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正文
莆山灵岩寺碑铭905年2月 晚唐 · 黄滔
 出处:全唐文卷八百二十五 创作地点:福建省福州市
释波东流。涌为花宫。
花宫之构。咸宅灵秀。
灵秀之启。其或神授。
则知融结之始。已有待于金圣人也。
灵岩寺。乃莆山之灵秀焉。
神授焉。懿夫岳立大山。
堆下数峰。面乙臂坤。
石嵌松瘦。昔梁陈间。
邑儒荥阳郑生家之。生严乎一堂。
架以诗书。既而
一夕。风月清朗。
俄有神人。鹤发麻衣。
丈馀其状。见于堂曰。
诚易兹为佛宇。善莫大焉。
生拜而诺。瞬而失。
旋以堂居僧像佛。献其居为金仙院。
陈永定二年庚申(鹤发麻衣西天之谓故号金仙。山水推其奇。
鹤发增其异。缁锡日萃。
院落日峻。隋开皇九年
升为寺焉。左漱寒泉。
右拥謺巘。危楼豁壶公之翠。
上方视䲡海之波。唐景云二年辛亥
僧志彦入内。背文讲四分律。
睿宗嘉之。锡号聪明。
彦因获言所居寺之自。复有僧无际持妙法莲华经。
感石上涌白泉。僧殁而泉变清焉。
遂膺敕额为灵岩寺太和二年
殿中彭城刘公轲幕提泉印。聆寺之胜。
不卸而宿。候吏不蔬而午。
掬泉而漱。随手以涸。
其石今坎于上方之上。其僧复有元悟元准慧全省文灵敞无了。
悉间生祇园。坚持密行。
或临坛表德。或降虎示真。
厥众如云。厥施若市。
武宗皇帝乙丑之否。邑之东有敬善寺。
民井而居之。乾有玉涧寺。
民亩而田之。独兹之奇。
豪人互以金输。为幽宅之卜。
若有之卫。竟不克遂。
敞公了公乃帽首绦腰。沉踪处晦
宣宗皇帝之复。索之于石罅云根。
归之于基烧址。山灵之感。
行膻之慕。投金执斲。
匪招匪劝。不越而其宇鳞鳞。
其徒翼翼。敞公咸通六年秋八月云灭。
靡风而大树折庭。靡触而大殿倾瓦。
了公八年冬十月坐亡。色身不坏。
今龟阳之号真身大师者也。则知僧以行而神。
其亦地以灵而感。若乃轩轩月殿。
蔼蔼松门。醍醐雨天。
琉璃镜地。慧烛九枝而吐燄。
慈云五色以垂阴。推于瓯越。
居之甲乙。今仆射琅琊王公
牧民之外。雅隆净土。
论及灵胜。以为东山神泉之比神泉寺在府城东山其泉亦自僧感而涌也)
缮经五千卷。于兹华创藏而藏(平声)焉。
天祐二年春二月也。初侍御史济南林公藻与其季水部员外郎蕴。
贞元中谷兹而业文。欧阳四门舍泉山而诣焉(四门家晋江泉山在郡城之北其集有与王式书云莆阳读书即兹寺也)
其后皆中殊科。御史省试珠还合浦赋有神授之名。
水部贤良方正科比干之誉策云臣远祖比干因谏而死天不厌直生微臣也)。欧阳垂四门之号。
韩文公齐名。得非山水之灵秀乎。
元和才子章孝标邵楚苌朱可名寄诗以题。大中中宣宗元年丁卯号大中凡十三年)
颍川陈蔚江夏黄楷长沙欧阳碣兼愚慕三贤之懿躅。葺斋于东峰十年。
咸通乾符之际懿宗元年庚辰改咸通凡十四年僖宗元年甲午乾符。豪贵塞龙门之路。
平人艺士。十攻九败。
颍川之以家冤也与。二三子率不西迈而遇。
奋然凡二十四年。于举场幸忝甲第。
东归之寻旧址。苍苔四謺。
嘉树双亚(今东峰双龙眼树即往岁书斋之庭阴也)。访旧僧。
云扃十扣。雪顶一存。
于是谨祝金仪。益誓邱祷。
以谢兹山之灵秀。刻铭贞石。
兼补前贤之未述。其词曰。
山奇孕神。地胜惟灵。
萤窗既夜。鹤发斯形。
一亩请宫。双莲建扃。
洞深夏寒。林茂冬青
铿乐。峰峦豁屏。
皛迷蟾窟。茫眺䲡溟。
持经僧志。涌石泉泠。
四分律讲。万乘君听。
敕飞额降。寺以灵名。
不有地祥。焉动天庭。
大士鸿生。珠明桂馨。
良牧耸闻。华构藏经。
浩劫不泯。匪兹曷丁。
敬祝巉岩。勒石以铭。
大方广佛华严经合论序乾德五年五月 宋 · 释慧研
 出处:全宋文卷四九
夫法界之真源也,浚十重之藏海,涌万德之华王。
体用齐彰,身刹互含于影像;
果因相入,智悲交焕于灵真。
原其无性妙光,若金波而粲影;
幻生齐应,同众水以分形。
良由瞥循一照之精明,倏晦千光之圆鉴
返认创成于心体,云点太清;
依心发动于轮回,波摇玉海。
故我毗卢遮那如来,悯乎寝惑,布以身云。
于一切法而坐道场,于一切智而成正觉,说此《大方广佛华严经》也。
繇是即阎浮之境界,统华严之庄严。
星罗于五位神天,镜写于十方刹海。
彫宫绀殿,含莫限之劳生;
玉树金台,诞微尘之佛子。
一念未移于莲座,九天同发于雷音。
神光开十会法门,宝泽润三周因果。
故此经初,世主云集,同心嘿请,有三十七问,备陈体用因果法门,则一部雄文之宗极也。
谓藏身为体,行海为用。
以体起用,断习为因;
以用全体,习尽为果。
中有神通之义,心境互彰者,则明因果相入,体用一揆。
是以从心念法,明体起用,则菩萨神通;
从境宣音,明用全体,则佛神通。
咸诸妙门,同酬此问。
若夫法无宗旨,人莫准凭。
爰彰古佛之果因,以显今人之證信。
是以初会世尊,光腾皓齿,海众云舒,则示乎果也。
次乃玉毫相中,诞诸佛子,则示乎因也。
后以普贤承威,宣华藏海,则因全果也。
然以毗卢印之,则明古佛果因,总答前法。
又以智海无性,因觉妄而成凡;
达妄原虚,即凡心而见佛。
故第二会普光明殿,以佛果为凡心信因;
三会妙峰山,凡心相尽成佛住;
四会夜摩天,以智从用成佛行;
五会兜率天,智行相入成佛回向;
六会他化天,自他同体成佛地;
七会三禅天,智行清净成佛华;
八会普光明殿,自因成果,为佛出现;
九会普光明殿,因果圆融,即普贤常行;
十会给孤园,诸位齐明,同彰法界。
此则发心因果,总答前法;
次复圆悟一真,恐迷修进。
不尽千门之惑习,焉成万行之智悲?
