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斯受” 相关资源
诗文库
观经疏刊正记序 北宋 · 释智圆
出处:全宋文卷三○九、《闲居编》卷四
予禀受法师奉先尊者讳源清。撰记二卷解此经疏曰《显要》者,学者盛传之。师尝患未尽善也,而更事补削。其功未就,无何山颓梁坏,一十七载于兹矣。予窃追念往事,黯然感怀。遂考文责实,刊而正之,义门之壅者辟之,观道之莽者芟之。非苟见异于前人,盖欲成其先志尔。厥或来者舍而不由,非予罪也。时大宋大中祥符八年,龙集乙卯,二月朔,于西湖崇福寺讲院序。
东岳庙碑(奉敕撰) 北宋 · 曾肇
出处:全宋文卷二三八二、《曲阜集》卷四、《文章正宗》续集卷一六 创作地点:河南省开封市
宋兴百三十有八年,海内乂安,符瑞毕至。哲宗皇帝推功神明,报礼上下。既作齐宫于南北郊,以追述神考亲祀天地之志,乃谓山川之神,五岳最巨,而岱为其宗,面命守臣,往视庙貌,彻而新之。诏京东路转运司给其工费,以转运使若判官一员护作。先是,鲁人相率出财,为正殿重门,颇极壮丽,而它殿若门若廊,制度庳隘,不足以称。虽有囿游而无亭观,以待神御。乃因旧益新,南为台门一,曰太岳;为掖门二,曰锡符、锡羡;直太岳为重门二,曰镇安、灵贶;东西北为门各一,曰青阳、素景、鲁瞻;中为殿三,曰嘉宁、蕃祉、储祐;旁为殿堂二十有三,为碑楼四;后为殿亭五,以临池籞,殿曰神游。飞观列峙,修廊周施,总为屋七百九十有三区。缭以崇墉,表以双阙。积工五十四万有奇,用钱六千八百万有奇。改作于绍圣四年六月,至今皇帝即位之明年,实建中靖国元年十月告成。前诏翰林学士臣肇为之记,臣肇皇恐奉诏,既书其本末,乃拜手稽首而言曰:自昔帝王,受命告代,必于泰山。功成,道洽,符出,刻石纪号,昭姓考瑞,必于泰山。岁时巡守,会诸侯,协制度,秩群神,必自泰山始。其著于诗书,载在史官,杂见于传记,岂独高明俶诡,瑰杰秀异,为天下之奇观哉!盖其位则东,其德则仁,其气则生,肤寸之云,泽及万国。功利之博如此,固非它山可望。而其威灵烜赫以惊动祸福于人者,亦非众神所得而侪。故虽作镇一隅,而万乘之君莫不尊礼,四方士民虽荒犷悖傲,咸知敬畏,岂苟然哉!本朝自太祖、太宗继诏有司增大神宇,逮真宗朝,修饰礼乐,怀柔百祥,而山为效符命、出醴泉,神芝仙禽,前后万计。天子亲奉玉检登封,降禅礼成,临拜岳祠,犹以为未足,又加天齐王以帝号,庙制祠具,与次俱升。厥后三宗,崇奉祗恪,不懈益虔。至于斯宫,则先皇帝经其始,今皇帝发其成。士木采章,极其轮奂,以重神威,以壮东夏,可谓盛矣。虽然,祖宗所以绥万邦、和兆民,国家所以安富尊荣、蕃衍盛大者,岂专以神事为哉?盖出于己者尽其宜,施于人者致其厚,然后接于神者无所不用其极。故声色所乡,号令所加,天且不违,而况于人乎?况于鬼神乎?今皇帝仁孝聪明,格于上下,薄海内外,无思不服。方且严恭寅畏,以交神祇,卑宫菲食,以崇庙祀。率是道也,行之不已,德日新又日新,则岂惟草木虫鱼,罔不咸若,雨旸寒燠,各以序至哉?将有贯胸跂踵之长不约而咸宾,泉舆丹甑、昭华延喜之珍不求而自至。然后增封广禅,以侈先烈,驻跸新宫,以答神贶。于斯时也,则有儒学宗工,作为声诗,如吉甫颂周,史克颂鲁,被之弦歌,勒之金石,昭示万世,与诗书俱传。顾如臣者,乌足与此哉?若夫今日之事,臣职也,不敢以浅陋辞。谨为铭曰:
岩岩泰山,群岳之长,岂止齐鲁,四方之望。维昔帝王,是宗是仰。告代勒成,百灵咸享。图书所记,七十二家。增高广厚,匪以为夸。降及秦人,矜功变古。驱车中途,则窘风雨。岂伊崇高,人莫敢侮。有神司之,惟德是辅。阿阁石阙,维神之居。金箧玉策,维神之符。崇朝之云,遍雨天下,非神之力,孰能为者?周商之前,视秩上公。至于有唐,王爵是崇。孰帝其号,自我真宗。维我真宗,乘时治平。櫜弓束矢,奠枕于京。雨旸以时,百谷用成。航浮索引,万国来廷。仁兽一角,灵芝九茎。应图合谋,不可殚名。天子曰嘻,维天锡予。何以报之,封禅是图。升中告成,幽显来相。回舆庙廷,以答神贶。备物典册,往崇号谥。栋宇衣冠,罔非帝制。焕乎文章,愈久益备。成此新宫,维今天子。百常之观,万雉之墉。黼扆龙章,巍然殿中。神既安止,人斯受祉。岂惟一方,燕及四海。维今天子,仁孝俭勤。缉熙光明,德艺日新。荒遐暴骜,奔走来臣。上帝所怙,匪惟尔神。裨寿而臧,俾昌而炽。俾我子孙,本支百世。延及动植,有生咸遂。授我神策,周而复始。神亦万年,为宋望视。
谢解魁启 北宋 · 刘弇
出处:全宋文卷二五四八、《龙云集》卷一二
邯郸故步,失已弥年;赤水遗珠,得之此日。遽超伦等,载灼心颜。窃以学将为人,仕贵得路。兼籋云之敏者,志何有于伏枥;资运海之击者,势不存乎抢枋。在物则然,其谁无意。虽抱关不肯碌碌,而载质盖尝皇皇。经纶暂屈于壮图,翰墨决然于下策。三府辟召,汉士知名;十上苦辛,唐人相吊。洪惟睿圣之吁俊,参以声律而张科。主司熟视其中程,郡守力为之劝驾。一一之天球在东序,纷纷之振鹭集西雍。黄卷素心,青云馀事,谓为独拔,宜属兼该。如某者懵昧性资,阔疏人品,事焉无所苟而已,学也亦孰知其他。越自丱年,粗知笔气。箕裘爰绍,不意李公之复生;头角颇惊,皆谓柳氏为有子。终南之仕,涂径虽捷;少室之山,人价徒高。无补蹉跎,殆成落魄。惩是取踬,勉哉应书。鼓胸中之气而仅盈,积后来之薪则居上。独惭高固之鼓馀勇,谁若票姚之再冠军。前抗第旌,邈飞凫舄。伯兄仕路,已捷先鸣;季弟英躔,仍陪逸驾。遗耻就刷,迷魂顿还,众口揶揄,一朝粉泽。董生之赋《仕不遇》,初若可怜;元亮之歌《归去来》,亦其自审。敢意叠双之巧,遽成借一之功。兹盖伏遇某官采葑盛时,推毂多士,山玉移润,秋阳借辉。尚大而无所不容,行中而归则斯受。遂令孱琐,辄冒甄收。某敢不瀹汰智源,剔𠞭学薮,回春于律,取敌以勍,高谢倦游,聊作勇往。不类雷门之鼓,徒有虚声;庶为陶壁之梭,使之速化。过此以往,未知所裁。
上苏公书 北宋 · 晁补之
出处:全宋文卷二七一七、《鸡肋集》卷五一、《国朝二百家名贤文粹》卷一○一、《古文集成》卷二○、《苏门六君子文粹》卷六七、《八代四六文钞》第三一册、《奇赏斋古文汇编》卷二○八 创作地点:浙江省杭州市富阳区
