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禮類
書類
春秋類
四書類
政書類
編年類
地理類
別史類
史評類
正史類
詔令奏議類
傳記類
雜史類
類書類
儒家類
農家類
雜家類
總集類
別集類
詩文評類
 汝多山为水发源处南阳邻接汉水汝宁光固淮汝
 经行诸郡往往多引以灌溉自荥泽以东至开归一
 望平漫无山阜又蔡颍汴河俱绝流经流止大河未
 便引渠 汉贾让
谓多穿漕渠以溉民田者考于今日
 殊为迂远故其为渠第用泄水勿致淹没民田而已
 我 (第 1b 页)
之众不可诬宜博求能
浚川疏河者下丞相孔光大司空何武奏请部刺史三
辅三河弘农太守举吏民能者莫有应书待诏 贾让

言治河有上中下策古者立国居民彊理土地必遗川
泽之分度水埶所不及(师古曰遗留也度计也言川泽/水所流 (第 16a 页)
   使之湍悍则太史公数言为善发神禹之蕴矣河
   既南迁地益就下束之东注以卫漕渠缮完故堤
   增卑治薄惟 贾让
之下策是恃亦势所不得不然
   也然而武陟北岸防护维严尚有载之高地之遗 …… (第 1a 页)
 有决河深川而无堤防壅塞之文河从魏郡以东北
 多溢决水迹难以分明四海之众不可诬宜博求能
 浚川疏河者 待诏贾让
奏言治河有上中下策古者 (第 44b 页)
  目云涛思利济关心沮洳切畴咨又联曰上策评

  量怀 贾让
一时词赋忆枚皋丁丑
御书额曰惠济壬午
御书联曰韶光喜不藏堤树绿意看将漾沚蘋乙酉
御书联曰天光水态披襟 (第 6a 页)
   莫不来宾是维

神武
万寿无伦东南民患莫如河道 贾让
奇策屡试罔效
帝悯怀襄方略
亲教更勤
翠华利害烛照万灵效顺百神所劳砥柱安澜或塞或
   导玉食无虞生 (第 26a 页)
之导河既分为九以分杀其汹涌之势复合九为一以
迎合其奔放之冲万世治水之法此其准则也后世言
治河者莫备于 贾让
之三策然历代所用者不出其下
策而于上中二策盖罕用焉往往违水之性逆水之势 …… (第 42b 页)
择之审信之笃而用之专然后能成功耳不然作舍
道傍甲是乙非又岂能有所成就哉臣因朱氏之言而
求大禹之故深信 贾让
上中二策以为可行盖今日河
流所以泛溢以为河南淮右无穷之害者良以两渎之 …… (第 43b 页)
彼也普天之下何者而非王土顾其利
害之乘除孰多孰寡尔为万世计不顾一时为天下计
不徇一方为万民计不恤一人 贾让
有言濒河十郡治
堤岁费万万及其大决所残无数如出数年治河之费
以业其所徙之民大汉方制万里岂与河争咫尺之 (第 45a 页)
  不入湖皆由吴江长桥之筑水清沙滞势至壅阂
  赖江流剽疾聚族兼行今桥梁既立水势纡回清
  浮则去浊重则沉此犹 贾让
治河必欲尽徙民居
  放河北流以入渤海而宣房筑渠更播德棣分为
  八河以息民患诚云上策其事盖难言之大 (第 7b 页)
  是也浚在河身筑堤固岸使之安行是也疏近上

  策神禹北播九河 贾让
北放渤海弃地迁民费以
  钜万效已难言之近世以来浚塞兼施徐有贞谓
  水平后可治决决止乃可浚淤此先塞 (第 32a 页)
  皋之瓯脱上天之骄子也然而俗编赤县未可不

  臣地属神州终难度外而严尤论狄古无上策
  让
治河仅行中计大军不可久驻孤军不可追险
  合围防其轶出屯守更苦劫掠癣疥之疾能废七
  尺之躯涓滴之流 (第 16b 页)
 历考后代治法虽不必同要惟疏浚开导以杀其势