故以善财,特行轨范。
初参文殊,佛智信因;
南询诸友,发行治习;
入慈氏阁,习尽成果。
再面文殊,因果同时便见。
普贤法界原行此显修道行门。
一周因果,良以三周十会之玄称,三十七义之指归。
一字法门,书海墨而无尽;
二乘权学,谅涯涘而莫穷。
故此教非贝岩所编,乃文殊结集。
三部:一部有十三千大千世界微尘数偈,一四天下微尘数品。
一部有四十九万八千八百偈,一千二百品。
一部有十万偈,四十八品。
隐乎龙藏未擅,阎浮逮从。
法光馀,年将五百,则第十四代祖师龙树,运神海藏,观前二部非世人所及,乃诵后部,归于五天,传布千年,方垂华夏。
东晋初译,地涌灵泉
唐朝次翻,天降甘露。
玄宗开元中太原有逸士李通玄者,间代净名也,而神鉴物表,陶情释氏,因阅《华严义疏》,叹云:大教弘芳,多家繁制,劳文白首,岂暇进修?
遂穷八十卷之真诠,总括四十轴之玄论。
夜驱神笔,舒玉齿之祥光;
日探幽玄,感天童之给膳。
张皇教海,罗列义天。
大中载,无诸有高僧志宁,缅思后进之披寻,难测法门之丰富,遂合经论,文旨相须。
然其义类繁衍,未圆品藻。
慧研因参云水,叨览指归,敢揾笺毫,整斯漏略。
列经论以标举,彰教理而相收。
义朗文清,不假猊台而抱帙;
神辉智发,何劳鹫岭以寻师。
总圆一部一百二十卷。
粤有报恩教道场正觉空慧禅师永安,传心祖印,味道《华严》,仰闻王旨,以倾金开印,传通而广益。
慧研虔膺制命,俾序真文,辄述大纲,深惭丽则。
所冀长佛日,将两曜以齐明;
永赞金轮,等二仪而远大。
时龙集乾德,岁旅丁卯蕤宾之月望日序。
按:《大方广佛华严经合论》第一篇,续藏经第一编第五套第四册。
华亭兴圣院界相榜序 北宋 · 释智圆
 出处:全宋文卷三一三、《闲居编》卷一三
古者圣帝明王以九州之大,四海之广,不可以独治,故分地而建侯焉。
爵有五等,地有五服,敷五教以训诸民,而任土作贡,以奉王室。
礼乐征伐自天子出,五服之民皆天子民也,正朔制度悉禀之于天子。
其有背是者,乃干纪乱常之人耳。
法王设化,岂不然耶?
以剡浮之境广矣,秉法之际,僧难尽集,故听随处局结,俾法成辨,无奔驰损道之愆也。
律范仪轨悉如来出,二部之僧悉如来之臣子也,戒律之事得不禀于佛与?
苟有舍而不行,其天魔乎,其外道乎,则我教干纪乱常之人也。
华亭兴圣院,本名长寿罗汉,圣朝两易其榜,初赐名犯圣祖讳,复换今名焉。
汉乾祐二年,太岁己酉,邑人张嗣子仁乃舍所居而为精舍,崇佛事以报罔极。
自是郁为梵宇,六十七载于兹矣,而僧居自然之地,律范无施焉。
涖众沙门曰某,禅学沙门曰某,嗟叹久之,遂命知律者若干人结界在斯。
由是制度轨式悉禀于佛焉,不其伟欤!
噫,今之世行佛法者,自天府而下,以吴越为盛,于吴粤之地,以华亭为巨邑,而尚有建仁祠佛屋仅百年而无结界者,而况于馀方哉!
大界不结,则受说安恣之事信不行矣。
以是观之,则知去圣踰远,法之陵夷其若是乎!
今二上人能尸其事,取末世之所弃举而行之,斯所谓纽既绝之宏纲,树已颠之大表,使不肖者企及,护法之利可量也哉!
僧志子华,实吾徒也,汎舟来钱唐,乞言于我,故为序之,冠其榜焉。
蔡州开元寺佛塔记 北宋 · 穆修
 出处:全宋文卷三二三、《穆参军集》卷下
西佛氏法唱中夏,为寺宇于中夏
先王之遗民,乐闻其法尊雄,一旦从而和之,弃世守常义弗顾,而为其徒者,靡然倾天下。
西人之业,胡其如是之盛耶?
岂佛氏之法,为能本生人恶欲之情而导之耶?
不然,何以能鼓动群俗之心如趋号令之齐一也?
夫生民之情大矣,圣人知其不可充也,为之著礼明义以节养之,使不流不窘。
安其分、尽其常以生死焉,而不及他道者,三代之民也。
今佛氏之法,后三代而作,极其说于圣人之外,因斯民所恶欲而喻以死生祸福之事,谓人享有于其身者,皆由死生往复而取之。
方于植物者,根夫善,善以之而生于今;
种夫恶,恶以之而出于后。
其为贵、为富、为寿、为康宁,皆根夫善者也,而统谓之福;
为贱、为贫、为疾、为夭,皆种夫恶者也,而统谓之祸。
福祸之报不移也。
世闻其说甚惧,谓死且复生,则孰不欲其富贵康寿而恶其贱贫疾夭?
虽君子小人,一其情也。
然何如即可以违所恶而获所欲?
曰:非去而为佛之徒,读佛之书,则不可。
人所以悦其法而归其门者,为能得己欲恶之心乎,佛亦安能强使人附之哉!
如死生祸福之说,使禹、汤、文、武、周公孔子亦尝言之,则人亦必从此六圣人而求之。
如其圣人所不及,惟佛氏明言之,则人焉得不从佛氏而求之也?
予谓世有佛氏以来,人不待闻礼义而后入于善者,亦多矣,佛氏其亦善导于人者矣。
呜呼!
