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禮類
書類
春秋類
四書類
政書類
編年類
地理類
別史類
史評類
正史類
詔令奏議類
傳記類
雜史類
類書類
儒家類
農家類
雜家類
總集類
別集類
詩文評類
   (溢及考当时郭昌蕃系等治河之策又有五曰/弃地而不与水争利也曰分渠而不与水争埶)
   (也曰复九河也曰浚堤防也曰决河而注之湖/中也凡此不过袭禹之遗智者也 贾让
治河号)
   (奇策三亦不出此噫汉盛而河决少汉衰而河/决多田鼢归之天谷永李寻解光又归之君术) (第 15b 页)
   (至是亦穷矣噫今之河禹之河也今治河/之策禹之策也而其人非禹则何如也)
    贾让(汉书哀帝初平当使治河堤奏言九河今/皆窴灭按经义治水有决河深川而无堤)
    (防壅塞之文河从魏郡以东北多溢决水迹/难以分明四海之众不可诬宜博求能浚川)
    (疏河者下丞相孔光大司空何武奏请部刺/史三辅三河弘农太守举吏民能者莫有应)
    (书待诏贾/让奏云云)
治河有上中下策古者立国居民疆理土地必遗川泽
之分度水埶所不及(遗留也度计也川泽水所流聚之/处皆留而 (第 16a 页)
    (疏河者下丞相孔光大司空何武奏请部刺/史三辅三河弘农太守举吏民能者莫有应)
    (书待诏 贾/让
奏云云)
治河有上中下策古者立国居民疆理土地必遗川泽
之分度水埶所不及(遗留也度计也川泽水所流聚之 (第 16a 页)
 (屿谁相招来自天上归地底不知此水从何消三门/四折又九派锡圭之祖乌能祧碣石既没苦泛滥故)
 (道不复悍且骄白马沉后无消息瓠子浪涌横泬寥/议筑议塞日聚讼治河治漕群哓哓 贾让
贾鲁各前)
 (席史册言在作准标华容武功印川子其人罗立如/斗杓关前下马搜遗迹天晴海面拖青瑶洪涛光驶) …… (第 10a 页)
 记今会稽祭禹庙不用熊白黄熊即黄能也陆居曰
 熊水居曰能汉书沟洫志禹治河北载之高地按经
 义治水有决河深川而无堤防壅塞之文 贾让
言大
 川无防小水得入陂障卑下以为污泽堤防之作起
 于战国雍防百川各以自利又王横言禹之行水乘
 高地 (第 15b 页)
治水又虑桃花水盛于缕堤外筑遥堤以
郭之使溢者有所遏而归其故其馀以次缮修上通转
道下奠民生本明佐之功也 贾让
曰治土而防其川犹
止儿啼而塞其口潘公塞之为务乃亦有功盖让指黎
阳内黄东郡堤防狭者数百步远者数里百里间 (第 2a 页)
    (明禹贡使行河为骑都尉领河堤奏博求能/浚川疏河者三公奏请部刺史三辅三河宏)
    (农太守举吏民能者莫有应书待诏 贾让
奏/言治河有上中下三策 汉书沟洫志云哀)
    (帝初平当传在/成帝时稍异)
九河今皆窴灭按经义 (第 3a 页)
治水有决河深川而无堤防雍
塞之文河从魏郡以柬北多溢决水迹难以分明四海
之众不可诬宜博求能浚川疏河者
   贾让

   治河三策奏
古者立国居民疆理土地必遗川泽之分度水埶所不
及大川无防小水得入陂障卑下以为污泽使秋 (第 3a 页)
侍御新昌沃
州吕公际灵长之运立宁晏之朝奉輶轩而来巡缅澄清
以寄慨甫肃吏轨亟求民瘼乃谏议陈疏条列五便酌
之令猷殚及三虑存郏生之往鉴上当宸衷下恊群算诏
报曰可言悉施行民罔怼劳职司惟恪缘抚臣骤迁虽功未
克竣而 (第 2a 页)
   黄河澄清谢表(雍正七年/)
圣德覃敷运当清宴黄河数千里澄清群(臣/)恭奉表称
谢者伏以
帝德协平成四渎著澄清之象
神功垂格被万川彰鉴澈之几行由地中偕坤舆而奠
定来从天上法穹昊以昭明颂满波臣欢腾泽国(臣/)
诚惶诚恐稽首顿首上言窃惟百川以海为宗六合惟