古先哲王之世,士无贵贱而道同,国无远近而俗均。王公大人服冠剑而坐庙堂,握图印而临海县,所以宰制万物、役使群动者有道;而穷岩深林、长啸远引之人,所以为藏迹而不耀,闭口而不传者,亦是道也。邹、鲁之郊,洙、泗之间,老幼叙于席,男女别于涂,乡饮时祭,执笾献豆之容不阙于堂,而家塾党庠,鸣琴击磬之声不乏于耳,流风善政,相渐成俗,以波及夫宋、卫、燕、晋、秦、楚者,亦是俗也。世衰道微,诸侯错立,而国自为治,家自为法矣。德礼之所全,刑政之所厚,山川之所产,风气之所习,故其民思虑不纯而趣舍异向,不幸而小道异术群起而乘之。驾徜徉之文,张诡怪之事,而使人动目骇耳,而为列禦寇、庄周;诋前言往行以自大,尊礼法刑名以为贤,而为荀卿、韩非;峨冠博带,高谈乎九州之外,闳大而不经,文具而难施,而为邹衍、邹奭;微辞隐语,滑稽不穷,其混迹若高,其蒙恶若卑,而为淳于髡、稷下学者;伏车结驷,东奔西驰,而使楚兵不得合临菑,秦甲不得下函谷,而为苏秦、张仪;左手把人之袖,右手揕人之胸,义不返顾,计不旋踵,以快一时之忿,而为荆轲、聂政。盖先王之道披猖磔裂,此其极矣。而秦汉已降,则又有山东出相,山西出将之说。鲁多平原广野,土厚而水深,故民朴而少文。齐北有渤海,南有琅琊,鱼盐货利之与俱,故其民险而多诈。晋介齐秦之面,搏燕、楚之胁,其道四平,舟车之所交会,甲兵之所驰突,故其民危而好乱。燕土确,北迫匈奴,马羊水草之所聚,故其民健而少虑。秦倚华山,阻函谷,膺击韩、魏,垂头中国,一夫当关,百夫莫前,故其民勇而轻斗。楚接吴、越之封,杂荆、舒之地,故其民剽而难恃。其馀穷邦小国,不可殚数。要之,天下荡然,无复先王之民矣。由汉历唐,虽贤君相望,异人间出,慨然太息,有忧天下之心,而卒之道不同、俗不均者,其来有渐也。某不佞,尝切叹此。夫有盖天下之名,而后可以服天下之心;有服天下之实,然后可以望天下之化。阁下布衣单车,崎岖出蜀,一日而声振四方,四方之士拱手而来降,向风而交驰,可谓有盖天下之名矣。横身当职,不肯碌碌,出辞吐气,无所阿避,可谓有服天下之实矣。然则天下之所为望而化者,非阁下何以哉?昔者文翁一入蜀,而蜀之民虽县邑小吏,皆知文雅之可好。常衮一治闽,而闽之人感厉读书,颖脱而出者相望于途。夫大江之南,五湖之间,其人便捷而多能,轻清而好奇,阁下亦既知之矣。阁下之入吴也,吴人固已有随舳舻于末流,望冠盖于后尘者。使阁下少借之以貌,薄诱之以言,彼孰不油然喜、翕然变哉?故补之将首为吴人庆,而次为天下有望于阁下而化者庆也。某济北之鄙人,生二十年矣。其才力学术不足以自致于阁下之前,独幸阁下官于吴,而某亦侍亲从宦于吴也,故愿随吴人拜堂庑而望精光焉。盖闻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某非能贤且善也,而方其盘辟俯偻,从众人之后,以幸君子之知而不自慊,补之虽不能,亦阁下所宜容而矜之。《传》曰:「苟以是心至,斯受之而已」。辄敢进其说,以累执事者,伏惟幸恕而少进之。
春秋左氏传杂论二 其六 舒鸠叛楚 北宋 · 晁补之
出处:全宋文卷二七三○
吴人为楚舟师之役故,召舒鸠人,舒鸠人叛楚。楚子师于荒浦,使沈尹寿与师祁犁让之。舒鸠子敬逆二子,而告无之,且请受盟。二子复命。王欲伐之。薳子曰:「不可。彼告不叛,且请受盟,而又伐之,伐无罪也。姑归息民,以待其卒。卒而不贰,吾又何求?若犹叛我,无辞,有庸」。乃还(注:明年,楚灭舒鸠。)。
右襄二十四年。舒鸠实叛楚,楚责之急,伪逆二子,欺言无之。楚王欲伐其欺,亦可矣。而子冯不可,其意曰君子可欺以其方,难罔以非其道。彼以不叛来请盟,斯受之而已。如是而复叛,楚虽灭之,楚可无罪。《易》曰:「田有禽,利执言,旡咎」。子冯以之。
永州到任谢表 宋 · 胡寅
出处:全宋文卷四一五九、《斐然集》卷六
诞敷德意,播告疲民。虽江山千里之遥,如观阙九重之近。非惟良而共理,斯受宠以若惊(中谢。)。伏念臣道学弗深,吏能更浅。致身事主,尝闻大训于趋庭;中孝显亲,徒负深悲于过隙。馀生虽在,诸念颇颓。敢谓恩私,再加褒用。仕宦至二千石,载籍称荣;前后才六七年,除书屡降。矧是永州之古郡,实惟平楚之中流。蜀相受知,社稷早推于重器;唐人谪宦,星芒独耀于高文。虽穷陬乏金谷之饶,顾雅俗有弦歌之盛。辄蒙委寄,何以堪承?此盖伏遇皇帝陛下保固邦基,简求师帅。不泄迩而忘远,同周武之用心;欲讼理而政平,迈汉宣之图任。俯怜羁琐,曾侍睟严,庶能宣恻怛于遐方,固可责循良于薄技。而臣比缘久役,增重宿疴。巨擘无强,岂有人功之指画;灵台易震,未还神观之精明。少效微劳,再干洪造。黄庭紫府,奉香火以周旋;赤箭青芝,燮筋骸而康济。遂起将深之疾,进输无隐之忠。
上钦宗论择相书 宋 · 雷观
出处:全宋文卷四○一一
二月初五日,太学生雷观谨昧死百拜,上书于皇帝陛下:臣生三十六年矣,自十五总角为学校诸生,执经之暇,喜引古以论天下事。当是时,擅权之臣新钳天下之口,臣父兄师友闻臣小有激昂,则必深戒力止,以谓宁结舌以保身,毋多言以取祸。臣亦自知远方寒士徒譊譊,实无益,惟不信权臣能绝人言,以蔽人主聪明也。岁在戊戌,例贡辟雍,复移太学,首尾九载,具知一二权臣果能以身塞言路,恣其奸恶。而台谏官徒备员以进身,閒或有言,非己所不利,则是必为人之鹰犬,不然摘细故以塞责耳。呜呼!祖宗纲纪法度,埽地殆尽,使天下之民咸不得其所,饮恨宿怒,无所告诉。至使夷狄猖獗,兵连祸结,成今日之事者,皆言路不通、上下蒙蔽之失也。言路不通,而微臣因以杜口二十年矣。顷为宰臣者建言置局,讲议天下之事,聚十数辈亲附之人,观望阿谀,所论皆毫末之细,议罢一事,夺于权倖,则朝言而暮复旧矣,何尝有一大利害及于生民哉!善乎,臣之友生高阅之言曰:「天下之利害,当使天下之人议之」。阅因对充讲议司策,而为此言,诚至言也。何者?天下之广,岁月之深,事之利害不可殚举,苟非身受其害,岂能尽得其实,今日张官置吏,文书往来,而欲为天下除害兴利,岂不缪哉?是故古先哲王求谏纳善,惟恐其不广也,置敢谏之鼓,植告善之旌,垂殷戒之鼗,立司过之士。犹惧其未也,又设官制,以言为常。由是史有书,瞽为诗,工箴谏,大夫规诲,士传言,庶人谤。尚恐其怠也,每岁孟春,遒人以木铎徇于路而振警之,官师相规,工执艺事以谏,其或不恭,邦有常刑。其所访闻,不甚广欤?夫如是,则王之身、国之政,其有不善欤?天下之利害,其有不达欤?兹所谓当使天下之人议之也。天下之人得以利害之言尽闻于上,则当言之人虽欲缄默取容,不可得也。官已尽其职,则执政之臣虽欲取容为人,不可得也。言路通而辅相得人,则太平之治,岂难致哉?恭惟皇帝陛下孝友之性、恭俭之德、仁民爱物之心,本于生知而行,以至诚格于上下久矣。临御之初,臣已知天下利害从此必得闻于上,而下情无有不通者。未几,求言之诏果下,旨意丁宁。臣伏读感泣者累日,且语诸友生曰:「前日之言,固以为恨。今而不言,岂不负愧?咸宜罄所闻见以报吾君焉」。然诏下踰月,上封事不减千数,而未闻晓然有求言之实,臣窃疑之。岂求言之诏徒为文具邪?抑献言者皆猥冗,不足取耶?无乃付之有司,而执事者尚徇前弊,沮遏而不行耶?不然,何故惟闻陛下每勤乙夜之览,而未闻缘某人言某事实为利,令行之,缘某人言某事实为害,令罢之?此献言者不能无疑也。《说命》曰:「非知之难」。传曰:「忠言逆于耳而利于行」。则求言者斯受厥咎。今日求言之诏徒为文具,或执事者沮遏不行,天下之人复钳口结舌如前日矣。臣将见夷狄盗贼之祸未易扑灭,天下必至于大乱矣。倘其所言皆屑屑细故,不切时务,则当再下明诏以申谕之,不可谓其言无足取而遂已也。臣恐士大夫尚以前时直言掇祸为戒,未能披赤心以仰承陛下求言之诚,此臣所以首陈之也。臣素愚直,敢以切至之言上干冕旒,观陛下果能行与否焉。诏旨之所询朝廷之阙失、政令之僻违、保邦御俗之方、安边禦戎之策之数,言者固皆国家之所急也,而当今之务,有急于此者,止一言而已,陛下知之乎?