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禮類
書類
春秋類
四書類
政書類
編年類
地理類
別史類
史評類
正史類
詔令奏議類
傳記類
雜史類
類書類
儒家類
農家類
雜家類
總集類
別集類
詩文評類
 开皇诏(汉明帝永平十二年巡行汴渠诏隋文帝/开皇初大讲漕渠首引渭水有 并见后)
长乐陂前 望春楼下(唐广运潭开在望春楼下/楼即在长乐陂前见前) 原
树栅立埭 烧石剪木(晋书谢元既克苻坚乘胜下兖/州患水涩运艰乃堰吕梁水植)
(栅立七埭为派以利运漕下后汉虞诩传诩为武都守/运道艰涩诩案行自沮至 辨数十里烧石剪木以开)
(漕/) 增 贾让
三策 刘晏一书(汉 (第 37a 页)
待诏贾让
上治河三/策 唐转运使刘晏遗)
(宰相书/论漕渠) 渠因贾著 渎以孟名(上见前贾侯渠县地/理志常州 (第 37a 页)
梁得宝玉大弓传其不地何也宝/玉大弓在家则 不目羞也恶得之得之丨丨或曰阳)
(虎以解众也至汉书沟洫志 贾让
奏言臣窃按视遮害/亭西十八里 淇水口乃有金堤高一丈自是东地稍)
(下堤稍高至遮害亭高四五丈往五六岁 (第 49b 页)
石壕(明一统志丨丨在河南府陜州城/东七十里唐杜甫有丨丨吏诗)
石堤(汉书沟洫志 贾让
奏言臣窃按视遮害亭西十八/里至淇水口乃有金堤高一丈自是东地稍下堤)
(稍高至遮害亭高四五丈往五六岁河 (第 19b 页)
胜故夏至湿火胜故/冬至燥燥故炭轻湿故炭重)
水休(姚称摄生月令立/春丨丨春分水废)
水留(汉书沟洫志 贾让
奏言臣窃按视遮害亭西十八/里至淇水口乃有金堤高一丈自是东地稍下堤)
(稍高至遮害亭高五丈往五六岁河水 (第 39a 页)
人王景字仲/通好学多艺善能丨丨显宗诏与谒者王旻始作)
(浚仪渠旻用景/法水乃不害)
治河(汉书沟洫志 贾让
奏/言丨丨有上中下策)
治洫(周礼小司徒四丘为甸注甸方八里旁加一里则/方十里为一成积百井九百夫其中六 (第 14a 页)
者常欲求索九河故迹而穿之今因其自决可且勿塞
以观水埶哀帝初平当奏言九河今皆窴灭宜求能浚
川疏河者 贾让
言禹凿龙门辟伊阙析底柱破碣石堕
断天地之性王莽召能治河者关并言河决常于平原
东郡左右禹治河时本空此地 …… (第 4a 页)
十三年晋河岸倾壅龙门至于底柱春秋后河患见史
传始于此秦汉以后始为大患 (贾让
曰堤防起战国雍防百川各以自利)
周语太子晋曰古之长民者不堕山不崇薮不防川不
窦泽夫川气之导也泽水之钟 …… (第 9b 页)
之河东渠
田废子越人(师古曰越人习于水田)令少府以为稍入其后人有
上书欲通褒斜道及漕(见漕运)哀帝初 贾让
言多穿漕渠
于冀州地使民得以溉田分杀水怒虽非圣人法然亦
救败术也据坚地作石堤冀州渠首尽当卬此水门治 …… (第 18b 页)
不可许公卿皆从商言 地理志平原有笃马河东北
入海五百六十里

