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禮類
書類
春秋類
四書類
政書類
編年類
地理類
別史類
史評類
正史類
詔令奏議類
傳記類
雜史類
類書類
儒家類
農家類
雜家類
總集類
別集類
詩文評類
 岂得为无事凿其所当凿不惮难而止乃是行其所

 无事也林氏曰凿者疑就狭处凿而广之未必如
 让
所谓隳断天地之性也蔡氏曰梁岐二山河水所
 经治之所以开河道先儒以为雍州梁岐者非是
既修太原至于岳阳 (第 3a 页)
  (先经顿丘而后及繁阳也汉元光三年河水从顿/丘东南流既而决瓠子瓠子故迹在今开州西南)
  (二十五里又水经注宿胥故渎受河于顿丘县遮/害亭东黎山西北会淇水遮害亭即 贾让
所欲决)
  (者在今浚县西南五十里详卷首帝丘由此言之/古澶渊地约当在今内黄之南开州之西北杜预)
  (第 18b 页)
堤障/不得尽为非鲧为其一而废其馀功何以能立漯在朝)
(城堨在元城相去甚迩王横曰禹之行河随西山东北/去 贾让
曰河西薄西山东薄金堤则汉世犹以堤随出)
(夹河而行也今恩冀间犹有降渎者河本行漳渎降水/浸淫亦引入河而 …… (第 23b 页)
所钟也关并曰河决率常于)
(平原东郡左右其地形下而土疏闻禹治河时本空此/地以为水隈盛则放溢少稍自索而 贾让
亦谓陂障卑)
(下以为污泽使秋水多有所休息左右游波宽缓而不/迫然则降水是非堤障放溢之水欤大陆岂非泽薮 (第 24a 页)
 可循至汉以河间名郡其命义可知矣安在尽沦于
 海也周谱定王五年大河南徙战国时燕王谓苏代
 曰齐有清济浊河以为固 贾让
曰齐与赵魏以河为
 竟则定王五年所徙之河是也至汉文帝时河决酸 (第 14a 页)
  不相该应如此宜其常决不救及反廑廑有之此
  似天有定数非人力得预臣尝深为难晓也久之
  熟思汉人 贾让
之论谓古堤阔故游波有所纵荡
  汉堤狭故束迫而为决溢乃慨然叹曰此天下至
  理也是河道平决之分也让独 …… (第 13a 页)
  堧有地而弃不知古人有为为之也既已田之又

  从而治屋庐或聚落稍虑漂没则堤外起堤以自
  护壅它日复有田庐其外者益又添堤以 贾让

  见齐赵魏以及黎阳(今隶/卫州)内黄(今隶/北京)诸马(今隶/滑州)
  有堤处大堤之外小堤 (第 14a 页)
大抵数重以率言之凡边
  河州县近河添堤益多则容水益狭其理然也汉
  去古不远已不知遥堤本意恣民堙障不立限禁
  苟无 贾让
谓之发明则古制殆无传矣利之所存
  惟人希土旷则河堧得以受水稍经生息则遥堤 …… (第 14a 页)
    又

  书叙荥蠡既猪而总之曰九泽既陂水经河北有
  鲧堤李垂言大伾有禹堤则堤之来古矣 贾让

  堤防之设近自战国者非也且河自陜洛以上它
  水入之过此则它水率多受河是冀兖豫之河皆
  行乎 (第 15a 页)
)岂不遽止然犹防川遽畏惧也(召穆公谏厉王曰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
(壅而溃伤人必多子产之言盖出于此 汉贾让
亦云治/土而防其川犹止儿啼而塞其口岂不遽止然其死可)
(立而待也辞意足与此/相比颜师古曰遽速也)周诗 (第 26a 页)
 又按平当以经明禹贡使行河奏言按经义治水有

