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類
書類
春秋類
四書類
政書類
編年類
地理類
別史類
史評類
正史類
詔令奏議類
傳記類
雜史類
類書類
儒家類
農家類
雜家類
總集類
別集類
詩文評類
骑都尉平当(平以邑为氏当/字子思平陵人)以经明禹贡使领河堤
奏言按经义治水有决河浚川而无堤防壅塞之文
宜博求能浚川疏河者上从之 待诏贾让 奏言治河有
上中下策古者立国居民疆理土地必遗川泽之分
度水势所不及(颜师古曰遗留度计也言川泽流聚 (第 14b 页)
奏言按经义治水有决河浚川而无堤防壅塞之文
宜博求能浚川疏河者上从之 待诏贾让 奏言治河有
上中下策古者立国居民疆理土地必遗川泽之分
度水势所不及(颜师古曰遗留度计也言川泽流聚 (第 14b 页)
谓涸梁山泊可得良田万顷而王安石惧无贮水之地
者也夫堤防起于战国圩田湖田起于宋政和以来古
无有也使遇 贾让 杜预则诸垸尚在兴废之间矧垸外
乎然有洞庭为之潴亦不至大害若绍兴所议修圩守
明赏罚则今日之急务矣至于调 (第 9b 页)
者也夫堤防起于战国圩田湖田起于宋政和以来古
无有也使遇 贾让 杜预则诸垸尚在兴废之间矧垸外
乎然有洞庭为之潴亦不至大害若绍兴所议修圩守
明赏罚则今日之急务矣至于调 (第 9b 页)
钦定四库全书
行水金鉴卷七
江南按察使傅泽洪撰
河水 待诏贾让 奏言治河有上中下策古者立国居民疆理
土地必遗川泽之分度水势所下及大川无防小水得
入陂障卑下以为污泽使 …… (第 1a 页)
贾让 治河三策古今称之其上策放河使北入海是
即禹之故智也今妨运道已不可行其中策谓据坚
地作石堤开水门旱 …… (第 5a 页)
北而东或东而北安可以人力制哉为今之策正宜
因其所向宽立堤防约拦水势使不至大段漫流此
则治水者所当审也 贾让 云堤防之制起自战国
然势不能废盖虽不能禦异常之水(河底甚高水易/涨溢且自三门)
(下视中州如井然 …… (第 5b 页)
林百馀里馀当极力完成虽费不恤自兹苟非异常
之水北岸固可保无虞矣(刘天和/问水集)
或问驯曰 贾让 有云土之有川犹人之有口也治土
而防其川犹止儿啼而塞其口故禹之治水以导而
今治水以障何也无乃止儿啼 …… (第 6b 页)
岸而及堤然或三日或五日或七日或旬日即复落
归于漕驯堤成之后逾十年矣未尝有分寸之加何
须隆之于天也 或问驯曰 贾让 有云今行上策徙
冀州之民当水冲者治堤岁费且万万出数年治河
之费以业所徙之民且以大汉方制万里岂其与 …… (第 7b 页)
湿之见强制乎叵测之流毋厌已试之规遂惑于道
听之说循两河之故道守先哲之成矩便是行所无
事舍此他图即孟子所谓恶其凿矣(潘季驯河/防一览)
贾让 三策明臣丘浚谓古今治河无出此策而近有
诋其谬者是二者皆过也夫论古人者必论其世毋
泥其所言平其心毋 …… (第 9a 页)
已舍此以外别无奇谋异见矣故曰让之三策自为
西汉黎阳东郡白马间言未尝全为治河立论也鉴
古而不胶于古不亦善乎 自禹贡而后言治河者
始于 贾让 之三策然即让之言有不能槩行于让之
时者何也地形水势随处不同让所言乃据黎阳东
郡百里间之情形而言使 …… (第 12a 页)
及环内黄堤与东邑白马故大堤之居民户多不过
以千数计耳岂若今日一大村落镇市动以万计乎
今不察时势动言 贾让 上策在徙冀州之民考西汉
冀州该今直隶山西二地其民当不下数千万户使
让果欲徙其民不知处斯民于何地兼 …… (第 13b 页)
而忘其下犹有当水冲之语故也且即记有当水冲
者一言而忘其但即浚滑二邑曲防居住之民故也
请得而断之曰 贾让 徙民在西汉之时在黎阳东郡
之地真上策也若时非西汉地非黎阳东郡岂特非
上策是为无策至若堤防者治河之 …… (第 14a 页)
