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正文
月台有作 明末清初 · 陈恭尹
七言律诗 押盐韵
高台宝月旧庄严,胜概登临得尽兼。
积水有涛环四面,数峰如画入重檐。
传衣人远空馀树,铸鼎龙遥久坠髯。
世外世间何限恨,愧无新赋拟江淹(台多菩提树,最古。六祖新兴人,传衣还,隐端州诸山中十馀年,乃开法。鼎湖山在高峡北,皆台上所见也。)
秋日夔府咏怀奉寄郑监(审)李宾客之芳一百韵郑审官秘书少监,时谪贬江陵李之芳吐蕃归,拜礼部尚书,改太子宾客。)767年 唐 · 杜甫
五言排律 押先韵 创作地点:重庆市重庆直辖县行政区划奉节县瀼西
引用典故:哀途穷 安石 查上 著鞭 熊罴 君平 神女 烹鲤 子敬毡 善价 忘筌 登龙 雕虫 跕鸢 服虔 耿贾 管宁 鸿雁 江令锦袍 栗过拳 匡鼎 伶伦 陆池莲 岷岭芋 蓬山 青田鹤 偓佺 萧曹 效鹰鹯 阴何 云台 燥湿弦 置驿
绝塞乌蛮北,孤城白帝边。
飘零仍百里,消渴已三年。
雄剑鸣开匣,群书满系船(一作所向皆穷辙,馀生日系船)
乱离心不展(一作转),衰谢日萧然。
筋力妻孥问,菁华岁月迁。
登临多物色,陶冶赖诗篇。
峡束沧(一作苍)起,岩排石(一作古)(石楠也)圆。
拂云霾楚气,朝(一作潮)海蹴(一作衬)吴天。
煮井为盐速,烧畬(楚俗烧种田曰畬)度地偏。
有时惊叠嶂,何处觅平川
鸂鶒双双舞,猕猿垒垒悬。
碧萝长似带,锦石小如钱。
春草何曾歇,寒花亦可怜。
猎人吹戍火,野店引山泉。
唤起搔头急,扶行几屐穿。
两京犹薄产,四海绝随肩
幕府初交辟,郎官幸备员。
瓜时(一作仍,一作拘)旅寓,萍泛苦(一作若)夤缘。
药饵虚狼藉,秋风洒静便
开襟(一作袪)瘴疠,明目(一作拂)云烟。
高宴诸侯礼,佳人上客前。
哀筝伤老大,华屋艳神仙。
南内开元曲,常时弟子传。
法歌变转,满座涕潺湲(原注:都督柏中丞筵闻梨园弟子李仙奴歌)
吊影夔州僻,回肠杜曲煎。
即今龙厩水,莫带犬戎膻(原注:西京龙厩门,苑马门也,渭水流苑马门内)
耿贾王室萧曹御筵
(一作秉)威灭蜂虿,戮力(一作教)鹰鹯
旧物森犹在,凶徒恶未悛。
国须行战伐,人忆止戈鋋。
奴仆何知礼,恩荣错与权。
胡星一彗孛(一作闇),黔首(一作首恶)逐拘挛。
哀痛丝纶切,烦苛蠲。
业成陈始王,兆喜出于畋(谓代宗践位)
宫禁经纶密,台阶翊戴全。
熊罴吕望鸿雁周宣
侧听中兴主,长吟不世贤。
音徽一柱数,道里下牢千(原注:郑在江陵李在夷陵
郑李光时论,文章并我先。
阴何尚清省,沈宋歘联翩。
律比昆崙,音知燥湿弦
风流俱善价,惬当久忘筌
置驿常如此,登龙盖有焉。
虽云隔礼数,不敢坠周旋。
高视收人表,虚心味道玄
马来皆汗血,鹤唳必青田。
羽翼商山起,蓬莱汉阁连。
管宁纱帽净,江令锦袍江总有山水衲袍赋)
东郡夷陵,在夔州东)时题壁,南湖江陵有湖亭)日扣舷。
远游凌绝境,佳句染华笺。
每欲孤飞去,徒为百虑牵。
生涯已寥落,国步乃(一作尚)迍邅。
衾枕成芜没,池塘作弃捐(原注:平生多病,卜筑遣怀)
别离忧怛怛,伏腊涕涟涟。
露菊班丰镐,秋蔬(一作菰)涧瀍
共谁论昔事,几处有新阡。
富贵空回首,喧争著鞭
兵戈尘漠漠,江汉月娟娟。
局促看秋燕,萧疏听晚蝉
雕虫蒙记忆,烹鲤问沈绵。
卜羡君平严君平挂百钱杖头事,与阮孚同,岑参《卜肆诗》亦云:“至今杖头钱,时时地下有。”),偷存子敬毡
囊虚钗钏,米尽坼花钿。
甘子阴凉叶,茅斋八九椽。
阵图沙北岸,市暨瀼西巅(原注:峡人目市井处曰市暨)
羁绊心常折,栖迟病即痊。
紫收(一作秧)岷岭(一作下),白种陆池(一作家)
色好胜颊,穰多过拳
敕厨唯一味,求饱或三鳣。
儿去看鱼笱(一作俗异邻蛟室),人(一作朋)来坐马鞯。
缚柴门窄窄,通竹溜涓涓。
堑抵公畦(原注:京师农人指田远近,多云几棱,棱音去声),村依野庙壖。
缺篱将棘拒,倒石赖藤缠
借问频朝谒,何如稳醉(一作昼)眠。
谁云行不逮(一作达),自觉坐能坚。
雾雨银章涩,馨香粉署妍。
紫鸾无近远,黄雀翩翾
困学从众明公勉旃
声华夹宸极,早晚到星躔。
恳谏留匡鼎,诸儒引服虔
不逢(一作过)输鲠直,会是正陶甄。
宵旰忧虞轸,黎元疾苦骈。
云台终日画,青简为谁编。
行路难何有,招寻兴已专。
由来具飞楫,暂拟控鸣弦。
身许双峰寺蕲州双峰山有东山寺曹溪宝林寺后亦有双峰,门求七祖(禅门南能、北秀,分列二宗,弟子各立其师为六祖。北宗逐立秀之弟子普寂为七祖。能后无闻焉,甫归心南宗,故曰身许双峰,欲求七祖也)
落帆追宿昔,衣褐向真诠。
安石名高晋(原注:郑高简太傅之风)昭王客赴燕(原注:李宗亲有燕昭之美。燕,周之裔)
途中非阮籍查上张骞
披拂(一作晤,一作豁)云宁在,淹留景不延。
风期终破浪,水怪莫飞涎。
他日辞神女,伤春怯杜鹃。
淡交随聚散,泽国绕回旋。
本自依迦叶天竺二十五祖之首),何曾藉偓佺偓佺松实,体生毛数寸,能飞行逐马)
炉峰生转盻,橘井(在马岭山尚高褰。
东走穷归鹤,南征尽跕鸢马援曰:“我在浪泊西里,仰视飞鸢,跕跕堕水中。”)
晚闻妙教,卒践塞前愆
顾凯丹青列,头陀琬琰镌王屮头陀寺碑,为世所重)
众香深黯黯,几地(佛家有十地)肃芊芊。
勇猛为心极,清羸任体孱。
金蓖空刮眼,镜象未离铨(一作平等未难铨)
赵龙图四明 南宋 · 释师范
 押庚韵
昔年曾约归四明,掇钵共饭莆菜羹。
东园蔬荠几衰长,望之何以辜斯盟。
铿铿小节何足拘,大名当振声谹谹。
旌旗不动剿胡种,屈伸一臂逾长城。
淮甸既肃四海肃,丰功盛德应难名。
了知八珍与藜苋,清闲富贵但等平。
我罹劫火固无闷,公视昼锦不以荣。
七佛承承竟何据,六祖忉忉空碗鸣。
君不见刹竿头上铁龙头,鸿毛至重山岳轻(自注:六祖七佛乃龙图语。)
颂古四十四首 其十五 南宋 · 释师范
 押阳韵
兀兀地思量,无可得思量。
无可思量处,真个好思量。
大庾岭头逢六祖鳌山店上见曾郎。
吕郎中(隆礼) 宋 · 释宗杲
 出处:全宋文卷三九二九
令兄居仁,两得书为此事甚忙,然亦当著忙。
年已六十,从官又做了,更待如何?
若不早著忙,腊月三十日如何打叠得办?
闻左右迩来亦忙,只这著忙底,便是腊月三十日消息也。
如何是佛?
乾屎橛。
这里不透,与腊月三十日何异?
