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正文
送泰阇梨 南宋 · 释智愚
七言绝句 押先韵
井梧初堕别芝园,棕笠秋行过海边。
沙上有人搏律虎,谓言经钞未曾诠。
颂古一百首 其十一 南宋 · 释智愚
 押灰韵
好将真法供如来,花在幽岩险处开。
一夜狂风吹欲尽,落英无数点苍苔。
道境所示诗韵。呈万岁堂头座下(双韵) 其二 元末明初 · 元天锡
 出处:耘谷行录卷之二
鬓丝禅榻是诗场,每思松下茶瓯香。
迩来春气已发阳,蔬叶蕨芽随日长。
既于真法整其纲,煮茗招呼时近当。
吾诗不腆堪为下,请览其中可采者。
奉和籀书周大士十首 其四 明 · 释古义
五言律诗 押东韵
仰止推英绝,才华冠世雄
多君真法喜,怜我寄诗筒。
买隐惭支遁,高怀见庾公
閒身天际外,心眼觉虚空。
净严僧田记 宋 · 曹勋
 出处:全宋文卷四二○五、《松隐文集》卷三一
尝谓诸福田中,真法供养,是最胜之缘。
故宝髻长者,施饮食为第一;
至香积如来,以钵饭遍十方。
善财瞻仰,为甘露之味,因知可资以不退转者,赖食为天。
傥学佛之流,皆欲山栖谷隐,食草木之实,世之五谷,悉屏去而不用,然后谓之不与世相杂。
名为苦行,苦则苦矣,其如身何!
今遵佛之约,不肉食而蔬,不过午而食,斯规甚至。
必使一切屏去可食之物,其不馁而死几希,尚何佛之可学也?
是以世尊尝乞食于舍卫城中,食已而后说法。
则食者诚用以养身,而求至夫道也。
故曰为成道果,应受此食。
是二时之供,可不间以鲜美哉?
长老了居既买田,岁度一僧,善利已博。
又募信心檀那,别置田三百二十亩,为供僧换堂珍食之用。
甚矣,有意欲人至于道也。
蓄如是田,供如是僧,因如是食,办如是道,当有发真顿悟,得正法眼,为人天所向,岂不本于安禅养道之具哉?
则居公用心,端有验于此。
虽然,天下之事,成之甚难而坏亦甚易。
兹田既资众力,可谓难矣。
余恐后之继者,或耕耘不至,而无秋成之望;
收视不谨,而有侵渔之失;
用度不节,而多费损之耗。
以至岁月寖久,乖住持之方,乾没于庸人,则前功废而后善绝,可不深戒!
故余并记,亦居公之志也。
居嗣法径山大慧杲禅师,当大慧间关在外,时居能随以奉事,勤苦困踬,罔有愆惮,相与始终,不失师弟子礼,其强忍坚固不背本如此。
今置田为度僧供僧之计,利益后来,诚足嘉尚
若其所行所志,则丛林中眼目高者,读斯文抑有所宗矣。
四相诗 其一 生相 唐 · 傅翕
五言律诗 押灰韵 出处:全唐诗续补遗
识托浮泡起,生从爱欲来。
昔时曾长大,今日复婴孩。
星眼随人转,朱唇向乳开。
为迷真法性,还却受轮回。
行路难二十篇并序 其十七 第十七章明法性平等 唐 · 傅翕
 出处:全唐诗续补遗
君不见法性无知不可说,有漏无漏并虚通。
虽复乖差作诸地,寻其本际尽皆同。
亦复无同可同法,亦不以空持作空。
若欲知斯殊妙道,但自穷搜五阴丛。
如实无来亦无去,亦不的在六情中。
即是无原真法界,湛然常存无始终。
行路难,路难苦乐何未央。
时往西方无量寿,或复托化现东方。
林德久 南宋 · 朱熹
 出处:全宋文卷五五八一、《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六一、《宋元学案》卷四九、《古今图书集成》学行典卷五四
所示疑义,各附鄙说于其后。
近觉向来所论于本原上甚欠工夫,间为福州学官作一说发此意,欲写奉寄,以斯远亟欲附家报,未能办,俟后便也。
《中庸章句》已刻成,尚欲脩一两处。
以《或问》未罢,亦未欲出,次第更一两月可了。
大抵日困应接,不得专一工夫。
今又目盲,尤费力尔。
不知天意如何,且留得一只眼了些文字,以遗后来,亦是一事。
今左目已不可治,而又颇侵右目矣。
伊川曰:「性中只有个仁、义、礼、智而已,曷尝有孝悌来?
