子孙有天下。得不尊而祖之乎。
其五难曰。既遵郑说小德配寡。
遂以后稷只配一帝。尚不得全配五帝。
今以景皇帝特配昊天。于郑义可乎。
其六难曰。众难臣云。
上帝与五帝一也。所引春官祀天旅上帝。
祀天旅四望。旅训众。
则上帝是五帝。臣曰不然。
旅虽训众。出于尔雅。
及为祭名。春官训陈。
注有明文。若如所言。
旅上帝便成五帝。则季氏旅于泰山
可得便是四镇耶。其七难曰。
所云据郑学。则景皇帝亲尽庙主合祧。
却欲配祭天地。错乱祖宗。
夫始祖者。经纶草昧。
体大则天。所以正元气。
广大万物之宗。尊以长至阳气萌动之始日。
俱祀于南郊也。夫万物之始。
天也。人之始。
祖也。日之始。
至也。扫地而祭。
质也。器用陶匏。
性也。牲用犊。
诚也。兆于南郊。
就阳位也。至尊至质。
不敢同于先祖。礼也。
故白虎通曰。祭天岁一何。
天至尊至质。事之不敢亵黩。
故因岁之阳气始达而祭之。今国家一岁四祭之。
黩莫大焉。上帝五帝。
其祀遂阙。怠亦甚矣。
黩与怠皆礼之失。不可不知。
夫亲有限。祖有常。
圣人制礼。君子不以情变易。
国家重光。累圣历祀百数。
岂不知景皇帝始封于唐。当时通儒。
议功度德。尊神尧克配彼天。
宗太宗以配上帝。神有定主。
为日已久。今欲黜神尧配含枢纽。
太宗配上帝。则紫微五精。
上帝佐也。以子先父。
岂礼意乎。非止神祗错位。
亦以祖宗乖序。何以上称皇天祖宗之意哉。
若夫神尧之功。太宗之德。
格于皇天上帝。臣以为郊祀宗祀。
无以加焉。其八难曰。
欲以景皇帝为始祖。既非造我区宇。
经纶草昧之主。故非夏始祖禹。
殷始祖契。周始祖稷。
汉始祖高帝魏始祖武皇帝
晋始祖宣帝。国家始祖神尧皇帝同功比德。
而忽升于宗祀圜丘之上。为昊天匹。
曾谓圜丘。不如林放乎。
其九难曰。昨所言魏文帝丕武帝操始祖
晋武帝炎宣帝懿始祖者。夫孟德仲达者。
皆人杰也。拥天下之强兵。
汉魏之微主。专制海内。
令行草偃。服衮冕。
陈轩悬。天子决事于私第。
公卿列拜于道左。名虽为臣。
势实凌君。后主因之而业帝。
王由之而禅代。子孙尊而祖之。
不亦可乎。其十难曰。
所引商周魏晋。既不当矣。
景皇帝不为始祖明矣。我神尧拔出偫雄之中。
廓清隋室。拯生人于涂炭。
虞之勋不足多。成帝业于数年之间。
汉祖之功不足比。大禹始祖
汉以高帝始祖。则我唐以神尧始祖
则汉。于义何嫌。
今欲革皇天之祀。易太祖之庙。
事之大者。莫大于斯。
曾无按据。一何寡陋。
不愧于心。不畏于天乎。
以前奉诏。令诸司各据礼经定议者。
臣干忝窃朝列。官以谏为名。
以直见知。以学见达。
不敢不罄竭以裨万一。昨十四日具以议状呈宰相
宰相令朝臣与臣论难。所难臣者。
以臣所见独异。莫不腾辞飞辩。
竞欲碎臣理。钳臣口。
剖析毫釐。分别异同。
序坟典之凝滞。指子传之乖谬。
事皆归根。触物不碍。
但臣言有宗尔。岂辩者之流也。
归崇敬薛颀等援引郑学。欲芜祀典。
臣为明辩。迷而不复。
臣辄作十诘十难。援据坟籍。
昭然可知。庶郊禘事得其真。
严配不失其序。皇灵降祉。
