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正文
衡阳郡太守张公埋文淳熙十一年十月 宋 · 张南俊
 出处:全宋文卷五○○二
先考姓张氏,讳敦颐字养正
生于绍圣四年正月初十日
汉留侯之裔孙。
七世祖自歙之黄墩迁婺源,故世为婺源人
□□□□通奉大夫
母□氏,累赠硕人
通奉治家以严,酷于教子。
先考少笃学,未冠,兄弟齐□□□南渡之后,以太学举,中绍兴八年进士科
初授潭州左司理参军,次历仪真、邵武南剑三任教授
□□年□□从政郎
十九年,以国信所赏转儒林郎
二十三年,改□□郎。
三十年,转奉议郎
□□□□□□□干办公事
三十一年,转承议郎通判宣州军事。
三十二年,皇帝登极,覃恩转朝□□□□□□□。
隆兴二年,转朝散郎,知舒州军州事。
乾道三年,转朝请郎
□□衡州军州事。
将满,丐祠。
□□□□□□敕主管台州崇道观
任满,乞致仕。
淳熙二年,以太上皇帝庆恩,转朝奉大夫
九年,以大礼霈恩,赐五品服。
初娶汪氏,累赠宜人,先先考五十六年卒。
再娶江氏,故待制邈□□□,封宜人
子五人:南秀、南英、南俊、南寿、南纪。
南秀早卒;
南英过房为先伯后;
南寿以先考补奏迪功郎舒州太湖县主簿
馀应进士举
女七人,皆适宦族。
男孙五人:诚之、敬之、来之、佑之、升之。
女孙六人。
曾孙一人:绂。
诚之乃南英之子,过□为南秀后。
初,南寿将赴太湖,尝以迎侍为请。
先考曰:「龙舒,吾遗爱在焉。
汝往,勉事上官,勤于职业,以副吾志足矣」。
南寿禀命而行,方及初□忽起白云之念,遂沿檄归省。
先考且喜且泣曰:「岁月易得」!
不数日复促其行曰:「吾幸无恙,可往终任」。
南寿恋恋有不忍去之意,强之方还任所,时淳熙十年□月也。
夫何志与愿违,至八月初,先考微感外风,顿然减膳,医虽接踵,药不复进。
至十七日早,始□酣寐,因渐瞑目,享寿凡八十有八。
南俊等泣血遣讣,南寿闻讣,星奔而还,共执丧礼。
痛念养生不足以当大事,惟送死可以当大事。
于是相以卜归窆之期,得十一年十月二十九日甲申吉,以礼安厝于南山
南山乃先考所自卜也。
宜人汪氏,先葬于本里之六原,今遂迁而合葬。
先考行实,乃存日效子由自作遗记,记成,以示诸子曰:「吾名不高,位不显,殊无可书之事,惟生平立身行己,历官迁次,已见于此,他日不必以铭志于人」。
并举温公之说为戒。
南俊等遵依治命,姑且缓之;
今逼葬期,谨以遗记掇其大略,埋诸墓隧云。
南俊等泣血书。
按:江西婺源县博物馆藏志石。
安世房中歌 汉 · 无名氏
《汉书》曰:汉房中祠乐。高祖唐山夫人所作也。周有房中乐。至秦改名寿人。凡乐。乐其所生。礼不忘本。高祖乐楚声。故房中乐楚声也。孝惠二年。使乐府令夏侯宽备其箫管。更名安世乐。安世房中歌十七章。其《诗》曰:
大孝备矣。
休德昭清
高张四县。
乐充宫庭。
芬树羽林
云景杳冥。
金支秀华
庶旄翠旌。
七始华始。
肃倡和声。
神来晏娭。
庶几是听(○《汉书》礼乐志。《乐府诗集》八。《文选》补遗三十四。广《文选》十一。《诗纪》二。○逯案。通行本《汉书》此章与下章连为一篇。《文选》补遗及《诗纪》割七始等四句属下。别为一章。今依汲古阁本《汉书》及《乐府诗集》、广《文选》分厘之。)
粥粥音送。
细齐人情。
忽乘青玄
熙事备成。
清思眑眑
经纬冥冥(同上)
我定历数。
人告其心。
敕身齐戒。
施教申申
乃立祖庙。
敬明尊亲。
大矣孝熙
四极爰轃(○同上○《汉书》此与下篇连为一首。今从《乐府诗集》。)
王侯秉德。
其邻翼翼
显明昭式
清明鬯矣。
皇帝孝德。
竟全大功。
抚安四极(○同上○王先谦《汉书》补注引吴仁杰曰:安世房中歌十七章。刊误区分之。一章多或十句八句。少或六句四句。未有奇数者。独王侯秉德一章七句。仁杰案。既醉诗及下文安其所章。皆用叠句。此章当云。王侯秉德。其邻翼翼。其邻翼翼。显明昭式。书本脱误。今改定作八句。)
海内有奸。
纷乱东北。
诏抚成饰。
武臣承德
行乐交逆。
箫丂群慝。
肃为济哉。
盖定燕国(○同上○《汉书》与下两篇连为一首。)
大海荡荡水所归。
高贤愉愉民所怀。
大山崔。
百卉殖。
民何贵。
贵有德(○同上○逯案。刘敞所见本《汉书》荡愉二字皆不叠。)
安其所。
乐终产。
乐终产。
继绪
飞龙秋。
游上天。
高贤愉。
乐民人(同上)
丰草葽。
女罗施。
善何如。
谁能回。
大莫大。
成教德。
长莫长。
被无极(同上)
震震
电耀耀。
明德乡
治本约。
治本约。
泽弘大。
加被宠。
咸相保。
德施大。
曼寿(同上)
都荔遂芳。
窅寙桂华。
孝奏天仪
若日月光。
乘玄四龙。
回驰北行。
羽旄殷盛
芬哉芒芒。
孝道随世。
我署文章(桂华○同上○逯案。《汉书》桂华二字冠下文之首。《乐府诗集》同之。惟又于文章字下刻□□两空格。《文选》补遗删桂华二字。)
冯冯翼翼
承天之则。
吾易久远
烛明四极(○同上○逮案。《诗纪》依《文选》补遗、广《文选》以此四句与下文德福两韵共为一首。然检各本《汉书》。此四句悉独立成篇。当是原歌如此。今据以改正。)
慈惠所爱。
美若休德。
杳杳冥审。
克绰永福(美芳○同上○刘奉世曰:桂华、美芳。皆二诗章名。本侧注前篇之末。传写之误。遂以冠后。又词无美芳。亦当作美若矣。逯案。《汉书》此与下文连为一篇。而《乐府诗集》则连下文起首二句共为一篇。)
硙硙即即
象山则。
呜呼孝哉。
案抚戎国。
蛮夷竭欢。
象来致福。
兼临是爱。
终无兵革(同上)
嘉荐芳矣。
告灵飨矣。
告灵既飨。
德音孔臧
惟德之臧。
建侯之常。
承保天休。
令问不忘(同上)
皇皇鸿明
荡侯休德。
嘉承天和。
伊乐厥福。
在乐不荒。
惟民之则。
浚则师德。
下民咸殖。
令问在旧。
孔容翼翼(《诗纪》云。《汉书》自浚则以下别为一章。今从乐府。○同上○逯案。铁琴铜剑楼北宋本及汲古阁本各《汉书》。浚则等四句与上文皆连为一章。《诗纪》云云。不知究据何本。又《文选》补遗及广《文选》则以浚则等四句独立成篇。此盖从《汉书》刊误说。而足成十七章之数也。)
孔容之常。
承帝之明。
下民之乐。
子孙保光。
承顺温良。
受帝之光。
嘉荐令芳。
寿考不忘(同上)
承帝明德。
象山则。
云施称民。
永受厥福。
承容之常。
承帝之明。
下民安乐。
万寿无疆(○《汉书》礼乐志。《乐府诗集》八。《文选》补遗三十四。广《文选》十一。《诗纪》二。)
按:此歌《文选》补遗及广《文选》、《诗纪》均署唐山夫人。逯案。《汉书》仅谓唐山夫人作乐。乐与辞非一事。此质之汉志可知。似不得即署唐山夫人。今依《乐府诗集》编入阙名卷中。又此歌于乐分十七章。于辞实为十七首。郊祀歌仿此。
太学登科记庆元三年二月 宋 · 高文虎
 出处:全宋文卷五四一一
高宗皇帝受天葆命,系隆我宋,乾旋雷动,驻跸东南。
维建隆肇基,八圣绵统,凡所以储大器业,振励豪英,昌乎登用,盛乎维持者,率根之庠校,精于教育。
首诏行在所太学,选师儒,置弟子员,旋饬銮舆,谒先圣,幸两斋,御崇化堂,命学官讲《周易·泰》卦,于是天下学者靡然向风。
明圣相承,授受一道,关诸训迪,诚有加焉。
昔者建武中,天下人心戴汉,思有以济大业而系尧绪者,皆以为投戈讲艺,临雍授经之自。
本朝之盛,视汉东都何愧,而东都士多至人三万,范晔所传若岑晊、何颙、符融、井丹、服虔、高彪、梁鸿、孔僖以下仅十馀人,记录之阙系乎体者如此。
绍兴以来五六十年,士之入太学以万计,而擢科第者千有七百八十六人,如云如川,方兴未艾。
勿有刊勒,以诏来者,宁止如汉史氏阙然莫订,抑何以表章列圣广延众俊,兴建太平之明验大效?
乃仿左右生故事,为《太学登科记》。
国子录吴君仁杰之志也。
文虎以二年元日蒙圣恩拜少司成越二十五日,诏参详南宫。
时预典贡举以下奉诏,若曰:「期得器识浑厚、议论正平之士,副异时公卿大夫选。
惟赖协意悉心,精加衡鉴,网罗实才,毋使浮夸轻躁者冒吾名器」。
文虎窃自思念,学校之养士,科举之得人,与立国之道表里经纬,至于刊诸圣谟,形之戒饬,则士亦盍自省矣?
盖国家閒暇,广于缉熙,时方艰难,勇于经济,此学之所由兴,而士当侈于归美。
故荒嬉精勤之戒,韩愈以诲诸生
以公灭私之言,《周官》以告多士。
今位乎监学,隶于斋舍者,相与守此,则题名之作,岂特美人才众多而已?
《诗》曰:「丰水有芑,武王岂不仕。
诒厥孙谋,以燕翼子」。
凡我有志,尚其勉之。
庆元三年二月二十三日
按:《咸淳临安志》卷一一,道光刻本。
古周易后序淳熙十六年七月 宋 · 吴仁杰
 出处:全宋文卷六一一七、《古今图书集成》经籍典卷六三、《古周易》(通志堂经解本)
《汉艺文志》:《易经》十二篇,古经也,才一见于此,魏晋以后,便自失之。
隋氏藏书最备,亡虑八万九千卷有奇,唐开元丽正殿所藏亦八万五千馀卷,皆不著录。
国朝文物之盛,一时儒宗嗜古者众,古文班班閒出。
如《孝经》、《尚书》,学者昔所未睹,因司马文正、吕汲公遂大传于时。
于是《古易》有吕氏书,又有晁氏书,刊于成都宜春两郡。
李仁甫侍郎尝合二氏之说刊焉。
今复出此编,世遂有三书矣。
后进坐眠前脩,无能为役,何敢妄出意见,而《易》则古《易》也,亡一字加损
县故有学事兼奉,自仁杰之来,一切以资公家,乃取为工木费,并二氏篇第颠末、三君子后记,刻寘诸校宫。
淳熙十六年七月九日儒林郎、知蕲州罗田县吴仁杰书。
乐庵先生语录后序淳熙五年八月 宋 · 吴仁杰
 出处:全宋文卷六一一七
乐庵先生享年七十有九,阅天下之义理居多。
自其中年清修寡欲,不啻如道人、衲子,静极而通,故凡吾儒与佛、老二氏所谈性命之奥,心融神会,超然独得。
推其馀波,沾丐学者,每语辄更仆不少倦,盖以是为燕居之乐。
吾友龚君立道笃意于学,从先生游者六年,闻微言要指必书于策,积之为五卷,以示余。
余闻古人学道,要必有所悟入。
颜子繇「克己复礼」悟,曾子繇「一以贯之」悟,近世如徐节孝繇「莫安排」而悟,元城先生繇「不妄语」而悟。
然知道易,蹈道难,此四君子见于履践者皆可考也。
余观先生始见赵公而悟于「学而时习之」之一言,此其入道之门户,至于履践之实,又无愧于四君子者,然则先生之学所谓非苟知之,亦允蹈之者与!
