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禮類
樂類
小學類
書類
詔令奏議類
編年類
故事類
政書類
地理類
職官類
別史類
時令類
雜史類
目錄類
傳記類
紀事本末類
史評類
器用類
正史類
史鈔類
類書類
藝術類
儒家類
農家類
雜家類
天文算法類
小說家類
總集類
別集類
律部類
东西各三巢一和。其六、今宫县四隅虽有建鼓、鞞、应,相传不击。乾德中,诏四建鼓并左右鞞、应合十有二,依 李照
所奏,以月建为均,与镈钟相应。鞞、应在建鼓傍,是亦朔鼙、应鼙之类。请将作乐之时,先击鼙,次击应,然后 ……七、今乐县四隅设建鼓,不击,别施散鼓于乐县内代之。乾德中,尹拙奏宜去散鼓,诏可,而乐工积习亦不能废。 李照
议作晋鼓,以为乐节。请乐县内去散鼓,设晋鼓以鼓金奏。其八、古者,瞽矇、视瞭皆掌播鼗,所以节一唱之终。 ……六。且十二者,律之本声;而四者,应声也。本声重大为君父,应声轻清为臣子,故其四声曰轻清,或曰子声也。 李照
议乐,始不用四清声,是有本而无应,八音何从而谐哉。今巢笙、和笙,其管十九,以十二管发律吕之本声,以七 ……有变声。几律吕之调及其宫、乐章,具著于图。帝取所上图,考其说,乃下镇、几参定。而王朴、阮逸之黄钟乃当 李照
之太簇,其编钟、编磬虽有四清声,而黄钟、大吕正声舛误;照之编钟、编磬虽有黄钟、大吕,而金阙四清声,非 ……乐以纪中和之声,所以导中和之气,清不可太高,重不可太下,必使八音协谐、歌者从容而能永其言。镇等因请择 李照
编钟、编磬十二参于律者,增以王朴无射、应钟及黄钟、大吕清声,以为黄钟、大吕、太簇、夹钟之四清声,俾众 ……洗为羽,则用姑洗均,以其羽声为始终。祭地祗,享宗庙,皆视此均法以度曲。几等又以太常磬三等,王朴磬厚, 李照
磬薄,惟阮逸、胡瑗磬形制精密而声太高,以磬氏之法摩其旁,轻重与律吕相应。钟三等,王朴钟所谓声疾而短闻者也,阮逸、胡瑗钟所谓声舒而远闻者也,惟 李照
钟有旋虫之制。钟磬皆三十有六架,架各有十六,则正律相应,清声自足。其堂上堂下篪、笛率从新制,而调琴、 ……乐,镇曰:定乐当先正律。帝然之。镇作律、尺等,欲图上之。而几之议律主于人声,不以尺度求合。其乐大抵即 李照
之旧而加四清声,遂奏乐成。第加恩赉,而镇谢曰:此刘几乐也,臣何预焉。乃复上奏曰:太常镈钟皆有大小、轻重之法,非三代莫能为者。禁中又出 李照
、胡瑗所铸铜律及尺付太常,按照黄钟律合王朴太簇律,仲吕律合王朴黄钟律,比朴乐才下半律,外有损益而内无 ……镇传》:镇于乐尤注意,自谓得古法,独主房庶以律生尺之说。司马光谓不然,往复论难,凡数万言。初,仁宗命 李照
改定大乐,下王朴乐三律。皇祐中,又诏胡瑗等考正。神宗时诏镇与刘几定之。镇曰:定乐当先正律。神宗曰:然 ……,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镇作律尺、龠合、升斗、豆区、釜斛,欲图上之,又乞访求真黍,以定黄钟。而刘几即用 李照
乐,加用四清声而奏乐成。诏罢局,赐赉有加。镇曰:此刘几乐也,臣何与焉。至是,乃请大府铜为之,逾年而成,比 李照
乐下一律有奇。帝及太皇太后御延和殿,召执政同阅视,赐诏嘉奖。下之太常,诏三省、侍从、台阁之臣,皆往观
