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禮類
易類
小學類
詩類
書類
四書類
春秋類
孝經類
詔令奏議類
編年類
地理類
故事類
別史類
紀事本末類
史評類
目錄類
職官類
傳記類
雜史類
正史類
金石類
類書類
藝術類
儒家類
雜家類
小說家類
釋家類
總集類
別集類
詩文評類
淨土宗部類
禪宗部類
史傳部類
律部類
事彙部類
華嚴部類
法華部類
經集部類
洞真部
洞神部
清代道教文獻
(大智度论/卷八十七)
大厦为众材所成群生非一人可化(辩正论/卷六)
    从谏
惟木从绳则正后 (第 13a 页)
从谏
则圣(书说/命上)
言木以绳直君以谏明(孔氏传书/说命上)
听其规谏以自修如玉石之见琢磨也(毛诗淇 (第 13a 页)
 无少间断则身常洁清而不复为旧染之污昔成汤
 所以反之而至于圣者正惟有得于此故称其德者
 有曰不迩声色不殖货利又曰以义制事以礼制心
 有曰 从谏
弗咈改过不吝又曰与人不求备检身若 (第 26b 页)
 和义理精密如此秦汉以后无此等语某读诗于此

 数句读书至先王肇脩人纪 从谏
弗咈先民时若居
 上克明为下克忠与人不求备检身若不及以至于
 有万邦兹惟艰哉深诵叹之
时举说燕燕诗前 (第 38a 页)
  旧读仲氏任只其心塞渊终温且惠淑慎其身先君
  之思以勖寡人既破我斧又阙我斨周公东征四国
  是皇哀我人斯亦孔之将伊尹曰先王肇脩人纪
  谏
弗咈先民时若居上克明为下克忠与人不求备 (第 1b 页)
 教之所由也纪孝行章叙孝子事亲为先与五刑相
 因即夫孝始于事亲也广要道章广扬名章即先王
 有至德要道扬名于后世也扬名之上因谏诤之臣
  从谏
之君必有应感三章相次不离于扬名事君章
 即忠于事君也丧亲章继于诸章之末言孝子事亲
 之道终也皇侃以开 (第 2a 页)
  与五经四书并列讲筵者也
哲宗召王岩叟为起居舍人岩叟尝侍迩英司马康讲
洪范至乂用三德帝曰止此三德为更有德盖帝自临

御渊默不言岩叟喜闻之因欲风谏退而上疏曰三德
者人君之大本得之则治失之则乱不可须臾去者也
臣请别而言之夫明是非于朝廷之上判忠邪于多士
之间不以顺己而忘其恶不以逆己而遗其善私求不
徇于所爱公议不迁于所憎竭诚尽节者任之当勿贰
罔上盗宠者弃之当勿疑惜纪纲谨法度重典刑戒姑
息此人主之正直也远声色之好绝盘游之乐勇于救
天下之弊果于断天下之疑邪说不能移非道不能悦

此人主之刚德也居万乘之尊而不骄享四海之富而
不溢聪明有馀而处之若不足俊杰并用而求之如不
及虚心以访道屈己以 从谏
惧若临渊怯若履薄此人
主之柔德也三者足以尽天下之要在陛下力行何如

  (臣/)按王岩叟所论人主之 (第 9b 页)
  格其非心也至于经言天子有争臣七人非谓设
  官止有此数大都谓举朝皆嘿嘿得七人焉以夹
  辅之不致于臣皆从令以陷于不义也
伊训 从谏
弗咈先民时(是/也)(顺/也)
  (臣/)按此承上先王肇修人纪之文盖君臣父子兄
  弟夫妇长幼朋 …… (第 6a 页)
  不敢自谓吾身无有一毫之不尽而有过则改从
  谏如流必先民之言是顺故伊尹举此以训太甲
  仲虺之诰言用人惟己改过不吝是 从谏
弗咈之
  实也予闻曰能自得师者王谓人莫己若者亡好
  问则裕自用则小是又以所闻于古者告之而商
   …… (第 6b 页)
  戾于厥躬则不惠于保衡固闻其言而逆于心矣
  亦必有左右近习逊志之言以惑其听者此所以
  制为不匡之刑也
说命上说复于王曰惟木从绳则正后 从谏
则圣后克 (第 7a 页)
圣臣不命其承畴敢不祗若王之休命
 陈栎曰主圣臣直导人使谏在德不在言君有圣德
 则有 从谏
之实虽不命亦谏能为江湖何忧百川之
 不归君无圣德无 (第 7b 页)
从谏
之实虽命之亦不谏如器既
 满水将焉入高宗以纳诲辅德为命知命相之大本
 说以 (第 7b 页)
从谏
克圣复命尤知致君之大本也
  (臣/)按高宗命傅说作相其命辞首言朝夕纳诲以
  辅台德而终之以惟暨乃 (第 7b 页)
僚罔不同心以匡乃辟

  申之以钦予时命其惟有终此节以答钦予时命
  之语也君之 从谏
犹木之从绳木非生而皆正君
  非生而皆圣木之正由绳使之然故不可以不从
  绳君之圣由谏使之然故不可以 (第 8a 页)
从谏
也然必
  有受谏之实而后有敢谏之臣如后世应诏陈言
  而有以太切直致罪斥者则虽命之实拒之矣故
   (第 8a 页)
说又以不命其承复钦予时命使以 从谏
之道反
  求诸己也 (第 8a 页)
  栗日慎一日盖恐勤于初者不免懈于后也近代
  政治之美莫如唐太宗尚有十渐不终之虞其听
  言纳谏为后世所希慕然始而赏谏继犹乐谏终
  则勉强 从谏
是知始终如一者难也又云爱民之
  言不绝于口适已之事不忘于心是则表里如一
  者又难也我
皇上天纵圣 (第 55a 页)
  之弊为人君者不可不知也