已知则当不待微臣之言,若犹未也,臣谨为陛下言之。所谓一言何也,论相是也。盖人主无他职事,惟在乎论一相,得人则百官皆贤,百官称职则庶事咸理,否则乱矣。商之衰,中国失道,四夷交侵,高宗卒能伐夷狄,治中国,成汤孙之绪,致中兴之基者,其本在于得傅说以王命居冢宰之任,总百官之职,进言乎王,陈为治之本,亦曰惟治乱在庶官而已。何则?庶官得人则治,庶官失人则乱,天下之治乱系乎庶官之得失。庶官之得失,系乎一相之贤否。任宰相者,天子之职;进退百官者,一相之事。高宗以命说为急,傅说以庶官为急,此商之所以中兴也。国家崇宁以来,毕张治具,欲饰太平,而天下靡靡日入于衰乱者,皆由相非其人也。相非其人,庶官以类而进,私昵者官之,恶德者爵之,贤能之士乃斥逐不用,惟用奸党。其治乱不待今日而后见,识者已分于崇宁之初矣。虽欲正刑明辟,严误国之诛,固自无及,言之复何益乎?然不极其为乱之阶,则莫知其拨乱之道。臣为陛下略摭前朝宰相奸术之大者言之:假「绍圣」二字以行己之诈,假「国是」二字以售己之奸,假「享上」二字以充己之私,进直言者概以狂妄斥之,立正论者概以邪说禁之,善阿谀者乃以纯正用之。奸术既行,无所忌惮,故败坏法度,紊乱纲纪,无所不为,莫可胜举。致使黠虏几危社稷,而陛下受莫大之屈辱者,皆相臣非其人之故也。陛下即位已来,见于施为者,慨然有求治之心,而论相之职亦未为称。此臣所以为当今之急务也。白时中老缪无用,罢相之日,公议称快,咸谓陛下必能择贤而相之,中兴之治可立待也。翼日宣麻,但递迁李邦彦、张邦昌尔。士民大失望,皆言邦彦、邦昌亦前朝辅相之无状者,未能罢黜犹之可也,其可遂相之乎?以臣观之,邦彦、邦昌虽未若前者数辈为大奸恶,察其操术,亦不过持两可以固位养恩而已。前日辅相之无状,姑置勿论,第自陛下即位以来一二大事,邦彦、邦昌会有慷慨一言乎?肯以身徇国,自当一面乎?邦昌奉康王入虏营为质,不得已也,至无耻也,贤者必不肯当宰相之任而甘心为此行也。邦彦、邦昌于无事之时,妄有除授,召收亲党,以为强助。及多事之际,假使命散遣亲党,以送妻孥,其何以率百官为国藩捍乎?闻播迁之说则乐从,画效死之计则退缩,其何以安百姓、为国柱石乎?虏所言者从之,虏所欲者与之,不闻有忠义一言,奋然以折敌人之心,其何以威抚四夷,而使之畏服乎?蠹国害民、启戎招盗,实为巨奸,天下之人思食其肉不餍,而邦彦、邦昌初不敢谁何,致因人言,稍稍罢黜,讵能不畏强禦而退不肖乎?当此纷扰,其所进用尚皆亲党,抡选百官或不当职,能以公灭私,进贤者乎?总统百官,安堵百姓,威抚四夷,进贤退不肖,皆相事也。邦彦、邦昌疏谬如此,决不可当今日之危急也。陛下知求言从谏,而未知论相,何先后缓急之失序也?使中外臣寮士庶诚如诏旨,尽言所询利害,上闻之日,陛下独能行之,抑须付之辅相能行之耶?独能行之,非人主无为之道;付之辅臣,如邦彦、邦昌必无能为也。陛下知以是为急乎,亦未尝以此访之群臣乎?窃虑有为陛下言者,必曰:「天下安,注意相;天下危,注意将。今日金人逼城,宜以命将遣师为急,馀事姑缓可也」。此殆误国之尤者,臣以为不然。天下安危皆在注意于相,相得其人,则将必成功,相非其人,则将必败事。盖将之出入谋画,必须以相为腹心,将虽良而相不贤,则谋画有画饼之讥,临敌有掣肘之祸,几何不误其事哉!裴度为相,李愬成淮西之功;杨国忠为相,哥舒翰有潼关之失。此事之灼然者,其鉴不远也。前朝自蔡京为相,遂以童贯为将,兴西北边事二十馀年,西北之良将劲兵所丧失者莫知其几矣,竭天下之力给二边之费者莫计其数矣。今日之事为利耶,为害耶?此目前之监也。陛下以邦昌身在虏营,未可遽罢,则邦彦何为久留也?陛下若不急罢邦彦,则虽有贤将,必不成功,祇益取辱尔。臣闻道路之言,谓邦彦与二三党类坚主割地之说。阃外之事,未能一切付之将帅,割地一事系国家之利害,臣知建言者已熟计备陈矣,臣不复缕缕。臣惟知邦彦罢则庙谋必振,将权必专,割地之说必不行,丑虏之势必灭亡矣。臣又虑有为陛下言者必曰:「邦昌、邦彦曩在政府,亦常以燕云之事不可图,童贯不可再遣。今果如其说。正当相之」。臣以谓不然。邦彦、邦昌在政府日,果知如此,则当力陈其未可状,至不见听,则以死继之;纵未能以死诤,则宜求去职位亦可。其如邦彦、邦昌卒持禄不诤,致此危急。其心不过畏童贯之祸也,岂有持禄畏祸之人而能为相乎?臣又虑有为陛下言者必曰:「用则为虎,不用则为鼠,人才顾用之何如耳。邦彦、邦昌在前朝未能信用,姑试之可也」。臣以谓不然。人臣起自布衣,致身政府,其宠禄亦可谓盛矣,其职位亦可以有为矣。邦彦、邦昌立朝以来,曾建一言、行一事,有当于人心者,今相之可也;而二人所为,不过凭附权势,交结宦官,希旨道谀,以速显仕而已,岂复有他学术乎?今天下之势甚于倒悬,纵之惟患其不疾,又岂可以相事而复试无能之人也?臣又虑有为陛下言者必曰:「邦彦、邦昌不矜智能,以任群材,乃得为相之道」。臣以谓不然。甄天下之才而用之,使之各当其位,各尽其职,以治庶务,为之相者坐享其成功,如柳宗元梓人之说,此非真有相才者不能如此。邦彦、邦昌以私害公,所引用者多非其人。或因他荐得一贤士,则又处之非其宜,用之不尽其才,贤者多自引退。若久在相位,必不能为陛下进天下贤才,真成相业也。臣又虑有为陛下言者必曰:「宰相之任不可轻付,须于贵臣中选擢,难以骤用」。臣以谓不然。今日之祸,皆由肉食者之过,正当择人而用之。或有功于社稷者,或士民所望者,虽小官可升任,虽商议皆可起而用,不必拘于资格。傅说版筑之贱,高宗立之为相不疑,而中兴之业仰成于说,此岂素贵乎?东汉陈龟曰:「三辰不轨,拔士为相;四夷不恭,拔卒为将」。今何等时,递迁贵臣耶?臣又虑有为陛下言者必曰:「今日金贼直犯京邑,亦天数也,非人力所能止也,不独辅臣之罪也」。此尤奸之甚者,臣以谓不然。自前朝失谋,与北虏结好,人皆知其必为中国患。邦彦为少宰踰年,邦昌在政府又久,何不为国家长虑却顾,预为之备,致令猖獗,直造于此?前日边臣以虏必败盟为言,邦彦、邦昌曾莫之省。传曰「颠而不扶,危而不持,焉用彼相」,其可归之天命耶?臣又虑有为陛下言者必曰:「金贼之祸,乃邦彦、邦昌辈阿谀所致,必使之任其责,不可于扰攘閒听其求去」。此乃妾妇愤懑之说,非为国之道也,臣以谓不然。知贤而不能用,知不肖而不能去,此最有国家者之大患。邦彦、邦昌既无智虑谋之于其微,必无计策禦之于其后,逐之而专任贤者可也。世有为人之佣工者,取其直食而败其事,则主人必去之,岂有谋吾之国既已误国,复固执而责成耶?二人党类为之地者,臣言之极矣,不识陛下曾受此等先入之言乎?若有一端之说尝误圣听,则可以概察其馀,而邦彦、邦昌不可相决矣。二相如此,其馀在政府者尤多不才,不足论也。《周官》曰:「明王立政,不惟其官,惟其人」。又曰:「官不必备,惟其人」。茍得其贤者一二在位足矣,阘茸之人虽布满朝廷,顾何益于事,而必优容宽假之,不略加沙汰哉!我太宗皇帝尝谓侍臣曰:「国家若无内患,必有外忧;若无外忧,必有内患。外忧止不过于边事,皆可预防,惟奸邪无状,若为内患,深可惧也。