事亲从兄,虽人之良能,论性之体,则仁、义、礼、智」。
所谓孝悌乃仁之发见者,未知是否伊川所以谓仁主于爱,爱莫大于爱亲?
伊川先生固曰仁,性也;
孝悌,用也,此可见矣。
夫子温良恭俭逊,伊川以为盛德光辉接见于人者也。
学圣人者,其德性当如何涵养?
恐是持敬为先否?
持敬固是本原,然亦须随事省察,去其不如此者。
「因不失其亲」,二程先生谓信恭因不失亲,近于义礼,横渠先生谓不失亲于可贱之人,当从何说?
横渠得之,但全章文意却微有病。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一章,伊川以为且为学者立下一法,所以勉进后人;
横渠以为行著习察,则皆圣人进德次序,二说不同,未知孰是。
今读《集注》「是其日用之间,必有独觉其进而人不及知者,因其近似以自名」,所谓近似之说,未能尽晓。
此三说未须理会,只且就自己分上点检。
「不思而得,不勉而中」,《中庸》皆以为诚之事,初无节次。
以耳顺为不思而得,不踰矩为不勉而中,所谓不思不勉,有十年工夫,未知如何?
同上。
欲是圣人作用处否?
妄意圣人所谓从心所欲,盖自志学至此则纯是义理,心之所欲,即道体流行,自不踰乎天则。
庄老猖狂妄行,蹈乎大方,立脚处义理皆差。
彼所谓大方,岂真法度也。
未知是否?
「欲」字分明,圣人作用处却难晓。
如此解经,转见迷昧矣。
猖狂妄行,便是不依本分了。
上蔡曰:「圣人未尝无思,故有所欲;
未尝放,故不踰矩」。
圣人之心澹如止水,体用未尝相离,窃意无思、收与放恐是学者分上事。
上蔡语无病。
「四十而不惑」,伊川曰:「明善之彻」,又曰:「言不惑则自诚」。
敢问不惑已至诚之地位否?
若横渠言不惑,则于功用上见,二说如何?
二先生之言未尝有异,更宜玩索。
「由,诲汝,知之乎」,窃意子路勇于进,其于学问恐欠深潜密察之功,故夫子诲之者如此。
上蔡谓死生之说,鬼神之情状,为学者当知;
千岁之远,六合之外,为学者所不必知。
死生鬼神之所以然,非穷神知化者不足以与此。
夫子尝告之以未知生,未能事人,正子路从事于功用之间,岂强其所未易知者?
恐非诲其务实之意。
不必如此说。
上蔡之说,且以文意论之,已自不是也。
「巧言令色鲜矣仁」,诸儒皆以为其心未必不仁,志在于善而失其所习与。
若实之以君子之德,虽巧令未为过。
窃意巧令者务悦于人,失其本心甚矣。
若如诸说,恐离心迹于二而容悦于外者曰:「吾心不如是也」,可乎?
诸说盖为「鲜」字所惑,又为「词欲巧」、「令仪令色」所牵,皆以词害意之失。
伊川先生直截说破云「谓非仁也。
知巧言令色之非仁,则知仁矣」。
此足以破千载之谬矣。
伊川曰:「心具天德,心有不尽处,便是天德处未能尽,何缘知性知天」?