措大家一生钻故纸,是事要知。
博览群书,高谈阔论,孔子又如何,孟子又如何,庄子又如何,《周易》又如何,古今治乱又如何,被这些言语使得来七颠八倒。
诸子百家才闻人举著一字,便成卷念将去,以一事不知为耻。
及乎问著他自家屋里事,并无一人知者。
可谓终日数他宝,自无半钱分,空来世上打一遭。
脱却这壳漏子,上天堂也不知,入地狱也不知,随其业力流入诸趣并不知。
若是别人家里事,细大无有不知者。
士大夫读得书多底无明多,读得书少底无明少,做得官小底人我小,做得官大底人我大。
自道我聪明灵利,及乎临秋毫利害,聪明也不见,灵利也不见,平生所读底书一字也使不著。
盖从上大人丘乙己时便错了也,只欲取富贵耳。
取得富贵底,又能有几人肯回头转脑向自己脚跟下推穷:我这取富贵底从何处来?
即今受富贵底,异日却向何处去?
既不知来处,又不知去处,便觉心头迷闷。
正迷闷时亦非他物,只就这里看个话头。
僧问云门:「如何是佛」?
门云:「乾屎橛」。
但举此话,忽然伎俩尽时便悟也。
切忌寻文字引證,胡乱抟量注解。
纵然注解得分明,说得有下落,尽是鬼家活计。
疑情不破,生死交加。
疑情若破,则生死心绝矣。
生死心绝,则佛见法见亡矣。
佛见法见尚亡,况复更起众生烦恼见耶!
但将迷闷底心移来乾屎橛上一抵抵住,怖生死底心、迷闷底心、思量分别底心、作聪明底心,自然不行也。
觉得不行时,莫怕落空,忽然向抵住处绝消息,不胜庆快。
平生得消息绝了,起佛见法见众生见,思量分别,作聪明,说道理,都不相妨。
日用四威仪中,但常放教荡荡地,静处闹处常以乾屎橛提撕,日往月来,水牯牛自纯熟矣。
第一不得向外面别起疑也,乾屎橛上疑破则恒河沙数疑一时破矣。
前此亦尝如此写与居仁,比赵景明来得书,书中再来问云:「不知离此别有下工夫处也无?
又如举手动足著衣吃饭,当如何体究?
为复只看话头,为复别有体究。
又平生一大疑事,至今未了,只如死后断灭不断灭,如何决定见得?
又不要引经论所说,不要指古人公案,只据目前直截分明,指示剖判断灭不断灭实处」。
观渠如此说话,返不如三家村省事汉,却无如许多粪壤,死也死得瞥脱。
分明向他道:「千疑万疑,只是一疑。
话头上疑破,则千疑万疑一时破。
话头不破,则且就话头上与之厮崖。
若弃了话头,却去别文字上起疑,经教上起疑,古人公案上起疑,日用尘劳中起疑,皆是邪魔眷属。
又不得向举起处承当,又不得思量卜度,但只著意就不可思量处思量。
心无所之,老鼠入牛角便见倒断也」。
写得如此分晓了,又却更来忉忉怛怛地问,不知许多聪明知见向甚处去也!
不信道平生读底书,到这里一字也使不著。
而今不得已,更为他放些恶气息,若只恁么休去,却是妙喜被渠问了,更答不得也。
此书才到,便送与渠一看。
居仁自言「行年六十岁,此事未了」。
问渠未了底,为复是举手动足著衣吃饭底。
未了若是举手动足著衣吃饭底,又要如何了他?
殊不知只这欲了知决定见得死后断灭不断灭底,便是阎家老子面前吃铁棒底。
此疑不破,流浪生死,未有了期。
向渠道千疑万疑,只是一疑。
话头若破,死后断灭不断灭之疑,当下冰销瓦解矣。
更教直截分明,指示剖判断灭不断灭,如此见识与外道何异?
平生做许多之乎者也,要作何用?
渠既许多远地放这般恶气息来熏人,妙喜不可只恁么休去,亦放些恶气息,却去熏他则个。
渠教不要引经教及古人公案,只据目前直截分明,指示断灭不断灭实处。
志道禅师六祖:「学人自出家,览《涅槃经》近十馀载,未明大意,愿师垂诲」。
祖曰:「汝何处未了」?
对曰:「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于此疑惑」。
祖曰:「汝作么生疑」?
对曰:「一切众生皆有二身,谓色身、法身也。
色身无常,有生有灭;
法身有常,无知无觉。
经云生灭灭已寂灭为乐者,未审是何身寂灭,何身受乐。
若色身者,色身灭时四大分散,全是苦,苦不可言乐;
若法身寂灭,即同草木瓦石,谁当受乐?
法性是生灭之体,五蕴是生灭之用,一体五用,生灭是常,生则从体起用,灭则摄用归体。
若听更生,即有情之类,不断不灭;
若不听更生,即永归寂灭,同于无情之物。
如是则一切诸法,被涅槃之所禁伏,尚不得生。
何乐之有」?
祖师到这里,不能临济德山用事,遂放些气息还他,云:「汝是释子,何习外道断常邪见而议最上乘法?
据汝所解,即色身外别有法身,离生灭求于寂灭,又推涅槃常乐,言有身受者,斯乃执吝生死耽著世乐。
汝今当知,佛为一切迷人认五蕴和合为自体相,分别一切法为外尘相,好生恶死,念念迁流,不知梦幻虚假,枉受轮回,以常乐涅槃翻为苦相,终日驰求。
佛悯此故,乃示涅槃真乐,刹那无有生相,刹那无有灭相,更无生灭可灭,是则寂灭现前,当现前时,亦无现前之量,乃谓常乐
此乐无有受者,亦无有不受者,岂有一体五用之名?
何况更言涅槃禁伏诸法令永不生,此乃谤佛毁法,听吾偈曰:「无上大涅槃,圆明常寂照。
凡愚谓之死,外道执为断。
诸求二乘人,目以为无作。
尽属情所计,六十二见本。
妄立虚假名,何为真实义。
唯有过量人,通达无取舍。
以知五蕴法,及以蕴中我。
外现众色像,一一音声相。
平等如梦幻,不起凡圣见。
不作涅槃解,二边三际断。
常应诸根用,而不起用想。
分别一切法,不起分别想。
劫火烧海底,风鼓山相击。
真常寂灭乐,涅槃相如是。
吾今彊言说,令汝舍邪见。
汝勿随言解,许汝知少分」。
志道闻偈,忽然大悟
只这一络索,便是直截分明指示居仁底指头子也。
居仁见此,若犹是经论所说,尚指古人公案,若尚作如此见,入地狱如箭射(《大慧普觉禅师语录》卷二八。又见《径山志》卷八。)
此下原注云:「分疏不下」。
左溪大师 唐 · 李华
 出处:全唐文卷三百二十
百亿三昧。
无非度门。
于觉照中。
而得自在。
过去大士。
时惟左溪
傅氏之子。
法号元朗
字惠明
其先北地泥阳人
汉魏大族。
随晋南度。
家于义乌
今为东阳义乌人也。
自江夏太守梁居士翕。
贤达相承。
世谓居士为诸佛化身。
杳不可测。
左溪居士六代孙。
梵行之门。
宜生上德。
母葛氏。
梦天降灵瑞。
而娠左溪
心静体安。
及于乳育。
生九年矣。
辞家入道。
兼综偫言曰。
此法门之畎浍也。
如意年中薙度。
义乌清泰寺。
光州岸律师受具戒。
会稽印宗禅师商律部。
重山深林。
怖畏之地。
独处岩穴。
凡三十年。
宴居左溪
因以为号。
每言泉石可以洗昏蒙。
云松可以遗身世。
吾以此始。
亦以此终。
于所居之方。
建立精舍。
约而不陋。
跪忏其间。
如来诸大弟子。
皆菩萨僧。
大迦叶之头陀。
舍利佛之智慧。
罗喉罗之密行。
须菩提之解空。
由此四者。
皆最上乘。
同趣异名。
分流合体。
舍利佛先佛灭度
佛以心法付大迦叶。
此后相承。
凡二十九世。
至梁魏间。
有菩萨僧菩提达摩禅师
传楞伽法。
八世至东京圣善寺宏正禅师
今北宗是也。
达摩六世至大通禅师
大通又授大智禅师
降及长安山北寺融禅师
盖北宗之一源也。
达摩五世至璨禅师
又授能禅师
今南宗是也。
达摩四世至信禅师
又授融禅师
牛头山
今径山禅师承其后也。
至梁陈间。
慧文禅师学龙树法。
授惠思大师
南岳祖师是也。
思传智者大师
天台法门是也。
智者灌顶大师
灌顶缙云威大师
缙云东阳威大师
左溪是也。
又宏景禅师得天台法
荆州当阳
真禅师
俗谓若和尚是也。
左溪所传。
止观为本。
祇树园内。
常闻此经。
然灯佛前。
无有少法。
因字以诠义。
因义以明理。
因理以同如。
定慧双修。
空有皆舍。
此其略也。