帝王用心,常须慎此」。呜呼,圣训不其切至欤!今日金贼犯顺如此,可谓外忧矣,若用非其人,更为内患,则陛下如何为国,臣所以寒心也。愿陛下稽考太宗皇帝之圣训,而蚤加慎焉。然则,当今论相如之何而可?臣愚以谓必智虑忠纯,学术正当,德足以服人,才足以应变,通知祖宗以来典故,而于进退百官之閒能以公灭私,不畏且怯者,然后可以锄去奸恶,汲引贤能,革极弊之事,而布惟新之政,以济生民,以保国家,则中兴之业,陛下成之易矣,金寇何足虑乎!自祖宗以来,相臣多以言官论列,直指某人可相,某人不可相,无非天下之公议,此最为我宋之盛典。比来台谏一蒙时相拔擢,则多怀私恩,无有直言者矣,此亦不可不察也。今日之相,莫若陛下诚心广求,虚己任用,不可听厚诬之言,谓天下无其人也。仁宗皇帝至和中罢陈执中相,而并用文彦博、富弼二相,久有人望,正衙宣麻,朝士相贺。仁宗皇帝密遣小黄门于百官班中探其论议,闻有相贺得人之语,喜谓欧阳修曰:「自古人君用人,或以梦卜,茍不知人,当从人望,梦卜岂足凭耶」?兹事著之宝训,传之士大夫,至今为甚盛之举,不诚韪欤。陛下求贤,必能用仁宗之操柄,探缙绅之公言,从中外之人望,不待愚臣之喋喋也。臣伏目睹陛下诏书求言,便欲少竭愚衷,以伸二十年区区之志。窃念臣人物至微,若论细事则不如不言之为愈。前草大利害书未及上,而陛下先已施行,恐成观望,遽即寝罢。今乃辄言二相非人,深若僭越。然臣尝谓郑子产不毁乡校,犹使议及执政之善否,况天子建大学,以取士论政为本,而又有求言之诏,且申诫曰:「毋曲隐以溺于导谀」。茍若畏祸而不陈其愚,臣实耻之。干冒天威,臣无任战慄待罪之至。
按:《三朝北盟会编》卷三五。又见《国朝诸臣奏议》卷四八,《宋宰辅编年录》卷一三,《历代名臣奏议》卷一四一,乾隆《汀州府志》卷四二,《宋代蜀文辑存》卷四○。(李文泽校点)。
与陈守小简 宋 · 胡铨
出处:全宋文卷四三○八、《胡澹庵先生文集》卷一三
某一暌撰屦,忽焉夏秋,向往德宇,邈若山河,雅舂馀迹,不敢非时奏记,必辱体解。令弟都统家问过荷齿录,自惟琐琐者,曷以得此,诚量洪包荒,不遗弃物也。佩刻眷顾,何日忘之。镌喻江夏往来,仰服规诲。渠子弟执经相从,固辞不可,孟氏所谓「苟以是心至,斯受之而已」。仆顷位于朝,日对清光,一时同寮,半作两府,戊午仪员省闱及殿试官所得士为两府侍从者不少(如巫伋参政,王之望、黄公度侍讲,魏师逊侍御史。),其馀同官为监司帅守者皆是也(如陈璹、方滋、刘昉、沈昭远、黄南强、陈橐、薛弼、裴宋元、许子礼之类。),至如同年及乡曲为监司帅守者亦不乏人(如陈经略、田察院是也。)。此数公皆契分不浅,未尝辄摇尾乞怜,饰词干利。今乃谓仆与江夏往来深熟,当涂亦闻之,不知仆与渠通贿赂乎?借权势乎?若通贿赂,则令弟及此邦之人必能言之;若借权势,则何不乞怜假誉于前所云数公之门,而顾屑屑媚于一小郡知军乎?所以与之往来者,岂得已而不已哉!此盖《易》云「见恶人以辟咎」者也。寂照老人尚不免李望毒手,东坡犹俛首于詹使君,况仆乎哉!可与知者道,难与毣毣者言也。素辱台照之深,辄索言之。恐正臣言安抚、宗臣通守有言,亦望以此告也。
与谭思顺小简 其三 宋 · 胡铨
出处:全宋文卷四三○九、《胡澹庵先生文集》卷一三
某叠辱宠示《春秋》题,不知诚有意乎遗经之微旨,抑且慕遗经之名,而不既其实也?仆为此学三十有馀年矣,虽投遐荒、窜海岛,往返四涉鲸窟,百经鳄渊,自古逐客险阻艰难极矣,然圣人心法与笔削之旨,未尝一日不根著于心,往来于怀也。至于集百家之善为之训说,成一家学,凡五十馀万言,其勤已至矣,然犹首尾蹐驳,是非多谬,况慕其名而不既其实乎?孟轲有云:「苟以是心至,斯受之」。又曰:「彼以爱兄之道来,故诚信而喜之,奚伪焉」?今吾友以学《春秋》而来,是以是心至也,虽慕其名,得非以爱兄之道来耶!爱而喜之,虽孟轲不能废于其徒,而况予乎?前所示题,已各依经为断,以塞来意;后所示题,姑留此俟续遣。匆匆,聊见区区。
淳祐祭海神十六首 其三 迎神用《延安》 宋 · 郊庙朝会歌辞
四言诗 押词韵第十七部
(徵一曲)若稽有唐,克致崇极。
祝号既升,爰增祭式。
从享于郊,神斯受职。
我祀肇新,式祈阴骘。
按:徽一曲
夷坚支丁序(庆元二年三月) 南宋 · 洪迈
出处:全宋文卷四九一六、《夷坚志》第九六七页
稗官小说家言不必信,固也。信以传信,疑以传疑,自《春秋》三传,则有之矣,又况乎列禦寇、惠施、庄周、庚桑楚诸子汪洋寓言者哉!《夷坚》诸志,皆得之传闻,茍以其说至,斯受之而已矣,聱牙畔奂,予盖自知之。《支》、《丁》既成,姑摭其数端以證异,如合州吴庚擢绍兴丁丑科,襄阳刘过擢淳熙乙未科,考之《登科记》,则非也。永嘉张愿得海山一巨竹,而蕃商与钱五千缗;上饶朱氏得一水精石,而苑匠与钱九千缗,明州王生證果寺所遇,乃与嵊县山庵事相类。蜀僧智则代赵安化之死,世安有死而可代者?蕲州四祖塔石碣为郭景纯所志,而景纯亡于东晋之初,距是时二百馀岁矣。凡此诸事,实为可议。予既悉书之,而约略表其说于下,爱奇之过,一至于斯。读者曲而畅之,勿以辞害意可也。庆元二年三月十九日序。
老子解略 南宋 · 员兴宗
出处:全宋文卷四八四六、《九华集》卷二三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者,无状之状也。人欲状之则过矣,故无名者天地之始也。自然者至矣极矣,盖未始有夫物也。俄而有物矣,有物则可命也。虽然,有物则可命之,以有未可命,以众有也。故有名则为万物之母也。
不尚贤,使民不争。
贤者国之器也,如不用贤,大则削,小则弱,不用斯可乎?曰:乌可哉?圣人能以贤治天下,不能贵天下以贤。能以贤治天下,是以用贤;不能贵天下以贤,是以不尚贤也。盖尚者争之端,伪之首也。
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故不贵难得之货。我好静而民自朴,故民不为盗。
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一三未肇,则犹有一而未形者,吾不知谁之子也。物生有象,吾因而象之;帝出乎震,吾因而帝之。而其始也荡荡默默,吾无能名焉,字之曰道,强名曰大而已矣。
多言数穷。
言之赘,则言之不时也矣。时然后言,人不厌其言,是以不穷也。
天长地久。
天地虽大而未离于形数,则其长久盖有量矣。然老子之言长久极于天地,盖以所见者言之耳。若夫长久之至,则所谓天地始者是矣。
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或曰:天地不自生,孰生天地耶?意者其诞也欤?曰:此予老子之妙也,盖自托云尔。人之生也,以生生之厚也,故卒累于生;彼无生之累,则不自生矣。此不亡之道也,盖有托云耳。
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