天下蒙赖。臣亦何顾不蹈鼎镬。
谨敢闻达。伏增悚越。
李澄司空 中唐 · 陆贽
 出处:全唐文卷四百六十二
既明且哲。
以保其身。
求之昔贤。
鲜克全备。
良以谋始匪易。
慎终尤难。
其有志奉公家。
力辅王室。
见危而立节
将没而陈诚。
操尚坚明。
谋猷深远。
忧国无忘于颠沛。
周身不离于令名。
有臣如斯。
可以旌劝。
义成军节度滑郑等州观察处置等使开府仪同三司检校尚书右仆射滑州刺史御史大夫上柱国武威郡王李澄
天授将材。
勇而多智。
临危不惧。
见义必为。
崎岖险艰。
勋节兼著。
勤于广业。
曾未遑安。
带甲临戎。
连年野处。
积劳成瘁。
霜露所侵。
痟疾攻中。
痈疽发外。
迨兹病亟。
不替忠诚。
忧国疚怀。
恋阙流涕。
惧军戎之乏帅。
念方镇以为虞。
上表披陈。
恳求代免。
辞情激切。
备虑精深。
视之感伤。
当宁兴叹。
史鱼之陈尸纳谏。
吴汉之在疚献谋。
比方于此。
不足多尚。
天胡不容。
夺我良帅。
恻然嗟悼。
用切深衷。
始终存义。
实有之。
褒美饰终。
是宜加等。
可赠司空
赐物五百段。
米粟三百石。
左散骑常侍归崇敬充使吊祭。
所缘丧葬。
并准式官供。
仍以让表宣付史馆
以彰忠节。
朝议郎尚书仓部员外郎集贤院待制府君墓志铭 中唐 · 权德舆
四言诗 出处:全唐文卷五百二
公讳自挹。字某天水人。其先殷王武丁之支。因封命氏。楚迁于那处。秦徙于汧陇。绵代多才。继有勋力。四代祖袭庆。周开府仪同三司相定冀青殷五州诸军事冀州刺史齐郡公。曾祖武。开府仪同三司浙豫三州刺史潭府总管始平郡太守右武卫卫二大将军天水县开国伯。考无悔。皇朝请大夫晋州赵城县。公年十四。太学明经上第。因喟然曰。学不足以究古今之变。而干禄者。非吾志也。遂养蒙于终南紫阁之下。穷览载籍。号为醇儒。非其道不合。非其人不自。历南和宝鼎县尉天宝中。河湟之閒。践更以禦寇。平籴以馈军。皆以御史董之。联辟从事。既而幽陵兵兴。二京震荡。搢绅之士。多在劫中。公艰贞终吉。盗不能污。剋复之岁。制授醴泉县。寻摄监察御史。充河西右宣慰使崔中丞伯阳判官轺车所履。人诵其惠。岁中。崔复命。迁左冯翊。表为祠曹。且佐州帅。朝廷以公文而无害。特拜监察御史。谦以自牧。换大理寺丞。学该古今。加集贤院待制。识通理典。迁尚书仓部员外郎大历五年春。感风疾请告。十有二月。终于布政里私第。享年七十。惟公得大易之含章。中庸之居易。知前古之善败。稽六学之义类。灵龟恬然。天爵自贵。夫如是。则通籍书殿。起草中台。于诸生不为不达。而充公之量则未也。与故王右丞维归尚书崇敬为文雅道素之友。其馀或不践其域。故知我者希。夫人太原王氏。监察御史造之孙。鄠县侑之女。淑行明德。辅于公志。丛是福履。近于期颐。公之丧既除。二十三年而夫人殁。寿九十三。时贞元十年十有二月也。嗣子某。某官。次子某。某官等。皆以旧德蕃祉。参居吏员。尽厥诚信。贞于龟筮。以十二年十月。祔葬于咸阳县洪渎原。礼也。以德舆诸孙之列。习于旧史。郯子之学。诚惭古人。滕公之室。敢识幽壤。铭曰。
周隋之閒,受封于齐。