礼义则不竞,宜吾民之皆奉于佛也,宜其佛之独盛于时也。
佛日益盛,徒日益繁,则当有异行之士奋臂而出,力树塔庙,以广弼其法之兴。
就其实而言之,则隆塔庙,诚佛事之末;
茍以时观之,能恢赫显灼,使人见之,起恭生信,则无如塔庙助佛之大。
故虽穷远僻阻、川涂所在,必有佛之塔庙以瞻向于俗也,矧中州近壤之冲会乎!
然而佛塔与庙抑有其说。
中藏像事而旁栖徒众者,实为庙,惟佛塔之设,当必亲得佛所遗爪发齿骨一种,或积精力所成如珠玑类者,释氏皆所谓舍利是也,然后函以金石,竁地而藏焉,因起浮图于上以表识之,是曰佛塔耳。
诸所立者靡不然。
蔡州开元佛寺,其踊甓成七级浮屠者,是谓葬佛项骨舍利焉。
其始自雍熙四年,故相太子太师吕公为郡日,其佛骨自京师降。
吕公寻而去郡,以属僧志者,俾后兴塔于寺以葬奉之。
后志方肇心,会卒,曰僧荣者复上承之。
自是迄大中祥符初荣始再议所举,得乔、张二豪吏归入资用,仅获就事,于时浮屠才基一级而已。
荣终度力难以竟,即又罢去,于是州耆释叟众惜其迹已植而止,相与谋其可以终事于塔者,复得寺僧海微而请之。
微起应请,实堪其任,今塔之所以获立,自海微力。
塔既立,未致备饰而微殁,时天禧二年也,付其事于门人永昌纂之。
永昌成师,罔有暂懈,悉心募力,未几而阙饰云具。
其范铁涂银、颖然而擢立其端者,是曰相轮;
其栋石甍瓦、翼然而周蔽其址者,是曰散水。
计二事役费,于浮屠亦三之一焉,皆永之为也。
永其可谓善继师之勤矣。
较三四释之功,是则肇于而基于荣,克成于微而大备于永,虽经始营为,殊先后钜细,其因作之迹,则皆有力于塔者,其所谓异行之士欤!
塔始于大中祥符初,讫于天圣之六年,出入二十年之际,厥有成绩,其糜用财力积剧亦至矣。
永师列其本末来请,得以著成于记。
复唯识院记皇祐三年 北宋 · 黄庶
 出处:全宋文卷一一一二
予九月,自鄠之蓝田,宿道旁寺,问其名曰唯识。
僧洪集曰,五代时石识存焉。
按其刻曰龙泉寺
国初更名义井,其后寺废。
开宝九年,通《唯识论》僧志兴即其地庐之,始号唯识院。
庆历初,西方用兵,诏寺不及三十室者皆毁,至是院又废。
后五年,用言者,陕以西寺毁,而今愿复者宜勿禁,故集实力之。
其费出于民姚氏者七人。
集有僧行,且老,诵经日,常一饭环其地,数乡之人趋信之盖如归。
姚氏七人非巨家,能得其不顾吝,而集无寒暑奔走,能勿懈,故其室不俟久而成。
凡为屋曰殿、曰堂、曰厨、曰门、曰阁者八区,若干间,皆壮宏可观。
噫,儒诋佛,未尝为尺寸地,虽童子不肯辄屈,曰,国家尝诏四方郡无小大皆立学,本古庠序之法以为教,甫一年,学不幸而废,天下士反无一言复之者。
今唯识再毁矣,皆不数年而复,其不顾吝有若七人者,其勿懈有若集者,其请而勿禁有若某者,是儒果出佛下甚远也。
儒之人视唯识,岂独不愧?
其明年五月,院成,集以始末来乞予言,遂书之,且以见其心之耻云。
时皇祐三年豫章黄某记(《伐檀集》卷下。又见《金石萃编》卷一三四,道光《蓝田县》附《文徵录》卷一,国家图书馆藏拓片·缪专二五○七。)
医官劄子嘉祐八年九月一日上) 北宋 · 司马光
 出处:全宋文卷一一八四、《司马公文集》卷二六
臣伏见旧医官宋安道等四人,昨以侍先帝医药无状,特授诸州散官
寻以陛下圣体不安,大臣忧恐,权留安道等诊候御脉。
今已百有馀日,陛下圣体终未平复,安道等方术无验,较然可知。
而其人皆得罪于先帝,臣谓陛下不宜赦其罪戾,留在京师,并乞发遣,令赴贬所。
僧志缘本不晓医,但以妖妄,惑人于江淮之间,称是诊人六脉,能知灾福。
今亦出入禁庭,叨忝章服,察其疗疾,实无所益。
伏乞夺去紫衣,放归本州。
凡用医之道,在谨择其人而专任之。
然后良工得尽其术,而功效可见。
今闻诊御脉者常以十数,工拙相杂,是非混殽,发言进药,更相倚仗,前跋后疐,左瞻右顾。
虽有俞扁之术,将安所施?
于是彊者自专,弱者附会,雷同比周,共为诬罔,不顾圣体,但为身谋。
俱云脉气平和,藏府无疾,然而旁侧众人窃观形證,岂得为安宁复旧,如医官所言哉!
日月益深,根柢益固,四海忧畏,焦心坠胆。
臣愚伏望陛下思一身之安危,系群生之祸福,深自重惜,不可因循。
博访京邑方通医术者,精择一人,使之专诊御脉,听用其言,服食其药。
若旬日之间,全无应效,则斥去不用,别更择人。
如此必遇良医,痊复有日。
臣不胜区区,伏望圣慈少加采察,天下幸甚。
取进止。
温州开元寺重修大殿熙宁十年三月 北宋 · 苏颂
 出处:全宋文卷一三三九、《苏魏公文集》卷六四
古圣人立言垂教,皆所以长世而利物也。
至若道被幽显而不遗、事见久远而易信者,其惟浮屠氏之法乎。
自中国达于蛮夷,自郡县至于乡聚,凡在含识,无有愚智,一闻其说,靡不归诚而信向焉。
由汉迄今,千有馀岁,虽世教有隆替,而佛事未尝废绝者,以其为道一本于人心。
人心欲安乐,则曰积德重者能享之;
人心恶罪苦,则曰殖福厚者能去之。
故塔庙布于四方,像设备于家户,犹以为奉之未至也。
今夫吴、越之俗,以薰修相胜,至于倾竭财力而不为劳,崇饰土木而不知止,是孰驱之使然耶?