圣人之寓我也,寓我于物。寓于物则无境,无境则无心。至于无心矣,不知物为我乎,我为物也,此之谓无我。夫无我,则忘身之至也。忘身,无欲无门无毒,何患之蓄?颜回曰:回之未始得使,实自回也;得使之也,未始有回也。夫回之得使而实自回,则犹有身也。今未始有回,回遗其身矣,故人不堪其忧,则回也不改其乐,此之谓无患。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
见吾之所见,则众人之所见也。离娄之见,则必视于众人所不见者也。而其见可盖乎?此之谓夷。闻吾之所闻,则众人之所闻也。师旷子之闻,则必听众人之所不闻者也。其闻可一乎?此之谓希。众人竞力于搏,乌获无攫焉,乌获以搏之而实无得也,此真搏者也,此之谓微。故道无可闻也,无可见也,无可执捉也,故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
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
所谓士,则事道者也。微者,道之心也。妙者,微之极也。玄者,妙之门也。通者,玄之用也。其来无旁,其去无迹,退藏于密,盖知矣,故不可识。
容乃公。
无所不容,则融彼我。彼我内融,安得而私乎?
荒兮,其未央哉!
方其隅而央其中也。吾道至大,故无门无旁,则四达之皇皇,何必央也!
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登春台。
众人盖味太牢矣,非味于无味也。游于春台矣,非游于至游也。是故其卒无味,其终不游,以其知至味至游也。真人之实其腹者,淡乎其无味。真人之游无方者,视之不可见者也。
曲则全。
木之拳然,其末枵然,不为匠之所材,不为野人之所薪,则终其天年而已矣,曲则全之效也。庄子曰「直木先伐」。
枉则直。
嫂溺而援,斯枉乎?曰直也,所谓枉而直也。其父攘羊而子證之,斯直乎?曰枉也,所谓直而枉也。
洼则盈。
惟其洼也,注焉则满。
敝则新。
《剥》而《复》次之,《蛊》而《临》次之,《坎》而《离》次之,《蹇》而《解》继之,《既济》而《未济》终之。
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
岂惟是哉?日盈则昃,月满则亏,陵迁而谷,土竭而水。
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
或曰: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君子故可救矣,小人如之何而可也?曰:非谓是也。以圣望人,众人也;以人望人,圣人也。小以成小,大以成大,譬诸草木区以别矣。故救君子,君子学道而爱人;救小人,小人学道而易使也。此之谓无弃人。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
经曰:天下之交,天下之牝。其交也归,斯受之而已矣,故谓之溪。
将欲取天下而为之者,吾见其不得已。
汤武之事是已。
为者败之,执者失之。
古之取天下者,常以无事。及其有事,则不足以取天下。
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
兵者凶器也,战者逆德也,好杀者不祥之事也。持凶器,行逆德,试其不祥之事,有道者不处也。孔子曰:「军旅之事未之学也」。孟子曰:「焉用战」?
其事好还。
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
夫乐杀人者,不可得志于天下矣。
孟子曰:「不嗜杀人者能一之」。
不失其所者久。
颜氏之子,其殆庶几乎!不迁怒,不贰过,终日不违,不失其所矣。若夫三月不违仁,何其久也!
死而不亡者寿。
物壮则老,老于不道者也。吾师乎,吾师乎,长于万古而不为寿,岂其死矣乎?曰:虽死矣,有以不亡也。
大道汎兮,其可左右。
用之无不可,故可左右。
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
过客之止以其饵也,道淡乎其无味,过客何利焉?故味乎无味者,真人之独也。
柔弱胜刚强。
惟天下之柔,足以驰骋天下之至刚。常枞将老,谓其徒曰:「吾舌在乎」?曰:「在」。「齿在乎」?曰:「亡矣」。曰:「齿以刚故亡,舌以柔故存」。柔弱胜刚强之效也。
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传曰:擅国之谓王,能利害之谓王,式而执之,王名亏矣。故王者以其器而示人,则人并与其器而盗之。器盗则名移,无国而不可亡也。故居齐者,闻齐之有田氏,不闻其有王也。居秦者,闻秦之有穰侯,不闻其有王也。此以利器示人之罪也。《易》曰:「丧其资斧」。此之谓也。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其致之一也。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发,神无以灵将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万物无以生将恐灭,侯王无以为贞而贵高,将恐蹶。
一之义难知也,一之时义大矣哉!圣人之至于斯也,吾不得而知也,今以意穷之,则一之义,其犹水乎?水实无分于东西,而水未尝不分于东西也。一虽非欲以致用,而致用未尝非一也。水之导也,浩浩汤汤,激而四出,由是而为江为河为海,放而为沟为渎也,而水之不异焉,则一之效也。君子之欲致夫一也,修身焉所以穷理也,穷理焉所以尽性也。尽性者诚之至,诚之至则一之至矣,致一则万物未始不得而一也。传曰:其一也,一其不一也。一,圣人于此必有以贯之矣,是则穷致一之用者也。致一之用,则天下无一之不知;不能致一,则天下无一之或知。得之冥冥,用之昭昭,以此知幽明之故,知死生之说,知鬼神之情状,潜天而天,潜地而地。呜呼,斯岂外铄之所为哉?君子知夫一之大也,不容言也。阴阳未分谓之一,道之始生谓之一,是皆不可以一名也。圣人姑寄之一,于此尽乎万化之用也。故天得之而清,地得之而宁,神得之而灵,谷得之而盈,万物得之而生,侯王得之为天下贞,以其致一也。不如是,则或裂、或发、或歇、或灭、或蹶。子思子曰:「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明之始非异器,子思中有以一之,非外铄者也。仲尼曰:「吾一以贯之」。夫子有以贯之者,皆难言者也。经曰:「抱一为天下式」。彼一之所谓抱者,不随世而迁者也。呜呼,原孔、老自得之始,岂亦流同而源异者乎?然诸儒缘其波流,则指孔、老之为异。孔、老之本异乎?不异。然老氏专以形言者也,孔氏专以器言者也。孔氏自器而达形,卒入乎形;老氏自形而达器,欲不囿于器,此孔、老终始致一之辨也。传曰:「通于一,万物毕」。彼诸儒于此何知焉?