得也。《传》曰: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秬黍云乎哉。其三曰:焦急之声不可用于隆盛之世。昔 李照
欲下其律,乃曰:异日听吾乐,当令人物舒长。照之乐固未足以感动和气如此,然亦不可谓无其意矣。自艺祖御极
太高,近于哀思,诏和岘考西京表尺,令下一律,比旧乐始和畅。至景祐、皇祐间,访乐、议乐之诏屡颁,于是命 李照
改定雅乐,比朴下三律。照以纵黍累尺,虽律应古乐,而所造钟磬,才中太簇,乐与器自相矛盾。阮逸、胡瑗复定 ……三律,范镇以为声杂郑、卫,且律有四釐六毫之差,太簇为黄钟,宫商易位,欲求真黍以正尺律,造乐来献,复下 李照
一律。至元祐廷奏,而诏奖之。初,镇以房庶所得《汉书》,其言黍律异于他本,以大府尺为黄帝时尺,司马光力 ……、夹钟二声又非半律之半。且自夷则至应钟四律,皆以次而小其径围以就之,遂使十二律、五声皆有不得其正者。 李照
、范镇止用十二律,则又未知此理。盖乐之和者,在于三分损益;乐之辨者,在于上下相生。若 李照
、范镇之法,其合于三分损益者则和矣,自夷则已降,其臣、民、事、物,岂能尊卑有辨而不相凌犯乎。晋荀勖之
初亦用王朴所制乐,时和岘以周显德律音近哀思,乃依西京铜望臬、石尺重造十二管,取声下王朴一律。景祐初, 李照
取黍累尺成律,以其声犹高,更用太府布帛尺,遂下太常乐三律。皇祐中,阮逸、胡瑗改造上下一律,或谓其声弇郁不和,依旧用王朴乐。元丰间,杨杰参用 李照
钟磬加四清声,下王朴乐二律,以为新乐。元祐间,范镇又造新律,下 李照
乐一律,而未用。至崇宁间,魏汉津以范镇知旧乐之高,无法以下之,乃以时君指节为尺,其所造钟磬即今所用乐是也。然以王朴所制声高,屡命改作, 李照
以太府尺制律,人习旧听疑于太重。其后范镇等论乐,复用 李照
所用太府尺、即周、隋所用铁尺,牛弘等以为近古合宜者也。今取见有乐,以唐初开元钱校其分寸亦同,则汉津所用指尺殆与周、隋、唐所用之尺同矣。汉津用 李照
、范镇之说,而耻同之,故用时君指节为尺,使众人不敢轻议。其尺虽为诡说,其制乃与古同,而清浊高下皆适中
谱相传以图称塞方今圣明,建极制作维新当得精通音律者,以典厥事宜令吏部科。道官广求博访,有如宋朝胡瑗、 李照
者,具以名闻。授之太常,使考定雅乐。成一代盛制制可。九月,吏科给事中夏言以致仕甘肃行太仆寺丞张鹗应诏 ……律生于八音,八音生于五声。汉制氏惟传其铿锵歌舞,而不得其义。自李延年以新声进,而乐始杂矣。宋之胡瑗、 李照
、范镇、阮逸议论虽多,而无适于用,均之亦未为得也。伏愿皇上,昭宣祖训,敕下所司延访通乐之儒,遴选典乐 ……围径以就之。则黄钟、太簇二声虽合,而大吕、夹钟二声又非。遂使十二律、五音皆不能得其正。则不能成乐矣。 李照
、范镇止用十二律,又去四清声,其合于三分损益者则和矣。自夷则以降,则其臣民事物,岂能尊卑有辨,而不相
以有差至,如乐律则有数器,所以合也。问乐曰:古声只是和,后来多以悲恨为佳,温公与范蜀公,胡安定与阮逸 李照
争辨,其实都自理会不得却不曾去看通典。通典说得极分明,盖此事在唐犹有传者。至唐末,遂失其传。王朴当五
《乐志序》宋史
有宋之乐,自建隆讫崇宁,凡六改作。始,太祖以雅乐声高,不合中和,乃诏和岘以王朴律准校洛阳铜望臬石尺为新度,以定律吕,故建隆以来有和岘乐。仁宗留意音律,判太常燕肃言器久不谐,复以朴准考正。时 李照