代有武功,抑抑仓部
德音不回,蔼然儒风。
考正图书,弥纶宪章。
道昭融,黄裳之吉。
大雅方直,位则未充。
惟此令德,与彼内则。
委和而终,咸阳古原。
祔窆双魂,淑声无穷。
太庙朔望进食议 唐 · 韦彤
 出处:全唐文卷五百十五
臣等谨按礼经。
前代故事。
在庙无朔望祭食之仪。
于陵寝有朔望上食之礼。
国家自贞观至开元。
修定礼
皆遵旧典。
天宝十一年闰三月初。
别令尚食
朔望进食于太庙。
太祖以下。
每室奠享。
其进奠之仪。
在臣礼司。
并无著令。
当时礼官王玙
不本礼意。
妄推缘生之义。
请用宴私之馔。
此则可荐于寝宫。
而不可黩于太庙。
一时之制。
久未变更。
至今论礼者贬王玙之议。
伏请今月八日进止。
宗正太常计会辨集者。
伏以陛下虔奉宗庙。
斋心自中。
事归有司。
各合尽敬。
然后详议故实。
臣得竭诚。
谨按礼祭统云。
夫祭者。
非物自外至者也。
自中出生于心也。
心怵而奉之以礼。
由是牲牢有定制。
笾豆有常数。
罄天生地长之物。
极昆虫草木之异。
苟可荐者。
莫不咸在。
先王以此飨宗庙。
交神明。
全孝敬也。
若王之食饮膳羞。
八珍百品。
可嗜之馔。
随好所迁。
美脆旨甘。
皆为亵味。
此先王以此宴宾客
接人情。
示慈惠也。
则知荐飨宴食。
于文已殊。
圣人别之。
以异为敬。
今若以熟食荐太庙。
恐违礼本。
又祭义曰。
祭不欲数。
数则烦。
烦则不敬。
祭不欲疏。
疏则怠。
怠则忘。
是故礿祠蒸尝。
感时致飨。
此圣人俯就之中制也。
今陵寝每月二祭。
不为疏也。
太庙每岁五飨。
不为数也。
则人臣执事在疏数之閒。
得尽忠也。
若令牲牢俎豆之司。
更备膳羞盘盂之馔。
月朔月半。
将以为常。
环四时之中。
杂五飨之礼。
为数既甚。
黩亦随之。
虽曰不然。
臣不信也。
夫圣主之制。
必师于古训。
不敢以孝思之极。
而过于礼。
不敢以肴膳之多。
而亵于味。
伏愿陛下遵开元万代之则。
省天宝权宜之制。
陵寝之上。
得极珍羞。
宗庙之中。
请依正礼
臣等忝司礼职。
敢罄愚衷。
请罢太庙望祭仍行朔祭议 中唐 · 武儒衡
 出处:全唐文卷七百二十二
臣谨案开元礼。太庙九室。
每年惟五飨六告。祭用牲牢俎豆而已。
刘歆祭议曰。大禘则终王。
坛墠则岁贡。二祧则时享。
曾高则月祀。祖祢则日祭。
国语云。王者日祭月飨。
时类岁祀。此则往古之明徵。
国朝之显据。盖日祭者。
荐新也。言物有可荐之。
不必卜择日时也。故叔孙通之言。
且曰古有尝果。足明古礼。
非汉制也。月飨者。
朔也。论语。
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孔子以为不可。
则告朔必具牲牢明矣。春秋又讥闰月不告朔。
犹朝于庙。此则月祭。
殷周已降。皆有之也。
荐园寝者。始于秦之代。
汉氏因之而不改。人君三年之制。
以日易月。丧纪既以二十七月而降。
朔望奠酹。不复亲执。
故既葬之后。移之园陵。
又诸陵祠殿。月游衣冠。
取象平生。务从丰洁。