反者道之动。
诚乎道则虚,虚则明,明则神,神者妙万物而为用也。反身而诚,诚乎吾道也,所谓动之至者也。庄子曰:「精之又精,反以相天」。此之谓也。
弱者道之用。
刚强者死之徒也,死之徒岂预闻大道哉?故不弱不足以用道。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通乎物之所造道,有无者也。始也无有也。俄而有气,有气也而又有形,形变而有生也,生变而有物也,是四时之相禅也。吾能反道之动,弱而用道矣,则忘物也。忘物则无生也,无生则无形与气也。故天下之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明道若昧。
至道之精,窈窈冥冥。至道之极,昏昏默默。此无状之状也,故若昧。
进道若退。
众人以进为退,孟子谓其进锐,其退速是也。颜渊以退为进,孔子谓「终日不违如愚」是也。
夷道若类。
庄子谓以不平平其平也,平,故若类。
上德若谷。
谷得一以盈,圣人得一即至德之德也。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谷梁子曰:「独阴不生,独阳不生,三合然后生」。所谓三合,曰阴、曰阳、曰冲气也。一三五七则抱阳,二四六八则负阴。不五则四不具矣,不十则九不立矣。天地之数五十有五,盖五用事,脾得五以和众腑,音得五以和众乐,味得五以和众物,冲气系焉,是以和也。故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
夫惟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得与亡孰病?
众人曰:「是为得也,是为亡也」。真人曰:「亡亦得也,得亦亡也」。是无损益于得也,得与亡孰病?
多藏必厚亡。
孟子曰:「宝珠玉者,殃必及身」。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矣。
学可学也,不可致;道可致也,不可学。夫不可致,则人亦不知谁何矣,莫若自反而缩也。自反而缩,故日损。损之又损,则缩之至也。如是以至于无为,盖至于无为,致其所自致也,然后无思也,无为也。感而遂通天下之故,则所谓无为而无不为者欤!
故取天下者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寒暑,冬夏之积者也。人之论夏者则曰曷为暑之之暴也,论冬者则曰曷为寒之之冽也。不思夫之寒也、之暑也,迭为无用而之有用,乃其所以为大冬大夏也。故居寒暑于有用,不足以为冬夏;取天下于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
人之役物,物谓之然也,故然于然。庄子曰:「恶乎不然,不然于不然」。此必有以夺诸外矣,故有以不然也。虽然,物固有所然,固有所可,物不胶我,则我有以齐物也。我有以齐物,则无物不然,无物不可,故曰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
道者,万物之母也。德者,道之光也。物者,德之器也。势者,物之理也。其母可以生,其光可以养,其器可以形,其理可以成。
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
庄子曰:「有始也,有未始有者也」。未始者无名也,天下有始矣,斯有名也。经曰「有名万物之母」也。故天下始以为天下母。
既得其母,以知其子。
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
既知其子,复守其母。
母失其子,子失其母则世道丧矣。世道丧如之何其反也,故我独异于人哉!吾贵求食于母。
没身不殆。
知子母斯足矣,没身不殆何谓也,以其无死地也。
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
兑,悦也,自外入也,故真人塞之。庄子谓开天之天,不开人之天,则欲塞其兑,闭其门也。谓开人之天,不开天之天,则开其兑,济其事也。开天者德生,故终身不勤。开人者贼生,故终身不救。
见小曰明。
纣为象箸,箕子惧。楚不设醴,穆生乃去。赵杀鸣犊,仲尼不遇,故曰见小曰明。
守柔曰强。
汤囚夏台,夏桀蹶。文囚羑里,商氏灭。句践洗马于吴,十世有越。故曰守柔曰强。
子孙以祭祀不辍。
刘子政曰:「君子留精神,则吉祥及子孙矣」。
修之身,其德乃真。修之家,其德乃馀。修之乡,其德乃长。修之国,其德乃丰。修之天下,其德乃普。
《记》曰:「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今善建善抱,则正心者也。故修之身,其德乃真。齐其家,其德乃馀。修其乡,以治其国,其德乃丰。卒明明德于天下,其德乃普。
含德之厚,比于赤子。
神内静则天和固,天和固则葆缘虚,是纯气之守也。故曰含德之厚,比于赤子。经曰:「能如婴儿乎」?庄子曰:「能儿子乎」?此之谓也。
毒虫不螫,猛兽不据,攫鸟不搏。
葆缘虚则动静神矣,动静有神,变化有常,万物御矣。呜呼,是非神之所为乎?故兕无所用其角,则所谓毒虫不螫也;虎无所措其爪,所谓猛兽不据者也。人兽不乱群,所谓攫鸟不搏者也。
治大国若烹小鲜。
鱼欲安于釜,治欲安于国。鱼数挠于釜则无全鱼,治数挠于下则无治国。此言虽小,可以喻大。
以道莅天下者,其鬼不神。
道莅天下,则民皆知天乐也。庄子曰:「民知天乐者,故无人」。非无人,无鬼责也,是以其鬼不神。
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
传曰:民,神之主也;神,依人而行者也。人安职则彼依而行矣,伤其主者未之有也。
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
《解老》曰:「民犯法之谓民伤上,上刑民之谓上伤民」。民不犯法,上不任刑,谓之上不伤己,犹鬼之不厉乎民,民之不暴乎鬼也。两者皆无心矣,此盛德之事也。故两不相伤,则德交归焉。
大国者下流。
水无不下,此江海所以为百谷王也。
人之不善,何弃之有?
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老氏之所以救物也,矫世而言之也。故曰常善救人,故无弃人。
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
昭昭生于冥冥,有伦生于无形。昭昭也,有伦也,吾不及辩矣,由辩之不早辩也。天下之难事必兆于易,天下之大事必兆于细。
是以圣人欲上人,以其言下之;欲先人,以其身后之。是以圣人处上而人不重,处前而人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人亦持其说,我亦持吾说,非说之不敢,说不胜敌也,故吾宁去吾说以全其说。夫去吾说而全其说者,此吾有以来天下之说也。天下乐推且不厌矣,虽吾行亦犹是也。管子曰:「以贤临人,未有得人者也;以贤下人,未有不得人者也」。此之谓也。
天下皆谓我道大似不肖,夫惟大,故似不肖。
经曰:「众人皆有以我独顽且鄙」。此其似不肖。圣人于此何得焉,得其似不肖也。故辩之不必惠,博之不必智,用之则不既。彼何人哉,彼何人哉!则传所谓媒媒晦晦,无心而难与谋者也。
若肖久矣,其细也夫。
道无形,故无肖,肖则囿于形矣。非所以囿形也,不亦小哉!
我有三宝,保而持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此德经之别,老氏之所躬行也。慈之实,仁德是已;俭之实,晦德是已;不敢为天下先之实,谦德是已。
夫慈故能勇。
有不忍人之政者,文王之慈也。王赫斯怒,则卒对于天下,故曰仁者必有勇。
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
天下大器,不可为也,为者败之。我无为,而不役役于是器,故能为长器,所谓后其身而身先也。
善胜敌者不争。
《易》之《师》曰:「地中有水,师」。师以众正者也,盖水利万物而不争,胜敌之利,善之善者也。
善用人者为之下。
孟子曰:「以位则子君也,我臣也」,「以德则子事我者也」。何敢与之齿也?故汤臣伊尹、文王臣望、武臣周公、桓臣管仲,善虽为之下,而受命焉,盖不屑也。其在后世,莫非君也,而不能用臣;莫非臣也,而不为君用。此无他,君好臣其所受命,而不好臣其所以受命也。
是谓不争之德。
传曰:争者事之末也,故天道不争而善胜,圣道无为而不争。今谓之德者,出道则入德故也。
是谓用人之力。
我无为而用天下,天下孰为我用哉?由用人之力也。
是谓配天古之极。
尧问许由:「齧缺可配天乎」?曰:「彼方尊知而火驰,彼方且为绪,彼方且与物化,夫何足以配天乎」?然则不竞不争而善用人,以是配天则至矣。
用兵有言,吾不敢为主而为客。
不敢为主而为客,毋乃太懦乎?曰:是何言也!君子惟能下人也,是以见下于人,此其在《易》之《师》乎!《师》之六三:「或舆尸,凶」。以阴乘阳,刚之罪也。进无所成,罪不当也,为主不为客之过也。《师》之六五:「田有禽,利执言,无咎」。以柔位刚,不敢唱也。往即获禽,有攸利也,为客不为主之义也。然则用兵为主之害如此哉,故曰吾不敢。
攘无臂。
必有忍,其乃有济。
扔无敌。
夫惟不争,天下莫与争能,天下莫与争功。
执无兵。
无兵则无伐也,奚其战?曰太上战无为,帝战德,王战义,何执兵之有?
