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黄商伯 南宋 · 朱熹
 出处:全宋文卷五五三○
大学》「知止能得」《或问》云:「知止云者物格知至而于天下之事皆有以知其至善所在」。
又曰:「能知止则事事物物皆有定理」。
至「能虑」,则又曰:「随事观理,极深研几无不各得其所止之地而止之」。
程子则曰:「格物非欲尽穷天下之物」,又曰:「今日格一件,明日格一件,积习多后,脱然贯通处」。
妄谓一物既格,则能知一物至善所在而亦得其所止。
然犹有定、静、安、虑之四节学者知止而用其力,然后得所止也。
今《或问》云:「天下之事皆有以知其至善所在」,其释知止本文全体可谓当矣。
然恐学者见其有「天下」字,有「皆」字,以为必尽穷天下之理然后可以知至所在得所止。
程子所言格物工夫未足以知至善,必待物尽格,知尽至,始为知至
身修以至天下平,皆得所止之效与?
所以纲目三语之后言之,盖举《大学全体极致与?
乞赐指教
经文物格犹可一事言,知至则指吾心所可知不容更有未尽矣。
程子一日一件者,格物工夫次第也。
脱然贯通者,知至效验极致也。
不循其序而遽责其全,则为自罔;
但求粗晓而不期贯通,则为自画
古经程子之言未见其有不同也。
中庸章句》言人物之生各得其所赋之理,以为健顺五常之德,所谓性也。
窃谓二五之精妙合而凝,则赋健顺五常之德,理无可疑
自昔秖言五常不及健顺,体之于心,得非敏于为善者是其健,循其自然者是其顺乎?
自昔秖言五常不及健顺,何邪?
阴阳之为五行有分而言之者,如木火阳而金水阴也;
有合而言之者,如木之甲,火之丙,土之戌,金之庚,水之壬皆阳,而乙、丁、己、皆阴也。
以此推之,健顺五常之理可见
中庸章句》谓人物之生各得其所赋之理,以为健顺五常之德,所谓性也。
或问》亦言在人在物虽有气禀之异,而其理则未尝不同
孟子集注》生之谓性章,以气言之则知觉运动人与物若不异也,以理言之则仁义礼智之禀岂物之所得而全哉。
告子徒知知觉运动蠢然者人与物同,而不知仁义礼智之粹然者人与物异。
某旧□论性不论气之说、置器日中之喻与《章句》《或问》同,而《集注仁义礼智之禀非物所得而全,则以所赋之理亦异矣。
乞赐开示,以启愚蔽
论万物之一原,则理同而气异;
万物异体则气相近而理绝不同也。
气之异者,粹驳之不齐
理之异者,偏全之或异。
幸更详之,自当无可疑也。
石氏集解》引「生之谓性,性即气,气即性」一章,窃谓此章先明理与气不相离,遂言气质之性虽有善恶,然性中元无此两物相对而生,其初只是而已
气禀昏浊,又私欲污染,其善者遂变而为恶。
当为恶时,非别有一善性也。
故有不可不谓之性,浊不可不谓之水之说,似指「成之者性」以后而言,与《孟子拔本穷源性善之论不同
然恶或不萌,则本体亦有时发见。
能澄治,则复其初矣。
至于水流就下以为之者善,则是喜怒哀乐已发之后皆指为继。
窃谓须如《易解》之说,在「成之者性」以前,方是本旨
以浊比恶,亦是专指「欲动情流」之后
窃谓须如大学集解》之说,因气禀不齐,而又私欲其间分此两节然后精尽也。
未审是否
之者善,《易》中本是造化上说
下句「成之者性」,方以人物而言。
程子所引,乃借上一便就人性上说,而指其已发动所为也。
不容说处,即性之本体
如冰只是水,别著一字不得
至谓之善,则性之发如水之下矣。
清浊之喻,又是一节来喻已得之矣。
大抵一条说性字最多,须分别得甚句是本来之性,甚句是气质之性,即语脉自分明矣。
未发之前,唯当敬以持养
既发之后,又当敬以察之。
未发之中,不待推求而已瞭然心目