菩萨或以性海度。
或以普门化。
香象至底。
弥楼最高。
其馀幽赞不知。
充满法界。
夫知上法易行。
上法难修。
上法易證。
上法难明。
左溪为有。
则实无所行。
左溪为无。
则妙有常住。
视听之表巍巍。
左溪恭禅师重研心法。
唯十八种物行头陀教。
厥后奉东阳威大师
得最上乘。
诠第一义。
现声闻像。
宏大觉心。
大无可名也。
偏袒跪膝。
奉观音上圣。
愿生兜率天。
亲近弥勒。
殚罄衣钵。
严具尊仪。
焚香稽首。
则舍利降。
灵光发。
寺非正阳。
屋宇凋落。
殿移则像毁。
财匮则力艰。
左溪锡杖指挥
工人听命。
如从旧贯。
俨若天成。
心不离定中。
口不尝药味。
耄期之岁。
同于壮龄。
告门人曰。
吾六印道圆。
万行无碍。
戒为心本。
汝等师之。
天宝十三载九月十六日就灭。
春秋八十二。
僧夏六十一。
四辈号恸。
如慕如疑。
香花幢幡。
雷动山谷。
乡人或梦左溪居宝阁第四重者。
寤告其邻。
与之梦协。
兜率天者。
第四天也。
愿力所届。
广度人天。
既荼毗已。
门人分舍利
起塔于左溪之西源。
遵相法也。
城邑之人。
愿获亲近。
分半舍利
起塔于州之东原。
申永慕也。
左溪僻在深山。
衣弊食绝。
布纸而衣。
掬泉而斋。
如缯纩之温。
均滑甘之饱。
诵经则翔禽下听。
洗钵则腾猿跪捧。
宴坐一室。
如法界之乐。
萧然一院。
等他方之游。
或问曰。
万行皆空。
云何苦行。
对曰。
本无苦乐。
妄习为因。
众生妄除。
我苦随尽。
又问曰。
山水自利。
如聚落何。
对曰。
名香挺根于海岸。
如来成道于雪山。
未闻笼中。
比大辽廓。
至若旱蛙跃流。
瞽犬视。
雷云兴而猎者舍弓矢。
鳞介绝而渔者坏罾梁。
举其倬然。
曷可殚载。
弟子衢州龙邱九嵓寺僧道宾越州法华寺僧法源僧神邕本州灵隐寺僧元净栖嵓寺僧法开苏州报恩寺僧道尊。
皆菩萨僧。
左溪之秘藏。
常州福业寺僧守真杭州灵曜寺僧法澄灵隐寺法真明州天宝寺僧道源净安寺僧惠从本州开元寺僧清辨。
纯得醍醐。
左溪之道味。
入室弟子本州开元寺僧行宣常州妙乐寺僧湛然
见如来性。
左溪之法门。
新罗法融理应英纯。
理应归国。
化行东表。
左溪之妙愿。
菩萨戒弟子傅礼王光福等。
菩萨惠芽。
左溪之一雨。
辨禅师等荷担遗烈。
见请斯文。
铭曰。
磁石凑金。
流见月。
法与心起。
缘随定设。
众生未度。
我为舟筏。
将如赵代
岂望荆越。
趋道云何。
知之在行。
殈烦恼●8B6D。
归寂灭城。
不住之住。
无生之生。
兜率天乐。
徘徊下迎。
潺湲左溪
东入苍海。
青松白日。
人亡地在。
四辈尽哀。
时乎不待。
颂德空岭。
劫尘无改。
妙智居士(方敷文务德 宋 · 释宗杲
 出处:全宋文卷三九三四、《大慧普觉禅师语录》卷二二
从上诸佛诸祖,真实为人处,先教立决定志。
所谓决定志者,决欲此生心地开通,直到诸佛诸祖无障碍大休歇大解脱境界。
无决定之志,则无决定信矣。
佛不云乎,「信为道元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法」。
又云「信能增长智功德,信能必到如来地」。
如来地即大休歇大解脱境界是也。
在昔归宗拭眼禅师,曾有僧问:「如何是佛」?
宗云:「我向汝道,汝还信否」?
僧云:「和尚诚言,焉敢不信」?
宗云:「只汝便是」。
僧闻宗语,谛审思惟,良久曰:「只某便是,佛却如何保任」?
宗曰:「一翳在目,空华乱坠」。
其僧于言下忽然契悟。
这僧初无决定信,闻归宗直指之言,犹怀疑惑,欲求保任,方能自信。
归宗老婆心切,向他所乖执处,以金刚王宝剑,用事劈面便挥。
这僧方在万仞崖头独足而立,被归宗一挥,始肯放身舍命。
罗山法宝大师,尝致问于石霜普会曰:「起灭不停时如何」?
石霜云:「直须寒灰枯木去,一念万年去,函盖相应去,全清绝点去」。
罗山不契,复持此语问岩头。
问声未绝,被岩头震威一喝曰:「是谁起灭」!
罗山于言下大悟
又教中说,菩萨修行从初地入第八不动地,为深行菩萨,难可知无差别,离一切相、一切想、一切执著,无量无边一切声闻辟支佛所不能及。
离诸諠诤,寂灭现前,乃至入灭尽定,一切动心忆想分别,悉皆止息。
谓从初地至菩萨第八不动地,即舍一切功用行,得无功用法,身口意业念务皆息,谓不起第二念。
又怕人理会不得,更引喻云:譬如有人梦中见身堕在大河,为欲度故,发大勇猛,施大方便;
以大勇猛施方便故,即便𭔏寤,既𭔏寤已,所作皆息。
菩萨亦尔,见众生身在四流中,为救度故,发大勇猛,起大精进,以勇猛精进故至不动地,既至此已,一切功用靡不皆息。
如生梵世,欲界烦恼皆不现前。
住不动地亦复如是,一切心意识行皆不现前。
第八地菩萨佛心、菩萨心、菩提心、涅槃心尚不现起,况复起于世间之心!
世间心既灭,寂灭心即现前。
寂灭心既现前,则尘沙诸佛所说法门一时现前矣。
法门既得现前,即是寂灭真境界也。
得到此境界,方可兴慈运悲作诸饶益事,是亦从决定志乘决定信成就者也。
若无决定志,则不能深入如来大寂灭海;
无决定信,则于古人言句及教乘文字中不能动转。
六祖大师江西彻禅师说常无常义,问祖曰:「弟子尝览《涅槃经》,未晓常无常义,乞师慈悲,略为宣说」。
祖曰:「无常者,即佛性也。
有常者,即善恶一切诸法分别心也」。
曰:「和尚所说,大违经文」。
祖曰:「吾传佛心印,安敢违于佛经」?
曰:「经说佛性是常,和尚却言无常;
善恶诸法乃至菩提心皆是无常,和尚却言是常。
此即相违,令学人转加疑惑」。
祖曰:「《涅槃经》吾昔者听尼无尽藏读诵一遍,便为讲说,无一字一义不合经文,乃至为汝终无二说」。
曰:「学人识量浅昧,愿和尚委曲开示」。
祖曰:「汝知否,佛性若常,更说甚么善恶诸法,乃至穷劫无有一人发菩提心者。
故吾说无常,正是佛说真常也。
又一切诸法若无者,即物物皆有自性,容受生死,而真常性有不遍之处。
故吾说者,正是佛说真无义也。
佛比为凡夫,外道执于邪,诸二乘人于常计无常,共成八倒。
故于涅槃了义教中,破彼偏见而显说真常真乐真我真净
汝今依言背义,以断灭无常及确定死,而错解佛之圆妙最后微言,纵览千遍,有何所益」?
此亦彻禅师决定志中乘决定信,而感报祖师决定说之一也。
又记得安楞严看《楞严经》,至「知见立知,即无明本;
知见无见,斯即涅槃」处,不觉破句读了,曰「知见立,知即无明本;
知见无,见斯即涅槃」。
沈吟良久,忽然大悟
后读是经,终身如所悟,更不依经文。
此亦决定志中乘决定信,依而不依文字之一也。
妙智居士有决定志,而乘决定信,于此一段大事因缘,矻矻孜孜,以證不疑为决定,但未得喷地一下耳。
因以此轴求指示,故引祖师为志彻禅师、岩头为罗山、安楞严破句读《楞严经》悟道数段葛藤,且作他时喷地一发之契券云耳。
示妙诠禅人 宋 · 释宗杲
 出处:全宋文卷三九三六、《大慧普觉禅师语录》卷二四
衲子参禅,要明心地;
秀才读书,须当及第。
书五车而不及第,终身只是个秀才,唤作官人即错;
参禅衲子心地不明,则不能了生死大事,终身只是个破凡夫,唤作佛即错。
只这两错,实有恁么事,实无恁么事。
言实有则读书人及第做官者,时时见之;
言实无则参禅人作佛未尝目击。
以此易彼,八两半斤耳。
此说至浅近而至深远。
往往学者以有所得心参向无所得处,堕坑落堑多矣,云门此语遂成虚设,真所谓醍醐上味为世所珍,遇斯等人翻成毒药。
智常禅师曹溪见祖师,举大通和尚所示心要。
祖师据其所疑,为说偈曰:「不见一法存无见,大似浮云遮日面。
不知一法守空知,还如太虚生闪电。
此之知见瞥然兴,错认何曾解方便?