河最远派探星宿始东达于昆崙流汇赤宾复北趋于
积石熙兰岸束长闻百里之噌吰丰胜峡开直作万雷
之喷怒雪随山转龙门接乎三门云逐波移大伾沿乎
大陆九曲之渡何可复寻百泓之源固以弥远虽曰道
元注水南有清河而北有清河无如 贾让
规堤东则距
齐而西则距魏一石而泥数斗其视浊泾浊漳也殆有
甚焉千丈而清见底其拟浙溪湘溪也不亦远乎繇是 (第 13b 页)

而都水所开江面财及当时之浦至本朝之开江乃十
四丈则兴工造事以今方古日就卑微安能复见禹当
时之江哉 汉贾让
论治河欲北徙冀州之民当水冲者
决黎阳遮害亭放河北入海当败坏城郭田庐冢墓以
万数以为大禹治水山陵当路 (第 12a 页)
  生唐生之请罢盐铁何议而不用公孙卿壶遂司

  马迁改朔之议何取 贾让
关并韩牧王横治河之
  策孰得先诛先零之谋何以卒从赵充国罢边塞
  置吏卒之请何以卒用侯应此皆汉之大 …… (第 37a 页)
历者之不能易也汉自武帝塞瓠子其后河复数决大
为东郡害平当领河堤奏 贾让
之策桓谭典群议集关
并韩牧王横之论一代治河之说备矣 (第 41a 页)
贾让
谓古者立
国居民疆理土地必遗川泽之分度水势之所不及大
川无防小水得入陂障卑下以为污泽使水有所休息
(第 41a 页)
道也亦旧制也善哉言乎盖已无剩义已夫河之利害
大矣神禹之功不可复见武帝筑宫宣防犹有劳心之
遗意彼 贾让
放河使北入海固厉民之妄言而李仲昌
穿六塔渠竟无成功亦庸人之浅见惟故明之潘季驯
李化龙谙习河道疏塞兼施 (第 24a 页)
墓不知其几听其北流则堤
防未立郡县受害导之东徙则工费极大民殚于后将
何如则可也夫汉值河决诏徵能治河者 贾让
出为诸
君子博考经籍必能深明古今河患及治河长画其详 (第 21a 页)
  汉成帝悉封诸舅为列侯
自古外戚之祸莫甚于汉由王氏相继秉政根深帝固
加以莽贼承袭诸父之势包藏祸心卒成篡窃非一朝
一夕之故也履霜坚冰成哀之世昧此义矣
   贾让
治河三策
治河之难其来已久 (第 4a 页)
贾让
所画在当时亦惟中策可 (第 4a 页)
  刘歆

  毁庙议
引据论议卓尔不群洵可谓博而笃矣
  责让太常博士书
辞理明确有功经学之文
   贾让
  治河奏
治河之法古今异宜语其大者三策尽之矣
  后汉 (第 5b 页)
海运者卓然成一家言间以示予予闻睹河洛而思禹
功知后有作者之弗可及也 汉贾让
疏治河三策卒未
有行之者而河害至今不息嘉靖间勋卿黄公绾引佥
事江良才言宜通河于卫有三便一复黄河故道完 (第 27a 页)
 激亦不应尔况可施于文邪盖马氏全集其浮誇多 此类也