 决河深川而无堤防壅塞之文实亦不尔九泽既陂
 孔传曰九州之泽已陂障无决溢矣障非防与或曰
  贾让
策固言古者大川无防小水得入陂障卑下以
 为污泽九州之泽谓卑者耳然 (第 151a 页)
贾让
策又言黎阳南
 故大金堤东郡白马故大堤质以宋河渠志李垂两
 言伯禹古堤近大伾则正 (第 151a 页)
贾让
之所指者谓非禹故
 迹与禹岂止导之而不有以防之者与窃以导犹德
 也防犹刑也虽圣世不能纯任德而废刑也善 …… (第 151a 页)
 可胜言案寰宇记贝州领县五绝无一山冀州领县
 八惟信都有历山亦小小冈阜耳河从此行何尝有
 山蔡氏岂能以意造山耶盖 贾让
策河西薄大山东
 薄金堤金堤在汉白马黎阳县宋河渠志禹故渎尚
 存在大伾太行之间则古河从澶相行可分为东 (第 191b 页)
    河
河之为患至能忧劳尧禹久之乃平则后世遭惧其患
者亦何敢讳劳惜费臣独有怪者三代而后能变乱为
治使天地万物悉就条理者惟汉唐本朝而河患特甚
他代秦晋隋得国不久固不暇远略自馀三国五季以
及南北不能包擅河境设有策画东不能措之以西南

不能以及其北其不相该应如此宜其常决不救乃反
廑廑有之此似天有定数非人力得预臣常深谓难晓
也久之熟思汉人 贾让
之论谓古堤阔故游波有所纵
荡汉堤狭故束迫而为决溢乃慨然叹曰此天下至理
也是河道平决之分也让独专以论堤 …… (第 1b 页)
知古人有为为之也既已田之
又从而治屋庐成聚落稍虑漂没则堤外起堤以自壅
护他日复有田庐其外者益又添堤以 贾让
所见齐魏
赵以及黎阳内黄白马诸有堤处大堤之外小堤大扺
数重以率言之凡边河州县近河添堤益多则容水益 …… (第 2a 页)
狭其理然也汉去古不远已不知遥堤本意恣民堙障
不立限禁岂无 贾让
为之发明则古制殆无传矣利之
所在惟人稀土旷则河堧得以受水稍经生息则遥堤
之外展转添堤固其所也则何怪乎 …… (第 2b 页)
书验之则可见矣
    河
书叙彭蠡既潴而总之曰九泽既陂水经河北有鲧堤
李垂言大伾有禹堤则堤之来古矣 贾让
言堤防之设
近自战国者非也且河自陜洛以上他水入之过此则
他水率多受河是冀兖豫之河皆行乎平地上也古而 (第 3a 页)
为三河水包贯以行以其如柱而立则曰厎柱以其石
如水门故又曰三门 贾让
及淮南子水经皆言禹凿此
石而通河使行也河至华阴潼关则已改为东流不待
至厎柱乃始折东今其曰东至厎柱者自 …… (第 7a 页)
垠有如开凿汉人如淮南鸿烈之著于书 贾让
之陈于
策皆言龙门当道大禹凿之以过河流也其次下流则
华阴之山并河而峙河亦穿断山势而东世传神人之
所蹴 (第 39b 页)
阳地未有河阴荥泽二县则自成皋以东卷县以
西皆荥阳地也汉建宁石门水经谓在敖城西北以地
望言之则正荥阳也 贾让
欲建大河水门以泄河怒而
援引漕渠为證曰荥阳漕渠足以卜之其水门但用木
与土尔今作石堤当必坚安如淳释之曰 …… (第 33b 页)
流既断漕渠所承惟此水为始者指砾溪索水
言之也故知砾溪注济之地正汉世汴口与之相对也
此臣得参众说以言也 贾让
之言曰水门但用木土者
建宁之前水门未用石而用土也夫惟渠口既有其地 (第 34a 页)
而发大难之端矣凡九河之坏也非
一朝一夕之故则九河之兴也抑岂仅一手一足之烈
哉故曰神禹也



或谓 汉贾让
言大禹治水辟伊阙与凿龙门析厎柱破
碣石同而伊阙之山禹贡不见余曰伊洛瀍涧既入于
河伊水能顺流非辟阙之功 …… (第 7b 页)
之妻皆因其一而并言
其一古文体则有然者