堤以束水束水以刷沙二语耳而今之空谈局外者
辄曰此 贾让 所谓下策也夫让诚以筑堤为下策则
前不当云据坚地作石堤矣是让诚以筑堤为下策
则必用疏用浚又不当云为 …… (第 14b 页)
施行者(汉书沟/洫志)
王横所称西山即 贾让 所谓放河使北西薄大山者
高地即史迁所谓至大伾引河北载之高地者也皆
在黎阳大伾一名黎阳东山则上阳三 …… (第 19a 页)
贝冀界中亦更无西山踵趾殊不可解也或曰水性
就下载之高地是拂其性也疑迁与横之言为妄余
曰高地非谓高于河之上流也 贾让 云淇水口金堤 …… (第 19b 页)
道元云宿胥故渎受河于顿丘县遮害亭东黎山西
證七也横言使缘西山足乘高地而东北入海乃无
水灾(小谷口按胡氏笃信河渠书禹厮二渠之说乃/据 贾让 之言以證北载高地之确予特以王横)
(之言改入之让横所/见略同亦可为證)据 (第 21b 页)
贾让 言遮害亭东地益下则
黎阳西山之足实为高地證八也汉书沟洫志 (第 21b 页)
贾让
云决黎阳遮害亭放河使北入海西薄大山东薄金
堤大山即王横所谓西山證九也叙传曰商竭周移
正指定王五年 (第 21b 页)
行水金鉴卷七
江南按察使傅泽洪撰
河水 待诏贾让 奏言治河有上中下策古者立国居民疆理
土地必遗川泽之分度水势所下及大川无防小水得
入陂障卑下以为污泽使 …… (第 1a 页)
贾让 治河三策古今称之其上策放河使北入海是
即禹之故智也今妨运道已不可行其中策谓据坚
地作石堤开水门旱 …… (第 5a 页)
北而东或东而北安可以人力制哉为今之策正宜
因其所向宽立堤防约拦水势使不至大段漫流此
则治水者所当审也 贾让 云堤防之制起自战国
然势不能废盖虽不能禦异常之水(河底甚高水易/涨溢且自三门)
(下视中州如井然 …… (第 5b 页)
林百馀里馀当极力完成虽费不恤自兹苟非异常
之水北岸固可保无虞矣(刘天和/问水集)
或问驯曰 贾让 有云土之有川犹人之有口也治土
而防其川犹止儿啼而塞其口故禹之治水以导而
今治水以障何也无乃止儿啼 …… (第 6b 页)
岸而及堤然或三日或五日或七日或旬日即复落
归于漕驯堤成之后逾十年矣未尝有分寸之加何
须隆之于天也 或问驯曰 贾让 有云今行上策徙
冀州之民当水冲者治堤岁费且万万出数年治河
之费以业所徙之民且以大汉方制万里岂其与 …… (第 7b 页)
湿之见强制乎叵测之流毋厌已试之规遂惑于道
听之说循两河之故道守先哲之成矩便是行所无
事舍此他图即孟子所谓恶其凿矣(潘季驯河/防一览)
贾让 三策明臣丘浚谓古今治河无出此策而近有
诋其谬者是二者皆过也夫论古人者必论其世毋
泥其所言平其心毋 …… (第 9a 页)
已舍此以外别无奇谋异见矣故曰让之三策自为
西汉黎阳东郡白马间言未尝全为治河立论也鉴
古而不胶于古不亦善乎 自禹贡而后言治河者
始于 贾让 之三策然即让之言有不能槩行于让之
时者何也地形水势随处不同让所言乃据黎阳东
郡百里间之情形而言使 …… (第 12a 页)
及环内黄堤与东邑白马故大堤之居民户多不过
以千数计耳岂若今日一大村落镇市动以万计乎
今不察时势动言 贾让 上策在徙冀州之民考西汉
冀州该今直隶山西二地其民当不下数千万户使
让果欲徙其民不知处斯民于何地兼 …… (第 13b 页)
而忘其下犹有当水冲之语故也且即记有当水冲
者一言而忘其但即浚滑二邑曲防居住之民故也
请得而断之曰 贾让 徙民在西汉之时在黎阳东郡
之地真上策也若时非西汉地非黎阳东郡岂特非
上策是为无策至若堤防者治河之 …… (第 14a 页)
堤以束水束水以刷沙二语耳而今之空谈局外者
辄曰此 贾让 所谓下策也夫让诚以筑堤为下策则
前不当云据坚地作石堤矣是让诚以筑堤为下策
则必用疏用浚又不当云为 …… (第 14b 页)
施行者(汉书沟/洫志)