观诸先生议论,皆谓尽心而后知性知天,而先生《尽心》第一章以谓知性而后能尽心,与诸先生议论不同。
尽心知性,此是学者第一□。
孟子教人,皆从心上用功,如操舍存亡、求放心之类。
不知先自知性始,当从何处实下工夫?
敢告指教。
以文势观之,「尽其心者,知其性也」,言人之所以能尽其心者,以其知其性故也。
盖尽心与存心不同,存心即操存求放之事,是学者初用力处;
尽心则穷理之至,廓然贯通之谓,所谓知性即穷理之事也。
须是穷理方能知性,性之尽则能尽其心矣。
「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若「直」字绝句,则「直」仍论气之体。
若「刚」字绝句,则直是养气矣。
二者未知孰是?
杨遵道伊川语与龟山语录嫌将一物养一物之说,则「直」为绝句。
至常思之人心平气定,不为私欲所诱,气之本体觉广大不可屈。
一为私意所挠,则便有歉。
所谓直养而无害者,是全义理、去私欲否?
以直养而无害,即上文「自反而缩」之意。
人能集义,则无不直而气浩然矣。
「配义与道」,伊川谓「以义理养成此气,合义与道」。
又云「既生得此气,语其体则与道合,语其用则莫不是理义」。
配义与道,自养气者而言,或自养而既成者也。
龟山谓「气无声之可名,故难言之也。
而以道义配之,所以著名也」。
一似气、道、义各为一物,姑借此以明彼尔。
和靖谓「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其体则名曰道,其用则名曰义。
学者能识之,然后能养之」。
则三者皆一事而气为之主。
两说未知如何?
《集注》谓合而有助之词,亦未能尽晓,并告开发。
《集注》说得分明,更宜深考,当见不敢曲从杨、尹之意。
「必有事焉而勿正」,二程多主于敬,一说须当集义,是承上文「是集义所生者」而言。
所谓必有事,则积集众善工夫否?
《孟子》上下文无「敬」字,只有「义」字,程子是移将去「敬」字上说,非《孟子》本意也。
《集注》亦可细玩。
有子以孝悌为仁之本,孟子分事亲从兄为仁义之实。
义主敬,或主于事之宜也。
以宜为主而敬在其中。
「故者以利为本」,「故者」谓其本如是也,或是已然之故也。
谓其本如是,则自其禀受之初者观之;
若已然之故,则必待端绪著见而后可也。
伊川谓必求其故者,只是欲顺而不害之谓。
所谓顺利者,得非《中庸》率性之道而人为不得参于其间耶?
又曰「凡性之初,未尝不以顺利为主」,则是性本顺利,不待矫揉成就也。
此只就性之本而言也。
至观「顺杞柳之性」与夫「水无有不下」两章,则性本善,凡所谓不善,皆拂其本也。
伊川二说,恐参合看而后全也。
龟山以「故」为气质之性,窃类庄子「去智与故」之言。
苏黄门亦有此说,不知如何?
故者已然之迹也,如性之有仁、义、礼、智,不可得而见,而恻隐、羞恶、恭敬、是非则有已然之迹矣。
然四者之发,非有所矫揉而后成也,非以利为本耶(杨苏之说皆非是,苏之失尤甚。此类须痛与辨析,方见工夫。)
孟子论三圣,独伊尹不言闻其风者,亦不言其流弊如夷惠者,何也?
岂以其乐尧舜之道于畎亩之中,必待汤往聘之,乃幡然而起,行止近于圣之时也?
此恐亦偶然耳。
如所论者,恐或亦有之也。
「智圣」一章,自「集大成也者」以下,旧见乡人陈先生孟子教学者集大成门户,故分智圣始终之事以示人,谓其知有偏全,则行亦有偏全,必自致知而入也。
窃观此章前言圣人之时,后方兼明智圣始终之义。
独言孔子者,恐为智圣功用而言也。
三子者或不足于知,或知有所偏也。
如横渠谓圣者不勉而中,不思而至,似不特智之事也。
岂所谓智,亦生而知之者否?