其没也,今翰林周公子充诒书所亲曰:「乐庵临行一著,实是难学,禅和子亦须服他。
盖寻常说时甚易,腊月三十日直是不能谩人。
此老平生跌荡,到此乃得力,可敬可羡」。
翰林直道正学,其言不妄,故具著之。
学者欲知先生讲学之妙,是书固不可无;
欲知学力至到之地,则观诸翰林之言,思过半矣。
淳熙五年八月二日河南吴仁杰谨序。
按:《乐庵语录》卷末,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
离骚草木疏跋庆元三年四月 宋 · 吴仁杰
 出处:全宋文卷六一一七
右,《离骚草木疏》四卷。
仁杰少喜读《离骚》文,今老矣,犹时时手之。
不但览其昌辞,正以其竭忠尽节,凛然有国士之风,每正冠敛衽,如见其人。
凡芳草嘉木,一经品题者,谓皆可敬也,因按《尔雅》、神农书所载,根茎华叶之相乱,名实之异同,悉本本元元,分别部居,次之于椠,会萃成书,区以别矣。
夫榝似,萧艾似蘩,与夫紫菊之似及己之似杜蘅,犹夫佞之于忠、乡原之于德也。
得是书,形见色屈,或庶几焉举无以乱其真。
刘杳为《草木疏》二卷,见于本传。
其书今亡矣,疏凡王逸所集者皆在焉,而仁杰独取诸二十五篇之文,故命曰《离骚草木疏》。
夫子不云乎:「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兴,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班固三闾怨恨怀王,是未知《离骚》之近于诗而诗之可以怨也。
刘协亦讥三闾鸩鸟媒娀女」为迂怪诡异之说。
王逸注「鸩媒」,谓「鸩,食蛇,羽有毒,可以杀人者」。
按鸩有二焉,瑶碧之山有鸟如雉,其名曰鸩,郭璞谓此更一种,非食蛇者也。
《离骚》之文多怪怪奇奇,亦非凿空置辞,实本之《山经》,其言「鹥鸾皇鸩鸟」与诗「麟驺虞凤皇」何异?
何足以知之?
《离骚》以芗草为忠正,莸草为小人。
荪、芙蓉以下凡四十又四种,犹青史氏忠义、独行之有全传也。
薋、菉葹之类十一种,傅著卷末,犹佞幸奸臣传也,彼既不能流芳后世,姑使之遗臭万载云。
庆元岁丁巳四月三日通直郎、行国子录河南吴仁杰书。
按:《离骚草木疏》卷末,知不足斋丛书本。
太学释褐记庆元三年四月 宋 · 吴仁杰
 出处:全宋文卷六一一七、《咸淳临安志》卷一一
国家取士之制,其选之愈艰,则所得愈精。
举今所遴选而甚重者,惟大科异等,若制举,若宏博之科,若南宫进士之首冠,与夫胪句所传上之三人者是已。
神宗皇帝设三舍以造士,于是又有三舍生优选出焉,非长才秀民国士天下士不在此选。
故一旦崭然自奋于尘滓奥渫之中,其道德之章闻,声望之振起,莫不光明隽伟,表表之上。
其仕也至于横翔捷出,驰清骛华,都卿相之位,极文儒之选,而天下不以为过,惟其素所蕴蓄与其所自植立者有以大镇服之也。
凡三岁大比,拔进士之尤者,大都不过四人,宏博之科多不过五人,虽间缺不取,亦时时有之。
惟制举不常有,而上舍优选亦不常有。
方其徕天下之英而群试之,有司求十百于千万,然后得入太学,又谨察其行艺之可者而升之,必内舍最优之人中上舍而占优等,然后得为两优。
其跻扳分寸累而弗队者不一二,败于垂成者皆是也。
盖自元丰至元祐始得一人焉,曰林自;
又自元祐至崇宁得一人焉,曰张相。
元丰初,令上舍生上等中选者取旨推恩,不与他等。
故或以阶视匠监丞而参宾幕,或以初品京秩而官学省,皆异恩也,虽方正、茂异反不及焉。
所以重天子之学,抑以其行艺之素,月积季累,选之艰,得之精而然与?
夫国之养士犹山之养材也,楩楠豫章,干云之奇材,自拱把而至于寻抱,其养之也至矣,其成之也不易,则其待之也不轻,恩施之美,固其所也。
乾道纪元之三年,岁在豕韦,太学之立两星终矣。
绍兴天子骏惠先烈,作成人才,以遗圣子神孙百年之用者,其效始见。
是岁太学上舍优选闻,有旨推恩,如崇宁二年故事。
祭酒、博士而下,即崇化堂,集诸生冠带立东西序,奉诏黄赐之释褐,󲦤笏稽首,谢恩于庭下,一时歆艳其荣。
由是两学之士益淬厉修饬,以趋上意,才八置闰而踵相蹑者十人,得士之盛,前此未有,可书也已。
四明高公以西垣北阖之重下兼大司成,既合进士上舍、科级题明镵之石,谓两优之选科级之巨擘也,复科别其人而碑之,屡书特书,以侈一时之盛,且以厉学者,命仁杰识其事。
以不能辞,公不可,则退而执笔纪其大较如此。
庆元三年四月五日
古周易自序 宋 · 吴仁杰
 出处:全宋文卷六一一七、《经义考》卷三○、《古今图书集成》经籍典卷六二、《古周易》(通志堂经解本)
《易》与天地并,未有文字,已有此书。
自伏羲画八卦,以贞悔之象重之为六十四,时则有卦有象而无辞。
始卦之重,占以定体,文王作彖,总论其义,谓卦不足以尽吉凶之变,乃附著变爻及覆卦之画以演其占,时则有彖有爻而未有爻辞。
周公继之,于爻画覆卦之下皆系辞焉,而《易》上下篇之文始备。
孔子承三圣,为十翼以赞易道,《彖》、《象》、《系辞》、《文言》、《说卦》、《序卦》、《杂卦》是也,谓之《易传》。
《彖》、《象》、《系辞》,夫子所自著也,《文言》以下,弟子记夫子之言也。
按汲冢书,有《周易》上下篇而无《彖》、《象》、《系辞》。
陆德明释孔壁所得古文,传为十翼而不言经。
然则十翼之作,其初自为篇简,不与《易经》相属,此冢、壁之藏所以各得其一欤?
汉田何之《易》,其传出于孔氏,上下经、十翼离为十二篇,而解者自为章句,此古经也。
又有费直《易》,亡章句,《崇文总目》序云:「以《彖》、《象》、《文言》杂入卦中者,自费氏始」。
郑康成《易》,以《文言》、《说卦》、《序卦》合为一卷,则《文言》杂入卦中,康成犹未尔,非自费直始也。
本传云徒以《彖》、《象》、《系辞》十篇之言解说上下二经,盖解经但用《彖》、《象》、《系辞》,《汉书》本误,以「之言」字为「文言」耳。
十篇云者,史举其凡。
直之学似于每卦之后列《彖》、《象》、《系辞》,去其篇第之目而冠「传」字以总之,正如杜元凯《春秋》解,分经之年与传之年相附,而经自经传自传也。
然《彖》、《象》、《系辞》之名,一没不复,汩乱古经,则始于此。
刘向尝以中古文校施、孟、梁丘经,或脱去「无咎悔亡」,唯费氏经与古文同,由是诸家之学寖微于汉末而费氏独兴。
康成因之,遂省六爻之画与覆卦之画,移下上体于卦画之下而以卦名次之,移初九至用九之文而加之爻辞之上,又以彖象合之于经而加「彖曰」、「象曰」之文。
王弼《易》、《乾卦》自文言以前则故郑氏本也。
高贵乡公淳于俊问对观之,于时康成所注虽合《彖》、《象》于经,而所谓《彖》、《象》不连经文者犹在。
王弼注《易》,用康成之本,谓孔子赞爻之辞本以释经,宜相附近,及各附当爻,每爻加「象曰」以别之,谓之「小象」,又取《文言》附于《乾》、《坤》二卦,加「文言曰」三字于首。
若《说卦》等篇,则仍其旧,别自为卷,总曰「系辞」。
自是世儒知有《易》,而不知有所谓古经矣。
原三家之学,初欲学者寻省易了,日趋于简便,而末流之弊,学者遂废古经,使后世不见此书之纯全与圣人述作之本意,可胜叹哉!
然则天下之事,务趋于简便者,其弊每如此,可为作俑者之戒也。
《隋经籍志》序,谓秦焚书,《易》以卜筮独存,唯失《说卦》三篇,后河内女子得之。
按今《说卦》乃止一篇,故先儒疑《易》文亦有亡者,不得为全书。
又《说卦》之文每及于《彖》、《象》、《系辞》,必以圣人称之,先儒谓此非虙牺、文王、周公之作,然十翼之书,复有所谓《彖》、《象》、《系辞》,其名相乱,学者疑焉。
仁杰案,史称孔子晚而好《易》,读之韦编三绝而为之传。
颜师古曰传谓《彖》、《象》、《系辞》之属,则知伏羲、文王、周公之作固曰《彖》、《象》、《系辞》,而十翼所谓《彖》、《象》、《系辞》,乃其传也。
费氏本有「传」字,故王弼于每卷必以首卦配传名之。
《音义》释上经《乾》传云,传谓夫子十翼;
又释《系辞上》云,王肃本《系辞上》传。
由此言之,十翼所谓《彖》、《象》、《系辞》,本不与伏羲、文王、周公之名相乱,古经盖曰《彖传》、《象传》、《系辞传》也。
今《易》指孔子象辞为大象,而以释爻辞之文为小象者。
案《易》固有大小之象焉,大象指八卦八物之象,所谓八卦以象告,立象以尽意,如乾为天、震为雷之类。
《说卦》载帝出乎震至成言乎艮,苏文忠公谓古有是说,孔子从而释之者,是已。
小象指六十四卦八物相配之象,所谓象其物宜,是故谓之象。
八卦成列,象在其中,如雷在天上大壮之类,孔子所著《象传》是已。
然则今大象当曰《象传》,小象乃孔子所以释爻辞者,当曰《系辞传》也。
孔子释爻辞之文谓之《系辞传》,则周公爻辞曰《系辞》可矣。
欧阳公曰:「系者,有所系之谓也,故曰:『系辞焉以断其吉凶,是故谓之爻』。
言其为辞,各联属其一爻者也」。
是则孔子专指爻辞为《系辞》。
苏文忠亦谓以上下系为系辞,则失之矣。
孔颖达以为系辞通指卦爻之辞言之,不专指爻辞,是不然。
按《说卦》言系辞者六:其一曰:「系辞焉以断其吉凶,是故谓之爻」,此不待言而明者。
其一曰:「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系辞焉以尽其言」。
此历三圣之作,象谓伏羲六十四卦之象,卦系谓文王、周公彖辞、系辞也。
其一曰:「因而重之,爻在其中,系辞焉而命之,动在其中」。
龚深甫侍郎云系辞焉而命之,所以明爻也。
其一曰:「易有四象,所以示也,系辞焉所以告也」。
《正义》曰:「四象谓七八九六」。
案七八即爻之不变者,九六即爻之变者,然则此章所指亦爻辞也。
其一曰:「圣人设卦观象,系辞焉而明吉凶」。
言设卦所以观象,系辞所以明吉凶云尔。
卦谓彖辞,系谓爻辞,故曰彖者言乎象,爻者言乎变。
又曰:「齐小大者存乎卦,辨吉凶者存乎辞」。
凡此皆互见其义,或以彖对爻,或以卦对辞。
曰卦曰彖云者,皆指夫卦辞也;
曰爻曰辞云者,皆指夫爻辞也。
简言之,则曰卦、曰彖、曰爻、曰辞;
详言之,则卦曰彖辞、爻曰系辞,截然有不可紊者。
不然,卦辞既曰彖矣,安得复以系辞名之?
《说卦》凡以卦与辞二文相对。
韩康伯、苏文忠皆曰:辞,爻辞也。
杨元素侍读亦谓圣人设卦观象,系辞焉而明吉凶,又曰系辞焉所以告也,盖指周公之所为爻辞。
以《说卦》本旨及韩、苏、龚、杨之言参之,谓系辞非专指爻辞可不可耶?
虽然,谓爻辞为《系辞》,谓小象为《系辞传》,则今所谓上下系者,复何名哉?
或曰二《系》当谓之《说卦》,与今《说卦》通为三篇,诸儒既以系辞传为小象,而上下系之名无所归,故取《说卦》前两篇名之,其实本《说卦》也。
欧阳公谓今《系辞》之文杂论《易》之诸卦,其辞非有所系,不得谓之系辞。
叶少蕴左丞亦曰:「太史公引『天下同归而殊涂,一致而百虑』为《易大传》,则汉诸儒固未尝以今两篇为《系辞》,斯其为《说卦》也审矣」。
太史公以两篇为《大传》者,盖十翼皆谓之《易传》,而汉之《易》师杨何之属又著《易传》行于世,太史公受《易》于杨何,谓《说卦》之文为《大传》者,以别杨何之徒所谓传耳。
今《诗序》一名《诗大传》,亦以别毛公故训传故也。
郑东卿论《说卦》出汉宣时,而汉宣之前儒者亦多引援,岂秦火之后易家秘此而不轻传也?
太史公周行天下,多见先秦古书,此三篇之文虽未献于孝宣之时,固已先众人而见之矣。
《世家》不云乎,「孔子晚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此其證也。
先儒以为序之,系之,说之,文之,于义未允,此谓序《易》及《彖传》、《象传》、《系传》、《文言》、《说卦》也。
或者又谓圣人之书不当舍经称传,案《易音义》云:经者,常也,法也。
传以传述为义,经之为经,以其可为万世之常法,传则述前人之作,如是而已,非必尊经而卑传。
十翼之文,述而不作,其体传也,其言经也,岂害其为圣人之书乎?
况史称孔子读《易》而为之传,则传也者,夫子所自名,非后人名之也。
夫如此,谓十翼《彖》、《象》、《系辞》为《彖传》、《象传》、《系辞传》,复何疑哉!