王横所称西山即 贾让 所谓放河使北西薄大山者
高地即史迁所谓至大伾引河北载之高地者也皆
在黎阳大伾一名黎阳东山则上阳三 …… (第 19a 页)
贝冀界中亦更无西山踵趾殊不可解也或曰水性
就下载之高地是拂其性也疑迁与横之言为妄余
曰高地非谓高于河之上流也 贾让 云淇水口金堤 …… (第 19b 页)
道元云宿胥故渎受河于顿丘县遮害亭东黎山西
證七也横言使缘西山足乘高地而东北入海乃无
水灾(小谷口按胡氏笃信河渠书禹厮二渠之说乃/据 贾让 之言以證北载高地之确予特以王横)
(之言改入之让横所/见略同亦可为證)据 (第 21b 页)
贾让 言遮害亭东地益下则
黎阳西山之足实为高地證八也汉书沟洫志 (第 21b 页)
贾让
云决黎阳遮害亭放河使北入海西薄大山东薄金
堤大山即王横所谓西山證九也叙传曰商竭周移
正指定王五年 (第 21b 页)
全河方始南徙二支断流(若稍迟至春南徙则疏浚/无及乙未之粮运亦阻矣)
国计所系神实相焉(以上治河之/要摘录四条) 贾让 云堤防之
制起自战国然势不能废盖虽不能禦异常之水(河/厎)
(甚高水易涨溢且自三门下视中/州如井 (第 10b 页)
国计所系神实相焉(以上治河之/要摘录四条) 贾让 云堤防之
制起自战国然势不能废盖虽不能禦异常之水(河/厎)
(甚高水易涨溢且自三门下视中/州如井 (第 10b 页)
卑薄巳非制矣且夹河束水窄狭尤甚是速之使决
耳合无力鉴前弊凡堤必寻老土凡基必从高厚又
必绎 贾让 不与争地之旨仿河南远堤之制除丰沛
太行堤原址遥远仍旧加帮外徐邳一带旧堤查有
迫近去处量行展筑月堤 (第 2a 页)
耳合无力鉴前弊凡堤必寻老土凡基必从高厚又
必绎 贾让 不与争地之旨仿河南远堤之制除丰沛
太行堤原址遥远仍旧加帮外徐邳一带旧堤查有
迫近去处量行展筑月堤 (第 2a 页)
蜿环抱天然遥堤水无他泄不能夺河而水发之时
河湖相通萦回展转水势稍得舒缓即 汉贾让 所谓
使秋水得有所休息游波宽缓而不迫也且山东蒙
沂诸水俱由此湖入河若一槩接筑遥堤则河水无
所停 (第 11b 页)
河湖相通萦回展转水势稍得舒缓即 汉贾让 所谓
使秋水得有所休息游波宽缓而不迫也且山东蒙
沂诸水俱由此湖入河若一槩接筑遥堤则河水无
所停 (第 11b 页)
石门水门广十馀丈西去河三里水南带三山(一作/三皇)
(山/)即皇室山亦谓之为三室山也(郦注南北砾溪盖/在河 济北其水)
(西注于河者石门即 贾让 所谓荥阳漕渠/也其水门但用木与土至是始垒石为之) (第 10a 页)
(山/)即皇室山亦谓之为三室山也(郦注南北砾溪盖/在河 济北其水)
(西注于河者石门即 贾让 所谓荥阳漕渠/也其水门但用木与土至是始垒石为之) (第 10a 页)
东北去者也河自汲县南东北流至黎阳县西南出
大伾上阳三山之间(大伾山一名黎阳山今在浚县/东南二里即 贾让 所谓东山也)
(枉人山一名善化山在县西北二十五/里俗名上阳三山即 (第 6a 页)
贾让 所谓西山也)苏代谓之宿
胥之口郦道元谓之宿胥故渎李垂谓之西河故渎 …… (第 6a 页)
年东行郡县到碣石汉书武帝元封元年东巡海上
至碣石此海滨之山斗入海者(封禅书成山斗入海/索隐曰谓斗绝曲入)
(海/也)故成帝时 贾让 言禹之治水凿龙门辟伊阙析底
柱破碣石凡山陵当路者毁之盖伊阙𩔖龙门夹峙
两岸水出其间者也碣石𩔖 …… (第 15a 页)
冲者也析之破之不容已矣但此石犹著海旁不知
何年苞沦于海水经曰碣石山在辽西临渝县南水
中郦注云大禹凿其石右夹而纳河(说本 贾让/ 凿即破也)秦始
皇汉武帝皆尝登之海水西侵岁月逾甚而苞其山 (第 15a 页)
大伾上阳三山之间(大伾山一名黎阳山今在浚县/东南二里即 贾让 所谓东山也)
(枉人山一名善化山在县西北二十五/里俗名上阳三山即 (第 6a 页)
