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禮類
詩類
四書類
易類
孝經類
地理類
政書類
目錄類
編年類
職官類
詔令奏議類
傳記類
詔令類
紀事本末類
法制類
史評類
載記類
正史類
器用類
別史類
金石類
雜史類
史鈔類
類書類
藝術類
醫家類
儒家類
兵家類
雜家類
小說家類
總集類
別集類
曲類
詔令奏議類
現代詩類
詩文評類
禪宗部類
史傳部類
密教部類
事彙部類
新編部類
般若部類
洞神部
正一部
太玄部
清代道教文獻
   知县胡君墓志铭
君既卒而余往吊其家君之弟露出所遗嘱示余大要
教诸子弟孝友廉谨退让或各随其材性所病而分与
之药井井一如家人居常语其字画遒谨亦与君平时
手书无异盖前属纩三日也及属纩露请诀无他言第

曰做人做人嗟乎死生亦大矣能精明若是是足以知
君矣君年四十馀游南都师事吕先生仲木邹先生谦
之始闻古儒者之学时尚以牵于举业故未能竟其意
也君自南都归而余罢编修家居时时与其弟露候余
君峭立直刚而露恂恂 朴实
余心喜两君之为人每相
过辄竟日语其语大率世所谓迂僻者而两君独心喜
之然君之意每若恨于向未有闻先生长者 (第 31b 页)
 其三
舟中相对自与孟我疆邓文洁相友后今日重见之海
内于此学心心念念须臾不舍如台下者不多得薛文
清是 朴实
路头从此学决不误事久之洒然处则一而
已弟年来深山寡侣常认无分别处即学日以笑谭亲
俗子为事非知此学路头 (第 11b 页)
 矣然必于少陵推绝调焉诗固佳抑其人忠贞节烈

 有必不可没者甚矣诗固以人重也今读夫子
赐游温泉
讲筵纪事诸诗体气神似少陵诗馀彷古乐府而真至 朴实
 则俨然柴桑之遗也诗不朽有不朽乎其诗者在集诗词
附录
 集既成因附年谱行实并墓志祭文于末盖以志夫
  (第 7b 页)
守度总宪则劾奏之举凡用人行政无一非总宪之责
职固若此其重也而岂易副哉
学问之事有为己为人之别真修君子 朴实
做去不求
人知人亦莫得而知之直至遁世不见知而不悔此才
是真实学问故为己之学圣人有味乎其言之也
易有象 (第 24b 页)
   答施愚山书
足下道德文学为海内所宗齐鲁西江坛坫相望游屐
所至抠衣受业者甚众倡明吾道非足下其谁望乎弟
材质驽下不能日承鞭策此中徒怀郁郁耳孙徵君先
生天不慭遗已于乙卯之夏捐馆舍以时方多难即归
窆矣远承慰存并贶双金即托友人寄之苏门子完深

荷高谊感颂不容口子完 朴实
长者热心为人多受人
负诚如台教可谓相知之深闻耕岩先生即世此弟仰
止数十年者不得一遂问字之愿先生晚年遁 (第 16b 页)
讲说务要明白痛切使人感动
平居无事则互相叮咛一有过恶则彼此讦责共存天理
共守王法孝亲敬长讲信脩睦敦尚 朴实
解息忿争无 (第 12b 页)
  王伯衡归得所惠书敬审荣授天恩分教成均不胜赞
嘉隆古以来成人有德莫此为重在我者可不尽心与

之为婴儿徒借径出身固非士君子之所为施之夏楚
动用声色以取乖戾亦恐非宜但当竭尽此诚勤勤
恳恳告之以忠孝使自敬其身毋自暴自弃纵彼不信
不听而吾之此诚不改不移人心皆灵夫岂无万一感
悟其间徒汲汲于口耳之末何益于朝廷哉劝勉得几
个人才亦不虚受一命区区是深山穷谷无用日就衰
槁之人而每于当世亦或有不能忘情者故谩进此说
不审左右以为然否尊兄今既登仕版又难同布衣之