以《易》考之,䷀者,伏羲之卦也;
「元亨利贞」者,文王之彖也;
曰「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以下,此孔子所述彖之传也。
内卦☰,外卦☰者,伏羲卦中贞悔之象也;
曰「乾下乾上,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者,孔子所述象之传也。
一者,文王于卦外所演变爻之画也;
「潜龙勿用」者,周公系爻之辞也;
曰「初九,潜龙勿用,阳在下也」者,孔子所述系辞之传也。
䷀者,文王所演覆卦之画也,曰「见群龙无首吉」者,周公之系辞也,曰「用九,天德不可为首」者,孔子所述系辞之传也。
象述伏羲,彖述文王,系辞述周公,而象在彖后者,颖达谓当繇彖详而象略,疑不专为是。
孔子所述,其肯先文王乎?
又十翼之次,先儒所论亦有多家。
颖达独取郑氏之说,云《上彖》、《下彖》、《上象》、《下象》、《上系》《、下系》、《文言》、《说卦》、《序卦》、《杂卦》,其说谓经分上下,则《彖》、《象》亦当随经而分,不知经为上下篇,以古者简重大故尔,若谓《彖》、《象》当随经而分,《序卦》何以不分耶?
胡秘监以《彖》、《大象》、《小象》、《上系》、《下系》《、乾文言》、《坤文言》、《说卦》、《序卦》、《杂卦》为十篇,胡安定易之曰《上彖》一、《下彖》二、《大象》三、《小象》四、《文言》五《、上系》六、《下系》七、《说卦》八、《序卦》九、《杂卦》十,《文言》既不当离而为二,至以二《系》居《文言》之后,《说卦》之前,亦恐非其序矣。
仁杰谓十翼《彖传》也,《象传》也,《系辞》上、下传也,《文言》也,《说卦》上、中、下也,《序卦》也,《杂卦》也,并上、下经,是为十二篇。
上经、下经之目本之费直、孟喜,《系辞上传》、《系辞下传》之文本之王肃,《彖》、《象》、《系辞》、《文言》之次本之《艺文志》,而《说卦》之为三篇则河内女子所得之数也。
其篇第在古如此,而费、郑以来汩之。
呜呼,维天未丧斯文,故厄于秦而独不废,后世犹疑其非全书?
其失在传注之家以传参杂于经而然也。
费、郑、王《易》本各一卦列于右方,用见经传参杂源流之所自。
易筮之法,揲蓍求爻,重爻为卦,所画者卦耳。
如下体画☷,上体画曲,是为䷓卦。
从其变爻所之,六四爻变则为䷋卦,是筮者止当画卦而已也,何以名为
《左氏春秋传》既画卦曰遇䷓之䷋,又载卦名曰《观》、《否》。
杨子云有言:观《易》者见其卦而名之,观《太玄》者数其画而定之,以卦即其名也。
今画卦而又名焉,亦已近赘,《左氏》盖两存之。
《正义》谓丘明不画卦,今书有画卦者,后学私画以备忘耳。
是未知卦在所当画而名为可略也。
六十四卦,卦为六位,而《乾》、《坤》于六位之外又有用九、用六之爻。
《左传》正义云:《乾》六爻皆阳,《坤》六爻皆阴,其爻既纯,别总其用而为之辞。
此说未为失之,顾圣人设此爻于六位之外,用以为占,要当有所归宿耳,非可但以虚辞解也。
子云曰:《易》始八卦,文王六十四;
淮南书》曰:伏羲六十四变,周室增以六爻。
帝王世纪》曰:文王演六十四卦,著七八九六之爻。
文王所演非今六十四卦,焦赣所谓每卦变六十四卦,而六十四卦变四千九十六卦者也。
盖伏羲以一卦重之为八卦,极其变而为六十有四,文王以一卦演之为六十四卦,极其变而为四千九十有六,此所以伏羲八卦而为文王六十四也。
所增之爻,其九六则卦外六爻之画,在《乾》为初九至上九,爻之变者也;
七八则覆卦之画,在《乾》为用九,爻之不变者也。
或以卦外爻画为疑,案《说卦》曰:「观变于阴阳而立卦,发挥于刚柔而生爻」。
《正义》谓「既观变立卦,又就卦发动挥散,于刚柔两画而生变动之爻」,则卦外别生变爻明矣。
下文「易六画而成卦」,又曰「易六位而成章」,犹此意也。
张汝明《易索》云:六画成卦,重卦也;
六画成章,变卦也。
重卦指虙牺,变卦指文王
春秋蔡墨诸人易虽不筮,亦以变爻为言,如《乾》之初九、用九,则云「在乾之姤曰潜龙勿用」。
其《坤》曰「见群龙无首」,初九各爻之变,而用九总六爻之变,所谓变卦者也。
伏羲重一卦为八卦者,以《乾》卦例之:☰为内卦,重三成六,重之以☷则为《泰》,重之以☳则为《大壮》,得曲而为《小畜》,得☵而为《需》,得☲而为《大有》,得☶而为《大畜》,得☱而为《需》,复得本卦为《乾》。
刘牧论八八之变曰:四营成易,十八变而成卦,八卦而小成,引而伸之,以成六十四。
其说谓《姤》、《易》、《否》、《观《、》剥》、《晋》、《大有》七卦由《乾》而出,并《乾》为八。
案伏羲重八卦,以卦之全体而重;
文王演六十四卦,以爻之积画而演,刘所论盖占筮之法。
八纯卦自一世至五世,而次之以游魂、归魂者也,此七卦其以积画变者六,以全体变者一,岂得为重卦本体,刘说误矣。
文王演一卦为六十四者,以《乾》卦例之:其一爻动而变他卦者六,初九变而为《姤》、九二变而为《同人》、九三为《履》、九四为《小畜》、九五为《大有》、上九为《夬》,其两爻动而变他卦者,由《遁》而下为十有五卦,三爻动者由《否》而下为二十卦,四爻动者由《观》而下为十五卦,五爻动者由《剥》而下为六卦,六爻皆动者一,是为《坤》,六爻皆不动者一,是为《乾》。
凡变他卦者六十有三,而不变者一。
案伏羲画卦以定体为占,故《乾》复为《乾》而无所事变。
文王作《易》,名以变为义,占以变为法,道以变动,不居为体,无往而非变也。
若六爻不动而但为本卦,不可谓之变,此不谓之变则每卦所变止于六十有三,其究才四千三十二卦,安得如上所云者哉?
仁杰案卦遇六爻不动,当覆而占之,覆者从上倒覆而下,是亦一变也。
如《剥》六爻不动,覆而占之,其卦为《复》。
子曰「穷上反下,故受之以复」,又曰「上下无常」。
《正义》谓《剥》穷上位之极,又下来居于初。
此以《覆》卦论也。
朱子发翰林论《易》变,亦知《剥》之上九穷而反初,乃成《复》卦,第未深考《覆》卦之变耳。
《覆》卦大抵相反而相为,往来不穷之地。
《剥》之为《复》,曰「七日来复,天行也,利有攸往,刚长也」。
《复》覆之为《剥》,则曰「君子尚消息盈虚,天行也,不利有攸往,小人长也」。
七日来复者,由《剥》六爻至《复》之初爻凡七易,以爻主一日也。
举隅而言,阳七日而复则由《复》六爻至《剥》之初爻,亦七日而《剥》矣。
辰以子午分阴阳,自子至午,自午至子,皆七日,故两卦互以天行为言,盖物极则反,刚长之极,其势必至于剥,而小人道长之极,亦未尝不复天之道也。
《复》极则《剥》,《剥》极则《复》,两卦相循,如环无端,以一消一息,一盈一虚,往来而不穷。
凡卦之否泰损益、《杂卦》所论或乐或忧,或与或求,起止伏见,新故久速之理,无不尽然。
以至日月寒暑之推移,吉凶祸福之倚伏,与夫死生出入,神奇臭腐之变化,始而终,终而始者,不外乎此。
伊川先生蔽之以一言,曰「《易》中止是言反覆往来上下」,所以发千载之秘以悟后学者多矣。
康成不知覆卦之画与正卦异也,而辄去之,代以用九、用六之文,而覆卦泯矣。
《易》有覆卦、对卦二体,六爻皆动则占对卦,六爻皆不动则占覆卦,其用不同。
对卦亦谓之变卦,《正义》曰:六十四卦,卦卦相偶,非覆即变。
覆者,表里视之,遂成两卦,《屯》、《蒙》、《需》《、讼》、《师》、《比》之类是也;
变者,反覆惟成一卦,则变以对之,《乾》、《坤》、《离》、《坎》《、大过》、《颐》、《中孚》、《小过》是也。
案六十四卦皆有对有覆,今分五十六卦为覆,八卦为对,未之尽也。
以二二相偶言之则可尔。
五十六卦固自有对卦之体,而八卦亦未尝无覆卦之体也。
王辅嗣曰:「卦者,时也。
时有否泰,用有行藏。
一时之制,可反而用也;
一时之吉,可反而凶也。
故卦以反对」。
然知覆卦反对而已,元不知覆卦之用。
夫《易》穷则变,变则通。
爻自初而至上,卦之穷也,筮焉而皆遇;
七八占之穷也,不有以变而通之,将若之何?
圣人为是设覆卦,与六爻通之为七。
上爻处卦穷之地,则以是变而之初爻。
六爻皆遇,七八不动,则以是变而之九六。
观五十六卦覆之而成两卦,则以偶相比;
八卦覆之,惟成一卦,则各居其所焉。
圣人之意,殆非偶然者矣。
邵康节以《乾》、《坤》、《离》、《坎》《、大过》、《颐》、《中孚》、《小过》为不可易,盖五十六卦覆之则变它卦,惟此八卦覆之不失本卦之体,此其与诸卦异而不可易者也。
伏羲画卦八,此有《乾》、《坤》、《离》、《坎》,而《震》、《艮》、《巽》、《兑》不与焉者,案八纯卦固有对覆存乎其间,《震》、《艮》、《巽》、《兑》覆之亦成两卦,《乾》、《坤》、《离》、《坎》覆之亦惟成一卦,故康节谓八卦之象不易者四,重卦之象不易者八。
然《震》、《艮》、《巽》、《兑》非不与乎此,《颐》、《小过》、《震》、《艮》之寓也,《中孚》、《大过》、《巽》、《兑》之寓也。
先儒谓初画八卦,设奇偶两画以象阴阳,又曰六十四卦皆从《乾》、《坤》而来,凡奇皆《乾》而凡偶皆《坤》也。
用是知《离》、《坎》以下六卦之体,覆正若一,与《乾》、《坤》等,而九六之用独见于二卦者,以《乾》、《坤》奇偶之画足以包六十二卦,而六阴六阳之画纯一不驳,亦六卦之所无也。
此两卦六爻皆遇七则覆卦,而以用九占之;
皆遇八则覆卦,而以用六占之。
《离》、《坎》以下六爻皆遇七八,亦以覆卦为占,六卦非纯画也,六位之外无他爻,则各占其卦下之辞。
至若五十六卦,《屯》六爻皆遇七八则覆而占《蒙》,《蒙》六爻皆遇七八则覆而占《屯》,他卦仿此占焉。
夫六爻不动而以覆体为占,始于《乾》,终于《未济》,诸卦之所同也。
如此而后,一卦之变可以为六十四,而六十四卦之变可以为四千九十六矣。
刘梦得曰:筮为《乾》者常遇七,斯得《乾》矣;
筮为《坤》者常遇八,斯得《坤》矣。
沈存中曰:惟动则有占,不动则无眹。
今人以《易》筮者,虽不动亦引爻辞断之。
《易》中但有九六,既不动则是七八,安得用九六爻辞,岂亦未悟覆卦之变耶?
覆卦六十四,专为七八爻设,夫使六爻皆七八而终于不动,非《易》穷则变之旨也。
《列禦寇》曰:「易变而为一,一变而为七,七变而为九。
九者,究也,乃复变而为一」。
苏文忠亦曰:「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皆据其末而反求其本者也,故曰《易》逆数也」。
其有见于此乎?
且卦七八固当以九六为占,《列禦寇》谓七变而为九,穆姜《艮》之八变,而占随之六二,是七可变而九,八可变而六。
如《乾》上爻本得七,覆卦则为初九矣,故曰用九。
《坤》上爻本得八,覆卦则为初六矣,故曰用六。
所谓七八未尝不动也,惟穷则变焉尔。
先儒言用九,只在上九一爻。
伊川先生以为不然,曰六爻皆用九,故曰「见群龙」。
都氏因先儒之误,遂以上九、用九合之,曰:此《乾》之《夬》也,自一阳来复,至五阳为《夬》,进而不已。
六阳为《乾》,故有用九之义,而变体为《夬》。
案蔡墨以用九为《乾》之《坤》,盖取六阳之变言之,不变则固为《乾》。
今去其一而以五为义,非也。
上九、用九之辞,正尔相反,上九处六爻之极,为群龙之首,史所谓上而不能下,伸而不能诎,往而不能自返者,故曰「亢龙有悔」,穷之灾也。
若用九则舍首爻之亢极而复居初爻隐潜之地,经所谓知进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故曰天德不可为首,孰谓二爻可一也哉?
注疏之,大抵以初为首。
如《比》之初六,注曰:「处比之始,为比之首」。
其上六「比之无首,无所终也」,《正义》曰:不能为比之初首,故无终。
是不以上为首也。
王辅嗣谓初上无阴阳定位,然以为尊者,阳之所处,故阳居尊位。
今上爻居一卦之首,可不谓尊乎?