一有求之之心,则其未发者固已不得而见矣。
剖析可谓明白
吕氏欲求中于未发之前而执之,诚无是理。
然既发之情是心之用,审察于此未免以心观心
前章或问》谓别以一心求此一心、见此一心为甚误,《论语或问》「观过知仁」章亦有此说。
岂非学者不能居敬持养格物以致知,专务求于心,迫急危殆,无科级依据,或流入于异端,与始终持敬体用涵、意接续者为不同也。
已发之处以心之本体权度,审其心之所发,恐有轻重长短之差耳。
所谓「物皆然,心为甚是也
欲以所发之心别求心本体,则无此理矣。
此胡氏观过知仁之说所以不可行也。
中庸》第二十章问语诚始详,明善择善所以为诚之基本者,亦始于此章并言之。
旧尝观《乾》九三、九四与《坤》六二,觉圣人说《乾》之修为易,而《坤》则工夫紧实,似有圣贤之分。
大学》初说致知格物,《中庸首章惟言戒惧谨独工夫规模觉得似比《大学》为高远
直至二十章,始言明择善,与《大学所以教者
亦似二书学者器质为教也。
未审是否
大学》是通言学之初终,《中庸》是直指本原极致处,巨细相涵,精粗相贯,皆不可阙,非有彼此之异也。
五行各一其性,宜五行亦各一其德。
旧闻先生说义分界至处须要截然,要贯通处又自贯通
窃谓仁发而为爱,爱而得宜便是义,有品节便是礼之类,则体虽各立,而亦贯通
窃恐五行如此
见人五行体质便是土如木之坚,则亦有金;
金之从革,亦有曲直之性也。
未审是否,理有未明。
虽于事非急,亦不可终于不知
略乞赐教
曲直稼穑各是两事,馀亦合准此例。
下者,润而下也;
炎上者,炎而上也;
从革者,一从一革,互相变而体不变也。
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
窃谓气之初温而已,温则蒸溽蒸溽条达条达坚凝坚凝有形质。
五者虽一有俱有,然推其先后之序,理或如此
向见吴斗南五事庶證皆当依此为序,其言亦有理,幸试推之。
鬼神之理未易测识,然学者亦欲随所见决其是非
祀先之义,向来因「圣人不言有无」之说,窃谓气散而非无,苟诚以格之,则有感通之理。
子孙又其血气之所传,则其感格尤速也。
未审是否
三条皆善。
横渠五行数段甚精,可并考之。
胜私尝说雷霆震击,真有鬼物
先生不答。
次日乃言,学者当于正理上立得见识然后理之变者可次第而通。
将理之变者先入于心,立为定见,则正理终不能晓矣。
窃尝服膺
妄谓夫子所言与答宰我之问,程子、张子之论,无非正理
但张子「神与性乃气所固有」之语似主气而言,却恐学者疑性出于气,而不悟理先于气,语似未莹。
未审然否
上蔡之说,《或问以为善。
窃疑石氏所集其言有及于理之变者。
如「自家要有便有,要无便无始得」,又似以心起灭不问有无正理
上蔡意必如是
某因「致死不仁,致生不智」之训思之,恐宗庙祭祀不致死之也;
葬埋坛墠不致生之也。
理之有者,圣人制礼使人诚意感通
其间曲折精微莫非仁智之尽。
理所无者,圣人不道也。
至于理之变者,窃谓皆气之所为而皆因于人,虽复多端,似可以次第而晓。
所谓天地妙用岂非造化阴阳理、人心精神之聚上下感化所自欤?
妄意如此,殊未明彻
指教
此论甚善,但张子语不记子细
然论鬼神则气为近,未至遽有先于理之嫌也。
上蔡论语·为政》卒篇论鬼神甚详,大概如来喻,恐可参考也。
按:《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四六。又见《古今图书集成》神?典卷四、学行典卷一○。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