洪迈谓汉书沟洫志载 贾让
治河策云河从河内北至
 黎阳为石堤激使东抵东郡平冈又为石堤使西北
 抵黎阳观下又为石堤使东北抵东郡津 (第 8a 页)
 呼沱河令霸往视之霸诡曰冰坚可渡下曲阳汉属钜
 鹿郡今入祁州北城县呼沱所在于此可见
深泽疲民且田舍贾生三策藏胸中
 汉沟洫志 贾让
奏言治河有上中下三策
羿矢百中不虚舍
 羿射官也南宫适云羿善射孟子云逢蒙学射于羿此
尧以前羿也寒浞虞 …… (第 6a 页)
 文选东都赋谠言引说注美言也音党汉书叙传上曰
吾久不见班生今日复闻谠言注善言也
圣功谅难亚排河著地中势必千里下移民就宽闲何地
不耕稼此论似太高
张释之传卑之无甚高论
吾亦茫取舍有器可深川吾未之学也

 沟■志云 贾让
奏言治河有上中下三策今行上策徙
 冀州之民当水冲者决黎阳遮害亭放河入海河西簿
 太山东薄金堤埶不能远 …… (第 11a 页)
 范子渊制之既而子渊奏功未赏乃言疏导水势悉归

故道出民田数万顷朝廷下大名府保奏文彦博言小
臣兴利诬罔诏本行视坐附会彦博报不以实故谪
洪河壮观游
柳子厚天说云筑为墙垣城郭台谢观游又(橐/郭)驼传云
长安豪富人为游观又永州新堂记云乃作栋宇以为
观游
太府佳友朋春色挽我出东风如引绳
退之张中丞传后叙云引绳而绝之其绝必有处
昏昏版筑气
退之诗海气昏昏水拍天孟子传说举于版筑
王事始繁兴大堤如连山
退之诗花艳大堤倡

小堤如冈陵
 诗如冈如陵
增卑更培薄
  贾让
又云若乃缮完故堤增卑培薄劳费无巳此最下
 策也
万杵何登登(见诗)忆昨河失道平原鱼可罾
 汉陈胜传置 (第 12a 页)
   段让字序
段生让之冠也宾以惟礼字之让以父命拜余请言以

勖余语之曰让乎若知父宾名字之意乎人之有生不
能无欲有欲不能无争有争不能无祸争固召祸之道
也先王知其然也于是乎制礼以防民而行之以让焉
让也者所以弭争而消祸者也农让畔则无争田之祸 贾让
财则无争利之祸工让艺则无争巧之祸士让才
则无争名之祸官让能则无争位之祸争祸之极者莫
如战陈然贤将御之 (第 32b 页)
  候山东河防朱又韩
前岁承赐曹志考核精确经纬灿然洵诸志之冠佩教
良深顷季飞来知近祉嘉胜欣慰欣慰议河事者纷纷
未有定论正大才脱颖而出之时知将来 贾让
王景事
业游刃有馀不特曹南一区尸祝无穷也河漕志不识
可惠教否簿书俗吏不应越俎而问司空之事不过书
生旧 (第 26a 页)
口故道东州抵濮州张秋入
海弘治二年决封丘荆隆口漫子长垣东明今河水南
徙益远故道淤塞瓠子宫在滑县北十里 贾让
治河策
云决黎阳遮害亭放河使入北海遮害亭在浚县南五
十里一展卷而古今水道之源流了然在目诚壮观也
使庙 (第 6b 页)
 患故筑归仁堤遏睢湖诸水以入白洋河口亦今之不
 可不行者矣诚使河上诸臣酌其缓急择其势之至急
 者行之而以次徐及焉不必拘 贾让
之三策不必泥宋
 礼刘大夏之成迹惟使淮治而河治河治而漕治则淮
 扬之民可免昏垫漕艘且安行而入董口岂不 (第 27b 页)
之务使完固如此则虽卒遇泛溢而省中藩宗社稷城
郭人民可恃以无恐先大学士邱浚谓治河者莫出
三策与贾鲁三法今完缮堤防是让之一策而判官
村用塞翟家口用浚则鲁之二法具焉舍是即无策无
法矣又据按察司 (第 8a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