以知音闻,谓朴准高五律,与古制殊,请依神瞽法铸编钟。既成,遂请改定雅乐,乃下三律,鍊白石为磬,范中金为钟,图三辰、五灵为器之饰,故景祐中有 李照
乐。未几,谏官、御史交论其非,竟复旧制。其后诏侍从、礼官参定声律,阮逸、胡瑗实预其事,更造钟磬,止下 ……郊庙,故元丰中有杨杰、刘几乐。范镇言其声杂郑、卫,请太府铜制律造乐。哲宗嗣位,以乐来上,按试于庭,比 李照
乐下一律,故元祐中有范镇乐。杨杰复议其失,谓出于镇一家之学,卒置不用。徽宗锐意制作,以文太平,于是蔡
用王朴所制周乐。太祖时,和岘以为声高,遂下其一律,然至今言乐者,犹以为高。云今黄钟乃古夹钟也。景祐中 李照
作新乐,又下其声,太常歌工以其太浊,歌不成声,当铸钟。时乃私赂铸匠,使减其铜,齐而声稍清,歌乃叶而成
也。
《避暑录》:话本朝大乐,循用王朴旧律,大抵失于太高,其声噍杀而哀。太祖时和岘既下一律,景祐中, 李照
校古制以为高五格,又请下其三乐成反低,人不以为然,废不用。皇祐初,阮逸胡瑗再定,比和岘止下一律,议者
本律之半。且自夷则至应钟,四律皆以次小其围径以就之,遂使十二律五声,皆有不得其正者,则亦不成乐矣。若 李照
蜀公止用十二律,则又全然不知此理者也。盖乐之和者,在于三分损益。乐之辨者,在于上下相生。若 李照
蜀公之法,其合于三分损益者,则和矣。自夷则已降,则其臣民事物,岂能尊卑有辨,而不相陵犯乎。晋荀勖之笛
朴准尺,比汉前尺一尺二分。〈见丁度表〉本朝和岘用景表石尺,比汉前尺一尺六分。〈见丁度表〉大府布帛尺, 〈李照
尺〉比汉前尺一尺三寸五分。〈见温公尺图〉阮逸胡瑗尺,横累一百黍。〈比大府布帛尺七寸八分六釐,与景表尺 ……解得无理。会杜佑《通典》所算分数,极精,盖唐以前乐律,尚有制度可考。唐以后,都无可考。胡安定与阮逸、 李照
议不合,仁宗以胡安定、阮逸《乐书》令天下名山藏之,意思甚好。司马公与范蜀公议又不合,司马比范又低。诸
大琴大小中三弦。其制不可得而详也。小竽十六管,与小瑟合编箫之孔连延络绎,其变无穷,弦亦如之。宋陈旸祖 李照,
欲去四清声,而用琴瑟,埙篪笙箫皆十二,殊不知应钟一均,皆清声也。三调流转,则益入于噍杀矣。
周郑译制
刀错刀纵累尺图 大泉契刀错刀斜累尺图 开元钱尺图 夏商周三代尺图 汉唐宋三代尺图 累黍详说 辨蔡元定 李照
之失 汉刘歆尺 汉刘歆尺图 伪尺辨疑 宋尺今尺 宋尺今尺图〉
乐律典第六十五卷
律吕部汇考十九
明 ……定则径三分四釐六毫。依此尺法造律吹之,黄钟声中夹钟。《宋志》谓王朴之黄钟亦然。盖四家比古律高三律。 宋李照
、范镇魏汉津所定律,大率依宋太府尺。黄钟长九寸,空径三分,积六百三十六分,声比古黄钟低二律,即无射倍 ……乃真耳。其一稃二粒者,名为秠,非秬也,慎勿误用。随处有美竹,在人择之耳,不必拘于金门山也。
辨蔡元定 李照
之失
序曰:蔡元定之律失之短, 李照
之律失之长,皆非中声,故辨之。
蔡元定《律吕新书》引丁度之说曰:古物之有分寸,明
著史籍,可以酬验者 ……而哀,非兴国之声也。此则刘歆所造之乐,其在当时已有是讥矣。荀勖复用其法,而阮咸讥之。王朴再用其法,而 李照
讥之。盖刘歆、荀斛、王朴、蔡元定四家之律,声音高下,相去不远,为用货泉之尺,及《汉志》之法也。以纵黍 ……,上留意礼乐之事。先是,判太常寺燕肃言:大乐制器岁久,金石不调。愿以王朴所造律准考按。乃命馆职宋祁、 李照
