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正文
李宪赈恤岷州蕃部诏熙宁九年十二月丁酉 北宋 · 宋神宗
 出处:全宋文卷二四七三、《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七九
李宪赈恤岷州界为鬼章所胁蕃部被贼灾伤者,量给盖屋钱,即尝为其胁从复能归顺者,释其罪,安存令复旧。
董毡鬼章发赴阙事御批熙宁十年五月辛未 北宋 · 宋神宗
 出处:全宋文卷二四七五、《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八二
近降指挥,令李宪候董毡有信息,及措置鬼章见得次第,发来赴阙。
缘上件羌酋既未能制其死,今则归顺之期难以日月可必,宜别降指挥,抑候推行队兵赏典讫,发来赴阙。
李宪赵济同经制熙河路边防财利熙宁十年八月癸未 北宋 · 宋神宗
 出处:全宋文卷二四七六、《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八四
入内副都知李宪权发遣秦凤路转运副使赵济同经制熙河路边防财利,许举勾当公事文武官五员。
如事干经略安抚司,即连书以闻。
经制熙河路财用司画一治田等事速劄下诏熙宁十年十二月甲午 北宋 · 宋神宗
 出处:全宋文卷二四七八、《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八六
近下经制熙河路财用司画一治田等事,闻所降指挥已入递付熙州治所,缘本司官李宪见在京师,宜别录本速劄下,庶令及时早得行遣。
李宪兼专切提举本路采买木植诏元丰三年十二月乙酉 北宋 · 宋神宗
 出处:全宋文卷二四九四、《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一○
非久修建尚书省等,方今天下,独熙河山林久在羌中,养成巨材,最为浩瀚,可以取足。
即今合用之数,宜专差都大经制熙河路边防财用事李宪兼专切提举本路采买木植,其合置官属并创立约束,并仰画一条具闻奏。
其本路以东涉历路分,应缘今来职事,他司不得辄干预。
李宪等广募乡导多设奇计诏元丰四年七月癸巳 北宋 · 宋神宗
 出处:全宋文卷二四九七、《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一四
熙河地形据贼上游,水陆皆可进讨,委李宪等广募乡导,多设奇计。
今虽于河州界与董戬攻取,仍相度置船筏,于洮水上流,或漕军食,或载战士,或备火攻。
其所用材木,可于末邦山取办。
其兵匠宜取于凤翔府船务。
即已有兵马分擘不足,更可发秦凤路四将相兼。
如部分已定,即取日近约董戬同攻击贼界新修邈川地内城砦。
如贼兵赴救,即遵守近降指挥,鼓励将士合力奋击。
若大兵不至,则相度机便,率兵东下,径趋巢穴,或北取甘凉,出贼之背,与诸道之师共力攻讨。
其近降遣蕃弓箭手应副董戬指挥,更不施行,馀并依鄜延等路画一指挥
诫约熙河路都大经制司速措置进兵诏元丰四年八月丙辰 北宋 · 宋神宗
 出处:全宋文卷二四九八、《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一五
已令李宪等取日近与董戬期约,乘便同击贼。
今董戬约八月半出兵,其熙河路都大经制司至今未奏措置进兵次第。
令依前诏,若小稽缓,致误师期,必正军法。
并下同经制通直郎马申等。
熙河路及朝廷所遣四将汉蕃军马付李宪苗授总领照应手诏元丰四年六月辛巳 北宋 · 宋神宗
 出处:全宋文卷二四九七
熙河路及朝廷所遣四将汉蕃军马,并付都大经制并同经制李宪、苗授依阶级法总领照应。
董戬出兵,俟得蕃中要约时日,斟酌机会调发随处驻劄。
如董戬欲得兵马过界,共力攻贼,选官部分本路蕃弓箭手,量所用人数以往。
夏国母亲来,或止遣大兵,即候董戬人马交锋,夏人有退败之势,见隙可乘,相度机便,与本路诸将出界共力杀逐。
如董戬以夏人方顾内难,别无侵虞,敢渝前请,犹豫不肯如期出兵,致误朝廷虚有调发,即相度机便,移兵讨除。
其临敌利害事干机速中覆不及者,随宜措置施行。
其钱帛粮草,并委经制管勾官马申、胡宗哲计度应副,先以支计案充,如不足,以封桩阙额禁军衣粮并封桩钱帛充,若犹不足,以经制司本息充,又不足,以茶场司钱谷充。
按:《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一三。又见《宋会要辑稿》食货六四之七○(第七册第六一三四页)、兵八之二二(第七册第六八九八页)。
再下都大经制司从节制处分御批元丰四年八月乙丑 北宋 · 宋神宗
 出处:全宋文卷二四九八、《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一五、《宋会要辑稿》兵八之二四(第七册第六八九九页)
指挥秦凤一路兵付李宪节制,深虑经略司犹宿留,不肯依应调发,误熙河军期。
可再下都大经制司依详朝廷属任之意,便从节制处分。
李宪等量给汉蕃兵支费诏元丰四年八月丙寅 北宋 · 宋神宗
 出处:全宋文卷二四九八、《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一五
诸路进讨行营汉蕃兵,惟可使之出力破贼,毋令小费私财。