皆至诚悃愊生于信心,故莫之能禦也。
先是,永嘉郡火始作于民庐,延及官寺,遂逮僧舍。
所谓开元寺者,东南之壮观也,一旦煨烬,人用愁戚。
其欲兴造,切于己居。
寺僧择随素有行愿,知众人之所欲为也,于是尽发私橐,以图修复之役。
且谓筑室者始乎成寝,治寺者先乎抗殿。
乃即故地,规创新宇,料工度材,初亦无求于外。
而郡之大姓闻风响应,愿心而乐施者,不谋而同焉。
缔构既有日矣,适会择随顺世,其徒曰有英等六辈,闵师之艰勤,赍志而殁,共誓勠力继成其事,指期促办,卒亦如师之素焉。
粹其资费,几数千万。
凡为殿之堂室,暨四旁环屋曰游巡者,总三十有一间。
其崇七寻,其深倍之,其广益深之半。
中楹塑大像者三,左右立像者十。
妙严之相,高广之坐,璎珠之具,金采之饰,一仿其教之所述焉。
既而缁俗竞劝,合为廊宇房闼者,继踵而毕事。
不及三年,重门周閤,广居大厦,岿然如初。
而闳侈巨丽,又非畴日之儗也。
按寺本东晋郡人李整之所舍宅也,归佛于大宁之二祀,得号于开元二十六年中,废于昭肃之初,复造于宣皇之季,火于治平之乙巳,完于熙宁之癸丑
六百年间,再毁而再复,终不可废也。
向非人情之所欲为与僧志之不可夺,则渠能集大缘于一时,复已废之颓址耶?
夫人情之所欲为,功虽大而易就,盖不强之使然耳。
下之人能不强人者,其兴事也犹若此之速。
然则为治者亦有不强人之政乎?
以之兴事而就功,况于是其犹反掌欤?
熙宁十年三月二十二日
昆山惠应庙记明道二年二月十五日 北宋 · 黄炳
 出处:全宋文卷四○九
盖闻三代迭号,仁义攸归;
七国僭称,简牍是诮。
或封建子弟,或追赠公侯,居于域中,莫斯为大。
然有功于国,有惠及民,后世尊其道者,亦受命无愧矣。
大圣山王者,马鞍山之神也。
按图经,兹山在县西北隅,平地崛起,高数百尺,屹然而独立,环望邈几千里,渺乎其无垠。
峰峦耸奇,草树增茂,为邑中之胜概。
梁天监中,有吴兴沙门曰慧向者,脱尘劳千劫,修菩萨万行,携锡而至,卜岩而居。
寂寂一室,安处其定慧;
耽耽二兽,驯扰其左右。
绵历寒燠,皆如始至。
向非达观大士,孰能憩于此哉!
师尝谓兹山殊胜,可兴佛寺。
虽用志弥笃,而力莫能逮。
一日,师方瞑寝,而山神前现,曰:「愿施千功,以助斯意」。
是夕云驱电掣,风号雷动,骈阗之迹遍于林莽,鞭扑之声震于岩谷,恍惚中夜,惊悸数里。
诘旦,阴翳潜廓,灵基倏成,虽叠石之相差,若筑出之夷广。
横袤十七丈,高耸二丈,小大规矩,浑然削成,其直如绳,其平如砥,非人工所能致也。
邑尹状其事以闻,乃于殿之东建神之祠,立神之像,锡命曰「大圣山王」,盖旌其功、表其美也。
自兹以还,威灵益著。
聪明正直,镇乎百里之境;
福善祸淫,庇乎一方之民。
凡犹豫者,卜之如衅灵龟;
疾疫者,祷之如饵良药。
肸向之应,昭昭而可验;
牲币之祭,纷纷而不绝。
及物之惠,斯亦至矣。
然而年祀寖远,栋宇隳坏,轩墀蔽乎春草,廊壁鸣乎秋蛩。
虽灵之具存,而像亦斯敝。
有邑人曰陈仁绍者,好善不回,积财能散,视祠宇之栋桡,思缔搆而鼎新
寺主僧志坚同募居民,以成胜事;
僧愿文、清莹者亦赞其能。
笺疏一发,如石投水,施利四来,如川赴海,凡所得者,仅踰千缗。
于是鸠工市材,揆日蒇事,岁时未易,斤斧告停。
龙檐翚飞,叠瓦驾壁,窗牖明邃,欂栌赫奕。
殿堂广其旧制,廊庑辟乎新规,门阑有制,左右有序。
中塑神像,森卫灵宫,威仪聿陈,藻绘斯焕。
盖所以答神休而肃祀事也。
噫!
古之卿士有益于人者,典礼尊其祀焉。
矧兹山王,垂数百载,而英烈不昧,始施功而成善事,终祐民而新明德,建祠追号,亦其宜矣。
前所谓有功于国,有惠及民,后世尊其道者,受命无愧,其斯之谓欤!
炳因访旧胥台,薄游是邑,闻其异迹,阙于记事,既蒙确请,不获牢让。
辞旨浅近,斯为愧焉。
时明道二年二月十五日(淳祐《玉峰》卷下,宛委别藏本。又见《吴都文粹》续集卷一五,正德《姑苏》卷二八,康熙昆山县》卷九,道光《苏州府》卷三七,道光《昆新两县》卷九,同治《苏州府》卷三八,《古今图书集成》神异典卷五三。刘琳校点)
洪州分宁青龙山兴化禅院1103年 北宋 · 黄庭坚
 出处:全宋文卷二三二四、《山谷全书·正集》卷一七 创作地点:湖北省武汉市
幕阜山之东,黄龙山之下曰青龙山
背山而向溪,有道场曰兴化禅院
相传以为隋初有头陀卜筑此山,得名曰灵台院,至会昌而籍没。
大中再许度人,有利相禅师,实化草莱,皆为金碧,号澄心院。
嗣兴者曰伏虎禅师,岁远失其名。
盖常以道行伏虎,乡民生敬其经行,死奉其塔庙,至今遗基岿然,水旱犹请祷之。
此后子孙食其田宅而已。
至庆历中,赐名兴化禅院,于今七世,无赫赫可纪。
绍圣丙子岁,众请漳州僧以弼住持。
弼尝入黄龙心泐潭文之丈室,自以为闻得力句于东林常总禅师,不能补坏支倾,偷过岁月,锐意兴作,必欲自我一新之。
尚有东林之规摹,又得长沙僧志秀为之佐,故七年而大厦弥山,凡所以尊崇经像,安养圣贤,包容作务,馆谷宾客,无不称事,高明显融。
栽杉十万,以关盛衰。
盖方事之初,民慎展者,家有古坟槠林,相其材可大用,而人以为不可得。
已而槠林之中,夜闻钟梵;
或以告弼,试往喻之。
慎氏四十馀院,欣然同施,人歆其祥。
于是倾财献力,遂崇成耳。
惟积敝难振,大缘难成,非其时不兴,非其人不能。
夫更六世,而补破支坏,粗合苟完,可谓积敝矣。
空山之间,四旁去州县远,彻故作新,费以钜万,可谓大缘矣。
槠林钟梵,非所应有而惊动,此其兴之时也。
弼以净行而主此缘,秀又为之竭力,凡一切作务,病者不悔,死者不怨,皆曰,今我尽心尽力,必将惠我三昧,其人又能也。
夫东林千岁之功,发地除之,不遗一像一室,为屋千楹,成坏无不如意,然未及以道接十方也而化去。
今弼尚未老,讫臻厥成,尚行总公之道哉!