祸莫大于轻敌,轻敌者几丧吾宝。
兵者不祥之器也。观则玩,玩则骄,骄则无振,故祸莫大于轻敌。无振则败,败则弱,弱则乱亡仍之,故轻敌者几丧吾宝。
故抗兵相加,则哀者胜矣。
仁者有不忍人之心,非嗜杀也,以杀止杀也。故抗兵相加,语人曰「我善为阵,我善为战」,大罪也,则哀者胜。
吾言甚易知,甚易行,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
大道甚夷,夷之为言,易之之辞也。故道者甚夷之物,而至简之器也。夷则易知,简则易行,故曰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凡夫妇之愚,可与知焉;夫妇之不肖,可与行焉。其始卓然,其卒溘然,非夫妇之过也,民之迷其日已久,故天下莫能知,莫能行。
夫惟无知,是以不我知也。
圣人观于神而不累也,出于众而不谋也,故心听于气,气听于神,神听于道。其出也,其入也,不得而知也,此其为真知也。彼不知之,是以不吾知也。虽然,彼不吾知,吾何病焉?庄子曰「谓我为马,吾亦与之为马;谓我为牛,吾亦与之为牛」也。彼其知我耶,其不知耶?
是以圣人被褐怀玉。
文豹之鞟,其文炳也;肤士之言,其文蔚也。其文蔚,故世无全士;其鞟炳,故野无完豹。吾有悲乎尔也,二者何为而免乎?曰岌岌乎殆哉,其文为之灾也!故圣人龙见而尸居,扫影而去迹,其不欲见贤耶?是谓被褐怀玉。
知不知尚矣。
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
暴虎冯河,勇于敢者也,死而无悔,则足以杀其躯而已矣。不立乎岩墙之下,勇于不敢者也,恐伤其正命,则足以活其身而已矣。
民常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老氏之叹,盖叹时也。上失其道则尚权谋,尚权谋则督责必,督责必则民无聊而轻犯法。故诛死者相枕也,何自而畏死?去权谋则无督责,无督责则贵清净,贵清净则民自定而无刑可犯矣,而况死乎!
若使民常畏死,而为奇者,吾得执而杀之,孰敢?
民畏死矣,而有为奇者,此欲振奇于民,且乱民也。然则奇之乱民,亦莠之乱苗者欤!故去莠则苗蕃,去奇则民靖,吾执而杀之。
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也,是以饥。
孟子曰:有布缕之征,有粟米之征,有力役之征。君子去其一而用其二,则民有殍。
使民重死而不远徙。
反是则暴君污吏之罪也。或老弱转乎沟壑,则民轻死。壮者散而之四方,则民轻徙。
虽有舟舆,无所乘之。
山无蹊隧,泽无舟梁,至德之世。
邻国相望,鸡犬之音相闻。
庄子曰:万物群生,连属其乡,故邻国相望,禽兽成群,故鸡犬之音相闻。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道无问,问无应,善者不辩也。无问,问之是无穷也;无应,应之是无内也,故辩者不善也。
汪王庙考实 其六 纳款 南宋 · 罗愿
出处:全宋文卷五八三六
愿尝以王庙食此邦,踰五百年,而民爱敬之,久而愈新者,不惟能出云雨,禦灾厉,亦由其起不失正道,始终出于靖民。故天下方乱,则以身蔽六州之人;及其粗定,闻真王而遂归之。事合天心,为天所相,是以生享其祚而没食其土,以能悠久。然则不斗一民,不烦一旅,间关自托于唐者,乃王之大节本意,不可以不白也。今武德告命具存,所以褒表者,其语明甚,而《旧书·本纪》不著归唐月日,《新纪》虽于武德四年九月甲子书降,至列传杜伏威遣王雄诞来伐,又不著其已受唐命,反更追书称王时事,遂使览者徒见纪传所书皆在四年,因指为一事。意王负固累岁,而伏威、雄诞以天子之命来讨,力穷势蹙,至是始降尔,则与告命所谓远送款诚者,岂不相戾邪?盖雄诞来伐虽亦以此年,然王送唐款实先之。所谓九月甲子者,月九日也,告命以此月二十二日下,则款之至唐与其封拜,皆不出九月中。而雄诞之来,乃在是冬。谨案《资治通鉴》,王遣使归唐载于九月,而雄诞来伐别载于十一月,则是归唐之后已受封拜,而伏威、雄诞自以私意伐之尔。是时伏威之于唐未为纯臣,王之归唐也必思以忠自列,耻因之以成事,故籍其土地兵民,遣使间道越伏威之境以归之天子。意伏威之党相与窃议,疾王归唐之事不出于己,因袭之以为己功,此淮阴击已降之类,初不害王之先识也。若夫王之屈于伏威,虽出于不得已,然彼方以行台自名,而雄诞实左右之,吾为唐行台屈尔,肯遽出其下哉?说者又以雄诞既战之后,唐室以其前后功亦除歙州总管,管歙睦衢三州,疑若右雄诞者。不知唐于此时亦未能全制东南,来者斯受之尔。王既以六州自归,则因以六州畀王,逮伏威自以行台而袭王为己功,唐亦不得而却也。此正淮阴之事也,岂天子亦欲见王而为之遣代邪?故未几遂朝于京师。尝试考王归附之初,高祖以大国重使见处,与其一时褒崇之语,及贞观之间典宿卫者二十年,太宗远伐,委之筦钥,非夙嘉其节而深信其心,何以及此?告命所表虽汉甲令称忠,殆不若此之明也。不考此而云云,岂不误哉!
上王丞相书 南宋 · 曾丰
出处:全宋文卷六二七三、《缘督集》卷一三
五月日,具位某谨斋沐献书于丞相阁下:仆岁在丁酉,执贽进谒,虚廑蜚翰,招入东阁,相与语差款,首及人才。方是阁下参大政未几也,已为人才计,则经国之道得矣。明效大验,当于久焉责之。仆又怵于归,未遑进区区也,语离去。及今凡六年转徙之迹。后以秩满至吏部,窃窥效验隐隐然矣,未遽至明且大。岂人才之命,万犹有一郁耶?敢吐固陋,少裨高明。按西汉二百年,儒者为相,公孙弘始。其后蔡义、韦贤、玄成、匡衡、张禹、翟方进、孔光、平当、子晏、马宫相先后当国,俱被阿谀不胜任之讥。惟魏相一人传赞无贬辞。或者推原其故,以为神雀、五凤之间,士之通经术、善词章者,多获进用,无乃相阴有力耶?仆考之,宣帝朝士以经术书于史者,《易》十一人,《书》八人;《礼》四人,《春秋》八人;其他不指名而混言明经者,又不与也。虽其声华未必同于相当国时出,要岂无半在焉?半之中,固未必皆可与有为。彼王吉、萧望之盖王佐才也,明荐而用之,姑毋责相,但于吉琅琊之归,望之平原、左冯翊之出,曲为致力挽留之,亦足见相为人才计也。乃恬然坐视,全不相关。词章之士王褒、柳褒、九江枝公、刘向、华宠、章子侨,虽幸以赋颂、歌诗、楚词相继召见,又徒以待诏处,馀子不足道也。其间学力忠概如刘向,盖寓意词章耳。今也例处以待诏之贱,岂丞相权人物之轻重,分职务之高下所宜然哉?彼赵定、龚德不过善鼓琴,视三君子相什百不翅也,相辄明荐而明用之。设心倒置类如此,故传赞幸无贬辞,而识者之论莫贷焉。夫汉相大抵用他流,求其肯持正务为经术词章之士主盟者,茫无所望。幸而吾党自公孙弘而后间相焉,士犹望一二于什百也;适诸公者皆持禄保位,士将绝望矣。又幸而吾党有得君肆志如相者踵相焉,士犹望一二于千万也;相复不顾,则士竟绝望矣。故当时所守固如刘向、王吉,则甘沉下僚;所守不固如王仲翁,则移附他类。或谓丙吉将死,荐三人自代,皆彼类也,而始乃荐吾党仲翁、望之,岂其性哉?仆思此固矫为美事者,抑亦见吾党不自主盟,尝试荐一二相形耳。呜呼!当为者不为,至使他人矫为以相形,独不可惜哉!仆持此论久矣,未尝敢闻于人,幸今当相两公,其次枢密公,又其次参政公,率其党可与言者;于阁下又有雅故,宜言也,故首以闻焉。如仆自揣质非受大道者,如耽为文字,久则成癖矣,极其所到,不过王褒诸子而已耳,不足动两公念。王吉致君之学,阖朝百执事虽未可量,仆恐投閒置散之中,犹有更高者。汉鉴不远,伏惟两公公吾心,恢吾量,张吾胆,凡士之可与有为者,逸斯访之,来斯受之,去斯挽之。吾党有以相慰,他类无以相形,清议归而太平还矣。仆所敢为赋颂歌诗,虽自负留他日文太平可也;而所以太平之事,非高见远虑之相所喜为,盍卷而归,更养之,自王褒充而至刘向,仆虽屈犹信也。故今之所望于两公者轻,抑之扬之,姑退听焉。不备。
