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禮類
易類
小學類
春秋類
樂類
詩類
書類
四書類
經解類
五經總義類
論語類
孝經類
詔令奏議類
編年類
別史類
地理類
政書類
故事類
紀事本末類
史評類
目錄類
別集類
正史類
傳記類
詔令類
載記類
法制類
職官類
雜史類
史鈔類
器用類
列傳類
類書類
藝術類
儒家類
術數類
農家類
天文算法類
雜家類
小說家類
兵家類
譜錄類
釋家類
道家類
總集類
別集類
詞曲類
詩文評類
詔令奏議類
淨土宗部類
禪宗部類
論集部類
史傳部類
律部類
事彙部類
華嚴部類
法華部類
經集部類
般若部類
洞真部
洞神部
洞玄部
正一部
太平部
太玄部
清代道教文獻
續道藏
有朴公。晏叔其知公矣。顾如宣举者。特一辱人也。坠尽先人之业。屏伏田野之间。甘心没齿。以忏前非而已。公 于简
修之日。误以贱行。累诸荐章。公于是为失人矣。古所谓非亲非旧。何以得知者。非此之谓也。得不为朝家举措之 (第 332L 页)
之诪张为幻者同罚。大臣言之。亦不 回听。实恐四方传之。遂谓 朝廷斥逐言者。非所以广德美之风也。王言贵 于简
重。圣人辞不迫切。而 殿下声气之间。每伤峻厉。或至抉摘臣下措语之微。勒加情外之言。播之远近。观听窃议 (第 118L 页)
殁而违同几之飨。有歉经常。 宗祏攸关。固事体之莫大。神灵无托。奈情礼之靡宁。象设先修于寝园。故实更徵 于简
册。汉帝深惟于大义。世所共称。宋后始祔于元丰。时或有待。达孝以善继为重。尤贵变通之宜。先儒有并祔之论 (第 194L 页)
此正区区之所冀者。而亦未必不胜于牵情相逐而靡弊于途道间也。此处诸友。皆为籴事所汩。穷鬼所逐。一无留心 于简
篇上。盖其志本不牢。而又重以风霆摧折之恐。遂抬头不起。而终无以收拾也。奈何。
与玄翊洙 (第 133H 页)
一斑之见。大抵多泛滥张皇。全不知裁。病根实出于心不在腔里。故宣于言者如此也。自今窃欲从事 于简
约反礼之意。盛辨亦不无信不及处。而今方服膺嘉诲之不暇。不欲复为竞辨以蹈前习。第以万物皆备一条。略请裁 (第 486L 页)
。早晚必有所得。吾侪中立帜之望。当归于君。然但念虽文艺之工。亦必矫偏救弊。以趋于尽善。君之文。非不足 于简
古。而所少者。温柔疏畅。委曲和平之味矣。今又以太史公益之。无乃有以水济水之弊乎。来书所道愤慨悲咜悒悒 (第 597L 页)
 
答郑子上表里虚实。 此段疑义谨闻命矣。但浅

料表与虚为一类。而刊补及诲谕皆以表实里虚相配。必有义理。伏望下示。
上大山先生(庚子)
前冬一件劄疑。偶有所录。不敢自隐。乃蒙逐条评批。诲谕谆切。是愚陋尚不见弃于门下。曷胜感戢。旋念近日看文字。专欠究覈。多失于泛忽。盖恐穿凿固滞。易失正义。窃欲平易看玩。见得本体面目。而反失之疏漏渗淡。或使条理混并。根脚未露。否则或周罗于悠悠无紧处。正所谓西边扶东边倒者。向非门下一言提掇。何以发补息之端耶。其间一二段。有未及领会处。未免更尘下听。费力閒漫。恐非自讼之道。旋庸悚惧。叔兄在彼。了得一部论语。近日辈流中未闻有读书者。乃仍仕宦。占得旬月工夫。亦是奇事耳。胤兄酬应浩烦。事务丛聚。恐未暇专力 于简
册。然薰蒸融液。不学而化。与夫埋没穷阎。自知而自行者。不可同年而语。方拟致书。以道健羡之意。何暇警切 (第 179L 页)
于学矣。遂引白云许氏之说而究言之。兄其开聋而乐闻乎否。听虽主于声。而凡仁乎言。皆属听。读书为学。得之 于简
册传闻者。皆听类也。若于事物之来。应之或差。犹可改也。至于学问之差。为心术之害。遂至于亡其性。则不可 …… (第 253L 页)
。无灭裂偏枯之病。学者亦不可不知也。徐君麟淳锡汝甫。以敬名其斋。而问敬之义于余。余不敢辞。谨书其所得 于简
编者而归之。黄蛇菊月日。悦庵主人书。
徐哲甫追庐记(光业○丙子)
吾党徐君哲甫。敦行朴实之士也。早业 (第 254H 页)
 为妻母在。贺循曰非宗子则不禫。
按非宗子而母在则为妻固当不禫。然若有子则子当为母禫。夫父在父为主则夫为妻以母在不禫。而子可以行禫乎。欲不禫则十五月之制已是夺情之典。乌可以不禫。欲禫则父之所不举而子可以行之乎。虽欲行之。父既不主则祝献之际。亦甚不便。如何而可。唐宋以来为母不降。则练祥禫夫与子皆当异制。其三年祥禫之祝。朱子曰不必言为子而祭云云。然则虽是为子而祭而父当主之。此处似不得论不禫之文如何。
理气互发同异之辨。先辈论之详矣。然乐浑沦者犹以分开为有二本两歧之嫌。夫人乘马马乘人之喻诚切矣。而犹有人马之别。故彼且不服。今以一物有二用者言之。夫朱砂之为物。色则朱而性则凉。濡毫而写 于简。
则非无其性而所著者其色也。入药而治热病则非无其色而所用者其性也。此其色与性不可分而二之。而 (第 355H 页)
有所后子曰弼淳。一女适李▣。公幼而不甚通敏。句读之学。颇费勤苦。然性不喜游浪。惟日夕从事 于简
册笔研。不劳长者鞭策。而自不踰闲。以故知解渐进。步骤骎广。甫踰弱冠。已裒然有闻于侪友间。自少游再从兄 (第 396L 页)
计。遂与周旋于旬月之间。而旧忘新昧。无足以启发人之志意。则正所谓囷载而往。垂橐而归者也。愿渠归而求之 于简
册之上。反而得之于身心之间。则自有馀师。而无待乎借听于聋矣。
答金子仰(𡐹)
久不作龟湖行。山川人 (第 265H 页)
不尽意者。竹易也。神以明之。存乎其人者。人易也。推此言之则河洛象数。画出天地者。天易也。观象系辞。著 于简
册者。竹易也。稽之卜筮。卞其吉凶者。人易也。此不须疑晦也。
大象君子以云者。有德位之通称也。若自强不 (第 356H 页)
 先王成法。往圣遗谟。历代名臣之随时损益。 国朝诸贤之逐条论辨。恳恳于章奏之间。而无非良规美制。昭昭 于简
策之上。而俱是格言至论。 殿下苟有意于受用。则一开卷而可瞭然。如臣愚陋。复安敢妄加捃摭。多费辞说。以 …… (第 35H 页)
言之。读其书而求其道。慕其德而法其行。是己分上切紧。而顾此见处未到。遽有是忽彼而就此。遗紧而务歇。反 事区
区于简翰。宜乎有长者好着丧志之戒。然从少性癖。偏于所好。凡于昔贤遗墨。爱之如珠玉。敬之如神明。遇古家 (第 44H 页)
八代传。鸿山华氏有七贤像。风流文采。辉映一时。徽言懿德。炳烺千秋。未知好古而秉笔者。亦以河氏家乘特书 于简
策。系之四家之后。而使四家不能专美于前也耶。噫前后诸贤之咸萃于一门。而联芳趾美。袭休齐光。如天之有私 (第 90L 页)
  予儿时蒙无识知。有疑于朋友之非我族属。而得与