苏文忠曰:「初上者,本末之地也,以阳居之则正,以阴居之则颠」。
案《比》之上六阳不为首,而以阴居之,不得其正,故曰无首。
文忠解此爻则又曰:「比之无首,犹言无素也,穷而后比,是无素也」。
盖无首或以事言,或以象言。
《比》之无首,以事言者也;
用九之无首,以象言者也。
先儒谓凡以首以角而取象者,未尝不在于上;
以足以尾言者,未尝不在于初。
观《既济》、《未济》初上之辞,则槩可见矣。
辅嗣亦曰:「夫以刚健而居人之首,则物之所不与,故《乾》吉在无首」。
颖达亦曰:「天德刚健,不可更怀尊刚为物之首」。
又曰:「人君位实尊高,故首出;
志须卑下,故无首吉」。
然知以《乾》为首而不能推明上爻为首之义,何哉?
朱子发谓「以画卦言之,则初为始,上为终;
以成卦言之,则上为首,初为尾」。
其言最为明了勾微,:「加用九、用六之虚位,欲明君臣进退之理」。
案用九、用六,论正卦固不在六位之数,论覆卦则与六爻通之为七。
辅嗣谓爻之所处即谓之位,二用而为虚位,其然岂其然乎?
至言君臣进退之理,则为近之。
盖《乾》之上九如尧在位七十载之时,至用九则如授舜之后,其天下已治而圣人退藏于密之象欤?
《坤》之上六如周公诞保文武受命七年之时,至用六则如居东之后,亦大臣功成名遂身退之象欤?
渊乎,二用之旨也!
圣人以此垂万世君臣之大法,宜他卦莫得而并欤!
《乾》正卦有「时乘六龙」之文,合六阳而为卦也。
覆卦有「见群龙」之文,合六阳而为爻也。
又卦与爻皆以乾元为称,其本者,覆卦以上为初耳。
《坤》卦类此。
今侧注初上之文,以见覆卦之象,并变卦、对卦、覆卦,各为之图。
古经以卦为名而象寓其中,以画为九六及二用,以位积之为初上。
至十翼而后,卦以名列,象著两体,爻书九六、二用,位有初上、二、四、三、五之文。
从其初,以《彖辞》归之卦下,以《系辞》归之爻下,以下上体归之《象传》,以卦名及初上、九六、二用之文归之《系辞传》。
以上、下经仍为两篇,传为十篇,然后古十二篇之《易》复得其全矣,疑此孔氏之旧也。
凡经传之文,去其后儒所加「彖曰」、「象曰」、「文言曰」及卦名《比《、》大有》、爻位「用九」、「用六」之类,省文则仍旧贯阙之。
叶左丞论《坎》卦,卦辞首曰「习坎」,《彖》曰「习坎,重险也」,以为卦固名《坎》而「习坎」乃其卦辞,传经者阙其「坎」字。
及徐氏亦上脱一字。
晁以道詹事:「例诸今文则脱,在古文则不脱,古文即以其卦为其名故也」。
固然,第经虽不脱而《彖》文脱之。
又《同人》,《彖》传:「同人曰:『同人于野,亨』」。
王昭素谓此「同人曰」三字错。
案《正义》云:「《彖》有叠卦名而称其卦者,《同人》之《彖》称『同人曰』犹言『《同人》卦曰』也。
同人于野,亨』,是《同人》卦下之文也」。
如此则「同人曰」三字乃其卦名,故《彖》传引之非错也。
《彖》传有《同人》卦名,今卦阙其名者,意经传参杂,后儒见卦名《同人》,与卦辞「同人于野,亨」连文,遂省「同人」字,不知卦名与卦下之文本自异卷,弗可省已。
《履》、《否》诸卦亦如之。
本文当:「《同人》,同人于野,亨」。
《履》当:「《履》,履虎尾」。
《否》当:「《否》,否之匪人」。
《艮》当:「《艮》,艮其背」。
《坎》当:「《坎》,习坎有孚,维心亨」。
五卦凡省六字,传不附经,则此五卦在《系辞传》独无卦名矣,于文宜复。
今但注逐卦下,弗敢传,盖谨缺文也。
夫《易》之为书至矣,其蕴奥微妙,非深造自得者未易言也。
仁杰不佞,未尝一得其门户,独次其旧文而欲复之。
绍兴辛巳之冬,书始萌芽,博考深求,又二十八年而后定。
古经一失,复之之难如是哉,是以君子重变古也。
噫!
复之难,而知之为尤难,后世子云其有无要不可以逆计而知。
或靳之曰:今《易》尚不能明,如古《易》何?
覆瓿之讥,固前知其如此,此则非仁杰之所恤也,姑以待好古不惑之君子而折衷焉。
河南吴仁杰书。
寄题吴斗南玩芳亭1196年1月 南宋 · 陆游
 创作地点:浙江省绍兴市越城区
北斗以南吴侯,人物知非第二流。
读书不放一字过,闭户忽惊双鬓
平生离骚读千遍,屈沱(原作泥,据钱校改)秭归要亲见。
归来落笔愈惊人,宋玉景差俱北面。
玩芳亭中兰茝芳,朝回解带昼长。
爱君忧国有奇作,坐令壮观还沅湘。
老夫曩亦同此趣,甚欲闲题玩芳句。
无奈生涯今已别,倒壑枯楠忘岁月。
厚斋易学自序嘉定十年五月 宋 · 冯椅
 出处:全宋文卷六七七一、《爱日精庐藏书志》卷一、《皕宋楼藏书续志》卷一
《周易》一经,文王困于羑里,即包牺氏所画之卦,立大衍之法,推七八九六之数,以生爻而系之辞者也。
古有官占,即画观象,以事揆理,而遂知休咎。
至夏、商各为一书,曰《连山》、《归藏》,意每卦为之辞矣,盖间或略见于传记也。
然庖牺氏画八卦,因而重之为六十有四,以尽其变,故《连山》、《归藏》之辞,至六十又四而止。
文王则以所重之卦,复衍其爻为三百八十又四,乃别为辞以系卦,于以体其常,创为辞以系爻,于以尽其变故,定名曰《易》。
文王既没,周之子孙乃著其代,以别夏、商,而曰《周易》。
然犹与《连山》、《归藏》并列于卜筮之官,而谓之三易者,盖因周之《易》云尔,其实、商以前不谓之《易》也。
孔子定六经,止赞《周易》,门人又述其绪言,以为之传,而《连山》、《归藏》始废,《易》道始尊。
先汉以来,儒家者流宗主孔氏,遂以孔赞与《周易》并行,以孔赞等篇为传,而改上下篇为上下经。
此其始变也。
后以孔赞参入经文,自费直、郑康成倡之,王辅嗣和之,而世不复知有文王之《易》矣。
何也?
取信于孔子之赞,而不复推究文王之本指,一也。
孔子推明人事,而象数之本言焉而不发,至使后世屏弃之;
间知学此,则又多穿凿傅会以为之说,二也。
甚至系卦之辞为彖,孔子题彖以推明之,而今系以「彖曰」,而彖反为孔子之传矣。
系爻之辞为象,孔子题象以推明之,而今系以「象曰」,而象亦为孔子之传矣。
孔门《说卦》三篇,将以推明《系辞》之指,今题以《系辞》上下,而《系辞》又为孔子之传矣。
《易》之称周,或以为周匝庖牺之卦例以为《易》,八卦之重以为文王,六爻之辞以为周公
凡一经之名义错乱,无一存者,况文王之本指乎!
天开我宋,圣道日明,康节邵氏,首定经传之序,吕氏微仲、晁氏以道从而订之,近日吴斗南复是正之,沙随程可久晦庵朱文公先生皆以注解传,虽名义微有未尽当,而文王之全经则天高日白矣。
自束发受《易》于先人,盖伯祖父以此经鸣于三舍。
予数十年来,博亲师友,搜揽众说,遂以文王之本文,如王氏所传《乾卦》之文为正,而为之辑注,订其音切,释其文义,辩其异同,使读者粲然识其大指,不惑于支离。
然后辑孔子赞传,左氏占辞,及诸儒之说,撮其不悖于大义者,釐为辑传。
义有未备者,傅以己意。
又于孔子之传,裒辑众说,别为一书,庶不相乱,俾万世复见文王之全经。
孔子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
信哉!
伯祖父盖黼其名。
宋嘉定十年丁丑岁夏五月辛卯既望,草堂冯椅序。
按:《厚斋易学》卷首,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厚斋易学又序嘉定十年五月 宋 · 冯椅
 出处:全宋文卷六七七一、《厚斋易学》卷首、《爱日精庐藏书志》卷一、《皕宋楼藏书续志》卷一
孔子之赞《易》,止于彖爻,盖其成书也,孔安国称先君孔子赞《易》道,以黜《八索》,此书是已。
盖述周文王之《易》,而赞述其义,声韵相叶,实赞体也。
孔子没,门人追述其平日讲说问答之辞,与夫所传于古而记之有补于《易》者为之传,则《文言》《说卦》是已。
何以知之?
以其书有子曰,有古语,有占法,而知之也。
至于《序卦》、《杂卦》,其犹孔子之遗书与?
不然何《杂卦》之声韵与赞相似也?
史谓孔子晚而好《易》,读之韦编三绝,而门人记其言,有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
孔子之于群经,初不若是其绸缪也,而独于《易》焉见之,何哉?
盖昔者文王之作经也,即庖牺所重之卦,演而生爻,以阴阳奇耦之数,位画杂居之象,仰探造化,旁稽物理,近察人情,自为类例。
字字有据,然不明言其故,而使人观象玩占,以见诸行事。
孔子时,与《连山》、《归藏》并列于卜筮,占者不胜异说而《易》道晦矣。
孔子忧之,于是即卦之彖、爻之象,以知之所及者为之赞,又间以新意,推广文王所未言者,此非沈酣䌷绎,不能以臻此也。
至于《文言》、《说》、《序》、《杂卦》诸篇,又其平日之与门人讲说,与夫记录古语之旧者。
天下后世以信孔子而信《周易》,故异说屏除,而《连山》、《归藏》与《八索》俱废。
文王之经,如离明当天,而众星蔑矣。
中更秦火,而此书独以卜筮获存,亦可知天意之未丧斯文也。
奈之何儒生坑戮解散,间得所传者,私自名家,大义纷错。
《文言》止于乾坤,故费直参入于经。
《说卦》三篇,汉初出于河内女子,今止存其一,而又有《系辞》上下二篇。
夫「系辞」云者,文王之经而非传也,意者后人以其间推明《系辞》之指而目之与?
要即所谓《说卦》上中篇也,今所谓《说卦》者,乃止下篇尔。
是说也,近世吴斗南知之。
若夫所谓「十翼」云者,以其羽翼《周易》盖十篇也。
十篇之次,犹多异说,然其概可知也。
彖、象之赞,各釐上下篇为四,《说卦》合今之《系辞》上下篇为三,《文言》、《序卦》、《杂卦》各一,是其目也。
今釐赞于经,以合于传,复孔门全书之旧,裒稡诸儒之说,为之辑注,庶有补于世教云尔,斯亦孔子赞《易》之心也。
是日又叙。
唐资政公重墓志铭 北宋 · 刘岑
 出处:全宋文卷三八八四、《名臣碑传琬琰集》中集卷三三、《三朝北盟会编》卷一一五
靖康元年冬,金人破京师
明年二圣北狩,今上即位南京,年号建炎。
是时朝廷已失河东,金人重兵屯河上陕西大震惊,告急之使日至行在所,而永兴一道已并边矣。
岑适使虏,自汾晋渡合河津,由关中以归。
方入朝,宰相传上旨于政事堂,访可以为永兴帅者于岑。
岑曰:「陕西事宜素重,况多事之初,永兴之帅其材尤难。
天章阁待制唐重,今守同州逾年,与敌对河,守备百出,民不加敛而食自足,兵不加募而士自至。
敌陷蒲、绛,将及同,同人度不能守,开门纵之使出,自与残兵数百人守城,示以必死。
虏知有备,乃引去。
邦人德之,且立祠焉。
平生之志在许国,每一及时事,辄嘘唏慷慨,泣下沾襟,见者皆感动。
盖其忠义足以服人,才智足以应敌。
欲守雍都,莫如可」。
即日除天章阁直学士永兴军路经略安抚使,兼知永兴军
前帅范致虚先提六路兵东向勤王,留连陕州不进,公自同州移书责之,曰:「金人犯京师半年,王室存亡未可知。
臣子忧国,宜如何哉!
京师以秦兵为爪牙,四方以京师为根本。
今拥兵,坐视不前,是爪牙不足恃,而根本摇矣」。
其言累千百,皆切至,读者感涕,而致虚竟不能前也。
逮闻京师失守,公恸哭沥血,檄诸道使勤王,且勉其效死尽臣节。
永兴下,慨然就国,以勤王自任,日条关中利病,且率长安父老子弟表言关陕山河形势,迎请主上入都关中
论急务有四、大患有五,大率以都关中为先,其次则建藩镇,封宗子,使守我土地,缓急无为敌有。
又欲通夏国之好,继青唐之后,使犄角以缓敌势。
至于用忠直,正刑赏,皆中兴急务所当先者。
上嘉其忠,进龙图阁直学士
时敌在河中,窥关内甚急,而所部锐兵朝廷尽以付制置使钱盖
公上书言状,且乞五路兵自节制,半年之间,所谈不知几千百言,皆不报。
十二月敌引兵渡河,拔同州明年正月三日永兴
城中兵不满千人,婴城固守九十日,援兵竟不至,而大将傅亮以部兵降贼,城遂破。
公尚馀百兵,与接战城中,众溃,中流矢以死,年四十六。
部曲中有感德者,求旧棺于僧舍,掘地歛藏之。
后长安平成都赵开公素友善,遣人取其丧以归。
既至,子弟欲易棺榇,见刻其姓名月日于侧具在。
初,敌将至,公自度孤城决不能支梧,语转运使李唐孺曰:「重平生忠义,不敢辞难。
始意迎车驾入关,居建瓴之势,庶可以临东方。
今车驾南幸矣,关陕又无重兵,虽竭尽智力,何所施其智巧?