同预。至是肃等上所考定乐器,上临阅奏郊庙,五十一曲,因问照乐何如。照对:乐音高。命详陈之。照言:王朴 ……高,更用太府布帛尺为法,乃下太常四律,照独任所见,更造新器,而新声极下。议者以为迂诞,罢之。又曰:初 李照
斥王朴乐音高,乃作新乐下其声,太常歌工病其太浊,歌不成声,私赂铸工,使减铜齐而声稍清,歌乃协。然照卒莫之辨。
臣尝累黍考之,知宋尺与今营造尺大同小异。制管考之,知今太常寺所谓黄钟者,与 李照
之黄钟,大同小异。

《玉海》曰: 李照
所定黄钟,律声极下,乐工歌其韵中无射倍声。司谏韩琦言:照乐不合古法。诏晏殊、宋绶详定。绶等言:照新乐比旧乐下三律,无所考据。请复用和岘旧乐。诏悉仍旧制。 李照
律法:
算以十为率,度用太府尺。

黄钟长九寸。〈凡律空内皆径三分〉
林钟长六寸。
太蔟长八寸。
南 ……5%b0%ba%e4%bb%8a%e5%b0%ba%e5%9c%96.232357.png' />
宋李照
、范镇、
魏汉津等所
定律,大率皆
依太府铁尺。
黄钟长九寸,
径三分,积六
百三十六分,
声比古无 ……钟
长九寸,径三
分四釐六毫,
积八百四十
六分,比古南
吕倍律之,声
微高。
谨按《文献通考》云: 李照
改制大乐,取京县秬黍,累尺成律,铸钟审之,其声犹高。更用太府布帛尺为法,乃下太常四律。是先有太府尺,而照欲求合耳。非照自造太府尺也。然则太府尺,竟不知何人所制,范镇以为黄帝之尺,虽未必然。蔡元定以为 李照
之尺,盖亦误矣。万历己卯岁,取羊头山秬黍,纵累成尺,与汉钱尺互相较正,实与《宋志》所载分寸相同。夫自宋至今,五百馀年,而黍与尺契合如故,岂非天地造化,真理所寓者乎。律学之士,未可以忽之也。但 李照
、范镇之徒,惑于京房、刘歆之谬说,而不达淮南、太史公之妙论,遂使黄钟之管,纵长周径及所容黍,俱不得其 ……为寸,九寸乃八十一分也。照等所谓黄钟长九寸者,依《汉志》以十分为寸,九寸乃九十分也。其相去远矣。尝以 李照
律与蔡元定所算之律,吹而相较,果差五律。蔡之黄钟,李之仲吕也。蔡之夹钟,李之夷则也。大抵元定之律,即 ……则异于是,盖谓律度所拘,不以人声为恤。故《宋志》曰:王朴编钟,声律太高,歌者难逐,故四清声置而弗用。 李照
新钟,歌工病其太浊,私赂铸工,使减铜齐,于歌乃协。马端临谓:学士大夫之说,卒不能胜工师之说,是乐虽曰 ……元定谓万宝常之乐,魏延陵之律,尝以汉乐较之,汉乐音调,至隋唐犹在也。然则宋时,古乐音调亦未尝亡,是故 李照
之律,虽以无射倍声为律之首,其钟磬则高二律,尚与古乐无殊。至魏汉津,卒胜工师之说,始以无射倍声,命曰 ……系甚大。《左传》、《国语》言之最详。有国家者,不可不慎。当时古律俱存,故单穆公、伶州鸠可得而辨之。自 李照
之后,遂真以无射命为黄钟矣。而古律又亡,世鲜知音,孰能辨之哉。
已上辨 李照
之律太 〈李照
、范镇、魏汉津、冷谦律,皆失之长〉
极清不足以成调,极浊不足以为元。律吕之始终,要诸此而已矣。王朴之乐,钟磬遥长,掩遏群音,固太高矣。而 李照
改定辄下四律,遂使律度疏长,八音郁抑,是岂知中和之道者哉。〈见王氏家藏集〉又曰:律以候气之说,然乎。