孟子此言固专为孔子而发,然亦可见三子欠阙处及学者功夫次第,不必说教学者以集大成门户及圣人之功用而言也。
集大成乃圣贤地位极至处,岂有门户之可言?
然其所谓知有偏全则行亦有偏全,必自致知处而入,则得之矣。
孟子曰: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程氏谓善亦性也,恶亦不可不谓之性也。
若指上文气禀而言,则如子越椒之生,世偶有之,不应禀气赋形有善恶存焉。
若指下文水就下而言,则若有可使为不善之意。
然浊水沙石非水本然也。
「恶亦不可不谓之性」,此语未晓所指。
此章「性」字说得最杂,有是说本性者,有是说气禀者。
其言水之下与水之清,亦是两意,须细分别耳。
「生之谓性」一章,《集注》以知觉运动者言也,仁、义、礼、智,性也。
尝观释氏之说止以知觉运动者为性,今其徒之说亦有以是灵灵昭昭者为非者。
前此常被其惑,今析性与气而言,性之大本虽已分晓,更有疑处。
人赋气成形之后,便有知觉,所有知觉者,自何而发端?
又死之后,所谓知觉运动者随当与形气俱亡,性之理则与天地古今周流而无间。
横渠所谓非有我之得私者,而有形聚成物,形溃反原之说,如何?
释氏以谓觉性常存,不受沉坠,如其说诚有一物在造化之外。
老氏亦谓死而不亡。
至于圣人之于丧祭,求诸幽漠如此其至者,果有物无物耶?
知觉正是气之虚灵处,与形器查滓正作对也。
魂游魄降,则亦随以亡矣。
横渠反原之说,程子盖尝非之。
今《东见录》中「不可以既反之气复为方伸之气」,此类有数条,皆为此论发也。
丧祭之礼,是因其遗体之在此而致其爱敬以存之,意思又别。
「若夫为不善,非才之罪也」,孟子谓人之才无有不善,伊川谓性出于天,才出于气,气清则才清,气浊则才浊,才则有善不善,性则无不善,其说似与孟子相反。
或四端著见处是才,或所以能充拓者为才也?
性既本善,则才只可为善。
为气有不善,故才有不善耳。
孟子不论气之病,《集注》言之详矣,请更详之。
「君子不谓性命」一章,上言不谓性也,下言有性焉,上下言性不同。
恐上是气质之性,下是天地之性否?
横渠所谓「形而后有气质之性,善反之则天地之性存焉,故气质之性君子有弗性者焉」,正本此意否?
以口之于味之属为性,非专指气质,盖以理之属于血气者而言。
如《书》之言人心也。
《中庸章句》序中已详之,可考。
「大而化之之谓圣」,横渠谓大而化不可为也,在熟之而已矣。
此则与《易》之拟议以成其变化同。
或说大犹有迹,化无迹,谓充实光辉者,使泯然无形迹之可见。
窃疑与释氏销碍入空之说相似,不知如何?
孟子说「化」字与《易》之变化不同,后说得之,然非销碍入空之谓,更分别之,自可见矣。
横渠曰:「由太虚有天之名,由气化有道之名,合虚与气有性之名,合性与知觉有心之名」。
横渠所谓性者,恐兼天地之性、气质之性而言否?
所谓心者,之人心、道心言否?
非气无形,无形则性善无所赋。
故凡言性者,皆因气质而言,但其中自有所赋之理尔。
人心道心,亦非有两物也。
「忠信所以进德。
终日乾乾,君子当终日对越在天也。
盖上天之载无声无臭,其体则谓之易,其用则谓之神,其命于人则谓之性。
率性则谓之道,修道则谓之教。
孟子去其中又发挥出浩然之气,可谓尽矣。
故说神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
大小大事,而只曰『诚之不可掩如此夫』,彻上彻下,不过如此。
形而上为道,形而下为器,须著如此说,器亦道,道亦器,但得道在,不系今与后,己与人」。
至窃谓此段论至理彻上彻下,本自完具,初无天人微显之间。
诚敬者,所以体当是理者也,一不诚敬,则几于无物矣。
其能贯通而无间?