时一日肩头上重一日又要和光同尘人要不失已不
负平日所学岂不是难千万凡百 朴实
莫改草莱寒酸
粗衣粝饭莫妄攀附莫强追陪徒自取烦恼增逋负纵
得一美除养廉俸禄亦有限其问致曲有多少忧危处 (第 13a 页)
  赠翰林承旨宋濂祖父诰

昔者圣人君天下凡名臣之善非崇一己之善必惠及
至于祖焉尔濂学通今古性淳而 朴实
有古人之风挠
之而不怒静之而不肆岂不如渊之澄清者乎夫渊之
澄清搅之而不浊静之而不清朕观濂之性有若是焉 (第 11a 页)
  僧玘太朴说
僧多舍俗惟立字为名何也以其法殊人主之教故也
迩来有僧用三字为名曰玘曰太曰朴且玘玉之至精
者也太无上之巨也 朴实
而不虚混而不凿斯三字之 (第 38b 页)
十有一
今净人吴普寿本洪都建昌卢氏子以勤谨称山高苦
寒云雾所蒸衣服器用常湿润屋善敝势不及百年其
人非 朴实
而坚苦者亦不能久居也而惟忠之徒曰印
宣者将以己资买田庵中而反于是山老焉乃并为书
之朱君名复于提举为从 (第 13a 页)
   赠吕山人序
宋氏既亡其大儒君子之遗风浸远衣冠旧家日以凋
尽后生少年以华靡相高服御竞趋于简便故老见之
有叹嗟兴感者盖当是之时四方无虞民安物阜国家
之平治亦久矣然朝廷之上用事之臣多勋劳贵人世
禄之族皆习于其所便安而未遑礼乐制度之事故衣
冠之制犹远于古焉其力学好古之士或心有慊然而

不敢自易其服则假为老氏之服服之以其尚有古之
遗意也呜呼为儒而拘于时制愿慕夫异端之服其果
得已也哉昔者先王之为治必致谨于衣冠服御之制
焉自天子至于庶人莫不各有文章度数以品节之而
又有异服之防僣服之禁盖欲谨上下之辨杜觊窃之
端也洎乎周室衰微诸侯强僣亦莫敢肆然虑变其制
焉汉承秦乱之馀制作去古为犹近至于六代相继
粹美之风遂尔浇漓降及隋唐而轻靡滋甚其间更 (第 16a 页)
轻进三闾大夫之骚上追风雅识者犹嫌其露才扬已
而况材未如三闾昌黎者乎自世教衰微士不以干进
为耻亦不知以 朴实
为尚吴下竖子稍知句读辄刋刻
诗文以誇于侪辈稍不得志便迫不能待苟可以进身
者不问其何途而从之视圣贤安命 …… (第 35b 页)
之益哉此在世俗无怪其然而非所望于贤者也愿足
下深以古道为期而勿以流俗自处以学问励于已以
遇合听于天以 朴实
为宝而以吴下轻佻之习为可鄙
则将来所售自不可限量区区之事何足道哉相期之
深故昌陈之伏惟鉴谅不宣
   (第 36a 页)
  又
县考一事文理稍通者无有不取所遗者不过十之一
耳此无论不宜干渎亦且不必干渎向来乡绅多纷纷
开荐我所不解汝见灵寿曾有一人来说乎此一节贤
于我乡风气远矣且预先要开荐分明自处于极不通

之地少年志气亦不宜如此此番汝与曹家外舅同就
试只宜听其自然但要用心做文字文字若好自无不
取之理一则可验自已之力量一则可见当事之公道
岂不美乎如果落在孙山外不过事之偶然公道不泯
下次自然必取但要读书不必以此为虑城中亲族有
欲开荐者可俱以我此意说知
  与武修弟
今年正月内始闻大侄之变深可痛惜此最 朴实
人天 (第 50a 页)
  天涛诗文序
眉山苏氏兄弟文章为一代宗自宋以来操觚家仰之
若泰山北斗然吾尝窃病焉文以明道道不明何以文
为苏氏之文拾苏张之绪馀者什之五醉佛老之糟粕
者什之五且以伊川大贤而目之为奸几乎目不辨黑
白而耳不闻雷霆者矣尚安取其文章哉我家天涛筮
仕于峡苏氏之墓在焉禁其樵采新其庙貌又间以政
事之暇成诗文若干篇人皆谓天涛向往苏氏而得力