汉荥阳漕渠 水门

沟洫志 待诏贾让
言若多穿漕渠于冀州地使民得以
溉田分杀水怒恐议者疑河大川难禁制荥阳漕渠足
以卜之(如淳曰今砾溪口是也 (第 26a 页)
帝初河决东郡
金堤(建始四年秋大水)鸿嘉四年河水湓溢孙禁图方略以为
可决平原金堤间开通大河至海哀帝初 贾让
言今行
上策徙冀州民决黎阳遮害亭放河使北入海河西薄 …… (第 5b 页)
莫有应书待诏 贾让
言治河有上中下策治土而防其
川犹止儿啼而塞其口堤防之作近起战国雍防百川
各以自利上策徙冀州民当水冲者 (第 9a 页)
长无水灾北边不忧匈奴此功
一成万世大利上壮之

张骞穷源

汉书张骞使大夏穷河源恶睹所谓昆崙者乎 贾让
献策

汉哀帝时 (第 8a 页)
贾让
奏治河三策徙其当水冲之人以避之
放河使北入海泛滥期月自定不劳人力谓之上策若
多穿漕渠使人得以溉田谓之 (第 8a 页)
    决塞(河附/)
谷梁传曰梁山崩壅河三日不流晋君召伯尊伯尊遇
辇者问焉辇者曰君亲素缟帅群臣哭之既而祠焉伯
尊至君问之伯尊如其言而河流矣(左传曰/伯宗)

汉书曰成帝时河决溃金堤凡灌四郡河堤使者王延
世塞以竹落长四丈大九围盛以小石两船夹载而下
之三十六日河堤成改元为河平
贾让
奏言治河有上中下三策若徙其当水冲之人
以避之放河使北入海汎滥期月自定不劳人力此功
一立河定人安千载无 (第 9a 页)
 蠹出丁之处必妨蚕桑之类上书止之夫诚以其时
 不可为也而拟之今日则民穷时诎益非可以举嬴
 矣然求逸者不吝其劳图远者不泥于近昔 贾让

 上策论汉庭首谓濒河十郡治堤之费岁且万万及 (第 55b 页)
 田万有二千顷功德被于八州兹江右之地皆当时
 故址彼既筑以利民若此况于数百载之后求其故
 智安得藉口于杜亚先事之无功而并弃 贾让
之下
 策乎是故在高原宜凿池引水以资其利在下湿宜
 筑堤开港以杀其势门闸不复修举坝堰之策犹可
 行也 (第 20b 页)
  治河大要总考
  贾让
治河三策堤防之作近起战国齐与赵魏以河
 为境齐地卑下作堤去河二十五里虽非其正水尚
 有所游荡时至而去 …… (第 150a 页)
 欲徙民居放河入海或欲穿水门以杀水势或欲空
 流所注之地或欲寻九河故道而立文庄则云古今
 言治河者莫出于 贾让
三策而其治之之术又莫出 …… (第 158a 页)
 二百二十年于兹封事朝夕上曾有出此三者而建
 必然之画乎亦曾有行此三者而享一再世之利乎
 故丘文庄又谓 贾让
诸人皆随时制宜之策今日未
 必皆便惟元时去今未远地势物力大段相似宜今 …… (第 159a 页)
 之也自汉以来明智之君每广询而博访宣力之臣

 恒竭思以效劳是虽倡议疏治者代不乏人然河无
 常处治无定策卒皆托诸空言而已若夫 贾让
当哀
 平之世陈上中下三策丘浚常称其治河之法莫备
 于此矣夫谓增筑堤防约拦水势使不汜滥者其法
 固无 …… (第 185b 页)
 之之谓浚抑河之暴因而扼之之谓塞是三者疏为
 上浚次之塞之法又不得已而用之尔而岂可一概
 行乎故浚又以为 贾让
诸人皆随时制宜之策今日
 亦未必便者盖有见于时势之不同耳我国家建都
 上游漕会通之河输东南之赋以给京 …… (第 186a 页)
 思毕力于下然河未有不决治河亦未有定策也其