此终始专在诚敬上著力。
是否?
此是因解「乾」字,「乾」字即是「天」字,遂推言许多名字只是一理,而各有分别;
虽各有分别,又却只是一个实理。
诚者,实理之谓也,非论人当以诚敬体当是理也。
「中者天下之大本,天地之间亭亭当当,直上直下之正理,出则不是,唯敬而无失最尽」。
至窃谓此段论中之体直上直下,无所偏倚。
发而中节虽谓之和,而中之体固存。
所论出则不是者,出谓发而不中节者否?
敬而无失,持养于未发之前否?
出则不是,盖谓发即便不可谓之中也。
且如喜而中节,虽是中节,便是倚于喜矣。
但在喜之中无过不及,故谓之和耳。
奉和御制诗 明初 · 王汝玉
如来有法名圆觉,圆觉由心不由学。
虚灵本体镇长存,炯然独照群昏烁。
烁尽群昏烦恼无,碧天湛湛秋皎如。
坐卧行藏皆自在,澄波不种一葭芦。
灵山大义曾宣演,了义何须语重转。
智者能通脱枯壳,凡夫未达抽空茧。
纷纷世上醉梦身,瞆瞆不知求正因。
羊肠九折问舟楫,鲸涛万里寻车轮。
皇天命我圣天子,普济群迷敷治理。
八荒四裔总陶甄,沈溺颠连悉扶起。
法王演教阐大成,圆机慧性由三生。
朅来谒帝驻灵谷,天籁皆为天乐殾。
弘陈今古茫茫劫,须解夙生修净业。
自然骋驾上康衢,脱却迷途山万叠。
都人向仰骈阗来,祇园复见琪花开。
恍疑手扳南斗柄,身登十二璚楼台。
又如亲睹释迦佛,路入雪山高嵂崛。
和风丽日浩无边,五色神光互照歘。
黄金座上示尊严,绿水芙蓉色相兼。
或时出定还入定,莹然银海涵霜蟾。
益知静默为真法,文字徒廑辞霅霅。
青阳一夕到东园,九土根荄悉萌甲。
真诠信不在支离,试看腐草光差差。
神通变现皆至理,天造地设非人为。
佛教阴能翊皇度,众人快睹争披雾。
天书㶷赫粲云章,侍从群臣难继赋,顿令山水皆清妍。
洞庭钜野张钧天。
奎光煌煌同佛日,照我皇明圣祚万万千千年。
谢转大中大夫1217年 南宋 · 刘克庄
 出处:全宋文卷七五一八、《后村先生大全集》卷五○ 创作地点:江苏省南京市江宁
分阃罔功,《虞典》尚宽于幽黜;
拜官甚宠,汉恩特示于超迁。
疏渥虽优,循涯有腼。
中谢。)窃考本朝之定制,尤严四品文阶
秩视谏大夫,亶为高选;
官非真法从,不可序升。
政须耆旧之人,始称褒崇之数。
如臣者素无才业,误受眷知,入扈跸于九宸,出总戎于四路。
际风云之会,曾微横草之功;
累日月之劳,徒起取禾之诮。
通班寖峻,论报滋难。
兹盖恭遇皇帝陛下德极照临,政先综覈。
三载考绩,尚存隆古之遗;
八柄驭臣,庸作群工之劝。
遂令冗迹,亦玷迩联。
臣敢不祗若纶言,誓殚绵力?