焉者吾谓不然天涛平生 朴实
敦厚其在峡也仁而明
当军兴之际从容经画不废事不累民恻怛至诚之念
浃洽乎境内峡人爱之如父母然此真可与学 (第 6b 页)
  祭李君修林文
呜呼悠悠彼苍眷佑有常如何不测俾我心伤惟公之
德宜福宜祥夙秉忠厚耻为薄凉门内雍肃有条有章
世俗滔滔公独自强守我 朴实
以化于乡公心则慈公
貌则庄世尽如公何尤何殃少登庠序厥声煌煌遇虽 (第 14b 页)
炫流俗无奇节诡行以耸世习然海数言不
置非所以私其所好也示天下以长者之道所以广教
布德惩劝浮靡也海惟公 朴实
不华耕凿饮食之外一
无所为海不敢轻诬之曰遁世不仕也孝亲友弟守身
畏法处亲戚邻里无所欺负治生期于仅足责 (第 8a 页)
乐元年十月十九日终于天顺元年八月廿五日葬以
再明年十二月十二日墓在胥门周家灞呜呼君 朴实
浑厚无妄言邪行见短于人虽不获沾禄位得衔朝廷
命身履目览殊邦万里外事岂不亦一快哉铭曰
孝徵于家仁徵于人 (第 14b 页)
   吴氏家谱叙
姓氏以别族类而已皆出于古圣贤之裔卿大夫之家
晋宋以来遂分差次非法之正也闽自汉武帝时尽徙
其民江淮而墟其地后入居者多四方之人亦不一姓
矣水西高隑吴氏不详所本始由行商至此喜其地遂

居焉阅其图由昶而下凡十四世田园自业资用饶裕
至东乃从予学东外家与予同里闬异时予避乱尝客
于东东以同姓故称予伯父予亦侄视之他日求一辞
题系端予曰我先祖后稷以农立国周公亦明农后世
豪杰之土不见于时皆勤身畎亩之中古者农之秀为
士士不足则为农农与士常相出入也吾以衰病无庸
志愿耕田而筋力不逮尝以子孙落学不能事农为恨
吾见子数世皆颛谨 朴实
蔼然淳古之风非立本者不 (第 9b 页)
   赠高生序
人之美恶系乎习习系乎所尚尚武者习乎干戈则思
战斗尚礼者习乎俎豆则思恭敬是故君子必谨其习
而善其尚也尚武者一于战斗则勇士而已耳尚礼者
一于恭敬则何学不可进何德不可就哉是故君子欲
知人之美恶又必观其习而察其尚也观其习而察其
尚可以得其为人之槩矣吾乡高生尚礼天资 朴实

也当干戈之际无慕乎进取乃执俎豆之事于乡校历 (第 11b 页)
三十月蚤夜周旋其间而恭敬之不忘非所谓尚礼者
欤噫以今观之尚武者何众尚礼者何鲜也生以 朴实
之资尚礼矣苟一于恭敬而进学不已吾知其君子之
归而勇士所就恶可同日语哉其谢事乡校也与之厚
者徵余言赠之 (第 12a 页)
  右宣文阁经筵检讨危素大朴所与邓晋子明二书子
明宋礼部郎官兼学士院权直申斋邓先生孙也礼部
登景定壬戌第与大朴曾祖炎震子仁同年宋且亡礼

部随驾入海亲见厓山战败陆秀夫抱幼君沉海遂亦
蹈海者再为北军所钩致不死知当时兴亡事极详后
文丞相囚金陵礼部实与俱日夜相与唱和诗歌以娱
悲纾痛张宏范元帅以客礼谒请为其子师及归庐陵
以所闻见集录为野史若干卷藏不示人今七十馀年
遇圣朝修辽金宋三史诏求天下故史遗文大 朴实

朝命来江西至庐陵求礼部所为书子明虽谊不敢秘
值有祖母之丧不即送上大朴先后有此二书呜呼自 (第 6b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