一死报上不足惜」。
唐孺以其书闻,俄而死节报。
上闻而哀之,赠资政殿学士,官其家五人。
方朝廷之访雍帅也,岑既以公荐,而又荐提举常平郑骧同州永兴通判曾谓为陕西转运判官,朝廷皆用之。
后虏渡河,郑骧死于同,公与曾谓死于雍。
呜呼!
三人者可谓不负朝廷矣。
公死之九年,其子以状告四川制置使曰:「先人以从官典方面,不屈节死矣,恤典固已拜赐,而未有以易名者,不能自陈」。
于是以其状闻诸朝,朝下太常考其忠壮,谥之曰恭悯
又二十三年,守沉黎,秩满造朝,请崇道观以归。
道过金陵,岑适居濑阳,以公所著作七篇与书及五诗来,具道往事,且曰:「知先人之详者惟公。
今埋土中三十年,而墓道之碑未备。
有里丈人师骥所状在,幸公其铭之」。
岑读之,泣曰:「尚忍铭吾元任也邪」!
岑早孤,幼岁困太学,尝作《呼天诗》自见。
时公官中都,未识面。
故人史堪取岑诗藁以云公,公因嘱和,自是始相识。
逮岑归自河东,道过长安,公以同州来白事经略使府,又相与晤语,慷慨忧国之言一无不合。
及谋雍帅,岑不敢及它人,而公卒能死节。
向使有兵有食有权,则勤王之事必大有所就。
惜夫天以高节令名与公,而不使其成功,此韩愈之所以伤张中丞也。
呜呼,尚忍铭吾元任也邪!
公字元任眉山人,为儿时已不凡。
祖母宋尝令读裴度武侯庙碑》,一览不再读。
十二赋陈平诗,已有大志。
十三通《左氏春秋》大义。
既入太学,二十七登大观三年上舍第。
时临轩问礼乐制作之事,诸生惟称盛德,公独以孟子事亲从兄之说对,其略以裕陵为父,泰陵为兄,尝原仁义之实,奚制作为?
擢居乙科,遂知名,得蜀州司理参军,徙成都府府学教授
成都帅多贵人,率事严重,下视其属,如徽猷阁直学士吴拭龙图阁学士许光凝,皆上客待之。
府有大事辄咨焉,公必尽所见以事其长;
若论议未合,必争之归于是而已。
用荐者改奉议郎、知怀安军金堂县
许光凝入朝,荐于宰相,得辟雍录
是时边臣多希功幸赏,以欺朝廷,至于诱羁縻蛮,使贡不毛之地建立州县,张官置吏以困中国,其害甚大。
公遽言之朝,遂召对,除礼部员外郎
丁母忧,服除,为吏部,迁右司员外郎起居舍人时宣和七年也。
十二月金人寇边,燕山安抚使蔡靖方告急,而郭药师叛,导寇以陷燕,自河朔以南皆恐。
公建言:今日之祸起于开边,开边之谋始于童贯,金人兵锋甚锐不可当,宜诛以谢边人,庶可以缓师。
宰相不能决,谋遣给事中李邺出使,未及而敌已压境,都城已戒严矣。
太上皇内禅,渊圣即位,明年正月改靖康。
方围城中,公日有所敷陈,皆切中时病,除谏议大夫
时议讲和、亲征二策皆未定,公上疏欲宰执廷辩之。
姚平仲既败,敌愈炽,索金帛甚急。
中书侍郎王孝迪大书揭榜,下令民有藏金帛者人得告之。
公曰:「审如令,则子得以告父,弟得以告兄,奴婢得以告主,初政如此,将何以化天下哉」!
与同列御史迭疏论不可,遽罢此令。
金人退师,迁中书舍人,凡赏罚黜陟之不当者执不下。
当路大不乐之,与孙觌、李擢、李会、师以论事不合,皆被黜,公得秘阁修撰、知同州,除天章阁待制
顷之,遂守永兴
公生巴蜀,起布衣,才官中都,声望已籍籍,守边又能死事,其名固足以传不朽。
然公之死,实自岑发之,幽冥之中,负此良友,岂不痛哉!
公世家眉,十一世祖兴国以孝闻于唐建中初黜陟使状之,以慈孝旌其墓。
曾祖可言、祖淑,隐德不仕,皆以孝友称。
尧臣,以公贵累封朝奉郎、绯衣银鱼,居于家。
方公讣闻,朝奉君叹曰:「吾儿平生忠壮,见于辞色间。
自闻其守边,吾其必死节,今果然矣,吾儿得死所矣」。
后二年朝奉君亦卒,与其配安人程氏同穴以葬。
公累官朝请郎
有二弟:量,思。
量以建炎奉表恩补将仕郎,思未第。
夫人程氏,后元任一月卒。
一男子,是也,今为右朝奉郎
四女子。
建炎四年十一月三日资政之丧与程夫人合葬于安镇乡吴本山之下。
岑与公识面虽晚,共话不款曲,而心相知则如旧交也。
况其大节昭昭如此,刻之丰碑,置之墓道,使行者见之,曰「此吾宋忠臣唐公之墓」,其谁曰不可?
铭曰:
呜呼唐公西南英,气钟岷峨淑且灵。
布衣起家惊一鸣,班雍容蔼休声。
艰难守封死于兵,精忠凛然表后生。
哀哉白璧藏泉扃,气冲斗牛藏玉京,山川空留万古名。
吴仁杰所藏张旭草书酒德颂1175年8月1日 南宋 · 周必大
 出处:全宋文卷五一二五、《省斋文稿》卷一六、《益公题跋》卷九、《佩文斋书画谱》卷七三 创作地点:浙江省杭州市
张颠,苏人,吴君斗南实与之同郡,宝藏其书固宜。
莫子齐云:章申公家有《酒德颂》,甚奇伟,绍兴间御府
兹岂别本耶!
淳熙乙未八月旦
奏事录(起乾道庚寅四月丁亥,止是年七月辛丑。)1170年7月23日 南宋 · 周必大
 出处:全宋文卷五一六○、《杂著述》卷八 创作地点:浙江省杭州市
乾道庚寅南剑守阙到,法当奏事,以四月六日丁亥挈家泛舟入浙。
丁亥,早发永和,邓庚子秀才偕行,伴纶读书也。
入城应接人事,泊舟候春亭。
守倅来饯饮,乙夜散,与兄弟宿亭上。
戊子,早,三兄先归。
江涨风静,俄顷至吉水县官相候。
弟侄甥与送客皆还,惟永和十七客少留,因置酒焉。
晚同长道赴莫宰会。
己丑,早,放舟至白沙,挈家过罗陂,赴罗子行夫妇及其兄思齐会。
伯和投诗及所业。
南方风大作,继而甚雨。
夜归宿舟中,小婢溺。
庚寅,辞罗氏会。
白沙相对有石牛潭,其岸即隋以前州城,闻尚有故基及南郭之名。
辛卯晡时刘子澄、子和舟来,同长道、子行会饭于江阁,长道辞归。
壬辰,早发白沙,罗思齐、子行、萧秀才特起送别于三里外。
晚抵新淦县,权令乐安城程从政新安人。)、丞许修职孝谟湖州人。)、簿彭叔牙监税黄迪功提刑郭彦之孙。)、杨图南、张司理棫、董县丞世龙字伯亮。)湖北提刑司干官余迪功永锡及其侄乡贡进士谊并相候。
永锡盖始兴襄公之曾孙。
襄公诸孙或在曲江,或在西山,皆为农,惟居新淦者为士人。
永锡以隆兴诏书求勋贤之后得官。
癸巳,早,十二弟妇之母郭氏及韩保之侍郎之孙十五郎霦来舟中,留饭。
晚赴董子羽会。
甲午,早发新淦,南风浩然。
午后临江军,泊贡院
太守施承议兴祖通判王朝奉同老、知清江县李承议端卿、丞李从政昱、知录王从政子溥监赡军酒库李迪功孝祥、监税刘从义宗孟及向伯海之婿来司理文渊(蔼之子。)谐并相候。
邂逅新常德郭仲质份,并招杨谨仲、刘子和、子澄饭。
韩戴甫及十五郎送别于此。
戴甫名翊胄,与竑胄、竦胄皆节之和之子。
豫章报,三月二十五日改除闽宪。
乙未新邵魏大夫彦忱、张直阁永年叔万台卿之子。)、何秀才光颜(韩保之婿。)并相候。
学教授张迪功涛、新宜春彭迪功龟年、新衡阳簿陈迪功琦并惠诗。
任子严运司会。
盘园广袤数里,高下因山川,甚有野兴。
丙申新淦巡检潘成忠岑、李深之绛并相候。
程德远经略会于慧力寺之江月轩。
丁酉,访向伯海,遍观芗林园亭。
海棠数百株在南埭,如酴醾洞,花时亦佳哉。
晚赴军会。
戊戌,早解舟,未时丰城县,泊宝气亭。
李令愿、韩丞淳、监税高炳、簿何炜、马君寿、朱秀才祺国宝、宫教陆朝奉筠并相候。
己亥,早赴清都观正法寺开启天申节。
清都本甘真人战旧宅云。
递中收闽宪信劄。
午后胡从周参议来自隆兴
晚赴李令会于清樾堂,旧有物华亭,今存遗址。
庚子,家人赴马君寿内人饭。
辛丑,晚赴朱秀才会。
壬寅,早,暴风可畏,徙舟税亭,未后解维。
邑官置酒曲江僧寺,二鼓后散。
癸卯,早,遣帅司急足周权持辞免文字之临安
行三十里遇漕司所假舟,徙焉。
晡时宿小桥。
甲辰,早次隆兴府,帅吴明可、漕任希纯、鲁季钦相迓于南浦亭
夜大雷风雨,甚可骇。
张彦自永和来。
乙巳,赴二漕会。
丙午,赴府会于南园。
丁未,赴黄季文参议会。
己酉,赴府会于东湖孺子亭
洪刍《职方乘》云,湖在郡东南,周广五里,郦道元云十里一百二十步。
今士大夫家多创楼阁以环之,城中奇观也。
酒三行,泛舟过总持院,本唐僧子畋所造。
畋精太乙术,能祈雨乞晴,今有井祈求不废。
雷堂之后有澹台灭明墓。
云《史记》虽言灭明居楚,又有渡江斩蛟之事,然豫章非真楚,尚可疑也平江亦有澹台墓。)
院中老僧年七十,及从徐师川游,能写字鼓琴。
自总持过讲武亭,复登舟劝酬。
归饮南园,夜分散。
庚戌,诸公来别,遣周忠厚、张彦归庐陵,即解维。
樵舍镇监官承节郎范渊来迎。
宿昌邑山。
五月辛亥朔,风雨。
姚媪忌。
午后吴城山谒庙,少休看经阁,方知东坡所留石砮尚在,取而观之。
近岁过客又舍一矢,形稍大而色青,不若旧物之古也。
庙侧有圣池,池中有小石浮水面。
祝史云买扑三年为界,每年四百千省,纳隆兴公库。
晋江朱丞彭年送别于此。
壬子,早阴霾,风逆。
行二十馀里而晴,风色亦顺,扬帆颇驶。
未后抵南康军太守钱奉直端立(愐之子。)佥判王朝散崧潍州人。)星子钟令并相候。
癸丑,早,肩舆过简寂观
门外许坚石初为沙石所堙,前岁大水复出。
与观主欧阳齐年对泉石小酌,食甜苦笋,名不虚得。
齐年求诗,为赋一篇云:「疏食山间亦甘,况逢苦笋十分甜。
君看齿颊留馀味,端为森森正且严」。
饭罢,道入栖真观,即梁昭明书堂,前欲游而未至者,荒芜殊甚。
次至开先,主僧虚席,殊不成丛林,而飞桥已为大水所冲。
少憩方丈,首坐川僧文逸粗可语。
同访招隐泉,有亭覆之矣。
日斜归。
甲寅,赴军会。
坐五老亭甚久,而晴岚晻暧,殊不满人意。
晚,土人及永和王忠各以两舟竞渡。
乙卯,凌晨冒大雨陆行四十馀里,至延真昭德(知观陈拱微。)
江州乐顺之教授相会,饮菖蒲五行,同登阁而别。
由间道渡溪入净慧(主僧净一。)
此两处皆前岁所未至者。
未后出山,泥涂殊险,微以劳勚。
晚投宿寻真观,与道士汤善翔小酌云锦阁。
步行近一里至灵泽庙,望咏真湫。
丙辰,晴。
早过白鹤栖贤寺,寺愈萧索,主僧数易故也。
独登五老亭,坐玉渊,及三峡桥而行约十里,饭罗汉院
院不经兵火,而住持不得人,日就摧毁。
近者长老方葺僧堂,又引去。
今藏殿、法堂、童行堂之属气象犹壮伟。
未时还军,别太守而下,欲解缆,南风太高,遂止。
丁巳,拂旦离南康
风顺而高,舟过大孤,轩簸可畏。
午后湖口县,略舣岸即行。
午泊交石峡,舟人欲止,姑听之。
晚有暴风雨。
戊午,早以风逆,巳时方解舟过马当,泊波斯夹,约行百馀里。
己未,风正,扬帆而下。
午后以雁汊风猛而横泊对岸港中,移时复行三十馀里,泊怀家渡。
是日约行二百馀里。
庚申,北风大作。
晡后稍息,移舟十馀里,泊长风沙,距舒州一百三十里云。
辛酉,早,北风未止,行四十里至大云仓。
移时浪稍平,又行四十里,至蒋家汊遂止。
夜月佳甚,风稍定。
壬戌,早复有北风,抛过南岸,而浪稍平,遂行四十里至池口市盐酪。
复行八十里,未后至大通镇,云气稍变,舟人遂止。
池卒李臻参,肩舆游九华者,劳以尊酒。
丁亥之游,今复遥望山色,眷眷不已。
五更后大风自西来,继以大雷雨,舟摇荡不可止,川船相去才数丈沈焉。
予舟本泊于彼,临夜稍徙,仅免于难。
癸亥,早南风,挂帆行近四十里,片云忽在头上,转为北风。
两舟相望,篙师皆失色无措,急令转舵就帆,逆行十馀里入铜陵夹方定。
午时铜陵县,泊绣衣亭下。
游天王禅寺,今名护法,残僧败屋,不类丛林。
《山谷集》有《铜官僧舍得尚书郎赵宗闵墨竹一枝笔势妙天下为作小诗二首》:「省郎潦倒今何处,败壁风生霜竹枝
满世阎刘专翰墨,谁为真赏拂蛛丝」?