汝当一念自知非,自己灵光常显现」。
闻偈,当下疑情顿释,大悟祖师方便。
乃述一偈呈祖师,末云:「不入祖师室,茫然趣两头」。
妙诠禅人要知实有恁么事、实无恁么事落处么,莫管凡夫与佛、秀才与官人,但识取云门方便。
苟能识得,潮阳曹溪不远。
其或未然,脚跟下且照顾大颠和尚
閒居录(起隆兴癸未七月庚寅,止乾道丙戌九月己酉。)1088年12月15日 南宋 · 周必大
 出处:全宋文卷五一五六、《杂著述》卷四 创作地点:河南省开封市
隆兴元年岁在癸未七月庚寅朔
甲午,早泛舟入城赴州会。
会散,过隆庆寺
通判黄朝散壄相访,给事中廉之孙,尚书叔敖之子,鲁直犹子也。
双井乃其祖茔所产,岁终收数斤,尝其味绝不类草茶,向来所得皆赝耳。
双井在大溪中,即修水也。
上井可深四丈,下井深六丈,沙石过而不入。
晚,长老了达具蔬食。
初,闲禅师造此寺,往乞某家林木,其人不可,妄云:「待树上生葫芦当奉施」。
未几,扣门曰:「葫芦生矣」。
视之果然,削树而迹愈明,遂舍之。
今法堂皆遍柱而葫芦形如刻云。
九月己丑朔,游清都观
观兴于南唐保大中,旧号西台治平改今名。
是岁创清都台,下临荷池,远眺诸山,苏翰林为题其榜,仍留诗,见集中。
旧有逍遥堂黄大临元明赋绝句云:「心游魏阙鱼千里,梦觉邯郸一炊
蔬食菜羹吾亦饱,逍遥堂下叶辞枝」。
或谓鲁直所作。
庚寅,早谒辅顺庙威远侯,俗呼王仙
庙有南唐匡甫所撰碑铭,后题显德五年十一月八日,盖是年五月李璟始用正朔,故称显德
其叙立庙大略云:太和县江东有王岭,相传王子乔憩鹤于此。
唐贞观间,匡和先生年六十,弃家入山学道,兴台院云云。
至天宝中封山为王,谓子乔也;
封和为匡山王,且立庙焉。
后因敕使诣庙祈祷,至瓷窑小吾团若有影响,遂创此以为别庙,瓷窑团即今之镇也。
又云:匡氏之祖以晋永嘉二年渡江来江西
其文词甚凡下,不足考信。
然士人转匡为王者,岂以避太祖讳故耶
大抵庐陵王仙事迹甚多,如永兴嘉福之观、值夏之市、大皋之渡皆是也。
嘉福观在郡城南三里,俗直以王仙名之。
崇宁中,郡人葛敏修圣功作观记云:故老传讳子繇字大皋东汉乔之弟。
晋永嘉中得道,所过皆以其姓目之。
山曰王山,村曰王田庐陵为观亦曰王仙
太和县图经》乃云王乔尝控鹤此山,其舄堕焉,血食山中。
东汉王乔晋永嘉盖三百年,不应与子繇为兄弟,疑子繇当晋之乱隐居,得道山中,世俗因以事附著之尔。
圣功此记与庙碑殊不合,未知孰是。
梁湘东王《古今同姓名录》凡六王乔:一周太子字开山,一庐陵太守,一汉,一古仙人,一河东人,一魏人。
杜光庭《王氏神仙传》亦载王乔有三:一子,一叶令,一蜀中食肉芝者。
圣功所谓讹繇为尚可疑也。
夫事至于千百年固多差谬,况杂以神仙渺茫之说乎?
大皋渡去永和七八里,安福永新之水至此入于江,其名略见《南史·陈纪》,而土人妄呼大篙,以为王仙尝掷篙渡此水,尤为荒唐。
值夏在永和之上二十里小江中,云王仙至此值盛夏,因以得名。
永兴观去永和五六里。
十月戊午朔
丙寅,游青原山靖居寺,七祖大师行思道场也。
自镇渡江行六七里,冈峦环拥,逼山门方见屋瓦,其寺颇迫窄。
塔在山之巅,蹑阶上下。
塔左有三泉,号锡杖、虎跑、雷泉。
唐颜鲁公题名及元丰六年黄鲁直二诗并刻泉侧。
鲁直碑,先祖贰郡时尝跋其后。
饭罢,南过钓台,面对太山,下临清溪,气象幽深,可以隐居。
溪浅而源远,其支流循寺而出。
唐大中五年四月,前刺史段成式等记云:景龙三年为兰若,天宝十载为寺。
所载亭台颇多,今皆不可考。
甚重颜碑,亦叙三泉,所可见者此尔。
成式文务奇涩,或不能句。
午后由小径过龙集院,归访彭子从坟庵,逼暮到家。
己巳,早,同子澄、季怀游洞岩,去镇七八里,过白沙渡,又五六里至朱陵观,知观朱守常及识王父云。
南唐徐锴开宝四年所作观记,载旧止名洞岩,隶吉水县
传者云昔天师尝再定天下名山三百六十五以应天度,此居其三百三十六。
又云峰有云岚、元秀之名,洞有青帝、西灵之精,又有对扬峰、徊岚亭。
又云故老传先天中谢行仙于此学道,贞元中刺史阎寀请立观。
其大略具此。
饭罢登自雨岩,即东洞也徐锴所谓青帝洞者。)
四顾川原衍沃,心目开明。
泉自岩而下,点滴如檐溜水,积而不溢。
道士云下为伏流出庙前,理或然也。
东南望赤岭,横亘十馀里,而不甚高,或云其上多高冢,故名大墓岭,或曰败墓岭。
盖旧传此地有王气,南唐时白氏居其傍,时以狂僭事觉,名捕,发其祖茔以厌之。
故此外大山苍郁,诸峰皆耸秀。
其坳一峰剑立者,香城山也。
顷之,过西洞(锴所谓西灵之精者。)
季怀祖坟在路傍山上,往观焉。
下山日已过午,杖履行谷中,荆棘翳路,命从者刜除以进。
小溪曲折,凡十七渡,乃望见山尾相衔,一居中如屏障。
水自两山出,是为双涧之源,而山后之泉流为青原水矣。
此去水源极近,而樵苏路绝不可往。
回至观中少休,命道士取琴弹《清溪操》,曲终上马如值夏。
值夏距洞岩七八里,中路过白竹院、前遂渡,入市。
民居数百家,闻承平时甚盛,今稍衰矣。
游胡氏旧宅,上月台,登南楼,望香城山才十五里,不若远望之苍翠也。
步至大霄观,治平间重修,已复破敝。
自此登舟,水甚浅荡,而后行过鹿渡石徐锴碑亦及此。或云卢渡。),十里出白沙江口,乘月放溜而归。
庚午,阴。
早同子澄、季怀饭讫,泛舟送子澄于神冈。
冈去州十里,突然而起,高数十丈,其形如龟,俯首伸颈而隆背。
神祠在项背间,号惠佑庙封嘉应侯
按重刊咸通中庙碑及熙宁乙卯修庙记,并云神姓刘,名竺字世泊陈鸣凤中庐陵太守,卒官而庙食焉。
其傍有西台精舍,可以登览。
子澄既别去,予与季怀登山陬访旧庙基,尽见近城诸山,其后巍然而大者龙西也。
江流横陈,小江右出,势如磬折,帆樯来往,烟树晻霭。
农事既毕,牛马散布于平原旷野之间。
若即其地筑台以尽临观之美,当为此邦之绝景。
十一月戊子朔
乙未,游西峰寺
寺在栅门外,南安岩主得法于此。
门外松径萧森。
寺后有三秀亭松林间,旧名秀野,以芝生改今名,黄鲁直作记。
十二月丁巳朔
戊寅,董参薨,德元字体仁,吉之永丰人
靖康元年乡举第一,后以恩科入官,待道州营道簿缺,石塘刘氏延教诸子。
绍兴十七年与之,应转运司试,非其志也。
既而复高中,宗族强之赴省比,殿试遂为第一,以有官降第二,特补左承事郎签书镇南军节度判官厅公事,召为校书郎
二十四年三月监察御史,六月迁殿中,兼崇政殿说书,与右正言王岷并特升侍讲
明年三月侍御史,六月擢吏部侍郎,超拜左中大夫参知政事
十月秦桧薨,而德元以十二月罢为资政殿学士
台官汤鹏举论列不已,遂以本官提举江州太平兴国宫。
家居八年卒,年六十八。
德元循谨自守,不事矫饰,此其所长也。
台察时病伤寒甚困,夜梦碧衣童语之曰:「无忧,君上世有阴功,虽数百年其籍故在,且为天官矣」。
次夕,又梦至一亭,望耕农满野,前童子亦在,语德元曰:「此皆君所食禄也」。
觉而病良愈。
岁中典吏铨,自以为应天官之梦,未几至参大政,值乙亥南郊,相位方虚,德元实为大礼使太宰事者两月。
既归,第宅田园日盛,悉与梦合。
隆兴二年岁在甲申二月丙辰朔
辛酉,同七兄鸡鸣登舟,至乾明寺前出,陆行二十五里,饭(元注:奴梗反。)冈铺,又二十里过东界渡,入小路,数里至善生寺