所以陵寝朔望上食。与太庙日祭月飨本旨不同。
王泾所引太庙与陵寝同日时设祭。以为越礼。
臣窃谓王泾但宜论太庙陵寝朔望奠祭可行可废之旨。不当以同日同时为议。
何者。汉朝宗庙园寝一百六十七所。
郡国祠祀。岂不与宗庙同时者乎。
在礼既祭于室。又绎于祊。
盖广乎求神者也。宗庙陵寝。
尝礿同时。理固无害。
韩皋引汉官仪。古不墓祭。
臣据周礼冢人之职。凡祭墓则为之尸。
则古亦墓祭。但与汉家陵寝不同耳。
安得谓之无哉。又王泾状以太庙设祭。
列家常馔。以为亵味。
韩皋则云法馔依经。固非黩祭。
臣案春官大宗伯以肆献裸飨先王者。谓解牲体荐血腥灌之以郁鬯者也。
又祭义云。祭之日。
君牵牲入庙门。丽于碑。
卿大夫袒而毛。牛尚耳。
取膟膋祭腥。敬之至也。
夫岂谓常馔耶。文王之祭。
思死者如不欲生。夫岂知增常馔耶。
盖其悫焉尽其礼而不过失焉。所以然也。
是以簠簋有数。笾豆有杀。
虽多更圣贤。不敢加也。
今夫常馔。庖人羞之。
膳夫熟之。糅以膻香。
杂以咸辛。具有司之烹炊。
漏神明于媟近。意虽不亵。
而事已亵矣。况古者天子立七庙。
又为坛墠以祭去祧之主。近则起土。
远则扫地。盖弥远而弥尊。
益敬而益简。臣以为陵庙近也。
亲亲也。朔望奠献。
尚洁务丰。宜备常馔。
以广孝也。宗庙远也。
尊尊也。禘祫时享。
告朔荐新。宜从古制。
正礼也。唯太庙望祭。
无所本据。盖异时有司因其陵寝有朔祭望祭。
以为宗庙既有朔祭。则望祭亦合行之。
殊不知宗庙朔祭。乃告朔也。
臣以为宜罢此耳。仲尼三年无改于父之道。
盖言理有改更。则三年之外斯可矣。
况天宝之令行于一时者哉。今陛下开十圣之景光。
廓八纮之氛祲。风扫长彗。
神驱大妖。刳金戟以厚农。
直玉斗而序政。博采偫议。
讲求典经。将欲成一王之教。
垂万代之法。安可因陵寝缘情取象之理。
改宗庙荐鬯涓选之仪。甚不然也。
郑馀庆私庙配祔议 唐 · 韦公肃
 出处:全唐文卷七百十三
古者一娶九女。
所以于庙无二嫡。
自汉秦以下。
不行此礼。
遂有再娶之说。
前娶后继。
并是正嫡。
则偕祔之义。
于礼无嫌。
谨按晋骠骑大将军温峤
相继有三妻。
疑并为夫人。
以问太学博士
陈舒议。
以妻虽先殁。
荣辱并随夫也。
礼祔于祖姑。
祖姑有三人。
则各祔舅之所生。
如其礼意。
三人皆夫人也。
秦汉以来。
诸侯不复一娶九女。
既生娶以正礼
殁不可贬。
自后诸儒。
咸用议。
且嫡继于古则有殊制。
于今则无异等。
今王公再娶。
无非礼聘。
所以祔配之义。
不得不同。
至于卿士之家。
寝祭亦二妻位同几席。
岂享庙之礼而有异乎。
是知古者庙无不嫡。
防侄娣之争竞。
今无所施矣。
古之继室。
皆媵妾也。
今之继室。
并嫡妻也。
不宜援古一娶九女之制也。
而使子孙祭享不及。
或曰。
春秋声子不入鲁侯之庙。
如之何。
谨按鲁惠公元妃孟子卒。
继室以声子
声子之侄娣。
非正也。
自不合入鲁公之庙明矣。
武公生仲子。
则仲子归于鲁。
桓公惠公薨。
立宫而奉之。
追成父志。
别为宫也。
寻求礼意。
则当然矣。