,以清浊相应,先后互击,取音靡曼,近于郑卫,不可用。诏可。《文献通考》曰:宋仁宗明道初,改制大乐,命 集贤校理李照
等预议。翰林学士冯元等同共讨论。时,太常钟磬每十六枚为一簴,而四清声相承不击,照因上言:十二律声已备 ……六。且十二者,律之本声;而四者,应声也。本声重大为君父,应声轻清为臣子,故其四声曰清声,或曰子声也。 李照
议乐,始不用四清声,是有本而无应也,八音何从而谐哉。今巢笙、和笙,其管十九,以十二管发律吕之本声,以 ……子声以谐八音。帝乃下镇、几参定。镇作律、尺等,欲图上之。而几之议律主于人声,不以尺度求合。其乐大抵即 李照
之旧而加四清声,遂奏成。第加恩赉,而镇谢曰:此刘几乐也,臣何预焉。
哲宗元祐间,范镇为乐论,上之其论
乐,诸工佥言每朝飨祭祀,唯传旧法,用正声十二其四清声,多不能考击,是太常之乐名用四清,实用十二律也。 李照
据周礼典同,而论之谓十二钟之外,其馀四钟皆是清声,非中声乃郑卫之乐也,若去四清之钟,则哀思邪辟之声, ……,浅而易解;音之为义,深而难解,故曰:惟君子为能知乐,诚哉言也。古者旋宫之法,必用二变四清而后成,均 宋李照
之。为乐既黜四清而陈旸之著书,复挤二变,此古所谓知声而不知音者也。旸著乐书,凡若干万言,而无丝毫裨补 ……阮咸互相诋也,何妥与郑译交相诎也,范镇与刘几迭相诽也,即温公之于蜀公考亭之。于蔡氏亦未能相一也,甚者 李照
定景祐之乐,歌工病其太浊私,减铜剂声乃稍清而照弗之,知杨杰定元丰之乐,欲毁旧钟而不得乃陈其已。敝者为
,告亦止于陈言重复,祇增烦渎无益,于析理也然,景仁今书所诘责者,亦不可不略,自辨来示云光与胡阮前,非 李照
今又复主,之光向时所上闻者,正以房庶妄,改汉书以就私意,谓景仁不宜,信而从之近日所上,闻者止为景仁以 ……是非如五方之人言语,不通饮食不同各谓我是,而彼非孰能正之从,景仁之乐视之,则王朴君臣民事物全不相干, 李照
皆失其位,使二人复生于今日,视景仁之乐未知其云何也,若欲知其真是真非,必有如伶伦后夔师旷者始能知之, ……乌取于温饱而云乎,哉见君实议乐正如是矣,王朴之乐君臣民事物全不相干,以仲吕为黄钟,而次比之知其然也, 李照
之乐皆失位者,以太簇为黄钟,而次比之知其然也此非,面陈不可持国约石,淙相见至时亦当一,往以究其说君实 ……之无律,故也君实云示谕七条,或然或否不知何者为,然何者为否请一疏示,当为修改某谓太府尺为,黄帝时尺考 李照
之律,与尺而知其然, 李照
以太府尺,纵黍而累之亦牵,于隋书之说也,然其乐比其律高三律律,是而乐非也何以知,今之尺是黄帝时,尺以 ……始用,魏晋所弃之法,遂以仲吕为黄钟,太祖皇帝患之,特下一律,仁宗皇帝留意数十年,终无所得,及太皇犹以 李照
胡瑗所铸铜律置神御前,然 李照
以纵黍累尺,与今太府其律,又应古乐而钟磬,才中太蔟是乐与律,自相矛盾也。胡瑗之乐,君实详知之,此不复 ……而仲吕,乃居黄钟子位考之正,差五律与前后言者,相符虽经镌凿,尚可补治,若以大小次之,必得其正,近又用 李照
之乐,则不若仲吕之愈也。何则太蔟商声宋子京所谓:君实寄于臣管是也。是大不可又况十二律,皆有清声,花日 ……载,先儒之说,非君实误也,更详思之。
《答第八书》前人
皇祐中与君实言太常同议大乐,阮天隐胡先生深诋 李照,
非是最后房庶,来又言二人者,亦非是何则以尺而起律也。又谓王朴之乐,高五律已而依庶之说,令制尺律龠三种,而律才下三格,与 李照