 在汉文武间则务塞如塞酸枣塞宣房是也其在哀
 成间则议不塞如 贾让
所谓徙民当水冲者不与河
 争地李寻解光所谓因其自决以观水势听河欲居
 之者是也后之言治河者大槩不出此 (第 190b 页)
二端然河者
 数变而不可逆者也使塞之于此而复决于彼是不
 知河之变而逆其性者也故丘文庄独称 贾让
者盖
 见河之不易塞也然地不可以数徙水不可以徐观
 即河所欲居林莽荒旷之墟待其自定可也即贯城 (第 190b 页)
 郭历郡县国家所系者大其亦可待否也故文庄又
 以 贾让
诸人皆随时制宜之策今日未必便者盖见
 河之不易议也而在今日尤有难者河自汴而南则
 凤阳淮泗之间祖陵及 …… (第 191a 页)
 劳博咨于上谋议任事之臣竭思毕力于下然河未
 有不决治河亦未有定策也其在汉文武间则务塞
 如塞酸枣宣房是也其在哀成间则议不塞如 贾让
 
所谓徙民当水冲者不与河争地李寻解光所谓因 …… (第 195a 页)
 者大槩不出此二端然河者数变而不可逆者也使
 塞之于此而复决于彼是不知河之变而逆其性者
 也故丘文庄独称 贾让
者盖见河之不易塞也然地
 不可以数徙水不可以徐观即河所欲居林莽荒旷
 之墟待其自定可也即贯城郭历郡县 (第 195b 页)
国家所系者
 大其亦可待否也故文庄又以 贾让
诸人皆随时制
 宜之策今日未必便者盖见河之不易议也而在今 (第 195b 页)
 莫之有救岂议论多而成功少集之言有不足用欤

 无亦主之者无其人也昔 贾让
治河之策固曰不与
 水若争咫尺之利则夫今日之治田也其可与土地
 争利乎诚能择通敏练达之臣委任而责成之 …… (第 3a 页)
 察水势之曲直原地势之高卑可堤则堤可决则决
 因陂塘圩堰之旧加疏浚筑塞之功而又严侵占之
 禁明考课之法则灌溉之利兴漂没之患免矣虽然
  贾让
有言曰立国居民疆理土地必遗川泽之利分
 度水势所不及大川无防小水得入陂障卑下以为
 圩泽使秋水多得所 (第 13a 页)

洛渠西瞻蜀之岷山及离碓北自龙门至于朔方曰甚
哉水之为利害也余从负薪塞宣房悲瓠子之诗而作
河渠书 贾让
论治河疏 治河有上中下策古者立国居民疆
理土地必遗川泽之分度水势所不及大川无防小水
得入陂障卑下以为 (第 6a 页)
  平距川(书浚畎/浍丨丨) 为渊(周礼匠人欲丨丨则句于矩注大/曲则流转流转则其下成渊疏凡)
  (川沟欲得使教渊之深当句曲如矩使水/势到向上句曲尺则为回涹自然深丨丨) 加肥(汉书沟/洫志 贾)
  (让
奏言通渠有三利不通有三害民常罢于救水半失作/业水行地上凑润上彻民则病湿气木皆立枯卤不生榖)
  (决 (第 16b 页)
  (曰君弟重射臣能令君胜田忌信然之与王及诸公子逐/射千金及临质孙子曰今以君之下驷与彼上驷取君上)
  (驷与彼中驷取君中驷与彼下驷既驰三辈毕而田忌一/不胜而再胜卒得王千金汉书沟洫志 贾让
奏言治河有)
  (丨丨/丨策) 直方大(易丨丨丨不/习无不利) 保右命(诗丨丨丨之/自天中之) 迩 (第 28a 页)
以东北多溢决水迹难以分明四海之众不/可诬宜博求能浚川疏河者注决分泄也深浚治也)
上中下策(汉书沟洫志 待诏贾让
奏言治河有丨丨丨/丨徙冀州之民当水冲者决黎阳遮害亭放)
(河使北入海河西薄大山东薄金堤埶不能远泛滥期 …… (第 10a 页)
中策若乃缮完故堤增卑倍薄劳费无已数逄其害此)
(最下/策也)增卑倍薄(见/上)秋水休息(汉书沟洫志 待诏贾让
奏/言大川无防小水得入陂)
(障卑下以为污泽使丨丨多得有/所丨丨左右游波宽缓而不迫)左右游波宽缓不迫 (第 10a 页)
 赵遂灭中山战国惟中山世系不明愚故总录于此