未见前例如之何。
谨按鲁南昌府庙有荀氏辥氏。
景帝有夏侯氏羊氏。
圣朝睿宗有昭成皇后窦氏肃明。
皇后刘氏。
太师颜鲁公祖庙有夫人殷氏继夫人柳氏。
其流甚多。
不可悉数。
略稽礼文。
参诸故事。
二夫人并祔。
于礼为宜。
论入閤图奏淳化二年十月 唐末宋初 · 张洎
 出处:全宋文卷五七、《国朝诸臣奏议》卷九二、《宋史》卷二六七《张洎传》、《历代名臣奏议》卷九
臣准中书札子,奉圣旨,《入閤图》宜令史馆修撰杨徽之等四人将旧图比对,错误文字改正,修毕却送閤门者。
臣伏以朝廷典宪,简册具存,近代因循,多违旧式。
今陛下以《入閤图》虑文字错误,再令比对,即知圣念于临朝仪注谨重至矣。
臣幸因诏旨,敢贡管窥,沿袭之宜,惟明主裁酌。
切以今之乾元殿,即唐之含元殿也,在周为外朝,在唐为大朝。
冬至元日,立全仗,朝万国,在此殿也。
今之文德殿,即唐之宣政殿也,在周为中朝,在汉为前殿,在唐为正衙,凡朔望起居及册拜妃后、皇子、王公大臣,对四夷君长,试制策科举人,在此殿也。
今之崇德殿,即唐之紫宸殿也,在周为内朝,在汉为宣室,在唐为上閤,即只日常朝之殿也。
东晋太极殿有东西閤,唐置紫宸上閤,法此制也。
且人君恭己南面,向明而理,紫宸黄屋,至尊至重。
故巡幸则有大驾法从之盛,御殿则有钩陈羽卫之严。
故虽只日常朝,亦犹立仗。
前代谓之入閤仪者,盖只日御紫宸上閤之时,先于宣政殿前立黄麾金吾仗,俟契勘毕,唤仗即自东西閤门入,故谓之入閤。
今朝廷以文德正衙权宜为上閤,甚非宪度。
况国家丕承正统,宇内治平,凡百宪章,悉从损益,唯视朝之礼,尚属因循。
窃见长春殿正与文德殿南北相对,殿前地位连横街,亦甚广博,伏请改创此殿以为上閤,作双日立仗视朝之所。
崇德殿即唐之延英殿是也,为双日常时听断之所。
庶乎临御之式,允叶前经。
今舆论乃以入閤仪注为朝廷非常之礼,甚无谓也。
臣窃按旧史,中书、门下御史台谓之三司,为侍从供奉之官。
今常朝之日,侍从官先入殿廷,东西立定,俟正班入,一时起居。
侍从官则东西对拜,甚失北面朝谒之礼。
今请准旧仪,侍从官先次入,起居毕,在左右分行侍立于丹墀之下,故谓之蛾眉班。
然后宰臣率正班入起居,庶免侍从官有东西对拜之失,得遵正礼
臣又闻古之王者躬勤庶务,其临朝之疏数,视政事之繁简。
唐始受命,五日一朝
景云初年,复修贞观故事。
自天宝兵兴之后,四方多故,由肃宗而下,咸只日临朝,双日不坐。
其只日或遇大寒盛暑,阴霪泥泞,亦放百官起居。
其双日宰臣以下奏覆公事,即时特开延英召对;
或蛮夷入贡,勋臣归朝,亦特开紫宸引见。
陛下自临大宝,十有五年,未尝一日不鸡鸣而起,听天下之政。
虽刚健不息,故天德之常然,而游焉息焉,亦圣人之谟训。
傥君父焦劳于上,臣子缄默于下,或不能陨身碎首,引大体以争,则忠亮之心有所不至矣。
臣欲望陛下依前代旧规,只日视朝,双日不坐。
其只日遇大寒盛暑,阴霪泥泞,亦放百官起居;
其双日大官食进之后,于崇德、崇政两殿召对宰臣
常参官以下及非时蛮夷入贡、勋臣归朝,亦特开上閤引见,并请准前代故事处分。
