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程复心” 相关资源

禮類
易類
四書類
春秋類
五經總義類
書類
地理類
政書類
目錄類
別史類
傳記類
正史類
藝術類
類書類
儒家類
雜家類
總集類
別集類
禪宗部類
之耳。苟自求之。必有饮食而能知其味矣。顾以初学之士。久放之心。卒难理会。故 程子见
人静坐而便叹善学。至其门人有问。则答以但敬而无失。乃所以中也。盖以静则收拾精神。道理方有凑泊。而又恐 (第 88L 页)
已。故戒惧以下诸说。不问已发与未发。做工与不做工。凡遏人欲事。当属人心一边。存天理事。当属道心一边。 程林隐
心学图。意正如此。不然。西山何必以克治存养交致其功。总结之耶。)皆克。(皆。性理大全。作当。)皆广 …… (第 170H 页)
  衒。(售也。)粤山。(在蒲城县。即西山讲道之所。粤越通。蒲城。属福州。古越地故曰粤山。)翰。(笔也。)锓。(刻也。)颜若愚。(未详何如人。但看此语。必非常人。)

心学图。(见 程林隐
四书章图中卷。○求放心有二种。如初学收其已放之心。使反复入身来者。固是求放心事。而如颜子不远复之类。 (第 170L 页)
亦是收放心之事。则虽以次第言之。岂可不得在于心在之下乎。馀详见答赵上舍书。)
  图说。 程氏复心。(字子见。号林隐。一统志。婺源人。自幼沈潜理学。会辅氏黄氏之说而折衷之。书成。名曰四书章图总要。仕元为徽州路教授。后以母老辞疾归。)
工夫。(凡工役。必用人夫。故俗语有工夫之云。因转为学问工夫语耳。)掇。(都活切。拾取也。)颜子(止) (第 170L 页)
于放。(柳仲淹问。以颜子三月之后只不应无违。为求放心。似有过当之意。如何。答曰。孟子曰。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程子曰。圣贤千言万语。只是欲人将已放之心。使反复入身来求放心。浅言之。则似为学问之始事。故人多疑此图置求放心于学成之后。若极言之。则颜子之才差失。便知之。不复萌作。亦求放心之类。三月之后。不能无违。亦此类也。 林隐
岂无所见而妄作耶。)
   (第 170L 页)
与刚。则当云义与仁。何以云仁与义。曰。此由统体而言尔。
因讲四端不言信。曰。先贤之书。不可率易增添。 林隐程氏
谓诚实之心。信之端。仁义礼智之心。既是诚实之理。便所谓信也。岂别有诚实之心乎。孟子之不云。必有以也。 (第 527L 页)
退溪将 林隐
此语。载于圣学十图。吾意则恐不可也。
因讲始则不知爱物。充之以至好杀。曰。吾少时著木屐行泥泞处。初来 (第 527L 页)
 答颖封人,申生等。当初张子意。非谓此人等尽道。特借其事。以就事天人分上而言。则当作尽其道