「独来野寺无人识,故作寒崖雪压枝。
想得平生藏妙手,只今犹在鬓如丝」。
诗与皆不复存。
寺后山上有富览亭,望江流凡三夹,对岸即濡须也。
五里有宝云寺李白祠堂在焉。
十里有铜坑。
知县右承务郎阎晟相候,德夫郎中之子也。
邑在乱山中,殊陋。
甲子,北风复作。
夜来月色如昼,波伏不兴,今乃阻滞如此。
阎宰送别于石龙矶。
矶下有洞,虽为三门,而浅局无足观。
稍前,江边有马碯石。
行三十里入丁家夹,过板子矶
晚抵繁昌县,泊于对岸。
是日约行百里,溯流之帆相属,既泊而风辄定。
乙丑,早,风复作。
行夹中约四十里,近月子港而止,过此复出大江故也。
丙寅,风定。
鸡再鸣,乘月解维,过三山矶,入青灯夹,望鲁江口,遂入芜湖,泊吴波亭下,日向巳矣。
知县吕通直昭问忠穆公孙。)、丞韩承务琳、主簿徐迪功士龙宣州人。)、尉王迪功椿严州人。)并相候。
丁卯,雨。
略至吉祥寺长老师勤庸人。
王尉云芜湖绝无士人,秋试不满百,未有登科者,近世两人发解,又寄产云。
夜大风。
戊辰,风雨稍止。
晨发芜湖,过褐山矶,又遇和州裕溪河截税之舟,纷纭愈甚,至投瓦石,久之方去。
未时太平州
太守周元特、倅叶朝请棼、添倅钱宗丞佃、教授吴文林博古、添差教授文林恂、判官赵文林子󶷨、推官赵从事不役、知录赵修职彦灿、司理虞迪功份、司户林迪功显、司法王从政豫、当涂王通直、权主簿林迪功赵修职彦麒、路分都监宋大夫实、添差路分孙大夫谅及其子閤门祗候显祖、同年丁忧赵司法彦萃并相候。
己巳,赴州会。
风雨不已,天气如暮秋。
借郡舟易豫章者。
庚午,新徽州通判刘大夫授之、盛秀才旦相候,再赴州饭。
初约会于凌歊,风雨而止。
饭罢独往,比旧加葺,塔之后又创怀古堂,恨烟雨不见历阳
略至广福寺长老惠明
辛未,早诣天庆观万寿寺满散天申节,次赴锡宴,日欲晡毕。
晚,元特讲通家之礼,二鼓后归。
是日虽时有微雨,而其晴可以讫事。
壬申,早,雨,俄晴。
舟行小河甚驶,至采石镇,以云气駮杂少留。
已而复行,泊慈湖夹,方午未间也,东坡有《阻风》五绝句即此。
癸酉,早行,饭后入鹅港,午时新河口
甲戌,风色不可行。
黄圯老运使自城中来。
史志道侍郎发运使九江,伺其出城,以小舟谒之。
乙亥,赴圯老会于清凉寺
寺有德庆堂,李主所书。
左仆射陈俊卿大观文福州
丙子,早乘便风出新河
午时长芦寺,江水涨溢,去寺才十馀步,不暇游也。
日欲晡次真州太守王朝请察相候。
丁丑,早欲行,会大雨不敢解维,赴王守饭于山堂澄澜阁。
同报恩长老妙湍登塔两级,望金山扬州大明寺塔,遂同过漕司东园,即六一先生发运副使许元作记者。
去岁,淮南运判吕正己即旧址新之,所谓拂云之亭、澄虚之阁、画舫之舟、清宴之堂,皆具焉。
添差提刑司干官张从政驹、教授郑从事汝谐相候。
张干毗陵宜兴人,藏古石刻颇富,有泰山秦碑奇甚。
表弟章济之运干适过滁阳,见其病子元祚
戊寅,早,解维,巳时镇江府
太守蔡子平直阁通判章朝请汶、陶朝奉之真、总兵史承奉弥正相候。
晚,乘潮方能入闸,未至第三闸,遇浅而止。
己卯,早,入第三闸,而连夕大雨,水涨,里闸不开,遂止焉。
都统制成太尉闵相候。
是日夏至,雨尤甚。
闰五月庚辰朔,早,至丹阳馆,使客之馆也。
赴蔡守素饭于普照寺长老慧照,兴化人
雨稍止,携邓子长及纶上甘露寺,不到已十八年。
镇江北固山以为城,而寺在山上,东坡诗云「古郡山为城,层梯转朱栏」,尽之矣。
狠石、铁镬字、李卫公像、舍利塔
所谓陆探微师子,惟有近岁画本,馀皆亡矣。
多景楼,乃行者堂。
去年太守陈天麟侍郎别卜地起楼,甚雄壮,同长老化昭饭焉。
金、焦二山在左右,而面对瓜州,似胜旧基也。
辛巳,早,同邓子长冒大风雨登浮玉亭
亭在江边独山上。
或谓此即浮玉山,故创亭焉。
傍有小石山蒜山
又其傍有土山号坚土山,土纹皆坚故也。
登舟,风益大,冲浪至金山龙游寺。
长老宝印,川人,有众二百,栋宇鼎新
寺绕山临水为屋,故谚云「金山屋里山,焦山山里屋」,盖实录也。
山门借石牌山为案,乃江中三石峰耳。
其外小山稍有树木而鸟雀不栖者,世传为郭璞墓
或谓石牌山正为浮玉,水涨不能没,唐人于此铸镜,南岸创亭者非也。
别有鹘山,以鹘栖得名。
寺有雄跨堂,颇雄伟,洪景伯书颜。
观音殿下临龙渊。
长老云顷年军士习水战,尝坠石测之,深三十二丈,而扬子江心深有七十馀丈云。
会饭于方丈,白丝糕、黑盐豉、糖豆粥,三者山中之精馔也。
妙高台烹茶,壁间有坡公画像。
初,公族侄成都中和僧表祥画公像求赞,公题云:「目若新生之犊,心如不系之舟。
要问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崖州」。
集中不载,人传之,今见于此。
茶罢,上绝顶观坡及晁无咎题字,转至头陀岩。
头陀姓裴,唐贞元中获金于山而得名者,闻此岩旧乃蛟窟也。
中𤃩泉在水陆堂中,陆羽品江心之水此与同味,酌之。
京口城中井水皆咸浊,甘泉仅一二云。
日午,观僧斋毕,过歙州门,僧榻皆逼江,夏潦方至,凭栏眩骇。
大抵寺之轩窗无不临水,而此尤可畏。
戏投饼饵,龟鼋毕集。
初欲自此下焦山,而风雨殊未止,复冲巨浪还西津,亦危道也。
下元府庙而归。
壬午,招进士张大亨为咸媪案脉。
黄州杨直阁由义府学教授熊克并相候。
午时开闸,晡后方抵丹阳馆。
癸未,早,别诸公,道过总领所,登供军堂、得江楼、苑信亭,皆洪景伯所葺也。
闻府治连沧楼甚佳,恨不一至。
京口多以山为城,即城为登览之所。
如多景、得江、连沧之类,虽曰楼,实台耳。
归而解舟,河道隘塞,行甚缓,送客相见于门。
巳未后,晚行三铺,共二十七里宿焉。
雨不止。
甲申,早,大雨。
舟行,隔堤望练湖,记云方四十里。
自离镇江皆溯流,又南风打头,牵挽者泥淖没骭。
未后次丹阳县(古曲阿也。),令陈从政玠、丞沈从事宗契、尉汪迪功并相候于北使之馆。
陈德自昆山来。
天色稍霁,顺流行三铺,宿栅口。
乙酉,晴。
早过吕城闸,至奔牛镇,水泛闸不开。
监镇沈修职元携数十夫自支港荡舟曲折而过。
晚次常州太守李元佐大夫通判张仲固、一监丞并相候。
丙戌,赴州会,宾客往复不能记。
换舟,遣尝所假者。
丁亥,早赴李守素饭于感□寺。
未后解维,抵暮仅行十三里,宿小井。
戊子,南风益高,牵挽费力,黄昏方次无锡县
吴奉议沣、丞赵宣义善仁相候。
己丑,早谒蒋丞相、方务德侍郎、张茂材运使,适相值戴子善秘书、子微台法忧居,并访之。
午间携家游惠山
住持法皞年七十八矣,同上南北阁,酌陆子泉、冰泉、龙渊泉,凭水陆池槛观鼋戏而归。
蒋丞相会。
庚寅,早,方务德、张茂材约喻子才避暑惠山,留连至夜,凡七饮茶,归邑即行。
仲贤昆山来迓。
辛卯,未后至平江知府汪圣锡提举常平芮国瑞相候于姑苏馆
壬辰,至从母宅,赴府会于齐云楼池光亭。
晚招仲贤、子长置酒姑苏台,劝酬□百花洲
暴风雨。
癸巳,同家人赴从母会,留连竟日。
仲贤先还昆山
甲午,早赴芮国瑞会。
夜携家赏月姑苏台
乙未,王仲谟兄弟及数亲旧皆自昆山来。
丙申,早就百花洲具饭待昆山诸亲。
王节使权相候。
晚解维,抵门而止。
丁酉,早出盘门,如昆山县,以塘路桥低转湖泺(土人谓之皇天荡。),正值东南风打头,撑驾甚劳,晡时方抵下苧渎,距府城才十二里。
逼暮,仲宁自县来小酌。
戊戌,终日逆风,牵挽进寸退尺,一更后方抵昆山栅外。
知县宣教郎刘𤪠、监税武功孙大夫德相候。
己亥,舟转而南,越两时方抵妻家。
王德温兄弟、李四九将仕、五十将仕、张察判棠、郑提干莘、陈教授九思司户九德、钱唐孙宰听、瑞昌钱簿永弼、郁子文并相候。
夜饮,四鼓散,浴而后寝。
庚子,郑通判复、总干晋表、主簿宗仁、郁九一解元并王点县仰、边三一解元并相候。
辛丑,吴县丁丞三畏以檄视涝回,云昆山管内计田二百四十馀万亩。
壬寅,早,就东寺具饭待赵常熟及丁丞。
寺今为安穆皇后功德院,赐额曰荐严资福。
长老普璇,淳实人也。
萧山杨迪功及其婿新长兴陈迪功茂英相候。
癸卯,相士三衢徐璿来。
甲辰,早,赴仲谟会,前吉水庄丞相候。
乙巳,早,祭外舅茔。
午后留李良佐平江柯山泉。
吉安郑宣义颐、新淮西运干陈承事临、国学进士陆日新并相候。
戊申,新湖州梅溪监镇钱迪功郎永存相候。
晚赴仲显会。
六月庚戌朔,添监赵承节伯祉相候。
观音庵照大师若钦饭。
乘雨凉过山寺报谒,访老僧法回,步至塔院,山之绝顶也,凉甚。
辛亥,早,赴仲吉会。
初泊舟外姑宅前,而东西照不可过,惟磬折可避,复为桥碍,乃移舟南问津。
晚宿西栅。
壬子,早,随潮行舟,午时泊岸,距旧处才十馀步,阻于一桥,为此迂枉。
癸丑,国学吴仁杰字斗南,携所解《古周易》及启事相候。
甲寅,新临江通判赵宣教不比相候。
辛酉,货齿药人夏彦兴参颇能弈,令与仲显对,盛暑永日,无以度故也。
壬戌,招沈宽登仕案脉,累日苦脾疾,心气极不能支。
癸亥,体中小快。
暑甚,夜月却清明,留仲谟兄弟露坐小酌。
甲子,筮《易》,遇《屯》之《益》,留李良佐小酌。
乙丑,晚以小舟入城。
丙寅,辰后入娄门,至从母宅。
丁卯,饭罢谒汪守,馆于瞻仪堂。
戊辰,圣锡云:「幼年初读《陈无己集》,有《代人乞郡劄子》,一见便疑为代傅尧俞作,后阅傅集果然,乃知宿世读书之说可信」。
圣锡疑无己后身也。
己巳,久不收永和书,甚悬情。
今日连得闰月十二日以前三书,知十三弟得子,不胜其喜。
小汪云有书号《类文》,隋时两汉以来古文,多今时所无,如曹植文尤众,集中未尝载。
庚午,早赴芮国瑞提举会。
李直阁简能,旧提刑也。
是日范至能大资政醴泉使、侍读使大金,求陵寝及正受书仪,过此,晚谒姑苏馆
副使康湑。
辛未,五更别汪圣锡、芮国瑞,再过从母宅。
终日雨凉,翁子功监丞相候,赴江西帅幕过此也。
壬申,复热。
晡时辎重自昆山来,别从母、茂之,出娄门,登府中所借舟,为奏事之行。
晚次吴江县
癸酉,早,步过长桥,入臞庵
主人知县君份及其子皆死,惟二孙在,榜苏养直诗于宜芳亭。
是日大暑,或行或止,惟舟人是听。
甲戌,早次秀州,泊驿亭。
方务德侍郎、权州赵直阁师夔秀王之孙。)通判朱通直自求侍郎巽之后,康叔之曾孙。)、判官郑从事伯英司理邵修职(至卿之子。)并相候。
