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禮類
樂類
小學類
書類
詔令奏議類
編年類
故事類
政書類
地理類
職官類
別史類
時令類
雜史類
目錄類
傳記類
紀事本末類
史評類
器用類
正史類
史鈔類
類書類
藝術類
儒家類
農家類
雜家類
天文算法類
小說家類
總集類
別集類
律部類
  二月二十日(三、二五),南洋大臣曾国荃文称:
  据江南筹防总局详称:『窃照筹防局承准总统江南兵轮船长江提督军门 李照
会内开:「澎湖防务,运料、运兵急需轮船,应议由南、北洋各酌派一艘前往,听候刘爵抚部院差遣;南洋现暂派 (第 554 页)
又难。南吕以下之分之际。其能无差乎。假使古律虽未可得。而惟黍得真。亦难定律。阮逸主方积。房庶主圆积。 李照
用纵黍累尺。胡瑗用横黍累尺。纵则太长。横则太短。而按精义曰。纵黍八十一。当横黍一百九九。累之则乃生律 (第 240L 页)
 《郑玄周礼注》(小胥注。)钟磬者。编悬之二八十六枚。〇通考曰。后世宗郑氏说。用四清声。以谓夷则、南吕、无射、应钟四宫。管短则减黄钟大吕大蔟姑洗四管之半。以为清声而应之。则乐音谐。今太晟乐宗前代制。亦用十六枚。以十二枚为正钟。四枚为清钟。(隋志。编钟。各应律。吕。大小以次悬之。上下皆八。合十六钟。)宋仁宗明道初。改制大乐。命 集贤校理李照
等讨论。时太常钟磬。每十六枚为一簴。而四清声相承。不击照因。上言四清声。乃郑卫之乐。请于编悬。止留十 …… (第 566L 页)
。皆本二变四清言之也。蔽于二变者。不过溺于国语书传。蔽于四清者。不过溺于乐纬。皆非圣经之意也。惟圣朝 李照
、范镇废四清。用十二律之议。何者。智识之明而远过于诸子乎。 (第 567H 页)
李照
虽知去四清。而不知去二变。犹不去四清也。将何以成和乐耶。真目论也。〇镛案五声有四清。(见上篇)六律无 …… (第 567H 页)
说。(已下竟山乐录。)
 毛云。蔡氏元定。仍袭胡瑗、阮逸诸遗说。大阐五数六十律之馀。因为是书。而实即 李照
、胡瑗所历试而不验者。元儒不察。多引之。入宋乐志中。然在至元初。乐臣刘秉忠、许衡等。欲以是书。定元乐 (第 574L 页)
 《通考》宋仁宗明道初。诏定大乐。 集贤校理李照
言。古者镈钟。击为节检。而无合兴之义。大射有二镈。皆乱击焉。后周以十二镈相生击之。景德中。李宗谔。领 …… (第 590H 页)
 陈旸乐书曰。尝考唐史。商盈孙。按凫氏铣鼓钲舞之法。用算法。乘除镈钟之轻重高下。(镈盖指大钟。)定编钟之制。黄钟九寸五分。倍应钟三十三分有半差为四十八字。口顶之量。径衡之围。莫不有齐量焉。使工按围铸之。凡二百四十枚。及其成也。音韵与磬协矣。(又云。 李照
铸钟。悉圆而弇一孔。其上出柄。蟠龙之饰。虽和应于一时。然较古钟如铃而不圆者。异矣。)〇镛案商盈孙铸钟 …… (第 592H 页)
 

《通考》范镇曰。今太常钟。无大小无厚薄。无金齐。一以黄钟为率。而磨以取律之合。黄钟最薄而轻。自大吕以降。迭加重厚。是以卑陵尊。以小加大。其可乎。〇镛案考工记。鼓间六钲间八。而大钟之厚。起于鼓间。(十分一。)小钟之厚。起于钲间。(十分一。)则黄钟最薄而应钟最厚。非后世之谬法。必有据考工之文。而制之如是者。惜其名不传。乃为范镇所击。但大吕以下。迭加重厚。失古法矣。
 《通考》王朴所制编钟。皆侧垂。 李照
胡瑗。皆非之。及照将铸钟。得古编钟一。不知何代所作。其铭云。所(一作粤)朕皇祖宝和钟。粤斯万年。子子 …… (第 592L 页)
 