说。不应与舜禹等分别人品。以不尽道之义。和泥带水说了。使事天人遇此等事。亦和泥带水。不尽其道也。林隐识得此意。故并谓之尽道耳。来说张子但取其一事云云。固亦知张子本意之所在。如此则于林图。亦当以此意看了。 林隐程氏
心学图。可疑处甚多。试言其略。则大人心乃圣人之心。是不动心从心之类也。何以置之道心之前耶。本心。则虽 (第 183H 页)
愚者亦有此心矣。若大人心。则乃尽其功夫。极其功效。能全本心者也。岂可不用功而自有耶。且以遏人欲存天理。分两边功夫。已为未安。而其功夫次第。亦失其序。心在心思。亦似易置。既曰慎独克 复心
在。而乃曰求放心。虽反覆推之。终是失序。閤下推衍。至以颜子为求放心。此亦未安。大抵圣贤之言。有精有粗 (第 183H 页)
柔与刚。则当云义与仁。何以云仁与义。曰。此由统体而言尔。
因讲四端不言信曰。先贤之书。不可率易增添。 林隐程氏
谓诚实之心。信之端。仁义礼智之心。既是诚实之理。便所谓信也。岂别有诚实之心乎。孟子之不云。必有以也。 (第 255H 页)
退溪将 林隐
此语。载于圣学十图。吾意则恐不可也。
因讲始则不知爱物。充之以至好杀曰。吾少时著木屐行泥泞处。初来。 (第 255H 页)
在我谓之义。得天命之贞。在我谓之智。人性之有仁义礼智。只是天地元亨利贞之理。真实一致。非引而比之也。 程氏复心
曰。禀木之秀。具爱之理。而恻隐为之端。仁是也。禀火之秀。具敬之理。而恭逊为之端。礼是也。禀金之秀。具 …… (第 530H 页)
巨洋别坞。(坞。坞同。堡障之小者。今详文义。则疑岛屿之类。)许白云。 宏伟南台。(伟下。疑有在字。) 程林隐。
 寒暑之于裘褐。(褐。疑葛字。)朱学士。小注。中行人。(人。名字之误。)附。 论语纂训书云云。(按此 (第 551L 页)
。仍念此图说。非处士所自作。乃慕斋,思斋两先生之说。非两先生之说。乃濂溪太极,康节先天,赵致道诚几, 程子见
心学等图说也。又折衷于退溪先生。盖合而一之。兼总包举。天人之理。备于是矣。顾以处士潜德早世。无子孙徒 (第 343L 页)
安。 上曰。此事予亦知其不可行。不改士习而救弊于其末。真无益之论也。臣曰。二程之门。所学甚正。而然犹 程子见
谢良佐读史记。以为玩物丧志。谢即泚颡。朱子解其义。有一心奔在册子上之语。盖不以书册开心智。反以心智徇 (第 497L 页)
 按立教之本。即孝悌慈也。不可强为。谓孝悌慈三者本良知良能。初非勉强而为之者。识其端而推广之。谓于此三者。察识其发见之端而扩充之也。○ 林隐程氏复心
四书章图曰此节集注。朱子后来改之。或问未及改之。集注则并言孝悌慈三者之端。或问则只言慈之端。推言孝悌 (第 417H 页)
 
郭璞曰北极。天之中。以正四时。然则极中也。辰时也。以其居天之中。故曰北极。以正四时。故曰北辰。○朱子曰史记说太一星是帝座。即北极也。以星神位言之。谓之太一。以其所居之处言之。谓之北极。太一如人主。极如帝都。又曰北辰。乃天之北极。天如水车。北辰乃轴处。水车动而轴未尝动。上蔡所云乃北斗。北斗同众星一日一周天。安得谓之居其所。○蔡氏清曰北辰非北斗。北辰只五星。北斗则有七星。北辰专指五星中之一星边天壤而言。北极则兼连五星而言。亦有小分辨。