身居外服,虽莫陪禁近之游;
力守孤忠,庶无忝论思之职。
李迪翎毛花卉董其昌评定)乾隆戊寅 清 · 弘历
七言绝句 押支韵 出处:御制诗二集卷七十六
花香鸟语注韶熙,总是东皇一气施。
不藉画禅真法眼,河阳妙迹亦谁知。
寿茔颂1079年10月 北宋 · 赵抃
四言诗 押词韵第三部 出处:全宋文卷八八九、《赵清献公集》卷五、《罗湖野录》卷一、《佛祖纲目》卷三六 创作地点:浙江省衢州市
吾政已致,寿七十二。
百岁之后,归此山地。
真法身,不即不离。
充满大千,普现悲智。
不可得藏,不可得置。
寿茔之说,如是如是。
减字木兰花 现当代 · 王韶生
那去。三界应知无觅处。
书爱东坡。字迹娟媚可奈何。

名山小住。欲饮曹溪真法乳。
花影娉婷。有客来观贝叶经。
请罙首座住上水教忠报国院疏 宋 · 史浩
 出处:全宋文卷四四二○、《鄮峰真隐漫录》卷二三
拱秀发之松楸,久为吉地;
焕光腾之金碧,中有梵宫。
欲成古大道场,必待得真法器。
罙公讲师学明止观,法妙闻思。
能于在处建立伽蓝,宜向是间发挥丛席。
会看栋宇,厂百代之帡幪;
更俾钟鱼,饱十方之云水。
以此无边佛果,用酬罔极亲恩。
便请承当,毋烦退避。
御园雨泛五月十七日 其四 乾隆辛卯 清 · 弘历
七言绝句 押虞韵 出处:御制诗三集卷九十八
声难为状色难摹,把捉何从声色无。
此是洗心真法乳,自当忧虑净消吾。
后村刘尚书生日启咸淳二年 南宋 · 林希逸
 出处:全宋文卷七七二九、《鬳斋续集》卷一五
生男子而县六矢,老惭戴氏之格言;
寄禄官而呼大蓬,年比陆翁而自诮。
岂伊衰槁,犹足品题。
汗颜锦卷之贻,镂瞻囊之赐。
此盖某官,以真法从,为大宗师。
先皇看坡老之文,每闻停箸;
外国爱乐天之集,不吝捐金。
未忘撰履之徒,曲借濡毫之润。
某虽有附青云之喜,愧难酬白雪之高。
况内学之命、南音之辞,仆悔晚矣;
若上殿之扶、北面之拜,公愿先之。
游滁山二十咏 其十五 繇寺后上接引佛殿 明末清初 · 郭之奇
七言绝句 押东韵
危阶根向青冥底,古刹烟浮淡薄中。
鸟聚龙参真法界,泉飞舞下虚空。
福海院记 南宋 · 白玉蟾
 出处:全宋文卷六七五二、同治《德化县志》卷一三、同治《九江府志》卷四九、民国《庐山志》卷一○
琼山居士白玉蟾曰:尝谓象者数之体,数者象之用。
经言建立存乎象,兴废盛衰存乎数。
惟佛也超乎象数之表,其所立之教无乃囿于象数之内欤!
天下名胜福地曰庐山,距浔阳以南。
山前后庵岩三百六十,其尤胜者,今福海也。
昔自梁朝,有谦禅师,不知何许人,杖锡东来,诛茆结草于铁船峰之下,修《法华》行,德邅道腴,遐迩皆北斗之。
武帝锡以御札、莲华、贝叶,仍赐福溪,以名其庵
由梁而唐,改溪为海,为院,遂以山腹秀麓之中,址厥院焉。
宋靖康间,适丁元二,纪碣不存。
绍兴之初,无相长老谷堂彦详禅师,禅德馨者,度僧六七人,以甲传乙,流水住持。
详既寂,弟子云庵光誉大德趾其往勋,造佛塔,塑佛像,设香灯供具,种种庄严。
誉亦西归,上足惠月嗣其道,兢兢业业,勤俭柔和,树法堂,建僧舍,将谋一新。
未遂志而厌世。
月之长子志勤嘉泰初挟复江浙,遍参耆宿,发明心地,密印机缘。
已而赋式微,省侍月老,将复有湖海志。
无何,月老圆寂
是时此山未有宰者,徒弟四五人义逊夷犹。