入城报谒,憩精严寺
晚赴务德会,荐术士刘演谈命,旧号江西牧童,今曰睡觉生。
二更解舟。
乙亥,递中收王致君正言书,转致四明六十九姑书。
姑盖族叔祖忱之女,己丑生,嫁黄氏,丁亥秋丧夫,生四子:长小二郎(直躬伯隐,甲辰生。),次小四郎(直履,癸丑生。),次十一郎(直见,己未生。),次十四郎(直异,乙丑生。)
三女:大姐归吴氏(年四十六,乙巳生。),二姐归王敦礼(年四十二,己酉生。),三姐归吴氏丙戌年死。)
今居奉化县黄郎中宅。
晚过崇德县,令吴从事道夫相候,即行。
丙子,早抵长安闸,终日伺候启闭,逼暮始能过。
大暑不可堪,夜气稍凉,连夕进棹。
丁丑,早,祗受告命,寻抵临安闸。
饭后入北关门,权寓普惠院(俗呼北寺。)
庚辰春到关亦馆此,主僧善伦,相别十馀年矣。
戊寅,芮国器司业、邵伯恭博士款话终日。
晚,鲁彦质来谈命,郑人也,自称将仕郎鲁诚修,饮之。
七月己卯朔李仁甫焘秘监、范至先工部相过。
仁甫新除湖北漕。
庚辰同年刘文潜焞著作相过,刘军资恪继之。
胡邦衡侍郎携具来。
晚借李德章知县修文巷小宅徙居,以北寺太僻远也。
设榻小楼,略无蚊蚋,殊觉安寝。
客云,昨日进呈予到国门状,上再三称能文。
辛巳芮国器沈持要检正携具来。
壬午汪仲嘉大猷、王宣子侍郎、张钦夫吏部、郑少嘉礼部并相候。
表弟三十七监庙泽、四一县尉湖同自上饶来,留款。
甲申黄通老尚书、尤袤延之宗丞、刘仲卿及其二子并相候。
延之云,两月来自釐务官而上外补贬逐死亡者仅四十人,亦气数使然。
吕伯恭、王得卿饭。
德章送白酒甚奇,饮鲁彦质。
戊子,留表兄郭元嘉之子谟及王得卿饭。
许季立调汀州判官,访别。
己丑,朱老娘来,年八十三,甚健。
辛卯,连日肠疾为祟。
初闻车驾来日孟享景灵,既而值雨展日,閤门忽报来早引对,病中甚以为忧。
壬辰平明和宁门,对于后殿
次堂参,次过六部遍谒长贰郎官,次至虞相、梁参府。
晚赴张钦夫、吕伯恭会,同坐新秀州守曾原伯逢
癸巳,劬劳之日,胡邦衡惠诗。
食素,终日讲人事。
甲午,早台参,次谒四台官,次别二府
竟日奔走泥涂中,暮归寓馆应酬书尺,劳倦不可言,幸肠疾少损。
乙未,早,台辞毕,即出涌金门
芮国器、沈持要、范至能先置饯于柳洲,李秀叔彦颖吏部继至。
俄报有奉常西掖之除,既而乃少蓬、翰苑也。
执政进至乞留,上曰:「甚好,但恐立异耳」。
初拟少蓬,他日兼掌制,上曰:「便令兼内制可也」。
秋暑酷甚,有醴酒,夜置舟泛湖赏月,二鼓后归。
丙申,早受省劄,即上辞免状,又受磨勘朝散郎告。
戊戌,车驾诣景灵宫
馆中同官相过:秘书丞李处全粹伯、郎陈骙叔进、张渊叔潜佐、刘焞文潜、林光朝谦之、校书郎杨兴宗似之萧国挺之、赵汝愚子直、正字丁时发子章、冯田宗义。
己亥宰执分诣。
庚子,受辞免不允劄子。
辛丑,早入秘书省供职。
前月秘阁檐忽摧,少监李仁甫云:「昔御史门台坏而司马光去,今秘阁摧,某其去乎」!
已而果除直显谟阁湖北运副
临安修葺凡用八千缗,昨日方讫工而予今日上,初不知也。
新吉刘伯协 南宋 · 杨万里
 出处:全宋文卷五二九九、《诚斋集》卷六○、康熙《西江志》卷一七三、雍正《江西通志》卷一四○、乾隆《吉安府志》卷七
审涓选岳牧,保釐藩维。
伟然斗南一狄之英,大名乘于宇宙;
倬彼江右三刘之裔,茂阀冠乎云霄。
不待见而识耿介拔俗之标,望其来而起中和乐职之颂。
恭惟判府太中经天潜地之学,挈国跻民之谟。
子政子骏之渊源,海同川会;
续公是公非之光艳,电拆霜开。
播郴山之最声,为湘江之表选。
繄我枌榆之社,为今邹鲁之邦。
鹄袍万人,来游泮水;
台星三点,下烛平泉
畴咨可绩之贤,宅乃承流之帅。
良二千石,后称西京循吏之遗风;
连一万艘,前借东坡送行之佳句。
小漱白鹭青原之芳润,伫登紫荷玉笋之班联。
某久挂双緌,将撰二屦。
扶杖听诏,即望见于葱珩;
当户抱儿,敢妄规于薤本!
跂跂廷迓,喋喋未央。
舟中赠胡虞卿 明 · 韩日缵
七言律诗 押虞韵
江头风色峭帆孤,挟策频惊岁月徂。
传僻自甘同蠹隐,技成何处有龙屠。
闷来厌说黄金市,醉后翻憎白玉壶
寂寞壮心仍不减,仰天耳热亦乌乌。
黄商伯 南宋 · 朱熹
 出处:全宋文卷五五三○
大学》「知止能得」《或问》云:「知止云者,物格知至而于天下之事皆有以知其至善之所在」。
又曰:「能知止则事事物物皆有定理」。
至「能虑」,则又曰:「随事观理,极深研几,无不各得其所止之地而止之」。
程子则曰:「格物非欲尽穷天下之物」,又曰:「今日格一件,明日格一件,积习多后,脱然有贯通处」。
妄谓一物既格,则能知一物至善之所在,而亦可得其所止。
然犹有定、静、安、虑之四节,学者必知止而用其力,然后求得所止也。
今《或问》云:「天下之事皆有以知其至善之所在」,其释知止之本文全体可谓当矣。
然恐学者见其有「天下」字,有「皆」字,以为必尽穷天下之理然后可以知至善所在而得所止。
程子所言格物工夫未足以知至善,必待物尽格,知尽至,始为知至。
身修以至天下平,皆得所止之效与?
所以继纲目三语之后言之,盖举《大学》全体极致与?
乞赐指教。
经文物格犹可以一事言,知至则指吾心所可知处不容更有未尽矣。
程子一日一件者,格物工夫次第也。
脱然贯通者,知至效验极致也。
不循其序而遽责其全,则为自罔;
但求粗晓而不期贯通,则为自画。
故古经、程子之言未见其有不同也。
《中庸章句》言人物之生各得其所赋之理,以为健顺五常之德,所谓性也。
窃谓二五之精妙合而凝,则赋健顺五常之德,理无可疑。
然自昔秖言五常而不及健顺,体之于心,得非敏于为善者是其健,循其自然者是其顺乎?
然自昔秖言五常而不及健顺,何邪?
阴阳之为五行,有分而言之者,如木火阳而金水阴也;
有合而言之者,如木之甲,火之丙,土之戌,金之庚,水之壬皆阳,而乙、丁、己、辛、癸皆阴也。
以此推之,健顺五常之理可见。
《中庸章句》谓人物之生各得其所赋之理,以为健顺五常之德,所谓性也。
《或问》亦言在人在物虽有气禀之异,而其理则未尝不同。
《孟子集注》生之谓性章,以气言之则知觉运动人与物若不异也,以理言之则仁义礼智之禀岂物之所得而全哉。
告子徒知知觉运动之蠢然者人与物同,而不知仁义礼智之粹然者人与物异。
某旧□论性不论气之说、置器日中之喻与《章句》《或问》同,而《集注》仁义礼智之禀非物所得而全,则以所赋之理亦异矣。
乞赐开示,以启愚蔽。
论万物之一原,则理同而气异;
观万物之异体,则气犹相近而理绝不同也。
气之异者,粹驳之不齐;
理之异者,偏全之或异。
幸更详之,自当无可疑也。
石氏《集解》引「生之谓性,性即气,气即性」一章,窃谓此章先明理与气不相离,遂言气质之性虽有善恶,然性中元无此两物相对而生,其初只是善而已。
由气禀有昏浊,又私欲污染,其善者遂变而为恶。
当为恶时,非别有一善性也。
故有恶不可不谓之性,浊不可不谓之水之说,似指「成之者性」以后而言,与《孟子》拔本穷源性善之论不同。
然恶或不萌,则本体亦有时发见。
若能澄治,则复其初矣。
至于水流而就下,以为继之者善,则是以喜怒哀乐已发之后皆指为继。
窃谓须如《易解》之说,在「成之者性」以前,方是本旨。
以浊比恶,亦是专指「欲动情流」之后。
窃谓须如《大学集解》之说,因气禀之不齐,而又私欲生其间分此两节,然后精尽也。
未审是否?
继之者善,《易》中本是就造化上说。
到下句「成之者性」,方以人物而言。
程子所引,乃借上一句便就人性上说,而指其已发动之所为也。
不容说处,即性之本体。
如冰则只是水,别著一字不得
至谓之善,则性之发如水之下矣。
清浊之喻,又是一节,来喻已得之矣。
大抵此一条说性字最多,须分别得甚句是本来之性,甚句是气质之性,即语脉自分明矣。
未发之前,唯当敬以持养;
既发之后,又当敬以察之。
未发之中,不待推求而已瞭然于心目。
一有求之之心,则其未发者固已不得而见矣。
剖析可谓明白。
吕氏欲求中于未发之前而执之,诚无是理。
然既发之情是心之用,审察于此,未免以心观心。
前章《或问》谓别以一心求此一心、见此一心为甚误,《论语或问》「观过知仁」章亦有此说。
岂非学者不能居敬以持养,格物以致知,专务反求于心,迫急危殆,无科级依据,或流入于异端,与始终持敬、体用相涵、意味接续者为不同也。
已发之处以心之本体权度,审其心之所发,恐有轻重长短之差耳。
所谓「物皆然,心为甚」是也。
若欲以所发之心别求心之本体,则无此理矣。
此胡氏观过知仁之说所以为不可行也。
《中庸》第二十章之问语诚始详,明善择善所以为诚之基本者,亦始于此章并言之。
旧尝观《乾》九三、九四与《坤》六二,觉圣人说《乾》之修为易,而《坤》则工夫紧实,似有圣贤之分。
大学》初说致知格物,《中庸》首章惟言戒惧谨独,工夫规模,觉得似比《大学》为高远。
直至二十章,始言明善择善,与《大学》所以教者
亦似二书随学者器质为教也。
未审是否。
大学》是通言学之初终,《中庸》是直指本原极致处,巨细相涵,精粗相贯,皆不可阙,非有彼此之异也。
五行各一其性,宜五行亦各一其德。
旧闻先生说义理分界至处须要截然,要贯通处又自贯通。
窃谓仁发而为爱,爱而得宜便是义,有品节便是礼之类,则体虽各立,而亦相贯通。
窃恐五行亦如此。
尝见人言五行之体质,便是土如木之坚,则亦有金;
金之从革,亦有曲直之性也。
未审是否,理有未明。
虽于事非急,亦不可终于不知。
略乞赐教。
曲直稼穑各是两事,馀亦合准此例。
润下者,润而下也;
炎上者,炎而上也;
从革者,一从一革,互相变而体不变也。
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
窃谓气之初温而已,温则蒸溽,蒸溽则条达,条达则坚凝,坚凝则有形质。
五者虽一有俱有,然推其先后之序,理或如此。
向见吴斗南说五事庶證皆当依此为序,其言亦有理,幸试推之。
鬼神之理未易测识,然学者亦欲随所见决其是非。
祀先之义,向来因「圣人不言有无」之说,窃谓气散而非无,苟诚以格之,则有感通之理。
况子孙又其血气之所传,则其感格尤速也。
未审是否?