贾让 所谓西山也)苏代谓之宿
胥之口郦道元谓之宿胥故渎李垂谓之西河故渎 …… (第 6a 页)
年东行郡县到碣石汉书武帝元封元年东巡海上
至碣石此海滨之山斗入海者(封禅书成山斗入海/索隐曰谓斗绝曲入)
(海/也)故成帝时 贾让 言禹之治水凿龙门辟伊阙析底
柱破碣石凡山陵当路者毁之盖伊阙𩔖龙门夹峙
两岸水出其间者也碣石𩔖 …… (第 15a 页)
冲者也析之破之不容已矣但此石犹著海旁不知
何年苞沦于海水经曰碣石山在辽西临渝县南水
中郦注云大禹凿其石右夹而纳河(说本 贾让/ 凿即破也)秦始
皇汉武帝皆尝登之海水西侵岁月逾甚而苞其山 (第 15a 页)
否也假令胶泇告成海运无阻将置黄淮于不治乎
亦将并治之也夫治河之策莫难于我朝而亦莫善
于我朝盖自宋元以前惟欲避河之害而巳故 贾让
不与河争之说为上策自永乐以后由淮及徐藉河
资运欲不与之争得乎此之谓难然以治河之工而
收治漕之利漕 (第 6b 页)
亦将并治之也夫治河之策莫难于我朝而亦莫善
于我朝盖自宋元以前惟欲避河之害而巳故 贾让
不与河争之说为上策自永乐以后由淮及徐藉河
资运欲不与之争得乎此之谓难然以治河之工而
收治漕之利漕 (第 6b 页)
(按蔡传周定王五年河徙砱砾汉书无砱砾二字/又按禹贡论第十一篇有云周定王五年河徙故)
(渎亦无砱砾字又按 贾让 治河奏有荥阳漕渠如/淳曰今砾溪口是也师古曰砾溪即水经所云泲)
(水东过砾溪者亦非砱砾似误但此即 …… (第 1a 页)
绥和二年哀帝即位领河堤使平当言宜博求能
浚川疏河者下丞相孔光大司空何武奏请部刺
史三辅三河弘农太守举吏明能者莫有应书
(待诏贾让 奏言治河有上中下三策古者立国居/民疆理土地必遗川泽之分度水势所不及大川)
(无防水小得入陂障卑下 …… (第 3b 页)
(民田适治河堤亦成此诚富国安民兴利除害支/数百岁故谓之中策若乃缮完故堤增卑培薄劳)
(费无巳数逢其害此最/下策也本汉书沟洫志)
(贾让 三策古今称之其上策放河使北入海即禹/之故智也今妨运道已不可行其中策谓据坚地)
(作石堤开水门然自 …… (第 5b 页)
(焉合千流万派以趋于海其源之来也远矣其水/之积也众矣夫以万川而归一壑所来之路孔多)
(所收之门束隘而欲其不泛滥也难矣况孟津以/下地平土疏易为冲决而移徙不常也哉汉唐以)
(来 贾让 诸人言治河者多在当时虽或可行而今/时未必皆便元时去今未远地势物力大率相似)
(尚文所建虽非百世久 (第 37a 页)
(渎亦无砱砾字又按 贾让 治河奏有荥阳漕渠如/淳曰今砾溪口是也师古曰砾溪即水经所云泲)
(水东过砾溪者亦非砱砾似误但此即 …… (第 1a 页)
绥和二年哀帝即位领河堤使平当言宜博求能
浚川疏河者下丞相孔光大司空何武奏请部刺
史三辅三河弘农太守举吏明能者莫有应书
(待诏贾让 奏言治河有上中下三策古者立国居/民疆理土地必遗川泽之分度水势所不及大川)
(无防水小得入陂障卑下 …… (第 3b 页)
(民田适治河堤亦成此诚富国安民兴利除害支/数百岁故谓之中策若乃缮完故堤增卑培薄劳)
(费无巳数逢其害此最/下策也本汉书沟洫志)
(贾让 三策古今称之其上策放河使北入海即禹/之故智也今妨运道已不可行其中策谓据坚地)
(作石堤开水门然自 …… (第 5b 页)
(焉合千流万派以趋于海其源之来也远矣其水/之积也众矣夫以万川而归一壑所来之路孔多)
(所收之门束隘而欲其不泛滥也难矣况孟津以/下地平土疏易为冲决而移徙不常也哉汉唐以)
(来 贾让 诸人言治河者多在当时虽或可行而今/时未必皆便元时去今未远地势物力大率相似)
(尚文所建虽非百世久 (第 37a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