寺本渡头废刹,今主僧宗式买地于此而兴之,盖四十二年矣。
内外严好,竹树掩映,为留移时。
式姓朱氏,东界大族。
戊申己酉间予家避虏于其室,颇遭剽掠,式犹记祖母先夫人,其他良贱皆能言之。
寺有破藤床,云予家物也。
自此多行田间,乃借僧骡以代舆。
过上邳市,居民稍多。
北行望一山团峦,与众峰不同,土人谓之圣岭,尝有头陀居之,今祷雨辄应。
善生约十里至吉祥山宝岩院。
按记南唐保大十五年将仕郎、知彭泽县镇薛良撰。),创于萧梁。
至唐天宝中僧利涉居之,日诵观世音号,恳求聪明,果得辨才无碍,有言论,载《传灯录》。
尝凿泉于山胁,号聪明泉,泓澄澹足,至今不竭。
初名吉祥,德加咸通二字。
五季分荡,屋宇迁徙,伪吴顺义中有欧阳郴者募众力新之,今又经改造矣。
郴仕南唐武昌宰,即文忠公曾祖也(郴墓东去院十里,地名桐木官山。)
晚宿上方,其下砌石五级,列植山茶
方盛开,捧槛如红云。
登阁四望、翠嶂环密,独缺其西南,七兄云极类南岳双峰院。
去城六十里。
壬戌,早,七兄题壁而行。
约十五里,至龙须山法云禅院
曹溪六祖大弟子曰法登,吉之安福人,青原思大师兄弟也,遍得六祖之道,唐大历中来隐此山。
有地人龙须尽以山林田宅施之,故号龙须山
代宗赐额为长兴寺
德宗时卒,创塔于院西三百馀步,高二丈四尺。
武宗毁浮屠,至其石函,遇风雹雷电,有群虎来卫,不果毁。
泰和三年,改为长兴禅院
明年,又改宣化。
本朝开宝三年易号妙峰,取所用锡杖、衲衣入内,未几复归之,赐谥博济禅师,塔名法雨。
大中祥符二年改今名。
衲、锡皆在,取而观之。
院记云:唐大中十二年,贼窃衲衣,取其巾幞,弃衣草中,野火焚山,独衣傍丈馀草木如故,微光发彻,遂求得之。
又古碑云:长庆年间登禅师开山,中废。
天祐中,道殷禅师姜姓。
重葺治之,天圣以前犹曰妙峰。
与僧德宗所记异同。
寺有伪吴顺义七年所给户帖,用尚书工部之印,其末署右司郎中判押。
故人将仕郎李孝基嗣卿自劳村来,遂同长老师古步至法雨塔及巢云庵。
饭讫,嗣卿先去,与师古坐览翠阁甚久。
寺宇幽邃,老宿所聚,门外绝无居民。
旧藏辟支佛顶骨,近为人窃去。
申后出山约十馀里,至劳村访嗣卿。
其傍有小寺,亦往游焉。
辛巳,阴。
早,挈家游青原,招长老以宣饭。
去寺百步有山孤立如覆钟,号石军山
王贽侍郎及其子亿职方葬其上,半山有二碑张方平撰,亿碑王安国撰。)
四月乙卯朔
甲申,雨。
陈立夫云:四月十月甲申,其兆为旱。
农夫之占如此,亦难据也。
五月乙酉朔
戊申夏至
土人是日五更占风,北风为丰年,人皆开仓,南风则闭籴。
大槩类甲申占也(在四月。)
九月癸未朔
丙申监镇秉义郎士章殂。
士章杂流出身,或云东坡遗腹子也,其状亦仿佛,而两子皆登科。
戊申,早,七兄往灵泉寺访尚五夫人坟。
予与二兄、季怀泛舟继往,泊梅林渡龙王祠前,登岸二三里至其寺。
刘子澄先在,遂共饭。
寺倚螺子山,按图经,山在庐陵县东北一十里,周回十八里,高五十丈。
昔有渔人至此得五色螺,因以为名,而寺僧又讹而为骡,以为仙人自此乘白骡飞升,总其实皆非也。
山无林木,其形盘互如螺蚌形尔。
州城以是为主山,故其名特著。
下有螺湖,其流浅狭,入于江,故州之别名曰螺川焉
山顶旧有小亭,遗址犹在,往年太守劝农于此。
众客颇惮登涉,惟七兄褰裳而上。
顷之归,云四望平远,有足观者。
问寺僧,灵泉在门外数十步,得小井,无他异也。
由别径步过珠林,入护国院。
门术幽深,面对黄原、白玉诸山,本与灵泉皆为邦人游赏之地,今转而为北邙矣。
子澄自此入螺冈门先归。
予与两兄、季怀复行二三里,入北庵招义寺。
庆历间朱处约记文云:祥符中僧守至首创精舍,后三十馀年而成,景物幽寂,近城不易得也。
门有水松二株,可爱。
自此度云腾岭,观沸塘。
塘可半亩,觱沸如鱼沫。
傍有小亭,上直云腾庙。
云腾盖玉笥山九峰之支岭也。
初有吴史君隐居得道,天宝中见梦明皇云:「吾今为金天神」。
有诏即宅立庙。
土人呼为南祠,水旱祈祷甚验。
此其别祠也,故其岭亦号云腾云
谒庙毕,日已晚,绕城问归路至南栅门,暮色苍然,复登舟小酌。
是日,舟车所历殆遍四郊,到家将二鼓矣。
十月癸丑朔
土人是日以青箬裹餈饲牛,而取其馀涂牛角,使鸲鹆食之,欲其为牛嘬蚤虱云。
甲子,食罢,同七兄至方广,遂约文山人凤山
以笋舆登其巅,去平地约五里,眺望甚远,州城塔寺历历可数。
江流曲折,远者接天,近者如半沼。
山之阴即青原也,惟其左为群山拥蔽,无所观览。
是日天气阴寒,既登山而晴和,移时乃去。
久闻百步间有界冈庙,亦一访之,神像皆唐装,其来远矣。
戊寅,同子中游庐冈,去镇约四五里,相传陈霸先尝驻师,尚存壁垒,故往访焉。
以竹舆周其顶,茅冈中时有疆砾而已。
十一月壬午朔
癸巳,早入城游太玄观,有泉颇佳,故俗呼三泉
乾道二年岁在丙戌五月癸卯朔
壬子,闻南山地陷,围数十丈,深倍之,下浊水,四傍之田皆偾裂,水泉涌出,他山亦然。
其地在永和南五里。
父老云:山侧往有尼寺,号本觉,百馀年陷而为塘,泥中犹存柱石,距今所陷才百丈许,殆潜蛟所为也。
或谓镇之本觉亦号南山,即尼寺旧额。
太平兴国四年记文,此寺自号报恩禅院,未知孰是。
七月壬寅朔
戊午五鼓约胡季怀蓐食讫,乘月过耸福院,去镇十二三里。
下车方辨色,乘凉易山轿又行二里许,登娑罗岭。
岭高而路峻,庙在山崦,殊草草。
土人率以月日祭赛,遇大旱,州官或来迎请,而不载祀典。
前后列四松,远望而见者,此树也。
日色已高,而云气崩腾,不容极目,颇以为恨。
归饭寺中。
庚申,早过方广,回入落塘源,观欧阳氏阴地。
遂上鸡冈,永和之朝山也。
窑泥皆仰给于此,遇地脉可凿,蹑阶以入,深至数十丈。
初取皆细泥,见风乃凝如白石
一穴尽,即他之山为之突,盖不知几百年,或云随取随生,恐无是理。
遍观山顶,其高稍亚金凤而相联属。
九月辛丑朔
己酉,骨肉过神冈登高,饭于西台
日午复登舟,上东岸行二里许入洞元观小酌。
竹轩道士大中祥符间州牒,本以永兴为名,疑南唐或国初所创,治平中改洞元。
今大皋渡之南复有永兴观,当考。
酒散,至江边得小寺曰宝仙,明爽颇类浙寺。
黄巢矶 南宋 · 方信孺
七言绝句 押删韵
天下纵横辙迹环,舳舻不许度前湾。
江神少为摧凶焰,要使留金六祖(自注:《南华》有黄巢施金置田疏,自称为率土大将军。)
白乐天集后(二 元符二年八月 北宋 · 苏辙
 出处:全宋文卷二○七五、《栾城后集》卷二一、《国朝二百家名贤文粹》卷一九四、《八代文钞》第三○册、《山西通志》卷二一五
《圆觉经》云:「动念息念,皆归迷闷」。
世间诸修行人,不堕动念中,即堕息念中矣。
欲两不堕,必先辨真妄。
使真不灭,则妄不起。
妄不起,而六根之源湛如止水,则未尝息念而念自静矣。
如此乃为真定
真定既立,则真惠自生。
定惠圆满,而众善自至。
此诸佛心要也。
《金刚经》云:「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既不住六尘,亦不住静六尘,日夜游于六根,而两不相染,此乐天所谓「六根之源,湛如止水」也。
六祖尝告大弟子:「假使坐而不动,除得妄起心」。
此法同。
无情即能障道。
道须流通,何以却住心?