故为之记,记其兴废而劝请之。
湘山无量寿佛碑 宋 · 王巩
 出处:全宋文卷一八四○、《粤西文载》卷四一、《湘山事状全集》卷四、嘉庆《广西通志》卷二四○
百千如来,以方便智,开广大慈,护念有情,甚于赤子。
虽般涅槃成就佛土,不舍众生,而出现于世,弗起于座,应遍十方。
如水中月,著示无边;
如鉴中形,去住无碍。
灯灯相续,寿命无穷,利益一切,在昔然已。
全州湘山祖师者,姓周名全真郴县人也。
幼负超然之志,出家受具足戒。
年十六,参径山道钦睹其骨相不凡,叩以真谛,应声响答,妙契佛乘,遂留之。
顿悟顿修,不数年道成。
后游罗浮,还郴,继走衡阳,来兹湘山
湘源县治在山西南五里山,颇幽胜。
筑苑剪,躬畬自给,未尝秋毫取于人。
众有咨请,随其利钝为谈本际,尝曰:「我之法要,不著诸相,谢绝万有,超度色空,真空不二,非三乘所拟,非象教可传,无量无边,犹如空海。
四方来者,心自化服」。
大会之际,先期召众诫曰:「时不我与,各当还家」。
一夕髭发顿生,易缁为羽,冠曰青崆法冠,衣曰无量寿衣。
容貌不常,时髦时稚。
未几,诏汰僧尼,废刹院,毁像焚经,迄无宁岁。
师藏深岩重岫间,群麋鹿鸟兽之迹,独演宗旨,开示人天,制教十有二部,凡数十万言。
有众千万,周匝围绕,跪礼合掌,自通姓名曰我金轮王、须弥山王、四海龙王,五岳、四渎、西天、雪山之主者,仙人神人等众也,敷座俨然,莫之敢诘。
盖明炳几先,而事出天外者若此。
大中竺法中兴,邑之父老子弟入山敦请。
久之,始还就故院。
虽处冥寂,真常为娱,而分身扬化,莫纪其数。
永州太守韦氏办斋为供,遣使走迓,师令先还。
翌晨使未反命,师已至矣。
至则四门关吏互报其入,守出导迎,合为一体。
其神异大概类是。
咸通八年丁亥岁二月八日,忽语其徒圆镜等:「无色界天请吾说法,今其时矣。
吾告大众,示以生死大事,流水迅速,各明主宰,脱离轮回」。
谆谆告诫,语载智允行状中。
重宣遗偈有曰:「无量寿身无生死,出入娑婆如梦里。
报体成坏性灵,分身普应诸天地。
学人不会有相诤,寻其诤者阿谁语。
止这语便是法身,大道见前非别处。
千经万论无量说,无量能吐广长舌。
迷性永劫堕沉沦,悟者刹那即超越。
当时生者谁受生,今日灭日谁受灭?
但求生灭合还开,求道求佛心迥绝。
不从求得主人晖,主人通达则玄机。
解此玄机是真实,超凡越圣止如斯」。
偈毕跏趺默然而化,相传法腊百有六十六岁。
后八日,奉真身于中峰布台下。
踰二七,顶出白毫相光十有一道,光中现十有一佛。
士民奔趋,竞图师像,朝夕敬事,殆遍湖湘,至于今弗衰。
师尝自号无量寿主人,以会昌之难,讳言僧佛,故有别名,识者知其弥陀之化身也。
乾符元年,师同郡刘瞻弭节湘源,望其山中有光炳耀,躬往礼谒,助缣建浮图藏焉,是为古塔。
天福中潭帅马希范湘源实师道场,请于朝,升县为州,徙治院之东南,即师法讳名之曰全圣。
宋景德初,敕院为景德寺僧志又增高古塔二丈有二尺。
所制教历五季兵燹后,存者无几,撮拾其馀,以天圣初诣阙进呈,诏赐束帛香茗。
元丰三年夏久雨,大水洪发,涨至数十丈,城不没者才尺许,夜有异物头角狰狞,喷吐烟燄,鼓浪薄城。
州人大恐,李守时亮率众望湘山号呼恳祷。
须臾,光起峰头,师乘光来翔,及合江门,锡声一振,烈如雷轰,异物遂去。
雨止水平,李守誓建七级浮图,出真身供养,寻以去郡不果。
众乃募缘,卜竖于飞来石下,一则师尝有言「异日吾当还止于兹」,一则其石古云自罗浮飞空而来,若杭西之鹫岭飞自天竺,师又尝游罗浮,飞锡止此,实有夙因,即不卜亦知为吉也。
顾筑基甃石,久莫能就,适僧智允从潭州来,众廉其笃谨,俾主塔事。
重以郡人朱浩,幼有至行,尝以母疾,誓不饮酒、不食肉、不婚媾,昕夕侍汤药惟虔,已而气绝,浩泣血请于师座,茍获再生,愿佐塔事。
当晚微苏,然若醉梦、无能了识者半月,复愿剪发执头陀行,归,母乃大愈。
浩因是不惜馀力以赞襄智公。
元祐七载,始告成功,为制宏丽而崇峻。
二月朔有八,启故塔,时师宴坐如生,顶光射人,左右惊仆,就日迎入今塔。
辄有紫云萦回,屡见师挟二侍者往来其上。
全之一境岁无夭札疫疠之患,而祈雨雨应,禳火火灭,求男得男,求女得女,则自荆襄以南迄于岭海,无地不然。
元符三年,又以塔中异花灵卉生其座下,如铺锦茵,州具其事闻,奉敕赐号寂照大师
一时令大集人士,爇香祝庆。
予荷国恩,投閒其地,得逢嘉会,逐队追随。
智公谓自咸通丁亥至今二百二十五年,始有赐号,神功之周遍,圣化之彰闻,不可无记以传,投以如椽一管,强予握之。
予惟天地之功德,弗容于声诗;
日月之光华,无容于绘像。
祖师之神功圣化,虽罄丽水之金,竭昆山之玉,庄严靡罄,予何得而名焉?