臣闻《易》曰:「圣人久于其道,而天下化成」。
茍动静有常,恬智相养,忧勤宵旰,则当躬政于冕旒,端拱穆清,则可怡神于玄默
夫如是,圣君向明御极之治,劳逸相均,高明配天,博厚配地,悠久而无疆矣。
臣向承朝命,叨居馆职,邦国仪注,合预参详。
当文思有截之时,献虚薄无庸之说,傥裨万一,虽死犹生。
上五服制度奏天圣五年四月二十三日 北宋 · 孙奭
 出处:全宋文卷一九三
伏见礼院及刑法司外州各执守一本丧服制度,编附入《假宁令》者,颠倒服纪,鄙俚言词,外祖卑于舅姨,大功加于嫂叔。
其馀谬妄,难可遽言。
臣于《开宝正礼》录出五服年月,并见行丧服制度,编附《假宁令》。
伏乞详择雕印颁行。
又礼文作「齐衰期」,唐避明皇讳,改「周」。
圣朝不可仍避,伏请改「周」为「期」,用合经礼。
按:《宋会要辑稿》礼三六之一四。第二册第一三一五页又见《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五,《宋史》卷一二五《礼志》二八,《续通典》卷八○。
郊庙用乐议天圣五年十月壬午 北宋 · 刘筠
 出处:全宋文卷二七五
臣等谨案:《礼》云:「舞以象功,歌以咏德,用之于庙,以尽孝心」。
周人奏《清庙》以祀文王,奏《执兢》以祀武王
汉祖克秦之暴,以安天下,作《武德之舞》;
至文帝躬行节俭,泽施四海,制《昭德之舞》。
唐朝有事于太庙,每室酌献,各用本庙之舞。
伏缘今太庙逐室功德各异,须至各陈舞容,以歌盛美。
检会仪注,国初至咸平以前,敕文并云僖祖室奠爵,《大善之舞》作;
以次诸室,各奏本室之舞,即明是宫架奏乐,文郎作舞。
自后仪注乃云《大善之曲》作,遂只奏登歌,不奏宫架,所以文郎虽在列而不舞。
今乞依孙奭所请,复用咸平以前旧仪。
皇帝酌献太庙,逐室宫架各奏逐室舞曲,文郎作舞。
所有武舞,案旧仪注,皇帝还版位,文舞退,武舞入。
亚献酌醴齐讫,武舞作,至三奠讫,还版位、武舞止。
其近仪,引亚献之次,方退文舞进武舞,以故亚献酌奠,用舞不及。
今参详亚献、三献,若再用逐室之舞,又缘只是酌献,别无册祝,行礼既速,难变舞词。
欲请一依咸平已前旧仪进退,其亚献已下,并舞《正安之曲》。
所有郊祀,案《开宝正礼》,咸平已前旧仪,皇帝酌泛齐讫,止言《禧安之乐》作。
惟《郊祀录》及《大周正乐》,凡奠献之礼,初献皆作文舞之舞,亚献及终献,皆作武舞之舞。
又缘迎神已奏文舞,尊礼天地,即与太庙逐室称颂功业稍异,初献之时,难更再奏文舞。
所有亚献、三献武舞,亦乞一依正礼及旧仪进退,庶协礼节。
其玉清昭应宫、景灵宫,缘与奏天神礼同,其进退请一如郊坛。
所有登歌、宫架,乐作、乐止,案仪注,降神、降真、诣罍洗、解剑、还版位、迎俎、迎馔,退文舞;
亚献、三献、送神、送真、就望燎位、还大次、出庙门,并宫架乐作;
皇帝升降坛殿、奉玉币、裸瓒、酌献、郊坛二宫饮福、彻豆、彻馔,并登歌乐作。
如允所奏,即乞特降敕命,下礼仪使司施行。