心不住即流通,住即被缚。
故五祖告牛头亦云:「妄念既不起,真心任遍知」。
皆所谓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者也。
佛祖旧说符合如此,而乐天《八渐偈》亦似见此事,故书其后,寄子瞻兄。
书传灯录后1108年2月13日 北宋 · 苏辙
 出处:全宋文卷二○七六、《栾城第三集》卷九、《吴都法乘》卷一四 创作地点:河南省许昌市
予久习佛乘,知是出世第一妙理,然终未了所从入路。
顷居淮西,观《楞严经》,见如来诸大弟子多从六根入,至返流全一,六用不行,混入性海,虽凡夫可以直造佛地。
心知此事数年于兹矣,而道久不进。
去年冬读《传灯录》,究观祖师悟入之理,心有所契,必手录之,寘之坐隅。
盖自达磨以来,付法必有偈,偈中每有下种生花之语。
六祖得衣法南迈,有明上坐者追至岭上,知衣不可取,悔过求法。
祖诲之曰:「汝谛观察,不思善,不思恶,正恁么时,阿那个是明上坐本来面目」。
明即时大悟,遍体流汗,曰:「顷在黄梅随众,实不省自己本来面目。
今蒙指示入处,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祖知明已悟,教之善自护持而已。
内侍薛简问祖心要,祖亦曰:「一切善恶都莫思量,自然得入,清净心体,湛然常寂,妙用恒沙」。
简亦豁然大悟。
予释卷叹曰:「祖师入处傥在是耶?
既见本来面目,心能不忘,护持不舍,则谓下种也耶?
譬诸草木种子,若置之虚空,不投地中,虽经百千岁,何缘得生?
若种之地中,润之以雨露,暵之以风日,则开花结子,数日可待」。
六祖常谓大众:「汝等诸人,自心是佛,外无一物。
而能建立,皆是本心,生万种法」。
因教之以一相一行三昧曰:「若人于一切处不住相,于彼相中不生憎爱,亦无取舍,不念利益成坏等事,安闲恬静,虚融澹泊,此名一相三昧。
若于一切处行住坐卧,纯一直心不动,道场真成净土,此名一行三昧
若人具二三昧,如地有种,含藏长养,成就其实。
我今说法,犹如时雨,普润大地。
汝等佛性,譬诸种子,遇兹沾洽,悉得发生。
承吾旨者决获菩提,依吾行者决證妙果。
一相一行三昧则治地法也」。
予至此复叹曰:「祖师之言备矣,而人自不知,虽知未必能行。
如予盖知而未能行者也」。
李习之尝问戒、定、慧于药山药山曰:「公欲保任此事,须于高高山顶坐,深深海底行。
如闺阁中物,舍不得,便为渗漉」。
予欲书此言于绅,庶几不忘也。
凡诸方妙语,昔人有未喻者,予辄为释之,录之于左。
凡十二章。
大观二年二月十三日书。
佛说法,有一女人忽来问讯,便于佛前入定。
文殊师利近前弹指,出此女人定不得,又托升梵天,亦出不得。
佛曰:「假使百千文殊,亦出此女人定不得。
下方有网明菩萨,能出此定」。
须臾网明便至,问讯佛了,去女人前弹指一声,女人便从定而起。
颍滨老曰:有心要出此女人定,虽是文殊亲托往梵天,也出不得;
无心要出此女人定,一弹指便了。
僧问老宿:「师子捉兔亦全其力,捉象亦全其力,未审全个什么力」?
老宿曰:「不欺之力」。
颍滨老曰:师子捉兔时亦全用一个师子力,捉象时亦全用一个师子力,不为兔小象大而有差别。
若有差别,则物有大于象者,师子捉不得矣。
菩萨断取三千大千世界置右掌中,如持针锋举一枣叶,即此理也。
僧举教云:「文殊忽起佛见法见,被佛摄向二铁围山」。
五云曰:「如今若有人起佛见法见,我与点两碗,且道赏伊罚伊,同教意不同教意」?
颍滨老曰:摄向铁围山,令知起见之非;
与他吃,令他识本来处,与教意异而不异。
保福僧到地藏,地藏和尚问彼中佛法云何,保福曰:「有时示众道,塞却你眼,教你觑不见;
塞却你耳,教你听不闻,坐却你意,教你分别不得」。
地藏曰:「吾问你,不塞你眼,见个什么?
不塞你耳,闻个什么?
不坐你意,作么生分别」?
或人问此二尊宿意为同为不同,颍滨老曰:六根为物所塞,为物所坐,则不见自性,不闻自性,不能分别自性。
若不为物所塞,不为物所坐,则可以闻见自性,分别自性矣。
老子曰:「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
是三者不可致诘,故复混而为一」。
一则性也,凡老子之言与佛同者,类如此。
邓隐峰在马师会下,一日推土车,马师展脚路上坐。
曰:「请师收足」。
马曰:「已展不收」。
曰:「已进不退」。
推车直进,碾损马师脚。
马归法堂,执斧子曰:「碾损老僧脚底出来」。
出引颈于前,马师乃置斧子。
颍滨老曰:「马师展脚不收,执斧而问,二者皆以试验隐峰临机见解耳。
土车进退,于事初无损益,而直推不顾,此隐峰狂直之病也。
若执斧问之,而缩颈畏避,则十分凡夫,无足取矣。
犹能引颈而俟,则犹可取也。
故其终也,不坐不立,倒立而逝,虽去来自在,而狂病犹未痊也。
南泉欲游庄舍,土地神先报庄主,庄主乃预为备。
泉至问曰:「安知老僧来,排办如此」?
庄主曰:「昨夜土地神相报」。
泉曰:「王老师修行无力,被鬼神觑见」。
有僧便问:「既是善知识,因何被鬼神觑见」?
泉曰:「土地前更下一分饭」。
颍滨老曰:昔大耳三藏,自谓得他心通,忠国师见而问之曰:「老僧心在何处」?
大耳曰:「在西川看竞渡」。
忠再问:「心在何处」?
大耳曰:「在天津桥看弄胡孙」。
及三问,大耳良久莫知去处。
忠叱之曰:「这野狐精,它心通在什么处」?
仰山闻而释之曰:「前两度是涉境心,故为大耳所见。
后是自受用三味,故大耳不能见」。
南泉欲游庄舍,而土地知之,亦见其涉境心耳,本无足怪者。
南泉自谓修行无力,亦姑云尔。
僧因其言而诘之,非识理者也。
答之以土地前更下一分饭,盖言前后皆涉境心耳。
仰山尝谓第一坐曰:「不思善,不思恶,正恁么时作么生」?
对曰:「正恁么时,是某甲放身命处」。
仰山曰:「何不问」?
老僧曰:「恁么时不见有和尚」。
仰山曰:「扶吾教不起」。
或曰不思善,不思恶,此六祖所谓本来面目,而仰山少之,何也?
颍滨老曰:在《周易》有之:「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
非天下之至神,其孰能与于此?
无思无为者,其体也;
感而遂通天下之故者,其用也。
得其体,未得其用,故仰山以为未足耳。
长沙岑和尚尝遣僧问同参会老曰:「和尚南泉后如何」?
会默然。
僧曰:「未见南泉时如何」?
会曰:「不可更别有也」。
僧回以告,偈曰:「百尺竿头坐底人,虽然得入未为真。
百尺竿头须进步,十方世界是全身」。
盖亦贵其用耳。
香严闲师尝谓众曰:「如人在千尺悬崖,口衔树枝,脚无所踏,手无所攀,忽有人问西来意。
若开口答,即丧身失命;
若不答,又违问者。
如何即是」?
众无对。
颍滨老曰:我若当此时,便大开口答他西来意,不管丧身失命,管别有道理也。
玄沙备头陀谓众曰:「诸方老宿尽道接物利生,只如盲聋哑三种病人,汝作么生接?
拈槌竖拂,他且不见;
共他说话,他且不闻;
口复哑,若接不得。
佛法安在」?
明虽有答者,备皆不肯。
颍滨老曰:三种病人,若只用诸方拈槌竖拂说话等伎俩接他,真是奈何他不得。
如诸佛菩萨修行功到,虎狼蛇蝎,崖石草木,无物透不得,而况三种病人乎?