同是时。朝廷特授庶一官,罢归庶亦自黜其言之不中,然君实初与胡阮非 李照
者,近时又以前史,不可刊今按前史,牴牾十条才录七条,奉陈请详观之,大抵吾侪读经史,经有注释之未安者, ……盖以礼乐治国之大而不可,一日慢况,乐之太蔟为黄钟,宫商易位哉。君实今所主,是前与胡阮非之者,君实前非 李照
今复主之,岂未思之耶。王朴乐某亦同房,庶非之虽高五律,君臣民事物不相干,今复欲用之,何可得也。胡瑗所作,比王朴下半律中更常言之,君实已悉 李照
之乐声,虽发扬又下三律,然君臣民事物皆失其位,不可不深念之。
《黄钟养九德赋》陈襄
惟黄钟之起一本太
镇传》:镇于乐尤注意,自谓得古法,独主房庶以律生尺之说。司马光谓不然,往复论难,凡数万言。初,仁宗命 李照
改定大乐,下王朴乐三律。皇祐中,又诏胡瑗等考正。神宗时诏镇与刘几定之。镇曰:定乐当先正律。神宗曰:然 ……,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镇作律尺、龠合、升斗、豆区、釜斛,欲图上之,又乞访求真黍,以定黄钟。而刘几即用 李照
乐,加用四清声而奏乐成。诏罢局,赐赉有加。镇曰:此刘几乐也,臣何与焉。至是,乃请大府铜为之,逾年而成,比 李照
乐下一律有奇。帝及太皇太后御延和殿,召执政同阅视,赐诏嘉奖。下之太常,诏三省、侍从、台阁之臣,皆往观 ……平生问学,多寓于熹书集中。所著书有《律吕新书》、《燕乐》、《原辨》,熹为之序。
《玉海》:景祐二年, 李照
请制玉律,以候气。上曰:试为之。四月丁巳,照言:奉诏制玉律,以候气,请下潞州,求上党羊头山、秬黍,及
器,钟大者为特,而镈次之。其最小,则为编钟。今此钟,视其量数,盖特钟也。而环体被枚乳,凡三十有六焉。 宋李照
号为知乐,其论枚乳,则以谓用节馀声,盖声无以节,则锽锽成韵,而隆杀杂乱,其理然也。是钟之名曰辅乳,亦
图说
右高九寸八分,甬长四寸四分,径一寸七分,两舞相距七寸,横四寸七分,两铣相距八寸,横五寸九分,重一十三斤三两,无铭。是器,甬中实而饰以夔纹,鼓閒为饕餮乳,皆平作旋蠃纹。考诸钟,有锐乳者,有旋乳者,有乳之数或多寡者,初窃疑焉。及观 宋李照
论乐,以为乳之设,所以节其声之有韵,此即古人为乳之意。后世浸失其传,故是钟虽为乳之纹,而无复如乳状者 ……与磬协矣。今太常所用旧钟,无虑千枚,其閒或类古法,大抵出盈孙所造也。外此,则器律短而声高矣。圣朝尝语 李照
制管调律,而更铸焉,其法悉圆其形,而弇一孔,其上出柄蟠龙之饰,虽和应于一时,然较古钟,如铃而不圆者, ……罐,大小若一,式样鄙陋。后查《文献通考》,唐末,殷盈孙及五代王朴,所造钟律甚精,悉依《周礼》样制。至 宋李照
、胡瑗,皆非之。始改铸正其纽,使下垂,叩之弇郁而不扬。遂欲毁前代所宝古钟,以灭其迹。工人不敢毁,乃藏 ……四清言之也。蔽于二变者,不过溺于《国语》、《书传》。蔽于四清者,不过溺于乐纬,皆非圣经之意也。惟本朝 李照
、范镇废四清,用十二律之议,何者智识之明,而远过于诸子乎。 李照
虽知去四清,而不知去二变,犹不去四清也。将何以成和乐邪。古者编钟、编磬,登歌用之,以节歌句。故堂上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