通添干裘司直启 南宋 · 方大琮
出处:全宋文卷七三六七、《铁庵集》卷八
计台庀属,自疑忝窃于鲰生;督府设罗,奚至牢笼于鹓序。在仆则诚赘甚,如公亦屑为之。得师僚寀之中,执礼缄藤之敬。某官纯以学力,充其道心。梦寐濂溪、伊川之门,去百年而得所入;周旋考亭、象山之席,会二老而融其归。岂不登名于一科,亦尝委质而三仕。与其歛板而劳州县,不若篝灯而对圣贤。方聚蚁扰扰以幕膻,独高鸿冥冥而避戈。延登之故府,申命以理庭。世所谓稽古之功,公曰不动心之力。属谋乡帅,就借宾僚。宁辞尊以就卑,若有感而后应。虽执笏而奚害西山之拄,使过庐者不失东都之居。寄居本府西山。顾今多虞,宁不动念?未雪国家之耻,最关性命之微。能折其冲,谈笑问筹于幄内;更持此论,从容借箸于上前。某入俗未甘,为学不苦。讵强仕之岁,尚可三年读书;生寒远之乡,不得四方求友。此行寘之幕辩,或又蚀于吏氛。傥朱墨丛中碌碌因人而成事,则碧油幢下拳拳考德以问疑。呐乎其言,归则斯受。
上荆湖陈制帅启 南宋 · 徐元杰
出处:全宋文卷七七五三、《梅野集》卷九
十国为连,赐履久勤于王室;一行作吏,曳裾未造于公门。威名虽草木之知,位分殆霄尘之隔。不虞凌躐,僭布依皈。窃以先进者后进之所师,小人者大人之斯受。故愿韩荆州之识,在谪仙而亦然;上于襄阳之书,以昌黎而犹尔。或以负天下之望,而思显于当世;或不为他人之归,而期效于微躯。以今观之,自昔久矣。盖以处身于贫贱,讵无借势于王公?傥不假之语言,将莫通其名氏。辄缘斯义,用致由衷。恭惟某官清庙鼎彝,明堂柱石。功可以凿龙门而拯溺,道可以立鳌极而补天。治事边防,体用得胡门之旧;《极图》《易传》,源流为洛学之宗。故其推而议论,发而文章,形之政事,著之功业,皆本六经圣人之正,见谓三代王佐之材。早际会于昌辰,即发舒于贤蕴。贵名日起,怒翮风培。访秦人之源,不惮牛刀之荐试;临郧子之国,共誇骥足之难淹。适当天顾于汉关,爰俾地分于荆户。上方意属,公以最闻。歌皇华,遣使臣,乃绣衣而持斧;作中军,谋元帅,即玉帐以运筹。郎星随陟于粉闱,卿月晋升于金掌。南宫献纳,继膺荷橐之华;东璧图书,峻寓松阶之直。宠光所被,睿眷可知。盖闻道路之言,妄议藩垣之迹。惟时南国,实控北门。强敌数入边,自公而无惊沙犯塞之警;向民罔乐业,自公而有聚庐托处之安。莫重于城守,而设险固国之交修;莫急于军饷,而因田致谷之馀裕。以至声色不动之顷,坐销肘腋未形之忧。无非信足以服奸,与夫静足以制动。投机之会,间不容发;先物之明,甚于龟卜。凡此章章之效,岂有浅浅之规!由陆逊仁人,斯不为于吴患;非杜预儒者,恐未免于晋忧。兹历岁之既深,为累朝之未有。入方叔,出召虎,宁久淹鈇钺之征;左伯禹,右皋陶,行即正钧衡之拜。伏念某挈瓶智小,窥管材疏。俗容非药之可医,凡骨虽丹而莫蜕。室弗肯堂,菑弗肯穫,漫袭前修;弓必为裘,冶必为箕,已荒初学。徒久缀家庭之役,曾未更州县之劳。盖自儿童,已知颂君实之德;亦有父子,皆获出庐陵之门。虽人品之不侔,而志向之则一。许攀鳞翼,誓竭驽骀。百年几见,以身亲逢;千里一来,惟公所命。与湛辈于羊岘,傥令置奔走之后尘;从隗始于燕台,期仰副作成之大造。
谢春牛启 其二 宋末元初 · 欧阳守道
出处:全宋文卷八○○四、《巽斋文集》卷二三
土牛以送寒气,喜花县之先春;学稼不如老农,感莱田之非昔。赐之斯受,牵此何之。用子游刀,既许小人之学道;负陈相耒,更请一廛而为氓。感负实深,融鉴幸甚。
回诗秘书送物启 宋末元初 · 方逢辰
出处:全宋文卷八一七二、《蛟峰文集》卷三
某无功受素餐之禄,方惧河漘之贻讥;闻君上白玉之堂,乃许瀛州之随步。未由贽庆,先辱贻笺。馈我生鱼,既有化天池之便;酌之浮蚁,又欣回冰谷之春。玉莲深契于苦心,绣瓜可托于永好。粲然之文,驩然以相爱,得之若惊;长者之赐,少者不可辞,归之斯受。尚须面白,以控心丹。
水龙吟 其九 戊申寿八窗叔 宋 · 李曾伯
押词韵第十二部
归来三见梅花,年年借此花为寿。
八窗轩槛,月边竹畔,数枝开又。
姑射肌肤,广平风度,对人依旧。
把离骚读遍,椒兰荃蕙,奚敢及、众芳首。
幸与岁寒为友。
任天公、雪僝霜僽。
香名一点,西湖东阁,逊逋曾有。
金鼎家毡,玉堂椽笔,傥来斯受。
且巡檐、管领先春,林外事、付卮酒。
代曾衢教秀峰上梁文(居香城,初任衢教日,永新欧阳楚方自其邑买见屋,除拆浮江而来。) 宋末元初 · 文天祥
出处:全宋文卷八三二二、《文山全集》卷一二
儿郎伟!香城拔地,为庐陵之名山;大厦连云,新广文之甲第。结庐在人境,幽居近物情。窃以买宅买邻,元号千百万之价;有庐有屋,或待三十年之勤。未有不崇朝之间,而能使二美之具。谁为之地,乃有此奇。一片乾坤,澹庵先生之里;隔墙钟鼎,文昌兄弟之家。况方其何蕃之在齐,已有为戴公而起宅。至今日归之斯受,亦有数行乎其间。川浮陆运以无遗,水到渠成而甚易。移彼置此,换旧添新。疑半天之飞来,忽平地而卓起。寻引绳墨规矩,曰用旧人;丹雘涂塈垣墉,特其馀事。多助之至,不日而成。彼有室筑而道谋,此则事半而功倍。我府博才高一柱,胸洞八窗。大学馆中,飞黄腾去;大成殿下,释褐归来。安能郁郁居乎,是以汲汲如也。向时荼垒,曾写千万间之心;此日规模,便作十二楼之样。由柯山而径上,溯水天而横飞。何官不为,馀地甚绰。青山如许,聊且号工部草堂;绿野后来,以此为大祝厅事。辄陈韵语,共举脩梁。
东,穹秀峥嵘华盖峰。卓笔云霄天下独,曹、刘、班、马避诗锋。
南,翡翠英中碧玉篸。一抹罘罳生画色,府中气象已潭潭。
西,邻有文昌瑞色齐。乃祖绍兴光价在,重嘘真气磔鲸鲵。
北,山腰带曳清江曲。沧江历历现双鱼,彷佛黄金系横玉。
上,一朵红云只寻丈。琼楼高处不胜寒,轇轕乾坤凌万象。
下,不是求田并问舍。要令突兀在眼前,俯拾八荒归广厦。
伏愿上梁之后,阀阅增高,室家向用。堂前龟鹤,亲见金桃;天上麒麟,联辉玉树。大耐官职,自立门庭。以无愧于前脩,用永传于佳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