威烈王十三年晋河岸崩壅龙门至于底柱解题云春
 秋后河患始于此汉 待诏贾让
曰齐与韩魏以河为
 境各去河二十五里为堤水时至而去则填淤肥美
 民耕田之或久无患遂成众落时至漂没则湛 (第 6b 页)
溺自
 其宜也愚按此年乃岸崩壅水 贾让
所言乃河溢决
 堤事本不同而 (第 6b 页)
贾让
于河患极见本末程尚书大昌
 作禹贡辨其说出此
秦初令吏带剑又百姓带剑解题曰佩玉三代也佩剑 (第 6b 页)
而用财力寡
哀帝初即位骑都尉平当使领河堤奏按经义治水有
决河浚川而无堤防壅塞之文宜慱求能浚川疏河者 待诏贾让
奏言治河有上中下三策古者立国居民疆
理土地必遗川泽之分(遗留也言川泽水所流聚之处/皆留而置之不以为居 …… (第 5a 页)
完故堤增卑倍薄劳费无已数逢其害此最下策
  臣按古今言治河者盖未有出 贾让
此三策者
平帝元始四年徵能治河者以百数其大略异者关并
(人/名)言河决率常于平原(今德/州)东郡(今 …… (第 6b 页)
  海或欲穿水门以杀水势或欲空河流所注之地
  或欲寻九河故道桓谭谓数说必有一是详加考
  验豫见计定然后举事以今观之古今言治河者
  皆莫出 贾让
三策其所以治之之法又莫出元贾
  鲁疏浚塞之三法焉
宋史河入中国行大行西曲折山间不能为大患既出 …… (第 7b 页)
  禹为法禹之导河既分一为九以分杀其汹涌之
  埶复合九为一以迎合其奔放之冲万世治水之
  法此其准则也后世言治河者莫备于 贾让
之三 …… (第 16a 页)
 儒朱熹有曰禹之治水只是从低处下手下面之
  水尽杀则上面之水渐浅臣因朱氏之言而求大
  禹之故深信 贾让
上中二策以为可行盖今日河
  流所以泛溢以为河南淮右无穷之害者良以两
  渎之水既合为一众山之水又并 …… (第 17b 页)
  为家一视同仁在此犹在彼也普天之下何者而
  非王土顾其利害之乘除孰多孰寡尔为万世计
  不顾一时为天下计不徇一方为万民计不恤一
  人 贾让
有言濒河十郡治堤岁费万万及其大决
  所残无数如出数年治河之费足以业其所徙之
  民大汉方制万里岂与 …… (第 19a 页)
  壑所来之路孔多所收之门束隘而欲其不泛溢

  难矣况孟津以下地平土疏易为冲决而移徙不
  常也哉汉唐以来 贾让
诸人言治河者多随时制
  宜之策在当时虽或可行而今日未必皆便元时
  去今未远地埶物力大段相似尚文所 (第 21b 页)
南漕船五百艘徙/人避水居邱陵九万七千口)灾同瓠子(莫展计/于负薪)水等
孟津(方效愚/于捧土)多穿渠 (贾让
言若乃多穿漕渠使人得以/灌田分散水患虽非圣人法亦救) …… (第 15b 页)
(败之/术)缮完旧堤 (贾让
言若缮完旧堤增卑培薄/劳费无已数逢其害此下策也)堰流法
(汉书王景仲通能治水诏遣与吴王共治浚/仪渠吴 …… (第 16a 页)
年上曰延世长于计策功费约省朕甚嘉之乃)
(赐爵关内侯/及黄金百斤)决溢(见汉/书)上策中策下策(汉书 贾让
奏言/治河者有上中)
(下三策若徙其当水冲之人以避之放河使北入海泛/滥期月自定不劳人力此功一立河定人 (第 35a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