惟是其地与人而有神圣临焉,为所依庇,良非偶然,必有如是因,必有如是果,而因缘时节,则犹如寒暑不可易也。
湘源之地、之人,遭和平康乐之时、睿明仁圣之主,垂白耕织,不识兵革,固厚幸矣。
水旱之患,尧汤之盛莫能免者,而恃有祖师临于其上,慈育道济,断灭若恼。
岂非能植如是不可思议因,乃获如是不可思议果哉?
独虞世远事淹,反以见闻熟习,玩忽滋长,而敬信或弛也,则可悲可痛,应不仅在水火夭札疫疠已矣。
爰考《乾符塔记》,参订智允所述行状录之。
稽首赞礼而偈曰:
大慈两足尊,日度诸禅定。
心同太虚空,广大无窐碍。
悲悯行愿海,不舍于众生。
普现刹尘身,究竟利群品。
弗起师之座,应感娑婆界。
顺化无边,盲聋之导师。
惟恐一含灵,未證般涅槃。
譬如垂老人,得子在襁褓,调护忘寝食,畏惧勿成就。
又如注大雨,江河海蹄涔,草木邱垤尘,普同一切润。
是故无量寿,示此湘山尊。
转正法轮,直旨实相印。
天龙鬼神人,悉得未曾有。
复以过去身,示现入生死。
还作诸福田,利益无边际。
罔不获安乐,庄严妙功德。
我今稽首礼,为此因缘。
惟尔见闻者,勿生大我慢。
世尊甚难值,值之当起敬。
优昙钵华,旷劫不出世。
塔庙铃铎音,竹树草木音,禽鱼猿鹤音,众籁大小音,种种微妙音,演化七菩提。
以至入圣道,广为尔等:自證从證中,不自于他得。
耳根甚清净,乃获如是闻。
尘劳悉消除,应念获净土。
尔等宿福庆,际会实希有。
幻化如芭蕉,终不得坚实。
速起无上信,成就慈悲藏。
举手一皈依,以复少低头。
至心生净性,种植善根本。
如苗渐增长,获福亦无量。
我复稽首礼,愿尽未来际。
有顷达无间,解脱三涂苦。
咸入不二门归大圆觉。
如处薝卜林,更无异香色;
又如甘露海,点滴皆法味。
永劫坐道场,与佛住世。
保福院记政和六年十一月 北宋 · 朱褒
 出处:全宋文卷三○五五、乾隆《建昌府志》卷六九
盱水略桐柏,回折东下,以会于江。
滨水之邑为南丰,其山川秀伟,庐井联亘,而佛寺列处于其间者飞甍连栋,间见层出,隐然相望于溪流之上。
保福院傅城东门,其胜绝又诸刹之雄者也。
元祐二年知县事汪侯浃因氏之请,革律为禅。
郡檄僧志因主之。
因有道者,智辨超拔,能以其法鸣。
入相厥居,辟壤之翳者,芟削而平之;
彻屋之旧者,构筑而新之。
隆楼杰阁,环列对峙。
功未落成而汪侯去。
因曰:「吾法空寂,以缘为宗。
邑有禅,自今日始,乌知无所待哉」!
当是时,予先人悬车乡里,谓邑豪曰:「佛入中国,超然物外,儒者常乐诵而喜攻之。
然观其垢衣坏形,茹蔬饭水,萧然瓶锡,卧于山巅水涯之间,其荣慕利欲之心微而枯槁穷独之乐胜,此非吾人之自喜欤?
贪夫黠隶,以身试法,椎埋发冢,怀攘劫之奸,至以不赦而婴木索、受刀锯,虽死而不知悔。
一闻佛书祸福报复之说,则肃然起听,心悸而汗发。
此非吾道之善教欤?
若其寄妙有于万形,摄群疑于一法,以空成觉,由觉于圆,开阖变化,无物非我,此又孔子所谓不疾而速,不行而至,妙万物者之神也。
且学于古六经致治之原,三代为邦之术,与夫文物政事,粗究其大者,身勤事左,厄穷而不用,与若等安处闾里,乐太平之泽者幸也。
今保福久坏而复修,遽起而中溃,吾欲僝工度材,合众力成之,以助邑人之为善者,可乎」?
于是富于财者输,壮于力者奋,未几,百废兴焉。
门庑静深,堂宇严丽,而栖其徒者有居;
斋庖洁丰,鱼鼓震响,而食其徒者有备。
凡佛氏之庄严,无有遗者。
又为藏当殿之西南,函经于匦,栖匦于轮,金碧之华,瑰伟宏耀,若天作而地设。
然后保福之名不独雄诸刹,又遽闻于大江以南,可谓盛矣。
因既卒,德莹者嗣其法,以书抵余曰:「吾寺经始于汪侯,得缘于先师。
莹既领佛学者日休其中,爇香授法,以严昭代之报,实先正大夫之遗德也,可无纪次传不朽耶」?
余曰:「然。
凡古有大作,无不伐石,记之文学,而雄笔丽藻,垂耀于无穷。
今先人之不敢无述,而莹又浮屠氏之秀出者,昔为吾兄紫微公所爱,义不可以芜鄙辞」。
乃论究治作之序与其岁时,使归而刊诸石。
政和六年十一月望日记。
按:同治《南丰县》卷三七,同治刻本。
观音记 宋 · 张嵲
 出处:全宋文卷四一一七、《紫微集》卷三一
《传》言山川之神,水旱疠疫之不时,于是乎禜之;
日月星辰之神,雪霜风雨之不时,于是乎禜之:古之所以弭水旱者如此。
及后世佛法入中国,以大慈悲闵仁一切,凡众生之罹病疾苦恼者,莫不赖以振除济渡,则如岁之雨晹不若,严像设而祷祠之,固其宜也。
而观音大士,最有缘于阎浮提,人凡有所祈,无不响答。
夫水旱丰凶将司于神耶?