 顺其性如孟子所谓水由地中行者方无恶于智矣
 汉世 贾让
之后独景以此见长云
   廉范
廉范字叔度京兆杜陵人赵将廉颇之后也汉兴以廉
氏豪宗自苦陉徙焉曾祖父裒 (第 20a 页)
 有二十五丈而都水所开江面财及当时之浦至夲
 朝之开江乃十四丈则兴工造事以今方古日就卑
 微安能复见大禹往日之江哉 汉贾让
论治河欲北
 徙冀州之民当水冲者决黎阳遮害亭放河北入海
 当败坏城郭田庐冢墓以万数以为大禹治水山陵 (第 30b 页)
 填无穷之壑其事可鉴也今日东南之计莫若略仿
 单锷之论疏决壅滞以导其归而夏忠靖所行则其
 成效也漕河之计莫若略仿 贾让
之策多穿漕渠以
 杀水势而宋学士之议亦其遗法也复溧阳之堰节
 金陵诸水繇子胥运河以入江开白茅诸浦繇常 (第 6b 页)
既无真土类多卑薄已非制矣
且夹河束水窄狭尤甚是速之使决耳合无力监前弊
凡堤必寻老土凡基必从高厚又必绎 贾让
不与争地
之旨仿河南远堤之制除丰沛太黄堤原址遥远仍旧
加帮外徐邳一带旧堤查有迫近去处量行展筑月堤 (第 23b 页)
  河有鲧堤自黎阳入北至恩州清河历亭皆有之

  然则降水者自元城以北堤堨之水是也盖以为
  鲧所作或曰元城为战国魏地北与赵接壤 贾让
  
云堤防之作近起战国壅防百川各自为利齐与
  赵魏以河为境赵魏濒山齐地卑下作堤遏水使
  西汎赵魏赵魏 (第 29a 页)
 也明帝永平十五年东巡至无盐帝嘉景功拜河堤
 谒者汉灵帝建宁四年于敖城西北垒石为门以遏
 渠口谓之石门(石门即 贾让
所谓荥阳漕渠也其/水门但用木与土至是垒石为之)
 世亦谓之石门水门广十馀丈西去河三里石铭云
 建宁 (第 8b 页)
北至恩
州清河历亭皆有之然则降水者自元城以北堤堨之水是也盖以堰为鲧所作或曰元城为战国魏地
北与赵接壤 贾让
云堤防之作近起战国壅防百川各以自利齐与赵魏以河为境赵魏濒山齐地卑下
作堤遏水使西泛赵魏赵魏亦为堤以防 (第 20b 页)
  一清案十一字是注混作经石字衍文溪当作溪胡
渭禹贡锥指以上文误本经文又东至北砾溪为北
砾溪而不知至北二字之倒互也以此条济水又东
为句南砾溪注之为南砾溪注之而不知此条之非
经也其言曰蔡传曰周定王五年河徙砱砾不知在
何处按沟洫志 贾让
治河奏有荥阳漕渠如淳曰今
砾溪口是也师古曰砾溪溪名即水经所云泲水东
过砾溪者阿谁读误本汉书以今为令又 (第 28a 页)
  秦与晋战败于郑下(秦败/也)
   晋河岸崩壅龙门至于底柱
大事记曰春秋后河患见于史传者始于此汉 待诏贾
曰堤防之作近起战国壅防百川各以自利齐与赵 (第 62b 页)
魏濒河齐地卑下作堤去河二十五里河东抵齐堤则
西泛赵魏亦为堤去河二十五里虽非其正水尚有所
游荡时至而去则填淤肥美民耕田之或久无害稍筑
室宅遂成聚落大水时至漂没则更起堤防以自救稍
去其城郭排水泽而居之湛溺自其宜也战国之时河
水溃圯堤岸如今岁所书者盖亦无几至于秦汉以后
河始为世大患 贾让
之论可谓究其本末矣
 (履祥按河壅龙门至底柱此西河东圯/也其后东河转而东南则河患始大) (第 63a 页)
之众不可诬宜博求能浚川疏河者下丞相孔光大
司空何武奏请部刺史三辅三河弘农太守举吏民能
者莫有应书待诏 贾让
奏言治河有上中下策古者立
国居民疆理土地必遗川泽之分度水埶所不及大川
无防小水得入陂障卑下为汗泽使秋 (第 7a 页)
臣之言上虽不从然每有非常辄问寻寻对屡中迁黄
门侍郎以寻言且有水灾故拜寻为骑都尉使护河堤
(李寻/传) 待诏贾让
奏言治河有上中下策(按原本脱待诏/以下十三字今)
(补/入)今堤防狭者去水数百步远者数里近黎阳南故大 (第 15a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