玄沙之意傥在是耳,非一时老宿境界,故未有能道者耳。
德谦禅师尝到双岩双岩长老问《金刚经》云:「一切诸佛皆从此经出,且道此经是何人说」?
师曰:「说与不说且置,和尚唤什么作此经」?
双岩无对。
师曰:「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差别。
既以无为法为极,则又安有差别?
且如差别是过不是过?
若是过,一切贤圣尽有过;
若不是过,决定唤什么做差别」?
双岩亦无语。
颍滨老曰:佛本无经,此经者此心也。
佛惟无心,故万法由之而出;
若犹有心,一法且不能出,而况万法乎?
四果十地皆贤圣也,其所得法各有浅深,然皆非无心则不能得。
故曰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差别,如扁之斲轮,伛偻之承蜩,皆非无心无以致其功。
其以无致功,则与贤圣同;
而其功之大小,则与贤圣同。
贤圣之差别,盖无可疑者也(经所谓以无为法者,谓以无而为法耳,非谓无为之法也。然自六祖以来,皆读作无为之法,盖僧家拙于文义耳。)
杭州报恩院惠明禅师庵居大梅山,有二禅客至,师曰:「上坐离什么处来」?
曰:「都城」。
师曰:「上坐离都城至此山,则都城少上坐,此山剩上坐。
剩则心外有法,少则心法不周。
说得道理即住,不会即去」。
二客不能对。
又有朋彦上坐访师,师问:「一人发真归源,十方虚空,一时消陨
天台嶷然,如何得消陨去」?
朋彦亦无措。
颍滨老曰:佛身充满于法界,普现一切群生前,此理也;
一人发真归源,十方虚空,一时消陨,亦理也。
二理无可疑者。
人能达此理,则去来之想尽,山河之碍灭,真性朗然,物莫能隔。
此所以为充满法界,消陨虚空矣。
达者闻而信之,昧者疑之,则天台嶷然在前,未尝灭矣。
杭州永明寺道潜禅师尝访净慧禅师
会四众士女入院,净慧曰:「律中隔壁闻钗钏声,即为破戒;
见赌金银合沓,朱紫骈阗,是破戒不是破戒」?
师曰:「好个入路」。
净慧称善。
颍滨老曰:隔壁闻钗钏声而欲心动,安得不谓破戒?
金银合沓,朱紫骈阗而心不起,安得谓之破戒?
老子(一大观二年十二月 北宋 · 苏辙
 出处:全宋文卷二○七六、《老子解》附、《道德真经集义大旨图序》卷二三、《古今图书集成》经籍典卷四三一、《善本书室藏书志》卷二二、《静嘉堂秘籍志》卷一五
予年四十有二,谪居筠。
筠虽小州,而多古禅刹,四方游僧聚焉。
道全者住黄檗山,南公子孙也,行高而心通,喜从予游。
尝与予谈道,予告之曰:「子所谈者,予于儒书已得之矣」。
曰:「此佛法也,儒者何自得之」?
予曰:「不然,予忝闻道,儒者之所无,何苦强以诬之?
顾诚有之,而世莫知耳」。
曰:「儒墨之不相通,如胡汉之不相谙也,子亦何由而知之?
试为我言其略」。
予曰:「孔子之孙子思子思之书曰《中庸》,《中庸》之言曰:『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
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此非佛法而何?
顾所从之言异耳」。
曰:「何以言之」?
予曰:「六祖有言:『不思善,不思恶。
方是时也,孰是汝本来面目』?
六祖以来,人以此言悟入者大半矣。
所谓不思善,不思恶,则喜怒哀乐之未发也。
盖中者,佛性之异名;
而和者,六度万行之总目也。
致中和,则天地万物生于其间,此非佛法,何以当之」?
惊喜曰:「吾初不知已,今而后始知儒佛一法也」。
予笑曰:「不然,天下固无二道,而所以治人则异。
君臣父子之间,非礼法则乱。
知礼法而不知道,则世之俗儒,不足贵也。
居山林,木食涧饮,而心存至道,虽为人天师可也,而以之治世则乱。
古之圣人,中心行道,而不毁世法,然后可耳」。
作礼曰:「此至论也」。
是时予方解《老子》,每解一章,辄以示
辄叹曰:「皆佛说也」。
予居筠五年而北归,不久亦化去,逮今二十馀年矣。
凡《老子解》亦时有所刊定,未有不与佛法合者。
时人无可与语,思复见而示之,故书之《老子》之末。
大观二年十二月初十日子由题。
六祖卓锡泉(并引)1095年1月7日 北宋 · 苏辙
 出处:全宋文卷二○九七、光绪《曲江县志》卷四 创作地点:江西省宜春市高安市
六祖初住曹溪卓锡泉涌,清凉滑甘,赡足大众,逮今数百年矣。
或时小竭,则众汲于山下。
长老辩公住山四岁,泉日涌溢,众嗟异之。
闻之,作铭曰:
祖师无心,心外无学。
有来叩者,云涌泉路。
问何从来?
初无所从。
若有从处,来则有穷。
初住南华,众集须水
水性融会,岂有无理?
引锡指石,寒泉自冽。
众渴得饮,如我说法。
云何至今,有溢有枯?
泉无溢枯,盖其人乎?
辩来四年,泉水洋洋
烹煮濯溉,饮及牛羊。
手不病汲,肩不病负。
匏勺瓦盂,莫知其故。
我不求水,水则许我。
讯于祖师,其亦可哉?
按:《栾城后集》卷五。又见《国朝二百家名贤文粹》卷一八三,《东坡禅喜集》卷四,《古今图书集成》坤舆典卷三四、职方典卷一三二○。
长寿寺住持成果上人 清 · 周冠
 押纸韵
昔登鹫峰寺隐公谈玄旨。
蒲褐屈双足,梵音宣一指。
道佛不在经,得者如穿蚁。
道经亦有佛,悟者如牧豕。
灵山本无地,掬之在尺咫。
出世非忘世,佛亦求诸己。
聆此颇称善,妙论欲予起。
茫茫众生劫,忽忽十余纪。
朅来珠江游,两载滞行李。
丛林每探胜,问道寻释子。
缁流亦有徒,钟磬惟食耳。
谁能阐宗风,一畅禅家理。
成师本慧异,少即达生死。
壮年历四方,大刹皆投止。
内典得师授,旷然无涯涘。
归来主名山,知识为上士
登坛一棒喝,闻者俱粲齿。
忽焉若猛省,鞭辟更入里。
经佛两融液,若冰之在水。
余艺擅岐黄,利济心所喜。
能事复通儒,间亦涉书史
小诗格律奇,岛瘦差可拟。
纵笔扫尺素,寒梅香满纸。
赠予两三幅,墨沈留霜蕊。
此品自超卓,亲炙非俗鄙。
俨从隐公游,不觉颠厥趾。
我闻六祖时,一偈悟佛氏。
欲证菩提身,夙根原有以。
传法得南宗,愿言从此始。
筠州圣寿院法堂记元丰四年六月1081年6月17日 北宋 · 苏辙
 出处:全宋文卷二○九五、《栾城集》卷二三、同治《瑞州府志》卷一八、同治《高安县志》卷二二 创作地点:江西省宜春市高安市圣寿院
高安郡豫章之属邑,居溪山之间,四方舟车之所不由,水有蛟蜃,野有虎豹,其人稼穑渔猎,其利粳稻竹箭楩楠楮,民富而无事。
然以其崄且远也,士之行乎当时者不至于其间。
元丰三年,余以罪迁焉。
既至,幸其风气之和,饮食之良,饱食而安居,忽焉不知崄远之为患。
然以有罪故,法不得释官而游。
间独取郡之图书,考其风俗人物之旧,然后信其宜为余之居也。
东晋太宁之间道士许逊与其徒十有二人散居山中,能以术救民疾苦,民尊而化之,至今道士比他州为多,至于妇人孺子亦喜为道士服。
唐仪凤中六祖以佛法化岭南,再传而马祖兴于江西
于是洞山有价,黄檗有运,真如有愚,九峰有虔,五峰有观,高安虽小邦,而五道场在焉。
则诸方游谈之僧接迹于其地,至于以禅名精舍者二十有四。
此二者皆他方之所无,予乃以罪故,得兼而有之。
余既少而多病,壮而多难,行年四十有二而视听衰耗,志气消竭。
夫多病则与学道者宜,多难则与学禅者宜。
既与其徒出入相从,于是吐故纳新,引挽屈伸,而病以少安。
照了诸妄,还复本性,而忧以自去。
洒然不知网罟之在前,与桎梏之在身,孰知夫崄远之不为予安,而流徙之不为予幸也哉?