于天叙之典。学稍进而受圣贤之训。始知其同志相求。同道相营。辅仁友德。资益于我。而及读朱子书与退陶集。观其与知旧往复忠告之意。讲论之说。出于心 诚。
溢于简牍。拳拳爱敬之笃。谆谆勉戒之勤。直与亲兄弟无间。于是乎便觉朋友之宜为五伦之一也。盖为学之道。索 (第 180H 页)
心坐禅。见诸书之一时夹看则曰。读书如饮食。黍稷稻粱。一时并吞。安知其味。此皆平日身亲谙历。推以及于人 。非
偶然掇拾于简册中者也。人有以论议之依样前辈讥之。公曰程朱氏以来。指示门路。开析义理。已尽明白。吾辈当 (第 190H 页)
。重以慰释之至。升培宿𤺄复发。日将槐蒲拥炉而已。自怜奈何。惟是奉来遗书。如临师父燕申笑谈。晔然光动 于简
册之上。所以警发兴感。奚啻见羹而已耶。顾见解觕浅。未能言下领会。亦尝盥手濡毫。欲下而旋却者数矣。圣应 (第 611L 页)
必有发谋出虑。随事尽职。以报答朝廷之意。共济方伯之和。而无忝于先业者矣。于其行。余无以赠言。但记所得 于简
编者。为一诵之。孔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集注曰轻于外者。必不能坚于内。又曰主忠信。集注曰人不忠信。则事 (第 654H 页)
  
陶窝集序
国朝自中叶以来。作成人材之化。至 宣仁两朝。于斯为盛。而林下亦多遗逸之士。如陶窝朴公。即其一也。公世居岭之海乡。其先武毅公以捍御岛夷。敌王所忾。纪绩在太常。公生有近道

之资。蚤自志学。从事儒术。又尝从游于柳修岩,张旅轩之门。饬躬修行。学成道尊。迨其晚年。荐授教官。而不乐仕进。终老穷海之滨。其必有自乐无求者矣。今去公之世。二百馀年。屡经兵燹。收拾其遗箱。诗凡数十。书杂著只若干篇。而其发于吟咏者。皆陶写性情。敛华就实。发纤浓 于简
古。寄至味于淡泊。蔚有古雅之风。见于简编。又皆平平地头。道尽实际。演纡条畅。真有德之言。是足为大鼎一 (第 484H 页)
 臣谨按。书者载道之器也。千古圣贤心法之相传。发之言而载之文字。考其文则可以得其心矣。虽然看书之际。一或有乐简便而好新奇者。则圣贤菽粟之

言。便同木札之无味。而诸家杂说之所以惑世诬圣充塞仁义者。乃反渐染浸渍于心目之间而不自辨矣。朱夫子所谓非孔子子思孟程之书。不列于前者。盖出于勉戒汪应辰省闱取舍之失正。而后世人主为学之方。亦当于此乎猛省之。夫敦仁博义。率性修道。继先圣之统而辞辟异端。接孟氏之传而讲明斯道者。四圣人之所以垂大训 于简
编者也。穷理尽性之要。制治兴教之方。岂可舍此而他求哉。苟能非是书而不列于前。则荀扬之功利。无得以眩吾 (第 296L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