似个轮藏心。藏在外面动。心都不动。(止)如射糖盘子。北辰便是中央桩子。极星便是近桩点子。(小注)
 按射糖盘。如今之磨子。而桩子如磨之心也。轮藏心。似亦一意。但未知其制如何也。○ 程氏复心
曰枢。门簨也。天常转动。北辰却是天之北极中间不动处。如门之簨相似。故为天之枢也。仍不是不动。只动时还 (第 440H 页)
学二者。则持敬自当为尊德性之属。讲学省察自当为道问学之属。以此而观则其意庶亦不相为病也。且看先生尝论 程林隐
心学图于退溪先生曰。以慎独置之遏人欲一边。则凡省察之事皆当属焉。以戒惧置之存天理一边。则凡涵养之事皆 (第 33H 页)
心图障跋
人心道心之说。发于尧舜禹授受之际。而逮孔孟程朱。始大著焉。然犹未有形之于图者也。自王鲁斋, 程林隐
二氏者出。所谓心学图者始作。而洎我 国朝以来。诸儒之踵而为之者。比比有焉。率皆依样傅会。烦碎缪戾。或 (第 368L 页)
尚宋朝文章。故调格甚卑矣。顷闻李台瑞以余之文。为谚文云也。
冬十月。慎至镇川。闻先生被 召而进。盖法 程子见
释涪陵之谪。而进谢于其君者也。慎与同志之士。相语而为忧曰。 上之释先生者。非以为无罪而赦也。逆贼出于 (第 258L 页)
欲推得此义。而反以六章为释鬼神之意者。语意宾主之间。似不免差互。未知如何。
答崔成仲(癸巳四月)
  程林隐
心学图。退溪先生尝极其称赏。而栗谷先生论辨其位置工夫之反易失序。尤庵先生所著心经释疑。只曰李文成以此 (第 252H 页)
 穷檐读易叹吾迷。晨起研劘至日西。莫道羲文消息远。隔窗春鸟数声啼。(右读易诗。)
愚窃谓此诗理会处。正在末一句。此诗读易观物。有会于心而作。与静观斋一绝同意。顷日君则又疑春鸟云云语堕虚了。老兄辨其不然。却谓此句只是以即景言。非有意于谈易也。又曰易理岂在于春鸟声中耶。终未契合而罢。愚恐此两说。皆失却诗意也。夫易之说具于书。而易之理寓于物。物之所形。理无不在。盖理外无物故也。自其理而言。则原初先天八卦。出于河图物象者。固易之所由作也。如 程子见
卖兔者。因言圣人见兔。亦可作易。周子庭前草不除曰。与自家意思一般。程子又以为子厚见驴鸣亦此意。此言何 (第 66H 页)
  

智字训。前日下教不啻分晓。而全不觉察。有同指东答西。不胜愧惧。灵字改以通字。果为十分的当。跌扑不破得也。但用居体先。与仁义礼等训不合。未知何如。且信无端绪。信字则不可下释否。 程林隐
列信于四端之末。而退溪先生从之。此与先儒之论。其无异同耶。
智字之训。亦不必强探力索。所云通字。只据 …… (第 14L 页)
其与君相从。而似不肯矣。(甲申。)
[答李道载(乙酉)]
书中自讼之辞真切。想用功不懈。为之钦叹。然 程先生
谓罪已责躬不可无。亦不可长留在心胸为悔。盖反有害于性情也。示意亦过于忉怛。恐不免于正助 (第 17L 页)
 杂著(图)
   圣学知行路脉之图
   圣贤出处之图
   道统前后相承之图
   中庸总图
   刊定 林隐程氏
心学图
   要诀为学图
   经传要目(丁巳十一月二日)
   改订小学总论(丙寅二月十一日)
上则似是或问之意。而下语犹未稳。假如即字改以举字。明字改以包字则似好矣。)而沙溪谓此言乃或问之意也。 程氏复心
曰。此节集注朱子后来改之。或问未及改之。集注并言三者之端。或问则只言慈之端推于孝弟。集注与或问有异。 (第 85H 页)
刊定 林隐程氏
心学图
삽화 새창열기
 
程氏心学图。退,栗二先生之辨晰矣。然其病在于不择精粗。必合诸书许多心字。 (第 95L 页)
录黄勉斋之言曰。性未发也。此心湛然。及其感物而动。则或气动而理随之。或理动而气挟之。及得性理渊源。见 程林隐
举沈毅斋之言曰。感通之谓情。则四端者理之发。七情者气之发。又曰理发为四端。气发为七情。恻隐羞恶辞逊是 …… (第 150H 页)
觉随形气上发来。便是人心。白云许氏曰。人心发于气。道心发于理一。)勉斋之说。栗谷当时固已知之矣。至于 林隐
理气说。尤为完整无欠。而终亦以此为言。以至北溪,白云之论人心道心。亦无不同。盖四端之发。虽亦乘于气。 …… (第 150H 页)
之随。定作随行之随。而只得以气以成形而理亦赋焉之意活看。则自不至于理气互发之疑矣。是当与朱子,勉斋, 林隐,
退溪,高峰诸说。无不吻合。而亦无栗谷专言理兼言气。交互难明之弊。恨不能躬质于其门也。 (第 150L 页)