或者佛菩萨亦司之耶?
吾不得而知也。
要之发于此而应于彼,皆不出自心现量。
夫心之所感,岂特水旱祈祷之间,凡出世间一切有无善恶等法,因果报应,孰非自心现量哉。
观音大士以闻薰闻修启悟世间,始以音闻流入三摩地,得寂灭乐,超出诸相,复以无作妙力示三十二应入国土中,以至析邻虚尘刹,无不随类现前,为说法要,皆从无住本建立一切。
若能了此,是真见观世音大士,而知感应之所自矣。
如是,则虽无塔庙,巍然望之,若荫广厦;
虽无像设,仰而瞻之,若临父师。
虽然,如是器世间法岂可或废,不然则又何以警惰慢而伏𢤱戾,生未能忘相者之信心哉。
秀州某寺旧有观音像殿宇,卑庳不称严事。
绍兴某年某月,境内雨旸小不时,虑害岁功,邦人士庶竭诚以祷,既而获应,岁以有年,道俗依向,信心益坚。
于是其徒因岁之既定也,与人心之易化也,乃募施者度为殿宇,横几楹,纵几架,塑大士像于其中。
土木彫镂,梵相尊严,供具妙好,为一方佛寺之冠。
其既成也,僧用昭再三请于予,愿以文字为檀波罗蜜,记作殿始末,不得而终拒之。
是殿实鸠工于某岁,于某岁始成。
其初发心募士者,自僧用昭始,辅而成之者曰僧志筠。
僧志淮刺血书经1191年11月3日 南宋 · 周必大
 出处:全宋文卷五一二九、《省斋文稿》卷四○ 创作地点:江西省吉安市
真金叶上销琉璃汁,书《般若波罗密多》,寘四宝合成函中,具载藏经,其来久矣。
安福县宝珠院僧志淮力不足以及此,乃刺血书《法华》、《楞严》、《圆觉》诸经,此古所谓贫女布施也。
精勤获报,岂止琉璃汁哉!
绍熙二年十一月三日
夏日二首 其一 南宋 · 朱熹
 押先韵
夏景已逾半,林阴方澹然。
鸣蝉咽馀响,池荷竞华鲜。
抱痾守穷庐,释志趣幽禅。
即此穷日夕,宁为外务牵。
天竺五通菩萨请佛传 南宋 · 释宗晓
 出处:全宋文卷六四六四、《乐邦文类》卷三
南山律师《历代三宝感通录》云:「昔天竺鸡头摩寺五通菩萨,往安乐世界,请阿弥陀佛云:『娑婆众生,愿生净土,无佛形像,请垂降许』。
佛言:『汝且前去,寻当现彼』。
及菩萨还,圣仪已至,一佛五十菩萨,各坐莲华,在树叶下。
五通菩萨取叶所在,图写流布。
洎汉明感梦,使往祈法,便获迦叶摩腾等至雒阳
后腾姊子作沙门,持此瑞像,又达此国,所在流布。
未几赍像西还,而此土画像,不甚遍传,南北多故,经像湮没,此之瑞迹殆将不见。
文开教,有沙门明宪高齐道长法师得本,说其因依,与上符合,是以复传于世。
时遇北齐画工曹仲达者,善于丹青,妙画梵迹,传模兹像,京邑所推。
故今寺壁正阳,皆其遗笔也」。
法苑珠林》所载亦同。
又唐《续高僧传》云:江都安乐寺僧慧海,唯专净业,俄感齐州僧道铨赍无量寿像遗之,是亦天竺五通菩萨。
乘空往请尊容,既冥会素怀,殷勤礼忏,是像忽焕发神光,于是恳苦愿生没齿为念。
一夜忽起,面西作礼,加趺而逝,即隋大业五年也。
乾道间西湖居士李子济求僧志叶,复图兹像于贝多叶,行于吴地
宗晓因缘得之,瞻想圣仪,如佛真在,聊书始末,永发信心云尔。
又题南部烟花录 南宋 · 周南
 出处:全宋文卷六六九二、《山房集》卷五
上元县南朝故都。
梁建瓦棺阁,阁南隅有双笼闭之,忘记岁月。
会昌年诏拆浮图,开之,得笋笔千馀头,中藏一帙,虽随手飞溃,而文字可记,乃《隋书》遗稿也。
白藤纸数幅,题云《南部烟花录》,僧志彻得之。
及焚经,僧人惜香轴,争取之,拆去纸笔,视轴皆有鲁郡文忠颜公名,题云:「手写是经」。
即前之笋笔可举而知也。
彻因将《隋书》草稿示予,遂得录前事。
及取《隋书》校之,多隐不文,时有符会事,颇简脱。
岂不以国初将相争以王道辅政,黄门颜公不欲笔靡前迹,因而削乎?
今则尧风已还,德车斯驾,独惜兹事堙没,不得词人才子谈柄,故编成《大业拾遗记》。
本字缺十六七,悉从而补之。
菖蒲 宋 · 刘学箕
 出处:全宋文卷六八六○、《方是閒居士小稿》卷下
蒲为品不一,生溪涧者谓之荪,植池沼者谓之蒲,皆粗壮丰硕,恐韩子所谓昌阳者是也。
惟烟崖云谷间自有一种,叶森而细、瘠而坚,脊若剑,状若发,丰茸蓬郁,根脉盘错,一寸十馀节,《本草》谓久服轻身延年、益心智,可入药者,疑此也。
余前年经庐阜,过洞口,见居人货山石奇甚,意可种此,以助小轩幽雅。
南康,适遇卖者提携傍余舟,扶疏绿净,可爱可玩,以金易二十斛以归。
然尚恨蒲肥,不与石称,虽不若荪之伟,亦未至发之细。
今夏物色数本,修矗若绿丝,森峭若霜剑,真奇秀也。
未几,僧志瑛又将其禅房所养者为寄。
清波漪漪,白石齿齿,瑛于石之前后植为首尾,蹲伏偃踞,宛类卧猊。
余寘之众斛之中,以冠其首,其馀高下有次。
环列坐隅,乃易其斛而记之:河北青瓷盆者一,福唐寿山石为斛者二,剑津玳瑁石为盆者三,番阳白瓷方斛者四,龙泉碧青盆者一,崇安绀色花鼓者十有六,南康旧乌瓦缶者八。
合计二十四盆斛。
呜呼,亦可以为富矣!