按:《太常因革礼》卷一七。又见《宋会要辑稿》乐三之六。第一册第三一○页《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五,《宋史》卷一二六《乐志》一,《宋史新编》卷三○。
郭稹为嫁母服丧议景祐二年八月 北宋 · 冯元
 出处:全宋文卷三○六、《宋史》卷一二五《礼志》二八、《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一七、《续通典》卷八○
《仪礼》、《礼记正义》,古之正礼
《开宝通礼》、《五服年月敕》,国朝见行典制
为父后者,为出母无服。
惟《通礼义纂》引唐天宝六年制:「出母、嫁母并终服三年」。
又引刘智《释议》:「虽为父后,犹为出母、嫁母齐衰,卒哭乃除」。
盖天宝之制,言诸子为出母、嫁母,故云「并终服三年」;
刘智言为父后者为出母、嫁母,故云「犹为齐衰,卒哭乃除」,各有所谓,固无疑也。
况《天圣五服年月敕》:「父卒母嫁及出妻之子,为母降杖期」。
则天宝之制已不可行。
又但言母出及嫁,为父后者虽不服,亦申心丧,即不言解官。
若专用礼经,则是全无服式;
若俯同诸子杖期,又于条制相戾。
请凡子为父后,无人可奉祭祀者,依《通礼义纂》、刘智《释议》,服齐衰,卒哭乃除,踰月乃祭,仍申心丧,则与《仪礼》、《礼记正义》、《通典》、《通礼》、《五服年月敕》「为父后,为出母、嫁母无服」之言不远。
如诸子非为父后者,为出母、嫁母,依《五服年月敕》,降服齐衰杖期,亦解官申心丧,则与《通礼》、《五服制度》言「虽周除,仍心丧三年」,及《刑统》言「出妻之子合降其服,皆二十五月内为心丧」,其义一也。
郭稹应得子为父后之条,缘其解官行服已过期年,难于追改,后当依此施行。
转官谢路转运启 北宋 · 胡宿
 出处:全宋文卷四六四、《文恭集》卷三三
比者帝扉修觐,式缀于周班
天诏升华,猥尘于茂级。
擢冬曹而结秩,正礼闼以充员。
表著增隆,宠辉至渥。
念侥荣之所自,识延誉之有来。
此盖某官,道高提衡,志崇推毂。
齿牙不惜,遂窃于灵名;
爵位相先,俾叨于荣贲。
永言感篆,匪克宣陈。
温成护葬宜减损正礼至和元年正月 北宋 · 孙抃
 出处:全宋文卷四七三、《宋名臣奏议》卷九四、《历代名臣奏议》卷一二三、《宋代蜀文辑存》卷五
臣在病假中,闻朝廷议贵妃事,累具劄子论奏,数日间留中不降。
今制命已出,必不可更生议论。
但臣愚深为圣朝惜此一举,欲望陛下特降诏旨,申谕四方,言前追册之命,止旌褒贵妃生前勤效,若挺身以卫宸极、割臂以书奏章之类;
其将来护葬次第,宜减损正礼,务从简易。
至于诸般遗赏恩例,并须一一检寻国家故事施行。
如此,则尚可以稍救前失,惟新圣德。
方今自不雨,终冬无雪,春阳浸远,未敷,人心皇皇,疾疫相继,灾异之大,莫甚于此。
陛下恤民劳、忧国力、答天意、顺物情,在此行也。
臣不胜拳拳之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