三条皆善。
横渠说五行数段甚精,可并考之。
陈胜私尝说雷霆震击,真有鬼物。
先生不答。
次日乃言,学者当于正理上立得见识,然后理之变者可次第而通。
若将理之变者先入于心,立为定见,则正理终不能晓矣。
窃尝服膺。
妄谓夫子所言与答宰我之问,程子、张子之论,无非正理。
但张子「神与性乃气所固有」之语似主气而言,却恐学者疑性出于气,而不悟理先于气,语似未莹。
未审然否?
上蔡之说,《或问》以为善。
窃疑石氏所集其言有及于理之变者。
如「自家要有便有,要无便无始得」,又似以心起灭,不问有无之正理。
上蔡之意必不如是。
某因「致死不仁,致生不智」之训思之,恐宗庙祭祀,不致死之也;
葬埋坛墠,不致生之也。
理之有者,圣人制礼,使人诚意以感通。
其间曲折精微,莫非仁智之尽。
若理所无者,圣人不道也。
至于理之变者,窃谓皆气之所为而皆因于人,虽复多端,似可以次第而晓。
所谓天地之妙用,岂非造化阴阳之理、人心精神之聚上下感化之所自欤?
妄意如此,殊未明彻。
乞指教。
此论甚善,但张子语不记子细。
然论鬼神,则气为近,未至遽有先于理之嫌也。
上蔡《论语·为政》卒篇论鬼神甚详,大概亦如来喻,恐可参考也。
按:《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四六。又见《古今图书集成》神?典卷四、学行典卷一○。
宜人王氏墓志铭 南宋 · 朱熹
 出处:全宋文卷五六八○、《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九二
右朝请大夫任公讳贤臣之妻宜人王氏,明州慈溪县人,故朝奉大夫中书门下检正诸房公事讳庭秀之女。
年十七归任氏。
任氏世为眉山人,后徙蔡州
靖康之乱,大夫公昆弟始奉其母魏国太夫人奔走南渡,生理萧然。
宜人嫁时装甚厚,尽捐以佐朝夕之用。
事太夫人尽爱敬,甘旨无阙供。
无故未尝辄去左右,遇有疾,衣不解带,粥药尝而后进。
大夫相敬如宾,所以辅佐之者甚至。
大夫公尝通守武昌,久摄郡事。
前例,摄事者受俸给与诸司问遗往来皆如真太守
大夫公疑之,以语宜人
宜人曰:「异时贫甚,宜不聊生,亦且至今日矣。
今幸粗足,何以是自污为哉」?
大夫公以为然,皆谢不取。
大夫公历守数郡,晚岁奉祠以归。
或以其精力未衰,犹可以复仕,而宜人深以止足为戒,大夫公乃不行。
宜人治家严而有法,岁时祭祀,先旬月戒具,至期斋肃,每事必亲,虽疾亦强起,中馈酒食之事,盖终身不以诿人。
教饬子孙甚严,未尝假以言色,而视其饮食、时其寒燠皆有条理。
遇下有恩意,然敝衣裤亦不妄与。
既病,犹治家事不废,中外肃然者十年。
淳熙九年十一月三日卒,享年□□□□。
子男三人,璜,宣教郎、知江州德化县事。
玠,承务郎、知临江军清江县事。
皆先卒。
璋,迪功郎袁州万载县
女一人,适通直郎通判容州程说之。
孙男七人,希夷,举进士,调迪功郎建宁府浦城县主簿
图南,迪功郎严州建德县
斗南、应南、鹏南、抟南。
女三人。
璋、希夷将以十年七月□□奉宜人之柩葬于邵武军邵武县长乐之原,使其友方士繇宜人阀阅事状来请铭。
予先君子尝与大夫公昆弟游,义不可辞,而希夷、士繇又皆尝来学,其言宜不妄。
乃删取其大者而系以铭。
铭曰:
奉馈高堂恭敬止,佐夫子治成厥美。
肃如严君秉周礼,考终卜吉藏于此。
土平川纡山崛起,长乐之乐诏孙子!
朝议大夫致仕赠光禄大夫黄公神道碑1175年 南宋 · 朱熹
 出处:全宋文卷五六七六、《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八九、《名贤氏族言行类稿》卷二七、《永乐大典》卷七六五○、《蒐古汇编》卷六○、《闽中金石志》卷九、《八琼室金石补正》卷二五、《福建金石志》石九、光绪《重纂邵武府志》卷二八 创作地点:福建省南平市武夷山市
宣和之末,国家承平百有馀年,中外无事,乃有二三弄臣窃国大柄,建取燕云以召非常之变。
有识之士已私忧之,而众莫之觉也。
捷书日闻,官吏相庆,独信德府司录邵武黄公有忧色。
人问其故,公蹙然曰:「太平日久,军旅遽兴,廪无兼岁之储,不取于民,将何以济?
顾今岁荐饥,民死无数,况河北天下根本,又可重困之邪」?
闻者莫不笑之。
俄而河北盗贼果蜂起,信德城守屡危。
金虏乘之,遂不能支。
官吏相与匍匐拜降,唯恐居后,而公独奋然,誓死不屈。
虏既入城,放兵四出,有挺刃胁公以降者。
公顾左右,踣之而逸,变姓名匿里巷中,虏退乃出。
则先降者皆已抵罪,而宣抚使独奇公节,俾行府事。
公亦抚摩疮痍,期复按堵。
未几,以内禅转朝议大夫,则以资高,不当复屈佐郡而省罢以归矣。
靖康元年,还次京师,遭围城之变。
明年钦宗出幸虏营,虏遂以兵威胁城中拥张邦昌而立之。
一时公卿繇千百数,相顾俛首,唯唯听命。
公独感愤,义不辱身,即日移檄,致其事而去。
盖当是时,不约而去此者亦四十人,然不数日而公竟以病卒矣,二年二月丙子也。
呜呼!
祖宗百年礼义廉耻之化,其所以涵养斯人者可谓至深远矣。
夫以熙宁以来,群小相师,灭理穷欲,以逮于兹,适已六十年矣。
士大夫酣豢之馀,心志溃烂,不可收拾,宜其祸变危迫而皆不知以为忧,败衄迎降而皆不知以为耻,弃君叛父、奉贼称臣而皆不知以为辱也。
而犹复有如公等者出于其间,是虽人之秉彝不容泯灭,然而祖宗所以涵养斯人至深且远者,亦岂不于此而少见遗馀哉?
公卒时年始六十有三,夫人林氏携挈诸孤奉公之柩,崎岖兵火乱离之中,川陆五年,乃能达于故里。
绍兴乙丑之岁,然后始克葬焉。
而公之子永存寖以材能有闻于世,上闻其名,召以为尚书郎军器监,出为淮南转运副使,俾脩农战之业,以为北向之渐。
前后赠公至光禄大夫,而夫人自公时已封宜人,又以子贵,屡逢庆恩,得赐冠帔,累封至始兴郡太夫人
淳熙乙未八月五日,年九十七而薨。
又以郊恩,赠蕲春郡夫人
副使归自淮南,则使人以同郡徐君复之状来谓新安朱熹曰:「吾先君之德如是,而葬久未铭。
且先夫人率履持家,克享上寿,世鲜及之,亦当得附先君遗事,以垂后世。
子其图之」。
受书考之,具得光禄大夫蕲春夫人行事本末,叹息久之。
因论其大者如此,并记其州里世次阀阅。
讳中美字文昭,其先自潮入闽,居建之浦城,徙邵武,始别于建,遂为郡人焉。
曾大父梦臣、大父扃皆有隐行。
至公父蒙始举进士,后赠中奉大夫
中奉娶施氏,生公七年而卒,后赠令人。
中奉没时,公年甫冠,励志为学,而贫不能得书,常假于人以读。
率一再过而归之,则已成诵而不忘矣。
元祐九年进士第,调真定府左司理参军,知邢州平乡县,皆善其职。
以守正不阿忤上官,罢退久之,贫甚,不以为意。
亲友强起之,乃更调镇西军节度推官
邻极边,守武将,视法令僚属蔑如也。
公不为挠,事有不可,必庭辩之,守愧屈焉。
宣德郎,知浚州卫县
县民有被诬杀人者,公察其冤,纵之。
同列有害公者,谓公故出死罪,守疑之,公不恤也。
会河决,败数郡,诏诸令长各护丁夫疏凿堤障,县独不扰而集。
以功转奉议郎,除河北都转运司属官,北京留守辟以为真定府录事
是时河北连岁不登,民多相聚为盗,而郡守欢燕敖逸如平时。
公独忧之,每当集辄辞不与。
守问其故,公对以实,守默然不说。
于是乃移信德,而遂去以卒焉。
其为人坦易,不事边幅,而与人交必以诚。
当官不为赫赫之名,而于事细微无不谨。
旁郡有疑狱,部刺史多奏以属公,往往得其情。
乐施予,不问识否,人虽负之不悔,有求辄复周之。
在镇时,府丞陈绍夫死,公以俸钱遣其丧。
女兄寡居,迎养三十年,始终如一日。
故人有通贵者招致之,谢不往。
都转运使吕公颐浩及他使者多知其材,欲荐之,未果而竟没,论者惜之。
公初娶宛句刘氏,赠和义郡夫人
蕲春其继室也,延平人,赠少师积之女。
夫人浑厚静专,归黄公甚贫,处之自若。
晚虽丰泰,亦未尝改其度也。
事公之女兄如姑,公之没而归其丧,教其子务以忠言直节立其志,使卒为闻人,以大其家。
岁几满百,而神明不耗,起居不衰,又似有道者
家人百口,抚之一以慈爱而教告勉饬随之,未尝见其有严厉之色,而中外整整,莫敢越轨度,乡党传以为法。
公葬邵武县仁泽乡宝隆山之原,夫人葬永城黄溪保铜青山下,相距盖十里。
子男五人,曰端愿、端平,皆有俊才,丱角已与荐送,而皆早卒。
次端方,亦卒。
次永存,今为朝请大夫主管武夷山冲佑观
次永年,右儒林郎、知静江府理定县,亦先卒。
女五人,其婿宣德郎朱康年,保义郎朱郁,修职郎赵舜臣通直郎杜铎进士李先之也。
孙男十人,龟朋,儒林郎
格、钺、南卿、范、槱、勋、、钦、钧,皆未仕,而格、钺、钦亡矣。
孙女六人,其婿周敦书、李庬、李徽、将仕郎吴时万、上官圭、上官扬。
曾孙十七人,大正、大时、大椿、大全、大猷、大学、大昌、大渊、大□、大声、大韶、大受、大严、大任、大用,馀未名。
女十四人,其婿任斗南、林杞、李价,馀尚幼。
玄孙男六人,公震、公升、公显、公回、公焕、公章。
呜呼,是亦盛矣!
黄氏之昌阜于世也,其可量哉!
铭曰:
暨暨黄公,逢时之危。
迹随众兆,思属眇微。
之死弗污,以全其归。
温温夫人,克相其夫。
又诏其子,以成厥家。
寿考尊荣,百岁而徂。
宝隆之阿,黄溪之里,东西相望,两阙对起。
子孙盈前,曾玄满后。
尚有宠灵,不远来又。
丁元有墓志铭1233年 南宋 · 刘克庄
 出处:全宋文卷七六二二、《后村先生大全集》卷一四九 创作地点:福建省莆田市莆田
莆无他丁,君之先自固始迁。
校书郎彦先者,传四世至君之先府君讳宝成,是生八子,伯槐、伯林、伯椲皆贡于乡,伯尤有声场屋,伯擢己未第,今为宗学博士
君讳伯杞,字元有,于次第二。
庆元丙辰太学嘉定丙子监举,庚辰内舍校定。
绍定己丑九月辛巳上舍,方握笔属思,暴得疾扶出,卒允蹈斋,年六十九。
博士哭之恸,告于朝,乞护君丧还里,不报。
孤南一奉柩归菆北山后五年癸巳十二月甲申,始克葬于丰城里后洋之原。
君在太学三十年,行艺绝出,屡挫益锐。
乙亥舍闱既定魁选,以诗复韵绌,时御史刘公棠董试,为之太息。
今上龙飞,久于学者例得仕,君独辞不拜。
为人于伦纪最笃,视亲戚朋友急难勇徇之,忘其力之不足也。
叶宜人
配王氏。
二子:南一拔漕解,南英后伯父。
二婿,进士杨龙起、黄景宣。
龙起者固烈士,闻君讣徒步赴丧,不幸亦客死。
初,府君刻意诲子,以诗礼名堂,艾轩林公为篆其扁。
君兄弟竞爽,珠璧相映,人谓如荀氏八龙矣,既而多不得年,华而靡实,士林悼惜。
存者惟博士与君,又弱一个焉。
嗟乎!
积而报,种而获,理也。
以君观之,理乌在焉?
虽然,智力之营有限,而诗书之泽无穷。
府君一布衣,以博士朝散大夫
君老不第,而南一克世其学。
夫在其子犹在其身也,在其弟犹在其兄也,亦理也。
由前之论则为善者惰,由后之论则力学者劝,南一勉诸。
铭曰:
天下声律尚莆体,莆体发源自丁氏。
君最先鸣唱诸季,吴融、徐寅敛衽避。
惜哉舍法亏一篑,身不及试在厥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