然郡之诸山近者数十里,远者数百里,皆非余所得往。
独圣寿者近在城东南隅,每事之閒辄往游焉。
其僧省聪本绵竹人,少治讲说,晚得法于浙西本禅师
听其言亹亹不倦。
郡人有吴智讷者,治生有馀,辄尽之于佛,既为僧堂之后室,又为聪治其法堂,皆极壮丽,凡材甓金漆皆具于智讷
堂成,聪以余游之亟也,求余为记。
余亦喜聪之能以其法助余也,遂为记其略。
四年六月十七日
包中丞 唐 · 僧清昼
 出处:全唐文卷九百十七
改年伏惟永感罔极。昼之理心。
本在忘情。及经节序。
惘然悲怆。去岁马某往。
已奉状。计上达。
孟春犹寒。伏惟中丞尊体万福。
即此昼蒙免。一昨见秋晚离披一章。
使昼却顾鄙拙。尽欲焚烧。
凝思三复。弥得精旨。
中丞寄重任大。堆案日盈。
而言诗至此。岂非凝心悉到耶。
今海内诗人。以中丞龙门
贤与不肖。雷同愿登。
仰测中丞之为心。固进善而拒不工也。
昼无西施之容。不合辄议西施之美。
然心之服矣。其敢蔽诸。
今之驰疏。实有所荐。
会稽沙门灵澈。年三十有六。
知其有文十馀年。而未识之。
此则闻于故秘书郎严维随州刘使君长卿前殿皇甫侍御曾。尝所称耳。
及上人自浙右来湖上见存。并示制作。
观其风裁。味其情致。
不下古手。不傍古人。
则向之严刘皇甫所许。畴今所觌。
则三君之言。犹未尽上人之美矣。
读其道边古坟诗。则有松树有死枝。
冢上唯莓苔。石门无人入。
古木花不开。答范秘书作。
则有绿竹岁寒在。故人衰老多。
云门雪夜作。则有天寒猛虎叫岩雪。
松下无人空有月。千年像教人不闻。
烧香独为鬼神说。石帆山作。
则有月色静中见。泉声深处闻。
李尊师堂。则有古庙山下。
诸峰欲曙时。真人是皇子
玉堂生紫芝。题曹溪能大师蒋山作。
则有禅门至六祖。衣钵无人得。
登天姥岑望天台山作。则有天台众山外。
岁晚当寒空。有时半不见。
崔嵬在云中。伤古墓作。
则有古墓碑表折。荒垄稀。
福建还登黎岭望越中作。则有秋深知气正。
家近觉山寒。九日作。
则有。山僧不记重阳日
因见茱萸忆去年。宿延平津怀古作。
则有今非古狱下。莫向斗间看。
又有归湖南诗。则有山边水边待月明。
暂向人间借路行。如今还向山边去。
惟有湖水无行路。此僧诸作皆妙。
独此一篇。使昼见欲弃笔砚。
伏惟中丞高鉴宏量。其进诸乎。
其舍诸乎。方今天下有故。
大贤勤王。辄以非急干请视听。
亦昭愚老不达时也。然上人秉心立节
不可多得。其道行定慧无惭安远。
尝著律宗引源二十一卷。为缁流所归。
至于元言道理。应接靡滞。
风月之间。亦足以助君子高兴也。
昼疾弊。未期奉展。
伏深瞻望。近应府公三五首。
谨凭灵澈上人呈上。年暮思蹇。
多虑迷错。所希宗匠一为指瑕。
幸甚幸甚。昼白。
杭州灵隐天竺寺大德诜法师塔铭 唐 · 僧清昼
 出处:全唐文卷九百十八
西周之叔世。本师沦迹于拘尸那城。
千有馀年。教行东汉。
元纲遐属。殆如缀旒。
而先经异时。至机终义。
故我唐圣历中。大方广梵文四译斯备。
雷霆始惧于魔耳。天地再造于人心。
曈曈无边。佛日正出。
其时私道之士。有燉煌公得他心。
称是文殊后身。洎四叶传于吾师。
本孙氏之子。长沙桓王十有三世孙。
母也初感梦吞明珠。遂黜鲜恶荤。
诞弥厥月。生有异表。
中岁若成。寥兮真姿。
不栖于俗。愿移荣于道。
忘锡羡于家。至十五。
辞亲从师。依年受具。
行学一集。郁为教宗。
终卷伊吕立功之致。陋黄绮肆志之适。
遗形理性。与山木为偫。
故地思贞大师属我以华严经菩萨戒起信论。心以静锐。
智与经冥。彻照渊元。
万法一念。宵景盈空而不见。
晨曦溢目而何有。有而不可有者。
吾其见真师之心哉。受经弥时。
乃疑未契。其夕梦乘大艑。
直截沧溟。横山当前。
峻与天极。不觉孤帆鸢戾。
怀襄止济。峰竦竦而忽焉。
云溶溶而在下。既寤。
形若委衣。流汗轻醒。
自此句义不思而得。一部全文。
常现心境。事事无碍之旨。
如贯花焉。天宝六年
苏州常乐寺画卢舍那像。寂念初明。
十身并现。日月何咎。
惟吾师自知。大历三年
讲于常州龙兴寺。才登法座。
忽有异光。如曳红缕。
渐大萦于香室。久修行者。
中光睹。前后讲大经十遍。
制义记十二卷。诚感之事。
此类固多。今略而不载。
受业比邱大初。付以香炉谈柄。
知其意有归。深于吾道者
则有寻阳正觉会稽神秀。亦犹儒氏之有游夏荀孟。
雔贤议德。其造形之异乎。
至大历十三年十一月七日沙门惠觉梦巨塔横仆。
陷地二级。无何而吾师示疾。
顾门人曰。死生者。
众人之桎梏。至人之作用。
尼父逍遥曳杖。发泰山之歌。
盖欲显本知终。示动归静。
吾非不敏。幸异夫流遁不返者乎。
言已奄然。与物而化。
春秋六十一。惠命三十二。
以其年某月日甲乙建塔于某处。终终之义也。
噫。素旌晨出。
异昔经行。众籁啾啾以风号。
细雨茫茫而天泣。世流有逝。
法流何逝而常清。世土自骞。
法山何骞而常存。吾知夫一贯而何言。
时䢴城肃公得离性之文。代予为铭。
刻石松门。辞曰(铭阙)
丁参戎邀游明山六祖寺 明 · 江源
 押词韵第十一部
会昌河北明山清,一方之镇储精英。
青苍峻峭插霄汉,无乃天造地设成。
上有千林乔木之蓊郁,下有六祖禅室之峥嵘。
寒泉瀑布几千尺,奔流入涧归沧溟。
登高胡不振我衣,临清胡不濯我缨
元戎邀我此游赏,况值公暇兼升平。
主宾联辔惬心赏,四美具兮二难并。
元戎韬略更文雅,执手相看如故情。
剑亦不须按,盖亦不用倾。
酌我金陵琥珀之美酒,荐我太官适口之羊羹
食我东南水陆之嘉果,饭我冬春玉粒之香粳。
投壶百罚不辞醉,抚掌一叹俱忘形。
我日既云迈,而月亦斯征。
相逢不一醉,徒叹三闾醒。
明朝揖君与君别,观风又向桃江行。
归阳萧寺有丁行者能修无生忍担水施僧归命稽首作诗 唐 · 顾况
 押先韵
引用典故:仲尼执鞭 饲豕如人
化佛示持帚,仲尼称执鞭。
列生御风归,饲豕如人焉。
曹溪六祖,踏碓逾三年。
伊人自何方,长绶趋遥泉。
开士行何苦,双瓶胝两肩。
萧寺百馀僧,东厨正扬烟。
露足沙石裂,外形巾褐穿。
若其有此身,岂得安稳眠。
独出违顺境,不为寒暑还。
大圣于其(一作空)中,领我心之虔。
万法常空灭,无生因忍全。
一国一释迦,一灯分百千。
永愿遗世知(一作智),现身弥勒前。
潜容偏虚空,灵响不可传。
智慧舍利佛(一作弗),神通自乾(一作目犍)连。
阿若憍陈如,迦叶迦旃(一作檀)延。
左右二菩萨,文殊并普贤。
身披六铢衣,亿劫为大仙。
宝塔宝楼阁,重檐交梵天。
譬如一明珠,共赞光白圆
天魔波旬等,降伏金刚坚。
野叉罗刹鬼,亦赦尘垢缠。
乃致金翅鸟,吞龙护洪渊。
一十一众中,身意皆快然。
八河注大海,中有楞伽船。
佛法付国王,平等
天子事端拱,大臣行其权。
玉堂无蝇飞,五月冰凛筵。
尽力答明主,犹自招罪愆
九族无白身,百花动(一作洞)婵娟。
神圣恶如此,物华不能妍。
禄山一微胡,驱马来自燕。
宛彼宫阙丽,如何犬羊膻。
苦哉千万人,流血成丹川
此辈(一作贼)之死后,镬汤熬煎
业风吹其魂,猛火烧其烟。
独有丁行者,无忧树枝边。
市头盲老人,长者乞一钱。
韬照多密用,为君吟此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