太守今文昌袁公燮帖僧录,集其徒诣铃斋,躬自勘辨,选可主者。
次与志勤论议,一问一答,如印圈契钥,函盖符节
公首肯之,即席命笔给符,请董是刹。
初视院事,耻表里未完,廊庑凋敝。
盖其畴昔游方,眼阔志大,观此隘陋,未惬意也。
繇是罄囊竭技,择材运甓,刻棋雕甍。
月斧交飞,星槌竞举,丹青粉垩,中外一新。
今焉佛有殿,僧有堂,行有寮,客有舍,爨有厨,粥有鱼,斋有鼓,有板,警有钟,坐有轩,寝有室,储积有库,有仓。
举动经行,各得其所。
周载落成,俨然一化乐天宫也。
见者闻者咸加敬叹,谓言山阴诸律,比其甲也。
院之田不过二顷,院之徒日食不下三百指,常仰给于斯。
朝翻奥典,暮演灵诠,法律森严,香灯汗漫,规行矩步,济济跄跄,皆勤之绳墨也。
云衲憧憧,延迎不倦,来者欢,去者赞。
院之居林峦环抱,周遭,状若鸾翔,形如燕处。
院之左则有月轮云顶,罗汉祥云,翠巘干重,峨峰万叠。
真法窟,如幻龙宫。
院之右则有碣石之门,锦绣之谷。
茶香山绿,花媚草灵。
河伯飞轮,文殊现相。
天池圣灯,万颗呈祥。
为瑞屋头,妙音窣堵。
七层倒影,分形水底。
锦云密布,彩雾轻舒。
居其前则有崇冈一七里,岿嵚二九峰。
龙侯虎溪,连珠东西;
大林映带,面乎淮甸,皆彼铁船。
万壑风清,千岩月皎。
野猿献果,仙鸟衔花。
子飘香,水奴灿彩。
云霞不老,水石长秋。
是院也,始创于萧梁,中振于李唐,迄于有宋,至是僧始大盛欤!
岂其象不因数也?
物换人非,不知其几岁;
兴坠起废,不知其几人。
嗟乎,勤公何其高也!
佛言:五百世后,荷担如来续佛慧命,建佛塔庙。
当知是人庄严劫中,曾供养千二百转轮王,有大功德海,大福量海。
勤公之谓乎!
尘沙劫中,叹莫能尽,聊书小偈,以祝南山云。
庐阜新兰若,龙天右道场。
殿妆金彩焕,佛放白毫光。
长真如翠,花开般若香。
禅波风浩浩,慈荫日穰穰。
鼻祖其老,中兴乃谷堂。
今继志,万载一炉香。
法曹陈过谢恩奏事朱章 南宋 · 白玉蟾
 出处:全宋文卷六七五七、《修真十书·武夷集》卷四七、见《琼琯白先生集》卷一一、琼琯白真人集
上清大洞宝箓弟子、五雷三司判官、知北极驱邪院事臣白玉蟾稽首再拜上言:臣闻太极仙翁有言曰:「学法之士,如赤体拶白刃耳」。
臣观此言,莫不战慄。
虚静先生张继先有言曰:「人生百年一弹指,闭眼风刀即立至」。
臣观此言,愈增惊悸。
臣末学庸辈,滥居道阃,措心立教,朝夕骇忧,自愧疏愚,戒德违缺。
四方学者来如牛毛,设若普接而授之以道德,又恐泄露天机;
苟若不纳而警之以戒条,则是障拒后学。
或若择善拔尤而间度一二,复虑庸者隙进,鄙者薄来。
臣夙荷师恩,叨传法奥,宝佩心印,未尝轻慢,仰遵科戒,如履薄冰,晦迹遁名,莫敢彰露。
臣童髫何知,自护毛羽。
仰惟三宝,洞察愚衷,岂容饰辞,委实真祷。
以今吉辰伏地贡章一通,上诣三天曹。
谨据太上三五都功正一盟威弟子施某等昨各已录心词上奏天庭,乞行传度,已为誊申都省,依科给帖,充授法职。
寻即择日建坛,剖符破券,拨将统兵,分司隶事,然后以蕊殿琅书,心传口诀。
兹则同发诚心,谨取今月某日虔就武夷山升真玄化洞天修设三界高真谢恩清醮几分,延奉上真。
仰酬玄造,更祈景贶及臣等身。
臣愚辄以己见为陛下陈之。
夫法士有大不易者七,有深可畏者六。
何哉?