余尝为作赞赋诗,云:「茸其发,剑其脊。
露叶凝泉,云根络石。
英英尘俗之表,濯濯丰神之特。
棱棱林壑之秀,戢戢涧溪之质。
兹盖饱九秋之烟霏,擅千岩之丛碧者也」。
诗云:「沙石一杯水,怜渠长养勤。
几间生谷岫,座上得烟云。
九节苍龙瘠,千茎绿发纷。
山房窗牖净,閒澹我同君」。
又云:「掬水仍盛露,晨窗日日看。
渠黄叶剪,如我白须删。
龙蛰盘根古,蚕冰瘦节寒。
杜门无俗客,幽事政相关」。
然余畴昔无所嗜好,少日有书画之癖,中年酷爱书籍,迩日乃玩意于菖蒲
此皆幽人逸士之常态,较之留意他物,岂不万万相辽远哉!
昔人之有爱石者、爱琴者、爱山水者、爱菊爱莲者、爱竹爱梅者,其标致品格如何!
则余之爱书画、爱典籍、爱菖蒲,亦犹是耳,是未可以为冗长嗤。
今竹窗几,朝吟暮坐,列数百轴画,对数千卷书,罗数十斛菖蒲,时开一轴,时读一卷,意倦则徙倚伸欠于菖蒲之间,亦足以乐此生矣。
朋旧过临,能同此乐,则清心宴坐,坐至于忘言可也;
不能,呼樵青煮茶,茶罢揖之使去云。
嘉定十年五月十有六日种春子刘学箕记。
重建西寿昌院 南宋 · 陈著
 出处:全宋文卷八一一六、《本堂集》卷五一、《敬止录》卷二六、乾隆《鄞县志》卷二五
郡乘:子城南一里而遥,有甲乙住持院曰西寿昌宋嘉定间废于火,而民家其基近六十年。
淳祐初僧慧通于筱墙北隅结庵曰西来,而揭以寿昌遗额,意则有在。
今至元己丑,凡废刹皆复,此其一也。
于是民徙之去,基如旧。
慧通者志坚,领庵之僧志西、如鉴、善诚、汝舟分庵之田半资以办事
乃薅乃涤,筑垣以正限界,度地以定规模,首建方丈,次法堂。
阅八年,佛有殿,僧有堂,忏有所,门高而敞,廊深而静,庖帑湢溷皆具,而庵以其额复于院,初意得矣。
志坚耄而志西承之力,状其本末求记。
吁!
天下事创之非难,守之为难,复之尤为难。
世之人,连云栋宇,厥先祖父之所经营,所付托,天变人事之不测,不幸而瓦砾,而萧艾,至有委之不顾,况于复乎?
慧通越人也,于寿昌非有巾钵旧游之恋,而恻其久废,属其意于方来,甚于天伦宗嫡之传,授遗继志,安问艰难劳苦,必复而后已。
然则学佛而如此,用心岂徒空也哉?
王荆公谓失之此而得之彼,亦有感于斯云。
前进士陈著记。
祭族子霆伯文 南宋 · 姚勉
 出处:全宋文卷八一四三、《雪坡舍人集》卷四八
嗟某与子,虽为族人。
于族之中,又密且亲。
予幼学年,子已俊发。
来游场屋,词藻清拔。
先君谓我,此文叔儿。
起慕起畏,奋然思齐
后此六年,在辛卯岁
予叨荐名,折翼而坠。
子来慰我,射目中眉。
惠我以启,教我以诗。
斯文缔交,实自兹始。
宗盟见推,俾执牛耳。
以至今日,凡三十年。
分则籍咸,情则运连。
子天资高,博学强记。
显经隐传,烂熳肝肺。
挥笔洒纸,驱风驾云。
笑骂诙谑,动皆成
写兴为诗,风雅膏馥。
引行纵草,龙蛇起陆
以若人物,眼中盖希。
人满谓子,桂林一枝。
命不副才,事乃大谬。
释志利名,肆意诗酒。
伯伦太白,今古此怀。
苏二黄九,梦魂往来。
金玉窖尘,轩冕坏土。
白眼富儿,闭口阿堵。
视物甚眇,自处甚高。
酒酣八极,挺然人豪。
子方穷时,高卧抱膝。
颓檐败壁,相与终日。
予昔丧母,宅兆未安。
吾母汝母,子山吾山。
先体之藏,子庐之侧。
云溪风月,天境泉石。
誓言他日,皆隐于斯。
牛鞯同骑,鱼筱对持。
如何苍天,夺子之速。
芙蓉冥冥,脱屣尘俗。
去年正月,诏召觐京。
子遣幼子,随余东征。
今年此时,子则已没。
素车白马,来执子绋。
虏犯乡国,幸尔无虞。
如何一疾,竟陨其躯。
夏秋之交,亦闻告病
汝子亟归,书止弗听。
予忤权倖,九月遂归。
冰溪早涸,反棹以迟。
十月中间,方此喜达。
乃隔浃旬,死生契阔。
病不馈药,殁不抚尸。
遗恨千古,余罪奚辞。
子之此心,不间生死。
我尔之身,无念妇子。
昌黎伯,祭侄老成。
辞谊婉恻,皆予之情。
有食终丧,否则遂取。
予岂敢忘,昌黎此语。
吾子欲教,汝子亦然。
予岂敢失,昌黎此言。
死生由天,道义由我。
子知予心,必其可。
秦源先垄,明日遂藏。
幽明永隔,来尽此觞。
道林寺衍六堂记 宋末元初 · 文天祥
 出处:全宋文卷八三二○、《文山全集》卷九
余行步长沙,道湘西,登道林寺
旧有四绝堂,指沈传师裴休笔札,宋之问杜甫篇章也。
堂之颜,吾乡益国周公书之,至是百二十年。
公又有记,述蒋之奇语。
之奇欧阳询书、韩愈诗,而黜裴、宋。
公独合古今异同,有衍四为六之说。
人之意度相远如此。
僧志茂以屋压字漫,寿公字于石,取公之意,易名「衍六」,将揭于新堂
予嘉其有二善焉:补唐贤故事,宝乾淳遗墨,非俗衲所为。
为之嘉叹,而记其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