李宪、高遵裕、王正常切照管,体量举动大小、进兵远近,量给所费,令足用外,人常有沾润,又不可过为姑息。
李宪等诏元丰四年八月庚辰 北宋 · 宋神宗
 出处:全宋文卷二四九九、《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一五、《宋会要辑稿》兵八之二四(第七册第六八九九页)
熙河路李宪等,八月辛未,与董戬人马期会,攻讨贼。
鄜延路师期尚在九月下旬之初,令李宪等,如兵马出界遇贼,已见克捷,即进兵深讨,若贼兵阻遏,未可长驱,即择控要便于馈运之所权立营寨,以伺诸路师期,首尾相应。
李宪乘机扑灭贼巢诏元丰四年九月庚子 北宋 · 宋神宗
 出处:全宋文卷二四九九、《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一六、《宋会要辑稿》兵八之二四(第七册第六八九九页)
今诸路兵朝夕出,直趋兴灵,平荡贼。
兼累据董戬蕃字,亦称往灵州破贼
宪奏乃欲俟船筏具,选五七千骑往彼,即未说全军前进。
其令李宪等乘此期会,协力深入,扑灭巢穴。
若赴兴灵道路阻远,即领全军过河攻取凉州,不得止遣偏裨以往。
仍降杂色战袍勒巾百副、银缠杆枪五十条、皆白氂牛尾缨绂,付充奖激,赐行营汉蕃战士破贼有功及新附降人得力者。
刘昌祚姚麟统兵与李宪兵会合诏元丰四年十月壬戌 北宋 · 宋神宗
 出处:全宋文卷二五○○、《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一七、《宋会要辑稿》兵八之二五(第七册第六八九九页)
李宪总兵东行,泾原总管刘昌祚、副总管姚麟见统兵出界。
如前路相去不远,即与李宪兵会合,结为一大阵,听李宪节制。
军马歇泊诏元丰四年十一月辛丑 北宋 · 宋神宗
 出处:全宋文卷二五○一、《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二○
熙河路都大经制司军马出界,暴露日久,今虽驻泾原近边,亦虑无以休息。
可令李宪等计会卢秉分遣于近便有粮草州军城寨歇泊,指挥将佐存恤,安养士气。
灵州未下,才候夫粮有备,速进兵往协力攻取。
灵州已拔,依已降指挥,据所分地清荡贼境。
并下卢秉,如军士单露寒冻,即擘画应副照管。
李宪等候馈运稍办即举兵并进诏元丰四年十月己未 北宋 · 宋神宗
 出处:全宋文卷二五○○、《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一七、《宋会要辑稿》兵八之二五(第七册第六八九九页)
近降指挥,令李宪等协力深入,殄灭贼巢,或勒兵过河,攻取凉州,须举兵并进,不得止遣偏裨
今闻粮草不继,已械马申等送狱。
李宪等未得进兵,候馈运稍办,即依前诏。
并力收复灵州元丰四年十一月戊申 北宋 · 宋神宗
 出处:全宋文卷二五○二、《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二○
环庆泾原两路行营兵顿灵州城下,未见攻破次第,道路阻绝,粮馈不通,兼李宪彭孙所部兵夫曾为西贼抄劫,日近并不得两军音问,事体至急。
李宪累奏欲归熙河路,照管边面。
今兵驻石门子,歇泊多日,郭茂恂粮草已至本处,令李宪量带三五百人骑,取近便城寨径归本路,就已放归及本路兵马照管抚定所分地。
苗授速领见在行营将佐兵马,裹护夫粮通道趋灵州,与高遵裕并力收复。
高遵裕相度班师,即应接取便路前来。
一行人兵于起发前,就差本路走马承受乐士宣赐钱绢等,并依刘惟简延州赐行营回军钱绢等例。
泾原路转运司速应副赵济、张大宁各部押本路夫粮随军前往。
李宪银绢各二千诏元丰四年十二月乙丑 北宋 · 宋神宗
 出处:全宋文卷二五○二、《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二一
宣庆使宣州观察使入内副都知李宪自出界讨贼,收复地土,皆有功捷,赐银绢各二千,降敕奖谕别听恩命。
李宪元丰四年十一月己酉 北宋 · 宋神宗
 出处:全宋文卷二五○二、《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二○
熙河所分地有须身措置事,不可以委将佐等,即总率苗授以下兵将速往。
兼昨日高遵裕奏,今并力攻灵州,一面分兵接战,虽西贼援兵屡战,官军屡胜,止是大军之后,贼屯未解,粮运未快,所以须假诸路兵力照援,宜令李宪等知悉。
李宪具攻取灵州得失等事赴阙论奏诏元丰四年十二月丙寅 北宋 · 宋神宗
 出处:全宋文卷二五○二、《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二一
李宪以见领职事权交割与苗授,量带官吏,速乘递马由便道往环庆路博谋将吏,具官军昨攻取灵州得失所以及今改图详悉方略筹策条画,并经过泾原恐有利害,亦可询讲,亲赍赴阙论奏。
李宪苗授并归本路抚定所分地诏元丰四年十二月甲寅 北宋 · 宋神宗
 出处:全宋文卷二五○二、《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二一
环庆泾原行营回师,将入塞,令李宪、苗授更不往,并归本路抚定所分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