谓如世俗浇漓,风教隳堕,迷迷相指,以盲指盲,此则遇真师之难,所以为大不易者一也。
文书谬误,诀法乖舛,罡中落步,咒中漏句,此则得真法之难,所以为大不易者二也。
科戒严明,条律警肃,难行易犯,迷真者多,此则奉真戒之难,所以为大不易者三也。
坌火焚和,淫风鼓善,正气斲丧,元精凋败,此则全真气之难,所以为大不易者四也。
上真威仪,神将服色,方寸难思,一念不纯,此则存真想之难,所以为大不易者五也。
天神地祇,正直威仪,监功建节,纠察丝毫,此则办真心之难,所以为大不易者六也。
朝昏告急,寒暑请行,不敢苟财,愈当戮力,此则立真功之难,所以为大不易者七也。
所传法书、符图、印诀,妄示非人,必招风雷地狱锋戟裂体之报,此乃深可畏一也。
所禀戒律,非时外色,辄有侵犯,必招灰池地狱火焰烽体之报,此乃深可畏二也。
钦奉三宝,朝谒灵真,不知避忌,必招火网地狱风刀考身之报,此乃深可畏三也。
神将香火,朝夕不虞,号召失节,必招寒冰地狱黄绳束颈之报,此乃深可畏四也。
用心轻重,处事高低,或勤或惰,必招铁丸地狱犁牛耕舌之报,此乃深可畏五也。
行法既显,必有衬贿,多致贪婪,必招黑暗地狱万苦逼身之报,此乃深可畏六也。
以此七之大不易、六之深可畏言之,使臣竦肩缩颈,心痛鼻酸。
臣一介昏庸,仰赖太上慈悲,许容臣等披肝沥胆,雪罪首愆,苟有愆尤,俱蒙赦释。
臣所奏前件受法弟子几名,伏望圣慈特赐敕旨,允臣所奏,付太玄都省检照前后所申,即行遍报诸司合属去处。
仍乞指挥差拨法中合干将帅部领兵马,统辖吏典,应时降赴法官姓某等各人法坛香火衙治之所,驻劄防禦,听候呼召。
兵随印转,将逐符行,凡遇行持,遂依法令。
发遣符命,祈祷驱禳,大阐灵通,明彰报应。
名标玉籍,职领金班,膺掌握将兵之权,涖纠察鬼神之政,代天行化,为国救民,斩妖除魔,芟邪立正。
得蒙允可,且喜且惊。
勉励身心,私自积累,三千功满,八百行圆,别诣仙都,各期迁选;
九玄七祖,同获善功,六道三涂,普沾善果
臣愚谨因二官直事、正一功曹、左右官使者、阴阳神决吏、罡风骑置吏、驿马上章吏、飞龙骑吏等官各二人,出操臣所为施某等进拜法坛、传度首过谢恩奏事朱章一通,上诣三天曹,请进太上虚无丈人宫、太清曹治紫灵宫,伏愿告报。
臣诚惶诚恐,顿首稽首,再拜以闻太清玄元太上无极大道、太上道君、虚无丈人、太上老君、太上丈人、天帝君、天帝丈人、九老仙都君、九气丈人、百千万亿重道气、千二百官君太清玉陛下。
臣姓白,系金阙选仙,举进士,见在冲佑观东南隅醮坛所伏地听命。
偈颂十五首 其七 南宋 · 释宝印
 押词韵第二部
佛高一丈,魔高一丈。
正觉山前,无风起浪。
金山个里,佛魔俱丧。
明星现时,且莫欺诳。
无牛乳糜,有德山棒。
为甚如此,真法供养腊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