  书经
 说复于王曰惟木从绳则正后 从谏
则圣后克圣臣
 不命其承畴敢不祗若王之休命
           监察御史(臣/)徐以升
  汉书文 …… (第 31a 页)
  也而究其实则以从諌当之盖天下惟圣人大公
  无我舍己从人观其真能从諌则知其有圣人之
  德矣故下文不复云 从谏
而曰后克圣者以见从
  諌之即为圣也至于三代以后惟汉文帝实能求
  谏止辇受疏开言路者至矣乃复下诏除 …… (第 32a 页)
  其言良有以哉

  书经
 后 从谏
则圣
            检讨(臣/)李金台
  (臣/)谨按傅说之告君曰惟木从绳则正后从諌则 …… (第 35a 页)
  坚信一人不采众说以至成法纷更者宋之神宗
  是也有臣下立言之体不善人主遂厌其激聒一
  切章奏留中不报者明之神宗是也 从谏
之难得
  固如此哉善夫舜之责禹曰予违汝弼汝无面从 (第 35b 页)
 不谏亦入
             编修(臣/)王居正
  (臣/)谨按傅说之告高宗曰木从绳则正后 从谏

  圣伊尹之美成汤亦曰 (第 31a 页)
从谏
弗咈可知自古贤圣
  之君盖未有不以纳谏为孜孜者即以文王论缉
  熙敬止者其德望道未见者其心兢兢业业 (第 31a 页)
  典常故匪彝慆淫之戒必谆切于造邦也垂裕后
  昆者先防逸豫故三风十愆之刑备儆于有位也
  好问则裕自用则小故 从谏
勿咈即前世悬鼗设
  铎之心勿虑胡获勿为胡成故昧爽待旦即古帝
  兢业万几日慎一日之心也汤之圣德日跻 …… (第 61b 页)
  上下安其常而王政之优优不可想见于从容敷

  布之日欤(臣/)观成汤之为君也 从谏
弗咈先民时
  若其政可谓不苛然而昧爽丕显又曷尝有因循
  不振之气致隳其明作之才此则不竞而亦不絿 (第 75b 页)
  主而以不克践约为虑哉文侯者令辟也尊师取
  友则有卜子夏段干木其人置相求才则有魏成
  乐羊吴起其人 从谏
纳忠则有任座翟璜田子方
  其人史于其事不绝书独期猎一节何取焉夫不
  合于君子之大道者未足以垂训也 (第 3b 页)
 人属目之地惟其亟于表暴而本心之诚不在是
  无怪其前日焚之今日求之一人之身而前后矛
  盾如此也顾 从谏
之美亦尚有足多者昔太宗初
  平洛阳宫室宏侈者皆毁之未几复发卒修宫以
  备巡幸张元素以为何前日恶之 (第 55a 页)
  明确原招允行十固八九以圣明天纵岂有辅臣
  能覆申前说果平如权衡洞若指掌而不逌然乐
  从者乎说命曰后 从谏
则圣皇上于群臣葑菲时
  赐裒收况委以股肱心膂之重论道经邦又非若
  亲臣小臣补阙拾遗之难为力者耶唐 (第 42a 页)
  释系以示优容或姑许在外席藁候讯俾国法凛
  然仍无妨于国体君心回照即仰合于天心臣即
  受出位妄言之诛弥彰皇上转圜 从谏
之美矣
  御史李右谠救户部尚书毕自严疏臣见户部尚
  书毕自严因郑友元代输金花银两奉旨着法司 (第 52a 页)
 饼耶上为戚然阿忠后父号
苏瑰有子李峤无儿
 中宗尝召宰相苏瑰李峤子进见上曰尔宜奏所诵
 书颋奏曰木从绳则正后 从谏
则圣峤子亦进曰斮
 朝涉之胫剖贤人之心上曰苏瑰有子李峤无儿
牡丹诗
 明皇殿内赏牡丹问侍臣曰牡丹诗谁 (第 8b 页)
 姚崇十事之谏非不切直也通鉴则一言不录独魏
郑公之谏疏与陆宣公之奏议纪之特详切以唐史郑
公宣公列传较之如信小人而疑君子之言 从谏
不逮
往年之言皆不取诸传而取诸谏录如遣使振抚之言
内节财赋之言皆不取诸传而取于奏议温公去取之 (第 5b 页)
 长至日遇只日入侍迩英阁轮官讲读 元祐七年
 复增学士之号 元符元年省
神宗时司马光进读通鉴汉贾山疏因言 从谏
之美拒
 谏之祸又读通鉴汉纪至曹参代萧何为相一遵何
 规矩上曰使汉常守何之法久而不变可乎光曰不
 独 (第 9b 页)
  皇帝北面立访道三老乃起立于席后皇帝曰猥

  当天下重任自惟不才不知政治之要公其诲之
  三老答曰木从绳则正后 从谏
则圣自古明王圣
  主皆虚心纳谏以知得失天下乃安惟陛下念之
  云云三老言毕皇帝再拜受之三老答拜礼成 (第 13b 页)
谏官总论(谏议大夫迁给舍语/曰饶他上坡却下坡)夫事有似易而实难者听
从谏
是也王安石在台谏侍从时常称唐太宗令宰
相入阁谏官随之最切于治道既为执政有请举而行
之者(谏职孙莘/老 (第 2b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