曲防

曲防公羊传作障谷谷梁传作壅泉皆不若孟子二字
为致确 汉贾让
奏言盖堤防之作近起战国雍防百川
各以自利齐与赵魏以河为竟赵魏濒山齐地卑下作
堤去河二十五里河水东抵齐 (第 42b 页)
河字班固取以名其志误矣禹当日止二句先决九川
之水使各通于海次浚畎瞺之水使各通于川如是而
(贾让
奏大川无防小水得入)盖方其治水辄随手治民间之田治
水所以救溺也治田所以救饥也上世纯以民事为主
岂若后 (第 12b 页)

水此不必到处皆然绵亘千百里远其实当时有其地
不得不用此法者尸子吕览淮南子水经注众口一辞
岂欺我哉 贾让
曰昔大禹治水山陵当路者毁之故凿
龙门辟伊阙析底柱破碣石此凿山之事也孟子曰禹 (第 19a 页)
  作梅御史杨世学陈棐交章请勘九河故道使黄
  河北流入海方兴因疏言黄河古今同患而治河
  古今异宜宋以前治河但令赴海有路可南亦可
  北故 贾让
以不与河争为上策自元明以迄我
 大清定鼎燕京东南漕运由清口以至董口二百馀 …… (第 4a 页)
  里必藉黄河为转输是治河即所以治漕可以南
  必不可以北欲挽北流而趋南自不得不逆其性
  而曲为堤防故 贾让
下策正今之上策也前人几
  许经画成此数千里长堤束水通漕若废此不治
  顺水北行无论漕运不通转恐决出 (第 4b 页)
奴四曰单于五曰白屋诸儒之说略有异同/然平当所谓四海之众但言四海之内之人耳)宜博求
能浚川疏河者上从之 待诏贾让
奏言治河有上中下
策古者立国居民疆理土地必遗川泽之分度水埶所
不及(师古曰遗留也度计也言川泽水所流聚 (第 16b 页)
  (太守张文渊以予赞成于内宜记其事予闻善治/水者莫如禹禹疏九河不过顺水之性而已三代)
  (以降惟 汉贾让
有云不与水争咫尺之地宋欧阳/修有云河流已弃之故道难复盖诚通达事体者)
  (也我国家治河欲资其利通漕 (第 37a 页)
非昔比而河徙不/常自古为然即如嘉靖以来冲决凡八处矣而纷)
  (纷持异议者乃欲疏上源复旧河是 贾让
不与争/者而欲争之欧阳修称难复者而欲复之宁无凿)
  (乎禹智耶况沽沛低下黄水自西而东越闸河奔/入昭 (第 37a 页)
  (防决堤弗筑则决不已故堤欲坚坚则可守而水/不能攻堤欲远远则有容而水不能溢凡堤必寻)
  (老土凡基必从高厚又必绎 贾让
不与争地之青/仿河南远堤之制徐邳一带旧堤查有迫近去处)
  (量行展筑月堤仍于两岸相度地形最洼易以夺 …… (第 6a 页)
  (于泗沂即此河也志称宋神宗十年河犬决于澶/州合南清河而会于准南清河者即泗沂也行之)
  (六七百年是亦黄河之故道也一议者谓 贾让
有/云上之有川犹人之有口也治土而防其川犹之)
  (儿啼而塞其口故禹之治水以导而今之治水以/障何也臣 (第 16b 页)
  (尚有二十五丈而都水所开江面才及当时之浦/至本朝之开江乃十四丈则兴工造事以今方古)
  (日就卑微安能复见禹当时之江哉 汉贾让
论治/河欲北徙冀州之民当水冲者决黎阳遮害亭放) (第 15b 页)
注不爽
期诸堤岸用隙时提撕修筑之则岂有昏垫戾溺又
或伤旱困百姓者哉缮完故堤增卑培薄数逢其害
劳费无已 贾让
谓为汉治水下策大抵功役兴则谤
议起而民难与虑始非卓然急民兴利志垂功名不
磨不能及也古者立国居民疆理土 (第 56a 页)
宜博求能浚川疏河者上从之 待诏贾让
奏言治河有
上中下策古者立国居民疆理土地必遗川泽之分度
水埶所不及大川无防小水得入陂障卑下以为污泽 (第 114b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