《春秋感精(一作情)符》冬日至。人主与群臣左右。纵乐五日。乃使八能之士。撞黄钟之钟。击黄钟之鼓。公卿大夫列士。亦使八能之士。击黄钟之鼓。鼓黄钟之瑟。吹黄钟之律。〇镛案此虽邪说。鼓有十二。不可诬也。
 《陈氏乐书》礼曰。县鼓在西。应鼓在东。盖宫县设之四隅。 李照
谓西北隅之鼓。合应钟黄钟大吕之声。东北隅之鼓。合太蔟夹钟姑洗之声。东南隅之鼓。合中吕蕤宾林钟之声。西 (第 599L 页)
  三礼图说曰。爰自周世。历秦汉以及魏晋。黍分指寸之尺。见于礼志。但礼神之玉宜真。比珉难

得。今自苍璧已下圭玉之属。请依指寸之尺。按周官以璧羡起度。盖度起于黄钟而为乐。度起于璧羡而为礼。郑氏言璧羡广八寸袤十寸。所以为度。蔡氏言周家十寸八寸皆为尺。陈氏言以十寸之尺起度。则十尺为丈。十丈为引。以八寸之尺起度。则八尺为寻。倍寻为常。按咫者即八寸尺也。孔丛子云昆吾之釰长尺有咫。太史公云肃慎氏之矢长尺有咫。后儒往往认尺为咫。故所论周尺。辄失之短。然圭玉之尺。自昔用八寸之尺。意三礼图本。从璧羡也。
太府铁尺比荀氏尺。一尺三寸三分。
  案此尺。即 李照,
范镇,魏汉津所用以造律者也。今见于朱载堉律吕精义。潘时举所谓周尺当今省尺七寸五分弱者。疑即指此。
(第 138L 页)
晟乐尺。徽宗指三节为三寸。比荀氏尺。一尺二寸五分。长王朴尺二寸一分。和岘尺一寸八分弱。阮逸胡瑗尺一寸七分。短于邓保信尺三分。太府布帛尺四分。
  案此尺。魏汉津所制。金史称汉津用 李照,
范镇之说而耻之。故诡用时君指节。使人不敢轻议 …… (第 138L 页)
尺和岘尺。又似有异同。此殊可疑。岂和岘所谓影表铜望臬。非真西京铜望臬之旧制耶。
杏蒲志。太府铁尺。即 李照,
范镇,魏汉津等所用以造律者也。汉津虽用徽宗指节为尺。其实则用太府尺。金史称汉津用照,镇之说而耻之。故 …… (第 151H 页)
尺细定。是政和以后迄南渡之末。凡定律制器。营室量田。皆太府铁尺之度也。
  按律吕新书。太府布帛尺, 李照
尺。比汉前尺。一尺三寸五分。见温公石图。又按家礼。三司布帛尺。即是省尺。又曰。京尺当周尺一尺三寸四分 (第 151L 页)
器。四曰乐谱。五曰乐县。六曰乐舞。凡六篇。
  乐律第一
黄钟之径围羃积短长。生于尺度。而度生于黍。 宋李照
以纵黍累尺。管容千七百黍。胡瑗以横黍累尺。管容千三百黍。是皆累黍不精。而容受失之大也。汉志云。黄钟之 (第 466L 页)
可灌矣。余验之。与今时常有者无甚相远。种有大小之别。则取其中者一种。中有大小之别则又取其中者斯可矣。 李照
取纵黍则其实过千二百。胡瑗取横黍则其实不满千二百。意者横而差肥。纵而差短者合矣。若得此物。准于九寸之 (第 268L 页)
相应。因以推之。得十二律。夫累黍之法。范马之所争。而不得其合者也。不知朴用何术而合。范用何术而不合。 李照
以纵黍累赤管。空径三分。容黍千七百三十。胡瑗以横黍累赤管。容黍千二百。而空径三分四釐七毫则知黍之比古 …… (第 322H 页)
而差鸿者。累之赤管。则愚恐其无所不合也。若得如此。准于九寸之长。准于三寸之径。准于千二百之容。可以破 李照
之疑。而既用此为度长之物。则照之纵黍者恐得之。然又有不可晓者。既得如此适均之黍粒。而或有其长与鸿俱增 (第 322H 页)
惑矣。愚且为房生讼之可乎。司马公曰律管至小而黍粒体圆。其中岂无负戴死空之处。而欲责其丝忽不差耶。愚谓 李照
以纵黍累赤管。空径三分。容黍千七百三十。胡瑗以横黍累赤管。容黍千二百而空径三分四釐七毫。等是 (第 489L 页)
。其改之有一改而止者。(如高丽改诏称教之类。)有累改而未定者。(如宋之雅乐。太祖命和岘始定之。仁宗命 李照
重定之。又命胡瑗更定之。神宗命刘几等定之。徽宗命魏汉津定之。又如历法。太祖始行应天历。英宗行明天历。 (第 135H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